三峡大学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秭归

合集下载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篇11、前言实习的目的、意义培养野外地质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报告的撰写能力,为今后阅读相关文献奠定基础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实习概况实习区位置、交通、经济概况位置:秘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辖,距湖北省会武汉市1000余公里,县城位于长江南岸的茅坪镇,著名三峡水库坝址所在区。

秘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此。

全县境域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县辖7镇5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39.5万人(20xx年〉。

交通: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长江自古以来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陆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汉宜铁路、沿江公路干线及通往各乡镇及邻县的公路。

经济状况: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1)煤z分布于下二叠统的栖霞马鞍山、上二叠统吴家坪、上三叠统沙镇溪和下保罗统香溪组4个层位。

2)金与金银矿z县内产地有4处,均为合金石英脉型产,富集于断层破碎带,具一定规模,品位较高。

3)铁矿z主要贮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地层中,属于低磁高磷赤铁矿,有矿床点10处,品位稳定。

1-4个矿层有一定规模,有开采利用价值。

4)地热z县内有温泉点1处,位于平睦河东,唐家堡对岸,处庙娅温泉(又名五龙温泉),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泉出露标高46Om,无色无昧无嗅,水温29.5"C0水的总硬度为15.14德国度。

总碱度为5.05,pH值为7工属弱碱性硫酸重碳酸续水,涌水量129.6吨/日。

此外还有锺矿、铜矿、铅钵矿、石膏、磷矿、石灰石等矿产。

5)水力资源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可溪,其中8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现已建成水电站多座,己纳入全国农村小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火电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度。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三峡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3年1月9日至12日实习地点:秭归实习单位:三峡大学实习内容:地质实习一、前言本次实习是我们在三峡大学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通过地质实习,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涂老师、白老师和罗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赴秭归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

二、区域地质背景条件2.1构造演化历史秭归地区位于三峡地区,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

2.2水文气象秭归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河流发育。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对水文气象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2.3地形地貌秭归地区地处长江三峡峡谷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

这些地貌类型对地质构造和岩矿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2.4构造格局及形迹秭归地区的构造格局主要表现为NE-SW向和NW-SE向的两组断裂构造。

这些断裂构造控制了地质体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的发展。

2.5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秭归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喜马拉雅运动和第四纪构造运动。

这些构造运动对区域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2.6其他地质背景除了上述地质背景条件外,秭归地区还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和能源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和岩矿组合密切相关。

三、实习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3.1地理位置秭归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峡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

3.2交通状况秭归地区的交通状况便利,有铁路、公路和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为地质实习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

3.3自然经济秭归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等。

这些资源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4气象水文秭归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河流发育。

这些气象水文条件对地质构造和岩矿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3.5实习区工程概况秭归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和能源工程等。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一、前言2023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实习基地为期两周的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也让我对地质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结合实习经历,从实习背景、实习内容、实习收获等方面,对这次实习进行总结。

二、实习背景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中上游,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发育完全,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现象丰富。

因此,秭归县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科研和教学基地。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概况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占地面积90.84亩。

基地设施完善,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运动场等,能够满足实习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2. 实习课程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课程:(1)地质学基础:包括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层、岩石、构造等。

(2)地质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

(3)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对比、岩性鉴定、构造解析等。

(4)地质灾害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 野外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们先后前往了以下地点进行野外实习:(1)三峡大坝:参观了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和地质条件,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

(2)链子崖:考察了链子崖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情况,学习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3)新滩滑坡:考察了新滩滑坡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了解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4)莲沱长江大桥:考察了莲沱长江大桥的地质构造和地基处理方法,学习了地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考察三峡大坝时,我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量工作,锻炼了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

秭归地区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区实习报告总结

一、前言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举行的地质实习。

这次实习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更是对我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此,我将对这次实习进行总结,回顾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二、实习背景与目的秭归县位于长江中上游,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是开展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野外实习(1)实习地点:三峡大坝、链子崖、九曲脑、泗溪公园等。

(2)实习内容:地层观察、岩性鉴定、构造解析、矿产勘查等。

(3)实习过程:实习期间,我们按照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分组进行野外考察。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认真观察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学习如何进行野外记录和采样。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地质现象的识别能力。

2. 室内实习(1)实习地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

(2)实习内容:地质图绘制、地质剖面图绘制、地球化学分析等。

(3)实习过程:在室内实习阶段,我们根据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地质图绘制、地质剖面图绘制和地球化学分析。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地质学知识,提高了地质绘图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 知识收获(1)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我们对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地质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提高了野外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野外实习,我们学会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野外实际操作能力。

(3)掌握了地质绘图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室内实习,我们掌握了地质图绘制、地质剖面图绘制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技能。

2. 能力提升(1)团队合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指导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提高了沟通能力。

三峡大学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秭归

三峡大学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秭归

摘要2010年1月9日至12日,在涂老师、白老师和罗老师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三个班的同学赴秭归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

实习过程中主要对龙马溪沿岸公路、链子崖危岩体和千将坪滑坡进行了认知,使课堂上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之间建立联系,加以巩固。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多云一、线路概况今天主要的任务是沿龙马溪岸边公路认知路边露头岩石中存在的地质现象,整个行程大约两个半小时。

在前半段我们看到了野外自然存在的岩石和一些小规模的地质现象,并在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在后半段程中,老师给我们演示了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另外还将到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

二、地质现象1、志留纪岩石最先接触到的是志留纪(S)的页岩和砂岩,均属于沉积岩。

我将两种岩石做了实物对比,发现:硬度为页岩小于砂岩;在颜色上两者没有太大差别,均呈灰、棕黄等颜色(图1和),不过有的大块砂岩表面会有锈状层覆盖,而另外两者则是少见的;两者的解理都很明显,天然的石块和岩壁均有明显的棱角,容易辨认;在岩层厚度上,由于砂岩岩质较硬,因而要比页岩厚很多(图2);节理方面,砂岩很少有充分发育,而“页岩”则不同,均有大量的节理成熟发育,并与解理面和岩层面混淆,较不易区分;从风化程度上是很容易将两者鉴别出来的,页岩有一定厚度的风化层,轻轻一触即可剥落,砂岩的风化程度要低很多,这点区别和岩石的组成成分和胶结方式无疑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成分方面,表现出了粘土和石英(主要影响成分)的含量对比上的差别;在胶结方式上,联系岩石现象和课本的讲解,可以反应出以下结论,砂岩更大程度上为胶结效果较好的“基底胶结”,而另外两者则更大程度上属于“孔隙胶结”或“接触胶结”。

2、奥陶纪岩石今天实习路线的后半程属于奥陶纪(O),与前半程的志留纪(S)呈整合接触,岩石亦属于沉积岩,成分主要以石灰岩为主,这让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化石。

从页岩、砂岩的领域走进石灰岩的世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间的不同,山岭更高,岩石的颜色也由灰、棕色变成以银灰和白色为主(图3),从视觉上就可以感觉到这里的岩石硬度更大。

秭归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举行的地质实习。

这次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学习和实践:1. 地质基础知识学习:通过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我们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物学等基础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

2. 野外实地考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了三峡库区、九曲脑中桥、银杏沱混装码头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我们了解了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的规律。

3. 地质测量与绘图:我们学习了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等,并在野外进行了实际操作。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质图的绘制,通过实践掌握了地质图的绘制技巧。

4. 地质灾害防治:我们了解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共同面对困难,相互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野外生存能力: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应对恶劣天气、如何寻找水源、如何搭建临时住所等生存技能。

4. 爱国情怀: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四、实习反思1. 实习期间,由于天气原因,部分实习内容未能按计划完成,这对我们的实习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地质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导致对地质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3. 在团队合作中,部分同学缺乏沟通与协作,影响了团队的整体效率。

五、总结总之,这次秭归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地质学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野外生存能力等综合素质。

秭归实训报告心得感悟

秭归实训报告心得感悟

时光荏苒,转眼间,为期一周的秭归实习已经落下帷幕。

在这短暂而充实的实习期间,我深刻体验到了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对地质学这门学科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一些心得感悟。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前,我对地质学只有纸上谈兵的了解。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地质理论知识,但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地质现象。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沿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杉木溪大桥、九曲脑中桥、泗溪公园、银杏沱混装码头、湖锦天城采石场、三峡大坝、链子崖等线路进行实地考察。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观察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野外工作的艰辛与乐趣野外地质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烈日炎炎、大雨滂沱的恶劣天气,也品尝了蚊虫叮咬、水土不服的滋味。

然而,正是这些艰辛,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实地考察的机会。

在野外,我们不仅学到了地质知识,还收获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会互相帮助、共同克服。

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野外地质工作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对地质学的新认识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通过实地考察,才能了解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其次,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涉及到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球化学等多个领域。

最后,地质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

地质工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四、对未来的展望这次实习让我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以下是我对未来的展望:1. 深入学习地质理论知识,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积极参与野外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经过为期两周的秭归地质实习,我对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的自然地理、地质特征、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对本次实习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

一、自然地理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库区。

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秭归县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

二、地质特征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秭归地区的岩浆岩、变质岩和地层等地质特征。

岩浆岩方面,以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杂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变质岩方面,重点了解了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特征。

在地层方面,我们对元古宇和古生界等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学习。

三、矿产资源秭归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部分矿产资源产地,了解了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

这为我们今后从事矿产资源调查和评价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地质灾害秭归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如新滩滑坡、链子崖和棺材岩危岩体等。

在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这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特别是新滩滑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岩滑灾害之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岩滑灾害的典型案例。

五、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秭归地区的地质特征、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调查和观测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使我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地质知识的热情。

总之,本次秭归地质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实习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10年1月9日至12日,在涂老师、白老师和罗老师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三个班的同学赴秭归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

实习过程中主要对龙马溪沿岸公路、链子崖危岩体和千将坪滑坡进行了认知,使课堂上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之间建立联系,加以巩固。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多云一、线路概况今天主要的任务是沿龙马溪岸边公路认知路边露头岩石中存在的地质现象,整个行程大约两个半小时。

在前半段我们看到了野外自然存在的岩石和一些小规模的地质现象,并在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在后半段程中,老师给我们演示了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另外还将到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

二、地质现象1、志留纪岩石最先接触到的是志留纪(S)的页岩和砂岩,均属于沉积岩。

我将两种岩石做了实物对比,发现:硬度为页岩小于砂岩;在颜色上两者没有太大差别,均呈灰、棕黄等颜色(图1和),不过有的大块砂岩表面会有锈状层覆盖,而另外两者则是少见的;两者的解理都很明显,天然的石块和岩壁均有明显的棱角,容易辨认;在岩层厚度上,由于砂岩岩质较硬,因而要比页岩厚很多(图2);节理方面,砂岩很少有充分发育,而“页岩”则不同,均有大量的节理成熟发育,并与解理面和岩层面混淆,较不易区分;从风化程度上是很容易将两者鉴别出来的,页岩有一定厚度的风化层,轻轻一触即可剥落,砂岩的风化程度要低很多,这点区别和岩石的组成成分和胶结方式无疑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成分方面,表现出了粘土和石英(主要影响成分)的含量对比上的差别;在胶结方式上,联系岩石现象和课本的讲解,可以反应出以下结论,砂岩更大程度上为胶结效果较好的“基底胶结”,而另外两者则更大程度上属于“孔隙胶结”或“接触胶结”。

2、奥陶纪岩石今天实习路线的后半程属于奥陶纪(O),与前半程的志留纪(S)呈整合接触,岩石亦属于沉积岩,成分主要以石灰岩为主,这让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化石。

从页岩、砂岩的领域走进石灰岩的世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间的不同,山岭更高,岩石的颜色也由灰、棕色变成以银灰和白色为主(图3),从视觉上就可以感觉到这里的岩石硬度更大。

当然课堂上明确说了“石灰岩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有时还可含有白云石、燧石等硅质矿物和粘土矿物等……多成致密状。

”拿这里的石头与刚刚看过的页岩砂岩相比较,区别是非常明显的:石灰岩岩石多以巨大的岩块存在,而页岩和砂岩则多以薄(相对而言)片状板状存在;石灰岩硬度比页岩和砂岩都大很多,因此在边坡治理中,砌墙多选用石灰岩岩石;石灰岩的断面上又鲕状、竹叶状、团块状等由于风浪振动引起的特殊结构,这是页岩砂岩没有的;石灰岩由于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环境比页岩砂岩的形成环境要复杂得多,因此出现结核构造的机会也更多(图3左上方);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石灰岩中可以找到一些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如图3中下方就是奥陶纪头足类鞘角石。

3、地质构造从这个方面看,我们这条路线确实有很高的价值。

因为我们不但看到了出露完好的岩石,而且还看到了不少规模虽小但很完整清晰的地质构造。

图4是一个小规模的背斜,高约3m,宽约5m。

轴面有45°左右的倾角,是一个较典型的倾斜褶皱;从断面上的出露岩层的相互关系可看出,褶皱枢纽呈小角度倾斜,属倾伏褶皱;岩层呈圆弧状弯曲,这与“高3宽5”的尺寸特征是相符的,因此属于圆弧褶皱,但转折端处圆弧半径较小,呈较好的流线型;另外从岩石特征和岩层特点来看,其组成成分为泥灰岩和页岩,这与图5不同。

图5中是一个扇形平卧圆弧状褶皱,转折端高越1.5m,圆弧半径约0.3m,相对尺寸较大,主要组成成分为砂岩。

图6是一个断层,规模很小,但也比较清晰。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又巩固了一下断层的相关知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断层面呈约30°倾角,根据岩层的位置关系可以大致判定为正断层;另外老师还讲到了另一种判断方法,即根据断层面处上下盘岩层断口的几何形状来判断,若断口处有逆向岩层翘起的弯曲,则说明是逆断层,若端口处岩层顺着岩层弯曲或无弯曲,则为正断层。

这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简单易懂,易于掌握,而且更为实用,可见经验的价值。

至于构造节理,在关于页岩和砂岩的记述中已多次说到,应无需再做记述了。

以上涉及到的构造均位于志留系(S)岩层,在奥陶系(O)岩层中没有发现较明显的地质构造现象,我想这与岩石成分有关。

石灰岩岩质较硬,形成小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相对难很多。

三、地质灾害及防治1、边坡治理山区公路在修建过程中难免要出现削山的现象。

一位前人说过,任何人类活动都会对大自然产生影响甚至冲击。

削山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山坡变陡,原有结构被破坏,于是形成边坡问题。

再者若岩石岩性较松软,遇水强度变化大,则多数会存在边坡坍落隐患甚至造成事故。

今天路线的前半段为页岩砂岩区,因此几乎所有削山的部分都采取了防治措施。

我们看到的有“锚喷”和“排水”,不用“锚喷”的地方又有挡土砌墙,锚喷和砌墙均有伸缩缝和沉降缝合二为一的工程缝;另外在其他的地方还见过挂网防治。

根据土力学的知识,水对边坡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排水方面分别建设了排水沟(针对表层水)和排水孔(针对孔隙水)。

老师也简单介绍了喷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但是还是不太清晰,需要再学习。

2、复活的深沟滑坡2003年6月,三峡水库135m蓄水时,此处一个深沟滑坡复活,发生了移动,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公路在滑坡产生的应力下出现了很多裂缝。

该滑坡长约200m,宽500m,均厚为20m,总体积约为200万m3。

在2006年156m蓄水前进行了治理,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打抗滑桩,抗滑桩一般直径5m,间距2m,深20至30m,到达固定岩层,此外还用了排水措施。

四、相关知识1、黄陵背斜黄陵背斜的核部在三峡库区附近,西翼延伸至湘西河,东翼至宜昌市区,长宽均约80公里,今天的实习地点位于西翼,这也决定了此处岩层的倾向;2、页岩与生产在当地就有页岩砖厂和页岩粗骨料加工厂。

页岩质轻,煅烧后强度满足生产需要。

故一方面可取代粘土开采保护耕地,另一方面可使楼板等建筑材料质量变轻;3、地质工作者的素质做地质工作不但要有好的心态,更要有“四勤”的精神,即腿勤、眼勤、手勤、脑勤;4、地质器材的使用罗盘仪可以测出岩层产状要素,而地质锤既可用于修路,还可以敲打石块检验硬度,另外兼可用于自卫。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阴一、线路概况今天的路线安排前后经过链子崖危岩体和链子崖风景区,主要了解危岩体的发育、变形及治理措施,并介绍江对岸的新滩滑坡的相关情况。

二、实习内容1、链子崖链子崖距长江三峡电站大坝26.5km,与新滩滑坡隔岸对峙。

危岩区河谷深切,岸坡陡峭,山顶高程1000m至1300m,岸坡30°至40°。

危岩体自动向西依次出露志留系(S)、泥盆系(D)和二叠系(P)地层,斜坡上为第四纪(Q)堆积物。

志留系为薄层至中层砂页岩,泥盆系为厚层砂岩泥岩,地貌上形成陡崖,二叠系以厚层灰岩为主,夹薄层岩质页岩,构成危岩体,其底部为马鞍组煤系组成危岩体的软基和大面积采空区。

危岩体东、北两面临空,西、南两面与山体相连但大部分被裂隙切割。

危岩体南高北低,长约700m,南窄北宽,宽度30m至180m不等,被30多条裂缝切割,大的裂缝又13条,分别为0至12号,总体积约300万m3。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8至12号缝段,5万m3破碎危岩体变形明显,失稳可能性最大,切可能引起整体性破坏;0至6号缝段危岩体可能发生崩塌,应防止其入江;7号缝危岩体体积2万m3,表现为座崩破坏形式,危害性较小。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加固整治:煤层采空区进行回填,设置城中阻滑工程,面积达3000m2;5万m3危岩体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并在此基础上对崖壁表层裂隙密集部位作喷网锚加固;对雷劈石滑坡则主要采取地表排水工程进行整治;另为防止西侧6、7号缝段危岩体崩塌石块入江,在斜坡上修筑了防冲拦石坎。

整个加固整治工程工期三年,目前危岩体已经稳定。

2、新滩滑坡随后,在危岩体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对岸的新滩滑坡。

新滩滑坡与1985年6月12日发生滑动,滑坡体总体积约3000万m3,滑动面积1.1km2,正对岸涌浪爬坡高达48m。

由于进行了预报,居住在滑坡体上的新滩故镇上的1371名居民得以及时撤离,幸免于难。

但在湘西河口处,4艘渔船被打翻,8人死亡。

也正是因为这次滑坡,在之后的滑坡预报中扩大了警戒范围,并逐步开始惊醒涌浪计算。

3、风景区在风景区看的主要是一些碑文记录。

看后感受也很简单:地质乃大计,何止数百年。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多云线路概况今天的目的地是千将坪滑坡。

我们现在滑坡对面的高地上看过滑坡整体概况,然后又登上滑坡体实地感受了滑坡实习内容千将坪滑坡发生于2003年7月13日,滑坡体后缘宽约为600m,滑舌端宽约1000m,长约1000m,平均厚度为30m,总体积为2400万m3。

滑坡发生后堵塞了青干河,后再堆积物上开挖渠口得以打通河道。

应为没有及时搬迁,造成滑坡体上的居民24人死亡,灾害事故十分严重。

但由于该滑坡为岩性滑坡,整体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的灾害性。

据相关调查研究,地质专家们认为,集中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6月21日至7月11日持续强降雨。

据气象部门统计,在这20天时间里有8天降雨,总降雨量达162.7毫米。

雨水大量渗入,软化了岩石,增加了滑体的重力和渗透压力,降低了摩阻力,促使斜坡破坏,形成滑坡。

另外,与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联系。

也正因此,促使了大规模的三峡库区后期灾害治理工程的上马。

实习感受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在我们不断的行走和攀登中很快就结束了,然而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三天里我的心情复杂多变,初到目的地时疑惑无知,看到自然状态下地质现象是欣喜不已,船行于山川峡谷之中热血澎湃,在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后理解了一个疑惑时豁然开朗,听到灾害事故时万分痛心……我总感觉三天太短,总感觉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不够用,总是看到什么东西都想问问题,于是一直跟在老师身边。

在专业知识上,我感觉收获了许多,解开了不少疑惑,这与我之前在二郎坪渡槽重建工程工地的实习经历的影响十分不开的。

那次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书本与现实、我与实际工程要求之间的差距,也使我敢于提出哪怕十分幼稚的问题,因为我明白,问问题与问题的层次无关,解除心中的疑惑获得知识才是最实质的目的。

而提问与思考联系时非常紧密的,所以我是同事间行了龙驭球老先生“多问”和涂老师“脑勤”的学习方法论了。

在其他方面已收获颇丰。

三天的相处,三天的野外教学,让我更深信水电人也可以是极人文的。

良好的心态,科技的精神,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这都是让我感触很深的。

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今天明白了,两者应齐头并进,相互影响,方能取到效果。

看着那条当年被链子崖治理人员走出的小路,联想到邓小平一人在四川走出的那条小路,我更加感觉到,我们水利事业是充满艰难险阻的,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披荆斩棘的过程中,我们发展着国家的水利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