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经典讲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我们心中的灯点亮
王天琦
十一月七日,睢宁中学礼堂,突破睢宁辩论赛,又一次集体的感动。

上一次是四月二十六日,睢宁,再一次出发。

一般而言,辩论赛的受众面是比较窄的,在决定向全县人民直播前我们还比较担心收视率,但当晚现场的热度和收视群众的反映,打消了我们最初的疑虑。

事后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最根本的还在于,辩论的题目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近:突破睢宁,整顿官风和改变民风哪个更重要?软环境和硬环境哪个更重要?实现家中不进贼,是依靠公安严打还是要群防群治?
这些辩题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到可以洋洋洒洒,汗牛充栋。

小到其实就是一件事,一件家长里短。

说它大,它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脉络,说它小,它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各位辩手唇枪舌剑,观点碰撞、思想交锋;现场观众语言生动,诙谐幽默,高潮迭起。

真的是一场听觉的盛宴,语言的舞蹈。

整场辩论赛唯一的缺点和不足是我出现的太过频繁,大量使用我的影像、讲话,辩手过多地引用我的讲话,不好,今后要避免。

这也提醒我,平常的新闻报道不要太突出个人的色彩,要让更多的民众发声、让更多的民众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角。

这不是一个人的县城,不能培养一个人的政治。

既然是比赛,就要分胜负,但这种胜负是比赛技巧的角逐,并不表明辩题孰是孰非。

事实越讲越清,真理愈辩愈明。

相信辩论过后,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都会有新的更深入的思考。

引发大家一起思考睢宁发展的症结,针砭流弊,清污除垢,从思想文化领域为突破睢宁做好充分的准备。

社会的大变革往往来自大辩论,很多人还记得30年前在中国大地兴起的改变中国命运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三十年倏忽间,我们这场辩论能否点燃人们的心智呢?不管怎样,要努力在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全力推动“突破睢宁”的实现。

这正是县委、县政府举办辩论赛的根本目的。

官风和民风哪一个更重要?官风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它甚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

群众对睢宁的官风鞭挞甚多、贬斥甚多。

的确,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有些问题甚至还比较严重,损害了群众的权益,损害了社会发展的肌体。

对此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问题,勤政肃贪、禁酒令、拉练工作法、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等等。

但我们也要看到,每一名干部都来自老百姓、是老百姓的一分子,有着和老百姓一样的血气呀。

因此,每一名普通大众都肩负着匡正官风的责任,去审视官员的同时也应当审视自己。

最近,禁酒办反映,连续接获四起饮酒的举报,经查都不属实,有的还属恶意举报。

举报过后手机卡便不用了,或者举报的是公用电话根本无法对证,或者说我没举报,刚才手机不在我手里可能是别人用了我的手机等等,这些也让我想到了网络。

为了畅通和群众联系的渠道,我和我的同事利用中国睢宁网、西祠胡同睢宁同乡部落、睢宁论坛上网办公,回答网友提问,根据网上的信息,为群众解决了不少问题,很好地实现了和民众的沟通。

但不久,网上开始出现许多人身攻击的帖子,谩骂、诬陷、诽谤,纷至沓来,有的仅仅是家庭纠纷,也包装成黑社会恶斗,不惜亮出家丑以期吸引各方面的眼球。

一时让外人惊诧,睢宁又怎么了?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仿佛睢宁陷入了动荡。

可明明睢宁是晴朗的天啊!我很注意浏览其他县区的网站,温情多了,和气多了,展现出让人留恋的家乡风貌,每每想到这些,心中总觉得不是滋味。

有些同志告诉我:在睢宁要毁掉一个干部很简单,那就是放出风来“他要提拔”!然后各种来信蜂拥而至就会把这人毁掉。

我说:不至于吧,这太极端了。

然后他们举出若干例子,我久久无语。

一个干部调整的时候人民来信多了,领导干部慎重起见也许会把这一人事调整方案放一放,这样一来,这个干部的机遇可能就错过了。

待得善恶是非弄清楚证明其无辜,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结局,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被提拔重用的人,而是一大批。

这就像一支队伍穿行隧道,如果前面的人顺利过关,后面的人便可以次第跟上并冲出去,前面的人总也过不了关,队伍就会愈排愈长;假如后面的人连隘口的光亮都看不到就会绝望、心浮气躁,秩序更加难以维持,免不了局面发生混乱以致相互冲撞,甚至厮打、践踏。

这样的环境里有受益者么,没有,都是受害者!我真心地希望在睢宁能够形成这样的社会风气:让成功的人不骄傲,感恩于
他获得的一切;让失败的人不气馁,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会让久居的人感恩,让远行的人牵挂啊!
讲这些话并不是要袒护什么人。

一个干部出了大问题,必须受到惩戒,今年县委县政府的力度非常大,有目共睹。

很多同志甚至领导提醒我:这样很好,在睢宁就应该这样,但你要坚持住啊!其实,惩处干部是件非常痛心的事,既要忍受内心深处的煎熬,又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巨大压力,睢宁干部作风的转变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目前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其基础还不牢固。

因此,我们的措施都不是权宜之计,一定会长期坚持下去,直至干部作风彻底改变,请父老乡亲放心!
但无论如何,我不希望这是睢宁人内讧和恶斗的理由。

衷心地希望咱们睢宁人能够打破沉闷戒备、互相猜忌的积弊,彼此关爱,相互搀扶。

我们不能陷入恶恶相报、冤冤相报,每个人都要多想想自己,干好自己的事。

不能总生活在对别人的拷问中,不能只习惯于对别人的责难。

对于一个人而言,哀莫大于心死;对一个社会而言,最大的危险莫过于绝望。

因此我也希望,群众看到干部作风的可喜变化能给他们鼓劲;干部看到群众的新期待,要更加努力奋发!哲学家罗素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彼此之间要宽容友善,千万不要睚眦必报。

人其实很坚强,不会轻易地被什么力量毁掉,不要太过担心,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戒惧防范中。

根据物理学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你试图毁掉别人的时候,这种反作用力也会毁掉自己。

我们需要,迫切需要一个自信、向善的未来。

软环境硬环境的话题大家讨论得比较多,其真正意义在于每个人价值坐标和行动坐标的取向,价值坐标和行动坐标一致时,它便可以体现出合作的力量。

硬环境当然重要,没有承载条件,车进不来、厂没法建、电没法通,产品便不能生产,谁来投资啊?但设若这些条件具备了,进来一个企业我们就强买强卖、强装强卸,最后企业跑掉了,其他的企业也不敢来了,我们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这棵梧桐树既是硬环境也是软环境!
有些人在网上发帖子,呼吁睢宁人两年内不买房,抵制房地产业,这样做太极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房地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力量最大的产业之一,房地产业大萧条后果是很严重的,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房地产业萧条,水泥、钢材、装饰材料卖不出去,相关的工厂要倒闭,工人要失业,消费要锐减,农产品会大量积压,餐饮、服装消费等等都大受牵连。

买不起房不能简单归罪于开发商,要做科学客观的分析,然后采取切实的措施让我们的民众人人有房住,比如,稳控房价、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等。

这个世界已经成了一个村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房地产和我们的关系不仅是价格,还有就业和生活,关乎我们的实际利益,它和其他产业没有什么两样,不需要把它妖魔化。

当然对于那些无良的开发商我们是一定要依法严惩的。

许多商人常常通过网络了解一个地区,了解一个地区的民风,如果看到我们今天抵制这,明天抵制那,谁还愿意来投资!对所有的人和事我们都不应该轻易地排斥,土壤拒绝水就会变成沙漠;绿叶拒绝了阳光就会枯萎;鱼儿拒绝了氧气,就会失去生命;人拒绝了交往就会孤独。

我们要学会同别人共生共处,亲密融合,为别人,更是为自己。

我们需要,迫切需要一个友好合作的未来。

在现场接受访谈时,我谈到了睢宁的社会治安,观众席上睢中代表队的学生们自发地举起了标语牌:突破睢宁,人人有责。

当时我油然想起台湾作家龙应台有关老鼠过街的文章。

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一只老鼠跑到马路上,有人说:“应当交通局管。


这只老鼠跑到了人行道上,有人说:“应当城管局管。


这只老鼠窜到学校,有人说:“应当教育局管。


这只老鼠一路安全地来到市场里,有人说:“应当工商局管。


还有人说:“可能带菌,应当卫生局管。


这时一只猫走了过来,说:“你们不管,我也不管,到底看这只老鼠谁来管。


这只老鼠大摇大摆地继续了新的旅程。

其实这事很简单,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无论谁遇到,抬起脚,踩死它,扔到垃圾桶里去!很多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去议论别人、腹诽时事的时候,我们是否反躬自省,想到承担?自己的承担、对责任的承担,改变现状,改变不合理的事物,改变命运,最需要是自己的担当而不是成为一个看客。

谁干成事,谁就是睢宁的功臣,睢宁的历史就会记住他;谁干成事,谁就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人民群众就会拥戴他。

我们需要,迫切需要一个敢于担当的未来!
落后是睢宁的现状,睢宁没什么优势的自然资源,摆脱睢宁的落后,关键靠人。

应当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地都有些阴影,有些黯淡。

群众埋怨干部,干部埋怨群众,如果沉溺于这种状态,我们就会不断重复自己毁掉自己的故事。

无论如何,不能让内心弥漫黑暗,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要向往光明,哪怕只有一盏微弱的灯,也要让它成为我们人生的航标,激励着坚强地行走。

我们人人心中都有一盏灯,用善良点燃它、用合作点燃它、用责任点燃它,先把自己心中的灯点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然后互相映照。

让它照亮我们的心怀,照亮我们的心路,如果130万盏灯都亮起来,睢宁的前程一定会大放光明!
前一段时间,我轻车简从地对城建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这次调研的主题:睢宁城市的背面。

我没有看城市的高楼、广场那些光鲜照人的一面,而是去看公厕、断头路、断头桥,以此确定城建今后工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

我沿着小濉河路走下去,走到老纱厂西南角小濉河桥,一路泥泞和垃圾,污浊不堪,河水臭味令人掩鼻。

路遇一老者抱着孩子,他见到我一愣:“哎,王书记么?你好啊!”
“你好,你好。

”我不敢多搭讪匆匆地往前走,这样的环境,我内心满是自责和不安,不敢面对他。

“王书记,你最近干了不少好事实事,俺老百姓拥护你。

你管干部,禁酒令、勤政肃贪抓得好啊!”
我低头心想,还好呢,这样的环境我第一次来,太官僚了,这样的问题都没根本解决好,太不称职了……
走了一二十米,这位老者把我喊住:“哎,王书记,最近在电视上看你很憔悴,你要保重身体啊,老百姓希望你能在睢宁多干几年!”
那一刻,我的泪差点夺眶而出!
那一刻,我心中骤然亮起!
后记:本来没有写这篇文章的打算,在现场接受访谈后,总感觉有许多想法,不吐不快,于是我用了一个晚上时间写了这篇文章,与大家作进一步的交流,以期引起大家共鸣。

有事和无事
王天琦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区政府全体组成人员会议,主要是总结今年以来政府各项工作,研究明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把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会前,区政府安排了一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明年政府工作的目标、思路和措施。

上午,我在区委全委(扩大)会议上就明年政府工作作了具体说明,现在又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大家。

因此,这次政府全体组成人员会议,我重点谈谈政府的作风建设。

在历届班子的努力下,贾汪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事情也越来越多,大事多,新事多,急事多,难事多。

事多,反映各方面工作都在阔步前进;事多,反映整个事业兴旺发达;事多,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短短一段话,我用了十个“事”字。

“事”是什么?为什么要讲“事”?怎样干事?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非常浅显的问题,为什么如此简单和浅显的字和义,在我们的语言、生活、工作中出现得如此频密呢?看来,我们还要仔细深入地审视它。

一、关于“事”
1、事是什么?
事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全部。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立志、修身、名利、成败——是“事业”。

可以讲,凡是人所做所为所遭遇的,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叫“事”。

如此宽泛的意义现代才有。

古代的事是什么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事”和“吏”、“使”同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事,职也”,后引申为“职守、政务、事务”,指与国家、社稷、天子、政务有关的活动,《战国策》中有“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资治通鉴》中说“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事”还有待奉、服侍的意思,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等等。

关于“事”的词,不胜枚举。

好的有:好事、成事、大事、喜事、懂事、干事、国事、花事、美事、能事、善事、省事、实事、巧事、事半功倍、料事如神、实事求是、万事如意等等。

不好的有:坏事、碍事、丑事、蠢事、白事、败事、恨事、后事、祸事、蒙事、惹事、失事、误事、凶事、肇事、人浮于事、敷衍了事、无所事事、无济于事、事与愿违、事后诸葛亮……
至理名言更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志者事竟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实胜于雄辩;事不三思,终有后悔;事到万难须放胆;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等。

东林书院门前有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毛泽东同志讲:“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邓小平同志讲:“埋头实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江泽民同志讲:“少说漂亮话,多做实在事。


胡锦涛同志讲:“群众利益无小事。


我比较喜欢的两句话:高尔基说“人创造事业,并以事业为荣”,易卜生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2、为何说“事”?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总有种种对立的情形发生:有的人无所事事,有的人忙忙碌碌;有的人寝食难安,有的人高枕无忧;有的人夙兴夜寐,有的人昏昏沉沉;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例行公事;有的人照章办事,有的人为所欲为;有的人胸怀全局,有的人结党营私。

在座的同志究竟属于哪一类?要对号入座。

我们最喜欢的一件事、最常用的一句祝福语是:平平安安,万事如意,浓缩起来就是“平安无事”。

对人对事,这都是最高的境界,无所作为不可能平安无事,实际上事反而越积越多。

有事和无事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统一的。

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何时何地,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事和无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非有即无,心中有事便可以化险为夷;心中无事,浑浑噩噩,就会无事生非。

古语云:“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弥意外之变。

”愈是在工作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时候,愈是要特别注意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事会变无事。

即使出现了意外情况,由于事先做好了充分准备,也不会有什么大事。

相反,如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麻痹大意,麻木不仁,问题会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积重难返,无事也会变成有事,小灾可能变为大祸。

万历十五年,明朝的辽东巡抚注意到建州(即现在的吉林市通化市)一个酋长正在逐渐开拓疆土,吞并附近的部落。

他派兵征讨却师出不利。

这位巡抚非常重视,专奏朝廷以求裁示。

是剿还是抚,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最后由当时的首辅申时行定调,他认为这完全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内外文官的不睦,所以他出面调停,也不再剿匪。

于是,这位酋长得以为所欲为,而且不断发展壮大。

他就是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

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便在看似无事的渐变中逐渐坍塌。

干部的责任心是促成有事和无事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

同样是一片树叶,有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人却“一叶落知天下秋”,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会决定对事情的不同认识。

一名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领导干部,会敏锐地感知和掌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所发生的细微变化,防范于未然。

如果缺乏责任心,就会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再小的事也可能变成大事。

眼中有事还是无事,是检验一个干部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

当一个干部眼中没有事的时候,事情往往已经很严重,这样的干部要么不出事,出事就是大事。

而当一个干部满眼都是事的时候,往往能够难事变为易事、大事变为小事,即使是多事之秋也会安然度过。

工作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再大的问题也终归有解决的办法;对问题视而不见,坐在火山口上睡大觉才是最可怕的。

最近,区委区政府小街巷整治行动和偿还群众债务正说明了这一点,就是在群众的信访中发现了“事”,然后着手解决,赢得了群众的赞赏。

二、如何处理好“事”
人力资源开发上有一个典型案例,在一家著名大企业的面试现场,门旁放了一把倒着的扫帚,大多
数求职者都没在意,只有一个人把它扶了起来放在墙角,最终他被录用了,因为考官们从这个细节上看出了他的责任心和对周围事物的敏感。

同样,各级领导干部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为人民群众做事、办事、成事。

1、要有事。

《中庸》讲:“致广大而尽精微。

”我读清史,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当年,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皇太极爱惜他能征善战,想招降他,但招降的人受尽谩骂而不能。

洪承畴表示为忠于大明只求一死。

于是皇太极派熟悉洪的前明老臣范文程去劝降。

范文程看到洪承畴正在小心仔细地抖落官服在牢房内沾染的灰尘,便胸有成竹。

他认为,一个连服饰整洁尚且如此注意的人,一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虽然第一次劝降未能成功,但是他凭借这件小事断定洪承畴是一个惜命之人,一定会伏依清军。

后来,皇太极果然用一名才貌双全的女子成功劝降。

由此看来,善于发现事,是做事、成事的前提。

一是眼中要有事。

眼睛是人对周围事物的第一反应器官,视线所及的事物都会通过眼睛被感知。

但是,看到一堆垃圾,有的人无动于衷,绕着走开,有的人却会想着赶紧找人运走。

关键就在于“认真”二字。

各级领导干部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及时处理。

如果油瓶倒了都没想着去扶,工作就会疲于应付,处于被动。

二是胸中要有事。

眼中有事只是看到了表象,解决了表面问题。

胸中有事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整体规划,通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

眼前的垃圾运走了,还要再多想一想,这里为什么会有垃圾?别的地方还有没有?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是不是环卫管理体制存在某些问题?同样,在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时,也要善于发现工作的缺点和不足,缺的就补,错的就改。

认真剖析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体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

三是手中要有事。

领导干部不能只当指挥员和裁判员,更要当好战斗员。

看到了问题,就要抓紧着手解决,把眼里的事、胸中的事牢牢抓在手上,动手做起来。

不要吝于做小事,小事做不好,大事往往也做不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手中有了事,工作也就有了抓手;手上的事都做好了,工作成绩也就体现出来了。

2、要谋事。

要做到眼中有事、胸中有事、手中有事,就要在工作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谋事:
一是在“没事”中找事。

所谓“没事”并不是真的没事、天下太平了,而是由于自己的骄傲、懈怠、大意,没有发现事。

所以,要时刻警醒自己工作中肯定“有事”,主动去“找事”。

当一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表面上看起来没事的时候,往往出现了事业发展的“拐点”,要么乘势而上、再上层楼,要么高位徘徊、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

在这种时候,要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善于发现新的矛盾,挖掘新的潜力,录求新的突破,实现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突围”。

二是在民意中找事。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依靠力量。

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需要,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指向标。

当年,毛主席就是从边区农民的牢骚中,看到了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从而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也是从农妇的一句话中看到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从群众最欢迎的地方干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真正服务百姓、造福百姓、保护百姓。

三是在发展中找事。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各部门行政负责人的首要任务。

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不断给自己确定更新更高的目标,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多想发展之事,善谋发展之策。

四是在挑剔中找事。

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瑞利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氮气密度时发现存在千分之几的误差,他没有忽略放过,最终与拉姆塞共同发现了氩,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做一切工作也要有这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对自己挑剔,就是对工作负责;对现在挑剔,就是对将来负责;自己挑出的事多了,领导和群众挑出的事就少了。

五是在失败中找事。

失败并不可怕,世上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也没有从不出错的人。

经历了失败,才能更加理智地检讨工作中的偏差,才能确定正确的目标,把事情办好,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次的失败,并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真正的错误是不会从失败中学习。

“失败是成功之母”,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使之成为“有用的失败”,化为人生经历中珍贵的财富,才能东山再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