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山东社会科学

2OO5年第4期(总第116期)SMadongSocialScience

No.4,2O05(SerialNo.116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胡敏中

(北京师范大学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

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非理性主义.后非理

性主义认识论朝着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发展.后

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掉认识内容,只从认

识形式和主体的活动方式来谈认识.这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

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是根本对立的.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

认识同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

系列问题,这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新解释主义,约定主义,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

【中图分类号]aO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3—4145[2005]04—0o5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在探讨人及其人的认识

时,涉及到人的情欲,情感,意志和信仰等非理性问题,但那时的哲学研究中心不是非理性,而是世界的本原和人的理性因素,从而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不可能形成非理性主义.要产生和形成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必须把非理性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中心, 并用非理性来解释世界的本体,人的认识和社会历史.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以人的"意志",

"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为主要研究对

象,人本主义所说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逻辑,非概念, 非语言和反理性的,从而是非理性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也就是非理性主义.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者并不回避世界观问题,

相反视世界观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所说的世界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世界观,而是要超越传统的"唯物"和"唯心"的对立,消融主观和客观的界限,试图建立一种溶主观和客观于一体,唯物和唯心相统一的世界观,那么,靠什么

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并溶于一体呢?不是别的,正是他们所说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等非理性的东西.在认识论上,现代西方非

理性主义极力贬低和否定理性在认识中的积极意义,认为认识只能靠非理性的,神秘的直觉才能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直觉不仅是认识的本质, 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20世纪7080年代的西

方,它主要是以文化思潮的形式而出现的.后现代

主义哲学反对传统哲学的基础,本体,确定,单一,追

求一种破碎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差异性,边缘性和

流浪者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哲学观.在其特征上,

收稿日期:2OO4一ll—o8

作者简奢:胡敏中(1959一),男,湖南省湘潭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

从事当代认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

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

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

非理性主义.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极力否定和反对理性方

法,把直觉看作是认识本体世界的唯一的和确定的

方法.后非理性主义既反对理性方法,也对非理性

主义的直觉方法不满,认为直觉虽然具有流变性,创

造性和自由的特点,但在外界条件和空间上又把直

觉固定下来,把它当作认识本体世界的唯一方法和

通往本体世界的唯一桥梁.这就是说,现代西方非

理性主义把具有流变和不确定的直觉方法定尊为认

识的唯一方法,这就把本来不确定的东西确定41=了,

后非理性主义对此是极为不满的.另外,现代西方

非理性主义虽然反对传统的本体论和主客二分,但

又把变化不已的非理性因素当作世界的本体和本

质,并把它们和现象严格区分开来时,也就把非理性

作为世界的本体确定了下来,并把它们作为人类追

求的终极目标.在后非理性主义看来,现代西方非

理性主义是不彻底的,因为它还承认有确定的本体

世界和认识方法,它所许诺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实

质上是被确定性的外在条件所禁锢的.因此,后非

理性主义不满意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对非理性的直觉方法和本体世界的承诺,并努力消解这确定的本体世界和认识方法.

在后非理性主义看来,不存在任何确定的本体

世界,不管这本体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也不存在任何确定的认识方法,

不管是理性方法还是非理性方法,从而也不存在任何终极的哲学目标.可见,后非理性主义不仅消解

着理性因素和理性方法,而且也消解着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方法,凡是确定,基础,目标的东西都在它

的消解之列,它追求的是一种破碎,不定,飘忽,流浪的世界观,文化观和认识观.概括地说,后非理性主

义主张一种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和流浪主义式的认识论.

新解释主义.自现代解释学创立后,解释学的

认识方法和哲学精神就一直延续到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根据自己的哲学要求和精神,把解释学又推进了一步,形成了新解释学和解释主义即后非理性主义的解释学.如果说,经典解释学在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层面的划分还是比较清楚的,那么,后非理性主义则打破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划界,泛化,破碎和扩散地论述了解释学,在此包

蕴了解释学的后非理性主义的特征和趋向.

德里达把传统认识论斥之为"逻各斯中心主

义",他是通过语言分析来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和阐释他的认识论主张的.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

义是靠言说语言来维系的,一旦确立了书写语言的中心和权威地位,那么,逻各斯中心主义就不攻自破.在德里达看来,书写语言同言说语言相比,具有

最大的自足性,也即最大的空间和最持久的时间.

书写语言的能指和意义实质上就是在文本中所显现出来的痕迹,意义在文本中的痕迹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根时隐时现的流水线,它循着这根流水线的自由运动而不断地增生和创造着自己的内容,这就叫"分延"或"延异".

罗蒂把传统认识论斥之为"基础主义"和"视觉

隐喻",认为传统认识论把"镜式"作为人的本质,从

而就能准确地映现周围世界,这种追求"本质","基础"和"确定性"的认识论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离开历史制约去追求超越时空的普遍和绝对的知识.在批判和否定传统认识论后,罗蒂取而代之的是连贯主义认识论,连贯主义认识论不是对什么基础和客体的反映,而是对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人与世界,人

与文本的交流和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运用主流或常规话语对是非的澄清和对同一性和规律性的探寻, 从而确立权威,规范和绝对真理,而是运用非主流或反常话语,对传统,规律,本质和基础的解构,寻找差异性,相对性和边缘性,从而启迪人的心灵和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

福柯则从更广泛的方面来解释当代社会,他力

图从精神病学,医学,犯罪学和性欲等多视角去分析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福柯认为,任何单一的理论和

方法都不能把握话语的多元性,对于制度,权力和其他实在也是一样.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这种新解释主义也可以

说是一种透视主义认识论.

新约定主义.罗蒂把认识看作是对现代社会的

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文本的交流和解释,这种交

流和解释所产生的认识是一种社会地被辩护的知识和信念,这种知识和信念就是一种同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相符合的语言习惯,从而也是一种信念网络, 这种信念网络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协商而编织成的,信念网络内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伦理价值.可见,罗蒂所说的认识就是主体之间

的一种知识和信念体系.信念网络的编制也就是一种发现和探索真理的活动,那么,真理也不是什么主客观的符合一致,而是通过对话和交流而确定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念和对精神世界的超越.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也表达了认识的约定

主义倾向,"家族相似"就是通过语言游戏而形成的

认识上的共同本质的网络,这种共同本质是有差异的相似,不是等同.差异的相似不是有等级的,更没

有权威和统治者来控制着整个家族,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他们虽然处的位置不同,有处于中心的,也有处于边缘的,但他们都平等地参与在语言构成的历史文化河流中理解由语言所表征的生活世界意义的文化活动,这种历史文化的语言游戏活动既是认识活动,也是追求真理的活动.

哈贝马斯从他的交往理论出发,也指明了人的

认识,意见和真理要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去把握.哈

贝马斯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 并认为,只有在人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理性中,才能达到价值理性,也才能取得认识和获得真理.认识的

真理性不在于X,l'tU:界的反映和把握,而在于在交往

中所取得的共识和认可的程度.哈贝马斯的认识论是一种交往认识论,这种交往认识论也是认识的约定主义.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新约定主义实质上就是

认识的相对主义,它同认识的反映论是根本对立的. 新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说是一

股文化思潮,他们不是纯粹和孤立地论述哲学问题, 而是把哲学放在具体的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和社

会生活中进行论述,但又不同于具体的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具体学科,而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和运用哲学方法来论述这些具体学科,从而既把这些具体学科提升为哲学,又使哲学和具体学科溶为一体,丰富和拓宽了哲学研究的内容.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具

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底蕴,在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底蕴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折射出他们的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思想,也可以说,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思想包蕴在其文化思潮中,从而无不打上人文主义的印迹和具有人文主义的发展趋向.

不但如此,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在

很大程度上直接就是社会文化问题,或者把认识问题放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中进行论述,从而使认识论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内涵和人文主义的发展趋向.福科对欧洲近代思想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梳理,认为欧洲近代思想发展不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 而只是一个一个"认识型"的结构交替,一个"认识型"就是一个认识范围和认识结构,"认识型"之间是彼此孤立和互不联系的."认识型"表现出来就是特定的文化,从而"认识型"也就是文化类型.据此,福

科把欧洲近代思想和认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认识

型"也即三种类型的文化: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以@

前),古典时期(17,18世纪)和19世纪以后的"认识型".福科还从精神病学,医学,犯罪学和性欲等多

个角度分析了现代性和现代社会,从这种广泛的现代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中也透视出福科的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思想.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还研究了认识中的社会心理,社会交往和真理的共识问题.米德不满意于皮

亚杰只从心理学上的认知主义角度研究认识的个体发生,认为认识的发生不是皮亚杰所说的那样是独立的个体主体自身行为和心理的建构过程,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和自觉的社会生活建构过程中完成的.认识的社会建构离不开社会交往,米德研究认

识的社会建构是从人的行为出发的,行为的最初形式是姿态,姿态实质上在进行x,l-话,相互问传递着信息和意义.姿态是人类较低级的交流形式,在此基

础上,人们利用语言符号进行"意义"沟通,并进行普遍性观念和反思性的思想活动④.哈贝马斯也在其交往理论中论述了交往中的认识问题和真理共识问题.

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

瓦解和解构传统哲学的本质,基础,规范和终极目标,推崇多元,边缘,模糊,偶然,混沌,流动,创造,不

确定,非中心,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不可

约化的哲学原则和哲学思想.德里达自称是一位永远流浪的"无家可归"的思想家,无家可归的到处流浪,不只是在空间上无定所的流动,更是指在思想上的无止境的流动和反思,德里~x,l-言说中心主义或

语音中心主义的否定和解构,x,l-书写中心主义的推崇和青睐以及x,l-"分延"或"延异"理论的阐述,充分凸现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这一本质特征.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也主张无根底主义和流浪

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x,l-传统本体论的解构,实质上也就解构了认识的根基即认~Rx,1-象和客体,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也主要是针对这一本质观点和特征而言的.不仅如此,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也解构着认

识主体,主张无主体的认识论.继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福科提出了"人的死亡"或"人的消亡"的着名命题,他提出的"认识型"理论是把人排除在外的. 福科认为,人在认识中是不起作用的,从而是没有地位的,认识,知识和思想是无作者和主体的,历史也

是无主体的,这种反主体主义的思想倾向是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特点.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也否定和解构着传统的认

识路径和思维方式,认为认识不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而是多元化的散播;认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求真理,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彼此沟通和信念;思维

方法也不是传统认识论的纵向思维,而是"根状茎'' 的横向思维⑤.纵向思维是同认识朝一个方向发展相适应的,而横向思维是认识朝散播状发展相适应的.在认识发展过程上,也表现出了后非理性主义

认识论的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无根的认

识论,这种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离认识内容,只从认识形式和认识活动方式来谈认识,这种认识论当然是没有根底

的,空洞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认识

的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认识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人类探索真理,获取真理,发展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认识的这一完整过程都是紧紧围绕认识内容而进行的,离开了认识内容,就无所谓认识,也不可能有认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注重于认识的客观对象和内容,从而是根深叶茂的认识论,这同后非理性主义的无根认识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认

识置于现实的生活中,把认识同文学,艺术,社会学

等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不是抽象的认识论,它没有游离于具体的人文学科,没有同现实生活相隔离,而是同具体的人文学科和人的现实生活水乳交融和相互渗透的.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研究的这些新视角和新特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又无不具有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注重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这就找到了人类认识的基石,但人的认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和发展,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自觉反映而产生和发展的.而人又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既

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各种因素,又创造和改变着社会存在的各种因素.可以说,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各种

社会存在的包裹之中,人不可能只从事单一的认识活动,他还要从事政治,经济,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活

动,而这些活动也会渗透着认识活动.因此,认识是

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认识中渗透着各种社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注重于认识的客观对象和内容,也注重于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能动过程.但在现

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中,对认识中的文化,主体交往及主体的现实生活注意得不够,有学者研究过认识中的文化,接受,解释,交往和日常生活问题. 但这种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是在既有的认识论框架内进行,不免有抽象认识论的嫌疑.

要创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必须在广泛

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进行,认识论的研究不能游离于具体学科的研究,否则就变为抽象认识论.在具体学科中研究认识论,这

样的认识论同本体论,辩证法和社会观不是条块分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的,它们既是认识论,又是本体

论和社会观,反之也一样.

另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重视社会交往的研

究,交往不只是认识的必要条件,也是认识成果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认识向知识的转化,这既是认识

发展的趋势,也是认识成效的重要标志.知识论是

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知识论的认识论是不完整的认识论,在我国现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中,知识论研究是薄弱环节.要研究知识论,就要

研究认识向知识转化的途径和环节,研究知识产生和传播中的解释,接受,认同,研究知识产生和传播

中的保真,创生,失真和误传等问题.而这些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所忽视的问题,正是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中心和重点,因此,我们在批判后非理性主

义认识论的去基础和本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后非理

性主义认识论的新视角,新趋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研究的启示意义,来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

发展.

①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l6页.

②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页.

③钱宁:《超越知识论的真理观》,《云南大学》社科版,2003年第2期.

④仰海峰:《认识的历史性建构》,《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

⑤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ll页.

(责任编辑:李玉明)

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

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 何兆雄 摘要:在濒死体验研究中,有两条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导致科学医学,唯心主义导致灵学医学。前者研究其组成和机制,分析其文化、生物学特点及心理动力学。后者则陷入对人死复生的证明,美其名为生命之后的生命。关键词:医学哲学;濒死体验;灵学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6)03-0041-03 Epistemology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Investigation HE Zhao xiong.Guan 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 anning530022,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cognitive lines in NDE exploration:materialism and idealism.The former leads to scientific medicine,and the lat ter leads to psychice medcine.Scientific inves tigation that explore into their components and mechanism has been described as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with a psychodynamic consideration.While the psychic researchers proved it in the evidence of man s survival after death. Key Words:near death experience;medical philosophy;psychics 1 灵学与经验科学的交替 濒死体验(Near death E xperience NDE)指人临近死亡(多数出现在事故死亡前)时出现离体现象、隧道效应、全景回忆和见到另一世界及已故亲朋的一种主观现象[1]。把NDE的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科学 灵学阶段(1890年~1930年) 1892年地质学家海姆(Heim)在欧洲阿平宁山脉遭遇雪崩,下滑时他发现当时心情特别平静,出现对过去生活的全景回忆。之后,海姆又收集29例个案,但对它们描述为互不关连的症状。1894年, 英国医学杂志 发表 溺水感觉 一文,是为刊出案例的嚆矢。1930年,费斯特(Pfis ter O)在海姆的基础上,结合壕堑战的濒死事件,总结出濒死体验的症状,认为是应激反应的退行作用所致。 但濒死体验在灵学盛行时,都被作出灵学解释。人格解体的离体现象被称为 灵媒 ,超感官知觉被称为传心术。以灵学为主体,分成两大组:一组研究 自然案例 ,另一组研究灵媒,超感官知觉被认为是人死复生的证据。 第二阶段 灵学阶段(1930年~1960年) 集中研究超常(Paranormal)现象,即离体现象。以杜卡塞(Ducass C)为代表,在1961年出版的 死后的生命 中,把离体体验、心灵感应、附体、生活回顾等细节作为鬼魂存在的证据。死后的生命有5种:(1)鬼魂;(2)离体体验;(3)鬼魂现形和超常现象;(4)附体(又译着魔);(5)前世记忆。 第三阶段 灵学 科学阶段(1960年~至今) 美、英医学杂志,特别是 神经精神病杂志 以及 内科文献 、 内科学报 等刊载了大量科学论文及带灵学内容的文献,另一方面出现两本畅销书:一是医生穆迪(Moody)收集150个案例写成的 生命之后的生命 (该书由克勃勒 罗斯K bler Ross作序,支持此一观点)。另一是旅美西藏学者索甲仁波切的 西藏生死之书 。该书试图证明藏传佛教的 中阴闻教得度 (或译 西藏度亡经 )讲的就是西方现代所标榜的濒死体验。 在此阶段,两个著名学者Greyson和Stevenson发表论文 广西社会科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最多。医学杂志和心理学杂志也发表许多其他学者的论文,有时还出版专辑,涉及灵学、临床医学、心理学和人类学。 2 灵学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有鬼论 穆迪的 生命之后的生命 [2]对150个案例作了三种解读:超自然解读、自然解读、心理解读。然而并没有公开肯定超自然解读。虽然穆迪声言: 自己并不是试图为肉体死后灵魂犹存构造证明 ,但他确是想说明 心灵是什么,心灵是否可以脱离人的肉体而存在 。所以他说 濒死体验代表了一种新现象 。其实 生命之后的生命 便是羞羞答答的灵魂。 Stevenson等(1986年)在印度调查,居然发现一例女子自称是二战时日军投胎转世的。但未见排除患者有精神病。Judson/ Wiltshaw(1983年)曾报导濒死体验类似印度的瑜珈(Yogi)和墨西哥印第安人的魔法(Socero)。 早在1979年, 英国医学杂志 就发表过社论: 濒死体验实际上是功能的死亡而不是脑死亡。谁也没有从死亡转回来过,也讲不出他的经验。哈姆雷特说: 这是从出生以来就是个未发现的国度,没有一个旅行者回来过。 濒死不是死 。该社论提出,死亡不论复生的还是不复生的,只好留给 生死学 或 末世学 去研究了(B MJ1979Dec6204:1530)。 3 感觉材料论可以是唯物论也可以是唯心论 直接看到或感觉到的对象,称作感觉材料。感觉材料论认为感官知觉的研究,不仅与世界有关,同时也和人对世界的意识有关。感觉材料甚至可以不由物质世界对象刺激感官而产生,而由人自身的活动或神的活动而产生(简明不列期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764-765.)。因此,在研究中可以出现无鬼论者,也可以出现有鬼论者。 从唯物论出发,可以发现濒死体验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存在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 (1)发生率差异 据估计,美国有濒死体验者800万,发生率为4%[3]。Rosen 报导200个重症生还者,有60人有全景回忆。Druss和Kornifield 访问10例停搏病人,都有幻想和幻觉。 Dobson报导20例停搏生还者,只有1例有超常体验。此外,也有文献报导停搏濒死者的NDE发生率为1%~5%(Morse,et 医学与哲学2006年3月第27卷第3期总第304期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 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 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围,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里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1.对我生活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自觉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思想上我自觉的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科学的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第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主要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真理与价值”。主要对人们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特征进行阐释。 第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重点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以及这一本质规定在实践中运用的根本要求,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对立表现为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告诉我们 A 事必躬亲 B 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C 无需学习间接经验 D 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 3 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 A 属于认识过程的基本范畴 B 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 C 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D.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范畴 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 C. 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5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C.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D.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 7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因为 A.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B.揭示了认识的对象、来源和作用 C.达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 承认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8 客观真理是指 A.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 B. 认识的客体 C. 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 D.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9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0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 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以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欧州为写作的社会舞台,早期的资本主义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也相当程度地暴露了它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所以,《共产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的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赞誉之词,使得资产阶级自己对自身的辩护都显得苍白无力。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在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遭到挫折,比如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往前走,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原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二者同时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两个制度并存的现实不会改变。在这个并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既要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又要正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经营这个过程当中的确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个经验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和资本主义打这样那样的交道是必要的、正常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互学习的。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马克思谈及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由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人的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普遍极大的提高,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强迫的分工将变成人们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 实践观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 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 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 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 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以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由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 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 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 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 条件和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 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 以说它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1840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蕴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 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 它没有穷尽真理, 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 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 是一种真理相传、 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 一方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 理) 一、哲学原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 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方式+答案组合】 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2+3 真理的特点和从真理的角度出发 实践性,客观性 4+5 追求真理 5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追求真理的角度 2+5看材料

用实践的观点 1+2+3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出发 2-(1,2,3,4) 二、练习题训练: 1、(全国卷二2018-40)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挖据水着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国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稽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来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着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师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稽技术培调班50多期,培调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者,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辩证思维是客观主义矛盾运动的反映,人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时间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富有生命力。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识史实践精神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所以,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认识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先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阐述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然后,重点说明其产生的伟大变革作用,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一,对马克主义价值观的初认识 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那时主要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论述。我们主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首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表现。其次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哪些?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最后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一是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就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重点掌握的部分,学习的内容也很有限,到了大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们对其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再认识。 在大学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价值观的学习上主要是讨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该部分内容。 1,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的现象的本质概括。当客体能够满足主题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样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优质简介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2,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的功能书上给予了很详细的说明。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首先,价值评价是不断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的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的发展的导向因素,他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行态的本质体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地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主观能动性 (一)是什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状态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及表现 2、尊重、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3、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4、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承认、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为人类服务。反之…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2、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规律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认识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是什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为什么: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其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么办: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Ⅱ.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拓展、发展 Ⅲ.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新 三、实践(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Ⅰ.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Ⅱ.基本形式 (一)生产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2、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②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内容: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 的关系,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2、作用: ①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