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讲义

合集下载

采矿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采矿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支护材料有:木材、金属材料、水泥、锚杆、 混凝土等。
2.5支护
支护一般分为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 临时支护主要有:金属拱形支护、喷锚支护
和喷射混凝土支护 永久支护主要有:棚式支护、石材支护、混
凝土支护、锚杆支护。
矿床开采步骤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四个 步骤。
开拓 采准 切割 回采
浅孔留矿法采场作业前需要 平场,实行人工装药,每天 一循环。每班2人,装药后 连接好导爆管,使用电击起 爆器起爆。
BQF-100型装药器
中深孔采矿材料消耗
矿石转运人员配备
矿石的提升转运环节比 较多,主要是通过主井 实现提升,通过铲车及 电机车实现转运。
井下搬运工段每班井下 铲车同时工作数量为7 台,配合卡车2台,破 碎锤6台。
局扇通风机械
DK40型轴流式
通风机类型: 1、离心式 2、轴流式
JK55-№4.5型离心式
2.3通风
祁雨沟金矿利用东、西风井的主风机向外抽风 ,674副井井口及580两个平硐负压进入新鲜风 流,形成中央对角式通风系统。
公峪金矿利用螳螂沟主扇抽风,罐笼井进入新 鲜风流,形成侧翼对角式通风系统。
2.4出矿(出渣)
人工 机械
1、铲车 2、装岩机
出矿(出渣)方式
电动装岩机
出矿(出渣)方式
铲运机
1、CYE-2电动铲运机 2、CY-2C柴油铲运机 3、JZC-10井下运矿车
2.5支护
为了保持巷道的稳定性,使巷道在服务年限内, 保证其有效的使用空间,首先需防止围岩发生 变形或垮落,通常掘进后一般都要进行支护。
开拓工程
为了开采地下矿床,需从地面掘进一系列巷道通达矿体 ,使之形成完整的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 等系统,称为矿床开拓。

《采矿学电子教案》课件

《采矿学电子教案》课件

《采矿学电子教案》课件第一章:采矿学概述1.1 采矿学定义解释采矿学的概念和定义强调采矿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采矿工程流程介绍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步骤解释采矿前的准备工作和工程设计1.3 采矿方法分类介绍常见的采矿方法,如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解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第二章:矿产资源与勘探2.1 矿产资源概述介绍矿产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解释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特点2.2 勘探技术介绍勘探技术的方法和工具,如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解释勘探技术的应用和重要性2.3 矿产资源评估介绍矿产资源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解释矿产资源评估的意义和作用第三章:矿山设计与安全3.1 矿山设计概述介绍矿山设计的目标和方法解释矿山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3.2 矿山安全介绍矿山安全的基本要求和措施解释矿山安全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方法3.3 矿山环境保护介绍矿山环境保护的原则和目标解释矿山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实施方法第四章:矿山开采技术4.1 露天开采技术介绍露天开采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解释露天开采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4.2 地下开采技术介绍地下开采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解释地下开采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4.3 矿井通风与排水介绍矿井通风和排水的基本原理和设备解释矿井通风和排水的重要性第五章: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5.1 矿产资源的开采介绍矿产资源开采的基本方法和工艺解释矿产资源开采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步骤5.2 矿产资源的利用介绍矿产资源利用的方式和途径,如选矿和冶炼解释矿产资源利用的技术要求和工艺流程5.3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介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解释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第六章:矿山机械与设备6.1 矿山机械设备概述介绍矿山机械设备的分类和功能解释矿山机械设备在采矿工程中的重要性6.2 常用矿山机械设备介绍常见的矿山机械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和输送带解释每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6.3 矿山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介绍矿山机械设备维护和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解释矿山机械设备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第七章:矿山经济效益与投资分析7.1 矿山经济效益概述介绍矿山经济效益的概念和指标解释矿山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7.2 矿山投资分析介绍矿山投资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释矿山投资的评价指标和风险分析7.3 矿山项目的经济评估介绍矿山项目经济评估的方法和模型解释矿山项目经济评估的意义和作用第八章:矿山法律与政策8.1 矿山法律法规概述介绍矿山法律法规的分类和体系解释矿山法律法规的重要性and 作用8.2 矿山政策与管理介绍矿山政策的内容和目标解释矿山管理的组织和机构8.3 矿山法律纠纷与解决介绍矿山法律纠纷的类型和原因解释矿山法律纠纷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第九章:矿山安全事故与应急处理9.1 矿山安全事故类型介绍矿山安全事故的分类和案例解释矿山安全事故的原因和影响因素9.2 矿山安全应急预案介绍矿山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解释矿山安全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作用9.3 矿山安全事故的处理与调查介绍矿山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和调查方法解释矿山安全事故的处理原则和责任追究第十章:矿山未来发展趋势10.1 矿山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介绍矿山技术的创新领域和发展趋势解释矿山技术创新的意义和影响10.2 矿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矿山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挑战解释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策略10.3 数字矿山与智能化采矿介绍数字矿山和智能化采矿的概念和技术解释数字矿山和智能化采矿的优点和应用前景第十一章:矿山测量与导航技术11.1 矿山测量概述介绍矿山测量的目的和方法解释矿山测量在采矿工程中的重要性11.2 矿山测量仪器与工具介绍矿山测量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如全站仪和水准仪解释每种仪器和工具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11.3 矿山导航与定位技术介绍矿山导航和定位的技术和方法,如GPS和激光扫描解释矿山导航和定位的重要性and 应用领域第十二章:矿山信息管理与数字化技术12.1 矿山信息管理概述介绍矿山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解释矿山信息管理的重要性and 应用领域12.2 数字化矿山技术介绍数字化矿山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解释数字化矿山的优点和实施步骤12.3 矿山大数据与应用介绍矿山大数据和的概念和应用解释矿山大数据和的意义和前景第十三章:矿山劳动管理与人力资源13.1 矿山劳动管理概述介绍矿山劳动管理的原则和目标解释矿山劳动管理的重要性and 挑战13.2 矿山人力资源管理介绍矿山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解释矿山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and 实施策略13.3 矿山员工培训与发展介绍矿山员工培训的内容和目标解释矿山员工培训和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第十四章:矿山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14.1 矿山合同管理概述介绍矿山合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解释矿山合同管理的重要性and 目标14.2 矿山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介绍矿山合同签订和执行的方法和技巧解释矿山合同签订和执行的注意事项和风险管理14.3 矿山合同纠纷与解决介绍矿山合同纠纷的类型和原因解释矿山合同纠纷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第十五章:矿山项目的综合评价与管理15.1 矿山项目综合评价概述介绍矿山项目综合评价的目标和方法解释矿山项目综合评价的意义和作用15.2 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介绍矿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指标解释矿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and 实施方法15.3 矿山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介绍矿山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管理方法解释矿山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and 实施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是《采矿学电子教案》课件的摘要,涵盖了从采矿学概述到矿山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等十五个章节。

【采矿课件讲义】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采矿课件讲义】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松软,煤层愈厚或氧化愈快,其自燃危险就愈大。
– 2)煤和岩层的含瓦斯性 • 瓦斯的涌出和积聚不但给矿井生产带来许多困难,还可能造成
严重的灾害。因此,在开采含瓦斯较大的煤层时,应当在技术 上采取特殊措施。
– 3)矿井的充水程度 • 矿井开采时,由于巷道开掘和采空区塌陷,必然波及煤层上下
的含水层以及地表下的水源,而造成矿井充水。严重时还可能 威胁矿井安全。
15.04.2021
8
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 一、煤层赋存状态
– 1)煤层的厚度 • 薄煤层 • 中厚煤层 • 厚煤层
煤层厚度从最小可采厚度至1.3m 煤层厚度1.3m至3.5m 煤层厚度3.5m以上
– 2)煤层的稳定性
• 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的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
– 3)煤层的倾角 • 缓斜煤层 0°~25° • 倾斜煤层 25°~45° • 急斜煤层 45°~90° • 通常又把8°以下的煤层称为近水平煤层。
15.04.2021
5
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
• 一、煤的形成
– 煤层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条 件的控制。
– 我国最主要的三个聚煤时期为:石炭二迭纪、侏罗纪 和第三纪。
– 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的演化过程,称为成 煤作用。分为泥炭化阶段 和煤化阶段 。
• 二、煤系的概念
– 煤系是指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它们彼此间大致连续 沉积,并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此处加标题
【采矿课件】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眼镜小生制作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 第一节 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地史 的概念
– 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 – 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 – 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 第五节 煤田地质勘探及矿井资源/储量

《采矿学电子教案》课件

《采矿学电子教案》课件

《采矿学电子教案》PPT课件一、前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采矿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能力。

二、矿产资源与矿床2.1 矿产资源概述介绍矿产资源的定义、分类、分布和评价方法。

2.2 矿床地质特征讲解矿床的形成、类型、地质构造和矿石性质。

2.3 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讨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矿井设计3.1 矿井概述介绍矿井的定义、分类、结构和功能。

3.2 矿井设计内容讲解矿井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内容,包括井筒、巷道、采场等方面的设计。

3.3 矿井设计实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矿井设计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四、矿井安全生产与管理4.1 矿井安全生产介绍矿井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措施和应急预案。

4.2 矿井安全管理讲解矿井安全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包括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考核等。

4.3 矿井事故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矿井事故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五、矿山环境与生态保护5.1 矿山环境问题介绍矿山环境问题的种类、成因和影响,如土地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5.2 矿山生态修复讲解矿山生态修复的原则、技术和方法,强调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5.3 矿山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解读矿山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让学生了解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六、矿井通风与空调6.1 矿井通风概述介绍矿井通风的定义、作用、原理和通风方法。

6.2 矿井通风设计与计算讲解矿井通风设计的基本步骤、通风网络计算和通风设备选择。

6.3 矿井空调系统介绍矿井空调的作用、原理和常用空调设备及其选型。

七、矿井水文与防水7.1 矿井水文地质讲解矿井水文地质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矿井涌水的影响因素。

7.2 矿井防水与排水介绍矿井防水与排水的基本原则、技术和设备,以及防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采矿学基础》PPT课件

《采矿学基础》PPT课件

8
⑤特厚煤层>6m。
第一部分 采矿基础知识
(3)矿岩按稳固性一般分为5级: ①极不稳固的 在没有支架或超前支架的支护情况下,顶板和 侧帮都不能有暴露面; ②不稳固的 允许有不大的暴露面(50m2以内),但要随回采 工作的推进立即支护; ③中等稳固的 允许有一定暴露面(50~200m2),随回采工 作的推进可以不立即进行支护; ④稳固的 允许有较大暴露面(200~ 800m2),一般不用支 护,在个别的地方要支护; ⑤极稳固的 允许有很大的暴露面(800m2以上),不须支护, 长期不垮。
• 结块性:给放矿、装矿和运矿(运输、搬运)等带来困难 • 含水性:巷道支护、采矿、放矿、运输、提升有较大影响。 • 碎胀性:给爆破补偿空间带来影响。一般坚硬矿岩的碎胀
系数为1.2~1.5。
精选ppt
10
第一部分 采矿基础知识
• 3)开采工艺有较大影响的矿岩物理力学性质:容重、块 度、碎胀性、含水性、结块性、稳固性以及强度、坚固性 等。
柱状、筒状、管状等几种。
●金属矿床以脉状及透镜状矿体较多, 煤体一般为层状。
精选ppt
5
第一部分 采矿基础知识
1)矿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 矿体埋藏要素:
反映矿体的空间位置及尺寸的量。 主要有走向、倾向、倾角、厚度、延深。 厚度 垂直厚度
水平厚度
延伸 埋藏深度 赋存深度 垂高 斜高
精选ppt
6
第一部分 采矿基础知识
A.厚度和延深 B.埋22.矿体埋藏要素主要有( )。
A. 走向 B.垂高 C.斜高;
D.倾向 E. 厚度 F.延深
(02)27.中等稳固矿岩的允许最大的暴露面积为( )。
A.50m2以内 B.50~200m2

煤矿开采学讲义

煤矿开采学讲义
地下开采:也叫井工开采,露天不能开采的条件都可采用。 但难度大—作业空间、水、火、瓦斯、煤尘及围岩(顶板), 即通常所说的煤矿“五大自然灾害”。
1.2 矿山井巷名称及井田内划分
一.矿山井巷名称(绘图说明)
<一> 按空间位置不同分类
① 垂直巷道: 立井(竖井)—地面上有出口的垂直巷道,主立井、副立井、风 井等;
④ 矿区—人为地将临近几个矿井划归给一个行政管理机构, 称这个机构为矿区或矿务局,现在大部分矿务局都改制为 XXX集团公司了。
二.矿井生产能力和井型
① 矿井生产能力—矿井设计的年生产煤量,以万t/a来表示。 通常还有核定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或称年产量)。
② 井型—按矿井生产能力大小不同将矿井分为大、中、小三 种类型,称之为井型。井型也就是矿井生产能力。
1.煤田开发概述
地质普查——地质详查——地质精查——矿井设计(预可 研、可研、初设、施工设计)——矿井建设——矿井生产。
2.本学科研究方向和本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研究煤矿开采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目前采矿 工程学科已形成了三个研究方向,相应的课程是:矿山压 力及其控制、煤矿开采学和矿井系统优化基础。煤矿开采 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的各种采 煤方法、巷道准备方式、井田开拓方式及矿井设计的有关 问题。分以下几大部分:
运煤斜巷。
<二> 按服务范围分类
① 开拓巷道:为全矿井、一个水平或这几个采区服务的巷道, 如:井筒、大巷等;
② 准备巷道:为一个采区或几个区段服务的巷道,如:上山、 下山等;
③ பைடு நூலகம்采巷道:为一个工作面服务的巷道,只有区段平巷和开 切眼。
<三>按用途分类
① 运输巷道:运输大巷、运输上山等; ② 通风巷道:进风巷道、回风巷道等; ③ 行人巷道:行人斜巷、通风行人上山等。

采矿教程《采矿学》电子教案

采矿教程《采矿学》电子教案

采矿精品教程《采矿学》电子教案第一章:采矿学基础1.1 课程介绍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明确采矿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2 采矿的基本原理掌握矿床的概念和分类理解矿体的几何特征和开采技术指标1.3 采矿方法分类掌握常见的采矿方法及其特点了解采矿方法选择的原则和依据第二章:地下开采技术2.1 地下开采概述掌握地下开采的基本工艺流程了解地下开采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2.2 地下开采方法掌握长壁开采、短壁开采和房柱开采的原理与工艺了解地下开采中巷道布置和支护技术2.3 地下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掌握地下开采安全的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了解地下开采中的监测技术和事故应急预案第三章:露天开采技术3.1 露天开采概述掌握露天开采的基本工艺流程了解露天开采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3.2 露天开采方法掌握台阶开采、沟壑开采和跳跃开采的原理与工艺了解露天开采中道路布置和边坡稳定技术3.3 露天开采安全生产技术掌握露天开采安全的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了解露天开采中的监测技术和事故应急预案第四章:采矿工程设计与施工4.1 采矿工程设计概述掌握采矿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依据4.2 采矿工程施工技术掌握采矿工程施工的基本工艺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技术4.3 采矿工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掌握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了解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环保要求第五章:矿井通风与安全5.1 矿井通风概述掌握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矿井通风设备及其工作原理5.2 矿井安全技术掌握矿井安全的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了解矿井安全监测技术和事故应急预案5.3 矿井紧急救援与事故处理掌握矿井紧急救援的组织和管理了解矿井事故处理的方法和技术第六章:矿床开拓与设计6.1 开拓方式与结构掌握矿床开拓的基本方式及其适用条件了解开拓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6.2 井巷工程设计与施工掌握井巷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了解井巷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6.3 矿井生产能力与提升掌握矿井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和提升系统设计了解矿井提升设备的选型和运行管理第七章:矿物加工与利用7.1 矿物加工概述掌握矿物加工的基本概念、目的和任务了解矿物加工的方法和工艺流程7.2 破碎与筛分掌握破碎和筛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破碎和筛分设备的选型和应用7.3 浮选与浸出掌握浮选和浸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浮选和浸出设备的选型和操作第八章:矿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8.1 矿产资源保护概述掌握矿产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了解矿产资源保护的技术方法和措施8.2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掌握矿产资源节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和工艺8.3 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掌握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本概念和战略了解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技术途径和管理措施第九章:采矿工程经济评价与风险管理9.1 采矿工程经济评价掌握采矿工程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指标了解采矿工程经济评价的案例分析9.2 采矿工程风险管理掌握采矿工程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了解采矿工程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9.3 采矿工程投资与融资掌握采矿工程投资和融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投资和融资的案例分析第十章:采矿工程技术发展趋势10.1 采矿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当前采矿技术的主要发展领域和方向了解未来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2 数字化与智能化采矿技术掌握数字化采矿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智能化采矿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展10.3 绿色采矿与清洁生产掌握绿色采矿的基本概念和技术途径了解清洁生产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和管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矿床开拓与设计矿床开拓方式及其适用条件的选择是教学重点,需要详细讲解各种开拓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采矿教程《采矿学》电子教案

采矿教程《采矿学》电子教案

采矿精品教程《采矿学》电子教案第一章:采矿学概述1.1 采矿学定义解释采矿学的概念和定义强调采矿学在矿业工程中的重要性1.2 采矿工程的基本任务描述采矿工程的目标和任务介绍采矿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1.3 采矿方法分类列举常见的采矿方法解释各种采矿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第二章:矿产资源与矿床2.1 矿产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定义矿产资源并介绍其重要性列举常见的矿产资源类型2.2 矿床的形成与分类解释矿床的形成过程介绍矿床的主要分类2.3 矿床地质特征与勘探强调矿床地质特征的重要性介绍矿床勘探的方法和技术第三章:矿区设计与开采3.1 矿区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矿区设计的目标和原则解释矿区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3.2 矿区开采方法的选择介绍矿区开采方法的选择标准分析不同采矿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3.3 矿区开采工艺与设备介绍矿区开采工艺的基本流程列举常见的矿区开采设备及其作用第四章:矿井通风与安全4.1 矿井通风原理与方法解释矿井通风的必要性和目的介绍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2 矿井安全问题与控制分析矿井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介绍矿井安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4.3 矿井安全事故与应急处理描述矿井安全事故的种类和危害介绍矿井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第五章:矿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5.1 矿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矿产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介绍矿产资源保护的目标和方法5.2 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解释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概念介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5.3 矿产资源政策与法律法规分析矿产资源政策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第六章:爆破技术与采矿6.1 爆破技术概述介绍爆破技术在采矿中的应用解释爆破技术的基本原理6.2 爆破材料与设备列举常见的爆破材料及其特点介绍爆破设备的功能和应用6.3 爆破设计与施工强调爆破设计的重要性介绍爆破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第七章:矿岩稳定性与支护7.1 矿岩稳定性分析解释矿岩稳定性的概念介绍矿岩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技术7.2 矿岩支护方法与技术列举常见的矿岩支护方法介绍矿岩支护技术的设计和应用7.3 矿岩支护材料与设备介绍矿岩支护材料的特点和选择列举矿岩支护设备的功能和应用第八章:矿井水文与防治8.1 矿井水文概述解释矿井水文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矿井水文研究的主要内容8.2 矿井水害与防治分析矿井水害的成因和危害介绍矿井水害防治的方法和措施8.3 矿井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强调矿井水资源的价值和保护意义介绍矿井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技术第九章:矿区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9.1 矿区环境恢复的意义与目标解释矿区环境恢复的重要性介绍矿区环境恢复的目标和原则9.2 矿区环境恢复技术与方法列举矿区环境恢复的主要技术介绍矿区环境恢复的方法和应用案例9.3 矿区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解释矿区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原则介绍矿区生态补偿的措施和实施方法第十章:采矿工程案例分析10.1 采矿工程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介绍采矿工程案例选择的标准和原则解释采矿工程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0.2 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内容列举采矿工程案例分析的主要内容强调案例分析对采矿工程实践的意义介绍采矿工程案例分析报告的结构和内容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介绍了《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的勘探、矿区设计与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爆破技术与采矿、矿岩稳定性与支护、矿井水文与防治、矿区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以及采矿工程案例分析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纲要求授课学时:2学时;第十章露天最终开采境界确定主要内容是:最终开采境界确定概述,最终开采境界确定的手工方法。

价值模型。

最终境界设计的计算机优化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内容:最终开采境界确定的手工方法。

最终开采境界确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难点:最终开采境界确定的手工方法。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第1次课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其它□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题:参考资料:《采矿学》王青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采矿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金属矿山》、《有色金属》等期刊第十四章最终开采境界的确定第一节概述地质储量并不都将被开采利用。

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和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一般只有一部分地质储量的开采是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的,这部分储量称为开采储量。

圈定开采储量的三维几何体称为最终开采境界,它是预计在矿山开采结束时的采场大小和形状。

图14-1是某矿山最终开采境界的平面投影图。

露天开采过程是一个使矿区内原始地貌连续发生变形的过程。

在开采过程中,或是山包消失,或是形成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的坑体(即采场)。

采场的边坡必须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发生滑坡。

为满足边坡稳定性要求,边坡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即最终帮坡角)不能超过某一最大值(一般在35o~55o之间,具体值需根据岩体的稳定性确定)。

最终帮坡角对最终境界形态的约束是确定最终境界时需要考虑的几何约束。

图14-1最终境界平面投影第二节最终境界设计的手工法一基本原理图14-3是理想矿体的横剖面图,矿体与围岩之间有清晰的界线,矿体厚度为t ,倾角为450,矿体延深到很深。

假设上、下盘最终帮坡角为450。

那么,在该断面上最终开采境界应该多大为好呢?由于矿体倾角与最终帮坡角相等,矿岩下盘界线显然是剖面上最终境界的一个帮。

若矿体的水平厚度b 满足布置铲运设备所要求的最小工作宽度,最终境界底宽应该是b 。

在深度为H 的水平上作一水平线与矿体上、下盘界线分别相交于A 、B 点,从A 点向上以450角(帮坡角)作直线与地表相交于C 点,如图14-4所示,CABD 组成一个最终开采境界。

境界内岩石总量为W ,矿石总量为O ,W 与O 之比称为平均剥采比,用R a 表示。

(14-1)R WO a如果境界深度增加dH ,境界变为C'A'B'D (图14-5),境界内岩石量增加dW (即C'A'AC 部分),矿石量增加dO (即ABB'A'部分)。

dW 与dO 之比称为瞬间剥采比或境界剥采比,用R i 表示。

(14-2)R dW dO i =当dH 趋于无穷小时,dW 与dO 之比趋于线段CA 与线段AB 的长度之比,即(14-3)R C AAB i =设矿山企业的最终产品为精矿,矿体的地质品位为g 。

,精矿品位为g p ,其售价为q ;单位剥岩成本为C w ,单位采矿成本为C m ,单位选矿成本为C p ,采选综合回收率为r 。

那么不考虑矿石的贫化时,采出增量dW 和dO 带来的利润增值(dP )的计算如下:(14-4)dP dO g rq g C dW C dO C dO o p w m p =---或(14-5)dP dO g rq g C R C C o p w i m p =--+()从上式可以看出,利润增量随瞬时剥采比的增加而减小(因为需要花费更多的剥岩费用)。

从图14-5可知,对于给定的dH ,dO 不变(因为矿体厚度不变),dW 随着深度H 的增加而增加。

也就是说,瞬时剥采比随境界深度而增加。

因此利润增量dP/dO 随境界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只要利润增量大于零,那么就应开采dW 和dO ,因为这样会使总利润P 增加。

当利润增加为零时,总利润达到最大值,这时的境界为最佳境界。

利润增量为零时的瞬时剥采比称为盈亏平衡剥采比(breakeven stripping ratio)或经济合理剥采比,用R b 表示。

(14-6)R g rq g C C C b o p m p w =-+()因此,确定最终境界的准则是瞬时剥采比等于经济合理剥采比。

将境界位置上下移动,根据式(14-3)计算每次移动后的瞬时剥采比,直到它等于经济合理剥采比为止,就找到了最终境界。

这就是手工法境界设计的基本原理。

从式(14-6)可知,经济合理剥采比不依赖于境界的大小和几何形状,只依赖于回收率与成本、价格等技术经济参数,其值可以通过市场与成本分析得出。

式(14-6)不是计算经济合理剥采比的通用公式,而是简化了的示意性公式。

最终产品和成本构成不同,计算经济合理剥采比的公式也不同,必须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总的原则是在计算中应包括从开采到最终产品加工整个过程与产量有关的成本和损失、贫化等参数。

下面是手工法基本原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二应用线段比法与面积比法确定最终开采境界对于走向较长且厚度较小的矿体,设计方法通常为:在地质横剖面图上运用线段比或面积比法依次确定出各剖面位置上的最佳开采深度,然后在矿体的纵断面图上对各剖面最佳开采深度进行综合均衡,确定出最终开采境界。

(一)面积比法确定长矿体的合理开采深度如图14-6所示,面积比法的设计步骤如下:图14-6地质横剖面面积比法确定合理开采深度示意图第一步:根据开采与运输设备的规格、边帮岩体的稳定性及其力学性质选定最终开采境界的最小底宽(B min )及上下盘最终帮坡角α、β;第二步:在每一地质横剖面图上确定出若干深度方案,当矿体形态简单时可少取一些深度方案,否则,应在境界剥采比变化大的地方多增加一些深度方案;第三步:对于某一剖面上的深度方案H i (参见图14-6),在H i 水平处以选定的最小底宽确定出该开采深度的境界底线位置ab ,分别从a 、b 两点以上下盘境界帮坡角α、β做出上下盘边坡线bc 、ad ,假设bc 线交矿体上盘界线于e 点;第四步:从H i 水平开始向上减少△H 高度(△H 通常取作一个开采台阶的高度),在H i-1水平处以同样的方法作出开采境界线c'b'a'd',c'b'交矿体上盘界线于e'点;第五步:利用求积仪求出自H i-1水平降深到H i 水平后所需开采的岩石面积△W 与可能采出的矿石面积△O ,其中△W 为岩石多边形cc'e'e 与dd'a'a 的面积之和,△O 为矿石多边形e'b'a'abe 的面积;第六步:求算H i 开采深度的境界剥采比R i :R i =△W/△O ;第七步:若R i ≈R b ,则H i 水平即为该地质横剖面图上最佳的开采境界深度;否则,重复第三至第六步,试算其它深度方案,直至第七步验算成功。

(二)地质横剖面线段比法确定长矿体的合理开采深度地质横剖面上的线段比法是面积比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当矿体走向较长,且矿体形态变化不大时,可运用线段比法来代替面积比法,这样既可保证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精度,又免除了运用求积仪求算面积的繁琐工作。

如图14-7所示,具体的设计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开采设备规模、岩体的稳定性及力学性质选定开采境界的最小底宽(B min )及上下盘最终帮坡角α、β;第二步:在每一地质横剖面图上结合矿体的赋存形态确定出若干个开采深度方案;第三步:对于某一剖面上的深度方案H i (参见图14-7),在H i 水平处以选定的最小底宽B min 和上下盘最终帮坡角α、β作出H i 水平的开采境界线cbad ;第四步:从H i 水平向上升高△H ,在H i -△H 水平处以选定的最小底宽B min 和上下盘最终帮坡角α、β作境界c'b'a'd';第五步:从c 点与d 点分别作aa'的平行线交H i 水平线于g 与f 两点;第六步:计算H i 水平的境界剥采比R i :;R gb afeb ba i =++第七步:若R i R b ,则H i 为该剖面上最佳开采水平;否则,再重复上述各步骤试算其它的深度方案。

(三)水平剖面面积法确定短矿体的开采深度对于走向短的矿体,其端部的岩石量对境界剥采比影响很大,此时水平剖面图能较好地反映矿体的赋存特点和形态,所以宜采用水平剖面面积法确定短露天矿的最佳开采深度,具体的确定步骤如下:第一步:选择几个深度方案,基于地质勘探线剖面图绘制出每一深度方案所在水平处的平面图(图14-8);第二步:在各开采深度的平面图上,依据矿体形态、运输设备的要求确定出该水平境界底平面的周界,再根据该水平境界底平面与境界帮坡角确定出各地质勘探线剖面图上的相应开采境界(如图14-9所示);第三步:将各地质勘探线剖面图上的地面境界点投影到带有底部周界的平面图上,再依次连接各地面境界点即确定出矿体上下盘两侧的开采境界线(如图14-8所示);第四步:为了确定矿体端部的开采境界线需要切割出若干个端部辅助剖面。

如图14-10所示,在各辅助剖面上,依据端部境界帮坡角确定出地表开采境界点(图中m点),将该点投影到水平剖面图上,依次连接各辅助剖面的地表境界点,即形成了端部开采境界(如图14-8所示);第五步:在水平平面图上,根据确定出的地表开采境界内所包含的矿石面积与岩石面积,运用面积比法计算出境界剥采比R i:第六步:若R i R b,则该开采深度为最佳开采深度;否则,重复以上各步,试算其它的开采深度方案。

(四)最终开采境界的审核基于上述方法确定出各地质剖面上的开采深度或底部周界后,即可进一步圈定出最终开采境界。

具体做法如下:1、调整最终开采底平面标高:采用平面面积法确定出的短矿体开采的底平面标高一般不需另行调整,但对采用地质横剖面法确定出的长矿体开采深度需要进行纵向底平面标高的调整,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将在各地质横剖面上确定出的最佳开采深度投影到矿体的纵断面图上(图14-11),连接各开采深度点得到露天矿纵剖断图上的理论开采深度;第二步:调整纵断面上的理论开采深度。

调整时依据的原则:当纵断面上的各理论开采深度点相差不大时,露天矿底可设计为同一标高;当矿体埋藏深度沿矿体走向变化较大时,露天矿底平面可调整成阶梯形。

调整时可按纵断面图调整后底平面标高线上部增加的面积总和与下部减少的面积总和近似相等来衡量。

调整后,最终境界内的平均剥采比应小于经济合理剥采比,最终开采境界底平面的纵向长度应满足最短的运输线路的长度要求。

图14-11在地质纵断面图上调整露天矿底平面标高2、圈定最终开采境界的底部周界如图14-12所示,具体的圈定步骤如下:第一步:按调整后的开采境界底平面水平绘制地质分层平面图;第二步:按调整后开采境界底平面标高修正各地质横剖面图上的各开采境界,并将修正后的各开采底平面界线点投影到地质分层平面图上,分别连接各界线点得到理论底部周界;第三步:修正理论底部周界,修正原则:底部周界要平直,弯曲部分要满足运输设备最小转弯半径的要求,底部周界的纵向长度要满足设置运输线路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