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体交叉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八章 道路立体交叉

二. 作用
• 消除或者减少冲突点;
• 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 节约运行的时间和燃料消耗;
• 减少对高等级道路的干扰,减少交通事故。
第一节
立体交叉概述
三. 立交工程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1.必要性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高速公路 的大量修建,立交工程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特殊性
机动车匝道转弯半径:机动车道20~25m,自行车道10~15m。立体交
叉 口 的 通 行 能 力 : 机 动 车 为 6000 ~ 13000pcu / h ; 非 机 动 车 为
16000~20000veh/h,不受机动车干扰的为20000~30000veh/h。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与选择
2. 立体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在立体交叉口上采用的环形交叉层,中心岛直径保证机动车
适用常规四路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与选择
⑵完全互通式立交 苜蓿叶式立交
• b.带集散车道形
消除正线交织,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
第二节
Y 形立交
立体交叉的类型与选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⑵完全互通式立交
能为转弯车辆提供高速的定向或半定向运行;无交织,无冲突
点,行车安全,方向明确,路径短捷,通行能力大;正线外侧占地
道路交叉设计
平面交叉
立体交叉
第八章 道路立体交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立体交叉概述 立体交叉的类型与选择
第三节
第四节
立体交叉设计步骤与方法
我国立体交叉形式的发展
第一节
一. 概念
立体交叉概述
立体交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相交时,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
9.道路勘测设计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019/11/28
3
路相交的口,当进入路口的现况交通量超过4000~ 6000(辆/小时)(当量小客车),相交道路为四车 道以上,且对平面交叉口采取改善措施、调整交通 组织均难收效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3 考虑地形条件 结合跨河桥的两端,扩建桥梁的边孔,修建主
干滨河路的立体交叉。 4 道路与铁路的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采用立体交
采用立交可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 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 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可节约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有 效地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道路 的干扰。
2019/11/28
1
由于立体交叉占地面积大、施工复杂、造价 高、不易改建,因此应根据远景规划的要求,经 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比较和分析确定。
叉 (1)当地形条件困难,采用平面交叉危及行车安全 时; (2)城市主干路、次干路与铁路交叉,在道路交通 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一次封闭时间超过15min。
2019/11/28
4
二、 立体交叉的组成
立交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图9-1所示。
出口
左转匝 道
右转匝
绿
车道
入
口
减速 车道集散车
道
跨线 桥
2019/11/28
24
3 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公路上未作具体规定;城市道 路规定:当进入进出口的交通量达4000~6000辆/小时 (小汽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且对平面进出 口采取改善措施和调整交通组织均难以奏效时,可采 用立交。
4 地形条件 当交叉所在地的地形条件适宜修建立交 时可采用,如高填方路段与其它道路交叉处、较高的 桥头引道与滨河路交叉处等。
2 能满足交织路段长度的要求
《路线交叉》ppt课件

第三章 道路交叉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第二节 公路平面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第三章 道路交叉
道路交叉大体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 两种,高速公路要采用立体交叉,其他各级公路 普通采用平面交叉。
一一、、交交叉叉口口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第第一一节节 平平面面交交叉叉口口的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 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别行 驶的地点.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匝道
联接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 方式的道路。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3. 变速车道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衔接的路段,为顺应车辆变速 行驶的需求,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 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广州区庄立交桥—4层转盘式立交
二、立体交叉的根本类型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1) 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式立交是经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 匝道来实现各方向左转弯车辆的运转。
特点:占地面积大,且左转弯车辆绕行间隔 长,造价高。但通行才干大,外型美观,适宜用 于高速公路之间的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组成部分: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 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
集散车道
入口
集散车道
跨线桥
出口 减速车道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出口
入口 加速车道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1. 跨线桥 以桥梁方式跨越相交道路为上跨式。 以隧道方式穿越相交道路为下穿式。
1. 在保证相交道路上一切车辆和行人平安的前提下使 车流和人流交通遭到最小的妨碍。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第二节 公路平面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第三章 道路交叉
道路交叉大体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 两种,高速公路要采用立体交叉,其他各级公路 普通采用平面交叉。
一一、、交交叉叉口口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第第一一节节 平平面面交交叉叉口口的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 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别行 驶的地点.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匝道
联接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 方式的道路。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3. 变速车道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衔接的路段,为顺应车辆变速 行驶的需求,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 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广州区庄立交桥—4层转盘式立交
二、立体交叉的根本类型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1) 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式立交是经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 匝道来实现各方向左转弯车辆的运转。
特点:占地面积大,且左转弯车辆绕行间隔 长,造价高。但通行才干大,外型美观,适宜用 于高速公路之间的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组成部分: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 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
集散车道
入口
集散车道
跨线桥
出口 减速车道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出口
入口 加速车道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1. 跨线桥 以桥梁方式跨越相交道路为上跨式。 以隧道方式穿越相交道路为下穿式。
1. 在保证相交道路上一切车辆和行人平安的前提下使 车流和人流交通遭到最小的妨碍。
8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8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
第8章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 第四节 匝道设计 ▪ 第五节 端部设计 ▪ 第六节 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
(1)菱形立交
三路立交
四路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完全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道路相交。 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X形等。 1)喇叭形立交: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 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左转车辆直接从左 侧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 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 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 为减速车道;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 为加速车道。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平行式 ▪ 直接式
二、变速车道设计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原则上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因加速车道较长,平行式容易 布置。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一个设在支线上的收费站。 2)四路收费立交: 一般只设1个收费站。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
第8章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 第四节 匝道设计 ▪ 第五节 端部设计 ▪ 第六节 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
(1)菱形立交
三路立交
四路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完全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道路相交。 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X形等。 1)喇叭形立交: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 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左转车辆直接从左 侧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 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 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 为减速车道;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 为加速车道。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平行式 ▪ 直接式
二、变速车道设计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原则上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因加速车道较长,平行式容易 布置。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一个设在支线上的收费站。 2)四路收费立交: 一般只设1个收费站。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ppt课件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n 1.宽型中间带:当设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5m)时,将道口一定长度 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 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3、渠化交通组织
4、调整交通组织
2021/1/4
30
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 符号、文字指示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 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 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 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 (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 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按交通控制分类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 (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 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2021/1/4
11
2021/1/4
12
2021/1/4
道路工程
13
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 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三、扩宽车道长度 n(一)右转车道长度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3)等候车队长度ls
ls nnl (m)
ln----直行等候车辆长度(m) n ----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
三、扩宽车道长度 n(一)右转车道长度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道路工程
47
5-4 简单交叉口设计
一、交叉口的车道宽度
一般采用3.0~3.5米,比路段减小 0.25~0.5米。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 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3、渠化交通组织
4、调整交通组织
2021/1/4
30
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 符号、文字指示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 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 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 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 (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 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按交通控制分类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 (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 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2021/1/4
11
2021/1/4
12
2021/1/4
道路工程
13
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 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三、扩宽车道长度 n(一)右转车道长度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3)等候车队长度ls
ls nnl (m)
ln----直行等候车辆长度(m) n ----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
三、扩宽车道长度 n(一)右转车道长度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道路工程
47
5-4 简单交叉口设计
一、交叉口的车道宽度
一般采用3.0~3.5米,比路段减小 0.25~0.5米。
平面交叉口与立交ppt课件

自然条件的调查,为有关地形、地质、水文、水利、气象、地物、地 震等调查。一般情况下,借助于1/2000的地形图或实地勘察资料选定 互通式立交的位置。 在确定立交形式阶段,要做详细的土质调查和水 文调查。土质调查中,对于不良地质地段,如软土、膨胀土等,应注 明其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土质的性质及特性指标等;对于不良地质 构造,如断层、地裂缝等,应注明其走向、位置、发育程度等。水文 资料调查应明确立交有可能跨越的河流位置,河流的流向、流量、流 速、水深、高水位和枯水位、汛期的持续时间,有关地区的降雨量及 雨量分布等。
以上1~4步为初步设计阶段,当可选方案较少或简单明了时可 酌减步骤,5~6步为施工图设计阶段。
1 平面交叉口与立体交叉概述
1.6.2 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
自然资料
其它资料 文书资料
设计 资料
交通资料 道路资料
排水资料
1 平面交叉口与立体交叉概述
1.6.3 立体交叉规划调查
一、自然条件调查
交通运输系统有 三大调查
2.确定比较方案:对初拟方案进行分析,应考虑线形是否 顺适,转弯半径能否满足规定要求,各层间可否跨越,拆迁 是否合理,一般选2~4个比较方案。
1 平面交叉口与立体交叉概述
3.确定推荐方案:在地形图上按比例绘 出各比较方案,完成 初步的平纵设计、跨桥方案和概略工程量计算,作出各方案比 较表,全面比较后一般确定1~2个推荐方案。比较时应考虑交 通是否流畅安全,各匝道的平纵横及其相互配合是否合适,立 交桥的结构、布置是否合理,设计和施工难易程度,整体工程 的估价,营运养护条件以及立交的造型和绿化等。
全苜蓿叶式立交
南京新庄立交 南京古楼地下立交
1.2 立体1交平叉面的交组叉成口与立体交叉概述
道路交叉设计-立体交叉设计幻灯片

2、定向Y型
3.2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3、半定向Y型
3.2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二、四岔立交 四岔立交有菱型、苜蓿叶型、局部苜蓿叶型
、定向型、半定向型、环型、喇叭型。 1、菱型
3.2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2、苜蓿叶型
3.2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3、局部苜蓿叶型 4、定向型
立体穿插的综合效益大于设置平面穿插时。
3.3互通式立交规划与型式选择
2、当城市快速路采用全部控制出入或局部 控制出入时,为发挥快速路的交通功能,对 快速路、快速路与主干道相交时应采用互通 式立交。
3、相交道路的交通量超过4000~6000辆 /h,相交道路具有4条车道的穿插口,当平 面穿插采用各种交通组织措施都难以改善交 通状况时,应采用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互通式立交规划与型式选择 互通式立交的主线 跨线桥 匝道 主线的分岔、合流和匝道的分流、合流 匝道与主线连接处的通行能力 别离式立体穿插
3.1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一、互通式立交的基本组成
〔4〕出口与入口
〔1〕跨线桥〔或 〔5〕变速车道
地道〕
〔6〕绿化地带
〔2〕正线
〔7〕匝道的端部
〔3〕匝道
〔8〕辅助车道
〔9〕集散车道
〔10〕立交的范围
3.1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二、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组织分析 互通式立交利用桥跨构造物和匝道对交通流
从空间上进展组织,以便最大限度地消灭冲 突、处理好合流、分流和交织。
3.1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3〕对设置收费所的互通式立交,应尽可能 减少收费设施的建立。假设为四岔穿插有收 费所那么可采用双喇叭型或单喇叭带平交型 。
3.2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3、半定向Y型
3.2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二、四岔立交 四岔立交有菱型、苜蓿叶型、局部苜蓿叶型
、定向型、半定向型、环型、喇叭型。 1、菱型
3.2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2、苜蓿叶型
3.2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3、局部苜蓿叶型 4、定向型
立体穿插的综合效益大于设置平面穿插时。
3.3互通式立交规划与型式选择
2、当城市快速路采用全部控制出入或局部 控制出入时,为发挥快速路的交通功能,对 快速路、快速路与主干道相交时应采用互通 式立交。
3、相交道路的交通量超过4000~6000辆 /h,相交道路具有4条车道的穿插口,当平 面穿插采用各种交通组织措施都难以改善交 通状况时,应采用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类型的特点 互通式立交规划与型式选择 互通式立交的主线 跨线桥 匝道 主线的分岔、合流和匝道的分流、合流 匝道与主线连接处的通行能力 别离式立体穿插
3.1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一、互通式立交的基本组成
〔4〕出口与入口
〔1〕跨线桥〔或 〔5〕变速车道
地道〕
〔6〕绿化地带
〔2〕正线
〔7〕匝道的端部
〔3〕匝道
〔8〕辅助车道
〔9〕集散车道
〔10〕立交的范围
3.1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二、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组织分析 互通式立交利用桥跨构造物和匝道对交通流
从空间上进展组织,以便最大限度地消灭冲 突、处理好合流、分流和交织。
3.1互通式立交的根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3〕对设置收费所的互通式立交,应尽可能 减少收费设施的建立。假设为四岔穿插有收 费所那么可采用双喇叭型或单喇叭带平交型 。
《立体交叉造型》课件

立体交叉造型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艺术创作、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领域,可以吸引目 光、增加视觉冲击力。
立体交叉造型的优势
立体交叉造型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突破平面限制,给人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
立体交叉造型的构成要素
主体形状
主体形状是立体交叉造型的 核心,可以选择各种几何形 状或自由形态。
副体构成
副体构成是指组成立体交叉 造型的各个元素,可以是图 形、文字、图像等。
视图选择
视图选择决定了立体交叉造 型的展示形式,可以选择透 视图、正视图等。
立体交叉造型的设计方法
1 步骤一:确定主体
形状
根据设计目的和风格选 择合适的主体形状,例 如立方体、椭圆等。
2 步骤二:安排副体
构成
将不同的副体构成按照 一定规律组合在主体形 状上,创造出丰富的交 叉效果。
立体交叉造型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发展,立体交叉造型将在设计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立体交叉造型》PPT课 件
欢迎来到《立体交叉造型》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立体交叉造型的概述、 构成要素、设计方法、案例分析、设计技巧以及它的优点和发展前景。
立体交叉造型概述
什么是立体交叉造型?
立体交叉造型是一种创意设计技术,通过交叉叠加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元素,创造出立体感 和动态效果。
立体交叉造型的应用场景
立体交叉造型的设计技巧
1
技巧一:运用对称原理
通过对称排列副体构成,增强立构成中运用明暗对比,使立体交叉造型更具层次感。
3
技巧三:运用透视法
采用透视效果展示立体交叉造型,创造出更真实的空间感。
结论
立体交叉造型的优点
立体交叉造型可以增加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关注,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立体交叉造型的优势
立体交叉造型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突破平面限制,给人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
立体交叉造型的构成要素
主体形状
主体形状是立体交叉造型的 核心,可以选择各种几何形 状或自由形态。
副体构成
副体构成是指组成立体交叉 造型的各个元素,可以是图 形、文字、图像等。
视图选择
视图选择决定了立体交叉造 型的展示形式,可以选择透 视图、正视图等。
立体交叉造型的设计方法
1 步骤一:确定主体
形状
根据设计目的和风格选 择合适的主体形状,例 如立方体、椭圆等。
2 步骤二:安排副体
构成
将不同的副体构成按照 一定规律组合在主体形 状上,创造出丰富的交 叉效果。
立体交叉造型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发展,立体交叉造型将在设计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立体交叉造型》PPT课 件
欢迎来到《立体交叉造型》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立体交叉造型的概述、 构成要素、设计方法、案例分析、设计技巧以及它的优点和发展前景。
立体交叉造型概述
什么是立体交叉造型?
立体交叉造型是一种创意设计技术,通过交叉叠加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元素,创造出立体感 和动态效果。
立体交叉造型的应用场景
立体交叉造型的设计技巧
1
技巧一:运用对称原理
通过对称排列副体构成,增强立构成中运用明暗对比,使立体交叉造型更具层次感。
3
技巧三:运用透视法
采用透视效果展示立体交叉造型,创造出更真实的空间感。
结论
立体交叉造型的优点
立体交叉造型可以增加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关注,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