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军方阵的简要说明

合集下载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古代阵法,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八门金锁阵”是为了使占星术更方便而用的奇门遁甲方位术。

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一、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己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二、鱼丽阵阵名:鱼丽之阵,也称鱼丽阵解释:古代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

出处:《左传·桓公五年》载:郑国以“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

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儒葛。

阵名内涵:”杜预注:“《司马法》:‘车站二十五为偏。

’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

五人为伍。

此盖鱼丽阵法。

”也就是说,郑国的军队一军五偏,一偏五队,一队五车,五偏五方为一方阵,以偏师居前,让伍队在后跟随,弥补空隙。

这样的编队如鱼队,故名鱼丽之阵。

这是先秦战争史上,最早在具体战役中使用阵法的记载。

优点:这种鱼丽阵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车站中尽量发挥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战车冲阵,步兵环绕战车疏散对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有效地杀伤敌人。

三、雁行阵古代阵法,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一般弓兵用,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

本阵覆盖面较大,也可以用来包围敌军,但是冲锋能力不好,如遇到锥形阵,突破中军则容易全军大乱。

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

四、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锥形阵是一种古老的阵法,在当今出土的最早关于阵法记述的书籍《孙膑兵法》中就有锥形阵法的记录,孙膑将其列为十阵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阵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事实证明锥形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冲锋阵法。

被太史公忽视的军事奇才,齐国名将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关的

被太史公忽视的军事奇才,齐国名将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关的

被太史公忽视的军事奇才,齐国名将匡章是如何攻破函⾕关的函⾕关附近地势图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变⾰时期。

经过春秋时代旷⽇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这段时期主要的历史脉络就是秦国⼀统天下和六国奋起反抗的经过。

其实在整个春秋和战国初年的时候,秦国不但没有展⽰出⼀个强国应该具备的⽔平,相反还先后被晋和魏压制,屡战屡败,龟缩在函⾕关内,不敢觊觎中原⼟地。

直到商鞅的横空出世,在国内进⾏⼟改和军改,才增强了其综合实⼒,有了和其他国家较量的资本。

经过改⾰,秦国⼤幅度提⾼了粮⾷产量,并且建⽴了完整的军功晋升通道,刺激秦⼈奋勇杀敌,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再加上外部魏在和齐争霸的过程中惨败,放松了对河西通道的防守,秦军趁机夺取河西通道,从此可以随意出⼊函⾕,在和三晋之家的战争中胜多负少。

这些事情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起这个西部劲敌。

匡章像在虎狼之秦露出了锋利的⽖⽛后,天下形势也随之发⽣了巨⼤的改变,秦国隐隐有了横扫六国的迹象。

为了避免这件事情发⽣,战国七雄中的其余六国曾经多次组织联军攻打秦国,不过基本都是⽆功⽽返。

直到后来齐国以孟尝君为相、匡章为将,才取得了⼀场⼤捷,联军耗时三年之久,先是封锁函⾕关,让秦军⽆⼒出关,此举⼤⼤震惊了天下,⿎舞了联军的⼠⽓,赵、宋匡章也成为了战国期间唯⼀⼀位⼆国也趁势加⼊,⼀⿎作⽓攻破函⾕关,逼得秦王割地求和。

匡章也成为了战国期间唯⼀⼀位攻破函⾕关的名将,在华夏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

联军多次攻秦皆⽆功⽽返其实秦国⼀直都是在夹缝中求⽣存的国家,在伊阙之战时,他的军⼒远远逊⾊于魏韩联军,长平之战时也不过和赵军数量相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六国中的任意两国合⼒,那么部队数量⼀定会远远胜过秦国。

《过秦论》作者贾谊像《过秦论》中记但是战争的结果并不是单纯地由部队数量决定的,这点贾谊曾经做过阐述。

中国古代九种经典战争阵形

中国古代九种经典战争阵形

中国古代九种经典战争阵形中国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即作战队形的,称之为“布阵”。

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克敌制胜。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名的作战阵法有三种:一、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

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当年诸葛亮还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二、撒星阵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

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

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三、鸳鸯阵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一种阵法。

他把士兵分为三队,当敌人进到百步时第一队士兵发射火器;敌人进到六十步时第二队士兵发射弩箭;敌人进到十步时第三队士兵用刀矛向敌人冲杀。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作战阵法从传统的方阵向多兵种的集团阵法演变的过程。

古代阵型简介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

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

“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

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

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

图说古代阵法:常见的7种气势恢宏的阵形,看你了解几个

图说古代阵法:常见的7种气势恢宏的阵形,看你了解几个

图说古代阵法:常见的7种气势恢宏的阵形,看你了解几个说到阵法,恐怕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说中那些具有强大威力,且玄妙莫测的“阵”。

例如,在《封神演义》中的十绝阵,《三国演义》中诸葛武侯的“八阵”,《杨家将》中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总之,这些活跃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的阵法,玄之又玄,纯粹是为了迎合观众和读者的口味,那么抛开这些“玄幻”的外衣,古代的阵法,其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用图解的形式,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常用阵法。

中国古代很讲求阵法,所谓“阵”,就是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的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列开始,一直到全军,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临阵作战,十分注意阵法阵形,要使军队“止如堵墙,动如风雨”。

指挥上只能利用金鼓和旗物,并通过一定阵形来予以运用。

在《周礼》中记载教战时,主要在于辨别旗物、金鼓之用以教民众坐下、起立、前进、后退、快速、慢速,以及距离疏密的节度,就是在一定的阵形中进行的。

金鼓旗物与阵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全面体现两者的综合功用。

下面简单介绍7种古代常见的阵形。

01 紧急防御阵形——圆阵圆阵多用于防守。

此阵形多用于兵力不足的时候,对敌军采取防御的时候使用。

将部队布置成圆周形,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集中兵力,这样敌军就很难攻破。

可以说方阵是攻守并重的较好阵形,而圆阵则是以守为攻的较好阵形。

圆阵多用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和在被追击、被包围的极端危急、极端紧张的情况下,阵欲圆而不方,踞而不锐,能密而不能疏,缓中有急,首重防御。

只有战势稳定后,才能逐步向攻击方面转化。

项羽该下大败后,以二十余骑抵抗汉军几千人的追击和包围,羽“因四山为圆阵外向”,给汉军以重大伤亡。

此战可以看出,项羽是善于置阵的名将,乌江自刎之前,能够使用圆阵,以几十个骑兵对抗几千名汉兵步骑,布阵出击兼以自卫,还能坚持一定时间,没有熟练的阵法,早就束手就擒了。

方阵

方阵

我也来参军:
1、假设你是一名军事参谋, 而你需要指挥12名精锐的步 兵参战,请问你可以排出哪 几种方阵呢?
我也来参军:
2、请你动手试一试,只有一层 空心方阵最少需要几个人?两层 呢?三层呢?四层呢?
第一层
每边3人,一层有8人
第二层
每边5人,一层有16人
第三层
每边7人,一层有24 人
第四层
每边9人,一层有32人
A方阵
B方阵
简单的阵形变化
袁绍的骑兵方阵
A方阵
B方阵
C方阵
D方阵
E方阵
F方阵
第三篇章 方阵的分类
实心方阵: 内部无空缺的方阵。
实心方阵的特点:阵型牢固,不易被冲 散和破坏,方便统计人数。
25列 14行
25X14=350(人)
空心方阵:内部有空缺的方阵。
空心方阵的特点:中心空缺部分一般为 主帅、将领、战车或重型攻击武器,例 如大炮、投石车等,不方便统计人数。
第四篇章 方阵的应用
奥运会开幕式节目
《戏台》
奥运会开幕式节目
《礼乐》
奥运会开幕式节目
《文字》
奥运会开幕式节目
《击缶而歌》
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 集古代兵法之、 疏阵、数阵、锥形阵、雁 形阵、钩形阵、玄襄阵、 水阵、火阵”。一般以方 阵、圆阵、锥形阵为主。
锥行阵主攻 阵型:最前端 为尖角形式。
圆阵主守
阵型:圆形
方阵 阵型:长方形 或正方形
第二篇章 方阵的特点
2008年俄罗斯举行红场阅兵庆祝卫国战争胜利
2009年7月14日法国举行国庆阅兵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
方 阵
第一篇章
方阵的历史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壮丽军队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壮丽军队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壮丽军队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的皇家陵墓之一,其独特的兵马俑群体更是享誉世界。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壮丽军队,展现了秦帝国军事实力的庞大和秦文化的独特特色。

一、壮丽的兵马俑阵容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以其数量庞大、形态逼真而闻名于世。

据考古学家统计,兵马俑总数达到8000余尊,分为将军、士兵和车马三个部分。

这些兵马俑身高约1.8米至2米,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

1. 将军队将军队的兵马俑以高贵威武的形象示人,他们身披铜甲、头戴盔,手持武器,气势凌人。

将军们站立在阵列的前方,象征着秦朝统治者的权威和军事力量。

2. 士兵队士兵队是兵马俑中最为庞大的部分,他们按照规模和战斗力进行合理的编制。

士兵们身穿战袍,手持刀剑,姿势各异,装备精良。

他们整齐划一地站立在将军队的周围,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铠甲,向世人展示了秦始皇陵中壮丽的军队阵容。

3. 车马队车马队是兵马俑中最具特色和观赏性的部分。

从车辆结构到马匹造型,都展现出了秦朝当时的军事实力和技术水平。

马匹栩栩如生,神态自然,载着乘坐在车上的士兵。

车辆则精细维度,反映出古代交通技术的发展。

二、兵马俑的发现及历史意义兵马俑的发现,为人们提供了了解秦朝军事制度和兵器装备的珍贵机遇。

它们所展现的军队规模之大、组织严密程度、士兵战斗力等方面,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于秦始皇和秦朝历史的认识。

1. 军事制度与组织兵马俑的发现揭示了秦朝的军事制度和组织,以及秦始皇时期的战争思想。

通过兵马俑的布局和排列,人们可以看到秦始皇时代军队的编制、军阵的构成,以及指挥系统的完善程度。

2. 兵器装备与军事技术兵马俑中的武器装备如剑、戟、弩等都制作得精美细致。

这些武器不仅展现了秦朝军队的军事装备水平,还说明了秦始皇集权统一下的军事技术和军工制造水平。

3. 建筑工艺与文化艺术兵马俑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展示,也是建筑工艺与文化艺术的结晶。

秦朝的工匠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塑造出如此逼真的形象。

古代阵法(军队)

古代阵法(军队)

古代阵法(军队)方阵:方阵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

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

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

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防比较平衡的阵型。

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圆阵: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

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

疏阵: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

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

数阵: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

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雁形阵: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

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

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

钩形阵,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

玄襄阵: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模拟兵车行进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像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

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方面的研究,确是日本人占据领先地位,在许多日本所出的三国游戏和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孙膑十阵影子。

三国时期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蛮之后之后,蜀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骑兵联合部队,作战地域主要为山地,而蜀国缺乏马匹,于是诸葛亮排练“八阵图”。

中国古代军阵详解

中国古代军阵详解

中国古代军阵详解古代中国军阵是军队在战场上的布阵方式,旨在提高战斗力和战术灵活性。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军队的作战技巧和战术布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军阵的特点和常见类型。

1. 长蛇阵长蛇阵是中国古代军阵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它以一条长蛇形排列的方式展开,部队前后相连,可以迅速展开或收缩。

长蛇阵适合用于追击敌军或扩大阵势,但在面对敌军的强力进攻时存在较大的薄弱点。

2. 鱼鳞阵鱼鳞阵是一种护卫阵型,它以层层重叠的方式布阵,使得前方的部队可以得到后方的支援。

鱼鳞阵可以保证部队的连续性,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这种阵型适合用于迎击敌军的冲锋或进行持久战。

3. 方阵方阵是一种正方形的军阵,每个方阵内部都有一支独立的部队。

方阵可以迅速转换方向,适应不同的战斗环境。

它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在战场上快速应对敌军的进攻。

4. 八卦阵八卦阵是中国古代军阵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以八个方向的八个方阵组成,形成一个八卦图形。

八卦阵可以使军队在八个方向上进行战斗,充分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多线作战。

它是一种防守和进攻兼备的军阵,适合用于防守要点或进行全方位的攻击。

5. 三军阵三军阵是由步兵、骑兵和弓箭手组成的军阵,每个军种在战场上占据不同的位置。

步兵在前方进行近战,骑兵在两侧进行侧翼攻击,弓箭手则负责远程射击。

三军阵可以全方位地打击敌军,形成兵种的协同作战。

6. 冲车阵冲车阵是一种以冲车为主要攻击工具的军阵。

冲车是一种装有尖刺的大车,可以快速冲击敌军阵地。

冲车阵通常由步兵和冲车组成,步兵负责保护冲车,冲车负责冲击敌阵。

这种军阵适合用于攻城和突破敌军防线。

以上是中国古代军阵的几种常见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古代中国的军阵不仅注重战斗力和机动性,还充分考虑地形和环境的利用,使得军队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军阵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指挥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还需要士兵的纪律和执行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秦军方阵的简要说明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13-1杜林
秦军方阵是秦国加强集权政治和对外进行统一战争的武力集团,方阵以弩、步、车、骑等诸兵种组成,武器装备远有射程(弓、弩等)、长兵(戈、矛、戟、锬、镖、钺、钩、殳等)、短兵(剑等)。

根据现陕西西安秦皇陵东的墓坑发掘来看,放置兵马俑的从葬坑共四个。

南一北三,互不相通,编号为一、二、(未)、三。

按战国时兵制推测,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军幕,而未完成坑,据其位置来看,正处于布阵法上中军的部位,因此可能是拟建中的中军。

在墓坑中上诉兵器也普遍出土。

本文将就上诉发掘的坑墓(因未完成坑,无法获知其军阵构成方式,故不做过多的讨论。

),对秦军方阵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号坑:据统计有兵马俑约6000,阵列排列方式,可分为横队和纵队。

坑东端,军分三路,每路68个手执弓弩、背负箭囊的横队袍俑,共240人,这是一支使用远射程兵器(弓、弩),身着轻装战服的先锋部队。

接后,是由30多乘驷马战车,同手执戈、矛、戟、锬等长兵器的甲俑、袍俑间隔排列的38路纵队,这是一支武士组成的格斗拼刺的作战主体。

另外,在这强大的横队和纵队的两侧及后部,又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西三方的弓弩俑,共518个,这是两翼和后卫部队。

二号坑:格局较为复杂,在它的东北角突出的那个方坑中排列着8路纵队,计160个蹲姿甲俑,在蹲俑的四周,还围绕有面向东方作丁
字步的172个立姿射俑,是一个由弩兵组成的兵力单位。

在弩兵俑后面还有三个并列的兵力单位,由南至北:①是由64乘战车和192个甲俑组成的方阵。

②是由车、步、骑三兵种组成,车步间隔,排列成车--步,车--步,……,最后由8个骑兵殿后。

③是一支前有6乘前导战车,后面紧跟12路纵队,计96匹马组成的骑兵部队。

可见,二号坑是一个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穿插而成的混编队列,所用兵器也依兵种和战斗位置不同而有所区别,各持有弓、弩、戈、矛、戟、钺、剑等。

三号坑:在坑的正面停放着一具朝东的华盖乘车,后随四个戴长冠的甲俑。

在南北两个侧室里,分别布置有64个侍卫甲俑,该坑作"帷幄"样式布置,有高贵的华盖车,也有持殳的侍卫队,表明它是秦俑军事阵列的指挥机关所在。

——秦兵马俑格局的简介自唐、宋代以后,左、中、右三军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但从秦始皇陵这三个排兵坑来看,军队很有可能是以兵坑为一个作战单位,分为左、中、右三军和军幕(军队指挥部,一般在军阵后方),作战时很有可能是三军齐进,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也有效地克服了士兵的恐惧心理。

秦军军阵最大的特点是,可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机动灵活地调整着阵法的变换,以最有效的方
式调集布阵结构,从而以最优原则和最大杀伤力来配置。

以下为个人根据上述3座坑墓绘制的秦军军阵见图。

(以东方作为主要战场的方位)
↑东方
根据古代文献《战国策•韩策一》张仪说韩王曰:“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可以推测,在唯一的未完成坑,极有可能是用来陈列秦军的主力即中军的步兵方正,而举世出名的秦军箭阵则有可能出现在左或右军中与其余兵种混合成为辅助力量,从左右军中出现的弓弩佣似乎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
具体的真实情况,尚不清楚。

而从相关出土物来看,秦军步兵方正主要是以装备类似长枪的突刺武器为主(如,1974年,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这些兵器让人们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条6.3m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整个长矛接近7m。

)这种武器在单兵作战中可以说毫无优势,但是如果组合成密集的方正,则可以对敌方的战车或骑兵等造成中创。

而应对远处的来敌,则大概依靠左或右军的弓弩正队进行杀伤敌军。

从1号和2号坑墓来看,多数是多兵种(多种装备)组合而成的特混轻装部队和以骑兵战车兵组合的快速部队,其主要作用可能是远距离杀伤敌军队对中军的冲击力,打乱敌军冲击的气势和正形,并在重装部队击溃敌军时候,从侧翼对逃溃的敌军进行合围或追击歼灭。

同时从一号坑墓四周弓手的布置方位来看,左军可能还肩负着应对敌人从其他方向袭来的小股部队,并担负警戒作用。

同样的作用在2号坑墓的右军也有相应的体现,其南面布置的甲兵和战车,可能也身兼警戒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这两个方正,和好的保证了行动迟缓笨拙的中军的进退,从而控制整个战场。

而三军后面则是出现一个以篷车为核心,配置护卫部队的全军指挥核心。

这样指挥部即可以身处后方观察战局变化,同时也可以较近距离的指挥部队根据不同的形式变化阵型。

并可在战事失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全指挥系统,避免全军覆膜的悲剧。

而这种三军陆军结合组合阵型,在变化中则明显无任何的较快机动性。

一旦阵型被冲散,后果是严重的,那么秦军何以凭借此来战胜六国军队呢?
那么秦军的机动性优势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个人推测当秦军面对超出原定预计的战场(特指主战场,面对较小规模的战场,则完全可以打破三军式编制,组织特混规模中小的阵型迎敌,这时的机动性可谓最直接最了当)时,由于中军重装步兵的笨拙,所以主要调整的是轻便的左右军,或者将紧随长矛重装步兵后的铍手和戟手调制到长矛手之前或其他位置,但不会从中军中单独调出成为新的战斗单位。

但是,这种调整所表现出的机动性尤为有限。

当面对大型战场,机动性和灵活性优势不再充分体现时,秦国军队又如何获胜呢?
首先,当时各国普遍采取三军形式来展开,这就有了对垒的条件。

从春秋时期的田忌赛马来看,当时的人们的思维都比较的中规中矩,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那么时隔不远的战国,这种思维应该也是比较流行和被人接受的。

故而在战场上变阵型的突发事件还是很少的。

而类似钩和枪——铍和戟也被穿插在长矛阵形后,当长矛手的阵型被打乱的时候,铍手以较小的突击阵型,利用极强的突刺能力将突入的敌人推出去;戟手则是在方阵陷入混战时,以单兵为单位加入战斗,肃清阵内之敌。

这极大的保障了中军阵型的完整。

这也说明,在
大型战争中,面对阵形即将破裂时,秦军的灵活和军队配置的优势所在。

再者,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力强大,尤其是严明的军纪和奖励军功的法令,使军队军纪严明,“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可见,秦军士兵在战场的英勇无畏。

不论发生任何情况,秦军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

可以推想,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士兵们进行的严格训练是多么的必要。

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当时战场上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器。

枪头如林,方阵成山,巨大的冲击力难以阻挡。

这些恐怕都是六国士兵所不具备的。

即使面对以骑兵优势著名的赵国骑兵,在这长矛如林的阵型里也是矛下之鬼。

而在铁骑成风的战国时代,尽管铸铁技术尚不完美,但东方六国普遍装备铁兵器。

而秦国确极少见铁兵器(在秦始皇陵墓坑内,发现大量铜兵器),可见当时秦国利用成熟的冶铜技术打制的兵器质量要强于以不成熟铸铁技术打制的铁兵器,但也不排除秦军兵器中以铜铁合金来打制的可能。

装备优势,又为秦军的战斗力增加了胜利的筹码。

由于个人没有在实地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过参观,自从网络图片和关于秦兵马俑的发掘资料的阅读,来推测军阵的作用等,诸多不到和错误之处望见谅和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