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作者:陈华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目的:对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用常规方法+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

结果: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显著,临床治疗效果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痉挛性双瘫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2脑瘫患儿中约60%以上为痉挛性,多见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其腓肠肌张力呈增高状态,踝关节亦存在背屈困难的情况,站立、步行时均存在屈髋屈膝及尖足交叉等问题。

此种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的情况会对患儿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次研究旨在对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纳入120例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为3-7岁,均值为(5.11±0.95)岁。

观察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为2-8岁,均值为(5.36±0.7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依据患儿实际情况予以常规方法治疗,选择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与推拿、脑循环等项训练,持续干预3个月后观察效果。

观察组:患儿接受的常规方法治疗与对照组相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选择RS-921型肌电生物反馈仪为患儿治疗,置电极在患儿的股四头肌及胫前肌,确保电极、皮肤密切固定,设置参数为频率45-50Hz、刺激轻度25-38mA,刺激12s、间歇4s,以自动触发刺激方式治疗;期间告知患儿主动运动,并依据实际情况尽量满足/以最高肌电信号幅度,如果患儿不能有效配合,用EMG做自动调节;间歇休息时告知患儿要充分放松,并指导其逐渐全身性放松;1天为患者治疗1次、1次20min、1周6次。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观察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9月第20卷第12期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观察魏抗洪(河南省遂平仁安医院康复科遂平463100)摘要:目的:探究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采用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评分、智力情况,脑功能θ波、茁波、θ/茁值。

结果: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智力情况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θ波、茁波、θ/茁值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组θ波、θ/茁值低于对照组,茁波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有效提高运动功能及智力,改善脑功能。

关键词:脑瘫;脑电生物反馈;康复训练;痉挛型中图分类号:R742.3%%%%%%%%%%%%%%%%%%%%%%%%%%%%%%%%%%%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12.067%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遭受各种因素影响,造成脑部组织非进行性损伤、大脑发育不全,表现为姿势发育障碍、持续中枢性运动、活动受限等[1]。

痉挛型脑瘫为最常见分型,约占脑瘫患儿60%~70%。

由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多出现足内外翻、马蹄足、屈髋屈膝等,故导致患儿下肢障碍,走站立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2]。

康复训练为临床常用干预措施,但治疗周期较长,恢复效果不明显,具有一定局限性。

研究表明,脑瘫患儿大脑损伤程度及部位与脑电异常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脑电生物反馈技术可纠正脑电波异常,具有改善脑功能的效果[3]。

脑瘫尖足患儿站立和行走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图

脑瘫尖足患儿站立和行走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图
(2)结果说明:脑瘫患儿尖足 侧胫前肌、腓肠肌内侧存 在表面肌电图信号异常, 脑瘫单侧尖足患儿下肢肌 肉活动不均衡。
20 例脑瘫单侧尖足患儿
TELEMYO 2400R G2 表面肌电图遥测仪
表面肌电测试: 在静止站立、常态行走下测 试双下肢胫前肌、腓肠肌内 侧的肌电活动。
许萍,女,1982 年生,山 西省侯马市人,汉族,2007 年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硕 士,讲师,主要从事康复 医学研究。
Surface electromyogram features of the lower limb muscles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standing and walking on tiptoes
Xu Ping1, Liang Leichao1, Liang Zhenwen1, Cai Ming1, Chen Bo2, Huang Ping2, Zhang Linlin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 Shanghai 201318, China; 2Shanghai Institute of Traumatology and Orthopaedics,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one and Joint Diseases with Integrated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并列第一作者:梁雷超,男, 1986 年生,河南洛阳市人, 2017 年上海体育学院毕 业,博士,讲师,主要从事 人体生物力学研究。

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r康复中的效果

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r康复中的效果

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r康复中的效果郭鑫;张英英;张靖育【摘要】目的:观察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给予痉挛肌电刺激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Berg平衡量表(BBS)、被动关节活动度及步行速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MFM、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腘窝角、踝关节背屈角及内收肌角的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行速度为(0.75±0.16)m/s,显著大于对照组的(0.60±0.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效果值得肯定,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在配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协同提高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8(030)014【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痉挛型脑瘫;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康复训练【作者】郭鑫;张英英;张靖育【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 45000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 45000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中的2/3,是导致小儿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患之一[1]。

针对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最佳康复疗法,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临床普遍采取运动康复疗法,然而相当一部分患儿的康复效果不佳。

近年来,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因侵入性小、耐受度高、降低肌张力效果好等优点,用于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

小儿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的关键在于缓解肌肉痉挛,应用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可抑制牵张反射、降低肌张力和减轻痉挛,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2,3]。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顾萍【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22(41)13【摘要】目的研究综合康复训练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临床治疗中对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儿科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接收的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开展综合康复训练与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和参照组(实施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各60例。

对治疗前、后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的FMFM评分、GMFM评分、及脑电功率改善情况进行比对。

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的FMFM评分、GMFM评分和脑电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5个区域的GMFM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5、22.664、35.107、22.173、17.227,P<0.05)。

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脑电功率值发现,研究组θ波(10.28±1.30)、θ/β波(1.42±0.22)与参照组θ波(13.20±1.52)、θ/β波(2.05±0.28)相比均明显较低,β波(8.09±1.22)高于参照组(6.7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9、13.704、6.228,P<0.05)。

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开展综合康复训练和脑电生物反馈的方式开展治疗和干预,患儿的脑功能和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临床疗效显著。

【总页数】5页(P41-44)【作者】顾萍【作者单位】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脑功能的影响2.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观察3.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4.脑电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脑功能及其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5.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及步态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的疗效

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的疗效

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的疗效发表时间:2015-10-27T09:27:17.7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作者:姜南1 邓纬洋1 张跃1 汤健1 梁晓莉1 陈迪生[导读]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南京2江苏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江苏南京尖足姿势是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并发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小腿的前肌群肌肉相对力量不足和腓肠肌肌痉挛牵拉所致。

姜南1 邓纬洋1 张跃1 汤健1 梁晓莉1 陈迪生1(通讯作者)(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南京 210008)(2江苏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年龄为3至6岁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共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和相同的物理因子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双侧腓总神经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FES)。

治疗前后分别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评定腓肠肌肌张力(MAS)来评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方面的区别。

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分值和MAS评分上都有了显著提高(P<0.05)。

②实验组患儿在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MAS评分上的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ES配合运动训练可以更好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降低下肢肌张力,提高踝关节功能。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痉挛型双瘫;尖足;关节活动度;肌张力【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166-02Effectiveness of Functional Electronic Stimulation on tip foot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JIANG Nan 1, DENG Wei-yang1 , ZHANG Yue1, TANG Jian1, LIANG Xiao-li2, CHEN Di-sheng3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Naming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m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8, China;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JMU,Nanjing 210029,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Functional Electronic Stimulation on tip foot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a. Method: Forty children (range 3–6y) with spastic dipleg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either experimental group or control group(20 cases each)in the case-control study. All children were subjected to motor training and physical therapy.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 The ankle angle of active dorsiflexion and modified Ashworth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ankle joint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 Children from both groups report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result of the ankle angle of active dorsiflexion and Ashwor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ot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in the result of ankle angle of active dorsiflexion and Ashworth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Conclusions: FES could improve the ankle joint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plegia.【Key words】 FES; Spastic plegia; Tip foot; Range of motion; Muscle tone脑性瘫痪(Cerabral Palsy,简写CP,以下简称为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中国实用医刊2013年8月第40卷第l6期Chinese Journal ofPracticalMedicine Aug.2013,Vo1.40.No.16 以上,肺表面活性物质迅速增加并进入肺表面。国外专家H 研 究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泡半径缩小,表面张力增 加,肺泡逐渐萎陷,通气降低,灌注血流与通气比例失调,造成 二氧化碳聚积和低氧血症。而相应酸中毒、低氧血症和肺灌注 不足等反过来又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使病情进 一步加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缺氧,细胞外液漏出,纤 维蛋白原沉着于肺泡表面形成透明膜,进一步影响气体交换。 临床出现气促、紫绀、呼吸困难、三凹征等呼吸窘迫综合征。因 此,早产儿出生后应外源性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NRDS 的发生。本研究表明,对于胎龄<32周、体质量<1.5 kg的早 产儿出生后尽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NRDS的发生 率、减轻严重程度,较低辅助通气使用率及治疗时间,并能减少 死亡率及并发症,与王莹等 研究结果一致。但肺表面活性物 质应用后肺血管阻力迅速减低,肺血管血流增加;肺泡扩张后 肺内毛细血管阻力降低,肺血流增加,全身血液重新分配,造成 血压波动引起颅内出血 ,在原有缺血损伤血管黏膜的基础 上,血液有形成分漏出形成肺出血 J。 综上所述,早产儿出生后尽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预防 NRDS发生、减轻NRDS程度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有效的, Esherts在住院费用的方面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性应 ・63・ 用所节省的费用最多,所以无论从疾病角度还是经济方面考 虑,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余加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18(1):643-644.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M].3版.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3:421. [3]段明英,高亚莉.217例围生儿死亡原因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 科进展,2003,12(4):305.306. 『4]Leone TA,Finer NN.Shock:a common consequence of neon ̄al as. phyxia[J].J Pedi ̄r,2011,158(2supp1):9-12. [5] 王莹,马雅玲,张魏.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RDS的临床观 察[J].新生儿科杂志,2004,19(4):148—150. [6] 魏华文,潘敏悦.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膜病[J].广东 医学,2001,22(11):1069.1070. [7] 李志博.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综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早产儿 呼吸窘迫征56例[J].临床医学,2010,30(2):79. [8]冯泽康,余宇熙,曾振锚,等.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8:276 ̄80. (收稿日期:2013—04—26) (本文编辑:方华玲) 

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脑瘫伴注意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脑瘫伴注意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脑瘫伴注意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脑瘫伴注意障碍患儿的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21年1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共计62例。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n=31)行常规治疗,观察组(n=31)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脑生物反馈治疗。

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注意力变量检测(TOVA)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TOVA各指标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干预后,两组患儿疏漏、错误、反应时、变异率等各指标情况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脑瘫伴注意障碍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的干预,可以使患儿的注意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荐。

【关键词】脑功能生物反馈;脑瘫伴注意障碍;TOVA;治疗效果脑性瘫痪(CP)是一种从受孕开始到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引发的一种综合征,患儿主要表现出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患儿的日常规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1]。

脑功能生物反馈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以脑电生物反馈仪为手段,通过训练选择性地强化或抑制某一频段的脑电波实现预期目的[2]。

近年来,这种方式已经逐渐在儿童注意多运动障碍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影响。

本文则主要研究该方式对于脑瘫伴注意障碍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2例。

入组患儿需通过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常规治疗+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

对照组31例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8.11±2.06)岁。

观察组31例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6-11岁,平均年龄(8.21±2.04)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18T11:47:20.2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作者:马媛美[导读] 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

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马媛美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011)
【摘要】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

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观察指标,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痉挛型脑瘫;尖足;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056-01
痉挛型脑瘫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脑性瘫痪症状,临床称为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综合征,以中枢神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关节僵硬、腱反射亢进、肢体活动性下降、屈肌反射过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尖足又是痉挛型脑瘫患儿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之后,且跟腱挛缩、踝关节运动障碍等又是导致尖足的主要原因。

因此,一旦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尖足,应及时实施相应的治疗,如治疗不及时,会加重患儿残疾,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多用常规治疗,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发现,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对改善患者尖足症状具有积极作用[2]。

本次研究针对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取4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开展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7月为研究时段,抽取46例我院在研究时段内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实施研究,回顾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为分组依据,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23例)女性、男性患儿分别10例、13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8.25±3.12)岁,病程在4-8年之间,平均病程(5.20±1.52)年。

观察组(23例)女性、男性患儿分别11例、12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00±3.50)岁,病程在3-8年之间,平均病程(5.00±1.05)年。

对比2组患儿临床一般资料,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我院伦理会已批准本次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根据患儿临床体征,开展相应的临床检查,病情明确后,均行常规治疗,即包括物理疗法(Bobath法、上田正法),以促使患儿粗大运动发育;采用传统的中医按摩方法,如按、推、揉等,以降低肌张力,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与肌力。

实施针灸治疗,即取患侧下肢穴,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阳陵朱、解溪等穴位,对毫针常规消毒后,采用补平泻手法进针,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隔一天针灸一次,以此来改善肌肉痉挛症状,促使粗大运动发育[3]。

以上治疗措施每周五次,每10次为一个治疗周期,休息15-20天后再实施下一个周期治疗,共治疗3个周期。

基于此,观察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以刺激肌内收缩,增加运动幅度。

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胫前肌肌腹与外踝3cm的腓骨前缘固定两个电极,参考电极放置于膝关节处,设置刺激频率为55HZ,治疗时间间隔15s,持续8s,共治疗40次。

在治疗前后,指导患儿收缩、足背屈动作,明确阈值后,每周治疗5天。

连续治疗7w为一个周期。

1.3临床分析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

临床观察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变化、GMFM。

关节活动度应用关节量角器对踝关节被动角度进行测量。

采用Aahworh量表对肌张力变化情况进行测定。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对站立与步行功能实施评价,即为GMFM。

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标准:参照Aahworh量表对患者足背屈角情况、肌肉张力情况进行评价,即:足背屈解大于70°为显效;足背屈角处于0-70°为有效;足背屈角没有变化为无效。

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均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临床观察指标组间对比做t检验、采用()表示,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对比做x2检验、采用n(%)表示。

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5.7%(22/2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69.6%(16/23),组间对比有差异,x2=5.447,P<0.05。

3.讨论
痉挛型脑瘫属于临床常见病。

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发病过程中,由于腓肠肌、比目鱼肌痉挛使踝关节跖屈,导致背屈不全,使得足跟不能正常着地,从而产生尖足,减少患足支撑面,降低支撑面的稳定性。

同时痉挛型脑瘫是一种非进展性的疾病,长时间患病,会加重关节周围挛缩畸形,影响患儿行走与站立,因此,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症状,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4]。

在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症状时,多采用物理疗法、针灸治疗,但此方案治疗时间长、起效慢、费用多,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上,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的出现,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治疗中,效果显著。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有效弥补了常规治疗的不足,可以减轻拮抗肌肌张力,提高关节活动度,同时改善大脑肢体的控制力,提高治疗科学化;此外,通过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的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肢微循环,提高大脑控制能力,快速改善尖足症状,促使患儿病情尽快康复[5]。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临床效果显著,对改善患儿痉挛肢体关节活动度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美菊.中药熏蒸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11):47-48.
[2]龙亚君,丁玉莲,王跑球,等.踝关节被动运动仪配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03):272-273.
[3]符文杰,金炳旭,赵勇,等.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的临床研究(英文)[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5,13(03):150-155.
[4]侯晓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8):12.
[5]侯玉晋,单海军,介小素,等.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1):3912-39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