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大发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合集下载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验证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是关于引力及时空结构的一种描述方式。

广义相对论提出,引力并不是一种力,而是物体由于它们质量而引起时空的弯曲作用。

简单来说,引力是质量形成的弯曲空间所产生的力。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是:1. 等效原理:等效原理指观察者站在一个加速参考系内,和在一个引力场中的观察者所得到的物理现象是完全相同的。

也就是说,重力和加速度是等价的。

这意味着质量和惯性是等价的。

当一个物体受到加速或重力作用时,它的运动将受到相同的影响。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解释等效原理:如果你在一个光滑的火车上,你是不知道自己在运动的。

如果你从一个突出的物体上跳下来,你会向后飞去,就像在一个停止的列车上一样。

2. 弯曲时空: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时空的一个整体。

质量和能量会决定时空的形状,进而影响其他物体的运动。

当质量越大时,它所产生的弯曲就越大。

比如,太阳的质量足以使它所处的空间弯曲,引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3. 弯曲路径:广义相对论认为光线被引力弯曲了。

当光线经过一个弯曲的时空时,它会沿着一条曲线走。

这个过程可以在恒星附近被观察到,因为恒星的质量足以产生足够强的引力场。

这个现象在1919年被首次观测到,它是广义相对论首次被证实的实验。

实验验证:广义相对论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牛顿的引力理论。

但是,局部相对论所述的现象是非常微小的,以至于它们无法在实验上轻易被观测到。

然而,有一些在物理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现象是在强引力条件下才会发生的。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是如何实现的:1. 弯曲光线:在1919年的日食期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组织一次实验,试图通过测量太阳引力影响下光线的弯曲进行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这个做法被称为“金星日食”。

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日食期间,太阳的引力会使背景中的星星的位置发生一个微小的偏移。

观察金星和背景之间的星星位置偏移,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解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解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解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描述引力的理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

这一理论基于一系列方程,被认为是引力的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描述,取代了牛顿引力定律。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力是时空弯曲:根据广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使时空发生弯
曲,其他物体沿着这个被弯曲的时空路径运动,就像在一个弯曲的表面上滚动一样。

这种弯曲被称为时空弯度。

2.物体沿最短路径运动:在广义相对论中,物体沿着时空的最短
路径(称为测地线)运动,而不是像牛顿力学中那样沿直线运动。

3.能量和质量的等效性:根据著名的E=mc²公式,能量和质量是
等效的。

因此,能量也能够影响时空的弯曲,而不仅仅是质量。

4.弯曲的时空影响物体的运动:弯曲的时空影响物体的路径,使
得物体看起来好像受到引力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引力的来源。

广义相对论的方程系统是一组复杂的偏微分方程,其中包括爱因斯坦场方程。

这些方程描述了时空如何受到质量和能量的影响,以及物体在受到引力作用时如何运动。

由于这些方程的复杂性,通常需要数值模拟或近似解法来理解引力场的性质。

广义相对论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验证和应用,例如引力波的发现以及对星系、黑洞等天体的研究。

它已经成为现代理论物理的基石,但在
极端条件下(如宇宙的起源、黑洞内部等),我们对引力的理解仍然有待深入。

引力波

引力波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认为是时空弯曲的一种效应。

这种弯曲时因为质量的存在而导致。

通常而言,在一个给定的体积内,包含的质量越大,那么在这个体积边界处所导致的时空曲率越大。

当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当中运动的时候,曲率变化反应了这些物体的位置变化。

在某些特定环境之下,加速物体能够对这个曲率产生变化,并且能够以波的形式向外以光速传播。

这种传播现象被称之为引力波。

当一个引力波通过一个观测者的时候,因为应变(strain)效应,观测者就会发现时候时空被扭曲。

当引力波通过的时候,物体之间的距离就会发生有节奏的增加和减少,这个频率对于这了引力波的频率。

这种效应的强度与产生引力波源之间距离成反比。

绕转的双中子星系统被预测,在当它们合并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强的引力波源,由于它们彼此靠近绕转时所产生的巨大加速度。

由于通常距离这些源非常远,所以在地球上观测时的效应非常小,形变效应小于1.0E-21。

科学家们已经利用更为灵敏的探测器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

目前最为灵敏的探测是aLIGO,它的探测精度可以达到1.0E-22。

更多的空间天文台(欧洲航天局的eLISA计划,中国的中国科学院太极计划,和中山大学的天琴计划)目前正在筹划当中。

引力波应该能够穿透那些电磁波不能穿透的地方。

所以猜测引力波能够提供给地球上的观测者有关遥远宇宙中有关黑洞和其它奇异天体的信息。

而这些天体不能够为传统的方式,比如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所观测到,所以引力波天文学将给我们有关宇宙运转的新认识。

尤其,引力波更为有趣的是,它能够提供一种观测极早期宇宙的方式,而这在传统的天文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在宇宙再合并之前,宇宙对于电磁辐射是不透明的。

所以,对于引力波的精确测量能够让科学家们更为全面的验证广义相对论。

(图1)图1:引力波谱;不同引力波源所对应的频率范围(注意频率是取了对数后的值),周期。

以及所对应的探测方式。

通过研究引力波,科学家们能够区分最初宇宙奇点所发生的事情。

宇宙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宇宙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宇宙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行星运动行星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天体,它们围绕着恒星运动。

行星运动是由万有引力定律所决定的,根据开普勒三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其中一定点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这意味着行星并不是围绕太阳做简单的圆周运动,而是以一定的周期和速度在空间中进行椭圆轨道运动。

这些规律的发现为人们理解宇宙中的行星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帮助人类探索宇宙中的其他现象。

二、恒星演化恒星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大型天体,它们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之一。

恒星的演化过程主要分为诞生、成熟和死亡阶段。

在诞生阶段,恒星源自于分子云中的气体和尘埃,逐渐形成原恒星。

成熟阶段是恒星的主序阶段,此时恒星依靠核聚变的方式释放能量,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最终,恒星会走向死亡,其中较小的恒星会形成白矮星,而较大的恒星可能形成黑洞或中子星。

恒星演化的研究对于人类了解宇宙和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来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黑洞形成黑洞是宇宙中的一种极为神秘的存在,它是一种恒星坍缩后所形成的天体。

在恒星死亡阶段,如果核聚变的能量不足以抵抗内部的重力坍缩,恒星将会形成黑洞。

黑洞的引力极为强大,使得光线甚至是物质都无法逃逸。

由于黑洞的存在无法直接被观测到,科学家们通过观测黑洞周围的物质运动和引力波等现象来推断其存在,黑洞的研究对于人类理解宇宙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对地球的生存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中一种非常微弱的电磁辐射,在人类宇宙探索历史上,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它是宇宙由于大爆炸而产生的热辐射,也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中最早的物质。

通过对宇宙背景辐射的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它的存在为人们认识宇宙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五、暗能量和暗物质在宇宙中,有一部分物质和能量并不是由我们所熟知的原子、电子和光子所组成的,而是由暗物质和暗能量所构成。

科学探索最新研究成果与突破性发现

科学探索最新研究成果与突破性发现

科学探索最新研究成果与突破性发现近年来,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发现和成果。

无论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还是太空科学,各个学科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新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本文将从多个领域介绍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发现在物理学领域,最新的突破性发现之一是基于引力波的黑洞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对引力波的测量和分析,证实了黑洞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且为探索宇宙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领域。

近期,科学家们成功开发出高效的电解合成催化剂,能够在较低能耗下实现对化学品的合成。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望推动传统化学合成方法向更加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三、生物学领域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学的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突破性发现之一是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应用。

CRISPR-Cas9技术能够精确地编辑、修复或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

其应用前景广阔,涵盖了从基因治疗到育种改良等多个领域。

四、太空科学的新进展太空科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涉及对地外生命的搜索和行星研究。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其他恒星系中的系外行星,并分析它们的大气成分,已经发现了一些与地球相似的行星,这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希望。

此外,太空探测器还发现了新的星系和宇宙中的暗能量等神秘现象。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领域正不断取得令人振奋的突破性发现和研究成果。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太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新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技术的进步。

科学的探索从未停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科学家们将继续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引力波的新发现

引力波的新发现

10月3日,瑞典科学院才将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为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以及在引力波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现在又在引力波的探测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方面证实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将改变科学家们研究天体的方式。

一、观测到新型引力波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上10点,包括紫金山天文台和美国宇航局在内的全球数十家天文研究机构联合宣布,科学家们检测到了一种新型的引力波,来自中子星合并事件。

1916年,爱因斯坦最早在它的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了引力波的预言。

但对引力波的直接探测还要等到100年后的今天。

里程碑事件出现在2015年9月,LIGO首次单独探测到引力波,由质量分别相当于29个太阳和36个太阳的两个黑洞合并时发出。

2017年1月,LIGO第三次单独探测到引力波,其中一个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的31倍,另一个则是太阳质量的19倍。

2017年8月14日,LIGO的两台干涉仪和欧洲“处女座”( Virgo)引力波探测器几乎同时捕获到了最新引力波事件,由两个质量分别为太阳质量31倍和25倍超大黑洞合并产生。

以上四次探测的都是两个黑洞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

因为黑洞无法直接观测到,所以这些探测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找不到对应的天体。

没想到3天之后,又有了新的发现!2017年8月17日,LIGO下属的两台分别位于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纳州的引力波探测器都接收到了一个持续大约100秒的信号,这样的长度远远超过了此前黑洞合并过程产生的,持续时间仅有不到一秒钟的引力波信号。

科学家们立刻意识到,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在发生超新星爆发死亡后留下的残骸,它们是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类型之一,是最接近黑洞但没有变成黑洞的天体,它们的密度极大,仅次于黑洞。

一汤匙的中子星物质几乎相当于全世界70亿人的体重加在一起的总和。

LIGO探测到的这个引力波信号,有两颗质量分别为1.1倍以及1.6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合并而成,距离地球大约1.3亿光年。

广义相对论知识点

广义相对论知识点

广义相对论知识点广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在20世纪提出的一种物理理论。

它是一种描述引力作用的理论,通过改变空间和时间的几何结构来描述物质和能量的运动。

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理论预测等知识点。

一、引力与时空弯曲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理解为时空的弯曲。

爱因斯坦认为物质和能量会使时空产生弯曲,其他物体在这个弯曲的时空中运动时会受到引力的作用。

这与牛顿的引力观念有所不同,牛顿认为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等效原理等效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一。

等效原理指出,在任何加速的参考系中,物体的运动与无重力的自由下落是等效的。

这就意味着,物体在引力场中的运动可以等效为在加速的非引力场中运动。

三、黎曼几何和度规张量广义相对论使用了黎曼几何和度规张量的概念。

黎曼几何是一种研究曲线和曲面的几何学,用于描述时空的弯曲。

度规张量用于描述时空中的长度和角度的度量方式,它描述了时空的几何结构。

四、爱因斯坦场方程爱因斯坦场方程是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方程,它描述了时空的几何结构与物质分布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场方程将时空的弯曲程度与能量动量的分布相联系,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可以得到时空的几何结构和物质的运动。

五、引力波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并在2015年被直接探测到,这也是爱因斯坦的一个伟大预测。

引力波是一种由物质和能量产生的扰动,在时空中传播。

它们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但与电磁波不同,引力波对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弱。

六、黑洞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并对黑洞的性质进行了描述。

黑洞是由引力塌缩而成的天体,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引力场,连光都无法逃离它的吸引。

黑洞具有奇点、事件视界等特殊的性质,对宇宙的演化和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七、宇宙膨胀广义相对论对宇宙的演化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宇宙可能是在大爆炸后经历了膨胀的过程,即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2023年高二前半期历史课时练习在线答题

2023年高二前半期历史课时练习在线答题

选择题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2013年发表声明说,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宇宙中有一颗中子星及其伴星的观测,发现双星相互绕转会发出引力波,导致能量损耗,使双星之间距离缩小,轨道周期缩短,双星轨道周期变化值为每年8微秒。

这一发现可以验证的理论是A. 万有引力定律B.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C. 狭义相对论D. 广义相对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双星相互绕转会发出引力波,导致能量损耗,使双星之间距离缩小、轨道周期缩短,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有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后,有人当即宣称:“如果这些要用量子力学才能解释的话,那么我情愿不予解释。

”即使是爱因斯坦,最初也觉得完全接受这一理论太勉强了,提出这个新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利略B. 牛顿C. 普朗克D. 玻尔【答案】D【解析】根据“如果这些要用量子力学才能解释的话,那么我情愿不予解释。

”可知材料里的“新理论”是量子论,根据“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结合所学知识,波尔理论第一次给出了量子化的原子结构,并成功地给出了对氢原子结构的定量描述,揭开了30年来令人费解的氢光谱之谜,故D正确;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下了基石,不符合“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排除C;伽利略、牛顿与量子论无关,排除AB。

选择题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

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A. 经典力学的诞生B. 进化论的传播C. 电气革命的出现D. 量子论的提出【答案】D【解析】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D项正确;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故B项错误;电气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黑洞就意味着连光都没法逃逸出来,但在《星际穿越》中,身在黑洞之中的男主角通过引力波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给女儿传递了摩斯电码。

如今,这种现象终于被证实存在。

“我们检测了引力波。

我们做到了!”
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2月11日10点30分(北京时间23点30分),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执行主任大卫•瑞兹宣布,科学家们寻找引力波的努力终于收获成果,这距离1916年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存在刚好一百年。

爱因斯坦再次“封神”,引力波是加速中的质量在时空中所产生的波动,也被比喻为时空“涟漪”。

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由于质量所引发的时空扭曲所造成,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都会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影响,其作用形式就是引力波。

科学界公认,探测引力波是难度最大的前沿科技之一,也是一项意义极其重大的物理学基础研究。

作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重要但也一直未被证实的预言,引力波是物理学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一旦探测成功,将是人类认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现。

大卫·瑞兹表示,正如望远镜开辟了现代观测天文学,引力波的发现,开辟了观测宇宙一扇新的窗户。

或许,还能开创一个新的学科,叫引力波天文学。

早在1974年,美国科学家罗素·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观测到一个脉冲星与另一个中子星相互绕转组成的双星系统,由于辐射引力波,脉冲星的轨道缓慢地缩小,轨道变化率与相对论的预言高度一致。

仅仅是这一间接的证明,就让两位科学家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引力波在宇宙中无处不在,但非常微弱,只有在超新星爆发、中子星与黑洞等天体相撞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足够强烈的引力波。

探测到引力波,是对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根据广义相对论,一对黑洞在相互绕转过程中通过引力波辐射而损失能量,逐渐靠近。

这一过程持续数十亿年,在最后几分钟里快速演化:两个黑洞以几乎是一半光速的速度碰撞在一起,形成一个质量更大的黑洞。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显示,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质量转化成能量,而这些能量在最后时刻以引力波爆发的形式辐射出去。

五个月前,LIGO真实地捕捉到了这样的信号。

这是由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

两个黑洞的质量大约分别是太阳质量的29和36倍。

其中,大约三倍于太阳质量的物质在短短一秒之内被转化成引力波,其功率峰值是整个可见宇宙总功率的50倍。

引力波的探测过程其实相当戏剧而又幸运。

在美国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的隶属于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每个天文台都有两个长达4公里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激光在真空管道中沿两条长臂来回反射,并发生干涉。

一旦有引力波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的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化。

但从2002年至2010年的这九年时间里,探测器均无任何收获,这也与周围环境干扰有关,因为仪器过分敏感,大风、火车经过、甚至树木倒下都能造成干扰。

前沿的基础研究,像创业一样,也离不开烧钱,在花费了2亿英镑之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终于完成了升级,于2015年9月18日重新开始工作,它的精度高出三倍,功率增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

短短数周之内,就探测到了引力波。

这其实是一种幸运,因为此次产生引力波的两个黑洞合并的过程,在LIGO的创始人之一,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看来,“是人类观测到的除了宇宙大爆炸之外最为剧烈的爆炸。


朋友圈也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有人说,虽然不明觉厉,但还是莫名激动。

也有人说,当吾国人民在醉心于抢红包之时,美国的科学家们已经悄悄完成了一项对宇宙研究的超级突破。

中国其实对引力波的探测也有一些小动作,但遗憾的是,主攻引力波的中国本土的中山大学“天琴项目” 至今还没能获得政府部门的立项,而中科院的引力波探测项目日程则被安排在了205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