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_听_的认知语义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中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两点思考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中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两点思考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中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两点思考一、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变换分析法的基础之上。

二、语义特征不只是唯一,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语义特征的提取可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得出有价值的语义特征。

陆俭明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一书中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句法分析方法中的“语义特征分析法”,为句法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极大丰富了句法分析的手段。

然笔者在学习和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觉得有一些方面的阐述欠清晰或是值得商榷,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以期更好地深化对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认识。

一、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变换分析法的基础之上陆先生曾指出“任何理论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局限性不能理解为缺点。

所谓局限性,是说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越出了它所能解决的范围,就无能为力了。

”变换分析法在句法分析中的“适用范围”就在于分化同形结构,揭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例如对于同形句式(指词类序列、内部层次构造和句法结构关系都相同的句式)A:“戏台上摆鲜花着”和B:“戏台上演着京戏”,遵循“平行性原则”,通过进行变换分析(形成变换矩阵、同义变换),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这两类同形句式在语义结构上是不同的,即A:“戏台上”指明“鲜花”存在的场所,表示“静态、存在”的语法意义;B:“戏台上”指明“演京戏”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表示“动态、活动”的语法意义。

变换分析法的局限只是在于它对这种“揭示出来的不同”无法进行解释,而这种不同是语义结构内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法弥补了变换分析法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语义特征分析法更是在变换分析法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即要先运用变换分析法揭示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进而通过对语义特征的提取来解释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根本原因。

是一种“揭示—解释”的过程。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其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3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

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词的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

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 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 多对一两种关系。
一对多:句法关系
①看医生 ②写文章 ③写毛笔 ④吃米饭 ⑤吃食堂 ⑥排电影票 ⑦打双打 ⑧起五更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如: 我 吃 饱了。 “饱”不是指向动语“吃” ,而是指向主 语“我”;
1、补语的语义上可以指向多 种句法成分,它可以指向主语、 谓语动词、宾语,还可以指向 其他成分。
①我吃饱了。
②老王喝酒喝醉了。
③ 他穿好衣服出门去了。 ④ 这个问题我一定记得牢牢的。
⑤我们已经打扫干净教室了。 ⑥ 他摔断了腿。 ⑦ 她把鞋跟穿掉了。
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造成歧义。
比较: ① 他在火车上写字。
② 他在黑板上写字。
(2)、有些句子的歧义运用语义指向来解释 则比较方便。
③ 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④ 外语就考了八十分。 ⑤他每月才挣二百来块钱。
⑥ 三个人才抬起五百斤。
(3)、有些歧义现象,可以从定语的语义指 向上去理解。 ① 三位学生家长
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
1. 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 者或状态的主体。 2. 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 等的承受者。 3. 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 如: 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

现代汉语中几种常见补语的分析及判别

现代汉语中几种常见补语的分析及判别

现代汉语中几种常见补语的分析及判别补语是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难点之一,不同的教材对补语有着不同的定义。

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程度。

从语义上,可以把补语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7种。

结合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研究著作,对现代汉语中几种常用的补语,从语法意义、语法形态、语法规则以及语义关系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及判别,总结出5种常见补语的结构形式及其区分特征。

标签:补语类型分析判别补语是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补充说明动作或行为的结果、程度、状态、可能、趋向、数量和处所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教材中,补语可以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和时地补语;在《现代汉语》(张斌主编)教材中,补语按照语义可以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数量补语;而《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一书则按照补语的结构中有无“得”分为:无“得”的数量补语、有“得”的情态补语、可有可无“得”的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尽管语法学界对补语有一定的界定和认识,但是补语结构的灵活性以及词语语义指向的不固定性仍反映出不少的语法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通过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补语被归纳为7大类,张斌《现代汉语》中少了可能补语,将可能补语细化到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即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胡裕树《现代汉语》同许多学者有着相似的观点,认为“程度也是一种情态”,未提及程度补语。

本文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范本,参照各版本《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对补语及其各种类型进行系统整理、归类,并总结不同补语类型的一般结构形式,结合语料进行分析,力求从语法、语义等方面分析各类补语。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最早提出“补足语”概念,吕叔湘在《语法学习》中讨论了“附加语”——即现在所说的“补语”。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B “偷”、“要”、“取”、“买”
(a)存在着得者和 失者双方; (b)存在着从失者 一方向得者一方转移 的事物; (c)得者能动地从 失者一方获取那被转 移的事物。
C “刻”、“画”、“煮”、“做”
(a)动作者能动地进行 某种动作; (b)在动作进行、完 成之后产生某种成品。
上述三组动词的语义特征可描写、比较 如下:
妹妹[+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舅妈[-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舅父[-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二、凸显同属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 差异
“光”和“火”
火 [+现象,+亮度,+温度,-速度,+ 形体,……] 光[+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 体,……]
参考文献
• 朱德熙(1979)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 问题,《方言》第2期。 • 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 《中国语文》第2期。 • 袁毓林(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 京大学出版社。 • 邢福义(1984)说“NP了”句式,《语文 研究》第3期。
C. 他刻了个图章给小王 ⇒ * 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 * 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 * 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 *
最关键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A “送”、“卖”、“还”、“交”
(a)存在着给予者和 接受者双方;物从自己一 方转移到接受者一方。
母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父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哥哥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汉语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

汉语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

汉语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汉语作为一种表意丰富的语言,其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句子中,由于词语的搭配和语序的排序不同,意义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因此,理解和分析汉语句子的语义是非常重要的。

一、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在进行句子语义的逻辑分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词语语义的分析:一个句子由多个词语组成,每个词语都有其自身的语义。

因此,我们可以从每个词语的语义入手,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影响。

例如,动词在句子中直接表达动作,名词则表示事物的名称,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式等。

2. 句子结构的分析:句子结构对句子语义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通常表达出一种客观的事实关系,而倒装句则会使语义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句子结构的分析需要考虑每个成分的语义作用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关系。

3. 关联词的分析:关联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

例如,“但是”、“然而”等连接词表示转折关系,而“因为”、“所以”等则表示因果关系。

因此,在句子分析时,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关联词所连接的原因和意义。

二、句子语义的表达方式在句子语义的表达方式上,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1. 用词丰富多样:汉语有着丰富的词汇,而且同一个词语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义项。

因此,在句子中使用丰富多样的词语,可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生动。

例如,“蹒跚”、“踉跄”、“蹒跷”等单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细节。

2. 谨慎使用口语化表达方式:汉语中有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玩完了”、“不用这样”等。

这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模糊性,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

因此,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应尽量谨慎使用这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3. 注重句式和语态的变化:中文的句式和语态变化非常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使用被动语态可以使句子更加客观和中立,使用询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汉语颜色词“白”的多义认知分析

汉语颜色词“白”的多义认知分析

汉语颜色词“白”的多义认知分析
徐雪芹;彭工;高原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年(卷),期】2006(012)06S
【摘要】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概念化、范畴化、转喻与隐喻等理论,对汉语中颜色词“白”的语义进行了多义认知分析,探讨论证了多义词产生的认知原因和认知机制,并揭示了多义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语言中的词汇绝大多数都具有多个义项,了解多义词产生的动因与机制,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对外语学习与教学,尤其是单词的理解记忆有一定启发。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徐雪芹;彭工;高原
【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北京10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基本颜色词"白"的语义
2.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分析--关于《说文解字》对青、白、赤、黑的说解
3.英汉语中颜色词"黄"的认知对比分析
4.俄语颜色词"чёрный"的多义性语义演变及认知语义分析
5.小说《围城》中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3.3动植物隐喻 3.3.1动物隐喻 (1)动作类隐喻:“蛇行”、“狼嚎”、“蝶泳”、“蛙泳”、
“蚕食”、“鲸吞”、“鹤立”、“鼠窜”、“牛饮”、 “狐疑”、“鱼跃”、“虎视”、“蜂起”、“蜂拥”、 “蜗居”、 “蝉联”、“鸟瞰”
(2)状貌类隐喻:“驼背”、“猫步”、“蛾眉”、“蛇纹”、 “虎背熊腰”、“鼠目寸光”
子的手指部分)、“手心”(手掌之中央部分)、“脚心”(脚底 之中央部分)、“眉心”(眉毛之中间部分)、“心眼”、“心 头”、“额头”、“鼻头”、“肩头”、“脚趾头”、“眉头”、 “心口”、“手背”
(三)其它次要的人体隐喻 人体属性隐喻:“长足” 人体动作隐喻:“肩负”、“吻合”、“嚼舌头”(指“闲聊”) 服饰隐喻:“墙裙”、“树冠”
词/组合隐喻词:“根源”/ “高贵” (二)半隐喻词:隐喻充当一个词的部分词素,如“树冠”、“蛇
形” 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个隐喻词,后者是个隐喻词素
3. 隐喻词义的形成
3.1空间隐喻
3.1.1一般空间隐喻
(1)实体之间的投射
1)建筑物投射到人体器官上:“心房”、“心室”、“心窝”、 “心扉”
知机制如何作用于词汇语义的形成。
2. 认知隐喻与隐喻构词
2.1认知隐喻 隐喻的两种理解: 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即修辞隐喻 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的隐喻,即认知隐喻 2.2隐喻构词 在汉语中,隐喻与构词的关系: (一)纯隐喻词:1)单隐喻词:“走狗”、“长足”;2)双隐喻
本研究的结论
(一)认知隐喻是汉语构词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空间、人体和动植物是人类最熟悉的事物,因此自然成为汉
语构词中的重要源域; (三)隐喻构词可以分为纯隐喻词和半隐喻词两种类型; (四)隐喻可以单独作用于词义的形成,也可以与转喻等其它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 共同构成社 会形态, 人们对 社会形态中 的各 种 情形 的 表达 会借 助 于各 种各 样 的隐 喻。
就与 听 相关的隐喻来看, 汉语具有以下隐喻图式。
( 一 ) 听即是服从 ( HEAR ING IS OBEY ING ) 汉语里的这个概念 隐喻与 Sweester提 出的 HEAR ING IS O BEY ING 是完全一致的。 ( 14)听话、听从、听命于他
移到抽象的心理领域: M arslen 和 T y le r曾经这 样描述 他们对
单词识别的一次实验:
即 使受 试者们 被要 求把注 意力
集中于输入信号 的声 音 音素 特征, 他 们似 乎仍 然不 能避
免对单词的识别
[5] 54。这说 明语言 感知的 强制性 特征
决定了听话 者会 不 由自 主地 对 所听 到的 话 语进 行分 析、理
的基础。 (三 )听即是接受 ( L ISTEN ING IS RECEIV ING ) Sweester在对 印欧语 的听觉 动词进 行语义考 察之后, 认
为听觉动词含有内 部接受之意 ( interna l receptiv ity )。汉语动 词 听 也有相同的意思。
( 10)他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 ( 11)听我的劝告。 ( 12)他不听我的警告。 ( 13)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值得 一 提 的 是, 在 L akoff & Johnson 提 出 的 概 念 隐 喻 TH INK ING IS PERCE IV ING 中, 他们 提到听 觉在 我们获 得知 识的渠道中尽管不是最重要 的 (相比较视觉而言 ), 但也占有 一席之地 [ 4] 112- 113。我们在听 别人讲 话时, 不仅 注意力 集中, 而且获取别人所 要传 达的 信息。听 说话人 试图 传达的 信息
解, 并伴随着对该话 语内容 做出 肯定或 否定 的判别, 从 而听
话者可能会采取与该话 语所描述的事件相应的行为。
( 二 ) 听即 是 听任 ( HEAR ING IS SU BM ITT ING ONE
SELF TO ) ( 15)听便、听凭、听天由命、听其自然、悉听尊便
( 16)天子愚暗, 听人穿鼻。
际交流的过程中, 听话一方会表现出意愿 听从 说话一方的 心理期待, 这样一来, 听话 者对 所听 到的内 容就 会做出 一个 符合说话者 愿望的 回应, 即 听从 /听取 。人们 将认识 客观
事物的主观心理取向投射到感知 动作上, 使描述纯 粹的客观 行为的语义表征 listen /hear(听 ) 出现了含有一定主观意义 的义位 obey(听从 ) , 并沿着这一 向度演变。这些义位经过
二、听觉向心域的隐喻投射
心域指的 是人 类 的思 维 领 域。思 维活 动 看不 见、摸不 着, 非常抽象, 人们 通过听 觉活 动来 隐喻投 射思 维活动 是汉
语重要的认知策略 , 主要有以下隐喻图式。 (一 )听 即 是获 取信 息 ( HEAR ING IS GETT ING IN FOR
M AT ION ) ( 6) 回老家听 听风声时, 刚好被逮到。 ( 7) 他设法打 听那件事情。 ( 8) 不要探听 人家的私事。 (二 )听即是注意 ( HEAR ING IS PAY ING ATTENT ION ) ( 9)你到底有 没有在听我讲话? Sweester认为 用听觉 来感知 外面的 世界相 对视觉 较难。
[ 基金项目 ]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SK 0807) 。 [ 作者简介 ] 龚萍, 女, 湖北洪湖人,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隐喻理论。
99
说文解字
龚萍 / 汉语 听 的认知语义分析
含有接受之意; 不听即含有不接受之意。 三、听觉向社会关系域的 隐喻投射
语文学刊
2010年第 4期
汉语 听 的认知语义分析
龚萍
(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222)
[摘 要 ]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 以汉语 听 的概 念隐喻分 析为线索, 对比 Sw eeste r( 1990)的
英语听觉动词语义转移的轨 迹的分析, 探寻汉语 听 的两条语义转移轨迹, 即: 听 - 注意 - 接受 - 服从 - 听任 等候, 听 - 注意 - 接受 - 获取信息―允许 - 管理、掌控; 同时分析汉语 听 的语义转移轨迹与英语的听 觉动词语 义转移轨迹不同的原因。
如果我们想利用听觉获取尽 可能多的信息, 就必须 集中注意 力。因此, 听觉交流主要是受心理 活动的控制。听 觉的这种 内部心理活动 特质决 定了 听 这 个 动词 的使 用总 是有 注
意 这一层意思。在汉语里, 我们经常能听到 用心听 这样 的表达方法, 这并不是表 示用 心 这个工 具听, 而是强 调听 的过程中注意力 集中 的心 理过程。 这就是 该隐 喻模式 形成
听凭 义, 听 的 允许 义 即由 听 凭 义引 申 而来, 听 有 允许 义。
( 17) (张禹 )为相六 岁, 鸿嘉 元年以 老病乞 骸骨, 上加优
再三, 乃听许。
张禹传
( 18)时王太子, 名曰 善生, 见佛 世尊, 深 生信敬, 归 白大
王, 求索人道, 王不听许。
吴支谦译 撰集百缘经 卷九
资治通鉴
在这个隐喻模式里, 上文分析的 听 所蕴涵的内部主观
化的语 义 指向 说 话 者。这 里 的 说话 者 可 以 是 具 体的 实 体
( 如: 悉听尊便 中的 尊 ), 也可 以是抽 象的实 体 ( 如: 听 天由命 中的 天 )。
( 三 ) 听 即是 允许 (HEAR ING IS PERM ITT ING ) 从上一小节的分析 中, 我们知 的听觉 动词进行 语义考 察之后, 认 为听觉动词的语义转移主要遵循 这样的轨迹: 听觉 动词本身 总是意指 听, 聆听 /倾听 ( listen, heed), 然 后从 heed 又 引申出 obey" ( 听从 )。她 认为主 要听觉 动词所 牵涉的 是说
话者和听话者双 方人 际交流 及心 理互 动的过 程。在一 般人
反复运用, 被人们 所接受 , 就 成为 固定的 词义。如 果说 英语 听觉动词的语义转移是 隐喻化 - 主观化的过 程, 那 么汉语的
听 也有与此相似的语义扩展。
在人类 日常 交 际的 体验 中, 从 听闻 - 聆听 - 听
从 是一个自然连贯的过 程, 实 验室 研究也 表明 人类的 听觉
认知不会仅仅停留于对物理声响 的捕捉, 物理感知 必定要转
四、汉英听觉动词语义转移轨迹的差异及原因
汉语 听 作为始源域引发的概念隐喻是多样的、有系统 性的。汉语 听 既可向味觉域发生隐喻投射, 也可向心域和 社会关系 域发 生隐 喻投 射。而投 射轨 迹与 Sw eester对 印欧 语的听觉动词语 义转 移的 轨迹是 有很 多重合 之处 的。这种 现象反映了人类语言的一个 认知共性: 词语语义由 具体的感 官体验向抽象的精 神活动领域进行隐喻投射。
这一隐喻的 现实基 础来 源中国 古代 的朝 政形 式。中国 古代君主总是高高 在上 地坐在 宝座 上听大 臣们 禀报国 家事 务, 并做出决 定。值 得特 别 注意 的是 在 前面 两个 概 念 隐喻 里, 听者都是受到说 话者说 话内 容的影 响, 或者 是屈从 于说 话者的权势和控制 。与 之恰恰 相反 的是, 在 听 即是管 理和 掌控 概念隐喻中听者收集信息、主动取 舍, 并没有 受到说话 者的影响和控 制。事实 上, 听者 是占有 主导 地位的, 因 为在 这样的语义表征里 , 听者都是处于强势地位 ( 如: 皇帝 )。
在上面几个例 句中, 听 和 许 同义连 用, 听 的 允 许 义是很明显的。既然 听 可用为 允 许 准 予 义, 不 听 也可表示禁止义。
(四 ) 听即 是 管理 和 掌控 ( H EAR ING IS MANAG ING AND GOVERN ING )
( 19) 听政 (管 理国 家 事 务 )、听天 下 ( 统治 国 家 )、听治 ( 管理事务 )
一、听觉向其他生理知觉域 的隐喻投射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都是生理知 觉域, 这五大 知觉域之间也会发 生隐喻 投射。汉语 动词 听 主要向 味觉 域发生隐喻投射, 产生了 听即是吃 这一概念隐喻。
( 1)他那套说辞, 我早就听腻了。 ( 2)他听这故事听得 津津有味。 ( 3)这老师上课方式 很单调, 让人听了很乏味。 ( 4) 让人听了后非 常沉醉。 ( 5) 听个饱。 听即是吃 (H EAR ING IS EAT ING FOOD ) 这一概 念隐 喻主要 基 于 L ako ff & Johnson 提 出 的 语 言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隐 喻 [ 3] 57: IDEAS ARE FOOD。我们将头脑看 作身体, 而 身体接 受外来物质的主要方式 就是通过吃。因此, 具体物 质领域的 食物 向抽象思维领域的 想法、信息 进行隐 喻, 从 而衍生 出了概念隐喻 听即是 吃 。这 一现象 在我们这 样一个 重视 食文化的民族中体现得 特别明显。
我们 在前面 提到, Sw eeste r认为听 觉动词 含有内 部接受 之意 ( interna l receptiv ity) 。听者的 心理接受和理解 含有被说 话者影响的意 思, 而 这就 赋 予 听 以 听 从 和 听 任 之 意。可见, 就 听 的这两种 语义扩 展而言, 汉语 和英语 是一 致的。在汉语 听即 是管 理和掌 控 概念 隐喻 中, 听 的语 义和 管理、掌控 联系在 一起, 暗示着 听者的 权势。这 一点 与 Sw eester她对英 语听 觉动 词的 分析 有 所不 同。因 此, 英、 汉两种语言 听 的语义转移的轨迹是相似而非完全 重合的。
[关键词 ] 听 ; 认知语义; 语义转移轨迹 中图分类号: H 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610( 2010) 04- 0099-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