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降火思考
肉桂温阳助火缓解寒性痛

肉桂温阳助火缓解寒性痛肉桂温阳助火缓解寒性痛肉桂是一种常用于中医药理的香料和草药,具有温热的性质。
在中医理论中,肉桂被认为有助于温阳和缓解寒性痛。
本文将探讨肉桂的药理作用、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肉桂的药理作用肉桂主要成分为肉桂酸,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肉桂还含有挥发油,其中的肉桂醛和肉桂酸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活性。
在中医理论中,肉桂被归类为温性药物。
它主要具有温阳、助火的作用。
温阳作用指的是能够增加身体的阳气,使气血更加畅通,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运行。
助火作用则是指肉桂能够调和肾脏和心脏的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和免疫力。
二、肉桂的应用方法1. 肉桂粉肉桂粉是指将干燥的肉桂研磨成粉末状。
使用时,可将适量的肉桂粉调入热水或温水中饮用,有助于温暖身体,缓解寒性痛。
2. 肉桂精油肉桂精油是从肉桂树皮中提取的挥发油。
可以将肉桂精油稀释后用于按摩,以缓解寒性痛。
但是需要注意,使用肉桂精油时要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引起过敏或刺激。
3. 肉桂茶将适量的肉桂研磨成粉末状,加入热水中冲泡,待温度适宜后饮用。
肉桂茶不仅具有温暖身体的作用,还可以提神醒脑。
三、注意事项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谨慎使用肉桂。
肉桂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2. 肝脏功能较差的人群应避免使用肉桂。
肉桂的温性作用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3. 使用肉桂时应量力而行,不要过量使用。
过量使用可能会引发肠胃不适、失眠等问题。
4. 对肉桂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如皮肤红肿、瘙痒、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总而言之,肉桂可作为缓解寒性痛的辅助疗法。
然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肉桂,并遵循适宜使用和使用剂量的原则。
希望本文能为您对肉桂温阳助火缓解寒性痛的了解提供帮助。
百药之长——肉桂,引火下行,引火归元

百药之长——肉桂,引火下行,引火归元肉桂肉桂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性味辛、温,入心、肝、脾、肾经,有温中止痛,活血通脉,补火助阳之功。
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为治下元虚冷要药,又能散沉寒,通血脉,治疗脘腹冷痛,虚寒痛经等。
《本草求真》所云:“肉桂气味纯阳,辛甘大热,直透肝腎血分,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陰。
盖因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气血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
此体气轻扬,既能峻补命门,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
但精亏血少,肝旺火起者,切忌。
”肉桂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瘀消癥瘕,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强心脏,温暖血分之寒湿。
凡虚火上浮,有引火归原之效,如牙痛、咽痛、心胃痛、霍乱呕吐等证,服之颇效,加入姜附中,效力更大,有起死回生之功,阳虚肾寒,体素虚弱者,泡开水常服,能却病延年,愈服愈润,阴燥证服之,生津润燥,妙不可言。
肉桂是可以说是一味家喻户晓的“药食”两用之品。
中医认为,肉桂为纯阳之品,入肾经而大补命门之火,入脾经则温中散寒,入心、肝两经则散血中寒邪。
古医书记载“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
引火下行,引火归元:改善上热下寒的情况。
肉桂具有温阳补阳散寒和引火归元的功效,服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四肢疼痛,女性小腹冷痛,痛经,手足发凉。
尤其针对有些人上热下寒,如更年期女性心火、肝火大,失眠,烘热出汗,而手脚冰凉小肚子冷痛的,就要采取上热寒之清肝火、心火,下面肾寒要热之,适宜用少量肉桂引火下行,引火归元。
中医认为,肉桂的补火助阳作用类似于附子,但它不像附子那样可以直接祛风除湿,而是通过温通血脉、温运阳气、促进血脉通盛而达到祛寒止痛的目的。
同时,它又是一味引火归元的必用药!肉桂引火归元,通俗的说,就是把柴火塞进灶里。
通俗的说,人的肾阳命门之火就像烧饭用的锅底下的火,火只有在锅底下慢慢地烧,锅里面的东西才能熟,如果锅底下的火烧出来了,就用火钳夹住,连柴带火,一起塞回灶里,这就是引火归元,让火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
肉桂,抑肝扶脾、引火归原

肉桂,抑肝扶脾、引火归原导读: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肉桂”临床论治备参11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神农本草经》称肉桂为诸药之先聘通使。
盖因其香窜之气,内而脏腑筋骨,外而经络腠理,倏然之间莫不周遍,故诸药不能透达之处,有肉桂引之,则莫不透达。
肉桂善平肝木,治肝气横恣多怒,单用之则失之热,可以龙胆草、芍药诸药佐之。
肉桂,善平肝木之阴邪,而不知善助肝胆之阳气,惟其味甘,故最补脾土,凡肝邪克土而无火者,用此极妙,有抑肝扶脾之效。
肉桂与参、附、地黄同用,最降虚火,及治下焦元阳亏乏;与当归、川芎同用,最治妇人产后血瘀儿枕腹痛。
肉桂能导引阳气,宣通血脉,使气血同行。
十全大补汤用四君子汤和黄芪补气,四物汤补血,另加肉桂者,是要其调和营卫之气,使四君子汤、四物汤皆得以成补益之功。
肉桂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则能行血药凝滞而补肾。
一说本品配二陈汤则行气之效大,配四物汤则行血之功速。
肉桂配川大黄、生赭石,即秘红丹,能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所致的吐血、衄血。
附子、肉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将绝,或浮起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肉桂。
诚以附子但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实兼有走散之功,非救危扶颓之大药。
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阴虚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但若过服寒凉或久病阴损及阳,可出现阴阳两伤之证。
因此,在注重滋阴的同时,也要注意扶阳,可选用肉桂。
肉桂可使命门火复,膀胱气化得行,肺津得布,而使消渴之证易愈。
但其用量宜小,以3克以下为宜,多则有燥热伤阴之弊。
本品与大队凉润药配用,亦寓有反佐之意。
一说治糖尿病口渴引饮,以六味地黄汤中加肉桂0.9~2克,煎水1~2暖瓶,代茶饮,常收良效。
治疗寒凝肝经之疝气腹痛、睾丸冷痛等,常以肉桂合鹿角、小茴香治之。
三药同入肝肾,温阳散寒滞,理气活血,合用相得益彰。
阴虚喉痹多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一般采用滋阴降火法多能获效。
上焦火,下焦寒?上热下寒体质,只需一味药——肉桂,就能引火下行

上焦火,下焦寒?上热下寒体质,只需一味药——肉桂,就能引火下行临床上,我们常看到一些病人容易上火,口干,心烦失眠等热象,却又同时出现腰以下怕冷,宫寒,白带清稀的寒象。
这类病人,通常补不下去,又泻不下来:吃了滋补的东西会更加上火,用了清热泻火的药又会觉得虚弱无力,胃肠不适。
我们医生常常说这类病人是“上热下寒”的体质。
那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慢慢讲解。
要解决上热下寒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它的根源,而要搞清楚它的根源,就要从一个词,“水寒不养龙”说起。
中国人对龙似乎有特殊的感情,这个虚拟的神物地位之高,是任何动物望尘莫及的。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古人把阳气比作龙,不过这个龙可不喜欢腾云驾雾,它喜欢韬光养晦。
这个龙住在哪里呢?就在肚脐以下,腹股沟以上,也就是少腹的位置。
这是阳气的老家,是人身之根本所在。
龙喜欢温暖,不喜欢寒凉,如果我们的小肚子能始终温暖如春,龙就一直待在这里,不妄动,叫龙居正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嗜食寒凉、露体受寒等等,总之不管是内寒也好外寒也罢,导致这个地方的大环境变了,变得一派寒冷肃杀,好比乌云蔽日,天地得不到太阳的照拂一般。
这个地方一凉就叫水寒不养龙,水指的就是肾,就是肾阳虚。
虚的部位就是肚脐以下腹股沟以上,这么一个区域变凉了,用水来概括就叫“水寒不养龙”。
水一凉,龙就待不下去了,就要另谋去处,一定程度上就离开了小腹,但没有全部离开,只是离开了一部分。
如果全部离开了就有亡阳之象了,人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离开的那一部分呢,上到头部,人就会目赤肿痛、口腔溃疡、牙龈出血......你一看,坏了,上火了,祛火药、各种凉茶用上了,注意,这可不是真正的上火,是虚火上炎,是因为阳气没有待在它该待的地方。
这龙本来是出来避难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本质,以为是上火了,就按照上火治,寒凉药用多了,本身就伤阳,导致小腹阴寒更盛,一方面,肚子越凉,龙越往外跑,另一方面离穴的龙彻底回不去了,因为回去的道路阴霾密布,龙深知自己如果直接往下走,还没到家恐怕就被阴寒灭掉了。
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通经、活血止痛

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通经、活血止痛肉桂(《名医别录》)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燥树皮。
野生或栽培。
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原植物肉桂生于热带与亚热带高温、无霜雪、多雾潮湿气候,抗寒性弱,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最宜生长;大叶清化桂喜温暖湿润气候,对温度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红、黄土壤最宜生长。
味辛、甘,性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通经、活血止痛。
临床用名肉桂。
【本草汇言】《药性论》:君,味甘,辛。
能去冷风疼痛。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风痹,关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开宝本草》:味甘、辛,大热,有毒。
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药类法象》:补下焦相火不足。
治沉寒痼冷之病,及治表虚自汗。
春夏二时为禁药也。
《药性赋》:味辛,热,有毒。
浮也,阳中之阳也。
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
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辛,有小毒。
入手少阴经。
桂枝入足太阳经。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心》云: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内寒则肉桂,补阳则柳桂。
桂,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
若正气虚者,以辛润之。
散寒邪,治奔豚。
《本草衍义补遗》:虚能补,此大法也。
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
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今《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矣!《本草》止言出汗,正《内经》辛甘发散之义。
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
曰官桂者,桂多品,取其品之高者,可以充用而名之贵之之辞也。
曰桂心者,皮之肉厚,去其粗厚而无味者,止留近其木一层而味辛甘者,故名之曰心,美之之辞也,何必置疑着此。
肉桂引火归源的原理?共三种方法

肉桂引火归源的原理?共三种方法
肉桂引火归源的原理?共三种方法
许多人对肉桂引火归源持怀疑态度,其实肉桂引火归源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得明白,肉桂引火归源,引的是虚火,即虚火上炎!虚火有几种,不是每一种都适合用肉桂:
一种是阴虚火旺,即肾阴不足,无法制约肾火,火向上炎而成,此种病例不适合用肉桂,当用滋阴清热法。
一种是肾阳虚,肾水得不到肾阳温化,水湿上犯,带领虚损的肾阳上犯,按照郑钦安的解释,“水高一尺,火高一丈”,这样的虚火上炎,通过大温的肉桂,温补肾阳,化寒水为气,水降则火也随之下降。
第三种虚火是肾阴阳两虚,人体的心火不能与肾水相交,上焦心火向上炎,下焦虚损的肾水向下沉,阴阳不能相互吸引,中间没有交合之力,运用温补肾阳加清火法,清上补下。
补肾阴、补肾阳,肾阳化汽,随肝气升腾,就可以降心火了!。
肉桂——为什么热药还能治热病?

肉桂——为什么热药还能治热病?肉桂原产岭南地区,得南方火气长养,故性温热。
肉桂的滋味是又甜又辣,气味很浓。
味甘甜,说明它有守的作用,辛香之气,说明它有走窜的力量。
因为肉桂主要用的是它暖下焦的作用,所以,我们希望它甜胜过辣,那么守的力量就强过走的力量。
有的人平时很不喜欢肉桂的气味,但真的在怕冷、胃寒、心寒或愤怒的时候,闻到它就会感到舒服,这是身体本能地对救偏药物的反应。
肉桂的暖,最突出的是暖下焦。
因为大多数辛温的食物一般都作用在中上焦,而肉桂能迅速走到下焦,守在下焦温暖你。
比如说,女生下焦寒而引起的痛经,还有手脚冰凉,煮点肉桂水或者冲服肉桂粉的效果肯定比生姜红糖水好。
因为肉桂不仅能够散沉寒,还能通血脉,通则不痛。
所以凡是寒凝导致的气滞或血瘀的痛证,如着凉腹痛、腰膝关节冷痛等,都可以用肉桂改善(严重复杂的,需请医生辨证,配伍他药)。
肉桂能守下焦温阳,但这不是它的独家绝技。
肉桂有一个其他药不具备的作用——引火归元。
现代人常见上热下寒的体质。
上热的本质是下焦的虚衰导致的虚火上炎。
虚火是不宜用寒凉之品来清的,怎么办?非用肉桂来引火归元不可。
当阳气不在本位上,就变成了邪火,现在肉桂把邪火给带回家,又能作为阳气存在,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肉桂还善于平肝,俗话说“木得桂则枯”。
肝郁多怒之人宜用,但因为肉桂性热,所以一般配伍寒凉药中和,同时用量也不能太大。
张锡纯讲过一个他治吐血证妇人的案例。
她先是咳嗽带血,张用滋阴降火宁嗽的方法,咳止了,但变成半夜常做恼怒之梦,梦醒后吐血,于是张用舒肝泻肝、养肝镇肝之法,也是得效一时,后又反复。
最后用肉桂加大黄,寒热相济,降胃平肝,吐血顿愈,噩梦亦消。
关注@岭南回春堂白大夫,每天分享中医养生知识。
肉桂引火归元

肉桂引火归元肉桂的作用中有“引火归元”一说,不知出于何书,但此说一出引起不少人的误解,以为肉桂具有“潜藏”的作用,能够将上焦之火封藏于下焦,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处方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用点附子不太容易上火,而用肉桂稍多患者就会诉说出现咽痛等“上火”症状,肉桂不但没有“引火归元”反而“促火上炎”。
张锡纯曾经论述:“附子但味厚,肉桂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我们再看近现代的火神派用药,附子可用到一二百克,用肉桂鲜有用到这么大剂量的,看来肉桂确实比附子性质“活泼”,用之不当或剂量过大会引起火热上炎。
明显与“引火归元”一说相矛盾。
那么古人说的引火归元应该怎么理解呢,肉桂确实能引火归元,但它只适用于一种特殊情况:即下焦阴寒过剩,真火无处容身,{MOD}逃往上焦,口舌咽喉出现上火的症状或面色红赤,这是阳气即将外亡的危重情况,治疗无疑是扶阳抑阴,温补下焦阳气。
补足下焦阳气后,下焦的阴寒虽然消失了,可是真阳还在上焦浮着没有归元。
这时下焦的阳气对上焦的真阳说:“回来吧,下焦已经是我们阳气的地盘了。
”上焦的真阳想回去,可是往下一看,中间的道路仍然是阴云密布,汪洋大海,深知自己如果直接往下走,还到不了家就会被阴寒灭掉,所以真阳不敢归元。
这时下焦的阳气又想办法了:派人把真阳接回来,要想冲出重围,接应同伴回家,必须选择一味性质活泼的药物,静而不动的药物是不能胜任的。
我们常说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而前面又曾引用张锡纯的论述,肉桂比附子还要活泼。
这样接应是任务就非肉桂莫属了。
有了肉桂的接应,真阳得以安全的返回火宅。
因此说肉桂能引火归元。
是帮阳气找到回家的路,不是硬把阳气压到下焦。
可以说肉桂的这种作用类似于通脉四逆汤中加葱白的作用,通脉四逆汤加减法中有“面色赤者,加葱九茎”,面赤是下焦阴寒逼阳上浮,用通脉四逆汤可以祛下焦阴寒,但上下焦之间的道路不通,而葱白辛能发散,能通上下阳气,所以尽管面部有热还是用辛温的葱白,也“引火归元”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的一个病例引起了我对肉桂的一点思考女53岁,顽固性失眠,盗汗,乏力,口干,舌红后少苔,脉沉弱。
处方:
黄连10 肉桂3 生龙牡各30 柏子仁12
柴胡10 石菖蒲12 远志12 党参30
云苓12 丹皮12 炒枣仁30 合欢花30
炒山栀10 夜交藤30 百合30 炙甘草3
这是一个肾阴虚心火炽的病人,方中出现了交泰丸。
当初我认为这种类型的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更合适。
理由如下:
我的不太成熟的思考:
1.肉桂具有纯阳之性,能温暖肾阳,因此交泰丸适用的心肾不交当属
肾阳虚;
2.肾阴虚心火旺的阴虚火炽证可选用黄连阿胶汤或者连梅汤;
如果没有明显的火炽表现却出现潮热骨蒸盗汗这样的阴虚火旺证,在滋肾阴的基础上用清热凉血药如青蒿白薇胡黄连等清透虚热。
但是在《中药辑要》里提到李东垣治疗下焦阴虚的滋肾丸(知母,盐炒黄柏,肉桂)中出现了类似交泰丸的配伍,而且适用于肾水大亏不能治火的病证,与老师的处方是一致的,我就知道像我那样机械地认识引火归元肯定有不少局限。
肉桂能降实火也能降虚火,肉桂降实火的道理很质朴简单?
降虚火:
曾经张思超老师给我的同学开过一张治疗口腔溃疡的方子,效果很好。
苍白术各10 黄芪15 竹叶10 双花15
连翘15 黄柏10 薏仁30 玄参15
肉桂6 炙甘草5
我那时候不大明白这张方子(现在其实也糊里糊涂的)就问张老师,他说肉桂引火归元,并告诉我肉桂实火虚火都能引下来,我不明白虚火的含义,他说可以把虚火理解成郁滞之火。
我现在的理解是我同学的口疮是由于脾虚生湿、湿郁化火引起的,肉桂有温散透达之力所以能发越郁火。
水谷之湿所化之火当属壮火(病理之火)中的阴火(内生之火),“下焦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此处,肉桂降虚火的机理是它具有辛温透达之性。
相对于阳虚则浮,上面的水谷之湿化火算是肉桂降虚火比较特殊的应用了吧。
降实火: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提到肉桂为树身近下之皮,善于下达,善于平肝,与大黄赭石二药合用治疗吐血,这似乎可以看做肉桂降实火的依据。
难道问题的答案真的这样质朴简单,只因为肉桂质重下行所以无论实火虚火都能降,只是实火须配伍大黄黄连等以防其温热助火,肾阴虚的要配麦冬阿胶等以防其温燥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