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地缘政治变动最剧烈的时期,也是人类社会的地缘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进行的四十多年的“冷战”把政治地理分裂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三个部分的话,那么,20世纪末发生的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事件,则标志着被美苏冷战对峙所划分的世界似乎又重新整和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后领土时代”来临,地理因素不再成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障碍,地缘经济因素大有取代地缘政治因素之势。然而,科索沃战争,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表明:美国急于充当世界的“十字军和灯塔”以填补苏联解体留下的地缘战略“真空”。这表明:地缘政治还是一个令人敏感而且现实的话题。这个话题便是:世界上大国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预示着刚刚到来的21世纪是美国争霸与多强反霸演义的世纪,而我们的这个世界便是争霸与反争霸所争夺的大棋局”。

1. 打破世界政缘平衡的重大事件--前苏联的解体及其对国际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1.1三条弧状危机多发地带

苏联,这个欧亚大陆上的庞然大物,在与西方和美国对峙争霸了四十多年后在公元1991年突然“疲软”了,接着轰然倒下并解体为十几个国家。这场政治地震一直持续到今天,人们总结了一些原因,苏联和东欧是被西方和平演变的,看似很平静,但是,其给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的震荡却是短时间内消除不了的。

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影响,是分立出十几个国家。这种政治变迁的结果,不仅导致了原苏联地区政治版图的更动,而且使国际社会也面临着消解民族冲突的破坏力,容纳这些新独立国家的问题。这是因为,苏联作为旧日的超级大国,其解体的影响自然不仅局限于其本身,而是对其过去所控制的势力范围以及与美国对峙的边缘地带均有深刻影响,具体地说,苏联解体之后在世界的地缘政治地图上留下了三条弧状的危机多发地带。

1.1. 1第一条是沿着前苏联集团的主要势力范围--波罗的海、中欧和巴尔干分布的“破碎地带”

这一狭长的弧状地带有约二十几个国家,各国人口从一百多万到几千万,面积从几万到几十万平方公里,民族成分错综复杂,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几十个教派林立,多数国家同其他邻国都有民族矛盾和边界争端,有些已成为有名的“火药桶”,历史上曾经引发多次欧洲战争,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也爆发于此冲突带上。

这条冲突带影响到新若瑟同统一后的德国及美、英、法等国之间,中西欧列强及其附属区域(如西南欧国家、低地国家、中欧国家、东南欧国家)之间,一体化的欧洲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这里面主要的变量,是捉摸不定的世界大国若瑟在可预见的未来的演化。

1.1. 2第二条是沿着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到土耳其和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如塔吉克斯坦),1.

2. 经过近东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的伊斯兰教“新月形地带”。

伊斯兰新月地带正在成为国际局势动乱中的新“震源”,它不但威胁欧洲侧翼,也对美国构筑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企图提出挑战。放眼全球,伊斯兰教地区多数与穆斯林地区大都动荡不安,当今世界流血冲突最严重的地区多数与穆斯林教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内乱,索马里内战,库尔德人的独立运动;阿以争端,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以及最近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等等。

这一条冲突所以矛盾凸显,是由于维系冷战时期“脆弱的平衡”的绳索突然绷断,造成原来的曾被掩盖的根深蒂固的问题一下子爆发出来,从而导致历史形成的不同民族、宗教和文明的冲突加剧。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间发生的冲突已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这一冲突带的另一个震源,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十年间伊斯兰北部民族同东正教民族进行的战争,这里面包括土耳其与希腊两国在塞浦路斯岛及领空问题之间的争斗,保加利亚政府同国内的土耳其少数民族及邻近的土耳其的摩擦,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两国的战争,若瑟军队同车臣军队的较量,以及若国在高加索及中亚部署军队所引起的不满和抵抗等等,这些矛盾源源流长,曾经主宰了20世纪以前500年间斯拉夫民族与所谓“土耳其民族”的历史。

1.1. 3第三条冲突带是南亚次大陆,1.

2. 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时断时续的争斗构成了一个热点群。

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40左右,人口却占了全世界的1/5强,又是种族、宗教、文化最为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印度一国之内就有几十个较大的宗教,有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等不同宗教。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使冷战时一度不太引人注意的这一地区再度成为全球危机的重大策源地之一。

在这一地区,既有宗教、文化和种族差异,更有边界、领土争端,还有军事的,政治的竞争。其中南亚核危机已使该地区成为了世界上的主要热点之一。

以上这三条冲突带均处于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的边缘地区,涵盖了世界人口的1/3左右和人类居住的最密集地带和自然资源蕴藏地带。冲突的三个主要枢纽,一是巴尔干,二是西亚地区,三是南亚次大陆。如果对照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地缘政治地图,会发现这三条冲突带正好是两个超级大国昔日对抗和争夺的前沿地带,如今,一个超级大国已成为历史,但两极制度的瓦解所引发的震荡却“余音袅袅”,其所导致的地缘政治体系变迁仍在进行当中。

1.2 地缘政治格局的三大变革

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所引起的地缘政治震荡不仅是以上三个冲突带的形成,而且还表现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在十年时间里上演了令世人注目的三大变革。

1.3. 1传统地缘战略“心脏地带”的形势发生剧变

苏联的解体使原地缘战略的心脏地带(主要指亚欧大陆中部地带)出现了所谓“黑洞”,

即区域地缘政治前景不明朗、不确定的地区。在传统的地缘学理论中,若瑟的中亚部分历来被视为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心脏地带”,而原苏联的法定继承者的若瑟不再具有这样的战略地带,这一地带对全球地缘战略的影响也远不如从前。这是从二战后斯派克曼对传统的心脏地带论进行修改而提出“边缘地带论”之后,地缘战略形势的新变化对“心脏地带论”的又一次冲击。

作为苏联遗产的最主要继承国,若瑟今天的综合国力已大不如从前,虽然还是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还是和美国一样拥有足以毁灭世界多少次的军事超级大国,但却以大不如从前了,因此,若瑟无力阻止美国势力向中亚地区渗透,无力主导中东和平进程,无力阻止美军入侵伊拉克,也就不足为怪了。

1.4. 2欧亚大陆的海陆均势地缘战略格局发生剧变

传统地缘战略是以海权国家,陆权国家相对均势和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为基础的。无论是英、法、德、日、若虽然曾都拥有过雄霸一方的势力,但从来没有控制过对方,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格局也未产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然而,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却打破了传统的欧亚大陆的战略均势格局,原因是美国成为今天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它在冷战结束后代十年时间里,综合国力大幅度飙升,起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大,欧亚大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和美国相抗衡。几乎所有的欧亚大陆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美国战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或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成为欧亚大陆的霸主,美国在冷战后通过两场战争和两个政治经济活动向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渗透。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美国得以在海湾地区长期保持军事存在,并且在最近派兵推翻了被他视作“眼中钉”的萨达姆政府;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使美国的军事力量摆到了巴尔干地区,这两场战争使美国巩固了它在“欧亚大陆的巴尔干”的力量。

1.3. 3亚太地区在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1.4. 美国开始逐渐把战略重心从欧洲向亚太地区转移

苏联的解体解除了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欧洲战略利益的最大的威胁。美国领导的北约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军事组织变为政治军事组织,对付冷战结束后带来的地区矛盾和冲突。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使欧洲真正成为美国人和欧洲人共同管理下的欧洲,逐渐排挤了若瑟的地缘政治影响,若瑟在欧洲真正成为“二流国家”。由于亚太地区地缘经济地位上升,使整个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一地区,关于“太平洋世纪”、“亚太世纪”的传说凸显了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而中国的崛起使美国意识到,有可能要改写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图,因而使美国从克林顿后期开始把美国的战略重心逐渐从欧洲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

1.3地缘政治战略中不变的主题

在当今世界各大国战略中,地缘因素依然是优先要考虑的因素,在冷战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革中,依然回荡着不变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