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一)
当代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症候(1)

当代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症候(1)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同西方的文化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
而文化研究的整体思潮又同世俗化倾向的“现代性”问题分不开。
总体上看,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已经由“政治冷战”转向“泡沫经济”,并在世纪末进一步转向“知识经济”和“文明对话”。
文化形态上的“主义”加速更替成为当代社会的缩影。
本世纪曾经历了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心理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了世纪末,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则是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西方主义、少数话语、文化相对主义等各领风骚三五年。
旧思想在新世界中迅速土崩瓦解,思想史转瞬之间成为思想家的坟墓史。
一切都在被迅速地扬弃,一切都在被迅速地抽空挤干。
这使得各种问题迭出,对此学术界已然无法回避。
一、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语境当代文化批评的语境呈现出本世纪最复杂的构成,其归纳分梳因不同方法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谓见仁见智。
在我看来,它起码由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四重语境构成。
这四重语境即传统本土化、意识形态化、现代西化和数字复制的后现代化。
全球化趋势中的本土化意识。
其重要标志是众多的出版物和众多的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大展身手,原始儒家、两汉儒家、宋明新儒家和现代新儒家研究成为当代显学,传统文化读物成为书市和坊间的主流读物。
在历史的空场,这种传统本土化的格局无疑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其对西学的反拨却使得世纪之交的中国又具有浓郁的非西化特点。
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化。
这表征为当代文化研究在消解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的同时,几十年的意识形态话语定式仍然十分强盛,它制约着学术的中心问题、基本发展方向,以及讨论问题的基本态度。
尽管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官方和民间的冲突,但是我认为,从来就没有完全脱离官方的所谓民间,民间仍然不是世外桃源,那里的意识形态性决非可以忽略不计的。
东方主义语境中的西化倾向。
这集中体现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东方主义、女权主义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学界的活跃程度,正是这一场景标明了与传统化相对相生的西化思潮仍然存在,尽管也出现了《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带有文化民族主义特性的著作出现,但西化现代化思潮在当代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领域,仍然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真实语境。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悲剧精神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悲剧精神?——悲剧精神新考一个事实常令研究者困惑: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经历了浩劫却至今未创造出相应的悲剧作品;苦难似乎并未进入我们的内心,没有转化为深切的生命体验;即使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习惯于把灾难喜剧化,甚至将之改造为甜蜜的记忆。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也多半是喜剧性文本,基本上不到悲剧性叙述。
许多批评家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当代中国人——主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缺陷。
这是个合理但含混的判决。
它没有涉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当代中国人缺乏悲剧精神?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性使然,还是另有缘由?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追究悲剧精神之有无。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美国学者约瑟夫·W·米克也说:“悲剧似乎是西方文明的发明。
它在东方、中东、原始文化中是明显缺席的。
”上述两种说法都把文明当作决定性力量,似乎悲剧属于特定的民族。
然而,这类决定论思想难以经受事实的检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民族也孕育过悲剧作品。
在对“吾国人之精神”下了定论之后,王国维本人先是在《红楼梦评论》中承认“《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而后又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倘若王国维要自圆其说,就必须证明《窦娥冤》、《赵氏孤儿》、《红楼梦》皆“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但这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窦娥冤》、《赵氏孤儿》、《红楼梦》确实受了佛教的影响,但它们所吸纳的佛教思想业已融入本土文化,成为“吾国人之精神”的内在构成。
进言之,即便上述悲剧确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下面的问题仍是不可回避的:佛教在西汉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国,缘何过了千年之后才结出三个悲剧之果?自元到晚清,为什么汉语文学中的悲剧仍如此稀少?要回答它们,仅仅从民族精神、文化特质、地域文明的角度探讨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另觅他途。
残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 四十余 万字 左右 的 文学 史 不 可 能事 无 巨细 地 ‘ 全
面’ 展示五十年的文学史 , 更 不 可 能 有 充 裕 的 篇 幅 来 讨论 大 陆 以外 地 区的 中 国 文学 , 它甚 至有 意 避 开
作者简 介 : 黄丹 青 ( 1 9 8 9 一) , 女, 安徽 合肥人 , 四川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
编撰 的 “ 中 国现 当代文 学史 ”, 影 响较 为 广 泛 的有 钱 理群 、 温儒 敏、 吴福辉所 著的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三 十
年》 、 朱 栋 霖 等 主 编 的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1 9 1 7 — 1 9 9 7 1 、 陈思 和主 编 的《 中国 当代文 学 史 教 程》、 洪 子
文 学表 现 形 式 如 旧体 诗 词 被 遮 蔽 在 “ 现 代 性” 之 外 的消 极 后果 。 要 弥 补 这 一 缺 陷 , 必须 重 新 审视 旧体 诗 词 在 中 国 现
当代 文 学 史 中的 地 位 , 并 倡 导 一 种 多元 、 包 容 的新 文 学 观 念 。
关键词 :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史 ; 白话 文 学 史 ; 旧体 诗 词 ; 现代 性; 话 语 霸 权
第4 0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1 月
四川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摘要 : 新 时期以来 , “ 重 写 中 国文 学史 ” 成 为 学 界 焦 点之 一 , 但 依 然 存 在 着 理 论 盲 点 。文 言 文 学如 旧体 诗 词 在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史 几 乎 “ 缺 席” , 这 体 现 出传 统 话 语 与 现 代 话 语 的 断 裂 。 由 此产 生 了 白话 文 学 话 语 霸 权 , 并 导 致 传 统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当代中国文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缺陷。
这份精神缺陷不仅表现在创作上,也反映在读者的接受和欣赏上。
以下是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的一些方面:一、缺失独立思考当代中国文学作家的创作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和官方意识形态的限制。
这些作家在创作之前,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传达什么信息,而不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独立思考,重复的主题和固定的“正面形象”使得读者很难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
二、缺失真实感情当代中国文学在创作主题上常常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想传达某些信息的意图,但是这些作品的情感却很难令人感同身受。
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受到意识形态、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从真实人性的角度去表达。
三、表达方式单一当代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往往很单一,缺乏丰富多样的手法和语言形式。
这使得作品读起来很容易感到单调和乏味。
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当代作家受到传统文化、政治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采用固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来传达思想。
四、倾向于用表面现象来说明问题当代中国文学常常强调表面现象,而不是深层次的原因和现象背后的人性。
这使得作品难以深入读者的内心,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分析。
在创作中,当代作家往往把握不住深层意义,使得作品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思考和反思。
五、缺失大诗意当代中国文学在表达方面往往缺乏大诗意。
这并不是指具体的诗歌形式,而是指一种超越日常生活、表达深刻人性和智慧的境界。
当代中国文学缺乏了这一境界,可能是由于创作环境和现实生活的局限性。
这个缺陷使得作品失去了深度和广度,成为了“平庸的语言和书本上的知识的堆积”。
以上是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的一些方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文学整体上是不好的。
在这些缺陷之外,尚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怀有良好意愿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中积极探索人性和自我的内在世界,努力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实际的、深刻的和有诗意的表达。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要

中长篇丰收:茅盾《子夜》;巴金 《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 《边城》;曹禺《雷雨》
左翼文学
以左联作家为代表
主张:文学革命化、政治化
左联作家:鲁迅、冯雪峰、柔石、蒋
光慈、钱杏邨、茅盾、瞿秋白等
海派文学*
上海
主张:文学走向商业化
艺术上追
求变与新
以张资平、叶灵凤(30年代前)、刘 呐鸥、穆时英、施蛰存(30年代:新 感觉派)等人为代表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7——1966)
又称工农兵文学 主旋律: 放声歌唱--自愿选择;人为性、 政治性 文学主题: 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和人民
文学格调:豪迈明快
较成熟之作:
《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 史》、《山乡巨变》、《茶馆》等
历史局限
题材、主题单调 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 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 文学结构模式:战争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 维模式 文学创作和批评,普遍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 倾向。
3、文学创作*
1)鲁迅《狂人日记》 2)白话新诗: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 等 3)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自叙体小说*: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等;王鲁彦;郁 达夫 4)杂文、美文: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 5)话剧:洪深、田汉、丁西林 鲁迅《呐喊》《彷徨》、郭沫若《女神》
4、外国文学译介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联系与
区别
明确几个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 1917年文学革命—1949新中国成立 (中国)当代文学: 1949年共和国成立—20世纪末新时期文 学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1917年文学革命—20世纪末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_习题集(含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一、单选题1.哪部作品被曹禹称之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A.《陈毅市长》B.《武则天》C.《日出》D.《茶馆》2.下列作品中,以农村为主要题材的是()。
A.《一地鸡毛》B.《古船》C.《风景》D.《废都》3.马烽的创作风格接近以下哪位作家?( )A.赵树理B.梁斌C.古华D.张贤亮4.“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句诗的作者是()。
A.舒婷B.海子C.欧阳江河D.顾城5.批判台湾社会崇洋媚外风习的《莎哟娜拉·再见》的作者是()。
A.陈映真B.黄春明C.王祯和D.陈若曦6.下列作品中,()的作是曾卓。
A.《回答》B.《鹰的诞生》C.《一切》D.《悬崖边的树》7.“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诗句作者是()。
A.顾城B.北岛C.杨炼D.江河8.下列属于先锋小说的是()。
A.《冈底斯的诱惑》B.《哦,香雪》C.《鸡窝洼人家》D.《乔厂长上任记》9.“告诉你吧,世界 / 我——不——相——信!”这句诗出自作品()。
A.《触电》B.《回答》C.《一切》D.《古寺》10.田汉的剧作()在辩证地处理史料与艺术想象间的关系方面十分突出。
A.《左邻右舍》B.《蔡文姬》C.《获虎之夜》D.《关汉卿》11.“()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
A.反思B.寻根C.伤痕D.先锋12.汪曾祺“文革”后复出文坛,受到许多赞扬的第一篇小说是()。
A.《故里三陈》B.《大淖记事》C.《异秉》D.《受戒》13.下列诗人中,()是原“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A.艾青B.曾卓C.牛汉D.郑敏14.阿城的《棋王》属于()。
A.新写实小说B.伤痕小说C.寻根小说D.新历史小说15.《平凡的世界》是()的呕心沥血之作。
A.路遥B.王蒙C.张承志D.陆文夫16.八十年代中期,有的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文学”。
A.新写实B.伤痕C.寻根D.改革17.曹禺的()借古喻今,揭示“发奋图强”的主题。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思想情感语言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
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一些像“全球化” 之类的词语,成了神圣的词语,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而不论其所指何物。
与此同时,一些诸如“革命”、“救亡” 之类的词语,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当下的语境中,“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 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 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又处在何种现状呢?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另一代是在““””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 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一)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内容提要】和拥有宗教背景的西方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相比,中国数千年的文学便显示出一个根本的空缺:缺少灵魂论辩的维度,或者说,灵魂的维度相当薄弱。
迫切需要的工作,就是探讨文学的灵魂维度与灵魂深度,探讨它们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结合对西方文学资源的整合,中国文学应获得启示,借用王晓华的话,就是:地球村时代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人类力量的空前强大和自然界的空前脆弱,因而人类不得不从征服者转变为家园的守护者,文化(文学)也不得不从征服者的文化转变为守护者的文化(文学),所以,当代文化(文学)的最高尺度只能是守护家园(守护存在)与追问灵魂。
“无物之阵”的孤寂与悲凉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丑陋作出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在这方面,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作家可以望其项背,然而他老人家始终没有表达过人生存的终极意义。
他的“投枪和匕首”令他的论敌胆寒,他自己面对的却是“无物之阵”的孤寂与悲凉。
思想家面前的社会是无物之阵,也许是一种宿命。
鲁迅指出国民的愚昧、麻木,但他只能“引起疗救的注意”,只能指出现象,不能追根溯源----没有谁可以为国民性负责,这种虚空的结果使鲁迅不断思考,又不断怀疑与否定。
因而《野草》是这样惨痛----前面有野百合野蔷薇,前面也有坟----鲁迅只能选择不停往前走,这要多少的勇气,他明明白白自己是走在“无物之阵”里,挣扎在一种无望里。
1925年3月18日,鲁迅在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在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这是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深切认识。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相抗衡。
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结果是形成少年鲁迅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而这种对传统世界的绝望,使青年鲁迅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他到南京学开矿,到日本学医,遂而弃医从文,试图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
《新生》的夭折,却又使他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寂寞;婚姻的不幸,辛亥革命特别是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现实,极大地打击了鲁迅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情。
从1909年到1918年是鲁迅沉默的十年,在这期间,他一度在绍兴会馆看佛经,抄古碑,“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鲁迅告诉许广平只有“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是他对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的总结和体认,表明“黑暗”和“虚无”确实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鲁迅马上又接着说他自己虽明知如此,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他终于又认为“黑暗”与“虚无”并不一定是“实有”,因为他不能“证实”。
真正真实的只有“绝望的抗战”,而从“黑暗与虚无”的实有状态到“绝望的抗战”再到“终于不能证实”,这一过程蕴含的正是“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内容,表达了鲁迅面对现实人生的态度。
《野草》中鲁迅多次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焦虑和不安,阴冷、怪诞、恐怖、残酷、虚无、悲观。
鲁迅以彻底绝望的冷眼打量世界,以彻底的虚无投入无物之阵,这多少有点独战的味道。
这个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也时时面临被虚无主义吞没的苦境。
徐麟仔细分析过鲁迅的“虚妄哲学”,它就象一支双刃剑,既劈散了鲁迅的希望,也劈散了他的绝望。
而鲁迅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因为他内心虽然布满绝望,但那想要冲突绝望的火并没有大。
事实上鲁迅走后的精神困境依然还在困扰着人们,当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到了无所信的地步,无法把悲观主义坚持到底,沿着悲观主义作彻底的追问。
鲁迅一生在与他人的对抗之中充满了孤独与悲凉,他以为从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易卜生对克尔凯郭尔的解读(“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就是那最孤独的人”)中找到知音,然而这只是他的一种误读。
尼采说“上帝死了”,但鲁迅不知道尼采始终在寻找上帝,他希望人不再奴隶似的依附于神,而是唤醒自己身上上帝的影子,个体生命自身不断超越,这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
克氏的孤独也是意在逃出他人的眼光,作为自足的个体存在。
鲁迅只汲取两位存在主义大师强力的一面,但其力量却不是从自为的角度获取的。
对于生的虚无,鲁迅也受到佛教的影响,但他与他人始终存在的对抗与敌对使他无法走向佛教普渡济世的慈悲情怀中去,反而是“我决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的无情。
鲁迅对一切精神资源都保持距离,依靠自由意志抵抗外来的任何桎梏,他在实质上上成了地道的精神无赖和精神流氓。
我一直认为,鲁迅身上受到的佛教和尼采的思想,妨碍了他走向基督。
鲁迅始终未能意识到需要为“痛苦”、“绝望”的承担找到一个更高的理由,他的脑里有太多的“空”、“中间物”的思想,实际上是印证牺牲的必然性。
鲁迅始终未能意识到需要为“痛苦”、“绝望”的承担找到一个更高的理由。
在鲁迅的心灵中从来不曾纠缠过但丁的追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困惑。
对于前者,鲁迅说:“于是我就在这个地方停住,没有能够走到天国去。
”对于后者,鲁迅竟然“废书不观”。
由此不难看出鲁迅与他们的一大差异,即鲁迅是执着于现世的一重世界,希望在现世就把一切帐统统结清,主张“拳来拳去、刀来刀档”,甚至不惜“用更粗的棍子对打”、“一个都不饶恕”,而不象他们那样坚持在人的世界之外去追求一个更高存在的维度.这就是鲁迅思想的特色,即“中间物”思想也,同时是他的深刻也是他的局限。
相比同时代的知识者,鲁迅更能穿透文化和社会种种的遮蔽,以其殊异的哲学气质,拒绝高蹈者和逍遥者的姿态,固守着生命的感悟,洞察着人生悲剧,立足于个体的“痛苦”和绝望,与传统纠缠一处,捣毁人们原以为“是”的牢笼,把荒诞的存在还原为荒诞,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但是,未能从“痛苦”、“绝望”走向“信仰”、“爱”,他是想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给我留下的启示是荒凉的,站在20世纪留下的精神废墟,我们需要从理性带来的灾难中走出,彻底抛弃对人的虚妄的崇拜,投入信仰和爱之中。
“流氓精神”的恶劣遗传鲁迅的荒凉多少与缺乏信仰的依靠有关,缺乏信仰或许只能与对手扭在一起。
这种命运也是注定了的,在看远些,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只有对人的智慧的信仰、对策略、计谋、阴谋的信仰、人与人之间的“义气”而没有对终极的道德、真理的信仰;《水浒传》对暴力的热衷更是明显,武松杀嫂的描写、李逵活吃人肉的描写等等,一个“义”字掩盖了多少冤魂的屈死,掩盖了多少“所谓英雄的嗜血本性”?中国人没有宗教情怀,比如“爱”、“同情”等等,所以没有对“暴力”的批判能力。
(显然,出于对白话语言形式的欣赏,中国现代作家接受了这些小说,这些小说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重视权宜之术、信仰暴力的精神也渐渐地被转化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精神资源,在“革命思维”、“反帝思维”等中发挥了极端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我个人认为,中国现代文化没有根本上和封建文化的的病态性、暴力性、权术性分道扬镳,也就是没有和“流氓精神”一刀两断。
中国人精神中的“流氓”特征最早为鲁迅所发现,学者朱大可在《流氓的精神分析》里作了精辟地分析,认为禹设计的流氓精神为屈原、孔子、刘邦或朱元璋所实践,流氓精神已经坚定地散渗到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话语之中。
“流氓精神”的特征是丧国丧地丧本,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无赖逻辑。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等名著构筑了国人的精神幻象,可以说构成了国人的精神心理。
鉴于名著对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对《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解毒工作十分重要。
学者王学泰和李新宇近出一本为古典名著的解毒的书中,对古典进行了“颠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流露出中国社会几百年的游民气,它负载着强烈的游民意识,散播着与法制社会、公民社会的不和谐音,可以说《水浒传》在历史上起的作用负面大于正面。
为名著解毒就是继续五四新文化运动“价值重估”的事业,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各类经典进行系统评估,把那些野蛮的、残暴的、反文明、反人道、与人类健康文明相冲突的东西一一揭示出来。
目的是继承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建设“人的文学”,摈弃“非人的文学”。
批判弥漫于其间的“流氓精神”,指出“流氓精神”所带来的人口减少、经济倒退、宗法被破坏、社会制度被打乱和暴力的、非理性的等反社会的恶果,从思想上制止“流氓精神”的无节制扩散。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所宣扬的精神与人类健康文明格格不入。
长期在这样一种审美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人们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把残暴当勇敢,把恶魔当英雄。
如果不能改变一下这样的“心”,就很难真正进入现代,很难与世界和平共处,也很难争取到像人一样的生活。
《水浒》讲述了顺民变暴民,暴民最终被招安变成奴才的过程,其中充斥了许多底层社会的生存百态和谋生智慧;而《三国》则是讲权谋讲厚黑。
吴思先生在《闲看水浒》的序言中提到:“在宋江和刘备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深刻答案。
这二位都以仁慈体贴著称,在他们身上,暴力集团的成员们寄托了最佳预期,血酬收入的最大化预期,在他们的麾下卖命,可以卖个好价钱。
因此,刘备和宋江无须逞匹夫之勇,他们的才干是当好一个商人,扩大地盘,获取血利,然后公平分配。
”宋江和刘备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深刻地了解当时中国人的人性,当时中国的世情。
这种人性和世情就是:实在的人情,虚幻的原则。
把丢弃原则的“流氓精神”捧为法宝是国人的生存写照,在这种背景下,规则让步于人情(人情是广义的,它可以由交情构成,也可由金钱来购买),在呼吁法治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于对国民性的改造。
这个工程比颁布公正的法律、选拔优秀的司法人员、民主宪政、强化各种监督体制还要艰巨。
如何鲁迅继承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是个大问题。
冉云飞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自慰品》中指出:《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妇孺皆知的所谓名著,乃至新旧武侠小说,构筑了中国人最为基本的精神自慰品。
这些自慰品的内核便是:胡乱杀人、官官相护、强权有理、你死我活、赢家通吃。
探讨这些东西为什么在中国广受欢迎,历久不衰,极有土壤,便会得出令人惊异的结论:即中国人普遍的意淫状态和阿Q式的精神自慰,已经成为整个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尚好,从而在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和渊深似海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以便苟活下去,成就一点自己哪怕微渺的动物需要,暴民和奴才便是所有民众赢得动物需求的外在体现形式。
可以说,以《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文学与国人的专制心理互为同构,这种同构伴随着以暴易暴的流氓心理,缺乏终极关怀作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