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浅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设施简介

1.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

2.基础设施的意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G的国民收入,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加快摆脱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可以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

3.基础设施的特点

先行性和基础性: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若缺少这些公共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主要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便难以生产或提供。

不可贸易性:绝大部分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是不能通过贸易进口的。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融资和引进技术设备,但要从国外直接整体引进机场、公路、水厂是难以想象的。

整体不可分性: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服务或有效的提供服务,象公路、机场、港口、电信、水厂等这样的行业,小规模的投资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如电站大坝不能只建到河中间、机场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连接两城市的轻轨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准公共物品性: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类似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是指:物品的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物品消费地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比如国防这种公共物品,每年的国防费用都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今年一个新出生的婴儿而增加国防费用。非排他性是指:当某人使用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时,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或要在花费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对这样的服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另外的人排除在外即存在免费搭车。

4.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是指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增长战略时,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与直接生产部门发展顺序的过程。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主要分为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三类。

超前型是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直接生产活动超前一个时期,代表国家如英国;

同步型是指基础设施与生产消费引起的需要相适应,直接生产部门与基础设施的形成和扩大同步发展,代表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瑞典;

滞后型指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直接生产部门,代表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5.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审定和监管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在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并兼顾企业合理利润确定市政公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收费)标准。

第二保障市政公用企业通过合法经营获得合理回报。若为满足社会公众利益需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定价低于成本,或企业为完成政府公益性目标而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补贴。

第三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权力、义务和责任,明确政府及其主

管部门与投资者、经营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四通过规定的程序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

由于基础设施分类较广,范围较大,所以仅就目前城市基础设施情况加以分析。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浅谈分析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特征:

基础性——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必要条件。公众服务性——城市基础设施最基本的功能是为社会公众服务,不仅服务对象具有非特定性(即城市中任何自然人和非自然人都能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服务还具有不可选择性(即任何社会公众都不能拒绝这种服务)和难以计量性。先导性——城市基础设施能吸引和促进其它设施的建设,要求城市基础设施自身建设适度超前,为吸引其它行业投资建设,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政府行为性——建设决策行为、建设筹资行为、建设协调行为、设施所有权和支配权行为,这些都是政府行为,有相应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产品是具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使用价值的建设项目和单项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四个能动作用。

2.对空间环境的改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成的直接结果,首先是该设施区位空间环境的改观。这一能动作用非常明显,可以直接观察和感受到。如上海外滩、南宁民族大道等的综合整治,就是典型的例子。

3.对资金的集聚、增值、转换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改善了设施区位空间环境,激发其他行业更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这一区位空间的集中投入和使用,使原投入和集聚的资金实现增值。增值效益又将随该空间环境的使用再次转化成资金。政府依照其对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的所有权、支配权和采取对城市空间实施有偿使用的原则,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细致有效的协调,可以将商业使用方的部分增值效益重新转化为市政设施建设资金。

4.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由于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已经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如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再增加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同时,短期内要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装备产业等结构升级的项目难度也很大。而2000亿资金投向以上六个领域的基础设施,既可缓解交通、电网、城市基础设施等长期滞后现象,按有关资料测算,又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800亿元,解决400万人的就业问题,消费钢材、水泥、木材、沥青、砂石等原材料,带动重型机械、机电产品、装饰材料等相关产业,而这些相关产业的兴旺又为轻工业、服务业及第三产业注入生机。

5.具有推动城市文明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所体现出来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都直接影响和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文明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服务的窗口,乃至对外开放的窗口。因此,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

通过30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1.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为保证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