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合集下载

关于两志编纂工作方案

关于两志编纂工作方案

关于两志编纂工作方案两志编纂工作方案。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步伐,对于地方志编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志是一座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名片”,它不仅是一部地方的历史、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地方的“文化基因图谱”。

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地方历史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地方志编纂工作,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编纂目标。

地方志编纂的目标是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具体来说,地方志编纂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面收集地方的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地方志、史料、档案资料等,为地方志编纂提供充分的素材。

2. 着力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古迹、传统工艺等,为地方志编纂提供生动的历史材料。

3. 深入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

4. 准确反映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包括地方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等,为地方志编纂提供科学的发展数据。

二、编纂内容。

地方志编纂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方的历史沿革,包括地方的历史演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2. 地方的自然资源,包括地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

3. 地方的文化传统,包括地方的民俗风情、传统节庆、宗教信仰等。

4. 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地方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

5. 地方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古迹、传统工艺等。

6. 地方的现状情况,包括地方的人口状况、城乡发展、环境保护等。

三、编纂方法。

地方志编纂的方法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规划,包括确定编纂的范围、内容、时间等。

2. 充分调研,包括深入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当地老人、搜集历史文献等。

3. 多方合作,包括联合地方政府、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共同参与地方志编纂工作。

地方志工作年终总结范文(3篇)

地方志工作年终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地方志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深入推进地方志事业改革创新发展。

现将本年度地方志工作总结如下:一、地方志编纂工作1. 编纂进度本年度,各地、各部门按照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开展地方志编纂工作。

截至年底,全国共有35个省级志鉴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完成或超额完成编纂任务,共计编纂各类志鉴120部。

2. 质量控制为确保编纂质量,各地、各部门严格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地方志编纂通则》,加强对编纂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同时,充分发挥专家评审作用,对志稿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志鉴质量。

3. 特色亮点本年度,各地地方志编纂工作呈现出以下特色亮点:(1)注重地域特色,突出地方特色。

各地在编纂地方志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使志鉴更具地域特色。

(2)创新编纂方法,提高编纂效率。

部分地方志编纂单位采用数字化编纂技术,提高编纂效率,缩短编纂周期。

(3)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地方志影响力。

各地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推广地方志成果,扩大地方志的社会影响力。

二、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1. 理论研究本年度,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地方志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推动地方志理论创新。

全国共有30余个省级地方志学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 学术交流本年度,我国地方志界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华参加学术研讨会,同时派出国内专家学者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全年共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200人。

三、地方志数字化建设1. 数字化编纂本年度,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地方志数字化编纂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编纂效率。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级地方志编纂单位完成或基本完成数字化编纂工作。

2. 数字化展示为满足社会各界对地方志的需求,各地积极推动地方志数字化展示,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平台,向公众提供便捷的查阅服务。

地方志编志经费申请报告

地方志编志经费申请报告

一、报告概述尊敬的领导: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编纂地方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系统地记录和传承我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地方志编纂规定》,现就我地区地方志编纂经费申请事宜报告如下:一、编纂背景及意义1. 编纂背景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要求各地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把地方志编纂作为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来抓。

我地区地方志编纂工作自20xx年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诸多困难。

2. 编纂意义编纂地方志,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编纂工作进展及经费需求1. 编纂工作进展自20xx年启动地方志编纂工作以来,我地区已完成以下工作:(1)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编纂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2)开展了地方志编纂培训,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3)开展了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和汇编工作,为编纂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完成了地方志编纂规划,明确了编纂任务和时间节点。

2. 经费需求为确保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现提出以下经费需求:(1)资料收集与整理费用:约10万元,用于购买资料、复印、整理等费用;(2)编纂人员培训费用:约5万元,用于组织编纂人员参加业务培训;(3)编纂软件购置费用:约5万元,用于购置编纂软件、资料管理系统等;(4)编纂印刷费用:约20万元,用于印刷成书;(5)编纂委员会工作经费:约5万元,用于编纂委员会日常工作。

总计:约45万元。

三、经费使用计划为确保经费合理使用,特制定以下经费使用计划:1. 资料收集与整理费用:用于购买资料、复印、整理等费用,确保编纂工作所需资料齐全、准确;2. 编纂人员培训费用:用于组织编纂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3. 编纂软件购置费用:用于购置编纂软件、资料管理系统等,提高编纂效率;4. 编纂印刷费用:用于印刷成书,确保地方志编纂成果得到广泛传播;5. 编纂委员会工作经费:用于编纂委员会日常工作,确保编纂工作顺利进行。

地方志工作情况汇报

地方志工作情况汇报

地方志工作情况汇报一、地方志工作概况地方志是一部城乡历史和文化的汇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积极推进地方志编辑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地方志编辑工作1.编辑进展自2021年初起,我县地方志编纂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编辑组根据计划,对县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完成了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审定口诀。

目前,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计划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全县地方志的一版编辑工作。

2.编辑内容地方志内容主要包括县域历史、文化、地理、人物、风俗习惯、重要事件等多个方面。

编辑组在编辑过程中,力求客观真实,力求贴近实际。

同时,遵循了地方志编纂的规范和标准,确保编辑质量。

三、地方志文献搜集工作1.文献搜集范围我县地方志文献搜集工作范围覆盖了县级以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古籍收藏机构、乡土文化资源中心等机构,同时对广大群众开展征集工作,积极动员收集相关地方志资料。

2.文献搜集成果通过持续不断的文献搜集工作,编辑组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有关我县历史文化的书籍、文献、资料等。

这些文献资料的积累为地方志编纂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田野调查工作1.调查对象编辑组对全县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传统习俗、民俗风情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同时,对一些历史文化相关的人物、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2.调查成果通过田野调查工作,编辑组深入了解了我县的历史文化资源,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调查成果将有力地支撑起地方志编辑工作的质量。

五、地方志宣传推介工作为了提高地方志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编辑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推介工作。

主要包括举办地方志讲座、举办地方志书展、出版地方志相关文章等。

六、未来工作计划1.加快编辑进程编辑组将加快地方志的编辑进程,争取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全县地方志的一版编辑工作。

2.继续推进文献搜集继续对各类文献资料进行搜集,丰富地方志的资料库,为编辑工作提供更多的素材。

河南档案类地方文献的传统文化价值

河南档案类地方文献的传统文化价值
接 和 阐释 了 中 原地 区 的 民 族 历 史根 源和 文 化 。
组 织机 构 活 动 、某 一 历 史人 物 活 动 的 史料 ,在 i 录 、传 承和 发扬 地方文 化 等方 面发挥 着 大 的作 川
和影响 。
2 河南 档 案 类地 方 文献 系统 传 承性 价值
河 南 文化对 构建 整个 中华 文明体 系 发挥 了筚路 蓝缕 的开 创作 用 ,是一 个独 自创发 、独 自发 展 、绵 豇 不断 的文 化体 系。在这 种 历史 的延 续和承 接 中 , 档 案类地 方文 献从 内容 、形 态 、精 神 等多个 方面 系 统地 、传 承地体 现 出河 南文化 的属 性 ,就是 河南档 案类地 方文献 的系统传承性 价值 。 { 南档案 类地 方文 献在 整体文 献体 系和 各子类 I l f 的 文 献 体 系 都 较 完整 ,且 在 时 间 上 承 上 启 下 ,连 续
传承不断 。 首 先 ,河 南档 案 类 地 方 文 献 的 系统 传承 性 价 值 体现 在 其整体 系统 的独 创而 不断 。虽 然流传 至今
1 河 南档 案 类地 方 文献 民族根 源性 价 值
河 南 档 案 类 地 方 文 献 的 民族 根 源 性 价 值 就 是 指
河 南档 案类地 方文 献 由于其 在形 成 、发展 、繁 荣和 流传过 程 中所 表现 出 的民族 根源性 而体 现 出来 的能 够 反 映 一 定 文 化 的 特 征 、形 态 的特 殊 属 性 。 具 体 表
体 现 在 其 各 类 型 文 献 的 完 整 严 密 , 自成 一 体 。如 其 中方 志 一 类 文 献 ,就 是 一 个 前 后 承 接 、 自成 体 系 的 整 体 。河 南 修 志 历 史 可 追 溯 到 东 汉 时 期 ,东 汉 光

典籍里的中国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意义摘要:一、引言:典籍里的中国意义的重要性二、典籍的来源与分类1.经典典籍2.地方志典籍3.文学艺术典籍4.科学技术典籍三、典籍里的中国意义体现1.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2.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3.人文精神与传统智慧4.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怀四、典籍在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1.文化传承与创新2.道德观念的引导3.传统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五、结论:典籍里的中国意义对当代社会的价值正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典籍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典籍里的中国意义,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典籍的来源丰富多样,包括经典典籍、地方志典籍、文学艺术典籍和科学技术典籍等。

这些典籍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知识体系。

在典籍中,中国意义得以充分展现。

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是典籍里的中国意义之一。

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到《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无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些典籍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

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是典籍里的中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为后人树立了道德楷模。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如诚信、孝顺、爱国主义等,都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的优良传统。

人文精神与传统智慧也是典籍里的中国意义之一。

诸如《庄子》、《荀子》等哲学著作,阐述了道家、儒家等学派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等。

这些智慧对于现代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意义还体现在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怀的培育。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塑造了一批批英勇正义的英雄形象,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2024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本____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____年是地方志办公室的重要一年,本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全年工作围绕地方志编纂和地方文化传承展开。

整个年度共编纂出版地方志5部,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10个,举办系列文化活动20余次。

在全面推进地方志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研究与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二、地方志编纂工作____年,我办完成了5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涵盖了我市五个区县的地方志出版。

编纂过程中,注重深入调研、广泛征集资料,采用系统化的编纂方式,形成了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编纂团队。

编纂过程中,我办遵循科学全面的原则,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精选内容,力求编纂出一部权威准确、翔实全面的地方志。

地方志的出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赏,对于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____年,我办共开展了10个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包括历史建筑修缮、传统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有效保护了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了地方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

其中,修缮了我市著名古建筑XX府、XX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组织了传统技艺传承大赛,推动了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办成功申报了两个项目,“汉服制作技艺”和“茶道传统技艺”。

四、地方文化展览与活动____年,我办积极组织了一系列地方文化展览与活动,共举办了20余次。

其中,举办了“传统戏曲展演”、“传统音乐会”、“地方美食节”等系列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我市游玩,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五、地方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____年,我办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组织了一系列研究论坛和学术讲座。

在研究方面,我办着力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编纂好村史村志的意义和方法

编纂好村史村志的意义和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鼓励乡村史志编纂”。

因此,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认真编篡村志村史。

村史村志编簒是档案再次开发利用的一种形式,反过来,编簒好的村史村志也成为了新生成的档案。

1.村史村志编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村史村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1)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编纂村史村志,可以挖掘、整理、传承乡村文化,弘扬乡村文明,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村史村志中记载着乡村的历史、人文、地理等信息,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推广乡村特色产品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编纂村史村志,可以挖掘乡村经济的潜力,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村史村志中记录着乡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对于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编纂村史村志,可以让村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

2.村史村志编纂是档案开发利用的体现(1)村史村志编纂是档案再次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形式村史村志是记录一个村庄历史、文化、经济、人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其编写和出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在编纂村史村志过程中,需要大量查阅原始档案才能挖掘出更多的真实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和编写,才能为后人留下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村史村志编纂是档案再次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2)村史村志编纂后形成了新档案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村落的历史则是这个村落的根基。

记录一个村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被称为“一村之全史”和“一村之全录”。

新编纂的村史村志形成了新的档案,这档案资料比原始更加完善,需要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保存和整理,使它成为本村有据可循的“魂”,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

海南可以利用本省丰富的地方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海南历代修志,主要着眼于存史。

改革开放以来,修志的功能取向不断扩展,更多地考虑资政和育人,同时兼顾为当地经贸、旅游和文化建设服务。

近日,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目标。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

海南正可利用本省丰富的地方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传承海南独特的文化基因
海南的地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共同的特征,崇尚礼、义、仁、智、信,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

这些理念,留存在民歌、民谚里,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海南地域文化的个性也十分鲜明。

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构成了海南文化的基因。

长期以来,各种文化
要素相互融合渗透,互相交流促进,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海南文化形态。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形态,在海南历代地方志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明正德《琼台志》记述海南风俗:“习礼仪之教,有华夏之风……俗有古风,其俗朴野”;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述文昌县“民俗素朴,情长礼厚,雅治诗书”;民国《海南岛志》记载海南侨情:“海南人民习于航海,故侨居国外者多。

民国以来,远游之风益盛,其久客致巨富者殊不乏人。

……所至能自成风气,笃于乡土观念,团体之力颇强。

对于内地慈善、教育之举,亦能热心赞助。


新时期修志,应该如实记载海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把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用志书的形式凝固下来。

要认真编写海洋渔业志、华侨志、民俗志、文化志、琼剧志等,使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用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激励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
地方志书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标志性形式,地方志向来贯穿一条“经脉”,那就是统一、奋进的精神。

从古到今的地方志书,无不弘扬一种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冯冼氏遣子仆帅首领迎武帝于丹阳”,“遣孙魂迎高祖总管韦洸入广州,朱崖与岭南同归。

”从字里行间,后人可以窥见当年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的凛然大义。

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崖州协
水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西接儋州营洋界,东接海口营洋界。

”可见中国的海洋主权古时已涵盖整个南海。

海南地方志卷卷闪耀着开拓奋斗的光影,从蛮荒时期的外徼之境,到“文物彬彬,有中土风”;从昔日贬谪之地,到今日建设国际旅游岛,营造幸福家园。

不管旧志、新志,都客观记载了一幕幕历史演变。

当今,正可以通过编修地方志,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建设“最好最美海南”、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凝聚团结奋进的群体意识,激发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要认真做好读志用志工作,努力开展地方志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活动,拓展“互联网+方志”工作,抓紧建设海南史志馆,打造一个由“书面方志+虚拟方志+物化方志”组成的地方志成果使用平台,形成海南方志文化的崭新品牌。

为建设“最好最美海南”提供历史智慧
上天眷顾,海南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怡人。

但自古以来,并非富庶之地。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环境也有了较大改观。

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省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是对执政智慧的现实考验。

现在,全省上下正在同心协力建设国际旅游岛,不但要有扎实的工作计划和步骤,更要有大的谋略。

“治
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地方志的生命价值在于资治。

我们可以从历代方志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从方志中窥探先辈海外交往的足迹。

一般说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易的大宗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

但在海南,主要贸易商品是大米、牲畜和木材。

早在南宋乾道年间,占城国就派人来琼买马。

朝,“凡番贡多经琼州,必遣官辅护。

”清康熙四十二年,准许商船使用双桅,并可配备自卫刀枪。

民国初年以降,海南进口的货物主要是煤油、汽油、洋纱、白糖、大米等,出口主要是赤糖、槟榔、椰子、兽皮、猪、牛、咸鱼等。

文昌、琼海一带还有大量进口木材的记录。

岛东地区造屋喜用乌盐木。

乌盐系海南民间俗名,通称坤甸木,源自印尼早期的木材集散地坤甸市。

由此可知,海南东部的乌盐木系由东南亚海路运来。

现今“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沿线国家共识。

海南正可以趁此东风,弘扬祖辈传统,加强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尤其要找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把海南建成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

从方志中借鉴“为政以德”的理念。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讲究公正法治。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立法执法、知法守法,离不开道德要求。

建设国际旅游岛,更需要有一批讲文明、有道德的公务员队伍。

清道光《琼州府志》:“养民之道,务在为民祛弊,犹之植嘉禾者必先除稂莠也。


这里所讲的就是执政以德,祛除弊端,为民造福。

海南旧志中这样的例子,所在多多,值得今人借鉴。

从方志中体察先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和自然是一个共同体。

因此,必须“体天下之物”,爱护、体恤大自然。

这种思想在海南历代志书中均有体现。

明正德《琼台志》:“山川非但表识疆域,物产尤赖毓秀。

”山川大地,不能只理解为我们居住行走的地方,要知道,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物产要靠山川来哺育、涵养。

《琼州府志》所收录的一些诗文,也隐含了这种思想。

如王弘诲的《桥头溪》,李珊的《绣隐庄》等。

建设国际旅游岛,保护好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

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严守生态红线,把旅游景点融合到大自然中,把游人融合到天地美景当中,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度假天堂和幸福天堂。

通过读志激发我们的历史意识。

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一种历史意识,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

从历代志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南发展的大致脉络:唐时,“琼与中原隔,自然音信疏。

”(李德裕诗);宋代,“先生无地隐危身,天赐黎山活逐臣。

”(杨万里诗)明朝,“前代珠崖郡,于今少窜臣。

”(钟芳诗)“处处弦歌闻属邑,琼南谁道是天涯?”(邢宥诗)海南从唐宋时期作为贬谪之地,到明代经济文化的勃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央王朝对海南从鄙视漠视改为高看一眼。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誉海南为“南溟奇甸”,敕令进行
大开发。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南的开发建设随之委顿。

“岛北之海口市,于前清咸丰八年天津条约辟为通商口岸,贸易尚盛。

”但由于外国把持海南的海关和海运,海南经济逐渐半殖民化,海南沦为列强的特产和原料产地。

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南的开发建设。

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日新月异,这在新编海南省志中有着较为完整的记载。

批览志书,历史画面扑面而来,历史意识激荡胸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

海南改革开放,建设“最好最美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必要,也有可能从地方志书中获得启迪和滋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