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政治和经济原因)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50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70 ~80 年代后半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朱彤蒋玲媛• 2012-12-27 15:19:04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京)2005年06期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一股强劲的新浪潮。

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涵盖之广阔,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前景之广阔,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的主要特点(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亮点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该组织于1992年通过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计划在2008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计划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7年底首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举行,建立了东盟与中日韩三国“10+3”的合作机制,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了东亚合作进程。

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一个“10+1”(东盟10国与中国)模式业已形成。

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1992年8月17日,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的成员国首脑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三个文件,正式将该组织更名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于1994年12月9 日召开首脑会议批准了把优惠贸易区转变为共同市场的条约,宣布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正式成立,简称“东南非共同市场”。

在北美,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原“美加自由贸易区”基础上,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

如无意外,到2006年1月1日,一个包括34个国家、涵盖8亿多人口、将近10 万亿美元产值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在美洲形成。

据美国的设想,美国将把现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范围扩展到拉丁美洲,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南北美地区的巨大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波澜壮阔,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动因。

(一)经济动因首先,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改革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体制基础。

在战后新技术条件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界。

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碍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和体制障碍。

当今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践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

通过改革,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WTO虽然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其多边贸易体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客观上也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WTO已发展成为拥有一百多个成员的庞大组织,运作程序复杂。

根据WTO“一揽子接受”方式,其成员对各项议题的谈判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注定了要在短时间内达成所有成员共识和消除矛盾并非易事。

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历时八年半。

2001年11月在多哈发起的首轮多边回合谈判也同样在一片哀叹和失望声中艰难进行。

WTO多边贸易谈判前景的不可预测性,客观上为更多的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议取代多边贸易协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遇,着手启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成为WTO成员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又一选择。

在2003 年坎昆会议之前,美国就曾声称,如果坎昆会议失败,美国可能会舍弃WTO提供的多边谈判框架,自行同其他国家缔结双边或地区自由贸易协定。

与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成员国常常是地理位置相邻,社会政治制度相似,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有类似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诸多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PPT课件

《区域经济一体化》PPT课件
【宗旨】1991年11月《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APEC是亚太地区 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 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
【成员】21个(1999年6月):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 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 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
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首批欧元国为德国、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1国。
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钞开始流通。英国、 丹麦、瑞典、希腊作为非欧元国也在积极向欧 元区靠拢。2002年不使用欧元的欧盟成员国除 了英国还有瑞典、丹麦。
近年来,欧盟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调 整了同美国、日本的关系,加强与俄国的合 作。积极准备吸纳中东欧国家入盟,加强与 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推动欧地合作,计划与 地中海沿岸12国于2010年建成欧洲——地中 海自由贸易区。欧盟重视发展与亚洲和拉美 国家的关系。
• 处理与其它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
(与负责货币和金融事务的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以增强全球 经济决策的一致性,保证国际经济政策作为一个整体 和谐地发挥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分别于1996年12月 和1997年4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签署 了合作协议)
Functions of WTO
素帕猜(泰国原副总理兼商业部长) (director-general)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Umbrella organization for:
– GATT
– Services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成为了世界上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领域的交流、互动和一体化的过程。

地区一体化则是指相邻地区或者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经济领域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加速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背景与原因1.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工业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市场得以形成和扩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大幅增加。

跨国公司的兴起以及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进步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这为跨国公司的扩张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

3.经济开放政策的实施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开放的经济政策,鼓励国际贸易和外资流入。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优势1.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贸易和合作,国际间的资源互补性得以发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2.促进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推动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

通过共同研发和分享技术,不同国家和地区能够在技术上互利共赢,提升了全球产业的竞争力。

3.扩大市场规模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扩大了国际市场的规模,为企业拓展业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企业可以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更加紧密,这有助于减少政治和军事冲突。

在共同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国更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分歧,推动全球和地区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三、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1.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增加尽管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也导致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类似于TPP的区域性贸易协定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分析一下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新特征。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关的主权国家为实现区域内外的经济合作、联合或融合而实行的制度安排。

其在二战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50—60年代盛行于全球的区域性经济贸易安排。

第二个阶段则是指出现于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的另一轮全球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

第二次区域集团化浪潮出现许多不同于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特征。

(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化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全球范围内RTA似有泛滥之势。

根据WTO的统计,平均每个非洲国家分属于四个以上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平均每个拉丁美洲国家分属于七个以上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

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

1.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呈加速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按照WTO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的实施数量,最开始的时候发展很缓慢,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以平均每年10个以上的速度增加。

2.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主要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主要分为关税同盟(CU)、自由贸易协定(FTA)、经济一体化协定(EIA)和优惠贸易协定(PSA)四种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国家之间签署的区域性贸易协定都为FTA或FTA&EIA,其中FTA或FTA &EIA占全部RTAs的90%,这说明FTA成为了主流。

这是由于FTA和其他几种类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

例如,FTA和CU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只要求签署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相互降低和取消关税,而不要求对其他非成员国采取统一关税政策。

这样保证了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的独立性。

3.广覆盖、高标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一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对国际贸易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关键字:区域经济一体化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兴起动因
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波澜壮阔,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其经济原因主要有:
1、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趋向改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2、是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政治原因,其主要包括:
1、是谋求政治修好,缓解矛盾冲突,稳定地区局势。2、是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3、是寻求区域层面的政治保护以抗衡其他区域集团。这是世界大国加紧组织和巩固区域经济集团的一个重要动因4、是传播主体政治价值理念
二、发展的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特点及其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特点及其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特点及其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从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1.优惠贸易安排。

这是市场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间通过协定等方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规定其特别的优惠关税。

2.单一商品的经济一体化。

是指把某一特定工业部门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管理机构控制之下。

其权力包括为所有成员国规定生产配额,为多余工人的重新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并且制定一些规则来防止不公平的竞争。

例如,欧洲煤钢共同体、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洲木材组织等。

3.自由贸易区。

是指成员国之间废除全部贸易障碍,实现贸易自由化,但各成员国享有自决权。

例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完全取消关税等贸易壁垒,在各成员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关税同盟类似于自由贸易区,前者与后者不同的是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共同关税,实行统一对外贸易政策。

例如,东非共同市场。

5.共同市场。

是指以关税同盟作为基础,不仅在成员国间消除贸易障碍,实行贸易自由化,而且还允许技术、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流动,并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

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最典型的例子。

6.经济同盟。

各成员国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移动,建立对外共同关税,还要求各成员国制定和实行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与社会政策,通过实行统一的经贸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并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7.政治同盟或完全经济一体。

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也是其最后阶段。

在此阶段,区域内各国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一体化中央当局不仅统制货币与财政政策,而且还有一个中央议会,它拥有一个国家政府的全部权力。

欧洲经济共同体1988年提出在1992年实现“大市场”的目标,就是向这种一体化方向发展。

另外,还有些区域性集团组织形式,例如,东南亚联盟就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合作的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朱彤蒋玲媛• 2012-12-27 15:19:04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京)2005年06期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一股强劲的新浪潮。

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涵盖之广阔,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前景之广阔,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的主要特点(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亮点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该组织于1992年通过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计划在2008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计划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7年底首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举行,建立了东盟与中日韩三国“10+3”的合作机制,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了东亚合作进程。

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一个“10+1”(东盟10国与中国)模式业已形成。

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1992年8月17日,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的成员国首脑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三个文件,正式将该组织更名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于1994年12月9 日召开首脑会议批准了把优惠贸易区转变为共同市场的条约,宣布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正式成立,简称“东南非共同市场”。

在北美,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原“美加自由贸易区”基础上,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

如无意外,到2006年1月1日,一个包括34个国家、涵盖8亿多人口、将近10 万亿美元产值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在美洲形成。

据美国的设想,美国将把现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范围扩展到拉丁美洲,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南北美地区的巨大自由贸易区。

目前,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已同意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幅员将涵盖除古巴外的整个西半球。

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外引人注目,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欧共体易名为“欧盟”;1999年1月1日,欧元成功启动;2004年5月1日欧盟实现了历史上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原欧盟15国扩大到了25国。

大洋洲亦不例外。

2001年9月,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的贸易部长签署了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一体化的政府间框架协定,并且于2002年9月正式签约。

此外,澳大利亚还与新西兰、新加坡、泰国、美国、日本、韩国积极探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依靠三条途径:一是不断深化升级现有形式;二是扩展现有集团成员;三是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定或重新启动沉寂多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在下图中可以看到“已向WTO报告的协议数量”和“未向WTO报告的协议数量”,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均开始明显增加。

附图图1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发展(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覆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截至2004年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至少一个区域贸易协定。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只有12个岛国和公国没有参与任何RTA。

如表1所示,全球已有174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参加了一个区域贸易协议(RTA),这些国家或地区中平均每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5个RTAs,最多的一个国家参加了29个RTAs。

从此表中还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的差别很大,发展的程度也各有不同。

东亚各国签署的RTAs较其他地区国家少。

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与北方国家签署了双边优惠贸易协议。

然而,这一发展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多数协议发生在东欧、北非和拉美。

南亚至今尚无一国与北方国家签署协议。

表1 多数国家参加了一项以上区域贸易协议(RTAs)东亚及太平洋欧洲和拉美及中东及南非洲撒哈拉北全球数字地区中亚加勒比北非亚以南方国家数32 36 39 21 8 48 25 209北南双边协议至少参加一项RTA的国家数 4 12 6 10 0 2 10 44单个国家参与RTA平均数量 2 1 2 1 1 4 2单个国家参与RTA的最多数量 4 4 4 3 0 1 24 24所有其他类型至少参加一项RTA的国家数 24 22 33 20 8 47 10 164单个国家参与RTA平均数量 2 6 8 5 4 4 8 5单个国家参与RTA的最多数量 3 12 17 12 9 9 15 17总数至少参加一项RTA的国家数 26 26 35 20 8 48 11 174单个国家参与RTA平均数量 2 6 8 5 4 4 11 5单个国家参与RTA的最多数量 7 12 19 139 9 29 29注:双边协议指的是在两个国家间签订的协议,“北方”指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4个国家加上列支敦士登;其余所有国家为南方国家。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TO全部成员同时又是各区域经济的成员,有的WTO成员可能具有多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身份。

这样世界上有近150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成员资格”。

北方国家签署RTAs最多,平均每个国家签署了13个区域贸易协定。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广泛深入新一轮的区域协定涵盖的范围大大扩展,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还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统一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共同的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甚至还要求具备共同的民主理念等等。

表2可以看出,北美、欧盟、南南以及其他一些区域一体化协议中,很多都涉及了标准、物流、海关合作、服务、知识产权、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劳工权益和竞争政策等条款。

表2 主要区域贸易协定涵盖货物贸易协议以外的领域标准运输海关合作服务知识产权投资争端解决劳工竞争美国美国—约旦 N N Y Y Y YY Y Y美国—智利 Y N Y Y Y YY Y Y美国—新加坡 Y N Y Y Y YY Y Y美国—澳大利亚 Y N Y Y Y YY Y Y美国—中美洲自由贸易区 Y N Y Y Y YY Y N美国—摩洛哥 Y N Y Y Y YY Y N美国自由贸易协议 Y N Y Y Y YY Y Y欧盟欧盟—南非 N N N N Y N Y N Y欧盟—墨西哥 Y Y Y Y Y YY N Y欧盟—智利 Y Y Y Y Y YY N Y南南协议南锥体 Y Y Y Y N YY N Y安第斯同盟 Y Y Y Y N YY Y Y加勒比同盟 Y Y Y Y N YY Y Y亚洲自由贸易区 Y Y Y Y N YN N N南部非洲发展同盟 Y Y Y NY东南非洲共同市场 Y Y Y Y N YY Y Y其他日本—新加坡 Y N Y Y Y YY Y Y加拿大—智利 N N Y Y N YY Y Y智利—墨西哥 Y Y Y Y YY Y Y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四)形式与机制灵活多样首先,大多数区域经济集团对成员资格采取开放式态度,以加速扩大。

除了一些明确由双方构成的区域经济如美加自由贸易协议、澳新紧密经济合作关系协议等外,一般区域经济大都经历了成员由少到多的过程。

例如,欧盟历经五次大规模成员扩大,由原来的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至25个成员国。

成立14 年之久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经历了四次成员扩大,达到21个成员。

其次,合作形式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许多国家放弃或基于原有贸易优惠安排而成立了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有的从关税同盟发展成为共同市场。

例如,1995年1月1日,南锥体四国根据其于1994年12月17日签署的“黑金城议定书”的规定,由过去的自由贸易区提升为关税同盟,而正式开始运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关税同盟。

(五)跨洲、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成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打破了狭义的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

例如,2004年9月,日本与墨西哥签署了一项自由贸易协定,协定于2005年4月生效,这是日本继与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的第二项协定。

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

1995年初,南锥体共同市场和自己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领域内广泛的问题进行探讨业已制度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将与南锥体共同市场合作,建立从阿拉斯加到阿根廷的整个美洲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

1998年启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吸纳了APEC近四分之一成员参加。

按克林顿1993年提出的“亚太共同体”计划,美国的本意是将NAFTA 模式在美洲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克隆”至APEC,从而形成其背靠美洲面向亚太的全球战略。

1995年以来,突尼斯、摩洛哥等成员先后与欧盟谈判建立“欧盟与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并成为欧盟的伙伴国和联系国。

南非则在与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积极筹建“印度洋经济圈”。

最热衷跨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首推美国。

除了与南美的智利、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正在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外,美国已经与澳大利亚、南亚和东南亚六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和不丹)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

在中东地区,美国目前已经与摩洛哥、约旦、巴林和以色列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波澜壮阔,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动因。

(一)经济动因首先,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改革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体制基础。

在战后新技术条件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界。

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碍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和体制障碍。

当今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践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

通过改革,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WTO虽然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其多边贸易体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客观上也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WTO已发展成为拥有一百多个成员的庞大组织,运作程序复杂。

根据WTO“一揽子接受”方式,其成员对各项议题的谈判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注定了要在短时间内达成所有成员共识和消除矛盾并非易事。

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历时八年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