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寺斋睡起·小黠大痴螳捕蝉翻译赏析
关于描写昆虫的诗句

关于描写昆虫的诗句1.《月夜 / 夜月》【】刘方平【朝代】唐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白话翻译:夜静更深, 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 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 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 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 唧唧的虫鸣, 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2.《村夜》【】白居易【朝代】唐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话翻译: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 小虫在窃窃私语着, 山村四周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 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3.《杂感》【】黄景仁【朝代】清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白话翻译: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 都无法成功, 只能在深夜独自作, 抒发心中的不平。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 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 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 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 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4.《蜂》【】罗隐【朝代】唐不管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劳为谁甜。
白话翻译:无论是在平地, 还是在那高山, 哪里鲜花迎风盛开, 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 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 到底为谁付出辛劳, 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朝代】唐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白话翻译: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 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 百花残谢, 更加使人伤感。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古诗的意思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古诗的意思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全诗是,“闲居初夏午睡起,引窗闲对远山回。
天淡星稀小风起,忽觉寒蝉声渐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初夏午后醒来的情景。
诗人在闲暇的时光里,午睡醒来,打开窗户,看到远山回望,天色已经渐渐淡了,星星点点,微风吹起,感觉到寒意袭来,同时也听到了寒蝉的鸣叫声。
整个诗意境清幽、宁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宁静惬意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致,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幽,展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摘要:
1.螳螂捕蝉的寓意
2.螳螂捕蝉原文及注释
3.螳螂捕蝉的文学价值
正文:
1.螳螂捕蝉的寓意
螳螂捕蝉,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古人眼中却有着丰富的寓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味着捕食者只顾着捕捉眼前的猎物,却忽略了自己背后的危险。
这句话用来形容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具有很深的哲理。
2.螳螂捕蝉原文及注释
原文:
汝之不知,吾之不幸。
汝自以为聪明,吾将捕蝉,而汝不知吾之真意。
吾将捕蝉,而汝不知吾之机也。
注释:
汝:你(指捕蝉的人)
吾:我(指螳螂)
不幸:不幸运,这里指未能成功捕蝉
3.螳螂捕蝉的文学价值
螳螂捕蝉这一自然现象,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地运用在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诗词中,螳螂捕蝉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在散文中,螳螂捕蝉则常常被用来讽刺人类的短视和盲目,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在小说中,螳螂捕蝉则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就像螳螂捕蝉一样,只顾着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忽视了身后的危机。
树林里蝉的诗句

树林里蝉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树林里蝉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有哪些描写‘蝉’的诗句1、《霜月》——李商隐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头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1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1比冰清玉洁的美妙姿容。
2、《所见》——袁枚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响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突然想要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刻停止唱歌,1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唐译文对比寒山转青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5柳前。
译文:寒山转变得非常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1缕缕飘散。
又遇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4、《初秋行圃》——杨万里宋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译文: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临时间,舍命的高声唱歌,园子里1片蝉叫声。
蝉的叫声似乎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由于,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似乎知道你来了,鸣叫声马上停止了。
5、《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毛文锡唐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苹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译文:斜阳落日送走最终1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
楚山的红树覆盖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苹飘散着浓浓的香风。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注释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注释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易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目。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毫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入学舍:偷偷地进入学社。
(3)诸生:学生们。
(4)已:毕,完。
(5)辄:就。
(6)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7)已而:不久。
(8)痴:此指一心一意,沉醉于...(9)易不听其所为:何不听凭他做想要做的。
(10)依:靠着。
(11)执策:拿着书。
(12)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13)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4)土偶:用泥士塑成的佛像,(15)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6)恬:安然无动于衷的样子。
(17)异之:认为他与众不同。
异,形容词作意动用。
(18)录:收。
(19℅携医通儒:博学的儒生。
(20)被:通“披”,穿戴。
(21)亦:也。
(22)陇:田埂.故事背景与人物介绍王冕(1310~1359),字元童,号煮石山农,是元代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出生于中国绍兴诸暨。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令人瞩目。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以下是《螳螂捕蝉》的译文:春秋时期,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他跟大臣们说:“我下定决心要攻打楚国,谁要是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有个年轻的侍从,早上拿着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里溜达。
他看到有一只蝉在树枝上,美滋滋地喝着露水呢,可它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正弓着身子,想把它当美餐。
那螳螂呢,一心盯着蝉,完全没注意到旁边有只黄雀,伸长了脖子,正准备一口吞了它。
这黄雀呢,也光顾着盯着螳螂,压根儿没察觉那个年轻的侍从正把弹弓拉得满满的,要打它呢。
侍从就去见吴王,把他看到的这一幕讲给吴王听,然后说:“大王呀,您看,蝉只顾着喝露水,没留意螳螂;螳螂一心想吃蝉,没发现黄雀;黄雀就想着吃螳螂,没注意到我。
这楚国就好比是那蝉,咱吴国就像螳螂,而其他强国可能就是黄雀啊!您要是去攻打楚国,别的国家说不定就会趁机来攻打咱们吴国,那可就麻烦啦!”吴王听了,恍然大悟,说道:“哎呀呀,你说得太对啦!我差点就犯大错喽!”于是,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处:这个故事出自《说苑·正谏》。
咱来说说啊,这吴王也是够冲动的,啥都不想,一门心思就要打楚国,还放出狠话,谁敢劝就处死谁,这脾气可真够大的!那个年轻侍从倒是聪明,没直接硬劝,而是讲了这么个有趣的事儿。
你想啊,那蝉多享受啊,喝露水喝得美滋滋的,哪知道危险就在身后。
螳螂呢,眼睛就盯着蝉,心里估计在想:“嘿嘿,这顿美餐跑不了啦!”可它自己也没留神还有个黄雀在边上等着呢。
黄雀也是,光想着螳螂好吃,根本没注意还有人拿着弹弓瞄着它。
这就跟吴王要打楚国一个道理,光想着打楚国能得到好处,没考虑到可能有别的国家在后面等着捡便宜呢。
还好吴王最后听进去了,不然吴国说不定得吃大亏!所以啊,咱们做事得前前后后都想想,别光看眼前,不然一不小心就掉坑里啦!。
螂捕蝉文言文

螂捕蝉文言文
昔之有螂,与蝉同处草木之间,时蝉鸣而螂闻之,心欲相助,而手无所措,遂自思曰:“我虽小,然有智,何不设法以获蝉之利?”
遂螂上草木,以身为桥,以头为钩,蝉欲飞而不得,螂乘机而捕之。
蝉惊恐,欲求救于蚊蚋,蚊蚋曰:“尔素不与我交,何故今日相求?”蝉闻言,悔恨不已。
螂得蝉,乃谓蝉曰:“尔以声为饱,我以食为饱,尔虽声美,而我有食,何不以食相换?”蝉闻言,无言以对,遂与螂相换。
此事传之于后,人谓之“螂捕蝉”,以其机智而得利也。
此则寓意于人生,人生亦有螂蝉之分。
螂者,智者也,能设法以获利;蝉者,愚者也,只知以声求饱,而不思以实为饱。
而蚊蚋者,乃人之朋友也,人生中亦有朋友相助之时。
然而,人生中亦有螂蝉之分。
有些人只知道享受,不思进取,只求眼前的快乐,而不思未来的发展。
这样的人,虽然也许会有一时的享受,但最终却只会落得个“蝉惊恐,欲求救于蚊蚋”的下场,悔恨不已。
而另一些人,则像螂一样,有智慧,能够设法获得利益。
这些人不仅有眼前的眼光,还有未来的远见,能够把握机会,不断进取,最终获得成功。
因此,人生中,要像螂一样,有智慧,有远见,善于设法获得利益。
同时,也要像蚊蚋一样,懂得与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而那些像蝉一样,只知道享受,不思进取的人,则注定会落得个悔恨不已的下场。
综上所述,《螂捕蝉文言文》寓意深刻,启示人们在人生中应该如何把握机会,追求成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
描写儿童捕蝉的专注古句五年级

描写儿童捕蝉的专注古句五年级在古诗的世界里,有不少描写儿童捕蝉的专注古句呢。
1.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所见中的句子。
赏析:你看啊,小娃娃本来在骑着黄牛,高高兴兴地唱歌呢,突然看到了树上的鸣蝉。
那一瞬间,他的心思全被蝉吸引住了,嘴巴立马闭上,身子也不动了,就怕惊跑了蝉。
这多生动地描绘出儿童捕蝉时那种专注又小心翼翼的模样啊。
袁枚呢,他是清朝很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往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2. “捕蝉幸脱黄雀舌,轻斗悬知腰股折。
”这一句也很有趣。
这里把儿童捕蝉的场景描绘得很惊险。
儿童好不容易躲过了像黄雀这样的危险(当然这里是一种比喻啦,就是怕被人或者其他东西打扰到捕蝉),但是呢,在捕蝉的时候,又担心自己的身体动作太大,一不小心腰啊腿啊的就会受伤,可见他是多么专注于捕蝉这件事,心思全在蝉上了。
3.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虽然不是直接描写儿童捕蝉,但可以想象到儿童在这样有蝉鸣的树林里捕蝉的场景。
儿童在这种蝉声不断的树林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安静,他就更能专注于找到蝉的所在,全神贯注地去捕捉。
这是南朝王籍写的,他很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中的细微之处,用这种动静对比的手法,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专注于捕蝉的孩子所处的环境。
4.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虞世南的蝉。
想象一下,儿童在听到这样清脆的蝉声后,会更加急切又专注地去寻找蝉。
虞世南写的蝉高洁而富有韵味,儿童被这样的蝉所吸引,捕蝉的时候自然是全神贯注,生怕错过这样美好的小生灵。
5.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的这句诗里的蝉声也能和儿童捕蝉联系起来。
儿童听到这西陆(秋天)的蝉声,就会想要抓住这快要消失的夏日精灵。
他专注的神情仿佛就在眼前,眼睛紧紧盯着蝉可能出现的地方,耳朵听着蝉声来判断位置。
6.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的这一句。
儿童可不会像大人这样闻蝉而悲,他们听到蝉声就满心欢喜地去捕捉。
他们在捕蝉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只想着怎么把蝉抓到手,那种专注是纯粹而美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寺斋睡起·小黠大痴螳捕蝉翻译赏析《寺斋睡起·小黠大痴螳捕蝉》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庭坚。
其古诗全文如下: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
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
【前言】《寺斋睡起二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处同一题下,均为琐事杂感,但含同一主题,即从中反映了作者的归隐意图。
第一首诗前两句化用《庄子》中“螳螂捕蝉”、“夔怜蚿”的故事,说明“小黠大痴”,“有馀不足”其实都是相对的。
螳螂捕蝉殊不知黄雀在后,人世中的算计也无异于那些小虫。
随后两句即表明了作者的退隐之志,“一江风月趁渔船”,泛舟五湖,逍遥自适。
【注释】⑴寺斋:指黄庭坚在汴京时的寓所,即池寺内的斋房。
⑵“小黠”句:即螳螂捕蝉的故事。
讲的是庄周欲用弹弓打一鹊,但发现一蝉卧在树上,螳螂在其身后准备捕获它,但见鹊又想捕螳螂。
见《庄子·山林》。
黠(xiá):狡猾。
小黠大痴:好弄小聪明而实际上很愚笨。
语出唐韩愈《送穷文》:“驱我令去,小黠大痴。
”⑶“有馀”句:语出《庄子·秋水》:“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惜心。
”夔(uí):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神兽。
蚿(xián):有百条腿的虫子。
“有馀不足”即《老子》中“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字面之意。
⑷退食:公事办完回家吃饭。
《诗经·召南·羔羊》:“自公退食。
”原指从公家减膳,指节约。
《北史·高允传》:“﹝司马消难﹞因退食暇,寻季式,酣歌留宿。
”北窗梦:语出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
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⑸风:《黄庭坚文集》《山谷集》作“春”。
趁鱼船:一作“桃李船”。
【翻译】从螳螂捕蝉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大痴笨;从夔怜蚿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有余与不足是相对的。
我办完公事回家吃饭之后,卧于北窗之下,恍然入梦,梦中我随那渔船,趁着一江风月,渐渐远去。
【赏析】第一首诗开头用了两个比喻:“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
”《庄子·山木》:“庄周睹一异鹊,执弹而留之。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以叶自蔽)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类,二类相召也。
’捐弹而反走。
”蝉得美荫是痴,螳螂要捕蝉,比起蝉来是小黠,但比起异鹊要捕螳螂来,螳螂的捕蝉又成了痴,相比之下,异鹊捕蝗螂成了大痴,所以小黠实是大痴。
螳螂自以为狡黠去害蝉,实际上为异鹊所害,成为大痴,而异鹊也是这样。
“有余不足夔怜蚿”,”夔用一条腿行动,自以为有余,可怜蚿的多足无用,这个怜是可怜。
蚿用上百条腿来行动,自以为不及蛇的无足,蛇又自以为不及风的无形,这两个怜是羡慕。
这个“怜”字兼有这两层含义,它们在自己看来以为有余,而可怜对方;在自己看来以为不足,而羡慕对方。
正说明智与愚的相互角逐。
任渊注:“诗意谓巧诈之相倾,智愚之相角,与此数虫何异,得失竟安在哉!”相互倾轧、相互角逐正指封建社会中的派系斗争。
这正同杜甫《缚鸡行》所说的“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把这种相互的倾轧与角逐比作鸡虫得失,不值得关心,还是弃置不顾,注目寒江。
下联也是杜诗
这个意思。
“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
”这里指从公家下来进食,在北窗下卧,梦见乘着渔船,领略一江风月。
即抛开鸡虫得失的倾轧与角逐,注目于一江风月。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