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3)》要点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3)》要点1 概述骨质疏松症(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所导致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OP包括绝经后OP、老年OP和青少年特发性OP;继发性OP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包括糖皮质激素性OP、接受雄激素阻断治疗的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男性患者骨量降低以及接受辅助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乳腺癌女性骨量降低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OP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估计全球约有2亿OP患者。
我国OP患病率已经明显增加。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OP 患病率达到32%,男性为10.7%,女性为51.6%,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据估算,我国OP患病人数约为9千万,其中女性约7千万。
OP的严重后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OP患者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很低,50岁以上人群知晓率仅为7%,诊断率仅为36%,OP治疗药物使用率仅6.5%,亟须引起重视。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我国临床OP 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效的药物治疗能够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并显著降低骨折风险。
OP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药物和其他机制类药物。
尽管在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于OP治疗药物的实际应用而言,制定基于患者骨折风险分层、临床情况和药物特性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并综合考虑其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及性等因素仍然是备受临床关注并具有挑战的问题。
2 OP的基本诊疗2.1 OP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评估目前较为公认的疾病风险初筛工具包括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OP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评估,推荐使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患者未来10年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根据评估结果可分为低、中和高风险。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活动护理指南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活动护理指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点是骨密度降低,骨质变薄和骨折风险增加。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日常活动护理至关重要,既能预防骨折,又能维持骨骼健康。
本文将为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一些日常活动护理指南,帮助他们保持骨骼的健康。
一、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注重以下方面的饮食调理:1. 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通过食物或者补充剂的方式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常见的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豆制品、鱼类等,而维生素D多来自阳光照射。
2. 限制摄入盐和咖啡因:高盐和过多的咖啡因摄入会促进钙的排出,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
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减少食盐和咖啡因的摄入,尽量选择低盐食品和咖啡的代替品。
3.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构成骨骼组织的重要成分,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骨骼的健康。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二、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选择以下几种适合的体育锻炼方式:1. 散步: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锻炼方式,能够提高骨骼的负荷和稳定性。
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天可进行适量的散步。
2.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跳舞等,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
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周可进行3-5次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
3. 强度训练:强度训练包括举重、拉力带训练等,能够增加骨骼和肌肉的力量。
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周可进行2-3次的强度训练,每次15-20分钟。
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除了饮食和体育锻炼,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 避免猛烈运动和高风险活动:猛烈运动和高风险活动会增加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此类活动。
例如,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跳跃和跑步,避免滑雪等高风险运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针对高风险人群,采取药物治疗(如双膦酸盐、地诺单抗等)、生活方式干预(如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进行适量运动等)等措施降低骨折风险。
采用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控制疼痛。
疼痛管理
通过康复锻炼、辅助器具使用、生活环境优化等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02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脆性骨折
03
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从站高或小于站高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X线平片:可观察骨皮质厚薄及骨小梁形态判断骨质疏松最简易的方法,缺点是灵敏度差,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X线才能有阳性所见。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更新主要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流程、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更加符合当前临床实际和患者需求。
更新内容
本次更新有助于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意义
发展趋势
未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包括基于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发展。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应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测、预防和治疗也将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
指南汇集了国内外最新的临床证据和专家意见,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规范的诊疗和管理,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与营养管理

➢ 目前还没有发现哪种骨活性因子在 功能上能够替代机械负荷在维持骨 的功能适应方面的作用
直接刺激 间接刺激
➢ 保持肌量的同时也对骨量的维持起 到一定作用
➢ 保持肌容量的同时还可以对骨密度 的维持起到一定作用
常见运动梅托值
有固定套路运动强度:一般在4~5MET (40%——50 %VO2max)
骨 质 疏 松 与 运 动 运动强度的评定-MET
Borg自觉运动强度(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也称主观用力记分分级
累 16
精疲力竭 20
极累 20 很累 18
稍累 14 轻松 12
骨 质 疏 松 与 运 动 运动强度的评定-吸氧量
吸氧量评定概念: 尽力运动时,单位时间内的机体吸氧量(ml/kg/min) 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Percentage of Maximum Oxygen Uptake, % VO2max 小强度运动:<40% VO2max· 中强度运动:50~60%VO2max 大强度运动:70~80%VO2max 50%~70% VO2max是最合适的运动强度 小于50%VO2max的运动强度适合于老年人和心脏病人 大于80% VO2max的运动强度是有危险的 最大吸氧量的测定,方法复杂、科研中常用
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与营养管理
目录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运动 骨质疏松的营养
第一部分
骨质疏松
定义 基本结构 基本病理过程 分类 危害
骨 质 疏 松 定义
中医
➢ 传统中医学并无“骨质疏松症”概念 ➢ 骨质疏松属“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 ➢ 病变在骨, 其本在肾, 病因以肾虚为主, 与肝、脾、瘀等密切相关,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简称PO)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为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PO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PO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changes in lifestyle, primary osteoporosis (PO)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on a global scale. As a systemic skeletal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ed bone mass, destruction of bone tissue microstructure, and increased bone fragility, PO not on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but may also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fractures, and even endanger life. Therefore, nutritional andexercise management for PO patien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营养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而运动则是增强骨骼强度、预防骨折的有效手段。
然而,关于PO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骨质疏松症的营养调理与防治

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激素、营养、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 致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功能失衡,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最终引发骨质疏 松症。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疼痛以腰背痛多见,骨折好发于胸、腰椎椎体、桡骨 远端及股骨上端。
诊断方法
基于临床表现、骨密度测定、X线检查、生化检查等综合判断。骨密度测定是诊 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X线检查可发现骨折等并发症,生化检查有助于了解骨 代谢状况。
对性的治疗方案。
安全性原则
在确保治疗有效的前提 下,应尽量选择副作用 小、安全性高的药物和
方法。
长期性原则
骨质疏松症治疗需长期 坚持,患者应定期随访 ,医生应根据病情调整
治疗方案。
综合性原则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治
疗效果。
05
预防措施及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
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干预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加强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度和防治依从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增加钙、磷摄入
钙和磷是构成骨骼的主要 矿物质,应保证充足摄入 ,如适量食用奶制品、豆 制品、小鱼虾等。
提高维生素D摄入
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和利用,可通过适量晒太 阳、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 食物或补充剂来增加摄入 。
食物来源推荐与食谱设计
高钙食物
01
如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绿叶蔬菜等。
高磷食物
02
定期检查
对于已经采取干预措施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干预效果
根据复查结果评估干预效果,如骨密度是否有所增加、骨折风险是 否降低等,以便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西藏高原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医疗机构二级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

西藏高原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医疗机构二级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石志酉;杨丽辉;李明霞;于永春;索朗片多;巴顿;达娃;扎西加措;普琼;王玉娥;索朗卓嘎;普片;温婷;吕雪梅;郭彦宏;次仁旺姆;孟树优;加永;邬云红【期刊名称】《西藏医药》【年(卷),期】2024(45)3【摘要】中国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尤其在西藏高原地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的防治情况更加严峻。
基层医疗机构是诊治骨质疏松症的前沿阵地,在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基层医疗机构在西藏高原地区骨质疏松症防治中遇到的诊疗和管理难题,西藏医学会内分泌及糖尿病学科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西藏高原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医疗机构二级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旨在为西藏高原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导。
【总页数】2页(P66-67)【作者】石志酉;杨丽辉;李明霞;于永春;索朗片多;巴顿;达娃;扎西加措;普琼;王玉娥;索朗卓嘎;普片;温婷;吕雪梅;郭彦宏;次仁旺姆;孟树优;加永;邬云红【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医学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原医学研究所内分泌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内分泌科;拉萨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风湿免疫科;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风湿内三科;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风湿骨科;林芝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林芝市人民医院内科;日客则江孜县人民医院;那曲比如县人民医院;昌都市藏医院内分泌科;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2.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20)3.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1)4.《基层医疗机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专家共识》老年护理要点解读5.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的综合管理——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示范基地福州中心专家共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关键词:围绝经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骨质疏松症已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男性的3倍。
据估计到2020年,国内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增至 2.866亿人,髋部骨折人数将达到163.82万人,骨质疏松症患者2050年将会上升至5.333亿人[1]。
在中国,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和7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骨质疏松和骨折的负担将大幅增长,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骨折到2035年将增加1倍。
骨质疏松症和相关的骨折是增加绝经后妇女死亡率和患病率的重要因素,更年期的女性发生较严重的骨折后的剩余寿命比发生乳腺癌后的剩余寿命要短[2]。
绝经后骨量快速减少,如绝经后早期,前臂远端每年平均减少骨密度约3%,脊椎和股骨颈绝经后3年内平均每年减少骨密度2%~3%,绝经早的女性(45岁前),骨密度下降更快速,平均每年骨密度减少3%~4%[3]。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妇产科专家委员会及围绝经期骨质疏松防控培训部基于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近年国际最新相关指南,结合妇产科诊疗具体情况,制定中国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首个专家共识。
01绝经的分期根据WHO的标准,研究绝经时可分为4个时期:①绝经前(月经停止以前的生命过程);②绝经(卵巢功能彻底衰退,月经停止>12个月,出现绝经相关的生物学改变,卵泡刺激素>40IU/L);③围绝经期(依据STRAW+10分期[4],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直至绝经1年);④绝经后期(绝经后的生命过程)。
02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绝经后骨质流失加速与雌激素缺乏有关。
围绝经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疼痛、骨骼变形,严重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时可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影响[5],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可引起脊椎变形及椎体压缩性骨折,又称I型骨质疏松症,主要由绝经后卵巢合成的雌激素减少所致[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减少、骨质量下降,导致骨折风险升高的疾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
目前已经有多种药物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但在防治骨质疏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多种营养物质和运动的作用,尤其是在因为多种原因而出门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何进行与身体健康状况和周围环境适应的运动,对骨质疏松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鉴于此,来自中国营养学会骨营养与健康分会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专家,讨论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膳食营养推荐一、膳食模式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不同食物的数量、比例、种类或者组合,以及习惯性消费的频率。
膳食模式侧重于分析研究对象进食何种类型的食物,而不是单一的食物或营养元素,强调食物的多样性与相互作用。
膳食模式与骨骼健康密切相关。
我国一项针对581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和相应年龄性别未发生过骨折的对照研究显示,采用健康膳食模式(蔬菜水果、鸡蛋和淡水鱼摄入高)有助降低58%的髋部骨折风险,采用谨慎膳食模式(坚果、菌菇、海藻、海鲜和白色蔬菜摄入高,谷物类摄入低)也可减少49%的髋部骨折风险,而高脂膳食模式则增加了125%的髋部骨折风险。
多项针对地中海膳食模式的研究表明较高的鱼类、橄榄油和较低的红肉食用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与骨折风险呈负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与骨折风险负相关。
因此,健康、平衡的膳食模式是维护骨骼健康、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
结合我国人群膳食结构,参考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指南,本专家共识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高风险人群遵循以下膳食原则:1.膳食多样化: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其中以谷类为主。
2.保证谷薯类摄入:每天谷薯类食物250~400 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 g,薯类50~100 g;蔬菜300~500 g,深色蔬菜应占1/2;新鲜水果200~350 g。
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3.保证蛋白质摄入:每天优先选择鱼和禽类,每周摄入鱼280~525 g,畜禽肉280~525 g,蛋类280~350 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 g;每日1个鸡蛋,不弃蛋黄;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保证奶及奶制品摄入,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 g(约300 ml)为宜。
4.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 500~1 700 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淡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咖啡及碳酸饮料。
5.清淡饮食: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
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 g,老年人不超过5 g,每天烹调油25~30 g,食物要煮熟煮透。
6.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 g,宜控制在25 g以下。
7.少食用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8.戒烟限酒。
9.如遇到食品采购困难,或因长期食欲不振、疾病等原因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可应用营养制剂进行补充(均衡型肠内营养制剂,蛋白质补充剂及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
二、能量摄入能量摄入影响机体瘦组织(肌肉)重量。
大量研究表明,瘦组织与骨骼各部位的骨密度及骨强度显著正相关,低体重指数(BMI)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
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超重、肥胖、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升高。
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推荐膳食模式,保证合理的能量供应,对优化骨健康、防治骨质疏松、降低骨折的发生非常重要。
对于BMI 18.5~28 kg/m2的成年人,建议根据标准体重(身高-105)及体力劳动程度计算每日能量摄入,即每日能量需要量=标准体重×(25~40)kcal,维持BMI 18.5~24 kg/m2之间。
对于饮食不足、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患者及慢性消耗性基础疾病患者,或BMI<18.5 kg/m2的低BMI患者,可应用全营养型口服营养补充剂进行营养补充,每天额外补充不少于400~600 kcal,以达到健康体重。
能量的计算可以应用食物交换份法计算。
对于合并有糖尿病、肾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骨质疏松患者,目前尚无针对性的膳食营养研究。
从最新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看,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多少与骨折无关,而且纳入该meta分析的有些研究在校正了BMI、糖尿病或糖尿病家族史后,原先存在的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与髋部骨折高风险的关系就不再存在。
鉴于此,本专家共识建议对此类慢性疾病患者应该继续采用与现有慢性病管理一致的膳食管理模式和方案。
三、蛋白质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和肌肉功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并发症的风险。
蛋白质是骨合成胶原蛋白的主要营养物质。
近年对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及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表明,较高的蛋白质摄入量可能对保护腰椎骨密度有益,并且与较低的髋部骨折风险存在相关性。
加拿大一项5年前瞻性多中心骨质疏松研究表明,低蛋白摄入(<总热量的12%)的绝经后妇女和年龄≥50岁的男性脆性骨折风险几乎是高蛋白摄入者(≥15%的总热量)的2倍。
前瞻性爱荷华妇女健康研究发现,与植物蛋白相比,低动物蛋白摄入的绝经后妇女增加四分之一动物蛋白摄入量后,髋部骨折相对风险降低41%,提示摄入更多的动物蛋白有助于降低骨折风险。
此外,钙的摄入量可能会影响蛋白质对骨骼健康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在每天摄入至少800 mg钙的情况下,饮食中动物蛋白含量的增加与髋部骨折风险的降低有关,而在低于800 mg钙摄入量的情况下,高动物蛋白摄入反而升高髋部骨折风险,这可能与过高蛋白质摄入增加了尿钙流失,出现钙的负平衡有关。
因此,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高危人群在钙摄入充足的前提下,每日摄入蛋白质0.8~1.0 g/kg,将每天的蛋白质总量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这更加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四、矿物质1.钙:钙是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钙的主要来源是富含钙的食物。
在我国人群日常饮食中,含钙较高的食物主要包括奶制品和深绿叶的蔬菜,但由于我国人群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较为常见,造成日常饮食中钙含量偏低。
根据2013年营养调查结果,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 mg,而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 mg, 50岁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 000 mg,与实际摄入量有500~600 mg的差距。
对我国近3 500人为期5年的最新观察研究显示,50岁左右人群每日膳食元素钙摄入量不足600 mg,女性的钙摄入量与椎骨骨折风险呈负相关。
鉴于我国人群一般饮食中的含钙量较低,可以通过饮用牛奶或摄取钙剂来增加钙摄入量。
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可选择无乳糖牛奶。
100 ml牛奶含钙量100~120 mg,500~600 mg元素钙相当于500~600 ml牛奶。
考虑到食物的丰富多样性,建议每天至少饮用300 ml牛奶,外加深绿叶蔬菜等其它富含钙的食物以满足机体需要,使抗骨质疏松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果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以补充元素钙制剂,口服含500~600 mg 元素钙的钙剂。
不同种类的钙剂中元素钙含量不同。
在各种类的钙剂中,以碳酸钙的元素钙含量最高。
由于碳酸钙在胃酸的环境下解离为钙离子后才能吸收,碳酸钙需在餐时胃酸充足时服用。
柠檬酸钙(又名枸橼酸钙)不依赖于胃酸,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服用,更适合于胃酸缺乏或服用胃酸抑制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
高钙血症或高尿钙症的患者禁用钙剂。
钙剂使用应注意安全性,用量过大而使得每日钙的总摄入量远超出推荐量可能增加泌尿系结石和血管钙化的风险。
每日800~1 200 mg元素钙摄入(包括食物和钙剂)是相对安全的剂量范围。
2.磷:人体内约85%的磷存在于骨骼中。
磷酸盐在大多数食品中都很丰富,如禽肉类、鸡蛋、特别是在加工食品和苏打水中。
因其食物含量丰富,通常很难出现磷摄入不足,只有在严重营养摄入不足的状态下,才可能因磷摄入过少而出现骨矿化受损,引起佝偻病或骨软化症。
有研究表明,增加膳食中磷的摄入,可能导致骨吸收增加。
但是,如果钙摄入充足,过多磷摄入不会干扰钙的吸收,也不会引起骨密度减低。
总体而言,不建议常规补充磷酸盐。
3.镁:镁是多种酶促系统的辅因子,也是细胞内的重要离子,对于维持体内钙和钾的稳态都是必需的。
尽管镁在食品中分布广泛,如粗粮、深色蔬菜、坚果和水果,但调查发现,我国中老年人镁摄入量仍达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适宜摄入量(AI值):成年人镁推荐摄入量330 mg/d,65岁以上老年人镁推荐摄入量为320 mg/d。
低镁血症能减少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分泌,降低PTH受体的敏感性,降低25-羟化酶和1α-羟化酶的活性,从而阻碍25羟维生素D[25(OH)D]和1,25-双羟维生素D[1,25(OH)2D]的合成,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
美国妇女健康倡议计划(Women Health Initiative, WHI)通过营养问卷调查发现,日常膳食中镁的含量偏低(<206.5 mg/d)与髋部和全身骨密度低有关,但与骨折的发生风险无明确关联。
目前尚无证据建议防治骨质疏松需要常规补充镁。
4.钠: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钠盐摄入增加可促进尿钙排出,有增加肾结石和骨量丢失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钠盐的摄入与髋部或椎体骨密度降低相关。
因此,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低盐饮食,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 g,老年人不超过5 g。
五、维生素1.维生素D: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活性产物1,25(OH)2D是维持骨健康的重要激素。
1,25(OH)2D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正常矿化。
血清25(OH)D的浓度是判断维生素D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生成。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种类很少,如脂肪较多的野生海鱼和受阳光照射后的蘑菇,其它种类食物含量很低或缺乏。
因此,如阳光照射不足,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
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经常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在冬季不能充分暴露皮肤,就不易通过阳光照射获得维生素D。
一般认为,血清25(OH)D低于20 ng/ml为维生素D缺乏,20~30 ng/ml为维生素D不足。
我国人群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冬季。
一项多中心全国性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夏季的平均血清25(OH)D浓度为22.2 ng/ml,冬季为13.2 ng/ml。
夏季43.8%的绝经后妇女为维生素D缺乏,86.5%的绝经后妇女为维生素D不足,冬季61.4%的绝经后妇女为维生素D缺乏,91.2%的绝经后妇女为维生素D不足。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共识,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人群,需要通过阳光照射或补充维生素D以纠正维生素D 缺乏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