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集群理论_基于经典和多视角研究的一个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产业集群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等内容。
国外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相关产业,通过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知识溢出,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集聚性:产业集群通常位于同一地理区域,临近的企业和机构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降低运输和沟通成本。
2、产业关联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通常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性,如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金融机构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3、资源共享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人才、市场等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知识溢出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和学习,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溢出,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国外产业集群的历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产业集群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当时纺织业在该地区发展迅速,形成了早期的产业集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同时,国际合作也成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推动全球产业集群的发展。
国外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国外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因地区和产业发展阶段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业集群形态和特征:1、制造业集群:制造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制造业集群通常包括机械、电子、汽车等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在某一区域集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生产能力。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2 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麻昌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产业集群研究的脉络方面对集群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首先从经典文献出发,对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和新产业区理论进行述评,然后就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一、经典文献综述(一)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经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特征,形成这样的产业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5)机会;(6)政府。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钻石系统(diamond system)。
(二)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在总结多年研究集群经验的基础上,两位加拿大学者帕得莫和吉布逊(Tim Padmore and Heney G 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模型。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以及“外部市场”。
他们用一个蛛网图表示,六个因素被分为3对:包括“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dings);“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III”———市场(market s);而GEM模型正是这3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1](三)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概念的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以及这些国家内部很多地区陷入衰退的同时,意大利东北部的艾米利罗-罗马格纳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地区却出现了经济复苏的势头。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三、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四、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评估五、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对策探讨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常见,它是由一群企业或产业共同组成的紧密联系的经济体,以共同的目标、专业技术和资源为基础,具有产生经济效益的潜力。
本文将围绕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评析,选取五个主题进行详细分析: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国外学者在产业集群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最初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
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一些经济体和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渐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
目前,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主要包括波特五力模型和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基础理论。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网络重组、企业创新、区域合作等基本概念的理论。
国外学者在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它能够促进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率。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可以提供用工机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它还能够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产业集群还可以帮助企业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等网络关系,在不断的博弈中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内部规制、流动性和地理因素。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对于这种企业联系的形成和发展,内部规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流动性则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本动力之一。
流动性不仅包括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还包括情节、信任和社交网络等各种互动和联结。
此外,地理因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理区位的优异性可以吸引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依托地方政府、大学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支持,也可以帮助产业集群尽快成熟。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作者:摘自《国外经济与管理》一、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迈克·E.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JA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
PeterKnorringa和J¨orgMeyer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研究中,借鉴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类(详见表1)。
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又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类(详见表2)。
表1 产业集群分类意大利式产业集群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主要特征以中小企业居多;专业化性强;地方竞争激烈,合作网络;基于信任的关系以中小企业居多;依赖外部企业;基于低廉的劳动成本大规模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明显的等级制度主要优点柔性专业化;产品质量高;创新潜力大成本优势;技能/隐性知识成本优势;柔性;大企业作用重要主要弱点路径依赖;面临经济环境和技术突变适应缓慢销售和投入依赖外部参与者;有限的诀窍影响了竞争优势整个集群依赖少数大企业的绩效典型发展轨迹停滞/衰退;内部劳动分工的变迁;部分活动外包给其他区域;轮轴式结构的出现升级;前向和后向工序的整合,提供客户全套产品或服务停滞/衰退(如果大企业衰退/停滞);升级,内部分工变化政策干预集体行动形成区域优势;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营中小企业升级的典型工具(培训和技术扩散) 大企业/协会和中小企业支持机构的合作,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实力资料来源:PeterKnorringa/J¨orgMeyer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eCooperationandDevelpment:FromClusterstoIndustrialDistricts.1998,(10)表2 产业集群的类型及其绩效类型自发的产业集群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创新型集群例子加纳库马西SuameMagazine汽车零部件集群尼日利亚Nnewi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外科手术器械集群丹麦日德兰半岛家具业集群、意大利Belluno眼镜产业集群关键参与者参与度低低到高高企业规模个体、小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创新几乎没有有些持续信任几乎没有高高技能低中高技术低中中关联有些有些广泛合作几乎没有有些,不持续高竞争高高中到高产品创新几乎没有有些持续出口几乎没有中到高高资料来源:LynnMytelkaandFulviaFarinelli(2000)根据UNCTAD(1998P8)改编。
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王步芳

自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生产 、交换 、分配和消费 等经济行为 以来 , 产业集群这 一经济现 象就一 直 与人类文明如影相随 。 从古代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 底河下 游灌溉 农业集中 耕种的 效率( 详见 Stav rianos《 全 球通史》 第四章), 到当前的“ 第三意大利” 传统产业集群和我国浙江的专业 化产业区 , 无一不说明了产业集 群 现象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幅悠久而多彩的美丽画卷 。 为什么会产生产业集群 ? 它的演变过程如何 ? 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来提高区域整体生产 效率 ,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呢 ? 对众多产业集群现象的理性思考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 展 。 本文 对各大主 流经济学派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梳理 , 以期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动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 一 、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 理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以分工为基础 , 研究与产业集群 相关的比较优势 , 通常采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 争 的假设前提 , 来推导区域间的比较优 势和产 生产业 集群的 原因 ; 强调“ 空间 异质性” , 即非流 动性 要素( 如矿 产 、某些生产要素) 的不均匀分布 、独特的气候条件或存 在运输枢纽( 如港口 、码头或集市等) 。 下面是一些 与 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路有渊源关系的产业集群理论 。 1.超边际城市模型的产业集群 。 超边际城市模 型运用分工来解释 产业的区位集聚现 象 。 由于 区位集中 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 、共享公共设施 、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好处 , 所以以个人 、企业为基础的分工单 位的自利决策行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 , 从而有利于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 同时 ,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 使得 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 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 , 从而有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望 , 进而 进一步加强了向同一区位的聚集 。 这种相互促进和正反馈机制使得区位集聚与分工深化相互推进 , 最终在土 地 、水源和交通等资源的约束下 , 达到分工和区位分布的最佳均衡状态 。 按 Krugman 的说法 , 在一个均质的平 原上 , 在没有规模经济的情况下 , 是不会出现区位集聚现象的 , 专业化分工效应取代了规模经济效应 。 2.创新空间理论 。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 , 创新空间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为核心 , 对产业集群的产 生 进行理论解释 。 它首先假定纵向分工和产业组织的关系是 相互的 : 一方面在 某一地区形 成经济聚 集的网 络 经济分工( 如硅谷); 另一方面 , 这些区域生产系统促进了生产和劳动的进一步分工 。 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 经 济可促进这一过程 , 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柔性 生产技术进一步促 进了企业 与当地的劳 动力市场 和制度间 的
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梳理-2019年精选文档

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梳理一、产业集聚的概念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
由此,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聚现象并形成理论的经济学家。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的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 对生产过程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来实现作为举行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
Storper 强调了产业集聚的贸易特征和企业间资源的依赖, 并将产业集聚定义为“以贸易导向的经济活动为主体, 在空间范围上有界的区域,它存在独特的经济专门化特征, 或者以资源相关型产业为主, 或者以制造业为主, 或者以服务业为主”。
Rosenfeld 将产业集聚定义为“同或相关企业松散的地理集聚,并能产生协同效应, 则企业基于它们的相互依赖进行自我选择进入集群来增加经济活动和促进商业交易”。
王缉慈指出,集聚是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
二、国外理论演变产业集聚理论作为产业布局理论的一个特殊分支,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与实证研究等方面, 并经历了古典时期、新古典时期和社会制度时期三个逻辑阶段。
(一)古典时期在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 学者们所关注的是单个企业选址和产业地理分布问题. 古典时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只是初步建立了以成本为核心、空间距离为度量的一般分析框架, 因而只能称之为规范区位理论。
浅谈产业集群创新问题

✓ 造成集群内部产品旳雷同和恶性竞争,使产业集群 整体上旳知识开发和创新停滞。
2“囚徒困境”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类局中人,在是否首 先进行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旳博弈时所面 临旳创新风险。
✓ 中小企业试图以最小投入,从大企业旳创新行为中 最大化自己旳利益
✓ 企业每年投入技术创新旳费用达十几亿元 ✓ 从事技术创新旳动机一般比较强
2、以大企业为关键、大量中小企业协同配套 旳轮轴式产业集群
✓ 技术创新一般由关键企业承担 ✓ 健全技术专利保护和技术有偿转让机制,鼓励关
键企业旳技术创新行为
3、无关键企业旳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旳主体,企业旳数量多、规模小 ✓ 技术学习模仿能力却尤其强 ✓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旳内在动力弱
澄海玩具业特点
产学研合作 联盟
澄海区企业还有汕头大学、广 东商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等高 等院校和科研院建立合作关系, 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形成技术创 新网络。
澄海玩具业特点——相互信任和社会资本
潮汕人特点
抱团取暖
◆潮汕人历来有很强旳群体认同感, 遇事多能够“团结对外”,同行企业 间区域文化认同感以及相互信任程度 高。
玩具产业集聚
东莞 汕头澄海
Hale Waihona Puke 玩具行业背景简介全国玩具看广东
玩具产业是我国旳老式优势产业之一,产量占全球市场 70%以上,其中广东省玩具出口额占全国70%。
金融危机冲击,产业受创
在2023年席卷而来旳国际金融风暴中,国内玩具产业是受到冲击最大旳老 式产业之一。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前11个月,我国有玩具出口统计旳企业共4211家, 比2023年同期降低3829家,同比大幅下降47.6%;同期,广东企业出口玩具 57.2亿美元,增长4.7%,增速比2023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很重的现象,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产业集群这种现象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学者的重视。
本文回顾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经典理论,简要介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状。
最后本文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加以总结并进行评述。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一、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第一个将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他们的组织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
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的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
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不同,区域经济学家韦伯、胡弗等从资源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解释了企业集群行为,他们认为,企业的地理分布受到投入要素、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分布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他们的理论加以发展,认为企业集群的发展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降低了的运输成本,高质量的劳动力市场和当地技术存在的外部性。
克鲁格曼通过建立一个产业群模型来说明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地方。
他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就是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3期2010年6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 &D MANAGEM ENT V o.l 22N o .3J un .2010文章编号:1004 8308(2010)03 0009 10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基于经典和多视角研究的一个综述魏剑锋(河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开封 475004)摘 要: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 丛林 .为了清晰地把握产业集群理论的脉络和主要内容,首先对有关产业集群的经典理论进行述评,然后依据研究视角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其他产业集群理论进行归纳梳理,最后进行了评价.关键词:国外集群理论;经典研究;多视角分析中图分类号:F062 7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 12 05;修改日期:2010 02 25.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FJJ024). 作者简介:魏剑锋(1963!),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自从马歇尔对产业集群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以后,在很长时期,企业聚集现象只受到区位学者的关注,而没有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此种局面才被打破,主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产业组织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涉足这一领域,由此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理论学派,如新产业区学派、空间经济学派、战略管理学派、创新系统学派等.有关产业集聚研究涉及众多的内容,某一具体内容又涉及各种各样的观点[1].产业集群理论之所以如此庞杂,既与产业集群本身边界的模糊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相关,也与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方法、视角和关注点各异相关.这种 百花齐放 的局面,一方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给理论借鉴造成了困难.本文以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竞争优势的理论为主线,对产业集群经典理论进行述评,然后按研究的视角不同,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最后在总体上予以总结和评价.1 经典理论1 1 外部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 lfredM arshall)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以至现在的集群研究大多仍以马歇尔理论为基础.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马歇尔研究了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地方这一现象,即生产性质相类似的中小企业集中生产的 产业区 现象.马歇尔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并用于分析这种组织形式的 经济特性 .外部经济是企业聚集而产生的,他把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或利益具体归结为三个方面:%企业聚集形成了知识信息的溢出和创新的环境,在集群中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而似乎公开散发在空气中;&企业聚集有利于共享的非贸易投入品和服务行业的发展,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聚集可以为辅助企业的产生和高价机械的使用提供条件;∋企业聚集导致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节约了雇主和劳动力之间的相互搜寻成本.此外,马歇尔还注意到了聚集给顾客带来的便利,他还认识到集群这种专业化的生产区域容易受到经济萧条的更大影响[2].马歇尔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不仅发现了集群这一重要经济现象,而且研究了集群企业之间的客观协作行为、聚集经济表现形式,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为以后集群研究奠定经济理论基础.但是马歇尔是为了研究企业组织而探讨外部经济的,集群并不是他研究的重点.受研究目的与所处的历史时代所限,他的分析是概括性的,也是初步的.他虽然 论述了集中生产的优势,而没有描述可能导致这种集中的过10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2卷程[3];他观察到了集群内知识信息扩散和创新现象,但没有挖掘这一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他已经接触到集群与购买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但也仅仅是提及.至于对集群更全面的分析和是否用数理表述方法等,在一部非集群专著中是不能苛求的.1 2 工业区位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 lfred W eber)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探讨了工业生产活动聚集 在某个地方以及 何种方式的问题.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工业分布于各个区域的 区域性因素,另一类是引起工业再分布的 集聚因素.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或两个阶段:%初级集聚阶段,即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高级集聚阶段,即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的集聚,若干个工厂集聚在一个地点能给各个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多的成本.韦伯认为,集聚因素是一种 优势,在一定集中化程度下,成本因工业的集中化而降低,并具体分析了集聚四个方面的优势[4].韦伯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则、公式(定理),并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对以后区位理论、经济地理理论、区域经济研究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集聚能够导致大批量购买和出售,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可以 消灭中间人的观点极富创见性,但后来的研究者对此没有深入挖掘.普雷德尔指出,韦伯的区位理论只是就生产过程本身讨论的,缺乏一般经济理论基础,因而缺少普遍的经济意义[4].总的来看,韦伯研究的重点是一般工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对于特殊研究对象的集群其理论指导意义有限.在韦伯之后,大量的区位理论学者对聚集经济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强调特定地理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即生产联系、服务联系和营销联系.相互关联的企业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生产网络,各企业作为该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企业间通过直接或间接联系组织在一起.聚集经济效益体现在运输经济效益、储备经济效益、采购经济效益、信息经济效益和社会固定资本费用的节约等方面[5].1 3 空间经济理论马歇尔之后,空间区位问题没有被主流经济学所重视,只有传统经济地理学、古典区位论仍在关注产业区域集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保罗∀克鲁格曼(Pau lK r ugm 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或空间经济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新解释.克鲁格曼认为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是由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及需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一般均衡垄断竞争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来解释产业聚集现象.克鲁格曼认为,关键系数的微小变动会使经济发生波动,原先两个互相对称的地区发生变化,起初某个地区的微弱优势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产业聚集中心,而另一个地区则变成外围.克鲁格曼等人的聚集理论强调了专业化的源泉在于关联效应,以贸易成本,主要是运输成本作为聚集发生的关键变量,因而认为集聚意味着将制成品运到消费者手中会引起更多的贸易成本,这会降低福利水平,但是集聚节约了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企业会从中获益,集聚的维持是后者效应占主导地位[3,6].藤田昌久和雅克-弗朗科斯∀蒂斯进一步解释了不同形式的报酬递增和不同类型成本的权衡问题.他们认为,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取决于三个截然不同的影响力的相对实力:局部经济体的大小、价格竞争的强度以及运输成本的水平[7].克鲁格曼等人的集聚理论的贡献在于,把空间问题与规模经济、竞争、均衡等问题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产业集聚的原因,解决了主流经济学回避的区位问题.但克鲁格曼主要分析企业之间的垂直关联和聚集体的内部市场,回避了对聚集现象有重要影响的知识溢出问题.藤田昌久和蒂斯描述了信息和知识交流的传播过程,但缺乏对信息和知识外溢这种外部性细节的阐述.实际上,企业聚集是一个复杂现象,追求集群内部市场和运输成本节约是企业决策多种要素中的一个要素.更确切地说,中心!外围模型是从更一般的意义研究人口与经济活动的集中现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集群分析,尽管是以马歇尔的理论为基础,但实际上是扩大了马歇尔的研究对象.从产业范围看,该理论是研究制造带和农业带这种最一般的分工形式,而不是研究细分行业中相关企业的聚集;从区域范围看,是研究国家范围内较大区域的产业聚集,而不是研究狭小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企业聚集.1 4 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M ichael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并阐述了集群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文献早就认识到公司集聚现象的存在,但认知范围比较狭窄,没有把这种现象和国际竞争力联系起来.他用 钻石模型 (D ia m ond M ode l)来描述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认为钻石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推动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趋向集群式分布,呈现出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关系,或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他认识到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公司之外,也即来源于公司所在地域和产业集群[8].1998年波特又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进一步阐释了集群的概念,强调了集群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集群优势是多方面的:%集群通过增强公司的生产力、推动创新的方向和步伐、鼓励新企业的形成三种方式影响竞争;&企业加入集群将使他们在寻求投入、获得信息技术及所要的制度、协调相关公司和促进改善等方面运作起来更加有效;∋集群为企业获取雇员、供应商和投入要素提供了更好途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集群是取代垂直一体化的更好选择;)产生互补性效益,一个集群成员之间广泛联结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集群是获取机构和公共物品的途径;+集群使当地的竞争更具动力,集群通常可以使衡量和比较公司业绩更为便捷[9].波特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产业竞争优势决定因素与地理集中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并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了企业间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并且其研究成果对集群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推动作用.当然,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一些方面也受到批评,如有学者批评他有意避开生产的社会根植性以及网络关系的复杂性,没有看到其他组织形式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波特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国家层面的产业集群.2 基于多视角的产业集群理论与聚集经济有关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有不少研究成果,如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谬尔达尔的循环因果积累论、胡佛的产业聚集最佳规模论、巴顿的城市聚集经济论.这些理论大都属于传统经济地理和区域学科范畴,研究对象注重区域经济.针对产业集群的集中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后很快就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领域耕耘的学者仍不减热情.这一时期,除克鲁格曼和波特的理论外,还有大量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总的来看,各种集群理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既有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也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联系和演进脉络如图1所示.图1 产业集群理论相互关系及演化脉络F ig .1 The re l a tionsh i ps o f i ndustry c l uster theo ries and the evo luti ona ry ske l e t on资料来源:参考Berg m an .In purs u it of i nnovati ve cl usters ,2001.笔者绘制2 1 基于生产方式、分工和交易费用视角的研究B ecatti n i 针对意大利的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中小企业集中生产的现象,首先采用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进行解释[10],新产业区学派由此产生.P i o re 和Sabel 对19世纪的产业区再现的现象进行了重新解释,认为从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始终存在两种范式:%从手工业作坊开始的 量体裁衣 、根据顾客需求定制的灵活的生产,或称柔性生产;&在工厂制以后发展起来的刚性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这两种生产方11 第3期魏剑锋: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基于经典和多视角研究的一个综述12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2卷式此起彼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革命和全球化的发展,福特制又开始向柔性专业化(flex i ble spec ialization)的生产转变.柔性生产是指熟练劳工使用多种用途设备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细分市场需求;而专业化则指企业之间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并以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集群不仅使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而且可以提高区域竞争力[11].虽然批评者认为该学派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特殊的例子,其理论不具一般性,但他们的观点对后来集群研究影响较大.Scott也认为新产业区是柔性生产综合体,但他主要对集群垂直分工和纵向分工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将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具体运用到研究中,认为集群的兴起和增长是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之间进行抉择的结果[12].以Scott为代表的集群理论又被称为加利福尼亚学派和新的产业空间学派.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在社会分工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企业间的交易频率大大增加,由于企业间交易的频繁性、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交易费用的高低与地理距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本地化投入产出联系和生产协作网络所形成的弹性、降低风险和专业化等相互依赖的外部经济优势,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并保护合作,所以企业通常有近距离寻找交易伙伴的愿望,从而促成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13,14].综上所述,新产业区理论重要观点为:%认为生产体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集群 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能够使中小企业发挥其优势;&强调专业化分工和本地合作的作用、本地网络对本地社会制度文化的根植性;∋认为集群具有特殊的创新和技术学习的方式.杨小凯和张永生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也分析了分工和聚集的相互促进关系.他们认为,分工会产生正的网络效应,地理上的集中交易是特殊的分工网络所要求的,分工企业地理上的集中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分工水平[15].2 2 基于网络与社会资本视角的研究从企业网络(enterprise net w or k)视角研究产业集群,是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在交换、传递资源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嵌入在网络与制度之中,通过网络关系可以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群是某些相同或相关性很强的产业中大量中小企业在空间集聚的现象,它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信任和共享互补资源等特别管理特征的网络[16].一般认为,集群机构之间有其正式经济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也有把集群网络分为投入!产出网络、劳动力网络和技术合作网络[17].多数学者从网络角度对集群进行研究,更关注的是社会经济网络.社会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镶嵌于社会关系之中[18].企业和机构这种相互作用的网络构成区域能力,根植于企业间网络及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特定方式[19].Lorenz认为,新产业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是一种特殊的平衡,,,协作有两个主要方面,它既体现在企业对一些地方机构提供的公用服务的共享,如教育、培训、研究与开发、医疗和失业保险等,还体现在对竞争规则的遵守和企业间的高度相互信任[20].布鲁斯科通过对产业区的案例分析认为,集群网络的协调机制是在反复互动中恰当地保持合作博弈战略的游戏规则而维持着 可信任的交易的进行[21].从网络角度与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集群是紧密相关的.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22].帕特南关注集群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他认为第三意大利由于存在丰富的社会资本而导致集群的发展.他把社会资本看作对社区生产能力有影响的人们之间所构成的一系列 横向联系,这些联系包括 公民约束网和社会准则.社会资本的作用在于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和集体决策[23].Annen认为,社会资本就是指社会网络中基于合作的参与者的声誉,也就是指建立在个人层次上的产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友好、尊敬和相互谅解的关系,信任是集群独特的社会资本[24].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往往又与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密切结合,因为这涉及社会资本的形成问题.Saxen i a n很早就开始长期追踪硅谷的发展,指出硅谷的优势在于该地区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式产业联系,强调了区域文化的重要性和动态性[25].默会性知识的存在和扩散,要求社区人们先存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以及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26].最近一些研究拥有更加宽泛的视角,并着重实证.如,M orosini建立模型分析了集群知识融合、社会网络和经济绩效的关系,认为社会网络具有多样性和宽泛性[27];Felzensztei n 研究了智利和苏格兰养殖业集群,认为社交网络比地理上的接近有更大的影响力,主要是促进了企业间合作的营销活动,企业合作行为受现行国家的文化和具体的区域经济内文化的影响[28].2 3 基于知识溢出、信息和创新视角的研究对集群的形成机制或竞争优势,不少学者从知识扩散、信息成本和创新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1)知识信息传播与集群形成的关系.知识信息传播是有距离成本的,特别是默会性知识的传递更需要面对面的接触,企业聚集显然可以节约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这既是企业聚集的动机,也是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G laeser 认为,如果仅仅考虑到运输成本的变化,那么产业集群和城市便会从现实生活中消失,人们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隐性知识的传播对产业集聚更为重要[29].Lorenzen 探讨了基于信任的信息成本.通过实证分析,他研究了产业集群企业的信息成本特点,解释了地理接近与信息成本的关系[30].在集群知识信息传播方面,许多学者认为默会性知识传播成为企业聚集必要条件.许多重要的默会性知识其实没有标准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依赖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环境[31].Best 从产业集群企业专业化入手,认为专业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集群发展的最基本支撑力,高度专业化也是产业集群获取独特竞争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集群的生命力优势在于能吸引外部企业的加盟并孵化出大量的新企业,其中知识溢出效应发挥了主要的驱动作用[32].2)知识溢出与集群学习、创新的关系.Baptista 认为,学习效应、公司网络和知识扩散是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公司的网络化和地理上的聚集促使了当地化的发展,不确定性降低,从而使集体学习效应更为便利,加快了知识转移的速度[33].Carbonara 讨论了三种不同类型集群的学习机制:小企业聚集的学习机制是 干中学 和 当地化学习 ;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类集群还有 用中学 、 专业化学习 、 集体学习 三种机制;轴心企业、集群协会与高度专业化类集群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学习机制外,还有 以研发为基础的学习 和 互动学习 两种机制.三类集群的认知特征虽有区别,但知识易于分享和信息传递快速是共同的[34].不少文献则研究了集群企业学习的具体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一般认为集群企业人员的非正式交往是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35].知识溢出在集群创新中有着关键性作用.Free m an 讨论了集群的创新过程的本质,确认了促进当地知识积累和有关公司聚集的特征,认为知识积累和有关公司的聚集能迅速降低技术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因为在有关的公司连续发生相互作用!!!多次博弈中,面对面的接触更有利于新知识的创造和交换[36].特别地,隐性知识是集群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在产业发展初期[37].Bapti s ta 和Swann 的研究结论也证明了集群存在知识外在性或溢出,这对于区域整体创新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8].21世纪以来,对集群知识溢出和创新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注重实证和研究方法的精细化.C ooke 和Schienstock 认为,集群创新系统由具有明确地理界限和行政安排的创新网络与机构组成,这些创新网络和机构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内部企业的创新产出,即系统中网络的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商会或行业协会、银行、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39].Ta ll m an 等把集群知识分为部件知识与组织知识两种类型.部件知识是与技术有关的知识,组织知识主要是指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及协调部件知识与利用程式的知识.他们分析了两种类型知识在企业层次和集群层次的特征和传递效果[40].B isch i 等建立了动态演化模型,分析了集群知识溢出效果和演化动力[41,42].Cooke 把区域创新系统分为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以及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之间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不断流动和相互作用,促进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43].集群不仅为企业创新提供了环境条件,而且也是企业聚集的动力.企业倾向于与其学习对象在地理上接近,那些涉及新兴技术和复合技术的创新活动的企业更有动力在地理上聚集[44].在实证方面,B aptista 建立了知识扩散经验模型,认为新技术扩散是一个空间变量,集群能够提升企业采用新技术[45].A shei m 和Coenen 研究了北欧五个国家的地方创新系统,考察了地方化的学习过程、黏性知识与根植性社会关系[46].M oodysson 等13 第3期魏剑锋: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基于经典和多视角研究的一个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