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延长组长6储层沉积相...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分析

第42卷 第2期2023年 3月 地质科技通报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42 N o .2M a r . 2023萧高健,骆杨,刘洪平.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分析[J ].地质科技通报,2023,42(2):69-82.X i a o G a o j i a n ,L u o Y a n g ,L i u H o n g p i n g ,e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d e e p w a t e r g r a v i t yf l o w s e d i m e n t s i n C h 6-C h 7S e c t i o n o f Y a n c h a ng F o r m a t i o n i n th e Bi n c h a n g B l o c k ,s o u t h e r n O r d o s B a s i n ,C h i n a [J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3,42(2):69-82.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2147)作者简介:萧高健(1988 ),男,现正攻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工作㊂E -m a i l :g jx i a o @c u g.e d u .c n 通信作者:骆 杨(1982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㊂E -m a i l :l u o y a n g0802@163.c o m 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分析萧高健1,骆 杨1,刘洪平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2.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的延长组长6-长7段发育厚层无沉积构造的块状砂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和开发效益,然而关于该套砂岩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晰㊂确定长6-长7段砂岩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对于该套低渗砂岩储层 甜点 形成机制的理解, 甜点 分布模式的预测,以及后续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对彬长区块36口取心井的长6-长7段1024m 长的岩心进行了沉积学特征描述,结合粒度分析资料及地质制图分析,确定了该套厚层砂岩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㊂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的延长组长6-长7段砂岩共发育15种岩相和3种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即:砂质碎屑流㊁浊积岩和震积滑塌岩微相,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3类组合关系㊂其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可以概括为扇根(坡折带斜坡上半部分)的震积滑塌相-砂质碎屑流亚相(沉积组合)㊁扇中(斜坡中下部位-坡脚)的砂质碎屑流-浊积岩沉积亚相(沉积组合)和扇端(坡脚-盆底)浊积砂等亚相(沉积组合)㊂通过对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发育的致密砂岩沉积特征的分析与讨论,确定了该厚层块状砂岩的主要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分布,为致密砂岩储层的高效开发及 甜点 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与良好借鉴㊂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长6-长7段;砂质碎屑流;重力流沉积物中图分类号:P 588.2 文章编号:2096-8523(2023)02-0069-14 收稿日期:2021-09-01d o i :10.19509/j .c n k i .d z k q.2022.013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d e e p w a t e r g r a v i t y fl o w s e d i m e n t s i n C h 6-C h 7S e c t i o n o f Y a n c h a n g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h e B i n c h a n g Bl o c k ,s o u t h e r n O r d o s B a s i n ,C h i n aX i a o G a o j i a n 1,L u o Y a n g 1,L i u H o n g p i n g2(1.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T e c t o n i c s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R e s o u r c e s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f G e o s c i e n c e s (W u h a n ),W u h a n 430074,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a n 4301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M a s s i v e s a n d s t o n e w i t h o u t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t r u c t u r e i s d e v e l o pe d i n t h e C h 6-C h 7S e c t i o n of Y a n -c h a ng F o r m a t i o n i n th e Bi n c h a n g B l o c k ,S o u t h e r n O r d o s B a s i n ,w h i c h h a s a g o o d o i l a n d g a s s h o w ,go o d p r o d u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g o o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s pe c t .H o w e v e r ,t h e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s a n d s t o n e i s s t i l l i n d i s p u t e.I t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s e d i m e n t a r y f a c i e s a n d s e d i m e n t a r y m o d e l o f t h e s a n d s t o n e i n C h6-C h7S e c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s w e e t s p o t i n t h e l o w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t o p r e d i c t t h e s w e e t s p o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m o d e l a n d g u i d e t h e s u b-s e q u e n t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h i s p a p e r,15l i t h o f a c i e s a n d3m a i n t y p e s o f s e d i m e n t a r y m i c r o-f a c i e s,n a m e l y,s a n d y d e b r i s f l o w,t u r b i d i t e a n d s e i s m i t e s l u m p m i c r o f a c i e s,h a v e b e e n i d e n t i f i e d b y u s i n g a l a r g e a m o u n t o f c o r e s e d i m e n t a r y d e s c r i p t i o n d a t a,g r a i n s i z e a n a l y s i s d a t a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m a p p i n g a n a l y-s i s,a n d t h e s e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s e d i m e n t a r y a s s e m b l i e s i n s p a c e.T h e d e e p w a t e r g r a v i t y f l o w d e p o s i t i o n m o d e l i n t h e C h6-C h7S e c t i o n c a n b e s u mm a r i z e d a s t h e s u b l a c u s t r i n e f a n m o d e l a n d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s u b f a c i e s o r a s s e m b l i e s:t h e u p p e r f a n s u b f a c i e s d o m i n a t e d b y t h e a s s e m b l y o f s e i s m i t e-s l u m p a n d s a n d y d e b r i s f l o w,t h e m i d-f a n s u b f a c i e s d o m i n a t e d b y t h e a s s e m b l y o f t h e s a n d d e b r i s f l o w-t u r b i d i t e m i-c r o f a c i e s a n d t h e l o w e r-f a n s u b f a c i e s d o m i n a t e d b y t u r b i d i t e f l o w-b a s i n p l a i n m i c r o f a c i e s a s s e m b l y.K e y w o r d s:O r d o s B a s i n;B i n c h a n g B l o c k;C h6-C h7s e c t i o n;s a n d y d e b r i s f l o w;g r a v i t y f l o w s e d i m e n t深水沉积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被全世界石油工业界所关注[1-2]㊂近年来,国际上在美国墨西哥湾,南美巴西㊁西非和东非的大西洋及印度洋沿岸地区[3],以及我国南海地区和我国大多数陆相深水湖盆,均发现了大量的常规及非常规油气资源[4-5],促进了深水勘探的不断加强㊂同时,随着多种重力流理论的提出,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深水重力流沉积物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6]㊂沉积物重力流理论经历了早期以鲍马序列[7-8]为核心的浊流沉积及湖底扇沉积模式阶段[9-11],到以砂质碎屑流理论为主导的深水斜坡扇沉积模式阶段[12-13],以及近年来的以异重流为核心的水道-湖底扇沉积模式的演化[14]㊂这些理论与模式在解释过去在盆地中心深水部位遇到的许多无法解释的沉积现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M i d d l e t o n等[15]根据支撑机制将深水重力流沉积物划分为4种类型:颗粒流㊁沉积物液化流㊁碎屑流与浊流,并统称为浊积岩,因而导致深水浊积砂岩的广泛分布㊂L o w e[16-17]在1979和1982年提出了基于流变学和支撑机制的重力流沉积物分类,提出了高密度和低密度浊流的概念,认为两者均属于液体流㊂M u l d e r等[18-19]根据流体的物理性质和颗粒搬运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沉积物重力流分类方案,该方案根据沉积物重力流是否具有黏结性,将其划分为黏结流和摩擦流两大类;再根据颗粒含量和支撑机制将摩擦流进一步细分为超高密度流㊁高密度流和浊流3类㊂这些分类虽然划分出了不同密度流,但不同密度浊流的密度(或沉积物浓度)界限完全不统一,且流体类型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产生了争议[20]㊂事实上,大多数学者已经意识到影响流体流变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的浓度,其次还包括一些次要因素㊂当沉积物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其流变性将趋向于从牛顿型向塑性㊁从紊流到层流的变化,而其搬运及沉积机制(支撑机制)不仅有浊流(紊流),也还有其他的形式(如内聚强度㊁摩擦强度及浮力)㊂浊流是一种流动状态为紊流的牛顿型流体,紊流是浊流的根本特征㊂而非紊流的高浓度沉积物不能定义为浊流沉积㊂因此,厚层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中真正意义上的浊流沉积并非浊流沉积㊂S h a n m u g a m等[12-14]是最早意识到早期浊积沉积中所谓的高密度浊流存在沉积机制解释的矛盾,因此,他们在对野外露头观察及岩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实验,提出了砂质碎屑流的概念,并将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牛顿流体(浊流)和塑性流体(砂质碎屑流),强调了流变学在深水重力流沉积物分类中的重要性,否认L o w e r[16-17]将浊流分为高密度浊流与低密度浊流的观点,并提出了砂质和泥质碎屑流,认为浊流只有低密度而无高密度㊂所谓高密度浊流实际上是砂质碎屑流成因,其塑性流型和层流流态的流变学特征与低密度浊流的牛顿型流体及紊流流态的流变学特征的搬运及沉积机制是完全不同的㊂因此,深水大量发育的厚层块状砂岩存在多种成因机制[21]㊂其中低密度浊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浊流,高密度浊流从流变学特征上应该属于砂质碎屑流沉积㊂多种流动机制(滑动㊁滑塌㊁碎屑流和浊流,甚至包括牵引流)共同组成了深水沉积物重力流的沉积机制,这种机制能够较好地解释现有的沉积相分布规律㊂由此可见,在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中,真正的浊流沉积所占比例应该较小,而绝大部分为砂质碎屑流与底流改造沉积物[12]㊂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长7段的深湖相中广泛发育厚层块状砂岩[22-24]㊂近年来,在深湖相厚层块状砂岩中,发现了包括彬长区块在内的多个千万吨级储量油田,表明深湖相厚层块状砂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具有重要勘探价值㊂同时,这类过去普遍被解释为浊积砂砂体的成因机制和沉积模式也被许多沉积学者所关注㊂在21世纪初,有学者认为这套块状砂体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水道沉积[25-26],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是07第2期 萧高健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分析深湖浊积扇(湖底扇)及震积岩沉积[22-24]㊂还有个别学者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段主要发育以等深流㊁内波㊁内潮汐为主要类型的深水牵引流沉积[27]㊂2009年之后,随着砂质碎屑流理论的引入,有不少学者[28-34]认为是砂质碎屑流沉积㊂近年来,随着异重流理论的引入,研究者认为鄂南长6-长7厚层块状砂岩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异重流沉积[32,35-37]㊂也有学者对比分析了异重流和滑塌型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并总结了识别标准[38],但总体来讲,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成因的认识仍未统一,从而制约了彬长区块延长组的油气勘探与开发㊂因此,笔者将针对彬长区块长6-长7段的厚层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分布模式开展分析;对工区36口取心井长6-长7段1024m 长的岩心进行沉积学特征的观察,并结合测井相分析以及砂体形态分析等资料,对彬长区块长6-长7段砂体的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㊁沉积微相及沉积组合和沉积模式进行分析,为彬长区块长6-长7段致密砂岩 甜点 储层评价,以及进一步指导勘探和开发提供地质认识基础㊂1 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北与河套盆地为邻,南接渭北隆起,东邻晋西挠褶带与吕梁隆起呼应,西缘以冲断构造带与六盘山对峙,主体位于伊陕斜坡带㊂内部构造简单,为平均地层坡度不足1ʎ的不对称西倾单斜构造[39-41]㊂可划分为伊陕斜坡㊁天环凹陷㊁伊盟隆起㊁晋西挠褶带㊁渭北隆起,以及西部盆缘逆冲带六大构造单元㊂研究区彬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和伊陕斜坡结合部位(图1-a)㊂盆地在晚三叠世主要发育延长组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岩性段㊁10个油层组(图1-b )㊂其中长6-长7段为湖盆扩展发育阶段,在盆地南部普遍发育半深湖㊁深湖相沉积[42]㊂在盆地中心半深湖㊁深湖沉积环境中广泛发育厚层块状砂岩(厚度20~60m ),具有良好油气显示,钻井揭示具有较好的产能㊂鄂尔多斯盆地古地貌在长7-长6段具有 南陡北缓㊁西陡东缓 的特点[29,43]㊂在长7沉积期,印支运动导致西秦岭快速隆升造山,受其影响在盆地a .彬长区块地理位置图;b .地层柱状剖面图图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区域图F i g .1 R e g i o n a l p l a n o f t h e B i n c h a n g Bl o c k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O r d o s B a s i n 17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西南缘的古生代碳酸盐岩及砂泥岩地层被挤压隆起,隆起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地震以及火山活动,导致砂岩中碳酸盐岩和凝灰岩岩屑含量较高㊂湖盆 南陡北缓 样式的加剧,以及半深湖㊁深湖环境,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育多种深水重力流沉积提供了有利的大地构造背景[39-45]㊂2彬长区块长7-长6段深水重力流岩石相及沉积微相2.1岩性及岩石相对长6-长7段16口井共177个样品的砂岩薄片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㊂石英颗粒体积分数平均为48.02%;长石颗粒体积分数平均为28.05%;岩屑颗粒体积分数平均为23.43%㊂砂岩成分成熟度低㊂砂岩中碳酸盐岩屑体积分数平均为0.5%㊂砂岩颗粒呈线接触凹凸接触,颗粒磨圆为次棱-次圆,分选中等,砂岩结构成熟度中-差㊂砂岩中泥质杂基体积分数变化在0.5%~18%之间,平均为5.15%㊂胶结物体积分数平均为7.8%,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㊂对彬长区块34口井,长度约1024m的岩心进行了详细观察,在长6-长7段识别出了细砂岩㊁粉砂岩和泥质岩类三大类岩石相㊂根据沉积构造类型,细砂岩岩相进一步划分为:①块状层理细砂岩相(S f m);②含泥砾块状细砂岩相(S f m f c);③反递变层理细砂岩(S f i g b);④似平行层理细砂岩相(S f p l);⑤平行层理细砂岩相(S f p);⑥含泥质底砾的细砂岩岩相(S f t m c);⑦递变层理细砂岩相(S f n g);⑧负载构造细砂岩相(S f l s);⑨液化构造细砂岩相(S f l i q);⑩滑塌变形构造细砂岩相(S f d)㊂本研究将粉砂岩岩相划分为波状交错纹理粉砂岩相(S s w)㊁水平纹理粉砂岩相(S s p l)和滑塌变形构造粉砂岩相(S s d);将泥质岩岩相划分为油页岩相(M o s h)和深灰色泥岩相(M)等15小类岩石相(表1)㊂通过对上述岩石相沉积特征及组合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主要的沉积机制及沉积微相,为建立该地区长7-长6段的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提供依据㊂表1彬长区块长6-长7段岩石相特征T a b l e1 L i t h o f a c i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h6-C h7S e c t i o n o f t h e B i n c h a n g B l o c k岩性岩石相代码沉积特征沉积解释细砂岩粉砂岩泥质岩块状层理细砂岩相S f m灰色㊁褐色,细粒,均质,块状,泥质含量低,砂质较纯㊂底部突变接触,或见滑动剪切构造,顶面突变接触或浊积成因的砂泥薄互层㊂含油性较好含泥砾细砂岩相S f m f c灰色㊁灰褐色,块状,砂岩中上部含伸长状或浑圆状泥砾,漂浮顺层分布,含油性较好反递变细砂岩S f i g b灰白色,下部为泥质含量较高的泥质细砂岩,致密,含油性较差,上部为块状细砂岩,泥质含量低,物性好,粒级明显呈反递变特征似平行层理细砂岩S f p l灰白,灰褐色,层理面隐约断续平行状,似平行层理含撕裂泥砾细砂岩相S f t m c灰色,块状,位于块状砂岩底部,底部侵蚀接触,砂岩中含伸长状两端卷曲的撕裂泥砾,平行/紊乱分布,为浊流沉积产物平行层理细砂岩相S f p灰白,灰褐色,平行层理,薄砂泥互层中出现,鲍马序列中的B段递变层理细砂岩相S f g b灰白色,层薄,小于20c m,正递变,鲍马序列A段㊂底部可见槽模构造负载构造细砂岩S f l s灰白色,砂岩底部发育负载㊁火焰状㊁球状㊁挤入㊁枕状㊁底劈构造㊁布丁构造㊁环形层构造㊂差异负载沉降㊁垂直应力剪切等作用形成液化构造细砂岩S f l i q灰白色,碟状构造,沙火山㊁液化泄水构造㊁液化卷曲构造㊁液化角砾㊁液化水压构造等㊂由地震滑塌过程中的液化作用形成滑塌变形构造细砂岩相S f d浅灰色㊁灰白色变形层理细砂岩,可见包卷变形层理构造和地震活动标志,如:微褶皱㊁微断层㊁液化卷曲构造等,为地震滑塌过程中变形作用的产物波状及透镜状层理粉砂岩相S s w浅灰色㊁灰色,砂泥薄互层,厚度5~10c m,波状及透镜状层理,鲍马序列C段水平纹理粉砂岩相S s p l灰色,浅灰色,水平纹理发育,鲍马序列D段滑塌变形构造粉砂岩相S s d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砂泥岩薄互层,可见包卷层理和微地震标志,为地震滑塌形成油页岩M o s h灰黑色,水平纹理发育㊂高G R㊁高电阻率㊁高声波和高中子㊁低密度深灰色泥岩相M深灰色,块状,水平层理,含植物碎屑㊂鲍马序列E段砂质碎屑流(塑性流型㊁层流流体)浊流牵引流浊流牛顿型流体震积-液化-滑动-滑塌作用牵引流(底流)滑塌作用悬浮沉积27第2期 萧高健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分析2.2深水重力流沉积物的沉积微相2.2.1 砂质碎屑流微相沉积特征砂质碎屑流沉积物主要岩石相类型主要有S f m ,S f m f c ,S f i g b 和S f pl 等㊂砂岩类型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图2)㊂块状层理细砂岩相(S f m ),灰色㊁褐色,细粒,均质,块状构造,泥质含量低,砂质较纯㊂含油性较好㊂底部突变接触,无侵蚀现象,为砂体滑动作用的产物(图2-a)㊂顶面突变接触或浊积成因的砂泥薄互层(图2-b )㊂S h a n m u ga m [12]认为由于 滑行效应 的存在,即使地形坡度很缓的情况下,砂体也可以搬运到很远的深湖相㊂砂岩底部的剪切破裂,反映砂体滑动过程中产生了剪切,形成了低角度剪切破裂㊂S f m 被认为是砂质碎屑流中的具有多种支撑机理(例如,黏性强度㊁摩擦强度及浮力)的典型岩石相㊂含砾细砂岩相(S f m f c ),灰色㊁灰褐色,块状㊂含油性较好㊂块状砂岩中上部可见零散分布的含伸长状泥岩碎片/泥砾,直径为2~6c m ,呈漂浮状,且有伸长撕裂现象,两端呈尖灭状,有顺层分布的趋势,也可见漂浮的石英砾石和碎屑出现(图2-c ~f )㊂块状砂岩中出现的砾岩漂砾,反映了砂质碎屑流的塑性流体性质,也就是说砂质碎屑流砂体在搬运过程中,砂体前缘浊流对下部泥岩进行了侵蚀,产生了大量撕裂的泥屑,并被裹进砂体中,受到塑性流体内部结构强度的阻碍,撕裂的泥屑在层流牵引下,顺层分布在砂质碎屑流中上部㊂a .块状层理细砂岩(S f m ),J H 8井,长7段,底部突变接触,滑动作用形成;b .块状层理细砂岩(S f m ),JH 9井,长6段,A 为块状砂岩,B 为砂岩底部的滑动剪切带;c ~g .含(泥)砾细砂岩(S f m f c),撕裂状的泥砾顺层分布在块状砂岩中;c .J H 7井,长712小层;d .J H 8井,长632小层;e ,f .J H 9井,长632小层;g .J H 2井,长711小层;h .反递变细砂岩(S f i g b ),J H 9,长721小层,基质强度阻碍沉降而形成;i .似平行层理细砂岩(S f pl ),J H 7,长722小层,A 为砂质碎屑塑性层流沉积产物,B 为流动分层产生的浊流沉积图2 砂质碎屑流主要岩石相F i g .2 M a i n l i t h o f a c i e s o f s a n d y de b r i sf l o w 反递变细砂岩(S f i gb ),灰白色,下部为泥质含量较高的泥质细砂岩,致密,含油性较差(图2-h )㊂上部为块状细砂岩,泥质含量低,中部为泥质细砂岩,下部为泥质粉砂岩,粒级明显呈反递变特征㊂这种反粒序的成因机制一般解释为是由于砂质碎屑流的基质强度阻碍了颗粒沉降而形成的㊂似平行层理细砂岩(S f pl ),灰白色,灰褐色,层理面隐约为断续平行状,为似平行层理(图2-i)㊂砂岩37h t t p s ://d z k j q b .c u g.e d u .c n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的含油显示顺纹理断续出现,显示出似平行层理的特征㊂这种层理被解释为砂质碎屑层流流态下的沉积产物㊂从流变学角度来看,砂质碎屑流为塑性流体,既表现为重力流,又表现为层状流特征㊂所以,砂质碎屑流的C -M 粒度分布图显示出重力流特征,在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可见不明显的牵引流特征,但主要是重力流整体搬运沉积特征(图3)㊂C 为累积曲线上颗粒含量1%处对应的粒径;M 为累积曲线上颗粒含量50%处对应的粒径图3 彬长区块长6-长7段砂岩粒度曲线F i g .3 S a n d s t o n e g r a i n s i z e c u r v e o f C h 6-C h 7S e c t i o n o f t h e B i n c h a n g Bl o ck a .浊积席状砂,鲍马序列A B C -B C -A E ,J H 4井,长632小层;b .浊积席状砂,J H 4井,长721小层图4 砂质碎屑流底部的浊积水道F i g .4 T u r b i d i t y c h a n n e l a t t h e b o t t o m o f t h e s a n d y de b r i sf l o w 砂质碎屑流砂体的单砂体厚度一般大于0.5m ,最大可达数十米,平均8m 左右㊂横向变化快;砂岩填隙物主要为杂基(水云母)和胶结物,其中杂基体积分数为5.15%左右,为砂质碎屑流提供了基质强度㊂2.2.2 浊积岩微相长6-长7段普遍发育流态为紊流的浊流沉积,主要岩石相类型主要有S f t m c ㊁S f g b ㊁S f p㊁S s w ,S s pl 和M 等㊂严格意义上讲,真正的浊积岩相只有递变层理细砂岩相(S f g b )和含底砾细砂岩相(S f t m c )㊂平行层理细砂岩相(S f p )㊁波状-透镜状层理粉砂岩相(S s w )㊁水平纹理粉砂岩相(S s h )和深灰色泥岩相(M )等岩石相属于牵引流沉积产物㊂牵引流既可以是由于砂质碎屑流沉积物浓度变稀而转化过来,也可以是盆地深湖环境中发育的底流或等深流而形成[12]㊂这些岩相与S f g b 或S f t m c 一起构成了浊积岩沉积序列,即鲍马序列㊂鲍马序列是在一次浊流沉积事件过程中形成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8]㊂因此,将这些岩石相归为浊积岩序列㊂含底砾细砂岩相(S f t m c )是该地区比较特殊的反映浊积沉积的岩石相(图4)㊂该岩石相为灰白色细砂岩,砂岩中普遍发育撕裂状的泥砾,呈伸长状,2~5c m ,两端呈卷曲状,呈紊流状分布,为砂质碎屑流底部由于流动分层作用,在砂体底部形成高能浊流,对下部底形的刻蚀,流体呈紊流态,撕裂的泥砾被紊流翻滚而形成紊流状分布(图4-a ,b)㊂总体来看,浊流形成的浊积岩主要有以下特征:(1)薄层细砂岩中可见向上变细的正递变层理㊂正递变的形成是由于浊流内部的颗粒是由紊流支撑,当浊流速度减缓或内部水流扰动强度降低时,内47第2期 萧高健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分析部的颗粒将发生沉积㊂在重力作用下,大和重的颗粒首先沉降,然后是细或轻的颗粒,从而在其沉积物中产生正粒序㊂(2)递变层理砂岩常以砂泥岩薄互层形式出现,构成多个韵律层,侧向延伸稳定,厚度变化小,单砂层厚度从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为浊积席状砂沉积,最大不超过0.5m (图5)㊂(3)发育正递变层理的砂岩可与上覆具平行㊁波状纹理和水平纹层的细砂岩㊁粉砂岩和泥岩一起构成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常见各种组合类型,如图4-a 中的A B C -B C -A E 组合和图6中的B C D E -B E 组合㊂(4)砂岩底部不平整,岩性突变,常发育槽模构造(图7),与部分砂枕㊁砂球㊁火焰等准同生构造共生㊂图5 递变层理浊积席状砂(J H 21井,长622小层)F i g .5 T u r b i d i t e s a n d s t o n e s h e e t i n g r a d e d b e d d i n g(C h 622o f W e l l J H 21)S f p .平行层理细砂岩相;M m h .暗色油页岩相;S s h .交错层理砂泥互层相;S s w .波状及透镜状层理粉砂岩相图6 不完整鲍马序列B C D E 段及B E 段组合(J H 11井,长711小层,浊积席状砂,底部刻蚀,见槽模)F i g .6 S u p e r i m po s i t i o n o f B C D E a n d B E s e c t i o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s i n t h e i n c o m p l e t e B o u m a s e qu e n c e (C h 711o f W e l l J H 11,t u r b i d i t e s a n d s h e e t w i t hb o t t o m e r o s i o n ,gr o o v e a n d c h u t e)图7 砂岩底面槽模构造(J H 1井,长6段)F i g.7 G r o o v e a n d c h u t e s t r u c t u r e a t t h e b o t t o m o f s a n d s t o n e (C h 6o f W e l l J H 11)(5)泥质漂砾呈现出紊乱的分布现象(图4)㊂(6)从粒度曲线看,经典浊积岩在C -M 图上表现为平行于C -M 基线的直线段,反映了重力流的特征㊂2.2.3 震积滑塌岩微相滑塌岩是在深水环境中受滑动和滑塌作用形成的滑塌变形体㊂深水环境存在滑动㊁滑塌㊁碎屑流和浊流等多种重力驱动作用,将沉积物从陆架边缘沿斜坡向下搬运至深水斜坡和盆地环境[12]㊂长6-长7段滑塌岩的特征为砂泥混杂并存在多种液化变形构造,此外,砂泥混杂的滑塌岩中还经常可见震积岩的特点,例如存在微褶皱㊁微断层㊁布丁构造㊁环形层㊁沙火山㊁泄水脉㊁液化水压构造以及各种负载构造等㊂这些特征表明,滑塌岩的形成是由地震触发,在滑塌-沉积过程中受到地震作用的改造[46]㊂因此,我们将具有滑塌和震积特征的变形体称之为震积滑塌岩,它是砂质碎屑流-浊流发育的开始㊂震积滑塌岩微相的主要岩石相类型有:负载构造粉细砂岩(S f l s )㊁液化构造粉-细砂岩(S f l i q )和滑塌变形构造粉细砂岩相(S f d )㊂负载构造细砂岩(S f l s )为灰白色,砂岩底部发育球枕状构造(图8-a ,b )㊁火焰状构造(图8-c )㊁挤入构造(图8-d )㊁布丁(又称为 石香肠 )构造(图8-e )和环形层构造(图8-f),为砂岩快速滑动沉积过程中,差异沉降且在差异沉降过程中产生垂向剪切作用而形成㊂负载构造细砂岩(S f l s )岩石相存在许多震积岩特征,例如,微褶皱㊁微断层㊁地震混合岩等(图8)㊂布丁构造(石香肠)以及环形层构造均发育在砂泥互层的背景下,受到垂向挤压应力的作用,塑性岩石(泥岩)垂向挤压相对刚性的砂岩层段,产生水平方向的拉伸,垂向剪切破裂而形成布丁(石香肠)构57h t t p s ://d z k j q b .c u g.e d u .c n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图8 彬长区块长6-长7段典型负载构造细砂岩(S f l s )岩心照片F i g .8 P h o t o g r a p h s o f f i n e s a n d b l o c k i n t y p i c a l s e d i m e n t a r y l o a d s t r u c t u r e s i n C h 6-C h 7S e c t i o n o f t h e B i n c h a n g Bl o ck 图9 彬长区块长6-长7段典型液化构造细砂岩(S f l i q )岩心照片F i g .9 P h o t o g r a p h s o f f i n e s a n d b l o c k i n t y p i c a l l i q u e f i e d s t r u c t u r e s i n C h 6-C h 7S e c t i o n o f t h e B i n c h a n g Bl o c k 造㊂如果是薄砂泥纹层的条件下,则形成环形层构造㊂这种形成布丁构造(石香肠)或环形层构造的垂向应力主要来自于地震的垂向震动,因此,这类构造反映的是滑塌岩受到地震作用的影响㊂液化构造细砂岩(S f l i q )为灰白色,发育各种与地震滑塌-液化有关的沉积构造类型,如:碟状构造(图9-a ),沙火山(图9-b )㊁液化水压构造(图9-c)㊁液化卷曲及底劈构造(图9-d ,g,h )㊁液化泄水脉(图9-f )㊁液化挤入构造(图9-i )㊁液化角砾(图9-e)等㊂这些沉积构造均为坡折带沉积物受地震触发产生滑动,在滑塌过程中砂岩不断液化,在液化作用下形成㊂这类沉积构造发反映了地震作用下的滑塌及液化作用,是滑塌岩的主要标志㊂滑塌变形构造粉砂岩(S s d )和滑塌变形构造细砂岩相(S f d ),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㊁砂泥岩薄互层,砂泥岩可见包卷弯曲变形,为沉积物滑塌形成㊂另外,受地震触发及地震改造的影响,这类砂岩常见震积岩标志,例如:地震混合岩(图10-a)㊁微褶67第2期 萧高健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分析皱(图10-b ,d ,e )㊁微断层(图10-c )㊁震裂岩(图10-c);此外,还可见砂岩液化及变形和差异负载构造,也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影响是砂质碎屑流的触发机制㊂图10 彬长区块长6-长7段典型滑塌变形构造粉砂岩(S s d )岩心照片F i g .10 P h o t o g r a p h s o f c o r e s i n t y p i c a l c o l l a p s e d e f o r m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s i n C h 6-C h 7S e c t i o n o f t h e B i n c h a n gB l o cka .砂质碎屑流-滑塌沉积组合,J H 2,长711小层;b .砂质碎屑流-浊积沉积组合,J H 7井,长711小层图11 彬长区块长6-长7段常见的砂质碎屑流㊁浊积岩及滑塌微相组合类型F i g .11 C o mm o n t y p e s o f s a n d y d e b r i s f l o w ,t u r b i d i t e a n d c o l l a p s e m i c r o f a c i e s i n C h 6-C h 7S e c t i o n o f t h e B i n c h a n g Bl o c k 3 彬长区块长7-长6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组合及沉积模式3.1彬长区块长7-长6段深水重力流沉积沉积组合根据大量岩心及粒度分析资料,识别了3类沉积微相,研究不同微相的组合形式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理解沉积物形成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㊂根据岩心分析结果,识别了3种主要垂向沉积微相组合类型:①震积滑塌相-砂质碎屑流沉积组合(图11-a );②砂质碎屑流浊积岩相(浊积席状砂和浊积水道)沉积组合(图11-b );③浊流和深湖相组合㊂由于地震以及古地貌坡折是震积岩发育的基本77。
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

2 2卷 第 3期 01 0年 9月
岩
性
油 气
藏
Vo .2 No3 1 . 2
U THOLOGI RESERVOI C RS
S p .2 0 e t 01
编 号 :6 3 8 2 ( 0 0 0 — 0 8 0 17 — 9 6 2 1 )3 0 4 — 5
尔 多斯盆 地 郑庄 油 区延 长 组 长 6油 层 组储 层特 征
砂岩 类型
粒 以次 棱状 为 主 , 度 较 粗 的 颗粒 以 次 圆状 为 主 。 粒
颗 粒 间 以点一 线接 触 为 主 , 些 砂岩 由于 机械 及 化 某
学 压实 作 用较 强 , 粒 间为 线一 凹凸接 触 。胶 结 类 颗
型 为接触 式或 孔 隙式 。
对 全 区 7口钻 井 的 7 0多块 铸体 薄 片 的镜 下 观
岩 为主 ( 2 , 图 ) 中细 粒砂 岩 占砂岩 总量 的 9 .%, 32 砂 岩 分 选 差 , 圆度 为次 棱一 次 圆状 , 度较 细 的颗 磨 粒
基 础上 . 郑 庄 油 区长 6油 层组 储 层 特征 展 开 对
研究 。 以期 为下 一步 油气 勘探 开发 提供 依据 。
储 层 岩 石 学特 征
原 生 粒 间 孔 主 要 指 未 被 胶 结 物 充 填 的粒 间 孔
或 部分 被充 填 的剩余 粒 间孔 。该 类孔 隙多 为早 期绿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研究

长组长 6 油层组在庆阳、 固城 、 合水地 区发育规模较 大 的浊积岩“。在湖盆稳定沉降期 , 育了三角洲 发 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口砂坝以及半深湖中的浊积 河
图 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上三叠统延长组 长 6沉积相 ( 夏青松等 ,0 7 改动 ) 20 有
3 岩石学 特 征 根据岩心观察和岩石薄 片鉴定 , 研究 区长 6以
2 0 年第 2 期 08 3
内 蒙 古石 油4 r L- -
13 O
鄂尔多 斯盆地陇东地区 三叠系 油 长6 层组低渗透储 层研究
尚 凯 赵 信 巩 联 浩 余 小 雷 李 杰 , , , ,
(. 1 西安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 0 5 2 长庆油 田分公 司第六采 油厂 , 陕西 定边 780) 1 60
得 尤 为重要 。
表 1 鄂尔多斯盆地长 4 一长 6 +5 地层划分
动力及物源条件下形成的砂体物性 具有很大的 区 别。 水下分流河道等砂体沉积时水动力作用强 , 则砂 岩 的粒 度 比较 大 , 颗粒 大 多以支 架 排列 。 粒粒径 与 颗 孔 隙大 小相关 。 粒径 越大 , 透率 就越 大 。 渗 而且 沉积 物通常磨圆度高、 分选好 , 具有相对较高的结构成熟 度。 粘土杂基含量低 , 具有很高的初始孔隙度。 若水 动力 减 弱 , 粒变 细 , 选 变 差 , 孔 隙 度 和渗 透 率 颗 分 则 随着 粒度 的减 小 而降低 , 会形 成 低渗透 储 层 。长 6 就 的储 集 砂 岩 中浊 积 扇 的形 成 受 控 于古 地 貌 , 积 砂 浊 体储 层具 有较 好 的 油源 和盖 层 ,有利 于油 气 藏 的形
收稿 日期 :o 8 7 2 2 0 一O —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沉积底形相对陡,砂体呈条带状展布 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 油藏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砂带 湖岸线摆动幅度较小,主要形成长8-长7期储盖组合
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成藏组合剖面图
7、侏罗系油藏主要受控于三叠系
顶面古地貌形态
油藏沿古河道两侧呈似等间距分布。以马岭、元城、樊家川、华池等油 田为代表。
升,下白垩统与古近系的接触关系在盆地西缘为角度不整合,在桌
子山至平凉间呈微角度不整合,再向东到天环向斜内变为假整合接
触。早白垩世沉积西部厚度较大,沉积了一套紫红色至杂色的陆相 沉积。
6、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
白垩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已较前期减弱,使全区普遍隆起,缺失晚
白垩世沉积。大型鄂尔多斯盆地消亡,发育结束。此时鄂尔多斯盆 地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也基本完成。新生 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不大。
据各自的特点,选定不同的突破方向,从而提高勘探效益、取得显著
突破。
三、油气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上,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大构造
旋回和复杂的多幕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 特别是晚三叠世沉积的延长组暗色湖相泥岩地层是中生代生油岩。燕山运动 基本继承和发展了盆地的构造特征,燕山运动早期西缘逆冲推覆带发育,前 陆盆地形成,此时沉积的下侏罗统富县组地层、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是油气 的重要储集层。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盆地西缘断裂活动强烈,在西缘 形成长达600km以上的逆冲、逆掩断裂带,火山大规模活动,是全区的一次 重要构造热事件,延长组的生油岩进入生排烃高峰。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晚期 盆地整体抬升,此时,盆地整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的斜坡构造形态。至早 白垩世末期,盆地内地层埋深达最大,延长组地层埋深基本都在2100m以上,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格局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 图分 类 号 :P 1. 02 681 . 3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号 :1 0— 9 5( 0 1 2 07 — 4 0 6 09 2 1 )0- 16 0
DoI O 9 9j s .0 6 0 9 . 1 .2 0 3 :1 . 6 /.s 1 0 - 9 52 1 . 1 3 in 0 0 0
2 1 年 6月第 3 卷第 2期 01 1
四川地 质学报
V 1 1 N . u e,2 1 o. o J n . 0 1 3 2
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 区长 6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陈魏巍 ,王 华 ,符 迪 ,孙 佩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0 6 109)
摘 要 :采 用 铸体 薄 片 、扫 描 电镜 , 高压 压 汞等 多种 技 术 手段 ,对 鄂 尔多斯 盆 地 郑庄 油 区长 6储 层 的 孔 隙结 构进 行 了分 析 和研 究 。该 储 层 具 有低 孔 、特 低 孔 一 特低 渗 的 特征 ,以 剩余 原 生 粒 间孔 和 次 生孔 隙为 主 ,长石 、岩 屑 及 浊沸 石 胶 结 物 的 溶解 是 形 成 次 生 孔 隙 的 主要 原 因。 中孔 和 小孔 是 油 气的 主要 储 集 空 间 , 细喉 、微 细喉 、微 喉是长 6的基本渗流通道。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郑庄长 6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分布特征 ,沉积作 用和 成 岩 作 用是 影 响 孔 隙结 构 的 主要 因素 ,其 中胶 结作 用 和溶 解 作 用 的 影 响最 大。
图 1 长 6储 层 孔 隙度 分 布 直 方 图
5 % ~1.%之 间 ,平均 99 . O 2 0 . %。胶 结物 主要 由绿 泥石 、方 解石 、浊沸 石 、高岭 石 、长 石及 石英 的 次生加 大组 成 。碎屑 分选 中等 ~较好 ,磨 圆度 多 为 次棱角 状 ,颗粒 问 以点 一 和点接 触为 主 ,有些 线 颗 粒间 以线 一 线接触 为主 。胶结类 型主要 为接触式 孔 隙式 ,其 次为孔 隙式 、接触式 。
鄂尔多斯盆地寺湾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根 据 室 内图像 粒 度分 析 结 果 , 区长 6油 层 组 本 储 集层 中细砂岩 约 占储 集 总量 的 7 . , 3 1 其次 为 中 砂质 细 砂岩 , 占储 集 总量 的 1. 左 右 , 约 74 粉砂 质 细砂岩 和含 粉砂 细砂岩 较少 。砂 岩平 均粒 度一 般为 33 ~2 2 , .7 .8 标准 偏 差 (). 3- . 1粒 径 00 ~ dO 4 "0 6 , ' .1 0 5mm。砂岩 结 构致 密 , .0 以细 粒为 主 , 次 为 中~ 其
16 0
内蒙 古石 油4 r L- -
2 1 年第 1 期 00 1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寺 湾 地 区延 长 组长 6段 储 层
特 征及 其 影 响 因素
王 永 东 , 彦ຫໍສະໝຸດ 王( 长 油 田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延
摘 要: 目的 : 通过研 究储 层特 征及 其 影响 因素 , 一 步提 高油 田勘 探 开发水 平 。方法 : 进 以研 究区 内 大 量的分 析 资料 为 基础 , 对储 层 的沉积特 征 、 岩石 学特 征、 隙类 型与微 观 结构特 征 、 性分 布特 征进 行 孔 物 了详 细研 究 , 分析 了影响储 层储 集性 能 的主要 因素。 结果 : 湾地 区长 6储层 属三 角洲 前缘 亚相 沉积 , 寺 储 层分 布 广泛 , 厚度 稳 定 , 主要储 集砂 体 为三 角洲前缘 水 下分流 河道砂 体 。储层 岩石 类型主要 为细粒长 石 砂岩 , 主要储 集 空 间有 残余 原 生粒 间孔 和次 生 溶蚀孔 , 特低 孔 、 低 渗储 层 , 属 特 结论 储 层物 性 受 岩相 、 沉 积 相 、 岩作 用的 多重 影响 。 成 关 键词 : 湾地 区 ; 石 学特 征 ; 隙结构特 征 ; 寺 岩 孔 影响 因素 中图分类 号 : 6 8 1 O 1 P 1 . 3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O 6 7 8 (0 0 l 一O 0 一 O 10— 912 1 )1 16 3 寺 湾 区位于 陕西 省子 长县 内, 安塞 油 田相邻 。 与 其所 在 的陕 北斜 坡 总 体 为一 平 缓 西倾 单 斜构 造 , 地 层 平 缓 , 上 分 布有 因差 异 压实 而 形 成 的低 缓 鼻状 其 隆起[ 本 区延长组 长 6储 层平均 孔 隙度 77 ~9 川。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坑——石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组储层特征

长 6储 层 物 性 普 遍 较 低 , 隙 度 0 2 孔 . 74~ 1 . , o 3 1 , 透 率 O 1 . 8× 1 m。 一 部 分 储 层 渗 透 9 渗 ~ 27 0 , 率 小 于 0 1 1 m .× 0 。根 据 不 同 岩 心 样 品 的 物 性 资
荤 =嚣 { 鞋 警 哥荤
■4
稿
长 6储 层 成 岩 作用 过 程 中 , 原 生孔 隙 内形 成 在
以方 解 石 、 方解 石 、 沸 石 为 主 的 自生 矿 物 , 以 铁 浊 并
!毁
掏
峨
胶 结 物 形式 充 填 孔 隙 , 使砂 岩 原 生 粒 间孔 隙大 大 减
含量 1. ~ 1. , 08 72 平均 1. % ; 母 5 1 , 38 云 ~ 3 平
静
.
戢_
。 ‘ 。
1 ’
囊
均 8 1 , 隙物 以泥 质和 方解 石 为 主 , 少 量黄 铁 . 填 含
矿( 2。 图 ) 2 2 砂 岩 中的填 隙物 .
i 赫 麟
j
料 统 计 , 6孔 隙 度 小 于 5 的 样 品 占 6 0 , 隙 长 .9 孔
次生 孔 隙 。 粒 间 溶 孔 : 6储 层 的 粒 间 溶 孔 1 0 ~ 1 长 . .
5 , 平均 13 , 均 占孔 隙面积 的 3 . ; 间孔 . 平 33 粒 含 量随 砂 体发 育 程 度 增强 而 增 大 , 决 定 着 面孔 率 且 的高 低 。
分可 以分为方解石、 黄铁矿、 白云石等 , 胶结物含量 多在 1 0 ~4 0 之 间 。 . .
图 1 东 坑 — — 石 湾地 区 位 置 图
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中 图分类 号 : E 2 . 1 P 1 . 3 T l 2 2 ;6 8 1
文献标 识码 : A
鄂 尔 多斯盆 地 原 属 大华 北 盆 地 的一部 分 , 中生 代三 叠纪 后期逐 渐 与 大华 北 盆 地 分 离 J其 面 积 约 , 2 5×1 m . 庄 油 区 位 于 陕 西 省 延 长 县 西 南 , 0 k 郑 鄂 尔多斯 盆 地陕北 斜 坡 东 部 , 域 构造 为 一 东 高 西低 区 的单斜 ( 1 , 层 倾 角 小 于 1 , 主要 开 采 层 位 图 )地 。其
为三 叠系 延长 组长 6油层 组 .
受 人力 物力 等 复 杂 因素 所 限 , 区 尚未 开展 系 该 统的地质及开发工艺研究 , 价值 的基础资料极度 有 欠缺 , 科研 工作 非 常 薄弱 , 础 地 质 特 征 为空 白 , 基 油 田地 下剩余 油状 况 未 知 , 法 了解 未 来 资 源 开发 潜 无 力 l 。 文对 该 区长 6油 层 组 储 层 成 岩 作 用 及 其 3. 本 4 对储 层物 性 的影 响进 行 了研 究 , 讨 了该 区 储层 的 探 岩石 学特 征 、 岩 作 用类 型 、 岩 演 化 序列 、 岩 阶 成 成 成 段划 分及 成岩 作用 对 储层 物 性 的影 响 , 该 区 以后 为 的储 层开 发及 勘探 提供更 多 资料 . 研究 区长 6储 集层孔 隙度平 均 为 8 2 ( % ~ .% 7 9 )渗透 率平 均为 02 1 ln(0 1 05 % ; .8× 0 a (. — . )× z 1 ~ m ) ; 驱压力 平均 值 为 2 972MP , 0 )排 .2 a 中值 压 力平均 值 为 1.7 a最 大 进 汞饱 和 度 平 均 1824MP , 值 为 6 .9 , 汞 效 率 平 均 为 2 .5 孔 隙 结 构 7 1% 退 7 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01月(下旬)第09卷第03期 总 第200期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 延长组长6储层沉积相特征任东意1、2王桂成1(1.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直罗采油厂,陕西 富县 727500) 摘 要:通过岩心观察、岩矿特征分析和测井资料解释,对直罗地区长6储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认为该区主要 发育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其砂体展布受双重物源控制,呈 东北-西南向展布。
主要有利储层分布在长6层下部的长63和长62段,对于指导该区下步石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沉积相;测井相;相类型;延长组长6;直罗油田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Chang 6 in Zhiluo Oilfield in Ordos Basin 1、2 1 REN Dong-yi ,WANG Gui-cheng (1.College of Oil-gas Resources,Xi’an Shiyou University Shaanxi 710065,China;2.Yanchang Oil field Company Extraction of Zhiluo,Shaanxi 727500,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ore observation,the analysis of rock and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gging data,Chang 6 reservoir sedimentary facies in Zhiluo oilfield were analyzed.The studies suggest that mainly developed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of lake of land face,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mouth bar sand body of delta are the main reservoir sand body,the spread of sand body is control by double source area,showing the northeast-southwest.The main advantage of reservori is spread in Chang 63and62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Chang 6 reservoirs.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guide oil exploration in the are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edimentary facies;Log facies;Facies type;Chang 6;Zhiluo oilfield12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面积约37万[1]等,砂岩结构成熟度中等。
推测长6储层距离物源区不远。
岩石原生颜色是沉积水体物理化学条件的良好反映。
岩心观察研究区长6层主要为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推测长 6沉积期沉积环境应为水下还原环境。
室内岩心粒度分析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岩多发育细砂 岩。
其中细砂含量达到84.15%,其次为粉砂和中砂,含量 分别为8.27%、2.99%(见 表1)。
陆源碎屑沉积物的碎屑 结构、分选性等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沉积 物粒度越粗,分选越差,表明水动力越强;反之,沉积物 粒度较细,则表明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较弱[3] 。
研究区粒度 分布特征表明长6沉积期沉积水体较为平静、能量较弱,应 为水下沉积环境。
km ,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主要含油层系为侏罗系延安组和 三叠系延长组地层 ,其中主力油层三叠系延长组石油储量 占探明储量的70%以上,以长6和长8油藏为主。
直罗油田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境内,主要开发层系为延长 组长1、长2油层。
长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富县地区延长 组长6靠近深水湖盆区,少有碎屑物源供给而缺乏储集砂 体,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该区的勘探进程 。
近年来,石油 勘探在该区钻遇较厚的长6砂层,且部分井试油获得工业油 流,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受该区前期基础研究 薄弱的影响,对长6储层沉积体系、砂体时空展布规律认识 不清,严重制约了下步石油勘探工作。
因此,开展长6沉积 相研究,对指导该区石油勘探工作意义重大。
2 沉积学特征 2.1 岩矿特征 通过研究区储层岩石薄片鉴定结果的统计表明,该区 砂岩主要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含少量长石岩 屑砂岩。
长6储层石英平均含量为28.2%,长石平均含量为 40.2%,岩屑平均含量为11.7%,成分成熟度较低。
对砂岩 碎屑颗粒的磨圆度统计反映出碎屑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 占统计的95%以上,其次为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圆度中收稿日期:2009-12-16 修回日期:2010-01-12[2]表1直罗地区长6储层岩石粒度分级统计表从砂体的C-M图看,集中分布在QR悬浮沉积段,C值与 M值差异不大,说明沉积物粒度细、分选性较好(见图1)。
粒度参数特征表明,研究区长6砂岩平均值Mz(φ)在 2.56~4.60之间,平均3.20,属于细粒砂岩,标准偏差在 0.49~1.62之间,平均为0.81,说明其分选程度为好-较作者简介:任东意(1963-),男,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地质专业工程硕士,长期从事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管理工作。
08论好,偏度主要在0.31~1.57之间,绝大部分均大于0,频率 曲线以正偏近对称为主(见表2)。
偏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沉 积物的成因有一定的意义,一般来说河道砂表现为正偏度 ,这是由于河水中常含有悬浮的粘土和粉砂,使得粒度分 布中出现了细的尾部。
[4]著悬浮物质在较短时期内缓慢加积而成。
沉积构造特征表明 长6沉积期直罗地区大概位于接近半深湖部位,沉积物源供 给不充足,沉积水体相对平静。
图3资6井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粒度概率累计曲线表2 直罗地区长6油层粒度分析数据表根据单井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图可以看出,研究区粒度 分布主要呈两段式与三段式两种,两段式由悬浮总体与跳 跃总体组成,跳跃总体含量一般97.8%,悬浮总体含量一般 0.6%,表明研究区地层岩石沉积成分以跳跃组分为主,跳 跃组分分选较好,而悬浮组分相对较少,且曲线平缓,表 明悬浮组分分选差;三段式也是由悬浮总体与跳跃总体组 成,仅在跳跃总体的细端出现过渡段,过渡段的含量一般 在18%左右。
过渡段的出现,一般认为是由于河流进入湖泊 水体后,受湖泊水体顶托作用影响,流速减缓,悬浮体中 较粗颗粒分离下沉较快,而较细组分下降较慢,从而导致 了线段的弯曲 。
工区内的累积概率曲线中,一般不含滚动 组分,表明沉积物粒度较细。
而两段式与过渡段含量较小 的三段式往往属于典型的河道砂体特征(见图2、图3)。
[4]图4 直罗油田芦4井测井相柱状图3测井相特征 直罗地区长6段GR曲线总体呈低幅状,反映长6期沉积图2 芦10井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粒度概率累计曲线水体能量总体较弱,沉积物粒度较细。
曲线形状多见低幅 钟形和箱形。
底部呈突变和顶部呈渐变关系的钟形曲线, 反映了由细砂岩、粉细砂岩至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的 由粗变细的沉积特征。
如芦4井( 见图4)长6沉积期主要发 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岩厚度较大,局部可2.2 沉积构造特征 直罗地区长6段砂岩储层原生沉积构造主要发育水平层 理和块状层理,部分岩心可见交错层理,块状层理往往由09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01月(下旬)第09卷第03期 总 第200期下分流河道砂体较为发育,河道展布方向以北东-西南向为 主,纵向上分为三个沉积期,从早到晚依次为长6 3、长62和 长61 期,其中长63期水下分流河道宽度大、范围广,沉积砂 体较为发育。
研究区各期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如下。
4.1 长63 期 长7期该区处于湖盆扩张鼎盛时期,进入长6沉积时期 以后,湖盆水体基准面明显下降,加之受东北安塞三角洲 和西南辫状河三角洲的物源供给影响 ,沉积砂体较为发 育。
研究区沉积相整体格局表现为近北东-南西向条带状 分布( 见 图5)。
主要发育北东-南西向四支水下分流河 道,河道最宽可达20km左右。
多发育灰色、深灰色细砂 岩。
在研究区中部(张14井-芦14井-芦16井一带)河道 汇合,发育较厚的砂岩,厚度约为20~30m,是有利的岩性 圈闭发育部位。
[5]达20多米。
早期长6期自然伽玛曲线呈明显的顶底突变,电 3 测曲线特征表现为箱状,且曲线平滑,无明显的齿状,表 明搬运流体介质密度大,载荷能力强,反映该期水动力较 强,携砂能力较大。
进入长62以 及长6沉积期,受水体加深 1 和物源供给减少双重影响,砂岩几乎不发育,自然电位曲 线在基线附近,自然伽玛值呈现高值,间有指状变化,反 映其沉积水体能量总体较弱,多发育深灰色泥岩。
图5 直罗油田长6 3期 沉 积 相 展 布 图图7 直罗油田长6 1期沉积相展布图4.2 长62 期 进入长62 沉积时期,研究区沉积水体有一次较为明显的 水进过程,湖盆水体基准面有所上升,受其影响,沉积相 整体格局在继承长6时期沉积相基本格架的基础上,水下分 3 流河道微相分布范围明显萎缩。
平面上主要发育北东-南西 向四支水下分流河道,与长6沉积期相比,水下分流河道在 3 平面上表现出向东部横向迁移,同时河道宽度变窄,一般 为6~12km。
研究区中部(张14井-芦14井-芦16井一带)依 然为分流河道交汇部位,砂岩较发育,连通性好。
4.3 长61 期 由长6期进入长6沉积期,研究区沉积相基本格局无明 2 1 显变化,但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展布范围进一步缩小, 河道宽度一般为6~10km。
推测该沉积时期砂体分布范围缩 小的主要因素可能为长6沉积晚期湖盆水体的缓慢上升,加 1 之物源供给不足,导致分流河道分布范围大大缩小,砂岩 (下转第03页)图6 直罗油田长6 2期 沉 积 相 展 布 图4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 研究认为,该区长6段主要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10论桩的水泥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二:事后检 测。
在开工前测定各不同段落黄土的干容重,由此干容重 计算每延米柱体增加200kg水泥后的水泥土的干容重,在钻 芯取样后由试验得出芯样的干容重,将试验的干容重与计 算的干容重相比较可得水泥用量是否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