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油藏地质研究现状与思路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刘致秀
【期刊名称】《天津化工》
【年(卷),期】2022(36)2
【摘要】由于传统评价方法考虑地势因素不全面,导致得出的数据相对的片面,与实际数值差异较大,针对此问题设计全新的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的评价方法。

此方法提取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发现复杂的岩石结构会影响开采率数值提升;按照不同时期计算开采率数值,根据行业内计算标准得出低渗透油田的可采储量;以曲线法评价中期阶段的可采储量情况,最终实现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的评价方法。

应用分析中测试传统评价方法和设计方法,设计预测单元内可存储量与实际情况对比的测试,得出文章设计方法计算结果更贴近真实数据走向,是更为适合的评价方法。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刘致秀
【作者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8;TQ09
【相关文献】
1.准噶尔盆地低渗砾岩油藏难采储量动用研究与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2.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评价方法研究
3.低渗透油田经
济可采储量评价方法研究4.榆林油田低渗透油藏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研究5.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的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时间:2007-08-03 08:41:19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根据岩性组合,延长组最早分为五段,即T3y1、T3y2、T3y3、T3y4、T3y5,随着勘探不断向盆地内部深入,结合井下岩性、电性及含油性将其进一步划为10个油层组(长1-长10)。

延长组基本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薄南厚,北部厚约100-600m之间不等,南部厚1000-1300m,边缘沉积坳陷带最大厚度为3200m。

其沉积特征如下:延长组一段(T3y1):盆地东部和东北部主要由灰绿、浅红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暗紫色泥岩、粉砂岩组成的河流沉积。

而在盆地西南部陇东一带,下部以河流、上部以三角洲及少量湖相沉积为主,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色粗砂岩及深灰色泥岩。

总的来说本段沉积以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为主,南厚北薄,南细北粗,砂岩富含长石颗粒,普遍具麻斑状沸石胶结(俗称“愚人花岗岩”)。

自然电位曲线大段偏负,视电阻率曲线呈指状。

含长10油层组,在马家滩油田为主要采油层之一。

延长组二段(T3y2):与T3y1相比,湖盆水域明显扩大,总的沉积格局为东北沉积厚度小,粒度细,西南部沉积厚度大,粒度粗。

本段长9的下部油层以深色泥页岩夹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是一套广泛湖侵背景下形成的产物。

在长9的上部,除盆地边缘外,湖盆南部广泛发育黑色页岩、油页岩,通常称“李家畔页岩”,厚约20-40m,这套页岩在盆地内部分布稳定,井下常表现高自然伽玛、高电阻率,是井下对比的重要标志,在盆地北部及南部周边地区渐变为砂质页岩及粉砂岩,高阻现象消失。

本段上部砂岩发育段划为长8油层,主要为湖退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沉积,是陇东及灵盐地区重要的产油层。

延长组三段(T3y3):沉积特征仍表现为南厚北薄,按沉积旋回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长7、长6、长4+5油层组。

长7主要以泥页岩为主,在陇东地区长7深湖相油页岩中夹砂质浊积岩且含油,这套地层是延长组湖盆发育鼎盛时期形成的重要生油岩,俗称张家滩页岩,在湖盆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但东薄西厚、北薄南厚,是一套稳定的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油藏中微电极曲线的应用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油藏中微电极曲线的应用

有低孔 、 低渗和低产的特征 ( 1 。油层必须采取 表 ) 压 裂措施 , 否则很 难 获得工 业 油流 。
表 1 长 组 地 层 测 井 曲线 特 征 延
测井 曲线 电阻 率 有幅度 差 自然伽马 高低值 共存 无幅 度差 高低值 共 存 微 电极 正差异 深 、中探测 电阻率 微电极 负差 异 深 、中探 测 电阻 率
延 长 组 地 层 水 矿 化 度 为 4 0 0—10 0 mg , 00 000 / L
相 应 地层 水 电阻 率为 00 01Q ・ . 4 ,6 m。长 2 长 3低 、
阻 油 层地 层 水 矿化 度 大 于 6 0 0 gL 长 6 0 0 m / , 一长 8地
层 水 矿 化 度 相 应 低 一 些 ,一 般 为 400—80 0 00 00 m / ,钻 井 液 为 淡 水 泥 浆 ,8C时 泥 浆 电 阻 率 为 gL 1 ̄ 08 .Q・ .—1 4 m。由于地 层水 电阻率较 低 , 电阻率 较 当
图 1砂层渗透性好测井综合 图
图 2 砂 层 渗 透 性 差 测 井 综 合 图
关键 词 低 渗 透油 藏 ; 电极 ; 微 负差异 ; 透 率 ; 用 渗 应
O引

主; 由于压实作用 、 胶结作用严重 , 储层物性差 , 渗透 率 一 般 为 Ol一2, , 00×1— . 0 3Im ,孔 隙 度 一 般 为 z
8 1 ,% , . 5 0 O 主要 油 层 长 3 长 8物 性 更 差 , 藏 具 一 油
自然电位
孔 隙度
负异常 幅度 大
高低值 共存
负异 常幅 度小
与 正差异 储层没 有差 异
的负差异现象普遍存在 ,此现象对测井采集和解释 人员 困惑 多年 , 法 解释该 现 象 。 井 采集 人员 在测 无 测 微 电极 曲线 中花费 大量 时间 ,解 释人 员在 油水 层 的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层开发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层开发特征
岩 心 资 料 统 计 结 果 表 明 , 层 平 均 岩 心 孔 隙度 储
低渗 储层 的有 效开 发成 了摆在 石油工作 者 面前 的 重大 课题 。 本 文 以鄂 尔 多斯 盆地 长 8 长 6超 低 渗 储 层 、 为例 , 从地质 、 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工程等 方面就 该类储 层经济 有 效开 发存在 的主要 问题进 行 了研 究 。
维普资讯
第 3卷 第 5 4 期
20 年 1 07 O月
成都 理 工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 N LO H N D NV RIYO E H O O Y( i c& Tcnl y di ) O R A F E G UU IE ST F C N L G Se e e o g Ei n C T cn h o t o
84 , . 7 空气渗 透率 0 1 ×1 ~ m .1 0 。合 水长 6 。
储层 又可 细分 为长 6 长 6 。 、 。 个小 层 。储 层受 两 沉 积地形 的控制 , 陡坡 地带 发生一 次沉积 作用 ; 在 浊 积扇为 阵发式 的远距 离一 次沉积 , 水体较 深 , 受
内陆 凹陷盆地 为 背景 , 以河 流 和湖 泊 相 为主 的 陆
源碎 屑 岩沉积 , 湖 盆发 展 的全盛 期 。湖 盆 呈 西 是 陡东缓 的箕 状 , 东北 、 南 两大 物 源控 制下 , 在 西 形
[ 稿 日期 ]2 0 —40 收 0 70—8
岩心 资料研 究结 果 表 明合 水 长 6 层 岩心 渗 透 。储
[ 要 ]鄂 尔 多斯 盆地 长 8 长 6超 低 渗 储 层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巨大 , 发 难 度 大 。该 类储 层 物 性 摘 、 开 差 , 均质 性 强 。通 过 室 内实验 与现 场 试 验 研 究 , 讨 了超 低 渗 开 发 面 临 的 主 要 问题 : 喉 细 非 探 孔 小 、 隙结 构 复 杂 , 驱 压 力 大 ; 动流 体 饱 和 度 低 ; 动 压 力 梯 度 大 ; 孔 排 可 启 应力 敏 感 性 强 ; 非达 西 渗 流特 征 明 显 ; 水 启 动 压 力 高 , 吸水 指 数 低 , 层 压 力 保 持 水 平 低 , 以建 立 有 效 压 力 系 统 。 注 视 地 难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致密-低渗油藏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致密-低渗油藏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

爲比弓夭然毛此仏第41卷第4期OIL&GAS GEOLOGY2020年8月文章编号:0253-9985(2020)04-0710-09doi:10.11743/ogg20200405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致密-低渗油藏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何发岐,梁%春,陆(,袁春艳,+小伟(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6%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构造复杂,成藏条件与盆内不同,断裂、裂缝的发育为致密-低渗储层提供了重要的渗流通道和优质储集空间。

在明确区域构造应力特征和断裂、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岩心、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的精细相干、振幅变化、曲率属性等技术,开展了断裂、裂缝的识别技术研究。

裂缝型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过渡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储层类型,针对这种储层提出了断缝体的概念,认为断缝体是由断裂、伴生脆性破碎带及被其改造过的致密低渗砂岩共同构成的储集体,其上部及侧面均有非渗透泥质岩、致密层等封挡。

目前已在断缝体中发现多个油藏,开发效果良好,意义重大。

通过对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明确了大-中尺度裂缝的组合展布决定断缝体的骨架形态,小-微尺度裂缝发育边界与砂体发育边界叠合决定断缝体的边界,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断缝体识别与描述流程,阐述了断缝体油藏的基本地质特征。

实践证实,断缝体的识别与描述技术对于盆缘构造带低丰度致密-低渗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断缝体;识别方法;致密油藏;南缘过渡带;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文献标识码:A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fault-fracture bodies in tight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ransitional zone at tie soutU margin of Ordoc BasinHe Faqi&Liang Chengchun&Lu Cheng,Yuan Chunyan,Li Xiaowei(North China Oil and Gas Branch&SINOPEC&Zhengzhou&Henan450006&China%Abstract:The transitional zone at the south margin of Ordos Basin is structurally complicated and unique in terms of reservoiring conditions with its well-developed faults and fractures serving as better channels for hydrocarbon seepage and providing more spac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ight and low permeabilite layers.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revional structural stress and fault-fracture evolv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zone,technolooies for identifying and chaacterizing these faults and fractures are develop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ore,dTilling and logging date with3D seismic analysit of fine coherencc&amplitude change&curvoture attributes and etc.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fractured reservoire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zone,the study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fauO:-fracture bodies to describe the reservoirs.The fault-fracture bodies are defined as composite reservoire composed of faults&csociated britte fractured belts and low-permeabilitr sandstone OyeTS modified by the belts.They are usuny copped os flanked by impermeabte ygiZaceous toc Z s os tight layers.The discovera of severat oit oeservoirs in the bodies of the zone has already vorified their exploration volue.The identifico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bodies indicotes that the distibution of larve-tv-medium-scale eaotueeasembtagesdeteemtnethesketetatmoephotogyo6thebodtes,and thesupeetmposttton o6smatftofmtoeofsoate fracture and sand body boundaries determines the ranges of the bodies.Meanwhile&a set of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procedures is iormed i characterize the geology of the bodies.Practices haw proven that the procedures are of guiding volue i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 abundance and low permeabilite reservoic in the zone.Key woris:fault-fracture body&identification method&tight oii reservoir&transit!onat zone at the south margin&Ordos Basin收稿日期:2020-01-20;修订日期:2020-06-16。

鄂尔多斯盆地史家畔-清涧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史家畔-清涧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组 合类型为溶孔 一 问孔型 ,储 层在成岩 过程 中经历 了不 同程度 的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交代作用及溶 蚀作用 ,压 实及胶结作用 不利于孔隙 粒 的保存 ,而 交代 及溶蚀作用 在一定程 度 k改善 了储 层。 关键 词 储层 特征 ;成岩作 用 ;延长 组 ;史 家畔一 清涧探 区;鄂尔多斯 盆地 中图 分类 号 T 文 献标 识码 A D 文 章编 号 1 7 — 6 1 ( 1)6 — 0 5 0 6 3 9 7 一2 0 1 0 9 — 2 01
1 储 层 的岩石 学特 征 根据岩心观察捕述 、常规薄 片、铸体薄片的分析与观察 ,根据福克 分类 ,研究 区延长组 ( 主要为长4 5 + 、长6)储层主要 为浅灰色 、浅灰绿 色 ,以中一 细粒长石砂岩为主 ,其次为岩屑长石砂 岩 ,可占储集厚度 的
9 %以上 ,其 次 为粉 一 砂 岩及 粉 砂岩 ,一 般 小 于 1% 。 ( 1 O 细 0 图 )。
4 +5、长 6 层 组 填 隙 物 含 量 的变 化 较 大 ,含 量 范 围分 别 为 油
5 %~ 1 %,3 ~ 1 %,平 均 含量 分 别 为86 . 1. O o 2. O .%,99 . %。 砂 岩 中 的 填 隙 物 含 量 变 化 较 大 ,一 般 为 3 0 ~ 5O ,平 均 为 .% 2 .% 1.%。在 长 杂 基 含 量平 均 为37 ,成 分 主要 有 绿泥 石 、泥 铁 质 ,少量 0 O . % 伊 利 石 ,以及 在 机械 压 实 过 程 中 形成 的云 母 假 杂基 。这 些 杂基 多 充 填 于
胶结。
沉积岩岩屑含量最少 ,一般 为1 . 4o 0%~ .%,平均31 .%。 碎屑分选性 以好为主,其次为中等 ,以次棱角状一 次圆状为主 ,呈 颗粒支撑 ,以线接触为主 , 结构成熟度较高。胶结类型以孔 隙式胶结为 主 ,其次为加大式、加大 ~孔隙式胶结 。 12 填 隙 物 成 分 特 征 .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超低渗砂体成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超低渗砂体成因分析

扇 概念 及 现代 约 克扇 模 式结 合 起来 。 由于 其对 深 水
沉 积砂体 具 有较 强 的 预测 能力 , 油气 勘 探上 受 到 在
重 视 。 随着 人 们 对 深 水 沉 积 研 究 的 深 入 , 多 学 很
者 开始对 鲍 玛序 列和 约克 扇模 式 产生 了质 疑 , 并 指 出真 正 深 水 沉 积 系 统 比理 论 研 究 要 复 杂 得 多 。
19 9 6年 S a m g m[提 出砂 质 碎 屑流 概 念 , 战传 hn u a 挑
统浊 流及 湖底 扇模 式 , 提 出砂 质碎 屑 流在 深 水 区 并
普遍 发 育 的新 认 识 , 后 , 陆 续 发 表 多 篇 深水 沉 此 又
积 方 面 的 研 究 论 文 l , 起 了 全 球 沉 积 学 者 对 深 1 引 O 一
区 , 庆 地 区长 6油 层 组超 低 渗 油 田就发 育于 此 深 华
水 区, 属典 型 的深 水沉 积 。长期 以来 , 庆油 田勘探 长 工 作 主 要 针对 三 角洲 沉 积 , 年来 连 续在 湖盆 中心 近 的华 庆 、 白豹 等地 区 长 6油 层组 发 现 大面 积 深水 超 低 渗含 油砂 岩 , 形成 了近 5亿 t 地质 储量 , 引起 人们
对 湖盆 中心 砂体 成 因 的浓 厚 兴趣 。笔 者通 过野 外露 头 、 心 观 察 , 品分 析 与测 试 , 体 特征 分 析 及砂 岩 样 砂 体 形 态 描 述 等 , 结 合 大 量 文献 资料 , 为鄂 尔 多 并 认
斯 盆 地 湖 盆 中心 华 庆 地 区超 低 渗 厚 层 块 状 砂 体 主 要 为砂 质碎 屑 流沉 积 , 有别 于湖 盆 中心 只发 育规 这 模较 小 浊 流沉积 的传 统观 点 。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

2 地质学特征
2.1 古生物化石 根据《山 西 省 岩 石 地 层》[13]中 对 山 西 组 地 层 的
描 述 ,山 西 组 层 型 剖 面 和 辅 助 剖 面 中 均 发 育 腕 足 、腹 足 、双 壳 类 化 石 ,表 明 研 究 区 山 西 组 存 在 海 相 动 物 化 石 ,沉 积 水 体 并 不 是 单 纯 的 陆 相 沉 积 。 2.2 原生沉积构造
样品号
110-1-3 110-3-39 103-4-61 101-7-57 103-5-70 110-6-43 101-7-26 110-7-60 103-7-65 101-7-86 101-7-100 110-12-26 110-12-48 110-13-76 110-14-66
(1.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2.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3.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油气勘探公司天然气勘探开发部 ,陕西 延安 717208;4.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研究院,西安 710075)
摘 要 :采 用 等 离 子 体 质 谱 仪 (ICP-MS)等 分 析 方 法 ,运 用 地 球 化 学 资 料 和 沉 积 构 造 特 征 对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延 安 地 区 山 西 组 沉 积 环境进行了分析。由泥岩样品的古盐度、w(B)/w(Ga)、w(Sr)/w(Ba)、w(V)/w(Ni)等比值以及 B-Rb-Ga三端元图解分析得 知 ,研 究 区 山 西 期 沉 积 水 体 以 混 合 水 为 主 ,其 中 山 2 段 受 海 水 影 响 较 大 。 沉 积 构 造 特 征 也 表 明 ,研 究 区 山 西 组 具 碎 屑 海 岸 沉 积 特 征 。 综 合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和 沉 积 构 造 特 征 研 究 表 明 ,研 究 区 山 西 组 为 发 育 在 浅 海 陆 棚 之 上 的 三 角 洲 沉 积 。 关 键 词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延 安 地 区 ;山 西 组 ;浅 海 陆 棚 中 图 分 类 号 :P534.4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7849(2011)05-0019-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