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石油资源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与油源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与油源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Ab s t r a c t : I de n t i f y i n g p o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i g ht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 t he mi c r o s c o p i c o c c u l T e n c e o f o i l i n po r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c a l e s i s c it r i c a l t o u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i g h t o i l . I n t h i s s t u dy, t i g h t s a n d s t o n e s a mp l e s f r o m Ya n c h a n g Fo r ma t i o n, S G E 0 L O G Y
2 0 1 3年 6月 d o i : 1 0 . 1 1 7 4 3 / o g g 2 0 1 3 0 3 0 2
文章编号 : 0 2 5 3— 9 9 8 5 ( 2 0 1 3 ) 0 3— 0 2 8 8—0 6
— —
a c a s e s t u d y f r o m t h e Up p e r Tr i a s s i c Ya n c h a n g F o r ma t i o n.Or d o s Ba s i n
N i u X i a o b i n g , F e n g S h e n g b i n , L i u F e i , Wa n g C h e n g y u , Z h e n g Q i n g h u a , Ya n g X i a o , Y o u Y u a n ,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点概述[精华]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点概述[精华]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深部复合调驱技术实践

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深部复合调驱技术实践

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深部复合调驱技术实践张忠林【摘要】为解决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的单井产能低、产量递减快等难题,改善开发效果,根据"调堵"和"驱油"相结合的思路,开展延长油田深部复合调驱技术实践分析.结果表明发展复合技术,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协同效应是提高采收率的必要途径.证实了深部复合调驱技术作用效果好、有效期长,适合于裂缝发育、水淹、水窜较严重的特低渗透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矿场试验日产油最大提高40%,预测提高采收率6.6%,投入产出比1:5,效果显著.【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8)003【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深部复合调驱【作者】张忠林【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采收率高低体现油田开发水平。

采收率主要与储层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流体性质、驱动类型、开发方式以及采油技术等因素相关。

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通过提高波及系数或洗油效率来实现。

目前提高波及系数可以采取调整注采井网、调整流度比、深部调剖等方法;而提高洗油效率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驱油剂,使其深入到储层微孔隙中,从而提高洗油效率[1-3]。

由于特低渗透油藏特有的储层特征,常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存在着有效期短、经济效益较差等问题,寻求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势在必行。

1 油藏特点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陕北斜坡,是中国陆上最早发现的油田。

主力产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油层,储层沉积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分流河道、砂坝与席状砂。

受沉积环境影响,延长组长6油层,储层物性差,其平均孔隙度<10%,平均渗透率(0.1~1)×10-3μm2,属低孔、特低渗透储层。

区内油井自然产能很低。

通常采取压裂改造后投产,裂缝系统复杂,开发存在着单井产量低,自然递减快,一次采收率低等问题。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气区地热资源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气区地热资源评价

1551 概述地热资源是安全、稳定、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且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具有更深远的发展潜力。

我国的大部分地热资源属于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中。

在中西部油区的盆地深部,大多为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资源,特点为含热层系较多,分布面积较广,热储层体积较大,蕴藏的地热资源量较高。

2 区域概况延长油气区大地构造位置处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上。

陕北斜坡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体部分,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

由西向东出露的地层依次为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及三叠系。

3 地温场及热储层特征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平均比热流值为65.3mW/m 2,大地热流值具有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岩石圈厚度等说明研究区现今地温场既不是“热”的构造活动型也不属于“冷”的稳定构造型,而属于具中等大地热流值的过渡型,地温场分布特征主要受盆地深部结构及盆地构造格架控制。

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可以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的热储层主要为:侏罗系富县组碎屑岩、侏罗系延安组碎屑岩、三叠系碎屑岩、石炭-二叠系碎屑岩、奥陶系碳酸盐岩。

4 地热资源计算方法研究区地热资源赋存在热储层中,地下热水为深部热源的主要载体。

每个热储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水平方向同一深度上地温相同,无热量交换,单元侧向周边边界视为隔热边界;垂直方向不同深度上地温及梯度不同,热流自下而上传导。

根据这种特点,故而本次计算时采用体积法计算地层总热量。

计算公式如下:Q =AHC v (T p -T c )×106 (1)总热量计算按照体积法计算,实际上是估算热储层体积内储存的热量。

式中:Q 为总热量(k c a l );A 为热储面积(km 2),本次计算热储面积指由4000m以浅,热储层温度大于25℃的范围;H 为热储层平均厚度(m),本区地热资源丰富,本次计算分热储层计算,热储层的选择依据主要是有沉积砂体的厚度,砂体有效孔隙度,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C v 为热储层体积比热容(kcal/(m 3·℃)),传热介质由岩石颗粒、水、空气组成,比热容可由各组成物的比热容计算得出,实际应用中空气的比热容忽略不计。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维普资讯
第 1 9卷 第 3期 20 0 7年 o1 9 N O 3 .1 .
Se . 2 7 p 00
LI TH OLOGI RESERVOI C RS
文 章 编 号 :6 38 2 (0 7 0 —0 10 1 7 —9 6 2 0 ) 30 0 -6
藏 的 形成 主要 受优质 烃 源岩 、 有利 储 集砂 体 的控制 , 期 建设性 的 成岩作 用及构 造作 用 对储 层 的 改 后
善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7过 剩 压 力 为 油 气运 聚 的 主 要 动 力 , 沉 积 环 境 、 层 特 征 、 源 条 件 和 储 盖 长 受 储 烃 组 合 等 方 面 的 影 响 , 要 发 育 东 北 曲 流 河 和 西 南 辫 状 河 2种 三 角 洲 沉 积 模 式 , 角 洲 前 缘 水 下 分 流 主 三
7 02 ) 1 0 1
摘 要 : 尔多斯 盆地是 一 个 大型 中生代 内陆坳 陷型 盆地 , 鄂 油气 资源丰 富 。主 力含 油层 系三 叠 系延
长组发 育一 套 湖泊~ 三 角 洲相沉 积 , 油藏 为典 型 的岩 性 油藏 , 集 条件 较 差 , 层 非 均质 性 强。 油 储 储
河道 和 河 口坝是 延 长组 油藏形 成 的最 为有 利 的沉积 相 带 。
关键 词 : 低渗 透 ; 岩性 油 藏 ; 主控 因素 ; 分布 规律 ; 尔多斯盆 地 鄂
中 图 分 类 号 : E 2 , T l2 3 文 献标 识码 : A
The m a n c n r li a t r n s r b to f l w e m e biiy i o t o lng f c o s a d dit i u i n o o p r a lt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一、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低渗透油藏是指地层渗透率较低的油气储层,通常指渗透率小于0.1md的储层。

这类油藏由于地层渗透率低,油气困陷在储层中难以开采,因此开采难度大、生产周期长、投资成本高。

低渗透油藏的油层工矿物产能大、天然产能小、体积总量大、成本单位量高等特点,使其开发和评价面临一系列挑战。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1. 地质储量评价地质储量评价是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首要评价指标。

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储量评价和动态储量评价两个方面。

静态储量评价包括地质储量的勘探评价和具体储量的计算,主要考察地层的构造、地层的厚度、地层的有效渗透率等因素。

动态储量评价则通过油藏的产量、生产曲线、生产动态等参数进行评价。

2. 采收率评价采收率是指油气储层中可采出的油气资源的比例,也是衡量油气资源开发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评价中,采收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平井措施、改造技术、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3. 生产效率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与油气的产出效率密切相关,因此生产效率评价也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产效率评价主要考察生产动态、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效率等方面。

4. 经济效益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还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报率、成本收益比、油气资源开发的投资与收益等方面。

1. 评估开发潜力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地质条件和储量情况,通过地质、地面、地下和采收率等多方面考察,评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潜力,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2. 优化井网布置低渗透油藏需要通过合理的井网布置来提高采收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开发效果的评价,可以为井网优化提供指导。

3. 优化开发方案通过对开发效果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而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率和经济效益。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对于油田的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的特点使得油藏的成藏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研究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还可为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详细的地质背景介绍,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以及运移通道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油藏的成藏过程,揭示油气在致密岩性储层中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机制。

总结提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为后续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个向北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和一些次级褶皱组成。

这些构造特征使得盆地的沉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在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扩张阶段,湖泊广泛分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这套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三角洲相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湖泊相沉积则广泛覆盖在盆地的中心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第1期
高振东 :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41
下寺湾地区延长组储层属低孔、低渗的特低渗透储层。长 6 储层物性相对更差 , 其孔隙 度为 15 4 ~ 2 6% , 平 均 11 7% , 渗透率 为 1 28~ 0 01 ! 10 10
3 3
m 2 , 平 均 0 873 ! 10
40

西


第 25 卷
4
生油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处于延长组生油中心, 长 7、长 6 期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
3] 岩, 平均厚度愈 100 m, 是良好的生油岩。据前人研究[ 1、 , 该套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 , 生
油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殖 近水楼台之利。
腐泥型,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高 , 生油潜力大。给下寺湾地区带来
地中生界有利的石油富集区之一。主要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 6 、长 2。下寺湾油田的勘 探开发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971 年 ~ 1987 年 , 由长庆油田在此进行钻探 工作 , 发现洛河地区具有侏罗系、三叠系两套含油层系, 对本区有了初步认识 ; 第二阶段为 1987~ 2000 年, 由下寺湾钻采公司进行小规模勘探、靠自然能量开发 , 产量上升缓慢; ( 3) 第三阶段, 2000 年至今 , 为大规模勘探开发与产能建设阶段 , 该阶段滚动勘探与开发并举 , 使油田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形成了年产原油 40 万吨的产能规模。
陕西地质
第 25 卷 第 1期
GEOL OGY 6996 ( 2007) 01 0038 07
OF
SH AANXI
2007 年 6月
文章编号: 1001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 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words
Ordos Basin, Low Permeability, Resource Assessme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ight Oil
文章引用: 王克, 陈璐, 齐亚林, 李元昊, 庞锦莲, 刘鑫.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石油资源评价方法[J]. 地 球科学前沿, 2018, 8(3): 475-483. DOI: 10.12677/ag.2018.83051
1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2Reservoirs Evaluation Center, China Petroleum Logging Co., Ltd., PetroChina, Xi’an Shaanxi 3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Xi’an Shaanxi
Low-Permeability 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s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Ke Wang1, Lu Chen2, Yalin Qi3, Yuanhao Li1, Jinlian Pang3, Xin Liu3
王克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石油资源评 价方法
王 克1,陈 璐2,齐亚林3,李元昊1,庞锦莲3,刘 鑫3
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2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油气评价中心,西安 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4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1日
2.1. 烃源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发育长 7、长 9 两套烃源岩,其中长 7 烃源岩沉积时正处于湖盆发育全盛期, 盆地内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其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 75%以上;长 9 烃源岩沉积时 处于湖盆扩展期,为地区性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东南部志丹、甘泉和富县地区。延长组烃源岩镜质 体反射率(Ro)值在 0.8%~1.2%之间,有机质已达成熟阶段。延长组沉积后至早白垩世末期之前,盆地沉 积了厚层的中生界地层,尽管发生了短暂的抬升剥蚀,但是对生烃过程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埋藏史、 生烃史恢复表明,晚侏罗世开始进入大规模生排烃期,早白垩世末期达到生排烃高峰,燕山运动 IV 幕造 成盆地在早白垩世末期迅速抬升、剥蚀,烃源岩生烃基本结束。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90%以上的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近年来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相继提出了长7 优质烃源岩成烃机理、湖盆中部三角洲前缘牵引流及重力流复合成因砂体、多层系复合成藏规律、连续 性油藏分布规律等地质新认识,对石油勘探生产作用显著,也为进一步认识盆地石油资源潜力奠定了基 础。低渗透油藏与常规油藏在成藏机理、赋存状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其资源评价思路及方 法也有所不同。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油藏大面积分布的特点,详细分析了烃源岩、储 集层等成藏地质条件,明确了以地质评价为主、统计分析为辅的评价思路。在开展地质风险分析、有效 烃源岩评价、精细油藏解剖的基础上优选了类比法、成因法、统计法共三大类五种较为适用的评价方法, 并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关键步骤。上述评价方法涉及了地质分析、数理统计、勘探生产实践各个方面, 开展多方法综合评价是客观评价低渗透石油资源的基础。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18, 8(3), 475-48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ag https:///10.12677/ag.2018.83051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资源评价,成藏,致密油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DOI: 10.12677/ag.2018.83051
476
地球科学前沿
王克 等
2. 研究区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大型陆相河湖三角洲沉积,油藏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明显,以岩性 圈闭为主[3],主要形成岩性尖灭或物性遮挡油藏(图 1);油藏具有“低孔、低渗、低压”的“三低”特征, 目前渗透率小于 1 mD 的储层占 89.6%,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岩性油藏。鄂尔多斯盆地先后在 1985 年、1994 年和 2002 年完成了三次系统的资源评价,有效地指导了后期的勘探进程。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 石油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发现了西峰、姬塬、华庆等大型油田;同时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认识了 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相继提出了长 7 优质烃源岩成烃机理、湖盆中部三角洲前缘牵 引流及重力流复合成因砂体、多层系复合成藏规律、连续性油藏分布规律等地质认识[6] [7] [8] [9] [10], 为进一步认识盆地低渗透石油资源量奠定了基础。
Open Access
1. 引言
油气资源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可探明性,勘探工作的实质就是不断揭示不确定性,使其转化为可 探明性的过程。根据油藏类型划分方案[1],储层渗透率低于 50 mD 的油藏即为低渗透油藏。就勘探程度 而言,低渗透油藏尚属于勘探早期阶段,对其成藏机理及油藏分布规律的研究尚不成熟,但其与常规油 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成藏条件的研究相对成熟,兼顾了盆地级和区带级的资源评价。近年来,随着油 气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勘探的对象日趋复杂、地层埋深更大、储层渗透率更低,低渗透油气探明储量 的比重逐步提高。低渗透油藏在全球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国外,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为代表的研究 部门致力于连续型油气(主要为致密油气)资源评价,主要评价方法包括类比法、单井储量估算法、体积法 等[2] [3] [4],USGS (2008 年)评价北美威林斯顿盆地致密油资源量即高达 230 亿吨[5]。
2.2. 储集条件
延长组储集体主要包括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重 力流复合成因砂体等;砂体平面展布面积大,以长 8 油层组为例,砂体面积达 4 × 104 km2,有利于形成 大型油藏。岩性为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其碎屑成分中石英平均 45%,长石平均 40%,岩屑平均 15%。填隙物主要是绿泥石、碳酸盐和浊沸石。岩石具有低成分成熟度和高结构成熟度的特征,粒级以 细砂为主,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以线、点–线、点接触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为主,其次为长石溶 孔、浊沸石溶孔以及各种微裂隙等。砂体横向厚度变化大,纵向上隔夹层较多,物性差异较大。延长组 主力油层为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平均孔隙度 10%~14%,渗透率(0.1~2) mD。其中,长 4+5 平均渗透率 (0.4~1.0) mD,长 6 渗透率平均(0.5~1.5) mD,长 8 平均渗透率(0.5~1.2) mD。
Received: May 17th, 2018; published: Jun. 4th, 2018; published: J 90% of the reservoirs are low-permeability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Some newly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such as hydrocarbon forming mechanism of 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of Chang 7 formation, traction flow and gravity flow genetic composite sand body of delta front in central of lake basin, the mechanism of multi-layers multiply forming poll rules, continuity of reservoir distribution law and so on, are produced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played significant role in oi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and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of the oil resources of the basin.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was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reservoir in the aspects of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which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hydrocarbon resource assessment. Because the wide-spread characteristic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the detailed research about geologic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as made, which formed the evaluation reason of mainly the geologic analysis and secondly statis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geologic risk analysis, evaluation of efficient source rocks and fine reservoir analysis, the analogy method, genetic method and statistic method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low-permeability petroleum resource of Ordos basin, and the strategic steps of various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All the above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ed various aspects of the practice, such as geolog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using multiple methods is the basis for objectively evaluating the low-permeability oil resour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