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_李相博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剩余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剩余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

刘小琦,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剩余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第28卷第2期收稿日期:2006-09-19修订日期:2006-10-27作者简介:刘小琦(1968-),男,甘肃宁县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石油地质,(Tel)010-82320862(E-mail)liuxiaoqi68@sina.com.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剩余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刘小琦1,邓宏文1,李青斌2,任国选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集团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101)摘要:利用平衡深度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的流体剩余压力分布特征。

研究发现,研究区各井下均有剩余压力,其中长7幅度最大,其次为长6和长4+5及长8,剩余压力的分布与已知含油情况分布关系密切,大多数油田在平面上均分布在相应油组剩余压力低值带,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异常压力段中的相对低值带,其次为正常压力段。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力生油层长7油组油气运移及聚集条件,指出安塞和盐池两地区是长2油层聚集区,陇东、白宝、靖边一线以东是长6油层运移富集指向区,而陇东、白宝、靖边一带是长8油层运移富集指向区。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剩余压力;油气运聚;声波测井中图分类号:TE111;TE112.12文献标识码:A勘探事实证明,无论在生油层还是储集层中,流体运动总是遵循从高剩余压力区向低剩余压力区流动的规律[1,2]。

因此,研究地下流体压力分布对了解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西峰油田长8油层的发现给人们一个启示,长7层生出的油不仅可向上运移,而且还可以向下运移。

随着钻探揭示长8层井的数量的增加和测井质量的提高,很有必要对盆地延长组压力分布状况及与油气关系作一详细研究。

本文对最近几年钻探的221口新井测井资料作了分析,挑选出揭穿层位深、测井质量高、尤其是声波测井的井共120口。

以泥岩压实曲线中声波测井作为获得流体压力数据的来源,采用平衡深度法计算异常段的压力,对正常压实段采用静水压力梯度法计算。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延长组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油层系。

根据古流向、盆地周缘古陆形态、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岩屑分布特征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确定延长期存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和南部五个主要方向的沉积物源,且东北和西南物源影响范围广。

东北物源以阴山古陆太古代变质岩为主,西北物源以阿拉善古陆太古界片麻岩为主,西南、南部和东南部物源分别以陇西古陆、与盆地南部相邻的秦岭一祁连褶皱造山带和盆地东南缘的古秦岭剥蚀区,岩性以早古生界片麻岩、花岗岩类为主。

关键词:延长组;物源分析;鄂尔多斯盆地1999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业,工程师,现在长庆油田采油五厂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属于地台型构造沉积盆地,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沉积期,其中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发育大型陆相湖盆,并环湖发育了一系列河流一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些延长组三角洲体系是盆地主要的含油气体系。

环湖三角洲有利于油气的捕俘,但其展布和物性受源区及源区母岩的控制和影响[1]。

因此,弄清延长组沉积期的物源位置、阐明古物源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3年,魏斌,魏红红,陈全红,赵虹从重矿物分布特征和古流向资料出发,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存在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沉积物源[2]。

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小层对比及沉积微相划分奠定了基础,对于勘探寻找有利储层,开发提高注采效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央构造带中部,华北克拉通西部,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

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拗陷及西缘冲断构造带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

图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3],延长组划分为10个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地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地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

第31卷第3期2019年6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1No.3Jun.2019收稿日期:2018-12-17;修回日期:2019-02-19;网络发表日期:2019-03-27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吉木萨尔致密油渗流机理特征及开发方式基础实验研究”(编号:2017D01B56)资助作者简介:唐建云(1980—),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及油气资源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地址:(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大学城安定路355号。

Email :tangjy0808@ 。

文章编号:1673-8926(2019)03-0020-07DOI :10.12108/yxyqc.20190303引用:唐建云,张刚,史政,等.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地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岩性油气藏,2019,31(3):20-26.Cite :TANG J Y ,ZHANG G ,SHI Z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tages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Fengfuchuan area ,Ordos Basin.Lithologic Reservoirs ,2019,31(3):20-26.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地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唐建云1,2,张刚3,史政4,章星2,陈玉宝5(1.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克拉玛依834000;3.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采油厂,陕西榆林719000;4.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5.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716005)摘要: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地区延长组长2和长6储层砂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开展了荧光显微镜鉴定和冷热台测温等实验分析,并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相结合,判断目的层的油气充注时间。

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成因及成藏期次

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成因及成藏期次
第 40 卷 第 4 期 2019 年 8 月
文章编号:1001-3873(2019)04-0414-08
新疆石油地质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DOI:10.7657/XJPG20190404
Vol. 40,No.4 Aug. 2019
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成因及成藏期次
与先存低成熟原油混合的产物,Ⅱ类原油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规模油气充注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成因;地球化学特征;成藏期次
中图分类号:TE112.111
文献标识码:A
Genesis and Accumulation Periods of Oil in Yanchang Formation of Daijiaping Area, Ordos Basin
自长 7 烃源岩,但Ⅰ类原油的成熟度参数 C29甾烷 20S/C29甾烷(20S+20R)和 C29甾烷 ββ/C29甾烷(αα+ββ)、环境参数 Pr/
Ph 和伽马蜡烷指数明显低于Ⅱ类原油,而反映有机质来源的 αααC27甾烷(/ C27甾烷+C28甾烷+C29甾烷)、4-甲基甾烷/规
则甾烷、Pr/nC17等参数略高于Ⅱ类原油。结合成藏期次分析认为,Ⅰ类原油为长 7 烃源岩生烃高峰期形成的成熟原油
LIU Xuezhen1, YANG Yingchun1, ZHOU Xiang2
(1.Daq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ompany No.1, BGP, CNPC, Daqing, Heilongjiang 163000,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imited, PetroChina, 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disputes about oil⁃source relationship in Yanchang formation of Daijiaping area, Ordos basin, the paper systemati⁃ cally analyze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periods of the oil in different horizons of Yanchang form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extract group components, saturated hydrocarb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 perature test of the oil and source rock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 in different horizons are ba⁃ sically the same, indicating a fairly deep-deep lacustrine sediments formed in a fresh water-brackish water and weak reduction-reduct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keroge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ixtures of lower hydrobiont and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 The homogeniza⁃ 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rock samples from different horizons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Daijiaping area show a feature of double⁃peak distri⁃ bution, and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inclusions in the reservoirs of Chang 82 and Chang 9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reservoirs of Chang 6 and Chang 81. The analysis on the burial history shows that there were 2 oil charging periods, namely the end of Late Jurassicthe middle of Early Cretaceous.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biomarkers to do Q⁃type analysis, the oil of Yanchang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 to 2 types, TypeⅠincludes the oil from Chang 6 and Chang 81 and TypeⅡincludes the oilg 9. Although both of the 2 types of oil come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Chang 7, but the oil maturity parameters such as C2920S/(20S+20R), C29 ββ/(αα+ββ), Pr/Ph and gammacerane index of Type Ⅰ oil are obviously lowerer than those of Type Ⅱ, and the parameters reflecting organic matter source like αααC27 sterane(/ C27⁃29)sterane, 4⁃methy sterane/regular sterane and Pr/nC17 of TypeⅠoil a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ypeⅡ. The analy⁃ si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s indicates that TypeⅠoil is the mixture of the matured oil generated during the hydrocarbon gener⁃ ation peak and the previously existing low⁃maturity oil in the source rocks of Chang 7, and TypeⅡoil should be the product of large scaled hydrocarbon charging during the middle of Early Cretaceous. Keywords: Ordos basin; Daijiaping area; Yanchang formation; oil genesi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湖盆演化及石油聚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湖盆演化及石油聚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湖盆演化及石油聚集规律国吉安;庞军刚;王桂成;李文厚;陈全红;曹红霞【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0(029)002【摘要】延长组湖岸线、深湖线及湖盆底形恢复显示,延长组湖盆具有向西南部迁移,再向东北部迁移的演化特点.长6期湖盆底形具有"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特点,盆地中心位于庙湾以北、正宁以东、甘泉以南地带,造成盆地东北部为缓坡型三角洲体系,而西南部为陡坡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浊积扇.延长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控制了4套生储盖的分布.延长组湖盆演化与石油的聚集关系密切,湖岸线附近的三角洲前缘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区,深湖区的浊积砂体也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和良好的成藏条件.东北部、西南部主要成藏组合及深湖浊积岩的特征表明,可以进一步向盆地腹地扩大勘探.【总页数】8页(P277-283,291)【作者】国吉安;庞军刚;王桂成;李文厚;陈全红;曹红霞【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7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130.1;P534.5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沉积期湖盆迁移演化及沉积响应 [J], 完颜容;李相博;刘化清;魏立花;廖建波;黄思静2.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湖盆演化 [J], 郭艳琴;惠磊;张秀能;魏千盛;李文厚;李百强3.陆相拗陷湖盆陡坡带物质聚集及层序充填动力学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J], 倪新锋;陈洪德;韦东晓;赵俊兴4.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塞地区延长组石油聚集规律 [J], 王变阳;安思谨;贺永红;张彬;王康乐;马浪;时晓章;丁磊5.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塞地区延长组石油聚集规律 [J], 王变阳; 安思谨; 贺永红; 张彬; 王康乐; 马浪; 时晓章; 丁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塞 、 峰、 西 姬塬 等亿 吨级大 油 田。鄂 尔多斯 盆地 南部 由于地 表 条件 、地 震 资料 覆盖 及 资料 品质 的限 制 , 钻井一 直是油气 勘探 的重要 手段 。前 人对 研究 区沉
积 体 系及砂 体 展布 规律 进 行 了大量 研 究 . 取得 了丰
富 的成果 _ , 为 低孔 、 渗 背 景 下 的相 对 高 孔 、 1 认 q] 低 高 渗带 是有 利勘 探 区 。尽 管如 此 . 沉积 体 系及 砂 体
沉 积 。 育 2 3支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 西 物 源 为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积 体 系 , 供 了陇 东地 区和 镇 泾地 区 沉 积 , 发 ~ 南 提
发育 4 ~5支分支河道砂 体 , 向上 具有 良好 的继承 性 。西 南部砂 体主要 发 育于 长 8油层 组 , 纵 东北部砂 体
0 引言
鄂 尔多 斯盆 地位 于华 北地 台
西 部 . 我 国 内陆 第 二 大 沉 积 盆 是
1 基 本 地 质 特 征
鄂尔 多斯盆 地是一 个多构 造体 系 、 多旋 回演化 、
多沉 积类 型 的大型 盆地 M。根据 盆地 的地 质演 化 卜 】
地, 横跨 陕 、 、 、 、 5省 区 , 甘 宁 蒙 晋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 系与油气 富集
李 士 春 冯 朝 荣2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世 江 , ,
(. 1中国石油 长庆 油田分公 司第二采 油厂 ; . 台职业技 术 学院 ; . 2邢 3中国石 油长城钻探 测试公 司) 摘 要 : 通过鄂 尔多斯盆地 南部 中生界延 长组层序 地层 分析 , 延长 组划分 为 5个长期 旋回 ,2个 中期旋 将 2 回 在层 序地层格 架控 制 下 , 究 了鄂 尔多斯盆地 南部沉 积体 系及 其砂体展 布特征 。研 究 区发 育北 东、 研 南 西 2大物 源体 系, 中北 东物源 ( 其 强势物 源) 为 曲流河三 角洲沉 积体 系, 供 了富县一 旬 邑一 宜君地 区的 , 提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寒武统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寒武统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
3.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 and Gas Fields,Xi'an 710018,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Lower Cambria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geotectonic background,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1)Dongpo Formation and Luoquan Formation are the main source rocks developed under Xinji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Lower Cambrian. The TOC mass fraction is 0.19%-11.18%,with an average of 3.14%,so they are the best source rocks of Cambrian.(2)The entire North China region transgressed in the early Early Cambrian and deposited a set of
(1.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Northwest,Lanzhou 730020,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Xi'an 710018,Chi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172 2012年4月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9 No.2

文章编号:1000-0747(2012)02-0172-0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李相博1,刘显阳2,周世新3,刘化清1,陈启林1,王菁1,廖建波1,黄军平1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131);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KZCXZ-EW-104-0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08ZX05044-2-8-2)

摘要: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与长10油层组的油源、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的原油分为2种类型,第Ⅰ类来源于长7烃源岩,第Ⅱ类来源于长9烃源岩;陕北地区长10油层组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9烃源岩。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藏均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但前者在第1期(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期)就达到了油气充注的高峰期,而后者在第2期(下白垩统志丹组沉积期)才达到油气充注高峰期;陕北长10油层组也存在2期成藏,但2期油气呈连续充注,大致从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早期一直持续到下白垩统志丹组沉积中后期。长9与长10油藏有“上生下储”、“侧生旁储”及“自生自储”3种成藏模式。图10参22 关键词:油源对比;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模式;长9油层组;长10油层组;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Hydrocarbon origin and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of the Lower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Li Xiangbo1, Liu Xianyang2, Zhou Shixin3, Liu Huaqing1, Chen Qilin1, Wang Jing1, Liao Jianbo1, Huang Junping1 (1. Northwest Branch,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Lanzhou 730020, China; 2.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710018,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Research, Geology and Geophysic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biomarkers in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and basin model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il sourc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of the Chang 9 and Chang 10 oil-bearing formations,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The crude oil of Chang 9 in the Longdong and Jiyuan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ype crude oil origin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Chang 7, while type crude oil came from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Chang 9. ⅠⅡThe crude oil of Chang 10 in Northern Shaanxi originated mainly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Chang 9. The Chang 9 oil reservoirs in both the Longdong and Jiyuan areas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hydrocarbon injection. The former reached the peak period of hydrocarbon injection in the first period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Middl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while the latter in the second period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Lower Cretaceous Zhidan Formation). There are two periods of continuous hydrocarbon injection in Chang 10 of Northern Shaanxi, generally from the early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Middl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to the middle-lat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Cretaceous Zhidan Formation.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in Chang 9 and Chang 10, i.e. “upper generation and lower storage”, “adjacent generation and lateral storage” and “self-generation and self-storage”. Key words: oil-source correlation; 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Chang 9 oil-bearing formation; Chang 10

oil-beari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陆上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其主要含油层位。前人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1—长10共10个油层组[1](长1—长6为延长组上组合,长7—长8为

延长组中组合,长9—长10为延长组下组合)。由于以

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长8油层组以上,所以对长9

油层组与长10油层组的认识程度较低,且存在争议。

在油气来源方面,段毅等[2]与张文正等[3]认为鄂尔多斯

盆地长9原油主要来自长7段烃源岩,只有志丹地区长9

原油来自于长9段烃源岩,但笔者认为陇东地区长9原油

明显存在自身油源的贡献。杨华等[4]认为陕北地区长

10

原油来自长7段烃源岩,但李士祥等[5]认为这一地区长102012年4月 李相博 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173 原油可能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在油气充注方面,李元昊等[6]认为鄂尔多斯湖盆西北部长9油藏发生了2次

大规模的幕式充注,主要成藏时期为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期,而王传远等[7]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

藏只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中白垩世。 本文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对长9

和长10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期次、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等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认识,以期为长9与长10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1 样品采集与分析

本次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内系统采集了21个烃源岩样品、11个原油样品和14口井(共计384个测试点)的包裹体样品,此外,还收集了前人部分烃源岩和原油样品的分析资料(其中烃源岩样品7个、原油样品15个),样品分布见图1。样品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长安大学流体包裹体测试中心进行。

图1 研究区及样品位置分布 2 油气来源分析 2.1 长9原油来源

2.1.1 原油类型划分 通过对研究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将长9

原油划分为2类。 第Ⅰ类原油的姥植比(Pr/Ph)值为0.99~1.21;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很低,远小于C30藿烷(见图

2a),C3017α(H)-重排藿烷与C29降藿烷的比值小于1;

C20、C21、C23三环萜烷分布大多呈“上升型”,也有的

呈“山峰型”;新藿烷Ts和Tm含量较低,Ts/Tm值为1左右;重排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低,孕甾烷含量中等,孕甾烷+升孕甾烷与规则甾烷的比值为0.04~0.09;ααα20RC27、C28、C29甾烷(图中简称C27、C28、C29)

呈“L”型分布(见图2b)。这类原油包括定86、安44、安75、白227、西62和镇150井原油,主要分布在姬塬和陇东地区。 第Ⅱ类原油的Pr/Ph值为0.84~1.24;C3017α(H)-

重排藿烷含量高(见图2c),C3017α(H)-重排藿烷与C29

降藿烷的比值大于1;C20、C21、C23三环萜烷呈“上

升型”分布;Ts和孕甾烷含量很高,且Ts含量远大于Tm;升孕甾烷含量较低,孕甾烷+升孕甾烷与规则甾烷的比值为0.11~0.18,重排甾烷含量较高;ααα20RC27、C28、C29甾烷呈“L”型分布特征,且

ααα20RC27甾烷略占优势(见图2d)。这类原油包括白

257、庄14和元427井原油,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 2.1.2 长9油源对比

由于长7与长9烃源岩的沉积、成岩氧化还原环境存在明显差异[3],因此,可以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源对比分析。 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谱图(见图2、图3)发现,长9第Ⅰ类原油与长7烃源岩(泥质烃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