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勋表样式

合集下载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1931-1949年的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中国的军衔制从清末建立到民国的几次改动;军衔等级中都没有“大元帅”这一级;那么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的大元帅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孙中山等人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而是职务;是一种权力象征..1917年7月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即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有130多名议员出席;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规定军政府设海陆军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均由国会选举产生..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长;元帅则协助其工作..9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但陆、唐二人不愿和孙中山合作;分别通电拒受元帅职务..可见;孙中山的大元帅是一种职务;即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相当于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而不是军衔..其实;在晚清实行军衔制时;就有陆海军大元帅一职;是由光绪皇帝兼;光绪病逝后;宣统皇帝即位;因他当时才3岁;大元帅之职由其父摄政王载沣兼..而民国时期的大元帅也不止孙中山一人..北洋政府历届元首总统或执政;均兼陆海军大元帅..1924年11月;孙中山督师北上;国民党元老谭延闓、胡汉民在广州先后代理大元帅职..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的大元帅也是一种实际职务名称;其权力相当于实行“内阁制”国家的总统..1934年3月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长春当上了“满洲国”儿皇帝;并兼“满洲国陆海军大元帅”..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即最高军事统帅..蒋介石是旧中国最后一位大元帅..以上这些大元帅都不是军衔..如蒋介石就任大元帅时;军衔仍为特级上将;直到1975年蒋在台湾去世时;其特级上将的军衔都未曾改变过..。

旧中国的勋表制

旧中国的勋表制

勋表,又称略章、勋略等,是用来代表勋章、奖章等奖励的一种证章,是军队勋赏制度的组成部分。

解放军目前并未实行勋表制,但制服上有外观类似勋表的级别资历章,造成了学界和社会大众的一些误解。

一是分不清级别资历章与勋表的区别,一些权威媒体和专家称“级别资历章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军队佩戴的勋表的组成部分”,勋表“包括立功略章、级别略章、年度略章、服役略章”。

不少论著和媒体照搬照用,以讹传讹。

二是不理解“表”字的含义,一些论著望文生义地把勋表理解成“像表格一样”的勋章标志牌,把勋表板当做“一整块勋表”。

以上误解的产生,是不了解勋表制起源和发展。

勋表虽然源于西方,但在旧中国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3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

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专门研究中国勋表制度起源和发展的论著,一些网站、论坛上的探讨和介绍不全面且存在不少讹误,因此该问题仍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制度史研究的空白领域。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对旧中国勋表制的起源和发展做一个梳理,试图澄清一些广泛存在的误解。

由于现存涉及勋表制的文字档案较为稀少,本文关于对于勋表制的研究不得不依托图片文献进行一些推测,有待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中国勋表制的起源勋表源于英国。

据考证,1642年英军就设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勋章、奖章授予制度。

由于战事频繁,功劳较多的将士军服上容纳不下太多的勋章,如果全部佩带,既不美观也不方便。

于是,英军把勋章的绶带叠成一个个小方块,固定在军服左上角,以此代替勋章本身,象征往日的荣耀。

英军的这一创新,渐渐受到西方各国的效仿,在穿着军常服时佩戴勋章略表的制度逐渐成为现代军事制度的一部分。

中国的勋表制度起源于晚清时期。

光绪年间,中外交往日益频繁,清政府为了适应外交活动的需要,由总理衙门设计了宝星勋章,勋章外形呈星状,图案仿照清朝国旗,以龙为标志,也叫“双龙宝星”勋章。

但只颁发给外国人和清政府外务部官员、驻外使领官员(图1),没有形成系统的勋章制度。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民国时代,有枪便是草头王,地方割据势力林立,故而所部的军装服饰也是五花八门。

左:1911年的革命军军官;中:清军士兵;右:清军军官。

1927年的安国军政府官兵:左为孙传芳部步枪兵、中间为孙传芳,其实从相貌来看,更像段祺瑞;右为孙部童子军,手持红缨枪。

1910年代的军阀部队:左为北洋军军官,中间为手持毛瑟步枪的滇军下士,右为手持“汉阳造”的张勋辫子兵。

张勋辫子兵虽说留着个辫子土点,可人家脚蹬皮鞋马裤,也是土洋参半。

1920年代初期的军阀部队:左一,浙江省防担架兵;左二为孙中山部下的粤军医务兵;左三为皖系“国际维和士兵”(这支部队很有可能是中国参加一战后同盟国出兵干涉俄国远东行动的部队。

);1924年左右的张作霖部奉军,左一为奉军中的日本军事顾问,中间为手持短柄骑枪的奉军军官,右为奉军士兵。

东北冬天天气酷寒,狗皮帽子是奉军的标准装备。

这是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造型:头戴青天白日军徽,臂缠红袖标。

这是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所部官兵打扮。

近代的北方军人颇有尚武风气,河北沧州地区更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官兵们对刀术多少都会几下子。

这便是“狗肉将军”张宗昌的部队:左边掌旗者为张宗昌所部的白俄雇佣军,中间为张部司号兵,右边张部步枪兵。

冯玉祥的国民军。

左边的士兵一手持枪,一手捧读圣经,全军读圣经也是冯玉祥治军的一大特色;中间这位,便是国民军领袖冯玉祥,看来和普通士兵打扮无异;右边是冯玉祥部最精锐的手枪队士兵,身背大砍刀,手持二十响快慢机。

冯玉祥部常年驻扎财力不足的西北,军装打扮都比较朴素。

这也是北洋军阀时代的部队装束:左边这位,手持德式MP18冲锋枪,此枪技术含量不高,皮实火力猛,深受中国军队喜爱。

中间这位,头戴翻毛皮帽,身背大刀,手持长枪,应该属于北方军阀部队的;右边这位脚穿草鞋,手打雨伞,颇有晚清士兵古风,左臂上套一“孙”字袖标,可能是孙传芳的部队。

右边这位一望便知,是东北军的打扮;中间这位,头戴德式钢盔,应该是国民党中央军了;左边这位,右手挥舞长刀,左手拿着日军钢盔,寓意战胜日本军,自然是二十九军赫赫有名的大刀队士兵了。

国民革命军编制表

国民革命军编制表

第1军(1、78、167师)曾为整1师,辖1、78、167旅6个团;167旅部及1个团为一野歼灭,军部、1、78师及5个团为二野歼灭。

第2军(9、76、预2师)曾为整9师,辖9、76、预2旅6个团;军部、9、76师、预2旅1个团为二野歼灭,预2旅旅部及1个团被三野歼灭,1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3军(7、32师)辖5个团;在晋察冀地区与解放军作战时全军覆没。

第4军(59、90、102师)曾为整4师,辖59、90、102旅6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5军(45、96、200师)曾为整5师,辖45、96、200旅9个团;45师1个团为二野歼灭,军部、45、96、200师师部及8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6军(201、202、204师)曾为整202师师部及1、2旅,整203师2旅,整205师1旅共辖8个团(后整202师改37军);军部、202、204师师部及7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7军(171、172师)曾为整7师,辖171、172旅6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8军(荣1、103、166师)曾为整8师,辖42、103、166、新3旅9个团;103师师部及1个团为二野歼灭,军部、荣1、166师师部及8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9军(203、205、206师)曾为整206师师部及1、2旅,整203师1旅,整205师2旅共辖8个团;203师师部及2个团为一野歼灭,整206师2个团为二野歼灭,整206师师部、1、2旅旅部及2个团与解放军第一、二野战军作战时全军覆没,205师师部及2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10军(3、20、新1师)曾为整3师,辖3、20、新1旅6个团;为二野歼灭。

第11军(168、暂9、骑8师)曾为整18师,辖168、暂9、骑10旅6个团;为一野歼灭。

第12军(111、112、新36师)曾为整12师,辖111、112、新36旅(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辖6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13军(4、54、89师)辖9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14军(10、83、85师)曾为整10师,辖10、83、85旅6个团;军部、10、85师师部及4个团为二野歼灭。

“二战勋章”之往事

“二战勋章”之往事

“二战勋章”之往事"Er zhan Xun zhang" zhi Wang shi 本刊记者 薛续友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69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两个战场,即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太平洋战场以海战为主,而中国始终是对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说起“二战”成果,不能不使人想起承载至高荣誉的二战军事符号——“战争勋章”。

中国服役奖章中国服役奖章(图一)授予1937年7月7日至1939年9月7日期间在中国服役或在中国附近的海军舰船上服役的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海岸警卫队人员。

颁布时间:1940年实授日期:1937-1939年、1945-1957年评判标准:在其时间内中国陆上或附近的海军舰船上服役的人员。

配饰:铜星附注:奖章在1947年为在上述日期内延长服役的人员做了修订。

中国服役奖章佩戴在海军远征奖章之后,本土防御服役奖章之后。

中国服役奖章于1940年8月23日由海军部长批准设立,奖章由乔治·斯诺登设计,奖章为铜质圆形,奖章中间为一艘满帆航行的中国式帆船,在船的上下方分别刻着一只栖息在船锚和月桂枝之上的美国之鹰图案。

在鹰的两侧刻有“以表彰服役贡献”的字样,上方浮刻着“美国海军”字样。

绶带为黄色背景加红色边带点缀,勋表为黄色,两端分别有红色的细条纹。

当获得多于一枚的奖励时,使用直径3/16英寸的铜星来表示。

中国服役奖章授予1937年7月7日至1939年9月7日期间在中国服役或在中国附近的海军舰船上服役的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海岸警卫队人员。

二战德国勋表简介

二战德国勋表简介

二战德国勋表简介前言这里提到的勋略,主要是指一种用小尺寸绶带制作而成的,用来替代奖章原件佩戴在胸前的勋带条,以使军人在各种不同环境都可以展示他们个人所获得的荣誉。

它可单个也可多个组合,多固定在金属背板上,排列成行,也有勋标、勋表和略章等不同的叫法。

该资料直接译自Mark·Hayden所著《German Military Ribbon Bars1914-1957》一书,为了保持原貌,在图片和文字上都没有进行大的改动。

本帖决无宣扬NC的意思,只是为德国勋章爱好者提供一些普及性的知识。

本人水平有限,翻译的不深、不透、不准的地方,恳请各位同好指正。

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版了许多种类繁多的有关德国军事用品的著作。

实际上,有关德军的奖章、奖项、制服和设备的各个方面都已在许多优秀的书籍、影片、杂志中作了介绍。

但是,在德国军事用品中有一个方面被忽略了,这就是勋略。

在许多描写二战时期德军的书籍中都会附有一些佩带奖章的德国士兵的照片,在这些奖章中通常都有勋略。

关于这方面的兴趣是在我购买了一件德军士兵的短上衣(M40)后产生的。

这件上衣保存的非常好,但是除了在左侧胸前的口袋上方有一条小小的勋略外,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正是这条勋略引起了我的好奇。

后来,我查证到这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勋略,所代表的是1938年3月13日奖章(吞并奥地利纪念章)和1938年10月1日奖章(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纪念章),而且这条勋略与衣服在最初并不是一套的。

然而,小小的勋略所包含的丰富历史使我非常震惊,我就此开始收集它。

在我收集勋略的那段时间里,它在市面上还是很常见的。

但是,我发现并没有关于勋略的结构、意义、价值以及获得条件等方面的著作,因此我开始尝试写本书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单从外观而论,勋略在第三帝国的军事用品中并不是最引人注目的。

但考虑到它所代表的奖项的重要性时,勋略的收藏价值就不难而知了,每个人的英勇行为和服役表现都可以通过其所佩带的勋略直接反映出来。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解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解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 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 1931 年 前后到 1942 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 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卡其色
主,即使嫡系部队也有不少穿灰布棉军装的。此外据文献记载,两广部队(李宗仁、 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 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所谓的灰色, 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在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 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源于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当时的滇军即穿着蓝色棉制服, 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 19 师,师长龙绳武)接受了美军装备。
1936 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 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 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 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 年内完成 20 个师的整编,先从中央军和东北军开始。中央军的 37 个师师共 186 个
—————————————————————————————————————————
共 28 页
(国子制作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1页
本文资料收集于网上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
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军参与整军的 135 个团
1 个炮兵营;
3 个榴弹炮连(配 12 门 75 毫米山炮);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民国时期的军队(1912年至1949年)1911年,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1912年(民国元年)7月参议院公布男女礼服,同年10月公布陆军服制,1918年(民国七年)公布海军服制等。

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完全切合中国国情,而没有能够全部实行。

民国初年,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全国军队的军服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式。

但因受当时世界列强军队服装的影响,式样上大体相近,而与东邻日本的军服更为接近。

自北洋练兵以来,中国军事制度上主要学习日本。

当时军官、士兵一般多戴硬壳大檐帽,缀五角形帽徽,按民初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颜色。

军官常服用呢料,士兵用黄斜纹布。

军官穿长筒靴,士兵打绑腿、着高腰皮鞋。

官兵均配领章,采用呢制,呈长方形,将官为全金色,其余按红、黄、蓝、白、黑区分步、骑、炮、工、辎兵科。

官兵均以肩章区别等级。

北洋军阀政府虽制定了陆、海军服制,但执行得很乱。

军服的颜色、式样和制作材料因派系不同,自行规定,极不统一。

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兵种的增多,战场分工越来越细,军服的种类也大大增加。

而社会生产的民展,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军服材料质量的的改进。

但总的来看,民国时期军服的式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明显好于各地方派系部队,如冯玉祥的西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等“杂牌军”。

30年代以后,国民党军队曾几次颁布服制条例办法,规定了军服的种类、亲式、颜色,材料,对于统一服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

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

礼服的穿戴,大礼服在国庆日、元旦日庆贺宴会时,领受勋章或参加各种典礼时,随从国民政府主席阅兵时,随从最高军事长官与国庆日、元旦日阅兵时,国家有其他大典时,举行会礼或祭奠时穿着;长礼服在竭见或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侍从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巡阅要塞、军港、学校、兵营、舰队时,部队因典礼而举行阅兵时,就职、卸职及重要集会时,访侯或拜答外国重要文物官员时,参加军人婚丧以及祭奠时穿用;军常服在平时办公及外出,操练演习及受检阅以及战时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