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

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

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作者:宫毓静, 安汝国, 虞慧, 王理达, 郑俊华, 果德安作者单位:宫毓静,虞慧,王理达,郑俊华,果德安(北京大学药学院,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安汝国(吉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1)刊名:中草药英文刊名: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年,卷(期):2002,33(1)被引用次数:85次1.曹仁烈;孙在原;王仲德中药水浸剂在试管内抗皮肤真菌的观察 19572.姜欣;王晓波;李中山十全大补汤在抗真菌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实验研究 1997(02)3.曹煜;张士英;朱润衡野生植物珊瑚姜抗真菌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 1989(02)4.曹松年;赵芳洲中药复方及单味药对真菌的抑菌作用 19625.张致中紫草对皮肤真菌抗菌的初步实验报告 19536.郑武非普通中草药在试管内对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的抗真菌力 19527.吴绍熙;胡润生;杨国亮土槿皮抗真菌的实验、临床及机理研究 19608.宋军;李鹤玉;赵小秋丁香酚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1996(04)9.席艳丽;李鹤玉;卢玉娟肉桂醛体外抗真菌作用初探 1989(01)10.Gollub E G;Liu K;Dayan J Yeast mutants deficient in heme biosynthesis and a heme mutant additionally blocked in cycliation of 2,3-oxidosqualene 1977(09)11.吴绍熙现代医学真菌检验手册 19981.方建茹.龙凯.谢小梅.FANG Jian-ru.LONG Kai.XIE Xiao-mei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3)1.谢婷.范瑞强.吴盘红中药干预白念珠菌的实验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3)2.姜淼.黄欣.施伟民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1)3.姜淼.黄欣.沈亮亮.周斐.屠韡燕.施伟民2种中药单体对念珠菌的体外药敏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1)4.桂蜀华.王贵均.李业荣.梁远园.黄琳.张言大蒜超临界萃取物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6)5.赵院利.任健康.李巧如.刘宗智.归巧娣.徐翠香微量半固体琼脂稀释法用于中草药抗菌试验的方法学研究[期刊论文]-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1(4)6.宫毓静.刘红.冯淑怡.周艳华.孙明杰牡丹皮等10种中药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3)7.吕晓峰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进展[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11(6)8.张泽生.凌洁.王浩.刘克颜.王丽.郭红莲迷迭香抑菌及防腐作用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1(7)9.张平.刘海燕复方中草药抗真菌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饲料博览 2011(9)10.季春莲.许秀娟.胡马洪.陈杨波.李玉花.张庚当归六黄汤联合氟康唑治疗肺白色念珠菌病5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 2010(4)11.邓洁华.王刚生.马耀辉.史敏.李波中药提取液体外抗肠道念珠菌的作用[期刊论文]-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7)12.张应烙.尹彩萍18种中药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江西植保 2010(2)13.翟凤艳.郭东峰.刘英杰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10(8)14.吴旖.赵斌.王琼保鲜果蜡制备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10(7)15.王文花.李劲松.肖晴晴.饶斌5种中药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3)16.任艳芳.刘畅.徐玲玲.何俊瑜中草药提取液对柑橘采后主要病菌抑制效果研究[期刊论文]-北方园艺 2010(23)17.知母提取物抗真菌作用实验研究[期刊论文]-特产研究 2009(3)18.冯丽娜.邓亦峰.梁念慈高良姜中芳香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活性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9(11)19.马耀辉.邓洁华.王刚生.张晓光.王爱学.四荣联肉桂油对小鼠胃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期刊论文]-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15)20.黄韵诗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 2009(7)21.刘莹.周如军.傅俊范.严雪瑞.郝宁厚朴提取液对5种药用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 2009(5)22.马琪.宋大鲁.芮荣犬皮肤真菌病的中药治疗研究现状与前景[期刊论文]-畜牧与兽医 2009(2)23.汪倩雯.汪琨.杨霄.崔志峰89种中草药醇提物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9(3)24.蔡德海.许立.陈虹.董小青.李霞青龙衣的抗真菌作用及有效成分[期刊论文]-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9(4)25.黄慧珍.杨丹高良姜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东化工 2009(1)26.伍迪.李杰中药抗真菌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9)27.宋晗.董佩晶.童中胜.孔庆云单味中药和有效部位的抗真菌作用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研究 2009(1)28.王玲.吕雪莲.孙令.沈永年.刘维达中药提取物对酵母菌抗真菌活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9(1)29.李世荣.王红.张淑文.王宝恩芪参活血颗粒联合氟康唑对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9(1)30.崔彦.王树桐.曹露.魏建健.曹克强几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8(5)31.党小利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医药卫生 2008(10)32.李莹莹.姜华.肖敏27种中草药对根癌土壤杆菌的抑菌效果[期刊论文]-山西农业科学 2008(5)33.崔立勋中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 2008(3)34.郑童娇.张虹4种中药体外抗口腔念珠菌的敏感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8(9)35.王世强.郭静.李广志中医药诊治肺真菌病概况[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08(2)36.周汛.李桂明23种中药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11)37.吴文勇不同中草药提取液对金秋梨贮藏期的保鲜效果[期刊论文]-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3)38.陶茂灿.夏修蛟.曹毅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的实验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浙江临床医学 2008(11)39.袁带秀.袁志忠.侯娟鱼腥草乙醚粗提物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11)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9)41.江慧芬院内真菌感染与中医药干预对策[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3)42.赵炯.吕玮.段宏泉.蒋伶活高良姜中的抗白念珠菌化学成分[期刊论文]-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7)43.叶娟.高文远.孙立亚.刘新桥.张铁军.陈海霞.王书军高良姜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7(5)44.于军.苏学今.王丽射干、金银花等八种中药抗真菌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7(4)45.邱莹.于腾20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7(3)46.蔡大伟.蒋帅.李冬梅.韵磊中药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概况[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07(1)47.赵民.周曾同白芍总苷和盐酸小蘖碱的抗口腔念珠菌活性研究[期刊论文]-口腔医学 2007(1)48.郭新春.尹彩萍.张应烙20种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筛选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9.张艳.阚健全中草药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7(6)50.甘瑾.唐文林.潘禄.马李一.李国明灵武长枣采后病原菌的分离及天然抗菌物质的筛选[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0)51.崔德广.龚伟峰化湿解毒汤加减联合胸腺肽治疗消化道霉菌感染40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07(9)52.赵民.周曾同.张卫东头颈部放化疗后口腔假丝酵母菌耐药性分析及抗真菌中药筛选[期刊论文]-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6(2)53.万水霞.胡丰林.桂琳.杨成.李婉珍.樊美珍7株细脚拟青霉代谢物中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4)54.张文平.王小丽.黄真.谢水祥肉桂醛体外诱导白色念珠菌耐药的实验[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6(35)55.郭建辉.曹毅.陶茂灿中药癣净散抗真菌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3)56.吕玮.蒋伶活高良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期刊论文]-中国药业 2006(3)57.关文强.李淑芬天然植物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6(7)58.陈斌.庞嘉言.王卫星霉菌性肠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6(1)59.蔡德海.陈虹.董小青.王奕飞.查斯娜核桃外皮的抗真菌作用研究[期刊论文]-武警医学 2006(4)60.王锦.刘翠青.宋书群中药鱼腥草乙醚提取物抗角膜真菌作用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6(6)61.林滔.黄宁中草药体外抗真菌活性实验方法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06(1)62.蔡德海.王奕飞.查斯娜中草药抗真菌研究十年回顾[期刊论文]-河北医学 2006(1)63.周曾同.沈雪敏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12)64.邱良雪柠檬提取物体外对新城疫病毒和柯萨奇病毒B<,3>的杀灭作用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65.夏志刚中药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药敏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66.刘翠青.陈联群.王刚生.张荣梅.王锦12种中药乙醚提取物对角膜真菌的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5(3)67.张应烙.尹彩萍15种中药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z1)68.陈仕江.丁伟.杨帮.吴孝波10种中药植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学报2005(3)70.方建茹.龙凯.谢小梅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3)71.唐金花.张薪薪.刘伟.王关林土槿皮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作用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72.费尚芬.朱义广.马珦玻.孔令锋11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甲真菌作用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73.邵颖.丁婷.葛飞.樊美珍.胡丰林40株虫生真菌发酵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74.李树雯.张尊祥.张克畏铁扇癣痒平凝胶剂治疗豚鼠皮肤真菌病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1)75.黄欣酮康唑、特比萘芬联合中药单体抗马拉色菌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76.吴玉红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77.赵民口腔念珠菌的分子分型、耐药性和抗真菌中药筛选[学位论文]博士 200578.魏玉平莪术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79.魏玉平莪术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80.洪霞复方BP凝胶剂工艺、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81.单敏洁.陈力.王晓华藿黄浸剂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甲癣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四川中医 2004(6)82.谭龙飞复合香辛料精油挥发成分抑菌作用及微胶囊化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83.丁伟.张永强.陈仕江.赵志模.朱聿振14种中药植物杀虫活性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5)84.檀东飞.梁鸣.吴若菁.林跃鑫.吴国欣棘托竹荪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1)85.李茉皮安灵抗致病性真菌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2(9)本文链接:/Periodical_zcy200201020.aspx。

药用植物杜仲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杜仲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杜仲的研究进展路志芳;张光杰【摘要】文章介绍了杜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在保健营养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杜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路志芳;张光杰【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河南省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51.5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又名思仙、思仲、仙仲、丝绵树、木棉(木草图经)、绵树及玉丝皮等,为杜仲科杜仲属多年生落叶乔木,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杜仲性味甘、微辛、温、无毒,有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的功效,主治腰脊痛,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等症。

[1]近年来,杜仲活性成分在抗肿瘤、防治骨质疏松、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增强免疫力、安胎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将杜仲用于保健食品的研制与开发,使其用量速增。

为此,笔者对杜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保健营养的应用及其前景作一介绍。

一、杜仲化学成分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杜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

经研究发现杜仲的皮、叶、枝条、果实和花中含有的成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㈠氨基酸从杜仲皮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而杜仲叶中检测出15种氨基酸,果实中含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高,是营养丰富的高质量植物蛋白,对人体生理健康和促进循环、代谢有重要作用。

㈡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经研究测定杜仲皮和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维生素B2和微量的维生素Bl,还有锗、硒等15种微量元素。

㈢糖类袁菊丽等用不同方法对杜仲多糖进行提取及含量测定进行研究[2~4],结果表明,杜仲多糖具有增强小鼠抗肿瘤、免疫促进、抗炎、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劳等功能,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因此,把杜仲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进行开发利用具有广阔前景。

中药抗烟曲霉菌的研究

中药抗烟曲霉菌的研究

中药抗烟曲霉菌的研究发表时间:2014-11-24T10:20:09.23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荀彦1 刘金辉[导读] 烟曲霉菌是导致免疫低下患者肺部感染、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等深部感染的常见真菌,特别是IPA 死亡率高达80%-90%,预后差。

荀彦1 刘金辉21.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112 班;2.南昌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南昌 330000【摘要】烟曲霉菌是导致免疫低下患者肺部感染、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等深部感染的常见真菌。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治疗的运用、骨髓移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等情况,烟曲霉感染呈上升趋势。

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中药用于治疗烟曲霉菌感染,对于临床很有实际意义。

本文总结近年资料后,对烟曲霉的致病,中药抗烟曲霉菌的效果,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抗菌;烟曲霉菌【中图分类号】R43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3-040-02 烟曲霉菌是导致免疫低下患者肺部感染、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等深部感染的常见真菌,特别是IPA 死亡率高达80%-90%,预后差。

近年来,由于脏器移植患者增加,艾滋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和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大量应用,IPA 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

因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中药抗曲霉菌研究引起了广泛兴趣。

中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深入探讨研究,特别是棘手的烟曲霉菌,目前还是研究较少的领域,而对临床治疗的进行很有实际意义。

本文在总结近年资料后,对烟曲霉的致病,中药抗烟曲霉菌的效果,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 烟曲霉菌致病1.1 曲霉致病机制侵袭力是真菌致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2],曲霉侵袭机体的过程多数都是机体吸入曲霉的孢子,孢子生长成菌丝进一步侵袭组织引发各种严重临床症状。

烟曲霉菌菌丝片段和孢子被吸入气道后,致少量细胞因子甚至抑制细胞因子产生,不能使足够的炎症细胞向局部趋化,逃避吞噬,长期存活、芽生、释放大量过敏原,引起哮喘发作或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等[3]。

中药白英的研究进展

中药白英的研究进展

中药白英的研究进展
孙立新;毕开顺;王敏伟
【期刊名称】《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23)4
【摘要】目的对中药白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作以综述。

方法按照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对白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并且对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加以总结。

结果白英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甾体皂苷类、甾体生物碱类、有机酸等化合物,它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过敏、抗真菌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作为常用抗癌中草药。

结论为中药白英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5页(P251-255)
【关键词】白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作者】孙立新;毕开顺;王敏伟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2
【相关文献】
1.中药白英的药效学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概况 [J], 李晨
2.中药白英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J], 韩素芹;邵林娟;张强;王瑞;黄世搏
3.中药白英及其混淆种分析 [J], 林鑫建;
4.中药白英汤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J], 刘毓松;辛显波
5.中药白英生药学鉴别研究 [J], 刘新波;吴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

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

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夏雅静;吴永卓;雷佳银;杨荣杰;郭芸;邓丹琪【摘要】病原菌感染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真菌感染为其中重要的一类.抗真菌药物有西药类和中草药,西药的种类较少,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草药作为抗真菌药物的重要补充,在我国由来已久,有其独特的地位.本文通过复习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相关文献,对我国抗真菌中草药的种类、疗效等现状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9(041)001【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中草药;真菌;抗真菌【作者】夏雅静;吴永卓;雷佳银;杨荣杰;郭芸;邓丹琪【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昆明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昆明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昆明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昆明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昆明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昆明6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3;R978.5真菌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的真核细胞微生物,临床上感染真菌后可引起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较易发现,诊断及预后较好,而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起病隐匿,易被原发疾病所掩盖,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1、2]。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较少,且多为化学类药物,存在疗效差异大、价格贵,部分毒性大等缺点[3-5]。

从中草药中提取出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疗效佳、不易耐药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我国地广物博,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自古就有抗真菌的方剂,且近几十年对于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多,这揭示了本领域潜在的前景。

1 抗真菌中草药的一般情况近年来,我国对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机构及发表的文献也越来越多。

所发表的文献以体外实验和临床观察居多,而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研究较少。

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

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

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夏雅静,吴永卓,雷佳银,杨荣杰,郭 芸※,邓丹琪(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650101)【摘要】 病原菌感染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真菌感染为其中重要的一类。

抗真菌药物有西药类和中草药,西药的种类较少,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中草药作为抗真菌药物的重要补充,在我国由来已久,有其独特的地位。

本文通过复习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相关文献,对我国抗真菌中草药的种类、疗效等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中草药;真菌;抗真菌中图分类号:R243;R978.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9.01.010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tifungal herbal medicines in ChinaXIA Ya -jing,WU Yong -zhuo,LEI Jia -yin,YANG Rong -jie,GUO Yun ※,DENG Dan -qi(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650101, Yunnan,China )【Abstract 】 Pathogen species infection is a major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t present, among which fungal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n -tifungal drugs include West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re are few kind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re are certain toxic and side effects. 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of antifungal agen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statu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kinds and curative effects of Chinese antifungal herbs in China were reviewed by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Chinese antifungal herbs.【Key words 】 Chinese Herbal Medicine;Fungus;Antifungal【收稿日期】2018-11-05 ※ 通信作者E -mail :gunyun256318@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中国工程院基金资助(2017-XY -044)真菌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的真核细胞微生物,临床上感染真菌后可引起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

猴耳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猴耳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新经济 2016年10月(下)118猴耳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哈尔滨商业大学 刘 蕊 雒江菡 魏驰 王宏宇 华萌茁 李 帆摘 要:本文综述猴耳环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结果表明,猴耳环主要含有三萜类、黄酮类、酚酸类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抗胃溃疡等功效,为猴耳环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猴耳环 药理作用 抗炎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项目编号:201510240019。

1、药理作用1.1 抗炎、抗真菌作用。

在2011年学者马双刚等对猴耳环植物的95%乙醇提取物的研究发现,猴耳环对小鼠耳部巴豆油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其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中皂苷类成分的剂量为100mg/kg时进行皮下注射给药,对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部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78.5%。

根据Barrera-Necha,L对P.dulce植物的研究发现,其种子和叶子中所含的三萜皂苷类成分(pitheduloside A, B. E, F,I)以及1,3-二亚油酸-2-葵酸-三甘油酯的体外试验显示均具可抑制或减弱菌丝体的生长发育,证明其均具有抗菌活性。

学者Saxena,V.K也对猴耳环的叶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山奈酚(kaempferol)和异槲皮苷(isoquercetrin,也叫异栎素)两个单体化合物,并认为这两个化合物以及该植物叶的提取物均具有抑制霉菌和杀菌的作用。

除此之外,根据《现代中草药》的记录,猴耳环植物对多种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如弗氏志贺氏菌(V型)、产气杆菌、痢疾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

猴耳环属植物中含量较高的没食子酸也具备消炎抗菌的功效。

1994年学者陈建连首次对猴耳环药材中的没食子酸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且发现猴耳环嫩枝叶的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2 抗病毒作用。

根据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和SFDA 药品评审中心等权威科研院所共同发布的《猴耳环抗病毒有呋喃类化合物Isopestacin。

十五味中草药醇提液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十五味中草药醇提液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十五味中草药醇提液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袁贵英;姬长新;焦镭;朱维军
【期刊名称】《北方园艺》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选择丁香、麻黄、艾叶等15味中草药的乙醇提取液,利用滤纸片扩散法
测试其对果蔬贮藏保鲜中常见的灰霉菌、青霉菌、毛霉菌及酵母茵4种真菌的抑
茵作用,并将筛选出的5味中草药醇提液进行1:1:1配伍,测定其复配液对供试菌种
的抑菌作用,同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5味中草药中,丁香、紫丹参、厚朴、苦参、迷迭香5种醇提取液抗真菌效果较好;确定了DZM(丁香、紫丹参、
迷迭香)、ZHK(紫丹参、厚朴、苦参)、HKM(厚朴、苦参、迷迭香)组合是抗真菌
效果较好的复配液.
【总页数】4页(P156-159)
【作者】袁贵英;姬长新;焦镭;朱维军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
州,451450;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
州,451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2
【相关文献】
1.五味子醇提残渣中粗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 [J], 仰榴青;陈荣华;吴向阳;范群艳;赵江丽
2.五味子醇提液对阿霉素损伤足细胞中nephrin和desmin表达的影响 [J], 艾辰;谭小月;张勉之;张大宁
3.复方五味子醇提液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J], 刘苗;张勉之;谭小月;袁沙沙
4.五味子醇提残渣中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陈荣华;吴向阳;仰榴青;邹艳敏;张蓉仙
5.20种中草药醇提液与水提液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比较 [J], 赵骏;张毅;李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摘要 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 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 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 中草药 抗真菌 研究 1、 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1.1 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王昊、付爱华[ 5~6 ]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 IC在18. 8 ~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侯幼红等[ 10 ]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 IC为6. 25~50μg/ml) ,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付爱华等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杜青云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 5%。夏忠弟、方芳等]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1.2 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邱莹等在对中药祛屑洗药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中发现,中药复方制剂(桑白皮、鱼腥草、川椒、皂角、硼砂、红花及其混合液体)的MIC值最低为312.5 ms/L,而其他单味中药制剂的MIC值除鱼腥草外均在600 ms/L以上。纳猛等用藿香、香薷、茵陈、土槿皮和石榴皮5味中药组成复方洗剂,该复方水煎剂稀释到40%(v/v),10%(v/v)和5%(v/v)时能够完全杀灭不同的表皮真菌。隋芝芹等取足癣患者损伤处皮屑培养,加入苦甘洗剂(由苦参、当归各30 g,白藓皮、枯矾各20 g,甘草40 g组成),絮状表皮癣菌菌落明显减少或不出现。郭建辉Ⅲ1发现癣净散(地肤子、土荆皮、白藓皮、苦参、金银花、夏枯草、丁香)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杨国晶旧¨等发现10%和20%复方苦槿霜与达克宁具有相似的抑菌效果(P> 0.05),并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癣菌、白念珠菌这5种皮肤常见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同时,中草药复方对真菌感染动物模型也呈现出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兔白念珠菌阴道炎模型上,使用香荷药条(由黄连、黄柏、丁香、薄荷等7味药组成)治疗,实验结果表明,香荷药条能有效抑制 白念珠菌的生长,使兔阴道白念珠菌的转阴率与对照组(用达克宁栓治疗)无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在对中草药复方治疗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方面,有研究人员发现,抗真菌I号(冰片、儿茶、茵陈、石菖蒲等组成)、抗Ⅱ号(黄芪、菟丝子、橘红、茯苓、山豆根、百部、炒黄芩等组成)、抗Ⅲ号(太子参、白术、黄芪、茵陈、炒黄连等组成)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疗效较好,其疗效机制在于有抑制真菌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o 231。而董幼祺㈦1等又发现用洁肠合剂(由葛根、荷叶、黄连、金银花、生甘草、扁豆衣、石榴皮等组成)治疗d,JL霉菌性肠炎可取得显著疗效。 1.3 中药提取物抗真菌作用 不仅仅是中草药单体,有些中草药的各种提取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抗真菌的作用。王锦旧等发现鱼腥草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这3种真菌的抗菌活性不同,对茄病镰孢菌的抗菌效果最好。Hoffman BR等通过对10种加纳药用植物的研究发现,3种植物(马齿苋、Ageratum eonyzoides和Newbouldia lavis)的正己烷提取物显示了显著的抗烟曲霉活性。4种植物(Phyllanthus niruri,Portulaca quadrifida。Ageratum eonyzoides和Newbouldia laevis)具有强抗念珠菌活性。万东华等在对5种中药对甲癣常见致病菌的抑菌实验研究中发现,斑蝥乙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80 mg/mL、5 mg/mL、l mg/mL。川椒乙醇提取 物(100 mg/mL)对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 mg/mL、5 ms/mL、1 mg/mL。李京晶等选用黄连、黄柏、黄芩、连翘、厚朴、甘草、艾叶、川芎、金银花及五味子10味中草药水提液,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啤酒酵母、黄曲霉及绿色木霉这6种菌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这10味中草药中黄连、黄柏和黄芩提取液的抗菌活性最强。刘翠青等在体外观察12种中药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3种真菌的抗菌作用时发现,地肤子、吴茱萸、木香和香附对串珠镰孢菌作用较强,对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花椒、细辛等其他几种中药抗真菌活性较弱。其次,同一种中草药的不同提取物有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抗菌效果。黄一平等通过研究发现楮叶5种提取物的平均抑菌浓度MIC值范围在2.68~6.67(g/lOOmL)之间,并以75%乙醇提取物抗菌作用最强,其次分别为残留水液、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提取部位、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和石油醚提取部位。Hugo J.de Boer等将Coccinia adoensis。Cineraria grandiflora,Pavoniaurens,Marattia fraxinea,Clutia abyssinica var.usambarica和Vangueria infausta的乙酸乙酯、甲醇、冷水和沸水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烟曲霉、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等菌的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以上植物提取物均可对上述真菌起到抗菌作用。Ali等通过对Zataria multiflora Boiss这种在伊朗最有药用价值之一的植物的水、乙醇和甲醇浸渍液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的研究发现。甲醇提取物具有更强的抗念珠菌活性。Victor等在对从18种唇形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不同极性的88种提取物的研究中发现,非极性中草药取物对根霉抗真菌效果较好。 1.4 中草药活性成分抗真菌作用 (1) 萜类 近年来对具抗真菌活性的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萜类物质在中药中含量丰富,可与真菌细胞的不同部位作用呈现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江涛等应用试管内药基法证实β2松油烯、姜黄醇等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优良的抗真菌作用(M IC 10 ~01009μg/ml) ,经药物处理的真菌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发生改变。张文平等采用同位素掺入技术证明柠檬醛、肉桂醛可抑制曲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合成。罗曼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结合显微多道分光光度图象分析系统证明柠檬醛引起黄曲霉DNA断裂,并使黄曲霉质膜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改变。金慧玲等证明青蒿琥酯对常见藓菌有不同抑制作用。战广琴等发现香茅醛能破坏黑曲霉菌丝体、孢子细胞壁和质膜结构,并改变膜的选择通透性。吴建华等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到丁香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证实柠檬醛和肉桂醛有良好的抗曲霉作用,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流氏细胞术等技术证实二者对曲霉菌的遗传物质合成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白玫用3H2TdR掺入法显示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王理达证实澳洲茄胺抗真菌作用的主要靶点是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24-甾醇甲基转移酶, LSCM下见紫檀芪、白鲜碱和澳洲茄胺致真菌细胞DNA、RNA含量显著改变,认为药物可能直接干扰了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合成,影响细胞周期而发挥抑制作用。李大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小檗碱致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异常,并见DNA片段丢失。张岩应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盐酸小檗碱处理后酵母细胞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与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及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受到诱导,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基因和好氧基因受抑制,与金属离子平衡,特别是与Fe2 +和Ca2 +平衡有关的基因表达有较大变化。 (3)脂肪类化合物 脂肪类化合物主要是长链碳烷和脂肪酸。有作者从没药的茎皮中分离出3种简单的链烷化合物,抗菌实验表明这3种化合物对曲霉属和青霉属的许多种具有抗菌活性(M IC: 5. 0×10- 3 μg/ml) [ 32 ] 。研究人员还发现从莪术的干燥根茎研究中发现羧酸类广谱抗真菌成分,在小于50μg/ml的浓度下即抑制常见皮肤癣菌和某些深部感染真菌的繁殖生长 。 (4) 蛋白质类 王淑芳等发现50%和80%饱和度硫酸铵环境中析出的苍耳种子粗蛋白对酵母菌的生长、ATPase活性和线粒体呼吸有显著抑制作用。天麻抗真菌蛋白( gastrodia antifungal p rotein,简称GAFP)是从中药天麻中分离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致病真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2 、中草药抗真菌作用机制 目前对于中草药抗真菌活性的研究较多,但确切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中草药抗真菌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以下水平:①直接抗真菌作用;②发挥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③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间接提高机体抗真菌能力。 2.1 直接抗真菌作用 作用于真菌本身,阻断菌体生长、繁殖中草药对真菌的直接作用根据作用的靶点不同可以分为对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的作用;对真菌细胞核酸、蛋白质的作用;对细胞能量代谢及一些其他作用如干扰真菌对物质的吸收及摄取等几 个环节。 2.1.1 破坏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等正常结构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在维持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