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大事件》论警察公共关系
从电影《大事件》看现代危机公关

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执导的电影《大事件》,叙述的是因为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意外报道,引发了公众对香港警察能力的质疑,警方为挽回声誉,通过大众传媒表演的一场捉拿匪徒的“媒体秀”。
[电影回放]一场警匪之间的街头枪战。
两名在街头执勤的香港巡警突然遭遇匪徒,当歹徒的枪口指着他们脑袋的时候,其中一位跪地举手求饶而保全了性命,另一位准备拔枪还击则被杀害,歹徒得以逃脱。
这时,正在街头采访交通意外事件的电视记者捕捉到这一场景,几个小时之后,这样的画面就通过电视屏幕传遍香港千家万户,全港市民为之哗然。
大家似乎并不太注意以身殉职的警察,大概认为他的做法是理所应当,而把目光都投向了举手投降的警察。
公众一般对常规报道熟视无睹,他们把注意力投射到突发的异常电视画面之上,而且会把异常无限放大为一种普遍性。
因此,媒体为吸引公众视线也会对非常规事件青睐有加。
一桩普通的警匪对峙事件变成了万众瞩目的“大事件”。
市民乃至立法会议员强烈质疑警方保护市民的能力,“香港到底还安全吗?”他们通过媒体要求香港警务处长、保安局长、立法会回应这样的问题。
[点评]政府对于这样有损公众形象的突发危机事件如何应对,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必须严肃面对、慎重考虑的问题。
现代民主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大众传媒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公众对现实的判断力。
比如近期华南虎事件,因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大量参与,几乎改变了事件的进程,并将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产生持久的影响。
当然,大众传媒对政府的形象塑造是双面的,为避免其负面影响,任何政府机构都要十分重视对传媒的引导,从而使公众舆论向有利于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和重塑政府正面形象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跟随杜琪峰导演的摄像机镜头,来看看这部电影中的香港警方是如何处理这种事件的。
[电影回放]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香港警务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应对突发状况。
宣传科在电视台常规的《警讯》栏目之中安排了半小时的特别节目,通报案件情况,号召市民提供罪犯藏匿线索,与警方合力缉凶。
大事件观后感通用3篇

大事件观后感通用3篇大事件观后感 1看了《大事件》,深觉此片是唸电影、传播理论、__以至文化研究的必看港产电影。
无怪乎会被康城影展看中──诚然,《大事件》一片,其雅俗共赏的拍摄手法,简单的取材(老生常谈的兵捉贼游戏)以至剧情和对白引伸出来的种种讽喻,确是杜琪峰回应当下__社会以至回应「电影」这种艺术本身的诚意之作。
*以影像语言揶揄影像语言──真实与虚构:从长镜头到__后再拼凑* 如果错过了影片开首的数分钟长镜头,确是观众的损失。
那长镜头就如一个客观的第三者,由军装警员喝问悍匪「袋入面系d咩黎?」开始,由左至右,低至高,目击整场枪战如何发生,一如纪录片般真实。
剧情中提及,由陈慧琳饰演的督察Rebecca,如何利用割裂后再拼凑的,经过刻意选取的影像(蒙太奇),挽回警队的形象。
于是,片开首时的长镜头(真实),与剧情中督察处理办案影片的手法(不真实),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应。
电影语言中的「蒙太奇」,本身就如督察处理办案影片的手法一样,是经过有目的地筛选,剪裁,拼合,以图表达特定的讯息(在片中,要表达的讯息就是__英勇行为)。
杜琪峰以电影语言(影片本身),去揶揄影像__本身的真实性,其心思和精细的设计,确是港产片中少见的。
此外,影片最后安排由从头到尾都没有戴上过摄影镜头在身上,没有在电视上曝过光的警员张家辉,成功拯救自以为叫所有警员戴上镜头就可以知道所有实况,可以__大局的督察Rebecca,亦是很有心思的安排──影像讯息再广再强也好,始终也没有人可以知道所有__。
__与__──谁操控__谁就有____和__的关系,亦是影片探讨的重点之一。
兵捉贼,双方斗智斗力各不相让的'桥段,在港产片中屡见不鲜,但杜琪峰却玩出了新趣味。
__利用剪接后的影像,在电视发放给公众,企图挽回警队声誉;匪帮却以互联网这个传播力比电视更强的渠道,发放__被匪帮的炸彈赶入穷巷和「匪民同乐,同台食饭」的影像,拆穿__的西洋镜,令__在公众和传媒面前大出洋相。
内容分析法分析电影《大事件》(杜琪峰执导,任贤齐、张家辉和陈慧琳等主演)

内容分析法分析电影《大事件》一、理论依据把关人理论: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是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
两个环境理论: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有两个环境,一个是客观环境,另一个是信息环境;客观环境即现实环境,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二、电影内容简介电视摄制队无意中摄得警队于街头被陈一元率领的悍匪重创,令全港市民哗然。
警方威信顿时荡然无存。
为了重整士气,全港三万名警察誓要捉拿重犯归案。
重案组督察张志恒追踪陈一元至一幢大厦,正欲行动之际,副指挥官方洁霞却打算将整个行动现场直播,利用传媒一洗警队颓风。
市民全都屏声静气,观看这场电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
张与部属戴上微型摄影机冲入现场,却发现大厦内躲着另一班劫匪,两面受敌,形势凶险;但方却将此片段剪掉。
陈在大厦内挟持人质,并将闭路电视录到的枪战片段发送给传媒,使警方大为尴尬,方被迫播放完整片段。
方力劝元投降,但两帮歹徒联手抗警。
混乱间,张成功救出人质,但元也成功逃出大厦。
方由现场罪犯留下的线索追踪到陈。
三、具体内容分析四、总结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后进行传播,在电影中,警察、媒体、匪徒都有意或者无意地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向公众传播的信息大多数时候并不一定能反映客观现实。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实际是包含了这样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而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识的基础之上,在大众传播高度普及的今天,我们关绝大多数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传播媒介,如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形成“拟态环境”)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缺乏客观性和公众性,就会引起我们的认识和判断的失误,并由此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大事件》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电影的剧情,那叫一个紧张刺激。
开场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警匪街头火拼,警察们和悍匪们打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子弹横飞,路人尖叫,车辆碰撞,整个场面混乱不堪。
电影里的警察们,一个个都特别拼命。
尤其是主角,那个执着劲儿,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为了抓住这帮悍匪,那是几天几夜没合眼,满脑子都是案子的线索和突破点。
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他在办公室里,对着满桌子的文件和照片,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手里的咖啡都凉了也顾不上喝一口。
他一边抽着烟,一边皱着眉头思考,那模样,仿佛他自己就是那个被悍匪威胁的人。
再说说那些悍匪,也不是单纯的无脑坏人。
他们有组织,有计划,甚至还有点“兄弟情”。
其中有个场景,他们在藏身的地方商量下一步行动,有个小弟受伤了,其他人虽然嘴上骂骂咧咧,但还是赶紧给他找药包扎。
那一刻,我居然在这群犯罪分子身上看到了一丝人性的复杂。
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媒体的介入。
这电影把媒体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警察这边刚有点行动,媒体那边就大肆报道,弄得警察的行动处处受限。
有个记者,为了抢头条,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差点就把警察的整个计划都给搅黄了。
我当时看着就来气,心想这记者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吧。
电影里的追逐戏也是一大亮点。
警察在后面追,悍匪在前面跑,穿过大街小巷,跳过各种障碍。
有一段是在一个菜市场里,悍匪们横冲直撞,把摊位都撞得七零八落,水果、蔬菜撒了一地。
摊主们一边骂着,一边赶紧收拾自己的东西,那场面真是既混乱又好笑。
看到最后,结局也是让我意想不到。
原本以为会是一场大团圆的结局,没想到却是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主角虽然最终抓住了悍匪的头目,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的队友受伤了,他自己也身心俱疲。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现实中的正义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警察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犯罪分子的狡猾和凶残,还有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和干扰。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闲暇时光选择观看一部电影来放松自己。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大事件》的影片,它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紧张刺激的情节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
影片开场,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街头警匪枪战,激烈的交火、混乱的场面,瞬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危机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十分精彩。
警察队伍中,有坚定正义、勇往直前的主角,也有在压力下犹豫不决、甚至犯错的队员。
而反派一方,犯罪团伙的头目心狠手辣、诡计多端,手下的成员则各怀心思。
这种丰富多样的角色设定,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仿佛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其中,主角警察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不仅要应对狡猾的犯罪分子,还要处理来自上级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退缩。
这种对正义的执着追求,让人敬佩不已。
相比之下,犯罪团伙的头目虽然聪明绝顶,但他的贪婪和残忍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邪恶或许能一时得逞,但终究无法战胜正义。
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反转和惊喜。
从最初的警匪对峙,到双方的斗智斗勇,再到最后的决战,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
尤其是中间的几次局势逆转,让我原本以为已经清晰的局面再次变得扑朔迷离,使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关注。
电影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也值得我们深思。
它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警匪片,还揭示了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
媒体的报道可以左右公众的看法,甚至影响到警方的行动策略。
这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媒体传递的信息,不盲目跟从,要有自己的判断。
此外,电影中的动作场面设计得非常精彩。
激烈的枪战、紧张的追逐,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张力。
导演通过出色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技巧,将这些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观看完《大事件》后,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也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思考。
用议程设置理论看《大事件》

用议程设置看《大事件》一、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及观点: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二、用议程设置理论看《大事件》课堂上观看的《大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名香港警察向歹徒下跪举手投降。
这一视频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香港民众很大的反响。
香港人民质疑:“警察都向歹徒下跪投降了,我们香港还真的安全吗?”香港警察的威信遭遇滑铁卢。
香港上层开会讨论要如何挽回香港警察的颜面。
副指挥方洁霞提出了要做一场秀,输在媒体上就从媒体上赢回来。
获得歹徒的藏身点后,全港三万警察出动,并且拍摄训练有素的影像资料,经过剪辑主动发送给媒体,这一影像资料经媒体一报道,自然就影响了人们“去想什么”。
到现场后,方洁霞承诺会过半个小时公布最新情况。
这样媒体就完全处于了被动地位,拿到手的资料照片,全部是警方提供的。
这样按什么次序提供议题,提供什么议题全部掌握在了警方手中。
不过在方洁霞意料之外的是歹徒头目陈一元也是一个利用传媒的高手。
方洁霞类似于直播的报道方式,让陈一元通过电视了解了警方的意图和安排。
陈一元就拍摄了逼退警方的照片并上传,这一行为一下子打乱了方洁霞的原来的议程设置,给她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不过方洁霞很快就有了对策,她公共关系的朋友就找了几个关系好的媒体朋友采访一个名人转移公众的视线。
然后让那个被歹徒枪杀的警察家属与那个向歹徒投降的警察又出现在媒体上,去影响人们“想什么”。
正应征了那句话“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方洁霞这一议程设置可以说是十分合理到位的。
然而聪明的陈一元很快做出了回应:网上很快出现了歹徒与人质一起吃饭的和谐画面。
民众此时就会去讨论歹徒善待人质的议题,方洁霞就立刻抛出了新议题:“香港警察首次在执行任务中途吃饭,并且媒体们也都有份。
危机公关(1)

危机公关——以电影《大事件》为例1.危机的出现总是突如其来,危机管理应未雨绸缪在电影《大事件》中,香港警方重案组在追缉一帮银行劫匪时,发生街头枪战,但因匪徒火力太盛且下手凶狠,警方抓捕始终未取得压倒性局面,双方各有伤亡,形势严峻、僵持不下。
而当时正好有电视台的摄影组在附件拍摄一起交通事故,无意中拍到了警方被几名悍匪强大火力打的伤亡惨重的场面,媒体却只抓住了片面的一角,将其呈现在公众面前,而公众接受到的有限讯息里自然对香港警方的办案能力产生质疑,对该巡警的表现感到愤怒。
香港警署的这个危机来得毫无预兆,本是英勇逮匪的英雄事迹,在瞬间成为给警署公信和权威带来致命影响的重磅武器。
2. 危机出现难以预测,危机管理应居安思危在电影《大事件》中,当警署的形象出现危机时,有一个部门立马就出现了——公共关系科。
香港警署的公共关系科专门负责促进警民关系、反映市民意见、与传媒建立及维持良好关系,以及向市民和传媒提供查询服务等工作。
当危机出现时,这个部门就立即体现出专业优势,无论设备保障(拥有摄像机、采访车等,甚至给每个行动小队的队长配发了先进的微型摄像头),还是人员配备(拥有与媒体打交道经验丰富的老手、专业的剪辑制作技术),都准备的相当充分,工作效率非常高,整体上较好地达到了化解警队公关危机的效果。
3. 危机千变万化,临危制度不可或缺在电影《大事件》中,香港警署为迅速解决危机,在公共关系科之外,迅速成立了危机处理小组,做出了“做一场好戏”的危机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最终也确实解除了香港警署所遭遇的公关危机。
4. 新媒体环境对于危机管理的影响在电影《大事件》中,匪徒显然具有很强的反公关意识和能力,匪徒就通过网络上传大楼内的实况照片、以此反击警察的抓捕短片,让公众认为警察是在发布虚假信息;上传其与共进晚餐的视频,表明其善待人质,意图博得公众舆论的支持,以解除自己被围剿的困境。
三、电影《大事件》中危机管理的亮点1. 主动邀请媒体、增强工作透明度,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在电影《大事件》中,专案小组在起初的追缉逮捕中受到一定压制,彼时舆论都在质疑香港警察的执法办案能力,对警察抱着一种不信赖的态度。
媒体、公众与社会———解读杜琪峰电影《大事件》※

媒体、公众与社会———解读杜琪峰电影《大事件》※
徐幼雅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2(000)019
【摘要】《大事件》是杜琪峰电影作品中的一个“异类”。
导演为了追求突发事件的新闻纪实感,以长镜头为手段创造了不一样的枪战场面。
更在传统的警匪片类型之外,影片呈现了一场媒体、政府、匪徒(代表了另一个信息源)、受众这几种力量之间的较量和制衡。
他以“电影导演”的身份、以香港社会为背景、以电影为手段表达对这些力量的理解,其观点有争议之处,但也启发了媒介时代的观众对于媒介角色、公众能动性、信源渠道等要素的思考。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徐幼雅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看公众社会心理诉求--对2007-2012年120起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的内容分析 [J], 陈志霞;王新燕;孙龙;徐晓林
2.杜琪峰电影的哲学解读 [J], 徐向辉
3.杜琪峰电影的艺术心理解读 [J], 王欣欣
4.杜琪峰《黑社会》系列电影探究 [J], 逯俊宁
5.黑暗中的崩溃与压抑r——杜琪峰《黑社会》系列电影 [J], 康毅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电影《大事件》,论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政府工作、办事公开力度的加大,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越来越大。
公安机关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建立起亲民爱民、执法严明、办事公正有效的社会形象,除了自身机制的完善外,如何建立起与公众及媒体的良好关系,达到良性互动和双赢,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公安机关唯有积极面对媒体,及时诚恳地回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坚持诚实、平等、合作的原则,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达到警察、媒体和社会公众共赢的局面。
实践证明,掌握最基本的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协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公众关系,是树立新时期警察良好形象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
警察公共关系由警察组织(公安机关)、公众和信息传播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警察组织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主体,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客体,信息传播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内容。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面表示:
复杂,
了解警察任务,并以警察的工作表现,争取群众信赖、支持,因而获
得警民合作、协调,提高警务效能的过程。
建立好警察公共关系的意义在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警察公共关系是连接警察组织和社会的无形的桥梁,通过警察公共关系的运用,可以协调警察组织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使警察工作更有社会意义。
警察如果具备公关素质,开阔管理思路,研究工作方法,工作设计和目标以公众满意为原则,注重社会效益,那么他的工作就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心悦诚服的配合与支持,这不仅能够提高警察工作本身的工作效率,而且使警察自身的行为思想更适应社会需要,缓解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对公安工作的压力。
在课堂看完电影《大事件》后,我对警察公共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电影讲述了警方和匪徒在一次街头枪战中,一名巡警警向歹徒举手投降的画面被新闻记者拍摄到了并上传到新闻,这段新闻播出后在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警察的形象在人民的眼里严重受损,片刻之内警察的能力不为公众所信任。
之后影片中讲述了香港警察用一场经典的警察抓歹徒的戏来挽回香港警察在群众中的声誉全过程,结局是歹徒在英雄警官张志恒、方洁霞正义的枪声下落败,而警队也因为一场精彩的戏重新赢得了公众的信赖。
警察的形象可以因为一个画面而被彻底颠覆,也可以通过一次成功的戏来挽回,说明警民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实中,新闻媒介的不实和夸张报导以及通过非正规渠道传播的消息,无数次损害过警察的形象。
但作为警察本身,我们除了对媒体和传播者的指责外,更重要的是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警
察素养的建立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在沟通技巧和策略方面的缺陷。
对于电视上损失的荣誉,我们要反过来利用新闻记者通过媒体,把形象夺回来。
从新闻来源看,新闻来源与媒介的关系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关系。
作为警察只有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并根据这种关系调整与媒介的沟通策略,才能有效的利用传媒这把活钥匙,使其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
众所周知,建设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生产力;与其相似,树立好警察的公共关系在于工作中的绩效。
最近轰动全国的“重庆警方打黑专项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国人民拍手叫好,在公众面前留下了完美的一面。
另一方面使中国的警察与13亿公众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
小结一句:人民警察爱人民,才能人民警察人民爱。
警管0803-03何祥荣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