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学科与系统仿真综述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综述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综述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综述李广凯,李庚银(华北电力大学 电气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3)摘 要: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网电压等级的不断升高,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控制的复杂性亦日益增加,因此在电力系统的生产和研究中仿真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重点分析了BPA、E M T P、PSCAD E M TDC、N ETOM A C和PSA SP等几种主要的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软件的结构、功能特点和应用情况,综合比较了它们的优势,并简要介绍了M A TLAB、PSP I CE、PSS E、ETM SP、SY M POW和ED SA等仿真软件,最后展望了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仿真软件;BPA;E M T P;PSCAD E M TDC;PSA SP中图分类号:TM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86(2005)03-0061-05 The Su mmary of Power System Si m ula tion Sof twareL I Guang-ka i,L I Geng-y i n(K ey L abora tory of P o w er S y ste m P rotection and Dy nam ic S ecu rity M on itoring and Con trol und er M in istry of E d uca tion,N orth Ch ina E lectric P o w er U n iversity,B aod ing071003,Ch ina)Abstract:B ecau se the m odern pow er system scale is larger and larger and the vo ltage rank is h igher and h igher,the com p lex ity of layou t,op erati on and con tro l fo r pow er system is enhanced increasingly.T he app licati on s of pow er system si m u lati on softw are are w idely and w idely in the p roducti on and research of pow er system.T he structu re,functi on,characteristics and app licati on s of som e k inds of m ain ly pow er system si m u lati on softw are are discu ssed in th is pap er such as B PA,E M T P,PSCAD E M TDC,N E2 TOM A C and PSA SP.T he advan tages of them are com pared.Som e k inds of si m u lati on softw are are in tro2 duced si m p ly such as M A TLAB,PSP I CE,PSS E,ETM SP,SY M POW and ED SA.F inally the develop2 m en t directi on of pow er system si m u lati on softw are is p ro spected.Keywords:pow er system si m u lati on softw are;B PA;E M T P;PSCAD E M TDC;PSA SP0 引言电力系统是一个大规模、时变的复杂系统,而且在国民经济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已成为电力系统研究、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手段。

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装置,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交通工具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其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理和改进其性能,科学家们开始采用仿真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仿真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过程和物理特性,以预测电池的性能和行为。

通过仿真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锂离子电池中的各种现象,比如电池的循环寿命、电荷传输和离子扩散过程等。

锂离子电池的仿真模拟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其次,仿真模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从而指导电池的设计和优化。

此外,仿真模拟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电池的热管理和安全性,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电池设计、性能优化和安全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全面了解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接下来的章节将分别介绍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

最后,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及其应用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讨论了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算法,以及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具体而言,2.1小节将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仿真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微观交通仿真综述

微观交通仿真综述

微观交通仿真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交通问题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大挑战。

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主要通过经验和专家判断来进行,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且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解决交通问题,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微观交通仿真技术逐渐成为交通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微观交通仿真是指将交通系统中的个体行为和交通流动过程建立在个体层面的模型中,并模拟其相互交互和影响的过程。

与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相比,微观交通仿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包括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人行为和交通信号等因素。

微观交通仿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交通流模型、行为模型和仿真平台等。

交通流模型主要描述了车辆和行人在交通网络中的运动规律,其中最常用的模型是基于细胞自动机的模型。

行为模型则主要研究了个体在交通系统中的决策行为,包括车辆的路径选择、行人的目的地选择等。

仿真平台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交通系统的运行和演化过程,目前常用的仿真平台有SUMO、VISSIM等。

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在交通规划和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仿真可以更好地理解交通系统的运行特点和问题,为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仿真可以评估交通规划方案的效果,预测交通系统未来的运行状况。

通过仿真还可以优化交通管理策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使用微观交通仿真技术进行交通规划和管理。

上海市采用微观交通仿真技术研究道路规划、信号优化等问题,北京市则使用仿真技术研究公交优先策略等。

而在国外,美国和欧洲许多城市也使用微观交通仿真技术进行交通规划和管理。

美国旧金山市使用仿真技术评估交通规划方案的效果,伦敦市使用仿真技术研究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状况等。

尽管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微观交通仿真的建模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

微观交通仿真涉及的因素较多,如车辆、行人、信号等,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

微观交通仿真综述

微观交通仿真综述

微观交通仿真综述微观交通仿真是通过模拟交通系统中每个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来研究交通流动和拥堵情况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提供详细和准确的交通流动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交通系统的运行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文将从微观交通仿真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综述微观交通仿真的相关研究进展。

微观交通仿真的原理是建立一个包括道路网络、车辆和驾驶员等要素的仿真模型,模拟每个车辆的运动轨迹和驾驶员的行为决策,从而模拟和预测交通流动的情况。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道路网络的拓扑结构、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车辆的行为规则和驾驶员的行为特点等因素。

通过运行仿真模型,可以得到交通流量、拥堵程度、交通信号等相关指标,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微观交通仿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交通规划和设计。

通过仿真不同的交通规划方案,可以评估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效果,为交通规划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微观交通仿真可以用于交通信号控制优化。

通过调整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和控制策略,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微观交通仿真还可以用于交通事故分析和交通管理的决策支持。

通过模拟不同的交通管理措施,可以评估其对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建议。

微观交通仿真在传统的离散事件仿真和代理模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传统的离散事件仿真方法通过模拟车辆之间的交互和碰撞来评估交通状况,但对于大规模复杂的交通网络来说计算量太大。

代理模型则采用了“规则-学习-适应”循环的方法,通过模拟驾驶员的行为决策来预测交通流动情况。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并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性较高。

未来微观交通仿真的发展趋势是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通过车辆之间的通信和与交通信号灯的联动,实现交通拥堵的实时监测和优化控制。

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基于海量的交通数据,对交通流动和拥堵情况进行更加精确和准确的预测。

将微观交通仿真与智能交通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提升微观交通仿真的精度和实用性。

国外光学遥感成像系统仿真软件发展综述与思考

国外光学遥感成像系统仿真软件发展综述与思考

国外光学遥感成像系统仿真软件发展综述与思考孙伟健;林军;阮宁娟;鲍云飞【摘要】光学遥感系统仿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领域.遥感成像仿真需要严格按照成像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对各关键环节建立精确的模型,设计标准化的技术流程,最终完成基于地学、光学、大气科学、电子学、传感器设计等多学科和多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系统集成.文章通过广泛调研国外光学遥感仿真软件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比较3种典型仿真软件的设计框架和技术路线,分析其发展趋势,为自主研发的光学遥感仿真模拟软件提供借鉴.【期刊名称】《航天返回与遥感》【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6页(P70-75)【关键词】光学遥感系统;仿真软件;综述【作者】孙伟健;林军;阮宁娟;鲍云飞【作者单位】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北京,100094;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北京,100094;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76;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411.81 引言光学遥感成像系统仿真技术在遥感器的全生命周期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传感器、卫星平台、深空环境、大气传输与观测地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能由简单的输入输出模型统一描述,遥感数据的反演依赖于精确建模整个成像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需要认真分析成像环节中的外界影响因素和自身误差定位及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的理论分析,以便提高遥感数据产品的精度和使用价值,获取科学的观测数据和宝贵经验,反馈到遥感器的优化设计中。

因此,对整个空间链路成像过程进行仿真是十分必要的[1]。

将整个成像过程划分为多个相互联系的模块,从数学和物理2方面进行仿真分析,力求精准地反映真实的成像过程:一方面,通过精确刻画全链路成像过程中数据获取的全过程,可优化数据处理算法和质量改进算法,显著提高遥感图像产品品质;另一方面,达到不同遥感器在没有完全掌握外界环境条件、扰动因素等先验知识的条件下进行成像仿真,反馈到卫星遥感器的优化设计中,解决以往只能单向设计评估的缺点,可节省大量的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可靠性。

系统工程中工程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验

系统工程中工程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验

系统工程中工程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验工程仿真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等手段对工程系统进行模拟和测试的技术。

它可以在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及维护等多个阶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提高系统工程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系统工程中工程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验。

一、工程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工程仿真技术最初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军事领域,用于模拟射击训练等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工程仿真技术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推广。

目前,工程仿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交通、能源等行业的系统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工程仿真技术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和模拟范围的不同,工程仿真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 物理仿真技术:主要用于模拟物理现象,如力学、电磁场、流体力学等。

2. 数学仿真技术:主要用于模拟数学模型,包括有限元分析、数值计算、优化分析等。

3. 虚拟仿真技术:主要用于模拟虚拟环境,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引擎等。

三、工程仿真技术的应用场景1. 系统设计和验证:利用工程仿真技术可以进行系统设计和验证,通过模拟系统的运行和重复实验,可以分析系统特性、找出潜在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

2. 产品开发和测试:工程仿真技术可以帮助研发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和测试,模拟产品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性能,提前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

3. 运行维护和改进:工程仿真技术也可以在运行和维护阶段中发挥作用,帮助分析和改进装置、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避免因故障造成的系统停机和损失。

四、工程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验工程仿真技术的研究和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建立数学模型:建立适合仿真的数学模型是仿真技术的前提。

通过对工程系统的物理过程和特性进行分析,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2. 选用仿真工具:根据需要模拟的对象、范围、模型结构等因素,选用适合的仿真工具。

流行的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ADAMS、LabVIEW等。

变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仿真综述

变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仿真综述

作、 控制都 可 以在计算 机屏 幕上 进行 。
④运 行管理 智 能 化 。智 能 化 不仅 表 现 在 常规 的 自动化功 能上 , 自动报警 、 如 自动报表 、 电压 无 功 自动
调节 、 电流接地 自动选线 、 故判 断与处 理等方 面 , 小 事
还表 现在 能够在 线 自诊断 , 能将 自诊断 结果 向远方 并
变 电站 自动 化 控 制 系统 仿 真综 述
蒋 乐 方 , 玉 许 , 康 蒋志 为 陈 , , 岭
(. 1 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07 ;. 1 22 成都 电业局 , 0 四川 成都
60 1) 106
要: 通过对 变电站 自动化控制 系统仿真 的必要性 、 特点等方 面进行综合 分析 , 阐明变 电站 自动化控制 系统的概念
以及仿真实现 应达到的要 求。在 此基础上提 出了变电站 自动化控制 系统仿真 实现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 词 : 仿真技术 ; 电站 ; 变 自动化 ; 控制系统
Ab ta t y a ay igt en c si d c aa tr t s f u sa o uo ai nc nrl yt m s lt n h o c p ino uo a sr c :B n lzn e est a h r c i c b tt n a tm t o t s i a o ,te e n e t f tm — h yn es i os i o os e mu i o a
Ke r s i lain t h oo y u s t n uo t n o t l y tm y wo d :smu t o e n lg ;s bt i ;a tmai ;c nr se c ao o os

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综述

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综述
o o o u a we y tm nao u o l r r s n e . twi e h l f lfrc o sn h ih n lg etos a d e fs me p p lrp o rs se a lg e tosa ep e e t d I l b ep u o h o ig t erg ta ao l u o l n n—
MIZo — i ZHOU a WANG L n o we , Y o, i
(u i o e u pyC m ay Sqa 2 80 C ia Sqa Pw rSpl o p n ,u in2 30 ,hn ) n
Ab ta t A ao u o l i o rsse r mp r n n pa nn , ein,p rt n a d ma a e n. h e trs sr c : n lg etos n p we y tmsae i ot t ln ig d sg o eai n n g me tT efaue a o o

< 电气开关> 2 1. o4) (0 0 N .
文章编号 : 0 2 9 2 1 ) — 0 8一 4 1 4— 8 X(0 0 0 0 0 o 0 4
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综述
糜作维 , 周遥 , 王林
( 迁供 电公 司, 宿 江苏

宿迁
23 0 ) 2 8 0
要: 电力系统仿 真作 为电力 系统规划 、 计、 设 运行 和管理过 程 中重要 的手段 , 绍 了几 种 目前应 用 比较 广泛的 介
< 电气开关> 2 1 . o4) (0 0 N .

广泛 , 除用于暂态计 算 , 有许 多其它重 要 的特性。 还
A P程 序 正 式 诞 生 于 1 8 年 , 要 由 D s W. ct T 94 主 r. So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真学科与系统仿真综述 一.前言 系统仿真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根据研目标建立并运行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与 改造,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前进中产生的信息类科学技术。它是一门以建模理论、计算方法 、评估理论为基本理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工程 、信息处理 、自动控制及系统工程等相关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交叉科学 。 系统仿真通过构造既能反映系统特征又能符合系统研究要求的模型,并在该模型 上进行所关心的问题研究揭示已有系统和未来系统的内在特性、运行规律、分系统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仿真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观察和研究已发生或尚未发生的现象,以及在各种假想条件下这些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一般科学及人类生理活动难以到达的宏观或微观世界去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新 的方法和手段。系统仿真方法、技术及其应用已扩展到人类活动的大部分领域。 近年来,系统仿真技术方法 、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应用覆盖了工程 、社会 、管理 、军事等领域,逐渐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趋势。

二.仿真学科概念

1.仿真的定义 在1982年中文版中“仿真”的定义如下:“仿真(Simulation)是指研制和使用计算机模型,用以研究实际或假设的动态系统”。上述定义强调了建模、计算机、动态系统三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定义描述中还强调了计算模型的支配地位。 1978年,中国成立大百科全书“仿真”的定义如下:“仿真:利用复现实际系统中发生的本质过程,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来研究存在的或在设计中的系统”。上述定义强调了系统、模型和实验。强调了模型的广义性和实验的复杂性。在定义描述中认为计算机模型是仿真系统中重要的模型之一。 两种定义,在技术内涵上大同小异,但侧重点有区别,前者强调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特殊性,即认为计算机模型在仿真中占支配地位。后者虽也承认计算机模型在仿真中的重要性,但更强调仿真模型的广议性及仿真实验的复杂性。[10] 从普遍意义来看, 仿真的研究对象是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 要素) 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构成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可称为子系统或分系统, 而系统本身又可看作它所从属的那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为了研究系统,从理论上讲可以用实际系统来做试验,但往往出于经济、安全及可能性等方面的考虑,或者系统还处于设计中、实际系统尚不存在等原因,需要借助系统模型进行试验,故系统的模型化是进行仿真的核心和必要前提;而对复杂系统的模型处理和模型求解,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于是仿真的3个基本要素是系统、系统模型和计算机,进而联系这 3 个要素的基本活动是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建立和仿真试验, 如图 1.[5]

图1 仿真的3要素及3项基本活动 仿真一方面为多学科耦合的复杂系统提供了理解、认识和设计系统的强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为各应用领域提供了一个可控、可重复的多学科模型的集成实验、实物(或模型与实物混合)动态试验的环境。 仿真通过将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集成为一个虚拟系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解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和设计系统的有力工具,作为一种基于模型的实验,为多学科综合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还是强有力的动态试验手段。[8]

三.仿真理论 仿真就是构造反映实际系统运行行为的特性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在仿真载体 (可以是计算机或其他形式的仿真设备)上,复现真实系统运行的复杂活动。这样可将仿真活动归结为三个组成部分:实际系统、模型、仿真载体,和三个关系:建模、仿真、评估。建模主要处理的是实际系统与模型之间的关系;仿真主要考虑计算机和模型之间的关系;评估主要是对仿真结果进行可信性验证;因此我们可将系统仿真的基础理论总结为:仿真的模型论、仿真算法、可信度评估理论。[3]

1.模型论 系统模型的建立是系统仿真的核心问题。系统模型是实际系统或过程在某些方面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反映出该系统和过程的行为特性。我们认为模型论作为系统仿真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系统模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 要对一个实际系统建立它的模型 首先应该确定所建模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实际上,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仿真任务,根据任务不同模型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2)系统模型建立要采用什么样的建模方法 目前系统建模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机理建模方法和辨识建模方法,或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也有人称其为混合建模方法。对于同一系统,根据仿真要求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模型形式及相应的建模方法,也有可能同一模型形式而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而对于不同的系统,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模型形式及相应的建模方法。 (3)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一个实际系统的模型建立完成后是否可信或有效,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际系统的各种动静态特性,还需要进行有效性验证。如果不满足仿真任务要求,还将进行相应地修正。因此,建模和模型验证是一个相互交替的过程,而且贯穿于仿真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

2.仿真算法 要对一个实际系统进行仿真研究,仅仅完成了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原始系统数学模型变换成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运算或试验的仿真模型,这就涉及到仿真算法问题。因为实际系统的模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状态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在求解时都是通过计算机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取数值解,因此仿真算法是系统仿真的又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仿真算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算法的收敛性和数值稳定性; (2)算法精度 (3)算法速度 (4)实时性 (5)并行算法 (6)刚性问题和微分代数问题

3.仿真可信度评估 仿真系统的性能评估是系统仿真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性能评估包括仿真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仿真系统的功能、可使用性、仿真系统的可信度等。但作为一个仿真系统,其仿真可信度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仿真可信度能否达到要求,直接关系到仿真系统应用的成败。因此,仿真可信度评估是仿真理论中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1)仿真可信度的概念 定义如下:“仿真系统的可信度是仿真系统的使用者对应用仿真系统在一定环境 、一定条件下仿真试验的结果,解决所定义问题正确性的信心程度。” 几点说明 1)仿真系统的可信度的主体是仿真系统的使用者反映的是仿真系统的使用者应用仿真系统的一种信心程度。 2)仿真系统的可信度受到仿真系统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的限制。仿真系统不可能反映整个真实世界(或人脑中构想的世界),其反映的只能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在仿真系统中体现的真实世界(或人脑中构想的世界)就构成了仿真系统所处的环境。仿真系统所处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等等因素。 3)一定条件:仿真系统的输入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仿真结果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仿真系统输入下得到的仿真系统的输出结果,在讨论仿真可信度问题时 必须指明仿真系统的仿真结果是在什么样的输入条件获得的,对于同一个仿真系统,不同的输入条件,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有可能不同。 4)所定义问题:仿真系统的可信度是针对仿真系统的使用者所定义并要解决的问题而言的,仿真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有限问题的集合,仿真系统的可信度与仿真系统的使用者所定义并要解决问题的明确程度有很大关系,问题越明确,仿真系统的可信度就可能越高。仿真系统的可信度是解决所定义问题的正确性在仿真系统的使用者头脑中的反映。 (2)仿真可信度与VV&A 、T&E等的关系 仿真可信度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对仿真模型的校验,仿真系统本身是由代替实际系统的模型,进行模型运算的仿真软件,产生物理效应的硬件设备、人机接口界面和软硬件接口、通信软件以及开发与使用系统的人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可信度评估研究应该从整个仿真系统角度出发,全方位地进行可信度评估。随着对仿真可信度评估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仿真系统的评估和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仿真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对仿真可信度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仿真系统可信度评估是仿真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2] 1)仿真系统校核 、验证与验收的概念与原则(VV&A)概念 对仿真系统的VV&A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概念基础上。仿真系统的可信度可以通过有计划的校核与验证工作来加以测量,并通过验收来正式地加以确认,可以为某一特定的应用服务,这个过程就是建模与仿真的校核、验证与验收(VV&A)。 校核是确定仿真系统准确地代表了开发者的概念描述和设计的过程。 验证是从仿真系统应用目的出发,确定仿真系统代表真实世界的正确程度的过程。 验收是官方地正式地接受仿真系统为专门的应用目的服务的过程 校核(Verification)与验证( Validation)从字面上理解的意义非常接近,但在仿真系统的 VV&A中,它们的含义要有一定的区别。校核关心的是“是否正确地建立了仿真系统”的问题,更详细地说,校核关心的是设计人员是否按照仿真系统应用目标和功能需求的要求正确地设计出仿真系统的模型;仿真软件开发人员是否按照设计人员提供的仿真模型正确地实现了模型。而验证关心的是“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仿真系统”。 更详细地说,验证关心的是仿真系统在具体的应用中多大程度地反映了真实世界的情况。仿真系统的验收是在校核验证的基础上,由仿真系统的主管部门和用户组成的验收小组,对仿真系统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做出正式的确认。 校核、验证与验收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核工作为验收系统的各项功能提供了依据,验证工作为系统有效性评估提供了依据,而系统性能的好坏可能是校核与验证都关心的问题。VV&A的核心问题就是仿真系统的可信度评估,即建模与仿真的发起者( Proponent)和用户对应用仿真系统解决具体的问题的信心。 2)原则 讨论VV&A的原则可以深化对仿真系统VV&A的概念的理解,对仿真系统的VV&A 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仿真系统 VV&A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 ①相对正确原则②全生命周期原则③有限目标原则④必要不充分原则⑤全局性原则⑥程度性原则⑦创造性原则⑧良好计划和记录原则⑨分析性原则⑩相对独立性原则和数据正确性原则 3)仿真系统的 VV&A 过程模型 仿真系统的VV&A是仿真系统生命周期中的一项重要活动,VV&A工作必须做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