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对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09 东南亚和中东(考点)

(1)宗教:中东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的发源地,目前大多数居民(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等)信奉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奉基督教、犹太教(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等宗教。
(2)风俗习惯
①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的外观是白色的。男人的传统服装是白色的缠头中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这是因为中东地区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白色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吸热较少。
B.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航运条件
C.可以进行水能开发和水产养殖
D.河流是东南亚的“母亲”,百利而无一害
4.综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苹果B.玉米、梨
C.水稻、橡胶树D.青稞、核桃
【答案】1. D 2. D 3. D 4. C
【解析】
【1题详解】
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山脉、河流多由北向南延伸,形成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众多河流的下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是农业、人口、城市比较集中的地区,原因是:河流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活和生产水源,沿河流分布,水运方便,故选择答案D。
2.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
(1)范围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与我国山水相连;马来群岛在中南半岛的东南方,有大小岛屿两万多个。
(2)国家
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临海国,如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一部分位于岛屿上)五国,老挝是唯一的内陆国家;位于马来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新加坡和东帝汶。
3. 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 运用地形图说明东南亚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5.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中东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讲述了华侨心系家乡、回馈故里、助力发展的典型事迹

讲述了华侨心系家乡、回馈故里、助力发展的典型事迹
华侨,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却始终心系家乡,用实际行动回馈故里,助力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华侨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发展的贡献的。
首先,华侨对家乡的情感背景是他们回馈故里的动力源泉。
华侨在海外拼搏,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生养他们的土地和亲人。
他们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努力在外打造一番事业,期望能够有朝一日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华侨回馈故里的具体行动表现在各个方面。
他们有的回到家乡投资兴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的设立教育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提高家乡的教育水平;还有的参与公益事业,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提升乡亲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行动都充分体现了华侨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再次,华侨助力发展的典型事迹层出不穷。
他们积极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他们在当地创办了大量的企业,推动了地区的经济繁荣。
此外,他们还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最后,对华侨的贡献,我们不仅要表达敬意,还要反思如何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
华侨是我国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建设家乡、助力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华侨华人的联系与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总之,华侨心系家乡、回馈故里、助力发展的典型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华侨华人组织在中国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

华侨华人组织在中国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华侨华人的辉煌历史,作为中国人的一员,他们的活跃在世界各地,同时对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的发展中,华侨华人组织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华侨华人组织在中国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
其一,华侨华人组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侨是中国在海外的代表,其经济与中国的紧密联系一直存在。
他们为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的金融、贸易、商业行业十分发达,而华侨华人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观察力,在这些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们结合着中国和外国市场的特点及需求,把中国的产品介绍到国外,并且吸引了大量国外的投资和商品,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腾飞。
在其它领域中,比如维护中国的形象,增进国际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促进交流方面,华侨华人组织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其二,华侨华人组织在社会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
如今,华侨华人组织在中国的活跃是日益增长的,由于成功的历史和实际的意义,华人组织成为了众多中国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华人组织在社会建设中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一方面,华人组织吸引了更多广泛的观众参与,并且构成一种中间机构,增进了互相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华人组织还为与各国组织进行更好的合作提供了机遇。
通过这种方式,华人组织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发挥了广泛的社会价值。
其三,华侨华人组织在科技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十分显著。
华人组织在中国科技文化中走的极其领先的一步,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取得许多国际级别的成果,同时还吸引了许多国际性的学校,组建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机构和专业联合会,让天赋异禀的学者获得了成长机会,并且在国际上提高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从而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实力,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华侨华人组织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助力。
作为华人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为华人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再做一份贡献。
七年级《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东南亚》教案七年级《东南亚》教案1教学目标: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4、东南亚的风景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
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
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
纬度位置大约在10S—25N之间。
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
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
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
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
[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
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
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
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
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
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
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
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
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
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
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
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华侨华人研究报告一、引言华侨华人是指中国人民外出移居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
他们通常有着中国的血统和文化背景,但目前居住在其他国家,并且在当地工作和生活。
华侨华人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人数和影响力,他们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华侨华人进行研究,并探讨他们对当地国家的贡献和挑战。
二、华侨华人的历史背景华侨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历史上,中国人民曾经前往其他亚洲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以进行贸易和繁衍后代。
近代以来,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地理范围都得到了扩大,他们开始前往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地区。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寻求经济机会、政治动荡和战争。
三、华侨华人的贡献华侨华人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经济方面,他们通常是当地国家的商人和企业家,创办了许多成功的公司和企业。
他们投资于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在文化方面,他们保留并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和传统节日。
许多华侨华人还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为当地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华侨华人面临的挑战华侨华人在移居到其他国家后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可能遇到困难。
有时候,他们也面临歧视和偏见。
另外,由于与家乡文化的隔离,华侨华人和中国的联系可能变得越来越淡。
一些华侨华人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有着中国的血统,又在其他国家居住了很长时间。
五、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和支持各个国家对华侨华人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华侨华人的权益,例如提供社会保障和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鼓励华侨华人的归国和参与国内经济建设。
中国政府也一直重视华侨华人的贡献和利益,在发表外交政策时,也会涉及到华侨华人的问题。
六、结论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他们对当地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来支持他们。
华人“下南洋”的历史,你了解吗?

华人“下南洋”的历史,你了解吗?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迁徙。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人多地少,外族入侵、农民起义,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不少福建、广东等地的中国人选择到南洋讨生活。
那时的南洋,即现在的东南亚岛屿,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较适合人类生存的气候条件,还有跟中国地缘临近的优势。
而且当时英国、荷兰曾在东南亚招募大量华工,所以在中国南部曾形成一种逃难下南洋的潮流。
中华民族本是农耕民族,固守一亩三分地,而做一个离家的游子,去到新世界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当时的南洋生活远比人们想象中艰辛,要么割橡胶,要么挖锡矿,要么修铁路,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不愿意干的重体力活,人们每天起早贪黑的超负荷工作,也仅仅得个温饱。
不得不说,早期下南洋的先民们身上那种坚韧值得敬佩,既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忍受着背井离乡的孤寂,他们的奋斗史充满了血与泪。
但他们及其后人在自身努力奋斗的同时也抓住了时代机遇,最终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很多华人对东南亚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所在国落后的状况,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
“亚洲糖王”、“国贸之父”郭鹤年,已经蝉联马来西亚首富长达12年。
老一代的南洋华人,多为失地农民、渔民,而他们的后代却以从事经商居多。
随着财富的积累,东南亚华人相继涌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球富豪榜,仅泉州一地就有超40人上榜!如今,虽物换星移,时代变迁,下南洋的精神还在传承!当今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早非昔日可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可是近年来又涌现出另一股下南洋淘金的热潮。
新一代的淘金者涌入东南亚嗅觉敏锐的中国人早已闻到商机,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东南亚的未来走向显示出希望与潜力。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大都处于上行的区间,平均的 GDP 增速在 5% 左右,可以称得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区域。
东南亚各国政府普遍对外资持欢迎态度,无论从税法、政策等各方面对于投资者都有所偏向,而且东南亚就像10年前的中国,人口基数大,国民结构年轻,对新鲜事物接纳快,是潜在的优质市场。
印尼华侨华人概况

印尼华侨华人概况中国人移居印尼历史悠久,17世纪西方殖民者大举入侵东南亚之前,印尼已有华侨华人近万人。
荷兰殖民者统治印尼期间为掠夺当地资源,大批招引华工前往,达百数十万人。
1949年,印尼独立时,华侨华人已达200万左右。
据估计,目前印尼华侨华人总数有近1000万,约占印尼总人口的5%,其中90%以上已加入了印尼籍。
印尼华侨华人的祖籍以福建省籍为多,约占50%,广东次之,约占35%;海南、广西、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省籍者共约占15%。
华人经济在印尼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作用,并已成为衡量印尼国民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
印尼华人经营的主要行业有香烟制造、水泥、纸浆、农产品加工、金融、房地产等,遍及印尼经济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但印尼著名学者索菲安.瓦南迪认为,印尼华人中56%为下层平民,20%为专业技术人员,20%为中产阶级,财团老板只占4%。
与其他国家华侨华人经历不同的是,印尼华侨华人在历史上遭受了1740年的“红溪惨案”、1965年的“9.30事件”和1998年“黑色5月”等多次排华事件,华侨华人的生命被任意屠戮,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东南亚华侨华人之印度尼西亚2010-04-27印尼现有华侨华人600多万,约占该国总人口的3.5%(1997年全国总人口2.02亿),其中大部分已加入印尼国籍。
以福建籍、广东籍为大多数,少数来自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台湾等地。
由于该国政府于1960年禁止华侨华人在县级以下地区经商和居住,因而印尼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各大中城市。
印尼政府长期以来对华侨华人实行歧视、同化政策。
苏加诺时期,华侨华人虽有一定的政治与公民权利,但对其经济权利进行限制、排斥;苏哈托时期,华侨华人的政治与公民权利几乎被剥夺,但政府逐步认识到利用华人资本的经验对于发展该国经济的重要性,转而在经济方面对华人实行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
文化方面,取缔华文报刊,关闭华人社团,禁止使用华语,禁止中文书刊的进口和发行,禁止进口和流通华语录影(音)带和影片,禁止保留中国文化习俗,提倡换名改教,鼓励华人改用印尼文姓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华侨华人对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本文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分析了华侨华人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认为华侨华人探索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印尼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印尼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指出,华侨华人参与所在国经济建设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屏障,因此希望所在国能够为当地华侨华人施展才能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华侨华人也要继续努力,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华侨华人;东南亚经济;影响;贡献;印度尼西亚
一、概述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打上了华族的烙印。
而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国家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自身的艰苦奋斗和努力外,中国经济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大力提升,以及他们所在国的政策走向,作为一些客观的外在因素也时刻影响着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关于华人,《辞海》的注释是:“中国人的简称。
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根据这一概念,华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长期侨居国外;二是必须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才可称为华人。
因此长期
侨居国外的中国人可能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仍然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即华侨;另一种是已经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即华人。
在这里讨论的,仅限于东南亚地区,长期侨居东南亚国家,并为所在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华族群体。
华族对东南亚国家产生影响,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就人口和经济而言,华族在东南亚国家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约为2500万人,约占东南亚人口总数的5%,仅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五国华人人数就达1900万人。
[1]他们积极参与所在国经济的建设和改革,为所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华侨华人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影响
华侨华人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客观的、实质性的,从经济起步到产业结构调整,从克服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到经济总量的上升,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华族的参与和贡献。
1、华侨华人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最大国家,也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华族约有1000万人,约占该国总人口的4.18%。
[2]华人作为印尼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只占印尼人口总数的4%左右,而其华商资本额
(1638亿美元)相当于印尼2009年名义gdp(5908亿美元)的28%左右,无疑是印尼国内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
[3]
从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来,广大华侨华人就参与并积极投身到了经济建设事业当中。
一方面这是在海外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不容置疑的是,在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华侨华人为印尼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印尼经济发展史上绝不能缺少了华侨华人经济这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印尼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经济总量的份额当中,华族的贡献是十分明显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尼的华人企业集团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并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大集团公司,如三林集团、阿斯特拉集团等,它们在印尼国家经济发展中都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4]这些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印尼经济的进步,为印尼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供就业,增加赋税都产生了直接而实质性的影响。
2、推动了印尼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华侨华人的华族属性决定了其与母体中国有着巨大的民族情感和情感共鸣,这为华侨华人与母体中国的经济互动和联系建立了天然的、牢固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加开放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综合实力,为华侨华人与母体祖国进行经济交流和帮扶提供了便利条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各地区
在这次全球化浪潮面前,既面临太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又有不少的挑战和陷阱,许多经济强国和新兴经济体饱尝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有不少国家和经济体在这个浪潮中被弄得遍体鳞伤,各经济体都积极寻求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和经济体都希望能够与中国进行经济交流和往来,印度尼西亚也不列外,特别是为印尼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华人企业来说,他们渴望在这种经济背运的时候更多地得到来自母体祖国的支持
和帮助,借助中国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中国模式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的推崇,[5]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迷茫时刻,首先想到的就是借鉴母体祖国的发展经验,以求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渡过难关。
2009年以来,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东南亚的出口情况全面恶化,对工业部门的成长和gnp增长形成阻滞。
印尼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最深的主要是一些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
部门,如纺织、鞋类、食品、饮料、橡胶制品及肥料、化学、水泥和非金属矿产。
[6]面对这样的情形,印尼华侨华人利用自己与母体中国的天然联系,加强与祖国经济的互动,为印尼经济走出经济危机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3、华侨华人探索了新的发展模式
从历史上的移民开始,广大海外华侨华人远离故土,在异域他
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艰苦奋斗,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摸索出一系列先进的正确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产业升级,特别是面对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和波及,华侨华人经营策略就必须发生调整和变动,这就为适应新形势下印尼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炉奠定了基础。
华族企业多是从传统的手工、工商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传承了很大程度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策略,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和步伐了,面对这样的困境,广大华族企业进行经营方向和结构方面的战略调整,企业发展出现转机;他们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分散经营风险;下大力气改组和重组陷入困境的企业集团,出现一批新的强有力的华人企业集团。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印尼华族企业重新恢复了生机,不仅为印尼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了力量,还为印尼经济走出困境,探寻新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参考和模式。
三、华侨华人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华侨华人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各国各地区的“反华”、“排华”事件不断,严重影响华侨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印尼,当地政权长期推行“排华”政策,政治上严格控制,禁止华人涉足政府重要部门和职位;经济上更是加强限制和剥夺,不断打压、骚乱华族经济,并制造多起流血事件;文化方面,
禁止出版华人报刊书籍,禁止华人广告招牌,严格限制华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苏加诺和苏哈托时期采取严格限制和同化政策。
经济方面,在“保护民族资本”的口号下,颁布一系列法令,对原住民资本予以种种优惠,而对非原住民的华侨的资本加以种种限制。
[7]对于华侨经营的各种行业也严加限制,甚至于排斥华侨从事某些具体的行业经营。
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华侨华人饱尝艰辛,面临印尼经常发生的反对华人的诸如抢劫、烧毁华人的商店财产等暴行,特别是1998年5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五月暴乱”,大批华人的财产、生命遭遇巨大挫折,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环境十分恶劣;进入瓦希德、苏西洛时期,瓦希德政府采取了多元文化政策,承认了华侨华人的合法地位和权利,与同化政策相反,多元文化政策主张保持和发展各种族和民族的文化特性、传统和价值观,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其优点,允许各种文化的存在,可以使一个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8]华侨华人经济也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他们能够静心致力于经济建设,印尼经济发展也受益颇多。
四、结语
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华侨华人对东南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离不开华族们的艰苦奋斗和努力;
其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探索;另外,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为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国家大展身手提供了最有力的后盾和支持;当然,所在国的政策取向及具体的经济政治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华人华侨为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史乃至今后持续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的政策走向也直接影响着当地华族经济的发展。
在全球化更加迅猛的今天,相信印尼当局能够更加重视华族经济的重要性,能够为当地华侨华人施展才能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华侨华人也定会为印尼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凌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东南亚华人经济[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10(4)16-17.
[2][4]吴崇伯.论印尼华人企业集团的经济转型与新进展[j].东南亚研究,2008(2)66-71.
[3]原晶晶,杨晓强.印度尼西亚华人及其资本发展现状[j].东南亚纵横,2011(6)81.
[5]许梅.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j].东南亚研究,2010(6)59.
[6]沈红芳.全球经济衰退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及危机应对[j].南洋问题研究,2000(3)13.
[7][8]汤平山.从同化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谈印尼政府华人华侨政策的变化[j].当代亚太,2001(6)54-59.
【作者简介】
廖永红(1985-)男,汉族,四川盐源人,湘潭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