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南亚殖民经济一二

合集下载

亚洲的殖民统治东南亚与印度次大陆的殖民时期

亚洲的殖民统治东南亚与印度次大陆的殖民时期

亚洲的殖民统治东南亚与印度次大陆的殖民时期亚洲的殖民统治东南亚与印度次大陆的殖民时期,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间,欧洲列强逐渐扩张势力范围,将其殖民主义体系引入亚洲国家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出现,对东南亚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进程和现今的地缘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殖民统治背景及影响在亚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前,东南亚与印度次大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然而,欧洲列强通过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逐渐侵占这些地区,建立起殖民政权。

主导这一影响的欧洲列强包括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家。

这些欧洲列强通过资源控制、经济剥削和文化转化等手段,对东南亚与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扩大了商业贸易,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引入,对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

另一方面,他们也传播了西方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教育体系,对当地社会文化习俗产生了重大改变。

二、东南亚的殖民统治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列强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体系。

英国殖民统治影响最为深远,其中包括英属马来亚、新加坡、缅甸、香港等地区。

在这些地方,英国殖民者通过发展种植园和矿业,以及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了对当地资源的控制。

这种统治形式导致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单一依赖,如橡胶种植、锡矿开采等。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贫富差距的加大。

法国殖民统治则主要集中在印度支那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如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

法国殖民者通过改变土地制度、开发橡胶和稻米种植业,对这些地区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改造。

然而,殖民统治也引发了反抗和独立运动,如越南的民族大革命和柬埔寨的独立斗争。

三、印度次大陆的殖民统治印度次大陆的殖民统治主要由英国实行。

英国通过控制东印度公司并实行直接统治,将印度次大陆纳入其殖民统治体系。

该统治期间,英国对印度进行了经济剥削,从中获得巨额财富。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经历了工业化的引入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和人口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南亚的殖民统治与独立运动的兴起

东南亚的殖民统治与独立运动的兴起

东南亚的殖民统治与独立运动的兴起东南亚是一个地缘政治重要的地区,历史上曾经受到多个外来势力的统治。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殖民统治,这种统治方式曾经对东南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独立运动的兴起,东南亚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成为了一个自主、独立的地区。

殖民统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被其他国家或地区所占领,从而成为其殖民地或附属国的情况。

在东南亚,殖民统治主要是指欧洲列强对该地区的统治。

最早进入东南亚的是葡萄牙人,他们于16世纪初开始在该地区建立殖民地。

随后,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也相继进入东南亚,并在该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

殖民统治对东南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它导致了东南亚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殖民统治期间,欧洲列强强制推行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并试图将其灌输给东南亚人民。

这种文化冲击导致了东南亚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同时也导致了东南亚社会结构的变革。

另一方面,殖民统治也导致了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欧洲列强在该地区建立了自己的贸易网络,并将该地区作为其原材料和市场的来源。

这种贸易网络促进了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该地区的资源被外来势力所控制。

但是,随着独立运动的兴起,东南亚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

这种独立运动主要是指东南亚国家为争取自主和独立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印尼、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的独立运动。

这些运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独立运动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国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并试图摆脱外来势力的干涉。

其次,在经济方面,独立运动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并试图摆脱对外来势力的依赖。

最后,在社会方面,独立运动促进了东南亚社会结构的变革。

这些国家开始注重人权和平等,并试图消除社会不公。

总之,东南亚的殖民统治与独立运动是该地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殖民化的过程与影响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殖民化的过程与影响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殖民化的过程与影响荷兰东印度公司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获得荷兰政府的特许经营,在东南亚展开了殖民化的进程。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进入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东南亚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征服与殖民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实行殖民统治,采取征服手段并独占贸易权。

它在东南亚建立了殖民政权,并强迫居民改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然而,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化方式不同,荷兰东印度公司采取经济手段来占领东南亚的市场。

它是一个贸易公司,将贸易视为其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公司向印度洋提供了钢铁、枪械、啤酒等商品,并从东南亚购买香料、茶叶、咖啡等商品,最终将这些商品送到欧洲市场销售。

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化使东南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司的贸易活动使当地的工业和商业遭到破坏。

印度洋地区因不断的争斗而损失惨重,而在东南亚,荷兰东印度公司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断独占当地的经济利益。

同时,这种经济掠夺使得很多当地的居民不能正常生产甚至生存。

例如,当荷兰开始大规模种植咖啡时,当地居民因为失去了土地和自己的生产手段而面临着饥荒和贫困。

对当地政治的影响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到来使东南亚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

公司不仅与当地的土著势力对抗,还与其他欧洲殖民者如西班牙、英国等对抗。

这种外部压力和政治冲突让东南亚的团结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支持和镇压当地的势力,使东南亚的政治结构出现重大改变。

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荷兰人镇压了独立运动,将该地区的统治权收归自己所有。

影响当今东南亚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化在当今东南亚地区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公司掠夺和开发的资源成为了东南亚现今的主要经济发展基础。

咖啡、糖、香料、茶叶等商品仍是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出口物品。

此外,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下,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在当今的东南亚地区仍然存在。

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荷兰人的殖民统治导致该国的文化和语言发生着深刻、复杂和多重的变化。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独立与发展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独立与发展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独立与发展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各国在经历长期的殖民统治之后,逐渐取得了独立,并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困难,但也给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国家得以独立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欧洲列强如英国、荷兰和法国相继将东南亚国家置于其殖民统治之下。

这些国家的殖民统治给东南亚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层面。

他们强制推行文化和价值观的转变,剥夺了当地人的权利,并将资源输送到本国。

殖民统治的存在让东南亚国家丧失了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力,严重阻碍了这片土地上的发展。

然而,东南亚国家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开始抵抗殖民统治。

从印度尼西亚的独立战争到越南的抗法战争,东南亚国家的民族英雄们用自己的血和汗水为国家的独立奋斗。

这些抗争运动不仅仅是对殖民统治的反抗,更是对自由和人权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坚韧和勇气。

取得独立后,东南亚国家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时期。

在独立的基础上,这些国家开始了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探索。

东南亚国家致力于发展农业、工业、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而他们的努力并不白费。

东南亚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年轻的人口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

国家间的贸易合作和互联互通不断深化,使东南亚地区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

许多国家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以推动经济增长,但过度的资源开发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是社会不平衡的问题。

东南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的情况。

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可能会成为这些国家发展的拦路虎。

因此,东南亚国家需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增长的普惠性,并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西方殖民统治对东南亚主要国家的影响

西方殖民统治对东南亚主要国家的影响

西方殖民統治對東南亞主要國家的影響我們透過下列圖表,可更具體地了解殖民統治對東南亞主要國家的影響。

引用1960年的資料的最主要原因是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都於1950年代前後取得獨立,故1960年的資料最能反映殖民統治對她們的直接影響。

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社會經濟概況 ( 據1960年統計資料 )圖表解說:1)根據第一欄:「成人識字率」的資料,在1960年時,在東南亞,新加坡及菲律賓呈現較高的成人識字率,證明她們被殖民統治之時,殖民當局( 即英國及美國) 都相對願意投資教育發展。

2)第二欄:「平均壽命」、第三欄:「嬰兒死亡率」及第四欄:「人均醫生比例」說明國家的衛生情況。

東南亞國家之中,以印度尼西亞的情況最為惡劣,而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則表現較佳。

這或許與國家的疆域大小有關,畢竟要在一個領土遼闊而分散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這類群島國家發展極完善的醫療系統,還是相對困難的事。

3)第五欄:「農業佔勞動力人口」、第六欄:「國內生產總值之工業比例」及第七欄:「總出口之原產品比例」說明了經濟結構。

根據第五欄:「農業佔勞動力人口」的資料可見,除了新加坡外,表中所列所有東南亞國家在1960年時的經濟形態均為農業經濟。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看第七欄:「總出口之原產品比例」所示資料,加以證明。

除新加坡外,其餘表中所列國家在1960年時,至少九成,甚至全部 ( 如印度尼西亞 ) 的出口產品均為「原產品」,當中尤以農產品及各類原材料為主,足見其經濟體系仍以農業為主。

至於工業化的程度,則可見第六欄:「國內生產總值之工業比例」所示資料,很明顯,除了菲律賓外,其餘東南亞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度相當有限。

這或多或少取決於殖民地當局對殖民地的「分工政策」;而「分工政策」又或取決於殖民地本身的內部條件及地理形勢等,如菲律賓為海路必經之地,用作工業生產地,將可大大減低運輸產品時所需的成本。

這便有助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發展。

4)最後一欄:「每人能源消耗」中所示資料,說明了該國家的工商業發展程度,以及人民的生活質素。

东南亚经济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东南亚经济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东南亚经济的历史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东南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长期以来东南亚经济的历史发展轨迹和要素的交织与演进。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趋势两方面,探讨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I. 历史:殖民地经济遗留和工业化努力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历史深受殖民地时期的影响。

早期殖民地经济的开发主要以庄园经济和矿业为主,很少涉及制造业。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殖民统治期间保留下来的差别化经济结构成为了今天东南亚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决定性的制约因素。

在殖民统治下的东南亚,殖民者主要从海外输出原料和粮食,残留下来的是单一的农业为支撑的庄园经济。

这使得东南亚各国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都是单一的。

虽然近年来有发展新兴产业的趋势,但农业和水产养殖仍然是东南亚国家的基本经济活动。

而这一问题也是东南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与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一方面,东南亚各国也正在努力实现工业化并转型为多元化经济结构。

早期的东南亚各国多在发展出口型加工业方面取得成功,是以外向型发展为导向的经济。

随着经济的成熟,东南亚各国开始着眼于国内市场,开发多元化经济结构,以消化过剩的劳动力库存和特定行业的利润。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技术扩散、创新和科技转化等领域。

II. 发展趋势:数字化和能源政策的重点数字化:东南亚国家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经济的时代,深入挖掘数据成为了这一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成为支撑数字化经济的重要基础。

数字化经济是东南亚发展新产业不可或缺的机遇,正在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影响。

多数东南亚国家正给予数字化经济以越来越高的关注,如印尼‘互联网经济2020战略’、马来西亚‘数字经济蓝皮书’、菲律宾‘数字菲律宾2022’行动计划等。

能源政策:能源发展是东南亚发展的共同问题。

作为发电成本相对较低的新兴经济体,东南亚国家能源供应和机制的改进将成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概括英国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殖民政策

概括英国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殖民政策

概括英国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殖民政策英国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殖民政策
英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东南亚和非洲展开了广泛的殖民
统治。

其殖民政策包括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文化影响等方面。

在东南亚地区,英国展开了殖民统治,主要依靠政治势力和经济控制。

英国对
马来半岛、缅甸、新加坡等地进行了殖民统治,通过建立商业公司和殖民地政府来管理这些地区。

英国在东南亚通过推行种植园经济,特别是橡胶和锡矿业,从中获取大量利润。

此外,英国对当地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影响,使英语成为中层以上阶级的通用语言,并传播了英式教育体系。

在非洲,英国对大片领土进行了殖民统治,以确保其经济和政治利益。

英国通
过推行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两种方式来控制非洲各地。

直接统治是指英国直接派遣行政官员和军队,建立殖民地政府并实施英国法律。

间接统治则是通过与当地传统领袖建立合作关系,间接控制殖民地。

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主要以获取大量的自然资源为目的,如黄金、铜矿和钻石等。

同时,英国还推行了强制劳动制度,迫使当地居民参与种植和矿业工作。

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也引发了反抗和独立运动。

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抗英示
威和独立运动逐渐兴起,最终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独立。

英国在20世纪后期逐渐放
弃了殖民地,向这些地区授予了独立地位。

总体而言,英国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殖民政策主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政治
控制和经济剥削来推行统治。

然而,殖民统治也导致了当地反抗和独立运动的兴起,最终使这些地区成功摆脱了英国的统治。

东南亚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

东南亚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

东南亚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东南亚历史上有着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系。

从古代的航海贸易到现代的制造业,东南亚的经济一直处于持续的发展之中。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索东南亚经济体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对该地区未来的影响。

1. 古代经济体系在古代时期,东南亚的经济体系主要由航海贸易和渔业构成。

海员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和印度的货物运到了东南亚的各个地方,并带回了该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如香料和金属。

这些资源成为了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商品,并且也直接促进了东南亚的经济繁荣。

但是这种经济体系无法持续下去。

大大小小的战争破坏了当时的贸易线路,而政治和宗教分歧也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的经济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衰退期。

2. 殖民地时期的经济体系但在殖民地时期,东南亚的经济体系重获新生。

殖民政府开始实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引入了工业化和资源开发,以此来增加出口收入。

种植园业和矿业成为了支撑当时经济发展的两个主导产业,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开始从简单的农业生产向花费更多转型。

但是殖民地时期的经济体系有着明显的弊端。

殖民政府和跨国公司完全垄断了经济市场,使得东南亚国内的产业和企业难以生存。

此外,种植园业和矿业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当地环境的破坏,对当地的人口和文化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3. 独立后的经济体系随着东南亚各国的独立,这些国家开始追求新的经济方式。

许多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了进口替代政策,试图自行生产当时消费和原材料。

但这种政策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成本高不竞争性。

从70年代开始,东南亚国家逐渐向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转变,慢慢覆盖了所有生产领域,并在国际上成为了知名加工工业区。

这次经济体系的成功可以归功于各国政府的开放政策和对外投资,这使得国内企业有了更多的机遇来扩展业务。

另外,东南亚还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促进了当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4. 未来展望总体看来,东南亚的经济体系在持续不断的演变中,正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南亚殖民经济一二
摘要:根据对东南亚殖民时期各宗主国实行的不同殖民经济政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讨论,找出造成不同殖民经济政策的原因,从其中找出当时各殖民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各国以后的发展轨迹进行印证。

关键词:东南亚殖民经济政策发展资本主义重商主义
东南亚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殖民地时期,由于各宗主国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在该地区实行的殖民政策不同,导致了东南亚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不但在历史时期有过影响,而且在当今的地域政治和国际关系以及其本国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所以在本文中,就东南亚地区在殖民时期各经济状况进行简要概述并进行讨论。

在讨论东南亚殖民经济时,大概分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因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宗主国的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一刀切式的横向分析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在同一时期在同一殖民地,在分析上要考虑历史遗留的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纵向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早期葡西的殖民活动
1511年葡萄牙开始了东南亚的殖民活动,但是直到1641年被荷兰打败丧失马六甲,在这13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大多数只是在东南亚在各商业航线上建立据点,而并非进行殖民领土的扩张。

葡萄牙的殖民者由于其本身人力和财力有限,其主要精力在于控制海上贸易交通线。

葡萄牙在东南亚殖民进行大量的香料贸易以牟取利益,在16世纪20年代以后,葡萄牙的殖民官吏和商人热衷于私人贸易,使得宗主国和殖民地都没有从这种私人贸易中获得最大利益。

葡萄牙的海外冒险通常被看成是带有中世纪性质的,即它关注的征服、掠夺、收纳贡赋和强迫改宗,对东南亚经济和贸易的结构的作用是微不足道和消极的。

葡萄牙人始终未能将任何欧洲商品输出到亚洲。

他们为了购得东南亚的香料,依靠暴力保障的垄断和在亚洲地区从事的转口贸易,而这种贸易把东南亚与欧洲市场直接连接起来,这正是东南亚地区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伊始。

但是这种贸易使得东南亚开始为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生产,在客观上催化了东南亚商品经济的萌芽发展,但是由于葡萄牙在该地区的殖民经济政策带有浓厚的封建贸易性质,所以该商品经济先天不足,有很严重的依赖性。

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经济政策实施封赐制度和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度。

赐封制是一种封建性掠夺和奴役的制度,这种制度源于西班牙本国,并在美洲殖民地推行多年的一种制度,它是指国王把被征服国家的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的征收赋税之权力赐予在殖民事业中有功的人员。

但赐给的并非土地所有权,土地依然归国王所有,而是赐予对封地内的居民的征税权和使用劳役的权利。

封君们获得此项权利后,应负责维持封地内的秩序,有责任保护居民,并在发生灾害时给予援助。

西班牙另一殖民经济政策是实行贸易垄断,这是早起殖民时期西方殖民国家普遍推行的经济政策,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其特点是国王、王室与殖民政权垄断对外贸易。

这个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重商主义学说。

西班牙的重商主义特别表现为重金主义,认为金银才是一国的真正的财富。

因而它严禁金银外流,争取更多的黄金入口,竭力掠夺殖民地的黄金,并通过垄断殖民地
的贸易,获取更多的黄金和财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西班牙政府规定,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能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西属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也是禁止的,而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贸易则是王室授予少数商人来垄断的。

二、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
1602年3月20日,由六个区的商会组成了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获取了荷兰国会颁发的特许令,特许在好望角以东的通商进行垄断。

荷兰主要是对于重要港口的控制,目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能够在印尼群岛进行商业垄断,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将精力用于垄断香料,不但在贸易上进行控制,并且将殖民地大量用于香料种植。

从18世纪末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由贸易垄断转向剥削农民,这种剥削主要是通过“强迫供应制”“强征税贡”“强征劳役”来进行。

18世纪晚期,英国重新加入对东南亚殖民地的角逐,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着重推行殖民经济开发政策,其目的是尽可能地利用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东南亚的农林业、出口加工业和采矿业,把东南亚殖民地变成英国的出口市场、投资场所与原料产地,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英国的东南亚殖民地的一些经济部门获得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结构单一,随之又进入了畸形的殖民地经济轨道。

1887以前,法国在殖民地主要是采取增加赋税和搜刮粮食和物资的手段为其殖民侵略战争服务,在1887年印支联邦建立以后,法国开始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干预经济活动,开始殖民经济掠夺与开发。

在杜美当权时期开始的第一次殖民经济开发,主要投资于采矿和运输部门,这一时期殖民地的原料生产得到发展,开始形成以殖民地银行为中枢的金融信贷体系,服务于殖民政治统治与经济开发的运输通讯网络也建立起来。

杜美时期,法国的殖民经济政策的指导方针是合一主义与国家垄断。

殖民地被视为法国的一个省份,宗主国强调印度支那作为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的作用,以保证法国商品的倾销和对法国需求的供给,完全忽视殖民地本身的特点与需要。

沙罗时期,殖民地经济政策以联系主义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殖民地生产专业化政策。

在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占极其重要地位,金融资本的迅猛发展与海外殖民扩张紧密相联,法国的殖民经济政策带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

三、纵向的分析历史时期东南亚殖民地的经济政策
西方殖民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重商主义。

他们认为拥有货币的多少是一国富裕程度和实力强弱的标志,而增加财富的主要途径不是生产领域,而是在流通领域。

因而,他们的殖民剥削与掠夺的方针,突出地表现为:实行贸易垄断;进行贵卖贱买;占领商业据点;控制贸易通道。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商主义与英法为主的重商主义有所不同,前者是以重金主义为特点,而后者则表现为奉行“贸易差额论”,要求加速货币的运动,确保外贸的顺差,以增加财富。

四、横向分析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经济政策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的推行使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突飞猛进,这使它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同时形成了其实现海外扩张的基础。

因此它在海外的利益更多地通过经济的或商业的手段来实现,诸如投资、贸易等。

英国在马来亚的殖民政治统治最充分地利用了经济力本身,殖民剥削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特征。

通过控制马来亚的矿产资源及种植园生产就可以有效地行使对马来亚的政治控制,而不需要动用超经济的手段去寻求安全与稳定。

法国在帝国主义的形成过程中,以法兰西银行为中心的金融资本控制着法国
的整个经济命脉,法国成为“高利贷帝国主义”,金融资本的迅速发展是与殖民扩展的空前高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法国的工业资本主义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不可能像英国一样较多地靠经济手段去完成,它必须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措施来干预经济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殖民地原料的掠夺,以发展其先天不足的工业资本主义。

综上所述,从纵向来看,各殖民国家在早期的殖民活动中重商主义成为其主要指导思想,主要是通过贸易来实现殖民利益,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逐步调整其殖民经济政策,对殖民地进行经济开发,将其经济发展结构发展为与宗主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匹配的模式。

从横向来分析,在大概同一时期,由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夹杂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特色,所以直接导致其殖民地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其宗主国经济发展水平来。

总体来说,西方各殖民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导致其殖民地的经济水平,宗主国如同一个发动机带动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殖民地对宗数过输出原料和接受商品,这是一个循环,如果宗主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不强,没有很强的原材料需求和商品供应能力,那么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必然如同一潭死水,同时,一些国家在殖民地的殖民经济政策采取的竭泽而渔的掠夺方式,获取大量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国内市场消化不了,殖民地居民又没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殖民地市场匮乏,在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供需循环,所以东南亚地区各殖民地的发展状况大不相同了。

参考文献:本文主要参考了梁志明主编的《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