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3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注意事项

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注意事项

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注意事项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1、药用价值:2、抗肿瘤的作用:土茯苓有着非常好的抗肿瘤作用,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老鼠实验,证明土茯苓对于肿瘤能够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以发现较多的菱状细胞性肿瘤,老鼠经过土茯苓的饲养之后会使老鼠肝癌的染色阳性细胞减少,而且与其他的老鼠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因此土茯苓的英语语法该也有一定的实用性。

3、解毒作用:土茯苓还有非常良好的解毒作用,使用土茯苓用水煎剂,可以抵抗急性棉酚中毒,而在现实的生活过程当中,出现棉酚中毒的现象后,可用硫酸亚铁进行抵抗,但是硫酸亚铁对于人体有一定的抑精作用,但是食用土茯苓,则不会有一定的抑精作用,同样还能起到非常良好的解毒功效。

4、食疗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土茯苓还具有非常良好的食疗作用,已经被应用于很多的临床上,还可以与其他的一些草药进行搭配使用,可以解除湿热病症,在临床上也可以治疗钩端螺旋体病,而且食疗效果是非常显著和突出的。

土茯苓的食用也很简单,可以直接用热水煎服,也可以与其它的一些草药混合熬制,对了,大家也可以在做饭的时候放上几片茯苓,不仅味道好,效用也非常的突出。

5、治疗筋骨疼痛的作用:土茯苓还具有治疗筋骨疼痛的作用,有些人的筋骨是处于疼痛状态,常年这样下去,就会造成溃烂成痈,这样的积累会造成人的终身残废,没吃土茯苓可以有效的清除筋骨疼痛,溃烂成庸的现象。

土茯苓服用时的注意事项土茯苓最主要的注意事项是肝肾阴亏着慎服。

在服用过土茯苓的中药后,一般的过敏症状是全身瘙痒并且皮肤出现些大小不一的小红点。

这个时候需要注意,有的时候我们服用土茯苓药方不过敏,但是在接触其他东西后过敏反应又出现的情况也是有的,古时的医书就有记载。

服用后要禁止触摸铁器或喝茶。

土茯苓的基本知识土茯苓,它的别称有很多,其中常用的就有冷饭团、硬饭团、红土苓这三种。

土茯苓是一种典型的被子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在每年的夏秋两季被人们采挖,因为这两个季节是最佳的收购时节。

土茯苓种植的方法

土茯苓种植的方法

土茯苓种植的方法土茯苓(学名:Poria cocos)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常用于清热除湿、健脾胃、化痰止咳等方面。

它的主要产地在中国南方,因其品质优良,被广泛种植和利用。

下面将介绍土茯苓的种植方法。

一、土壤选择和准备1.土壤要求:土茯苓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中。

土壤PH值在6.5-7.5之间为宜,过酸和过碱的土壤都不利于土茯苓的生长。

2.土壤改良:选择合适的土地后,进行土壤改良工作。

清除杂草和残留作物,翻松土壤,加入腐熟的有机肥料和磷、钾等基础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持水保湿能力。

二、土茯苓种苗培育1.种子处理:将采收的土茯苓实体清洗干净,晾干后倒入细网隔栅进行筛分,去除较大的杂质。

然后在50℃温水中浸泡15分钟,再冷却至10℃的水中浸泡12小时,使其充分吸水。

2.培育基质:选取营养含量高的灰岩粉、泥炭和细沙按1:1:1的比例混合制成育苗基质。

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育苗盘中,覆盖一层基质,保持湿润。

3.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发芽期,保持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80%以上,为种子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定植后逐渐降温,保持温度在15-20℃。

4.种苗管理:保持基质湿润,并避免过度湿润造成种子窒息。

同时,要定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三、土茯苓定植1.定植时间:土茯苓适宜在春季和秋季定植。

春季一般选择3月底至4月初,秋季一般选择9月初至10月初。

3.定植方法:选用苗龄约为3个月的土茯苓苗进行定植。

先在定植地挖好坑洞,并将坑洞内壁保持湿润。

然后将苗木放入坑洞中,将基质填入坑中,稍微压实,使苗木牢固。

四、土茯苓田间管理1.松土除草:定植后,要适时进行松土,促使根系生长,同时要及时除去杂草,保持田间整洁。

2.合理浇水:土茯苓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需适量浇水。

一般根据天气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积水。

3.施肥控虫:土茯苓生长期间,要进行适量施肥,可选用有机肥料和磷、钾等微量元素进行补充。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前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1、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在我国,土地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不断推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和破坏,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不可逆转性损失。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导致大量农田和土地资源的消失,土地利用压力也不断增大。

2、土地资源的开发状况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状况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一些地区,土地的开发存在过度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破坏生态系统等问题。

此外,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薄弱,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发,进一步破坏了土地的生态环境。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景也很广阔。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土地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

2、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为了避免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应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开发和利用。

3、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4、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土地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是未来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任务之一。

土茯苓的作用与功效

土茯苓的作用与功效

土茯苓的作用与功效土茯苓(Scientific name: Poria cocos)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草药。

它属于真菌门孔菌纲孔菌属,是孔菌的子实体,以“地榆露”、“茯神”、“白茯苓”、“肉茯苓”等名称闻名于世。

土茯苓在中国的药用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药治疗。

土茯苓块茎状,色白或灰白,质地坚硬,外表呈皱纹状。

土茯苓在中医中药中常用作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脾益胃、安神补心的药物。

它主要分布于中国中南地区,以及朝鲜、日本、台湾等地。

土茯苓主要生长在阔叶林、草地或石质山地的树木枯梢、枯叶下或腐朽木材上,一般生长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

土茯苓的药理作用与功效十分丰富。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作用与功效。

1. 清热解毒土茯苓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中医中药理论中,清热解毒是用来治疗因内外热毒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感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疡等。

土茯苓中的活性成分如多糖、甾醇、三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

2. 利水消肿土茯苓被认为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它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减轻组织的水肿状况。

土茯苓中的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出量,缓解水肿的症状。

它对于肾脏功能不全、肾炎水肿、面部浮肿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3. 健脾益胃土茯苓能够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吸收。

它含有丰富的多糖、脂肪、蛋白质、胆碱等成分,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同时,土茯苓还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酸逆流等症状。

4. 安神补心土茯苓具有安神补心的药用效果。

中医认为,土茯苓能够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镇静安神,改善失眠、焦虑、紧张等神经衰弱症状。

土茯苓中的多糖类物质和三萜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系统的稳定,帮助人们安心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土茯苓还有其他多种药理作用与功效。

土茯苓的栽培技术

土茯苓的栽培技术

土茯苓的栽培技术土茯苓,是一种中草药,具有很强的药用功能,使用范围广泛,这种药材可以在生活中种植和收集。

土茯苓的种植技术也较为简单,但是也需要讲究一些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如何种植和管理土茯苓。

土茯苓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土壤选择土茯苓喜欢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田间土壤的pH值应在6.5至7.5之间,如果土壤过于酸性或碱性则不适合种植土茯苓。

土茯苓种子选择土茯苓的种子分两种:自然成熟的和勾出根的。

自然成熟的种子在土壤中埋藏12-16个月后自行破裂,勾出根的种子是将已开花的土茯苓株勾出白色根茎上采下的,常用种植方法也是直接选择勾出根的种子,这样子苗壮、长势快,同时也能够保证种子的纯度。

种植地点选择土茯苓对光照要求不高,宜选择空气湿润,雨水淋漓,适当阴凉、排水良好的山坡、坡脚、沟谷、山地等地块,注意避免在煤渣山、旧堆场和易受火灾或野味侵害的区域种植。

土茯苓的种植和管理种植方法1.先将土茯苓种子泡水24小时,然后在清水中浸泡15天左右,直到表皮腐烂破裂,之后用清水洗净。

2.选好地块,平整出沟或自然坑状,沟宽2米,深1米,坑直径1至1.2米,深0.8米左右,土茯苓排列以1.5米×2米为宜,沟里开一个水渠便于灌溉。

3.在开凿好的沟或坑中放入新沙土1-2斤,铁蒺藜4-5颗,并掺一些有机肥,最后将土茯苓种植入沟内或坑内。

4.每铺一次土小心的揉压,埋到根接处,重新整理固定好土壤压实即可。

养护管理1.淋水帮助萌发。

萌发需逐渐适应环境,初施2毫米水,随后逐渐加大。

2.除草。

初期除草次数较多,后期可减少。

3.施肥。

如新沙土比较贫瘠,可以在种植过程中适量施一些腐熟厩肥等器官肥料,待苗期在根际施菜蘑肥,膜肥、叶面肥及微量元素。

4.处理病虫害。

一旦出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常见问题与对策问题1:幼苗出现病害现象•大苗拔莲。

春季低温时,大苗茎基部叶鞘腐烂,细菌病菌入侵,造成拔莲。

此时,及时采取农用硫磺、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即可。

田林县茯苓规模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对策浅析

田林县茯苓规模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对策浅析

田林县茯苓规模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对策浅析田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是中国的茯苓之乡。

茯苓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广泛用于中医临床,被誉为“百药之长”、“养心益智”的珍贵中药材。

田林县作为中国主要的茯苓种植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本文将对田林县茯苓规模种植及其产业化发展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茯苓规模种植的发展现状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田林县茯苓种植面积较大,但种植者多为农户,种植方式落后,生产经验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应该加强对茯苓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引导农户按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种植,提高茯苓的产量和品质。

茯苓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目前,田林县主要集中在茯苓种植和初加工,缺乏深加工环节。

应该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积极投资建设茯苓深加工厂,推动茯苓产品的加工与贮藏技术研究,并开发茯苓的多种深加工产品,如茯苓粉、茯苓片、茯苓糖等,提高茯苓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茯苓种植和产业化发展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田林县作为茯苓的主产地,应该利用品牌的力量推动茯苓产品的销售,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要加强与国内外茯苓相关企业的合作,扩大茯苓产品的出口。

利用国内外的市场优势,提高茯苓产品的价格和销量,推动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茯苓种植和产业化发展要关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茯苓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土壤和水质。

在茯苓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土壤保育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茯苓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要加强茯苓种植的科学研究,推动茯苓种植的优质化和高效化,提高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田林县茯苓规模种植及产业化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通过加强对茯苓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推动茯苓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关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促使茯苓产业在田林县得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希望田林县能够充分发挥茯苓资源的优势,推动茯苓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为全国茯苓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土茯苓的性状和药用价值

土茯苓的性状和药用价值

土茯苓的性状和药用价值土茯苓一般在山坡或者林下比较多见,它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干燥之后的根茎部分可以入药,它的功效与作用比较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它的药用价值也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通过下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土茯苓的相关知识吧。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革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仙遗粮、土萆薢、冷饭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龙、山牛、冷饭头、山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饭闭根、硬饭头薯、土苓、山遗粮、狗朗头、尖光头、草禹余粮、过冈尤、饭团根、山硬硬、白葜、连饭、红土苓、山奇良功效作用:解毒,除湿,利关节。

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

英文名: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Rhizome of Glabrous Greenbrier始载于:《滇南本草》毒性:无毒归经:胃经、肝经药性:平药味:甘、淡【别名】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土萆薢、山牛、土苓、山硬硬、饭团根、山猪粪、毛尾薯、山遗粮、山奇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采制】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化学成份】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尚含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

【鉴别】本品粉末淡棕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8~48μm,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层纹;复粒由2 ~4 分粒组成。

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针晶长40~144μm,直径约5μm。

石细胞类椭圆形、类方形或三角形,直径25~128μm,孔沟细密;另有深棕色石细胞,长条形,直径约50μm,壁三面极厚,一面菲薄。

纤维成束或散在,直径22~67μm。

具缘纹孔导管及管胞多见,具缘纹孔大多延长成梯状。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土茯苓药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态势

土茯苓药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态势

土茯苓药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态势
黎万寿;方清茂;陈幸;李彬;梁溢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3(21)4
【总页数】2页(P517-518)
【关键词】土茯苓;资源利用;研究
【作者】黎万寿;方清茂;陈幸;李彬;梁溢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药物化学室;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生药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2
【相关文献】
1.依法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J], 韩相君;张弢;刘秋丽;林松
2.综合开发与利用中药资源的研究:Ⅱ药材加工与生产中付产品开发利用的... [J], 张清照;袁惠南
3.武夷山市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 [J], 毛景华
4.唐至清代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J], 梁淑贞
5.保护药材资源引导产业发展——对中药民族药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的建议 [J], 周福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3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摘要:通过研究土茯苓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土茯苓资源的生长分布,对其蕴藏量及市场需求量进行评价;对土茯苓资源的种植情况及已开发的产品进行搜集和分析。为土茯苓的可持续利用及深度开发提供可行措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保护土茯苓的种质资源及生态环境。让土茯苓更好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键字:土茯苓资源 开发利用 可持续 市场需求 英文摘要:

前言:土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原名禹余粮。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粮时指出:“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1]。”历代本草书籍如《图经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土茯苓(Tufuling Rhizom glabrae)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2]

。土茯苓味甘,归胃、肝经。中医理论认为

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淋浊、带下、湿热疮毒、痈肿、瘰疬等[ 3]。广东地区因地处湿热,当地居民常在煲汤中加入土茯苓,以清热祛湿,市面上也有以乌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的龟苓膏出售,清热养阴。现代人喜欢醇酒厚味、膏粱美食,致痰浊湿热内蕴,利用土茯苓清热祛湿,泄浊解毒治疗效果良好。此外,近年来临床研究和药理试验表明,土茯苓在用于抗癌、抗动脉硬化和治疗冠心病等方面效果良好[4]。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土茯苓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主要以野生采收为主,全年均可采收。土茯苓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 5] , 主产于广东高要、

郁南、罗定、阳山,湖南邵阳、郴县, 湖北孝感, 浙江青田、丽水, 安徽芜湖、六安等处[6]。土茯苓在临床上做为药材广泛使用,在生活和生产中亦做为食品或食品原料,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常作为入汤羹的药材。近年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将土茯苓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土茯苓的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长期的过度采集,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导致“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目前全国仍未进行人工栽培。导致土茯苓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严重。除此之外,土茯苓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的阶段,局限在鲜土茯苓、土茯苓饮片、土茯苓汤料及一些临床上的应用等。开发土茯苓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本论文通过研究土茯苓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土茯苓资源的生长分布,对其蕴藏量及市场需求量进行评价;对土茯苓资源的种植情况及已开发的产品进行搜集和分析,包括其规模和品种;研究土茯苓怎样野生变家种即人工种植,包括育种,选良种,建立GAP基地,最终形成产业化。为土茯苓的可持续利用及深度开发提供可行措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保护土茯苓的种质资源及生态环境。让土茯苓更好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1. 土茯苓资源的分布 1.1区域分布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土茯苓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5] , 主产于广东高要、郁

南、罗定、阳山, 湖南邵阳、郴县, 湖北孝感, 浙江青田、丽水, 安徽芜湖、六安等处[6] , 尽管土茯苓药材分布广泛,但何地能形成商品及商品集散地, 与

当地的采药、用药史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2.1土茯苓的生长环境 土茯苓的生长习性历代本草及现代中药专著均有记载。据《本乘雅半偈》记载, 土茯苓生楚、闽、浙山箐, 及海畔山谷中。《本草纲目》载, 土茯苓, 楚、蜀山箐中甚多。《滇南本草》载, 生于较湿的山谷阴处、土坡灌丛中、林缘或疏林下。《本草易读》载, 土茯苓生海畔山谷, 楚蜀亦有之。近代《中药大辞典》载, 土茯苓生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中药志》载, 土茯苓生于山坡树林下, 山谷阴处较常见。《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土茯苓生于山坡林下, 路旁丛林及山谷向阳处。李玉莲等(2002)[7]通过对云、贵、川、两广, 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区实地考察, 土茯苓的生长环境与历代文献记载一致, 土茯苓主要生长在林下,其茎藤攀附林木枝叶而生长, 特征明显, 极易发现。但由于我国面积大, 经纬线长, 各地气候条件、海拔、植被等不尽一致, 各地的生长环境略有差别。同时这些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蕴藏量及产量。下面就气候、植被有特色的几个地区作以简要介绍。见表一。 表一 土茯苓的部分产区 产地 特征 四川产区 四川为土茯苓的主产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山林植被好, 土茯苓茎叶生长茂盛、根茎发达、蕴藏量丰富。多生长在海拔1 200~1 500 m 左右。由于山土肥沃、湿润, 比较容易采挖。据四川本地的用药习惯, 土茯苓分为红土苓、白土苓两种, 在调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 查中, 经走访民间中医, 在该地区白土苓用量较大, 某些老中医用红土苓并非白土苓的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 而是有另外的功能与主治。 湖南产区 湖南为土茯苓的主产区之一, 全省均有分布。据植物资源调查资料显示, 邵阳地区及周边县如双峰、邵东等地, 虽有土茯苓生长, 但该地区气温高、气候干燥, 山林植被不太好, 土茯苓根茎长入地下部分较深, 土茯苓根茎较小, 挖掘相当困难, 产量小,不易形成商品。但该地区土茯苓生长的海拔较低, 农村村前屋后以及路边皆有土茯苓生长。而廉桥药市的土茯苓药材主要来自怀化地区和常德地区, 这两地区所产土茯苓根状茎块大、片大, 当地产量也大, 容易形成商品。湖南产区的衡阳及湖北孝感地区, 土茯苓蕴藏量也很丰富。 湖北产区 湖北产区的土茯苓生长状况与湖南有些相似, 但该产区的多数地区土茯苓生长的海拔比湖南稍高。从实地采集的土茯苓植物标本了解到,当地土茯苓根茎深入地下较深, 土茯苓根茎也较小 江苏 在这里之所以不把江苏称为产区, 是因为土茯苓在江苏的局部地区生长。首先是江苏溧阳地区, 溧阳以产金刚藤为主, 满山遍野, 地上部分茎粗叶茂, 产量极丰, 在局部区域却找不到有土茯苓生长。但进入宜兴山区后, 公路两侧的山坡上即有土茯苓生长, 该地区植被较好, 土茯苓与其他灌木及树木的根错综生长, 故采挖非常困难。 广东 广东高要为土茯苓的主产区, 该地区气候温热、湿润, 雨量充沛, 土茯苓茎叶生长茂盛、根茎较发达。由于该地区有食用土茯苓的习惯, 故土茯苓易形成商品。

1.2土茯苓资源的引种驯化 1.2.1资源调查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6 土茯苓多为野生状态,针对土茯苓的资源调查研究,国内报道的较少。李玉莲等(2002)[7]通过对云、贵、川、两广, 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区实地考察,发现野生资源匮乏,破坏严重,必须进行人工栽培、野生抚育以满足市场需求。 1.2.2引种栽培 植物资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同时,其破坏程度也愈加严重,对野生植物引种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刻不容缓。

2. 土茯苓的生药学研究 2.1本草考证 土茯苓首载于《本草纲目》,谓其“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明代以前即有本品,不过那时还没有土茯苓之名,只是多作“充粮”而已,至明时,土茯苓因治杨梅疮有特效而受到医家们的极力推崇。[8] 土茯苓供药用历史悠久,我国历代本草对此均有一记载,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称:本品最早见于公元五世纪。土茯苓最早记载的名称是禹余粮。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一书中,陶氏胃:“南中平泽有藤,叶如获莫,根作块有节,似菠莫而色赤,形如薯损,名禹余粮。”[9] 从陈藏器[10]《本草拾遗》起就有各种称谓,如土第薛、刺猪菩、山猪粪、仙

遗粮、冷饭团等,甚至还曾经与禹余粮同名异物。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古来已有的土茯苓,经李时珍作一番考证:“观陶氏此说,即今是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11],李时珍还认为陈藏器的所说的草本禹余粮、刺猪答也是土茯苓。从文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7 献记载来看,土茯苓在明代以前的药用价值似乎不大,多“取以当食”,偶用敷疮毒。李时珍认为明代正德年间,因治杨梅疮有特效而知名。李时珍谓“至人用此,遂为要药”。 可见,土茯苓一直是药用的主流种。 2.2生药鉴定 生药鉴定可为生药品种的确定和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以保证生药品种的真实性及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在发掘利用新药源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规定土茯苓饮片呈长圆形或不规整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8~48um,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层纹;复粒由2~4分粒组成。 董凯旋(2010)等研究了土茯苓(断面红色、白色)药材性状及显微粉末鉴别特征, 并结合TLC法鉴别断面红色或白色的土茯苓。发现断面红色或白色的土茯苓在药材性状、粉末显微及薄层色谱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认为本研究方法重现性较好、专属性较强、简单易行, 可为断面红色或白色土茯苓药材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林耿丰(2011)对土茯苓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大部分样品符合土茯苓的鉴定特征,但还存在一些形态特征相似,成分有所区别的混淆品。

2.3采收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