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背后的故事(二)

合集下载

实物档案背后的故事(七)--昆明第一卫生学校

实物档案背后的故事(七)--昆明第一卫生学校

话说云南实物档案背后的故事(七)----昆明第一卫生学校■王媛实物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以实体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记忆,它通过实物形态与结构来反映人类既往活动的真实信息。

本文探究的是实物档案“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校徽及它背后的故事昆明第一卫生学校。

一、档案特征此实物档案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学生佩戴的“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校徽,材质为青铜,形状长方形,长5厘米,宽1.3厘米,章面为金框白底红字,宋体刻印的“昆明第一卫生学校”。

章背青铜色,底板平整,中间偏上位置安置有精巧别针,在其右下方有编号:“0516”。

校徽整体设计简单大方,中规中矩,一目了然。

(女口图1、图2)图1校徽正面图2校徽背面二、档案背景说起“昆明第一卫生学校”这所早已不存在的学校,就不能不提起昆明的一条百年老街——平政街。

本文将以发生在平政街39号的那些历史往事为引线,讲述“昆明第一卫生学校”前世今生。

“昆明平政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位于五华山东北面,南北走向,北接圆通街,南接华山东路,西接螺峰街,全长264米,宽9米,混凝土路面。

老街虽短,如今却驻有昆明医科大学平政校区、韶山小学(原螺峰小学)等6家单位,沿街还建有众多小商铺、小食店和几栋民居。

老街形成于明末清初,取名“平政”,即有“倡导平政,反对苛政”之意。

清道光元年(1821),昆明知县庄锡礼由城南迁移咸阳王和黔宁王庙于此街,改建为报功祠(后来的韶山小学校址),用以崇祀元代的赛典赤•赡思丁及明代的沐英、傅友德及蓝玉等人,老街因此改名“报功祠街”。

民国初年,仍恢复早先使用的“平政街”街名,并延续至今。

明末清初,天主教通过四川传入云南,主要在昭通地区零星传播。

1866年,时任云南教区副主教的法国传教士古若望被当局从昆明派往贵阳,护送新任总督劳崇光至昆明上任。

为此,劳崇光将昆明平政街的一块地皮(原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旧址,今昆明医科大学平政校区)作为酬谢,送给教会建主教府。

1876年,建成御赐天主堂,从此天主教在昆明有了落脚之地。

档案背后的故事:熊希龄与热河情缘

档案背后的故事:熊希龄与热河情缘

档案背后的故事:熊希龄与热河情缘
陈立影;朱虹
【期刊名称】《档案天地》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熊希龄,一个从古城凤凰走出来的湖南才子,被誉称"湖南神童"和"熊凤凰",在民国,一度做过政治奸雄袁世凯的国务总理,虽时间不长,但名声赫赫。

在那个内外交困,政局混乱的时代,政治红人罕有得到正面评价的,不过,湖南凤凰人熊希龄是难得的例外。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陈立影;朱虹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5
【相关文献】
1.开国将士魂驻江南个人档案永存塞北——延庆区档案局(馆)收集珍档背后的故事[J], 吴祥云
2.东史郎日记案——“邮袋事件”地图档案佐证——历史地图档案背后的故事 [J], 乔常锁;孟凡琏;柴瑞华
3.档案背后的故事:是国热河省最后一位都统汤玉麟 [J], 韩婧;
4.档案背后的故事:隐藏在五张军事地图背后的故事 [J], 韩雨彤;刘卫红;
5.一本杂志,一生情缘——我与《档案与建设》的故事 [J], 程薇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家族史 浓浓故乡情——南浔金氏家族档案背后的故事

百年家族史 浓浓故乡情——南浔金氏家族档案背后的故事

百年家族史浓浓故乡情——南浔金氏家族档案背后的故事钟秀明
【期刊名称】《浙江档案》
【年(卷),期】2014()7
【摘要】今年2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银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伫立在南浔名人展馆的展板前,望着展板上近十位历史人物的照片,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因为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她的亲人。

她激动地对我们说:“南浔曾经的辉煌,靠的就是展馆里这批著名人物。

我忘不了从前的事,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总会自豪地说:我是南浔人!”只见她走到展馆的尾厅,挥毫泼墨写下了十个大字:“祝南浔的明天越来越好”。

这位老人名叫金允臧,谱名叫金开谋,是南浔富商“八牛”之一金家的第四代小姐,我国著名竹刻艺术家金西厓最小的女儿。

她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今年已经92岁高龄。

【总页数】3页(P30-32)
【关键词】南浔;家族史;故乡情;故事;档案;历史人物;著名人物;圣约翰大学
【作者】钟秀明
【作者单位】湖州市南浔区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0.9
【相关文献】
1.百年家族史三代楷模篇——评介《李大钊家族史研究》 [J], 李良明
2.心系故乡浓浓情--著名土家族老艺术家黄永玉故乡情深 [J], 黄禹康
3.百年家族史世纪汉乐情:广东汉乐世家钟氏家庭 [J], 钟玲;钟礼俊;
4.悠悠家族史浓浓乡土情——评胡亚才散文集《水的血脉》 [J], 徐洪军;
5.王氏家族与新室代汉
——基于家族史视角的考察 [J], 张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档案背后的故事(一)

档案背后的故事(一)

机电兵船档案2019.2一、伟人的决策旧中国没有汽车工业,各种汽车均依赖进口,马路上跑的都是进口汽车,被戏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苏方领导人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制造厂。

这个决策表现了国家对建设汽车工业的决心和魄力。

同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敲定了一批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

1950年为第一批,共50项,其中包括建设汽车厂项目。

苏联给中国3亿美元和5亿卢布的长期低息贷款。

随后,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曾就学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时任重工业部专家办公室主任的郭力为筹备组主任,任命曾留学美国、时任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的孟少农与胡云方为筹备组副主任。

筹备组成立后,开始酝酿汽车厂建设方案。

派工作组进行选择厂址的初步工作,北到哈尔滨,南到昆明,西到重庆,东到上海,进行基础情况调查。

考察了日伪和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汽车修配行业,找到了国民政府时期资源委员会委托美国礼欧汽车公司做的汽车厂设计书和购买的汽车图纸。

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首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了汽车工业建设的方针与步骤,明确优先生产载货汽车,按照先进的苏联标准建立中国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基地。

由于中国缺乏汽车工业专门人才,会议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

1950年12月2日,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委派的工厂设计专家小组总设计师沃洛涅茨基、设计师基涅谢夫到达北京。

他们是根据毛泽东和斯大林签订的条约来中国援建汽车厂的,并带来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汽车厂的协议。

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的建设目标是年产3万辆吉斯-150型载货汽车的完整汽车厂。

苏联专家计划在三个月内了解中国汽车工业情况,选定厂址,收集设计资料,拟定任务书,完成厂址初步测量与工程地质勘探。

档案解密血战长沙背后的故事

档案解密血战长沙背后的故事

档案解密血战长沙背后的故事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

史称长沙会战。

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长沙会战经过,欢迎阅读!近一段时间,长沙会战被果粉们当作国军正面抗战的辉煌成果而大肆宣传,当时的国军主帅薛岳也被吹捧为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抗日将领(朱德和彭德怀消灭的日本人算谁的?)。

;;长沙会战前;;长沙会战共四次,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1938年11月13日,日军攻占岳阳,距离岳阳尚有130多公里的长沙当地驻军,在仓惶之中奉蒋介石“焦土抗战”的密令,于凌晨2时在长沙城内数百处同时放火,使全城成为一片火海。

长沙大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全城被焚十分之九,烧毁房屋5万余栋,烧死百姓三万余人,数十万百姓伤亡或无家可归。

(没杀敌人先杀自己百姓,果然战果辉煌……);;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国民党军24万对付日军12万,日军攻至长沙城下,击溃国军10余万,因担心伤亡过大而主动撤退,第二天,得知日军撤退的消息后,薛岳下令反攻,趁机收复失地。

国军伤亡4万余人,日军伤亡3千余人。

;;战后,薛岳向蒋介石报告大捷,蒋问俘虏缴获情况,答曰:无。

蒋某人气的肝疼,但为了不影响士气,只好捏住鼻子认了这次“大捷”。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7日;;10月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党军30余万对付日军约10万,日军连续发动猛攻,仅以伤亡不到7000人的代价,连续击溃薛岳4个军,并攻进长沙,后因准备太平洋战争而主动撤退,国军趁机收复失地,双方恢复战前状态。

;;战后薛岳不好意思宣称大捷,蒋问俘虏缴获情况,答曰:俘虏8名。

(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期间共俘虏日军5000余,按这个标准,等于打了600多次长沙会战。

当然,这不影响果粉污蔑共军“游而不击”)蒋某人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斥责第9战区“像这次长沙会战,我们有这样雄厚的兵力,有这样良好的态势,我们一定可以打败敌人,一定可以俘获敌人很多的官兵,一定可以缴获敌人无数的军械!即使没有一万俘虏,也总应该有一千!一千没有,总要有一百!一百没有,少而言之,也应该有十人”“丢尽了党国军人的脸面”。

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观后感

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观后感

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观后感
标题: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的深度观后感
在近期观看的一档以“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为主题的纪录片中,我深受触动,感慨万分。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历史档案背后的点滴故事,重现了那些影响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活的重大抉择瞬间,使我对于历史、责任和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首先,该纪录片以其真实而细腻的历史叙事深深打动了我。

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上,而是通过剖析一个个关键档案,生动展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抉择,让我深切体会到每个决定背后所承载的勇气、智慧与坚韧。

这些抉择时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同时也揭示出历史演进的曲折与必然。

其次,每一个档案都是一部微观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

在面对生死存亡、国家兴衰的重大抉择时,那些历史人物的取舍,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审视自我、反思生活的重要契机。

他们的果敢决策和无私奉献,提醒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要有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的决心,以及始终坚守正义、追求真理的信念。

最后,通过对“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的解读,我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每一卷档案都是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的精神瑰宝,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警示着现在,启迪着未来。

我们应该珍视并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从中汲取力量,为未来的道路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这部纪录片不仅带给我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历史之旅,更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未来思考的热情。

在人生的每一个抉择时刻,我们都能从档案背后的故事中找到启示,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档案解密》全集(共集)

《档案解密》全集(共集)

《档案解密》全集(共66集)档案解密开国阅兵国宝档案泰山石敢当(上)档案中国远征军之铁血将士国宝奇案之溥仪自盗清明上河图始末国宝奇案之甲骨疑踪国宝奇案之九龙宝剑与戴笠死亡之谜国宝奇案之佛头谜案国宝奇案之918大案插翅难逃档案台湾国宝国宝传奇之918大案火线追击档案国宝大迁移密档(1)国宝奇案之918大案一网打尽国宝奇案之敦煌文物被盗之谜国宝秘药全集【片仔癀】档案民国伪钞第一案档案绝密飞行档案非常通缉令档案航母密档档案民国风云人物之阎锡山档案谁动了清东陵档案大漠惊雷档案郑州"12.9"银行特大劫案侦破纪实档案1931 上海“红队”锄奸档案奥黛丽赫本传奇女人军旅档案人刘义全之生命档案档案民国风云人物之冯玉祥档案溥仪从皇帝到公民档案刺杀计划代号类人猿档案解密9·11 恐怖袭击真相档案溥仪伪满洲国黑色密档档案陈纳德和飞虎队传奇档案8.15日本投降内幕档案奉化阴谋之蒋介石的夺命约定档案辛亥档案之复辟闹剧档案喋血河内之刺杀汪精卫档案八比四十之湘江血战档案黎明之前之隐蔽的黄金密码档案熊向晖绝密潜伏十二年档案四渡赤水传奇背后的故事档案辛亥档案之南北议和档案世纪战犯大审判档案黄埔军校女兵队档案1997刑侦一号案追缉白宝山(1)档案俄国通古斯神秘大爆炸调查档案1997刑侦一号案追缉白宝山(2)档案黄埔“怪才”宣侠父传奇档案1997刑侦一号案追缉白宝山(3)档案外滩惊情之一篇报道引发的血案档案辛亥档案之孙中山最后的岁月揭秘档案东北抗日联军之《血战岁月》档案1910哈尔滨大瘟疫档案谁损毁了《四库全书》档案宋氏家族往事之宋美龄档案黄埔军校创建始末档案1950国际间谍网覆灭记档案抗日志士刺杀日本天皇特使谜中谜档案东北老航校揭秘红鹰展翅档案1983全国通缉令追捕“二王”(上)档案定都北京之《香山密档》档案1983全国通缉令追捕“二王”(下)档案二战英德密码战档案陈纳德和飞虎队传奇档案运台百箱文物失踪之谜档案新中国反腐第一案始末档案航母密档点击请欣赏更多解密档案。

李聚奎:千里乞讨一心寻党的开国上将

李聚奎:千里乞讨一心寻党的开国上将

千里乞讨一心寻党的开国上将金况追梦路上的湖南共产党人人们或许记得毛泽东那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词句:“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个打龙岗活捉张辉瓒的一线指挥员,就是时任红军二十七团团长的李聚奎。

李聚奎,1904年出生于湖南安化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参加革命的他,英勇善战,指挥果断,屡立战功,是红军的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将领,先后在红军的两个师担任过师长。

在长征中带领红一师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被称为红军的“开路先锋”。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为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中央军委决定由西渡黄河的红四方面军总直属队及五军、九军、三十军共二万一千余人组成西路军。

李聚奎任第九军参谋长。

11月上旬,西路军开始向甘肃河西走廊前进,节节取得胜利。

但因孤军深入,不久攻势渐钝。

西路军遭遇驻守甘肃、青海的凶悍的三万余“马家军”和十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

李聚奎参与指挥红九军攻占甘肃土城、永昌、梨园等战斗,英勇杀敌,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但终因寡不敌众,西路军悲壮失败。

1937年的3月,地处塞北的祁连山异常寒冷。

山脚下,李聚奎带着已与马家军苦战数月的部分队伍正艰难地向东行进。

军事上的失利加上恶劣的环境,大家情绪十分低落。

李聚奎耐心地跟同志们做工作,鼓励大家。

但天黑路滑,掉队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为躲避马家军一遍又一遍的疯狂搜山,同志们只好分散行动,人越来越少了。

缺水缺粮饥饿与病痛时时向他们袭来,最后,李聚奎身边仅剩下一个警卫员了。

日头升起又落下。

这时,残阳夕照,群山笼罩在一片白色中,李聚奎陷入沉思,“我自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投身红军之日起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打过胜仗,也遭受过挫折,但还从来没有经历过像西路军这样全军覆灭的惨烈景象。

”但他并未被压垮,望着渐渐落山的残阳,李聚奎生出一个念头,太阳有落就有升!西路军是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完,党中央还在,河东红军还在,西路军的指战员不会被捕尽杀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兵船档案2019.3JIDIANBINGCHUANDANGAN兰台纵横六、一汽建厂与建厂纪念日一提起一汽在哪年建厂,人们似乎会毫不犹豫地说出:1953年7月15日。

严格意义上说,这一天是一汽建厂纪念日,而不是建厂日。

1953年7月15日这一天也被定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

7月15日是一汽建厂纪念日,但不是工厂成立日。

依照法律,公司成立日期以工商营业执照为准。

工商营业执照标志企业法人的确立。

建国初期,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内设有中央外资企业管理局和中央私营企业管理局,职责很明确,管理对象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1953年两局合并,改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而一汽的成立早于1953年。

“一五”时期由苏联援建的一百多个项目是由国家确定的,没有经历先注册再成立企业这一程序。

那么,企业成立日期以什么为准?最具参照意义的是厂长任命、工厂成立和印信的启用。

1952年4月19日,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长春汽车厂(一汽)厂长。

7月2日,汽车工业筹备组下发(52)汽密字26号文通知,决定在长春成立“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六五二厂(一汽代号)。

”8月19日,一汽以(52)汽临密字第2号文通知,“中央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六五二厂正式成立,并启用印信。

”11月18日,长春市委组织部通知,上级批准成立中共六五二厂工作委员会,郭力任书记,胡云芳、钟国安、李俊武、薛振东、魏琪为委员,钟国安为办公室主任。

1953年7月15日,一汽隆重举行动工奠基典礼。

参加奠基典礼的有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林枫,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东北总工会主席张维桢以及地方党委、政府、驻军、群众团体代表和各机关干部等。

厂长饶斌致开幕词,林枫副主席、黄敬部长等讲话,建厂工人代表表了决心,一汽党委书记顾循宣读了大会致毛主席书。

6名青年共产党员将刻有毛主席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白玉基石放在厂区中心广场。

万名建设者在一匹红绸上签名表决心,一汽正式动工兴建。

奠基典礼是宣布三年建成工厂倒计时的开始。

1956年7月15日下午,一汽隆重召开祝捷大会,热烈庆祝解放牌汽车诞生,实现了党中央关于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任务。

自此,一汽的工作由基本建设、生产准备转为开工生产汽车的新阶段。

后经厂务会研究决定7月15日这一天为一汽建厂纪念日。

1956年10月15日,一汽在1号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参加典礼的有国家验收委员会全体委员,部分中央机关、省、市和协作单位的代表,苏联代表团、苏联驻沈阳领事、苏联专家及民主德国专家,一汽全体职工、家属代表和在厂的土建、安装工人,共2万多人。

上午9点30分,大会正式开始,饶斌厂长致开幕词。

接着,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建委副主任孔祥祯,一机部部长黄敬,建工部副部长宋裕和,吉林省委书记赵林,长春市委第一书记宋洁涵,团中央代表杜前,第一机械工会副主席马佩勋,汽车局局长张逢时,厂党委书记赵明新等分别讲了话。

苏联汽车工业部副部长维亚西里万诺夫,苏联驻沈阳总领事阿依叶里维钦,李哈乔夫汽车厂(原名斯大林汽车厂)厂长阿克雷洛夫,苏联专家组组长希格乔夫等档案背后的故事(二)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1956年10月15日,工厂竣工验收暨开工典礼222019.3机电兵船档案JIDIANBINGCHUANDANGAN兰台纵横分别致词。

职工代表王座山等发言。

大会赠给苏联代表团一辆000002号解放牌汽车,答谢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一汽的支援。

同时以一机部的名义分别赠给苏联经济联络总局、汽车工业部、汽车工业部设计院、李哈乔夫汽车厂和参加一汽建设的土建、安装部门锦旗各1面。

大会最后通过了给李哈乔夫汽车厂、兄弟协作厂、材料厂、基建单位的感谢信。

大会于12点10分结束。

开工典礼标志一汽的工厂建设全面通过验收,开始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七、东风车的故事1957年解放牌卡车的生产稳定后,厂里就改变了策略,要加强产品开发力量。

于是,厂领导对技术部门做了一次大调整:将生产准备和生产部门的30多人调到产品设计处的各个技术科室;同时,对设计处领导也进行了调整,原来的两名非技术人员处长被调往厂外,任命吴敬业为设计处处长,刘炳南、富侠和史汝楫为副处长。

同年3月,一机部部长黄敬到一汽视察,提出了三个任务:一是载重车要改型;二是要上越野车;三是要搞轿车。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黄敬部长把四位处长和陈全(党总支书记)及叶智(工程师)叫到他住的招待所(驻地省委招待所)谈一汽产品发展问题。

黄敬部长首先听取了5年的产品规划汇报(1957年至1962年)。

这个规划是在一汽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孟少农的提议下做的。

实际上,1956年解放牌卡车投产没多久,他就开始关注产品发展问题,并在一次生产例会上传达了上级领导的意图,要求设计处做出5年产品发展规划来。

与黄敬部长会面,再次明确了一汽要发展的6个品种:解放牌载货车的改进型和派生型自卸车,牵引车和大客车,以及军用越野车和轿车。

同时一汽也向他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增加设计人员,二是增加设计部门工作面积,三是调给轿车样车。

黄敬部长当场答应了要求。

回厂后各位负责人分头行动。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刘炳南负责解放牌载重车的改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的富侠负责军用越野车的生产,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史汝楫则负责轿车的生产。

在当时条件下,要做轿车谈何容易!轿车当时连个影都没有,甚至连样品都没有。

1956年6月,史汝楫带上胡同勋(发动机设计工程师)去北京搜集资料。

到北京后,也没找到像样的图纸和文件。

他们在外国车中挑来挑去,最终挑选了两款样车:一个是法国西姆卡Simca Vedette,一个是美国福特Zepher。

他们回到厂里后,向部里打报告,请求批准调拨。

不到两个月,8月份样车由北京运到厂,有苏联的“胜利”、联邦德国的“奔驰”、法国的“西姆卡”、英国的“福特赛飞”、日本的“丰田”、捷克的“斯柯达440”。

当时设计思想不统一,直到11月厂部提出“以仿造为主,适当改造”的方针,才开始进行设计。

除“斯柯达440”太小,不适用外,对其他5种车型进行了各种试验、比较、分析,取其长处,把几种车的优点结合起来,搞出了一个合适的基本车型。

在新车型设计中,变动还不少,不仅外形是新的,结构上也更改不少,所有材料和技术要求都根据国产材料拟定。

底盘和车身设计参考法国Simca 的Vedetti(这是一款中级轿车,适合干部开会的用车标准),发动机则仿照奔驰190,变速器采用自己设计制造的三档机械变速器。

小汽车边制边试,边试边改,逐渐完善。

在形式上注重民族特点,如车头标志确定为一条金色的龙,象征中华民族,车身后大灯为我国古代宫廷中使用的宫灯。

轿车设计工作进展很快。

按照苏联汽车设计程序,做泥模、绘制总布置图、各种跳动图,然后绘制总成图、零件图。

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设计图纸。

在每一个设计阶段,孟少农都亲自审核把关。

有一次,孟少农陪清华大学教授宋镜瀛到设计处参观,看到了1:1的泥模型,宋教授听说轿车还没有确定名字,就说现在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年代,建议取名为“东风”。

孟少农表示同意,便将车名确定为“东风”。

第一辆东风牌轿车的试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最初,在车身侧面嵌上的是“第一汽车制造厂”几个字,结果厂领导不同意,表示一定要加上“中国”两个字,所以后来东风样车上嵌的字就是“中国第一1956年10月15日,一汽举行开工典礼。

图为大会主席台。

23机电兵船档案2019.3JIDIANBINGCHUANDANGAN兰台纵横汽车制造厂”字样。

实际上,这种做法史汝楫是不赞成的。

你想想,其他有哪个国家是这样做的?奔驰车没印“德国奔驰”,克莱斯勒没印“美国克莱斯勒”,凯迪拉克也没印“美国凯迪拉克”。

但他们还是按照上面的意思做了。

现在看起来,设计的第一辆东风中级车比较适合中国国情,而且设计得也还不错。

试制时,史汝楫请来了上海汽车设计厂的技术工人,让他们参加设计。

1958年4月初,全厂动员,加速试制,终于在1958年5月12日5时30分,第一辆东风样车开出车间,当时所有参与设计和制造的工作人员都一夜没合眼,大家都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也就是这一天,决定以东风样车向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献礼。

东风样车生产出来后,5月13日郭力厂长亲自安排,将东风车用主席行李车厢挂靠在60次列车上送往北京,让史汝楫负责,带领纪世标(机修车间工部主任)、田玉坤(设计处试验司机)和钱海贵等人护送。

样车运到北京后,经过一机部、汽车局领导查看后驶进中南海。

5月15-23日,八大二次会议开会期间,每天下午都会将东风汽车开到怀仁堂,代表们休息时,总是围着车子看,高兴地问这问那,有的还坐上去转两圈。

他们赞扬东风轿车不但样式美观,坐着也很舒适。

16日下午,朱德副主席和彭真市长一同来到东风轿车边,仔细地观看车子,笑盈盈地说,我们制的车子很好。

朱德问饶斌:“龙是否用铜做的?”“车子是否大了点?”意思是生产汽车时,要注意节约国家的金属材料。

朱德副主席和彭真市长上了车,朱德同志笑容满面,坐上了我们自己生产的车,他感到特别愉快、舒适。

此后,由饶斌厂长、厂长秘书李岚清和司机钱海贵一起,将东风样车送到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处,由他首先审看。

想请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检阅这辆东风牌小轿车。

杨尚昆要他们第二天一早把车送来,放在中南海的草坪上展览几天,供大家参观。

东风车车身为红色,筒式前大灯,车上一条金龙,金龙下面是汉语拼音的“DONG FENG”。

杨尚昆发现车头上“东风”两字是拼音字母时,问:“这是什么意思?”“‘东风’两字的拼音。

”饶斌回答。

“这个不好,看不懂的还以为是外国车呢。

要换上汉字,明天早晨把车送到怀仁堂,这样中央领导们都能看到。

”杨尚昆说。

要在一夜之间把拼音字母换成汉字,谈何容易。

时间很紧张,李岚清等人开着车在北京市转来转去,到《人民日报》社找到毛主席《东风压倒西风》的题词,把“东风”二字影印下来,找到汽车修配厂,请工人一点点地把这两个字雕刻出来,镶嵌在车头上。

当时这家工厂快下班了,但听说是为国产轿车干活,大家都非常积极,厂领导安排连夜制作。

天快亮时,镀了纯金的“东风”二字取代了“DONG FENG ”拼音字型,修补得就像原型车一样。

5月21日上午9点,东风样车准时开到怀仁堂门前,停在小花园内。

同时,还将厂里事先印好的简要说明书,分送到各位代表桌上,供他们参考。

会议休息时,代表们纷纷围过来看东风样车。

下午2点40分,毛主席和林伯渠副委员长来到车旁,同在车旁守候的一汽的五位职工一一握手,并询问每个人的姓名和工作,他们都做了回答。

毛泽东和林伯渠仔细地端详着车子外貌,然后一同上车。

林伯渠微笑地询问司机钱海贵:“这车多大速度?”钱海贵回答:“每小时128公里!”毛主席随即笑着说:“我还没有坐过这么高速的车呢!”东风汽车在花园里转了两圈后,毛主席和林伯渠下了车,毛主席又意味深长地说:“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22日和23日下午,刘少奇和周恩来也在百忙中看了东风轿车,他们都点头表示满意,但他们都没有上车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