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背后的故事
档案背后的故事(一)

机电兵船档案2019.2一、伟人的决策旧中国没有汽车工业,各种汽车均依赖进口,马路上跑的都是进口汽车,被戏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苏方领导人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制造厂。
这个决策表现了国家对建设汽车工业的决心和魄力。
同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敲定了一批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
1950年为第一批,共50项,其中包括建设汽车厂项目。
苏联给中国3亿美元和5亿卢布的长期低息贷款。
随后,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曾就学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时任重工业部专家办公室主任的郭力为筹备组主任,任命曾留学美国、时任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的孟少农与胡云方为筹备组副主任。
筹备组成立后,开始酝酿汽车厂建设方案。
派工作组进行选择厂址的初步工作,北到哈尔滨,南到昆明,西到重庆,东到上海,进行基础情况调查。
考察了日伪和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汽车修配行业,找到了国民政府时期资源委员会委托美国礼欧汽车公司做的汽车厂设计书和购买的汽车图纸。
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首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了汽车工业建设的方针与步骤,明确优先生产载货汽车,按照先进的苏联标准建立中国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基地。
由于中国缺乏汽车工业专门人才,会议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
1950年12月2日,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委派的工厂设计专家小组总设计师沃洛涅茨基、设计师基涅谢夫到达北京。
他们是根据毛泽东和斯大林签订的条约来中国援建汽车厂的,并带来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汽车厂的协议。
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的建设目标是年产3万辆吉斯-150型载货汽车的完整汽车厂。
苏联专家计划在三个月内了解中国汽车工业情况,选定厂址,收集设计资料,拟定任务书,完成厂址初步测量与工程地质勘探。
档案背后的故事观后感200字

档案背后的故事观后感200字I just finished watching "The Stories Behind the Archives" and I must say, it was a truly eye-opening experience. The documentary delves into the lives of archivist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the documents they preserve. It made m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history and the impact it can have on future generations.One of the stories that really stuck with me was about a letter written by a soldier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archivist shared how this letter not only documented the soldier's experiences, but also provided a glimpse into the emotions and struggles he faced during that time. It made me appreciate the sacrifices made by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membering their stories.Another touching moment was when the archivist uncovered a hidden diary from a young girl during the Holocaust. Reading her entries and seeing her hopes and fears written on those pages was truly heartbreaking. Itreminded me 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anding up against injustice.Overall, "The Stories Behind the Archives" made me realize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our history. It's not just about preserving documents, but about preserving the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It's about honoring their legacy and ensuring that their stories are never forgotten.英文回答: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stories shared in "The Stories Behind the Archives". The documentary shed li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history and the impact it can have on future generations. One particular story that resonated with me was about a soldier's letter from World War II. The emotions and struggles captured in that letter made me appreciate the sacrifices made by those who fought for our freedom. Another poignant moment was when a hidden diary from a young girl during the Holocaust was uncovered.Reading her entries was a stark reminder of the resilienceof the human spirit. Overall, this documentary highlighted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preserving our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learn from.中文回答:我刚刚看完了《档案背后的故事》,我必须说,这是一次真正启发人心的经历。
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观后感

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观后感
标题: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的深度观后感
在近期观看的一档以“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为主题的纪录片中,我深受触动,感慨万分。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历史档案背后的点滴故事,重现了那些影响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活的重大抉择瞬间,使我对于历史、责任和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首先,该纪录片以其真实而细腻的历史叙事深深打动了我。
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上,而是通过剖析一个个关键档案,生动展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抉择,让我深切体会到每个决定背后所承载的勇气、智慧与坚韧。
这些抉择时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同时也揭示出历史演进的曲折与必然。
其次,每一个档案都是一部微观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
在面对生死存亡、国家兴衰的重大抉择时,那些历史人物的取舍,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审视自我、反思生活的重要契机。
他们的果敢决策和无私奉献,提醒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要有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的决心,以及始终坚守正义、追求真理的信念。
最后,通过对“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的解读,我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每一卷档案都是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的精神瑰宝,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警示着现在,启迪着未来。
我们应该珍视并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从中汲取力量,为未来的道路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这部纪录片不仅带给我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历史之旅,更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未来思考的热情。
在人生的每一个抉择时刻,我们都能从档案背后的故事中找到启示,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档案》获奖背后的故事

《档案》获奖背后的故事作者:韩飞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06期北京卫视的《档案》栏目创立至今已经第七个年头了。
从创立伊始,策划者就希望做一个和同类栏目都不一样的栏目。
怀着这个想法,2009年,一群有激情的年轻人在制片人吕军的带领下,为《档案》创立了独有的制作模式。
一、栏目的初创《档案》是北京卫视原创的一档历史纪录片栏目,在北京卫视每周一至周三22:35播出,这一播出时段是全国省级卫视频道中唯一一档原创自制的讲述类纪录片栏目带。
《档案》栏目通过对历史档案的发掘、呈现、分析、解读,讲述历史事件,揭秘历史谜团,还原历史真相,引导观众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启发人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考,从而实现对“真善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
节目播出后,有人说《档案》让观众第一次知道原来历史事件可以这样讲述,也有人说它的出现使得“档案”一词一度成为特指北京卫视讲述类纪实节目的专有名词。
那么,《档案》栏目究竟因何而生?栏目中出现的珍贵档案又是如何获得的?幕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趣事?这些都要从栏目的初创说起。
《档案》最初的策划方案源于一次有创意的征集活动——“请问,谁看过自己的档案,谁又看过别人的档案或是国家的档案?现在,这些档案都会在我们的栏目中看到!”这句话是在2007年北京台向全社会征集栏目创意和意见的大型电视行动“爱上电视”的最后答辩现场,制片人吕军所说的第一句话。
而他当天所提交的答辩材料也十分特别,是一个手工制作的档案盒,里面装的是样片《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之谜》的相关介绍、照片相关资料以及泛黄的纸质节目创意讨论记录。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这些资料的边角还留有熏烤的痕迹,拿起它们仿佛在触摸历史。
显然,这是一个夺人眼球的创意提案,其策划者吕军也拿到了全场的最高分和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之谜》样片的预算为25万元,这样的预算是不能做成常态栏目的。
而身兼策划、撰稿、导演、编导等数职的吕军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依据电影式的拍摄手法,完成了这部有着250多个镜头、时长60分钟的样片。
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读后感

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读后感篇一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读后感读完《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这本书,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这本书里的故事,一个个就像活过来了似的,拽着我在历史的长河里来回扑腾。
那些主人公面临抉择的时刻,真让我捏了一把汗。
也许在那个当口,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咋整,可能心里头也犯嘀咕,这一步迈出去,到底是福是祸?就拿其中一个故事来说吧,主人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功名利禄,一边是良心道德。
这要是我,估计得纠结得头发都掉光。
我就在想,要是他选错了,那得多后悔呀?可反过来,选对了也不一定就一帆风顺,也许后面还有更大的风浪等着呢!读着这些故事,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处在那样的抉择时刻,我能有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吗?我觉得吧,还真不好说。
有时候,我们看着别人做选择,觉得挺简单,轮到自己的时候,才发现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啊,就是由无数个抉择组成的。
每一个抉择,都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就像走路一样,一步走岔了,可能就走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可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都能选对呢?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人生才变得这么刺激,这么有意思。
总之,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良多,让我对人生的抉择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想,以后我再面临选择的时候,可能会想起书里的这些故事,然后咬咬牙,做出自己认为对的决定。
篇二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档案背后的故事抉择时刻》,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得一颤一颤的!你说这些人咋就这么牛呢?在那关键的抉择时刻,能有那么大的胆子和决心。
我就在想,要是换做我,说不定早就吓得尿裤子,不知所措啦!书里有个故事,主人公面临着是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还是为了正义挺身而出。
这可真是个要命的选择!我读的时候都替他着急,心里直喊:“大哥,你可千万别选错啊!”也许他当时也在心里犯嘀咕:“这要是选错了,我这辈子不就完犊子了?” 可最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正义。
这让我不禁感叹,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有时候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每到一个抉择时刻,就是一个关卡。
从斋堂川走出的抗日英雄鲁鸣——档案背后的故事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
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
”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
”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
”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满15岁的鲁鸣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鲁鸣参军入党,踏上光荣的革命旅程。
参军后,鲁鸣进入邓华支队随营学校训练学习。
此后,一直随主力部队征战在抗日前线,从冀东暴动到百团大战,经历了一次次血雨腥风的洗礼,鲁鸣迅速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指挥员。
1942年底,活跃在京西斋堂川的昌宛县游击大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大队队长刘玉昆因常年征战,积劳成疾,离开了部队;大队政委史梦兰因工作需要,调离了昌宛县;武器物资匮乏、兵力不足、队员伤病等长期困扰部队发展的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而战争已进入到反攻决战时刻。
面对重重困难,县大队队员们的情绪焦虑、低迷,参战激情有所减弱……为尽快把县大队调整到反攻决战状态,经昌宛县委和平西军分区研究决定,调鲁鸣同志任昌宛县大队政委,并主持县大队的全面工作。
昌宛县游击大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在抗日战争的铁血征程中,县大队培养了一大批像刘玉昆一样的抗日英雄,鲁鸣就是其中一个。
1943年初,鲁鸣从河北省涞水县福山口村的平西军分区政治部出发,直奔柏峪后山的石塘——县大队驻地,开始了他县大队政委的生涯。
做政治工作出身的鲁鸣是从战火纷飞的战场中磨炼出来的。
别看他年轻,却是经验丰富。
因为县大队队员大多都是当地人,鲁鸣到部队后一方面主动与大家拉家常,建立感情;另一方面,深入浅出地给大家宣传抗战的形势和任务,增加大家的信心,调动大家参战的热情和斗志。
同时,鲁鸣心里也明白,只有带领部队能打、会打,打胜仗才是硬道理,才能提升大家对自己的认可。
实物档案背后的故事(八)——云南省立云瑞中学

色鲜明,鼓号军乐齐备,动作熟练,多次得到好
评。抗战时期,云瑞中学开展了很多文体活动,各
班学生自办墙报,按《云霓》《云雁》《云鸿》《云霞》
等名称刊出。
抗战爆发后,进步师生在学校传阅艾思奇的
《大众哲学》、邹韬奋的《萍踪寄语》、郭沬若主编
的《救亡日报》和《群众》等进步书刊,在学生中产
生了追求革命、向往延安的思想。
雲南省立宴瑞中舉四聯會 • f ■; ◎籌慕淸寒師生付匸福利金演出
地 址 -昆 女 中 大 矗 堂
(图1) 二、档案背景 本实物档案中的"云南省立云瑞中学”,创办
于1935年,是当时云南省教育厅编制的一所省 立中学,原校址在今天昆明光华街上的抗战胜利 纪念堂。清末,此地是云贵总督衙门,民国初期, 滇省行政中心迁移至五华山,设在山上的“云南 两级师范学堂”迁到总督衙门,随后改名为“昆华 师范学校”。
1944年云瑞中学添招高中班,但限于经费 只能一年招生一班,到1949年只招到高四班,初 中则维持春、秋季各招一班的旧制,最后一班为 第二十六班。1949年省教育厅将原在黄土坡的 省立龙渊中学迁至云瑞校址,云瑞高中部学生与 龙渊合并,两校初中学生则并归富春中学。解放
16
2020年第2期
后,1950年龙渊又并入昆一中,云瑞中学撤编,
陈白尘对讽刺剧有独到贡献,被誉为“中国 果戈理”。《升官图》完成于1945年10月,先后在 重庆、昆明、上海等地上演,曾轰动一时,后来被 当局停演。
该剧展现旧时代官场“百丑图”,坊间谓之新 《官场现形记》。为避免国民党刁难,作者把故事 时间推到民国初年,假托两个强盗酣梦里青云直 上,淋漓尽致地暴露和讽刺民国时期大小官吏贪 赃枉法、横征暴敛、尔虞我诈、权钱交易、无恶不 作的共性。揭露了当时整个社会制度压迫人民和 官场糜烂,显示了批判的力度和深度。同时,剧作 首尾贯穿人民的觉醒与反抗,并由剧中人“老头 儿”高呼:“鸡叫了,天快亮了! ”宣告正义力量对 反动派的裁判,预示国民党统治必然灭亡。
《档案》背后的故事军民同心观后感

《档案》背后的故事军民同心观后感《〈档案〉背后的故事军民同心观后感》看了《档案》背后的故事军民同心这期节目,真的是感慨万千。
一开篇看到那些关于军民齐心抗战的画面,我就感觉仿佛被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节目里讲到老百姓们主动为前线战士送粮送物资的场景。
在那个温饱都很难保证的时期,老百姓们自己勒紧裤腰带,却把最好的粮食收集起来,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地送到前线。
看到这里我就在想,这得是多么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啊。
老百姓们心里清楚,只有军队胜利了,他们才会有安稳的日子过。
他们和战士们虽然身份不同,但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战士们为了保护村庄里的百姓,不顾自身的危险奋起抵抗敌人的猛烈进攻。
那些战士大喊着冲向敌人的时候,脸上那种英勇无畏的表情,真的深深触动了我。
当时我就想到,如果是我身处那个年代,我是否也能这般勇敢。
战士们视村民为自己的家人,村民们视战士为自己的依靠,这种军民之间纯粹简单又牢不可破的关系太令人感动了。
节目中提到一些战士受伤后,百姓们主动把自己家也许唯一的一张床让出来给战士休息。
这对老百姓来说,可能意味着很大的牺牲,但他们却毫不犹豫。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书上看到的例子,有的家庭为了让战士换药,把自家积攒好久的一点点盐都贡献了出来。
这种点滴细节展现出的军民同心是实实在在的,不是空喊的口号。
看完后我明白了,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军民同心才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我们的现代生活,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其实都非常重要。
民众和国家力量的团结,就像一个拳头,坚不可摧。
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并且要传承这种军民同心的伟大精神。
这种精神应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所有人也能够像先辈们那样,团结一心去克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背后的故事
作者:王新燕
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12期
笔者翻看平谷区档案馆内的老照片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当年红石坎村合作社旧址的照片,很难想象照片中这破旧的房屋就是当年享誉冀东解放区的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
笔者怀着好奇心,查找了很多关于当年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的资料,并查阅了当年《冀东日报》刊发的关于平谷第一家农村合作组织的通讯报道,从而了解了它的发展历程。
早在1943年毛泽东同志就发表了《论合作社》和《组织起来》两篇文章,提出用合作社方式把公、私劳动力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走集体化道路。
当年平谷县的第一个农民合作社,创建于靠山集公社红石坎村,红石坎村地处燕山南麓的沟壑之中,北倚长城,东邻蓟县,南望盘峰,这里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群众生活艰苦。
1944年,在冀热辽根据地开展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中,红石坎村的群众在共产党和村抗日政权领导下,最先组织了生产互助组,在残酷的对敌斗争环境中开展生产自救。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区逐渐开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1945年冬天,冀东十四地委和专署举办了合作社训练班,积极倡导发展合作经济,培养合作社骨干。
红石坎村的村长马福斌参加了这个培训班。
1946年旧历七月初,马福斌组织召开村民大会。
会上他向大伙儿宣布:“红石坎村决定成立合作社,参照专署大众合作社的办法,群众可自愿入股,每股上交小米5千克。
”当即就有七十多户报名入股,共集股金540千克小米。
会上,马福斌还被推选为合作社主任,秦文林被选为副主任,刘鸣久为会计,秦宗山为采买员,并把合作社命名为“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
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一成立,就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当时驻在平谷的十四专署领导专门指示大众合作社,要积极扶植基层的群众合作社,要派人员对其进行指导。
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也主动派人到大众合作社学习取经,与之建立联系。
由于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是初办,资金不足,不善经营,经与大众合作社协商,由大众合作社首先贷给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相当于1000多千克小米价值的食盐、纸张、火柴等货物作为底垫,并派专人指导业务。
就这样,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红石坎人,为了开创富裕之路,第一次自己经商做买卖了。
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最初由马福寅、秦乐山等14户农民自愿建立。
这14户农民表示,只要合作社能为大伙儿谋利益,方便本村群众,无论最后是赔是赚他们都认了。
刚组建的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充分发挥山区优势,靠自力更生,把14家社员所产的2000千克核桃集中贩运到天津,又借了一部分款,从天津购回山区必需的生活用品,如:煮靛1桶,鞋钉100斤,火柴50包,煤油10桶,平热散、镇痛丸等常用药60包,弹棉花弓弦30条,大洋布3匹及织布用具等。
社员们用低于市价两成的价格向群众出售,群众争相购买,货物销售一空。
仅这一次买卖,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就挣了相当于2500千克小米价值的钱。
此外,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还把社员家庭的农副业产品进行统一收售,不仅作价合理,而且销售通畅,卖得好的农产品,还视情况返利给社员。
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用自己的成绩赢得了群众,一时间,红石坎村的群众纷纷要求入社。
鉴于此,合作社决定扩股,股金仍为每股5千克小米,当时就吸收了正式社员54户,扩股达1620股,获股8000多千克小米。
扩股后,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又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了新的负责人,当选的大都是老社员。
为体现民主,根据两位村长的意见,新社员被推选为代表,监督合作社事务,同时,合作社还进一步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
经过扩股的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继续组织核桃等山货的贩运。
第二次往天津贩卖核桃6500多千克,换回煤油30多桶,旧轮胎60条(做鞋底用),缝衣针200包,顶针4000个,肥皂12箱,另有发罩、茶叶、染料、布匹等。
此外,合作社还建了一个门市部,向本村和邻村群众销售商品。
由于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越办越红火,连外村群众也提出入股的要求。
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连续办了四年,以出色的成绩享誉冀东解放区。
《冀东日报》曾多次发表通讯报道,介绍红石坎村办互助组、合作社的成绩。
冀东十四地委的领导同志也通过实地调查,亲自撰文总结了他们的经验。
文中写道:“红石坎村合作社失败又起,把山货运出去,换回必需品,于是合作社就成功了。
他们成功的原因,重要一条,是这个村的干部有为群众服
务的精神,有顽强的工作作风,不怕失败。
即使在群众没了信心,大部分人要求退股的情况下,村干部的信心也没有垮,而且认真总结教训,重新振作起来,再接再厉,把合作社重新办起来,并且越办越好。
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表扬和学习的。
”
继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之后,平谷县又陆续办起了供销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等。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商业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个体经营者日渐增多,合作商业也从国营商业中独立出来,农民合作社随之取消。
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开创了平谷农民商业合作社的先河,使广大社员得到了更多实惠,使农产品走出了小山村,换取了更多利益。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当年农民合作社的模式依然值得借鉴。
当年的红石坎村群众合作社是平谷县第一个农民合作社,如今的红石坎村风景优美,自然环境良好,在发展干鲜果品种植方面条件优越。
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当年的一位合作社社员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长者。
他深情地说道:“是共产党叫咱老百姓办合作社的。
老百姓真的尝到了合作社的甜头,所以拥护共产党的主张。
咱们要想致富,一要人心齐,不能散架;二要既生产,又经营,叫大伙儿得到实惠。
没有实惠,人心就不能齐;人心不齐,哪能搞社会主义?这两件事,说起来是一件事。
”老人朴实的言语正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农民合作社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不论是第一个红石坎农民合作社,还是现在全区这300多家农民合作社,都是引领农民走上致富道路的合作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