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文导游词:社旗山陕会馆--导游词
河南旅游导游词(14篇)

河南旅游导游词(14篇)河南旅游导游词(14篇)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南旅游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旅游导游词1五龙口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济源市东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处,北部与山西晋城市毗邻,东部与沁阳市接壤,总面积为85平方公里。
这里山俊水秀,景色迷人,交通便利,名胜古迹荟萃,是以猕猴、温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旅游观光区。
早在20xx年前的东汉,皇家即在此建造沁水公主园,历史上就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历史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我们的车行驶在207国道上,大家往前方看,那座山被称为孔山,孔山状如卧龙,绵延十余里,因山巅有孔而得名。
孔山洞与沁阳悬谷山洞东西对应,民间传说,这是二郎神担山撵太阳的扁担孔。
据《水经注》载:“山上石穴洞开,石上有车辙牛迹,均出白天成,非人工所就。
“西有夫子坪,东有老君顶,是儒、道两争胜的地方。
自古以来因沁水之利,这里就是怀庆府各县群众聚会庆丰收的场所,曾有庙宇七百余间,现在人们仍有此游山赶会的习惯。
大家看,前面这座高山,山顶有“V“字形缺口,人称箭过顶。
相传后羿射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我们在这里稍作停留,带大家去参观一处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渠枋口。
秦渠枋口、五龙口古称枋口。
因秦时即在沁河出山处开凿秦渠,引水灌田,以核对枋木为闸,故名枋口。
它开创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不淤不塞,利泽至今,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价值,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可与都江堰媲美。
从两汉、三国、隋、唐至宋、元都曾扩建,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在沁口附近相继开挖了利丰、广济、广惠、永利和兴利五条水渠,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所以又称五龙口。
现在访口遗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枋口,沁河截山而出,两岸断壁如削,幽谷碧波荡漾,风景十分迷人,东汉明帝刘庄在这里专门为女儿刘致赐建沁园,其精美别致为后世称道,被作为公主花园的代称。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带来的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
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
沿中轴线由东到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中献殿、关帝殿、春秋阁。
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山门,又称三门或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
面阔7米,进深1.7米,高10米。
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字体雄浑,气魄宏大。
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
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南北两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
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
次间两门的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山门外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正方形石墩。
石墩高1.98 米,宽0.92米,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
山门内侧有木质圆柱四根。
聊城市山陕会馆导游词讲解

山陕会馆现在我们来到了城区南部,东边就是京杭大运河。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合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以作“祀神明而联桑梓”而用,保佑他们商业兴旺。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从开始到建成一共用了66年,耗费白银9.2万多两。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
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山陕会馆。
大门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山陕会馆的大门,也叫山门。
大家往上看,山门上方悬挂的竖匾,上面刻有“协天大帝”,下面是“山陕会馆”。
大家看柱子上的楹联,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意思是说,关羽的所作所为与豪杰一样,他的高尚品德和圣贤相比也是无愧的;实在足以和孔夫子相媲美。
何必去修仙佛的功德,关公的浩然正气是顶天立地的,他早已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一样了。
山门左右两边的“履中”和“蹈和”。
强调的是,处事公平,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戏楼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边这座楼阁就是戏楼,当时人们在这里看戏。
夹楼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原来是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
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以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你可能会注意到一点,在这上面找不到关公戏,这是因为关公被人们所供奉,在戏台上唱关公戏是亵渎神灵,所以是不唱关公戏的。
钟鼓二楼夹楼外面是南北对称的钟楼和鼓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
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走过院门,我们可以进入庭院。
南北看楼、南北碑亭走进庭院,南北两侧的楼阁是南北看楼,是当时客商饮茶、谈生意的地方。
看楼上的碑亭详细记载了山陕会馆历年维修建设情况。
河南导游词 河南导游词必背(十三篇)

河南导游词河南导游词必背(十三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河南导游词河南导游词必背篇十一河南导游词河南导游词必背篇十二河南导游词河南导游词必背篇十三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这些词汇或许大家都不生疏。
看到它们你立刻会联想到河南,由于它们是河南旅游的“王牌”景点。
你来过河南吗?你了解河南旅游的现状吗?今日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河南的旅游。
河南的旅游曾经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
旅游界流行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河南、海南和云南。
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始终为国人所乐道,也是中国吸引海外客源的重要招牌。
河南地处中原,经过几十年的进展,如今的河南旅游业呈现诞生机勃勃的劲头和日新月异的面貌。
按其特色,河南旅游大致有七个方面的特点:古、河、拳、根、花、红、绿。
说到河南的古,想必谁都不会怀疑。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河南休戚相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直到今日,中国历史上几乎全部的历史兴衰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的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四个,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有七座,几千年历史的尘埃积淀成了我们脚下厚实的黄土地,里面埋藏着秦砖汉瓦和唐诗宋词。
地下一块不起眼的小瓷片没准是哪位皇上的御用品呢!河南的进展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中华民族绚烂的文明兴起于中原并且从这里四散开来。
河南的古老让人肃然起敬。
(代表景点:商城遗址、河南博物院)河是指黄河。
中国人习惯的把黄河比做是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培育了中华民族。
她的浩浩荡荡、一往无前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和寄予。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中国九个省区,九省中她只有钟情于河南,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很多美妙和不美妙的回忆。
家乡的名片河南南阳社旗作文

家乡的名片我的家乡在河南南阳社旗。
南阳历史文化非常悠久,老辈们都说家乡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虽说回老家次数不多,但家乡人的地道朴实和风景名胜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去年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驱车回到南阳老家社旗县。
爷爷老早就说,“山陕会馆”是社旗县的标志性古建筑,远在他乡的社旗人回老家都要去走一走。
一来到山陕会馆,身为老中医和乡里文化人的爷爷就给我详细讲解起这座规模宏伟、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的古建筑群。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各地能工巧匠会聚在会馆工地,各展绝活,把北方建筑的雄浑壮观与南方建筑的严谨柔美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经典之作。
山陕会馆内简直是无木不雕,无石不刻。
整个会馆内石雕琳琅满目,雕刻的内容既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名著故事,又有民间传说“赵彦求寿”、“赵匡胤输华山”。
还有生活场景描绘,如“渔樵耕读”、“十八学士登瀛洲”等等。
曾经听爷爷讲过“赵匡胤输华山”的故事。
相传,赵匡胤没有做皇帝之前曾云游四海。
一天游到华山寺院,看到两位老人在下棋。
赵匡胤是个棋迷,就坐下看输赢,并忍不住指点一二。
华山主持陈抟老祖非常生气,就抬头说:“观棋不语真君子。
”赵匡胤一直盯着棋盘,头也没抬,回了一句话:“见死不救非人也。
”这时陈抟老祖抬起头看了一会说:“看你一副帝王相,咱俩接着把棋下完,我输了寺院东西你随便拿,若你输了把华山给我。
”结果赵匡胤输了,他站起来要走,陈抟老祖说:“空口无凭,立据为证。
”赵匡胤拾起石片在前面平整的石壁上写:东京赵匡胤,因无钱使用,情愿将华山一座,划银300两,卖与陈姓并无租税。
后来赵匡胤登基,从此华山不交皇粮,说来就是今天的不纳税吧。
会馆石雕艺术的代表作是“十八学士登瀛洲”。
这座石雕在大拜殿正门东侧,高2米多,宽近2米。
上面雕刻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爱才,为网罗人才开设“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为“学士”。
石雕画面是“十八学士”不畏艰险,骑马沿崎岖的山间小路,登上世人所仰慕的瀛洲仙境。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中的关公文化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中的关公文化作者:李益南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摘要:秦晋商人以“叙乡谊、通商情、敬关公、崇信义、商义举”为目的,采用关帝庙的建筑格局建造了社旗山陕会馆,在会馆内祭拜山陕两省共同的乡土神关羽,使得会馆除了有浓郁的商业气息外,还有体现了鲜明的关公文化。
关键词:社旗山陕会馆关公文化建筑文化社旗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镇中心,是清代客居赊旗镇的山西和陕西商人为祭祀关公、联络乡谊、互通商情、商讨义举所建的一座商业会馆,该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山陕同乡会馆,清代道光年间它又被叫作“鼎元社”,民间称其为“山陕庙”、“关公祠”。
该馆既为商业活动所服务,又兼具民间祭祀的功能,它除了蕴含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之外,还体现着鲜明的关公文化。
1关公文化的形成关羽以“忠勇仁义”备受世人的尊崇。
关羽死后,先由刘禅追谥其为壮缪侯,至宋朝又被封为武安王。
明朝因《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关公忠勇信义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明万历四十二年(1594),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到了清朝,关公崇拜达到鼎盛,经过历代帝王的加封,到清同治皇帝,关羽的封号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道教称之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佛教也尊其为“伽蓝菩萨”,儒家称之为“圣人”1 。
因此,人们也多将关羽称为关公、关帝、关圣人。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不断的加封关羽,宣扬其“忠义仁勇”,其他宗教也对其高度尊崇:儒家称圣,释家称佛,道家称天尊,再加上文学作品的渲染,关公“忠、诚、信、义”的形象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忠义、勇猛的代表,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今天的“关帝文化”。
如今各行各业都有人供奉关羽,关羽已然成为人们心中的守护神,由此可见,关羽早已超越了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形象,上升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形象。
2社旗山陕会馆与关帝祭祀明清时期,会馆建筑遍布全国各处,会馆内部都辟有庙宇,庙内通常供奉着本地名人圣贤,如:河南人供奉岳飞、福建人供奉林默娘、江南人供奉准提、安徽人供奉曹操等。
社旗山陕会馆琉璃照壁探析

商情、叙乡谊、敬关公、崇忠义”的场所,遂集巨资修建了享誉“天下第一”的社旗山陕会馆。
的建筑形式。
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置于大门外。
前者图1:社旗山陕会馆琉璃照壁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常为一字形或八字形。
一座完整的照壁由基座、壁身、壁顶组成。
座有须弥座或无座。
壁身是照壁的主体,多以对缝砖镶砌,通常雕以繁复的吉祥图案,具有极强的装饰功能。
壁顶的作用与一般房顶基本相同,伸出的檐口以保护壁身,有庑殿顶及歇山、悬山、硬山四种形式,依照壁大小和重要程度而定。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一个特有单元,在古寺庙、宫殿、衙门、民居等建筑中不乏其身影。
寺庙、宫殿前的照壁大都建得雄伟精美、富丽堂皇,不仅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还使整体建筑更显雄伟壮观。
而一般民居之照壁常小巧玲珑,多配有吉祥寓意图案。
照壁砌筑所用材料有砖、石、琉璃等。
砖雕照壁多见于民间建筑,这是传统照壁的最主要形式。
移建到北海公园的铁照壁则完全是用石头雕制而成。
琉璃照壁常见于皇宫和寺庙里,以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最为著名。
社旗山陕会馆之玻璃照壁也俗名“九龙壁”,且其装饰图案较故宫、北海之照壁更为繁复。
照壁装饰内容位于会馆中轴线最南端的琉璃照壁,坐南朝北,南迎赊店古镇最繁华之瓷器街,北与会馆山门相对而立,壁高10.15米,宽10.55米,厚1.45米。
下为石须弥座,上覆琉璃硬山顶,两侧以长27.5厘米、宽13.5厘米、厚6.2厘米的青砖砌出夹墙,墙面由数百块彩陶大方砖镶嵌而成,内容以关公忠义威名及民间吉祥福寿为中心展开,造型庄重,装饰华丽。
南壁曾遭战乱破坏,后经补砌,现存三幅砖雕图案较为完整,自西向东为“鹤立青莲”(图2)、“五龙捧圣”(图3)、“凤穿牡丹”(图4),画面清雅别致,不失为砖雕艺术之杰作。
照壁北面为正面,双重须弥座,保存完好。
下座雕仰覆莲,束腰饰宝相花;上座高大,束腰饰以多变福寿图案。
整个壁面以双层竹节为框,分上下两部,下半部三幅大型砖雕图案,均以高图2:鹤立青莲 图3:五龙捧圣 图4:凤穿牡丹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浮雕牡丹花为边饰。
社旗山陕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
徐东;杨华南
【期刊名称】《中州统战》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社旗山陕会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后期工程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
竣工。
会馆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0885。
29平方米.建筑面积6235.196平
方米。
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
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有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楼。
两侧相陪有木旗杆、铁旗杆、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楼、东西长廊、腰楼、药王殿、马王殿、道坊院等。
其中春秋楼及其附属建筑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为捻军所焚,现存建筑152间。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徐东;杨华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
【相关文献】
1.浅谈会馆建筑中照壁的欣赏价值--以洛阳山陕会馆、开封山陕甘会馆、社旗山陕会馆为例 [J], 刘东红
2.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J], 孔柯
3.社旗山陕会馆关公文化传承 [J], 刘迅霞
4.社旗山陕会馆关公文化传承 [J], 刘迅霞
5.南阳社旗山陕会馆建筑概貌及材料运用分析 [J], 李玫莹;刘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中文导游词:社旗山陕会馆--导游词
社旗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坐落在南阳东北45公里处。它东
与驻马店市泌阳县接壤,西和南阳县宛城区毗连,北和方城县交界,
南与唐河县为邻。1965年建立社旗县,社旗镇为县委、政府所在地,
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社旗镇原名赊旗店,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商业古镇。据有关资
料记载:该镇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清代康乾年间最为繁盛,为河南
四大名镇之一。民间有"天下店数赊店"之称。当时该镇为水旱码头,
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全
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仅各省商人建的同乡会馆就有:山陕
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十余个。全镇人
口13万,镇内有72道街,现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有十余条。1989
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我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镇中心的"山陕会馆"原名山陕同乡会馆,又名山陕庙、
关公祠,曾称鼎元社,是座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
系清代山西、陕西旅居赊旗镇的富商大贾接客迎仕、联谊集会和焚香
祭奠的场所,因养有监管僧道亦称山陕庙。正殿供奉关羽坐像,所以
会馆的绝大部分对联、门榻、匾额都是颂扬关羽的功德,故又称关公
祠,道光年间称鼎元社,民国十二年改称山陕会馆。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经嘉庆、道光、
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落成,共经六帝137年。占地面积10885.29
平方米,建筑面积6235.196平方米。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轴线有
琉璃照壁、悬镒楼、大拜殿和春秋楼,左右陪衬建筑相互对称,自南
至北有: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二楼、东西廊房和大拜殿两侧的
药王、马王两座陪殿。建筑布局形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布局严谨
合理,殿堂楼阁疏密有间,北高南低,鳞次栉比,气势雄浑,相映生
辉。各类建筑物共152间,室内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铺砌,建筑物采
用石雕、木刻、火铸或陶瓷塑精美图案作装饰。据碑文记载:"运巨材
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耗白银数百万两。总之,会馆的总体设计追
求诗情画意,陈设装饰极尽富贵华丽。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
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看这面琉璃照壁,是仿照北京故宫九龙壁建起的,高
10.4米,宽13米,厚1.70米,单檐硬山顶,是用1000多块彩釉大
方砖砌造起来的。壁的两面饰有精巧剔透的"二龙戏"珠"、"龙虎争斗",
"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凤穿牡丹"、"五龙捧圣"以及姿态各异的
九条龙和福、禄、寿等图案。照壁正中横书"义冠古今"。两侧竖写两
副对联"浩气已吞吴并魏,麻光常阴晋与秦","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
瞻仰对英灵"。表达了山西、陕西人对关羽这个同乡仰慕追念之情。字
迹采用金黄色古写隶体,显得庄严肃穆生辉。
照壁陪衬建筑有相互对称的东辕门、西辕门、东马厩、西马
厩环抱成会馆前院。我们现在进前院参观。院中立有白玉雕狮一对。
狮前立铁旗杆,铁旗杆高15米,重5万余斤,青石须弥座,束腰部
雕天马、麒麟、狮子、异兽图,须弥座上立铁狮,旗杆穿狮而过。旗
杆上有大、中、小三个云斗,每个云斗上有四个风铎,云斗间行龙缠
绕,顶部原各站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抗日战争时期,东边的一只鸟
被日本飞机炸掉。铁旗杆铸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据传
为分节拥土铸造而成。辕门东西相对,筑于高大砖券拱门上,为单檐
歇山顶。下有砖护栏围绕,高12.37米,正中分别嵌石刻"升自阶"、
"阅其履"匾额。
这是悬镒楼,又名"八卦楼",是会馆的戏楼,兴建于嘉庆元
年(1786年),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25年。楼高18.36
米,长20米,宽18米,分上中下三层,为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正
脊两侧装饰有行龙、牡丹图案,中间置琉璃楼,内刻"天五尺"三字,
楼门两边对联为"此地即是普陀山,何必远求到南海"。楼内竖20根
合抱大柱,下有三层柱础,上层多为鼓形,下层为正方形鼓座,四面
雕刻麒麟、狮子、牛、马等图案。楼北面为戏台,上挂清道光二十四
年(1844年)浩生社立"悬镒楼"匾额。"悬镒"两字系山西明末书法家傅
青主所写(是从山西托来的)。"楼"字系叶县清末举人许靖所写。两侧
石柱上分别刻"还将[日事重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幻即是真世态
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对联。舞台
屏上悬挂"既和县平"匾额。戏台上下布满木、石雕刻图案,其内容多
以古代传统戏曲有关。
这分别是钟楼和鼓楼,相对称坐落于悬镒楼两侧,钟楼内悬
大钟一口,钟高5尺,重2千余斤,人称聚将钟,亦称"金钟报晓",
鼓楼在西侧,内悬挂更鼓一面。
现在我们穿过戏楼进入万人庭院,即会馆的中心大院。院内
全部用一尺见方的青石铺地,中铺甫道,甫路两边系条石,有柱洞可
以搭棚,甫路左右庭院及两厢分别为男女观众场地,院内可容万人看
戏,故又称万人庭院,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石牌坊,坐落于大殿前3米
高的月台上,其分左中右三座。
中间一座为三间四柱式,须弥座方校,柱的两侧附以抱鼓石,
中柱两侧鼓面刻:"俞伯牙爱琴"、"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周
敦颐爱莲"、"米元章爱石"、"嵇康爱竹"、"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
"八爱图。中坊上雕福、禄、寿三星。匾书"孟氏难言这浩然",相传是
社旗拨贡张玉炎撰写。配坊左上刻"杜甫吟诗",右上雕"李白骑鲸",
中坊背面上刻"五福图",匾书:"履中蹈和优入圣城"。
各位朋友,这是大拜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由大殿和拜殿
两部分组成,长40米,宽22米,高23.14米。殿前两侧立两块石室
式单据歇山顶式石雕,高2米,宽1米,单檐硬山顶,左侧刻:"十
八学士登瀛洲"。图中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宇等不畏艰险,骑马沿
崎岖小路登上为天下人慕向的瀛洲。
故事出于《新唐书.诸亮传》,唐太宗李世民为网罗人才开"
文学馆",以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
典籍,号十八学士。右侧刻"渔、樵、耕、读"图,下刻一河流,内行
小舟,舟上老翁弯腰作打鱼状,山腰处一人担柴若在行走,再上一人
一牛,似去耕田,河对岸一人在读书,故为渔、樵、耕、读图。图中
山水、树木、飞禽、走兽、房屋采用汪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线雕
等多种石作方法,使十八学士及渔樵耕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拜殿兴建于同治八年(1869处),竣工于光绪二十年
(1892年),为会馆主体建筑部分。它连同石牌坊、东西腰楼、东西
廊房、蒉鼓二楼、东西辕门及琉璃照壁,历时二十五年,耗费白银
87788两,当时可买大米950万斤,约合五万八千农民一年口粮。
马王殿、药王殿陪衬在大拜殿两侧,东为药王殿,西为马王
殿。
在距大拜殿约50米的北面。原有早期兴建的春秋楼。楼中
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泥像,楼因此而得名。咸丰七年(1857年),
捻军抵赊旗镇时,由于遇到富商豪绅的踞楼抵抗,春秋楼被捻军焚毁,
现仅存月台遗址。
社旗山陕会馆始建至今200多年,历经风雨沧桑,其间曾
遭受过捻军、土匪及国民党军队的大肆破坏,日寇飞机的狂轰乱炸。
因此,会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它原有的风貌。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
视对这座文化艺术宝库的保护工作。1963年,会馆被纳入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重点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晋升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多次进行了全面整修工作。会馆内布置了"社旗县历史文物陈列室"、
"中原刺绣展"、"宫灯展"、"二十四孝展"、"社旗县名优产品展"等五个
展厅。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山陕会馆"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参观的人
数在逐年增加,全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攀、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单土元、吕济民等对会馆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单土元老院长参观后
挥笔题写了:"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吕济民题词是:"艺术辉煌,",
老专家罗哲文、郑孝攀题写了"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
会输匠艺,壮哉斯馆''等题,给会馆的建筑艺术以极高的评价。社旗
陕会馆的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请大家登车,我们前往桐柏山淮
源风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