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南解说词
《山海经》4:河之南

《山海经》4:河之南《山海经》4:河之南我之所以近期再读《山海经》,是因为近期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在解释《山海经》,他们解释《山海经》,是用《山海经》为“西来说”背书,把《山海经》解释成“西来经”。
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我只告诉对我关注的人《山海经》到底说了什么,我只读《山海经》,不会抄袭任何人的作品。
有些人也请不要自作多情,因为我的逻辑,自在我的系列文章中。
今天重复谈谈“河之南”。
一、“河之南”是少康复国的力量之源实际上,我一直就在谈“冀都”与“河之南”,因为这两个地名,代表了华夏文明起源的原始密码。
尧舜禹时期,称晋南或晋中南为“冀都”,称河洛伊地区为“河之南”。
而夏后氏的北支,很早就活动在秦晋高原上,在大禹治水时形成黄河之西河,导致夏后氏北支生活于晋中南。
夏后氏南支,活动在伊洛颖广阔的流域。
夏后氏建立夏后朝,回到冀都之域建立上都,夏后氏南北支合二为一。
太康失国,丢失了冀都,五子南下生活在洛汭,太康南下畋于洛表,“河之南”成为了夏后氏一个新的政治中心或政治支点。
在后羿专权、寒浞代夏期间,寒浞灭了处于山东潍坊的夏后朝的重要支持势力斟鄩和斟灌,斟鄩向西迁徙,目标也是尹洛地区,这就加强了伊洛地区夏后氏的力量,为少康复国建立了复兴基地;斟灌向南迁徙,在今武汉黄陂建立盘龙城,这是少康复国的又一支坚强势力。
“河之南”对于夏后氏,是多么的重要。
后羿废太康而不自立,实际是因为夏后氏在“河之南”拥有强大的势力。
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河之南”《西山经》记载:西次三经首山是“崇吾之山”,在河之南......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又西三百里,曰阴山......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枬,下多金玉......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
大河之南

中原熟而天下足
河南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 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河 南省2009年粮食产量超过 1000亿斤,连续十年居全 国第一,不仅解决了河南 这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 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要外 调大约三百亿斤粮食支援 外省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 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 生长,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 产基地,也是全国小麦, 棉 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 重要生产基地。河南油料产 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 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 全国的1/6,小麦、玉米、 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 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 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
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
• 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中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但
•
其听众人数却超过京剧,居全国第一。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 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 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 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 阎立品、桑振君“豫剧六大名旦”。
达3000余种,开封有1000多种 1983年定为开封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 为开封"菊花花会"。
灿烂的中原文化
• • • • • • • • • •
武 术 文 化
诗 文 文 化
中 医 文 化
科 技 文 化
思 想 文 化
商 业 文 化
农 耕 文 化
姓 氏 文 化
汉 字 文 化
神 龙 文 化
• 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在河南
建都起,先后有夏商周,汉魏晋, 一直延续到宋金20多个朝代在河 南建都,长达2000多年; • 八大古都河南占四座,夏商管郑 韩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 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商丘,南 阳,濮阳。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名族的最重要 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九州中 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 州”,“中原”之称。
《河之南》解说词精选九、十转

《河之南》解说词精选九、十转《河之南》解说词精选<九、十><转>2007-06-13 15:29:51|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九集大河之风2500年前,当老子来到函谷关,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
他没有想到,区区五千字,后人将它视为哲学的宝典,宗教的圣典,并由此产生了道家、道教。
中原有着“中华戏曲之乡”的美誉。
豫剧大师常香玉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一个质朴无华,“通俗”得让全国亿万民众、男女老少都喜欢的《花木兰》。
更为重要的是,豫剧由此家喻户晓。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豫剧,距今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
论古老,豫剧比不上昆曲;论功夫,豫剧比不上京剧;论优美,豫剧比不上越剧;论趣味,豫剧比不上川剧。
然而,论观众人数,豫剧却占全国之冠。
也许,豫剧重唱、善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
1982年上映的电影《少林寺》,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少林功夫热潮。
于是一座拥有1500多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名寺因一部电影得以蜚声中外,这其中的滋味谁能解得?第十集大河之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河南,古称豫州,地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
据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周武王在消灭了殷商之后,在洛邑嵩山告祭时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中国”一词即源于此。
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北宋等王朝,帝王的车辇一次又一次地驻足于河洛;郑州、安阳、洛阳、开封、许昌等曾经的国都,一次又一次地彰显问鼎中原统摄华夏的至尊。
历史上开封境内黄河大堤曾数次决口,其中7次水淹开封城。
破坏之后是重建,因此有了“开封城,城摞城”的奇观。
但是每一次破坏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迁徙和破损。
战争和洪患慢慢地侵蚀着中原大地的肌体,一次次的迁徙则将中原文化带往异地他乡。
河之南纪录片关于地理知识的句子

河之南纪录片关于地理知识的句子
1、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
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
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
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
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
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
2、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
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3、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
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
4、南半球和北半球我们加起来就是整个地球。
5、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创新文化:电视文化产业竞争的核心——纪录片《河之南》的文化价值探略

在人 们都 认 可 文化 是 一 种 “ 实 力 ” 软 ,对 文化 的推
民族 悠远 的背 影 。对 于这 片 土地 上所 发 生过 的烟 云
崇 和重新 认识 使 得一 大批 历史 文 化纪 录 片走 进人 们 往事,1 0集系列片 《 河之南》 所做的 ,不仅仅是 的视野 。从 《 宫》 《 国崛起》 到 《 故 、 大 徽商》 探寻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 ,还有追溯 中的反思与 叩 、
1 文化 反思 与文化叩问
l 0集 电视 系 列 片 《 之南 》 运 用 大 历 史 的视 河
中原 文 化博大 精深 , 《 河之 南 》 是 第 一 次 用 电
视画面系统 地、全 方 位地 展示 中原 文 化 的力作 。 《 河之南》每一集均以 “ 大河”为名 ,1 个独立但 0 角 ,以影像代笔 , 通过对中原历史、地理、文化风 是 又相 互 关 联 的 “ 河 ” 大 ,表 现 了 l 0个 不 同 的 主 貌 的追 溯 ,全 方位 地剖 析 了 中原 即河 南 地 区在 塑造 题 。这 1 主题 从 某 种 意义 上 来 说 ,就 是 中华 文 0个 中华 文 明演 进 中 的核心 地位 ,凸显 了 中原文 化 的原 明的 1 源 头 。电视 纪录 片用 大量 的古 迹 、遗存 、 O个
Hale Waihona Puke 21 0 0年 8月 创 新 文 化 : 电视 文 化 产 业 竞 争 的 核 心
— —
纪 录 片 《 之 南 》 的文 化 价 值 探 略 河
张 兵 娟
( 州大学 新 闻与传播 学院,河 南 郑州 4 10 ) 郑 5 0 0
摘
要 :文化是一个 民族 重要 的软 实力 ,但 只有通过 “ 文化 自觉” 才能创新 文化、重 塑文化。大 型纪录 片 《 河
《河之南》:河南精神的‘追根溯源’

《河之南》:河南精神的‘追根溯源’作者:邢勇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06期近两年,国人不时地被河南精神感动着,从带妹求学的河南学子洪战辉,到“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舍身救人的李学生,再到断桥处舍身拦车的河南三民工,正当全国上下都被这一个接一个的河南精神弄得“手足无措”时,10集人文历史纪录片《河之南》的适时播出,为这种河南精神进行了“追根溯源”。
在《河之南》中,观众看到了更多的河南精神:文王囚而演周易,慧可断臂求法,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程门立雪,愚公移山……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上下五千年来河南精神就在生生不息的孕育和传承着。
河南精神是建立在河南人民心理基础上的,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自觉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品质,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原乃至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中原人民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
①它是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代河南先民教化、流传,才孕育成型的。
而人文纪录片《河之南》借助先进的影像手段,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中原河南的历史文化风貌,揭示了中原文化在中华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兴衰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大河沿岸众多历史细节的诠释,一个个文化故事的演绎,把这一过程生动、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精神之爱国奉献“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中各族人民的共同旗帜,是维系国家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
无论是在维护国家的统一、抵抗外来的侵略,还是在和平年代中进行经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爱国主义精神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河南人素来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时刻放在心上的忧国忧民意识。
纪录片《河之南》更为此做了最佳的注脚。
它用生动的影像让我们重温了这种精神。
《河之南》解说词资料讲解

《河之南》解说词第一集:大河之源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河南岸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皇帝。
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华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目前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
所以说,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从这条大河的南岸生长。
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义。
就在河南西部的渑池县,有一个村庄,名叫仰韶村。
1921年的一天,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了仰韶村。
这一次的挖掘,安特生给中国人带来了“考古”这个专业概念,更带来了一处遗址的发现,一个新的文化断代,那就是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间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
1951年6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带领考古调查团对仰韶村再次进行了调查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大批的器具,这些发现,彻底澄清了西方学者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
佩李岗村位于新郑县。
《帝王世纪》记载:“新郑县古有熊国之墟,皇帝之所都也”。
1977年4月,裴李岗村的村民将一块搓衣板模样的大石板扛到了县城,交给了县文管局。
这块石板,终于撬动了对裴李岗村一直的开掘。
最神秘的是文字的出现。
1899年的秋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屡治无效,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引起了这位金石学家的好奇。
王懿荣的发现和研究开启了中国独特的学术---甲骨文,学者罗振玉1909年得知甲骨文出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而研究判定这里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由此揭开了殷商时代璀璨文化的神秘帷幕。
伴随着甲骨文字出现的青铜大鼎,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第二集:大河之民新郑,是黄帝的故里。
黄帝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所以称轩辕氏。
而皇帝长于姬水,所以姓姬。
史料记载,皇帝有二十五子,走向了华夏的四面八方。
【解说词】河之南(第六集)大河之歌

【解说词】河之南(第六集)大河之歌第六集大河之歌一场雨水不期而至,舞阳贾湖的夏天愈加美丽。
1986年6月,舞阳县贾湖同样一个美丽的季节,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8000年前的骨笛出土了,在随后的测音实验中,专家们选用其中的一支骨笛吹奏我国传统名曲,悠扬的旋律,清亮的笛音,让我们和远古祖先们的心瞬间接通了。
贾湖的这批骨笛,采用猛禽的腿骨或翅骨制作而成,形状固定,多为七孔。
更令人惊异的是,靠近第七孔的地方还穿有一个小圆孔。
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小孔都是有目的地用来调整音高的。
可见,8000年前的骨笛制造者不但心中有数,而且匠心独具。
沿着音乐的河流,我们寻找诗歌的故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的开篇之词,属于《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
西周初期,周公旦住东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统治东方诸侯。
周南即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古代诗集,收录了305篇诗歌,其中国风160篇,有95篇出自中原一带。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诗经·卫风氓》氓或许是一个英俊小伙,借着卖丝的机会来诱惑卫女。
明知道子无良媒,卫女却还是心生好感,忍不住将氓送过淇水,淇水是多情的,淇水边的卫女也透明而多情。
《卫风·氓》的故事发生地淇水,位于河南鹤壁,春秋时期为卫国所在地。
在《诗经》中,写到河流最多的除了黄河之外就是淇河。
公元220年,悠悠洛水,神情忧伤的曹植或许是思念曹丕妃子甑后,或许是寄托君臣之道,或许是祭奠流逝的感动,曹植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洛神赋》这篇旷世奇文。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洛神赋》赋是在汉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成于洛阳才子贾谊之手,鼎盛于司马相如。
就洛神而言,首次现身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至东汉张衡、蔡邕的笔下,洛神渐渐丰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河南岸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皇帝。
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华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目前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
所以说,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从这条大河的南岸生长。
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义。
就在河南西部的渑池县,有一个村庄,名叫仰韶村。
1921年的一天,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了仰韶村。
这一次的挖掘,安特生给中国人带来了“考古”这个专业概念,更带来了一处遗址的发现,一个新的文化断代,那就是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间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
1951年6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带领考古调查团对仰韶村再次进行了调查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大批的器具,这些发现,彻底澄清了西方学者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
佩李岗村位于新郑县。
《帝王世纪》记载:“新郑县古有熊国之墟,皇帝之所都也”。
1977年4月,裴李岗村的村民将一块搓衣板模样的大石板扛到了县城,交给了县文管局。
这块石板,终于撬动了对裴李岗村一直的开掘。
最神秘的是文字的出现。
1899年的秋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屡治无效,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引起了这位金石学家的好奇。
王懿荣的发现和研究开启了中国独特的学术---甲骨文,学者罗振玉1909年得知甲骨文出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而研究判定这里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由此揭开了殷商时代璀璨文化的神秘帷幕。
伴随着甲骨文字出现的青铜大鼎,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第二集:大河之民新郑,是黄帝的故里。
黄帝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所以称轩辕氏。
而皇帝长于姬水,所以姓姬。
史料记载,皇帝有二十五子,走向了华夏的四面八方。
鹿邑是老子李聏诞生之地,也是李姓发源地。
从商末的理官到东周的李聏,二百多年间,李姓一直居住在中原,并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
淮阳陈胡公墓,香火鼎盛。
陈氏后人所敬奉的先祖名叫妫满,是舜帝后裔。
妫满是武王伐纣的功臣,西周建立后,武王大封有功之臣,妫满自然名列其中,被封为陈侯,武王还将女儿太姬家给了妫满,称为胡公。
妫满建立的陈国,就是今天的淮阳。
历史上,封王后的妫满颇有建树,深爱臣民爱戴。
自此,众人皆以国号“陈”为姓。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发生的动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在历次中原移民大迁徙中,伴随着灾难和创痛,竟开出了客家文化这朵奇葩。
赣南、闽西、粤东,中原先民一次又一次地踏上这片土地,为躲避战乱,以及防范当地土著的侵袭,他们用来自于中原的技术,建起了这一座又一座的高宅大院。
固守在这高墙大院内,他们称自己是“客人”,是“客家”,他们是客家人。
客家人顽强地沿用中原方言,并吸收、融会当地土语,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韵的而有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客家方言,这是乱战的意外。
那些失传已久的中原遗风,在客家围屋里,被重新发现了。
第三集:大河之都“在一排麦浪之中,二里头不动声色地潜伏着,像一条酣睡的巨龙,一旦醒来,必将震惊世界。
”40年里,参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考古工作者始终执著于这一信念。
这一件青铜器皿,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它叫“爵”,出土地就是二里头,是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皿。
冷静的身躯,沉稳的造型,人们尊称它为“青铜礼器”,将它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甚至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象征。
一直以来,史学界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母源和主体,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中原意识,也经这一核心观念衍生.但是,中国是否有过夏王朝?也一直是困惑史学界的一个谜.这个谜底随着“爵”的问世,终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被揭开了.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人们将夏代看做是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滥煬时期,更将二里头遗址誉为“中国第一王都”。
而青铜器的出现,则拉开了中国夏、商、周“青铜时代”的序幕。
这个土坡(郑州商代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市老城区的东部,面对日益现代的郑州城,稀疏的树木遮不住它的寂寞。
很多年里,走在这土坡之上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土坡曾是护卫三重城垣的城墙,在它怀抱里曾经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和郭城的大都市,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隔着郑州,与洛阳遥相呼应的是七朝古都开封,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在此建都。
春秋时期,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在朱仙镇古城附近屯兵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
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刘启讳,该“启”为“开”,启封也就改称为开封.中原的这些古都,经历各不相同,但结局何其相似.“永怀河洛间,黄黄祖宗业”,陆游在缅怀先祖光辉业绩的时候,心头一定浮现出中原古都的千年沧桑。
第四集:大河之魂一直没有思想家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庄周陵园,隐匿于民权县老颜集乡。
陵园及其简陋,其风格与庄周人生颇有些相似.公元前369年,庄周出生于“宋之蒙县”,也就是今天商丘西北的民权县。
这个梦蝶忘我、鼓盆葬妻的河南人,现实中活的非常寒碜,甚至有些猥琐。
庄周的精神世界,却是雄伟瑰丽而异彩纷呈.相对于《道德经》的简洁,《庄子》以汪洋恣肆,富有文采的文字,以及深刻的思辨色彩,传递出诗化的哲理。
从后来者李白、苏东坡这些大文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庄子的浪漫情怀和逍遥洒脱的诗意人生.为了追求先王的礼仪制度,考察理乐的来源,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到了当时的东都洛阳,面见了当时在东都洛阳图书馆当馆员的老子。
虽然这次会晤的细节,历史书籍上并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
但可以想见,这次见面或许是两位哲人早已心向往之的事情,他们相见恨晚,但又互不认输,都被对方的深刻渊博和滔滔雄辩所折服,却又都坚信自己的思想更能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胸中激荡着征服对方的野心和报负.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会晤,一次激烈的思想对峙,也是一次坦诚的对话交流.也许是天佑中华,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中国历史上的两位最伟大的哲人相遇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碰撞,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即使放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壮阔背景下,也是十分罕见的.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儿啊?”孔子感叹说:“我所见到的老子啊,犹如飞翔在天的龙啊。
”第五集:大河之光汉光武帝刘秀陵园,掩映在洛阳城郊的麦田里。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后,光武中兴,刘秀在兵戈未息之际,便在洛阳城重新兴建了太学。
东汉时期,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经学成为显学,无数大师们的名字折射着五彩的光辉,闪烁于儒家的堂奥。
据偃师发现的“辟雍碑文”中描述,东汉太学发展至西晋时期,作为“天子之学”场地的“辟雍”,聚集学生7000余人,太学学生来自十五个州,由此可见洛阳太学的盛况。
汉使由洛阳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国求佛。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外,根据天竺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官方第一座寺院。
因为是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回来,寺院就命名为白马寺。
佛脚的介入,使中国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个人类重要文明的影响。
2000年来,佛教相当程度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及至禅宗确立,佛教才通过文人士大夫们真正融入中国文化的土壤。
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的,而它的声名远扬则源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达摩被称作禅宗的始祖,是他将禅的种子移植到中国,在这里开花,结果。
第六集:大河之歌1986年6月,舞阳县贾湖,同样一个美丽的季节,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8000年前的骨笛出土了。
沿着音乐的河流,我们寻找诗歌的故乡。
公元220年,悠悠洛水,神情忧伤的曹植,或许是思念曹丕妃子甄后,或许是寄托君臣之道,或许是祭奠流逝的感动,曹植洋洋洒洒的写下了《洛神赋》这篇旷世奇文。
赋是在汉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成于洛阳才子贾谊之手,鼎盛于司马相如。
而至阳夏诸谢的田园歌唱中,渐趋低回,直到唐代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在中原横空出世,那就是“诗圣”杜甫。
“惜我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山老更,饿走半九州”。
这是杜甫对自己的真实写照。
民间疾苦,社会乱离,天道不公,杜甫有着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三吏”,“三别”所达到的诗歌高度绝不是偶然的。
唐诗,一个以时代命名的诗歌,一个直接记录了唐王朝精神标尺的诗歌,在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吟唱声中徐徐谢幕了。
随着北宋工商业的繁荣,勾栏瓦斯的民间唱曲脱胎换骨,慢慢演变为“宋词”。
第七集:大河之艺一只展翅欲飞的鹤,立于青铜之上。
这是春秋的鹤。
这是春秋的青铜。
莲鹤方壶,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专家赞其为“青铜器时代的绝唱”。
1923年,莲鹤方壶于新郑李家楼出土。
考古论证,此壶为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物。
作为青铜礼器的一种,一莲一鹤,莲鹤方壶的大胆创新,呼应了春秋时代大变革的思想。
造型由严正而奇巧,器形由厚重而轻灵,手法由象征而写实,刻镂由深沉而浮浅,纹饰由神秘而理性,美,在此发生了变化。
而在这一青铜残片上,世间的宴乐、攻战、狩猎,一切均以接近生活的写实面貌自由地登上了青铜。
纹饰如此浮浅,就像在器皿表面上的绘画。
作为春秋战国思想解放的战果之一,现实生活、人间趣味进入了传统宗教束缚的挣脱,这是观念、情感、想象的解放,人的尊严从神的压迫中苏醒了。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第三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在泰山上刻下了《始皇诏》。
今天,《始皇诏》已经消逝,而《泰山刻石》残片尚余。
这些小篆的作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相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上蔡人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曾观察到厕中钻屎堆之鼠,遇人惊恐万分,而粮仓中食粟之鼠,却终日旁若无人,不禁感慨:“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为了追求人上人的生活,李斯拜荀子为师,不惧坎坷,佐秦王,灭六国,明法度,定律令,建郡县,终于走到中国政治的前台。
第八集:大河之学濮阳西水坡水库,初夏的阳光下,幽深的湖水,折射着五光十色的光芒,隐隐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意味。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这片神秘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仰韶时期特别的墓葬,一位男性的墓主,身旁排列着一组由肨壳组成的奇异的图形。
考古学家把这个墓穴编号为“45号墓”。
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回忆去年秋冬,凡接触到西水坡45号墓材料的人,不管是亲自参观还是看见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后世长期流传的青龙、白虎……在此之前,中国天文学家中关于“四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湖北曾候乙墓中。
1978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盖上,考古学家发现了28宿的全部名称,以及青龙、白虎的图像。
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据此推测,28宿体系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出现。
2400年的天文学历史,对于农业高度发达的中国,显然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