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 上篇综述

第五个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 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个基本特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 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 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 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一 个质的概念而不是量化的 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 个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
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 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 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 半殖民地的中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 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
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手 工业分离,从而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 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 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 农民、手工业者流入城市,成了产业工人的 后备军。一批中国官僚、买办、地主、商人 开始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开始出现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 社会了。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
1.古代的物质文明 四千多年前,是传说中的黄帝、盐帝、尧、舜、 禹时代。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早期的 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经历秦、汉、三 国、晋、南北朝、 秦 隋、唐、五代、宋夏辽 始 轩 皇 辕 金、元、明、清等朝代。
【学习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综述1

伟大壮举 不朽传奇
大禹治水 唐僧取经 鉴真东渡 愚公移山 封狼居胥 郑和航海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
自战国时代到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 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 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 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中古时代最高水平的 文明,为什么后来却沦入了近代的悲惨处境?原因 究竟在哪里?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林则徐禁烟的基本方针:
放手严惩中国的鸦片贩子、 窑口主和吸食者; 沉着坚韧面对外国人,尽 可能避免与之冲突; 鸦片必须禁绝,为此将不 惜一战。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禁烟基本过程:
劝谕并责令外商限期呈缴所有鸦片,并出具保证书 中断贸易,包围英国商馆 义律耍花招:令英商将鸦片交由他传缴林则徐,从 而使鸦片成为英政府公共财产 虎门销烟 拒不写保证书,并制造舆论对中国“采取有力的措 施” 战争爆发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清朝政府的反应
弛禁:承认鸦片为合法商品,准以纳税输 入,且只准现物交易,除官吏兵勇外,吸食者 可放任不理 严禁:反对弛禁之法,主张严厉禁止鸦片 输入,建议将贩卖之奸民、说和之行商、包买 之窑口、护送之蟹艇、纵贿之兵役严密查拿, 尽法惩治。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林则徐: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欧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出现一批新型的资本主义强国
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
法国
产业革命 几大强国
美国 俄国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 上篇综述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帝国主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又使中 国停留在半封建状态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结合,支持中国的反动派 作为其统治中国的支柱.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 维护,封建土地关系、商业高利贷资本和一切 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及上层建筑得以存在下 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是近代中国贫困与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是近代中国贫困与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小结
1、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
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而正是由 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 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所以,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是 最根本的原因。 2、落后是要挨打的,但不一定失败,中国抗日战 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例子就是以弱胜强的好例子。 但是落后加腐败则不仅要挨打,而且必然失败,近 代清政府领导的几次反侵略战争战争就是明证。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
历史灾难,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又从 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了,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了。
早期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开眼看是世界的第 一人,禁烟期间, 他组织翻译了西方 书刊,编成《四洲 志》,魏源在《四 洲志》的基础上, 编成《海国图志》, 提出了“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主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 国的侵略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 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 族的觉醒
两条线索: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主要了解
三个问题 第一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二 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 侵略的斗争? 第三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 义和经验教训?
上编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
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 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 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 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 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 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
2020/10/28
弩
2020/10/28
中国古代的科技一直很发达 ,在丝绸、青铜器、瓷器、建筑 ,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 成就。
2020/10/28
2020/10/28
•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 ,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 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
2020/10/28
• 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2.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020/10/28
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在广州设 立了粤海关,第一次把经营进口贸易的商人从一般 商人队伍中分离出来。广东的洋行制度开始建立, 洋货行商也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行业,广州建立了十 三行,成为全国的聚集之地。
• 据《清实录》载,雍正二年全国耕地已达8.9亿余亩, 已远远超过明末崇祯时全国耕地总数6.7亿亩。乾隆三 十五年(1770年)增至9.5亿亩,至乾隆末年,已超过 10亿亩。
• 人口发展也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突破1亿大 关,雍正十二年则为1.4亿,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又突破了3亿大关,人均占地3.5亩。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综述第一章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2.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答:(1)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关系: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一,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经济技术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
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答: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官吏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方法,魏源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一是利用外国先进军事装备技术武装自己,抵御外国侵略,是一种反侵略的思想;二是学习利用外国生产技术,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承认了西方的长处,并主张学习西方。
魏源思想在腐朽愚昧的封建统治条件下,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探索就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
论述题: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现代化和民主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结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结构上篇综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关系(中国资本主义)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主要矛盾、历史任务、怎样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占领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领事裁判权、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关税、盐税、银行、现代交通运输、工商农)四、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传教士)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黄祸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台湾、义和团)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冯子材、海龄、邓世昌等)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原因)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更根本)经济技术的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魏源、海国图志)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天演论,严复,时局图,兴中会,孙中山)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灭亡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办中体西用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意义、原因、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钦定宪法大纲》预备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资产阶级团体中国同盟会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国同盟会民族民权民生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辩论的意义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黄花岗起义,成都血案)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清帝退位)资产阶级革命派暴露的问题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部分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二次革命,“二十一条”,尊孔复古)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段祺瑞)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意义)中编综述: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扩张(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日本,帝国主义)站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地主,农民,封建)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阻碍因素、特点、两重性、积极影响)三、两个中国之命运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农小资产阶级)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军阀割据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科学)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积极意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局限、对资本主义的怀疑、两个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如何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李大钊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爆发(时代历史条件,导火线)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工人阶级)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及其意义)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人运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革命新面貌,群众重要性)发动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国共合作的形成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广大人民群众基础共产党的领导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宁汉对立-蒋汪合流-东北易帜-中原大战国民党专政军事独裁政治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共产党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年内战的开始)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必然性)毛泽东开辟新理论首创精神反围剿战争(军事文化)土地革命(具体内容)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土地革命战争严重挫折三次“左”的错误(原因影响)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长征胜利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思想理论建设(政治军事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侵华既定政策九一八华北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原因)卢沟桥全面侵华豫湘桂战役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侵华严重罪行(大屠杀,掠夺财富,奴化教育)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共抗日宣言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抗日义勇军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农民工人学生民族资产阶级)中共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冯玉祥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国共合作八路军全民族奋起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卢沟桥事变——武汉失守国民党退却失败的客观原因片面抗战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日本(政治诱降军事打击)枣宜会战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战)大溃败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人民战争路线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继续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原因意义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敌后军民艰苦抗战(民族英雄)游击战(原因,意义)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巩固统一战线总方针(进步中间顽固势力)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政治民主)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干部教育(廉政)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宪政运动抗敌协会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系统阐明三大法宝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左右倾错误根源)实事求是思想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波茨坦公告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二战东方主战场(贡献)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援助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解放战争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中共“和平民主团结”口号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中共争取和平努力的意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全面内战革命战争胜利的必然性自卫战争(政治,军事)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三军配合(挺进大别山)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热潮农民-群众基础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学生运动(抗暴一二三0运动)人民民主运动(二二八起义)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民族党派社会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间路线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民盟与共产党合作-转折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多党合作的历史必然性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三大战役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强渡长江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七届二中全会胜利后基本政策两个务必思想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总结)群众基础共产党领导国际支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自身建设下编综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体政体政党制度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建国初期严峻考验-四方面工作(遗留任务恢复经济巩固独立自身建设)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P209 总结社会主义好!!!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两个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分析(七届二中全会,三种基本经济成分,基本矛盾)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表现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们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的改变原因)施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原因)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方针)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手工合作化的实现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上编综述

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第四,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 并起了一定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 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 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 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 化以至破产。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强)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强)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求富)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求富)
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盛转衰? 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盛转衰? 中国资本主义为何没能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为何没能发展? 中国为何没有演化出现代的科 学技术? 学技术?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1840—1919年的历史线索 年的历史线索
1919五 五 四运动
1840鸦 鸦 片战争
1864年 年 太平天 国失败
1901 《辛丑 条约》 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经济和 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侵略 势力勾结,成为资本— 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 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 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 地所有制依然保持,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 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国家图书馆编 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 任继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 • 李学勤《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
• 电视政论片《河殇》 • 黄色文化和蓝色文明
•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个民 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 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 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 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江泽民
• “这些事实驳斥了西方流行的看法:中国 是一个停滞和颓废的帝国,而更加生机 勃勃和更富有进取精神的欧洲人可以随 时欺侮它。”
(美)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 出版社 1989年出版, 第179.180页
• 第三,要深刻认识殖民主义的本质和特 征,正确了解殖民主义侵略对被侵略国 家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历史影响。
• 第二,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 1.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中国的国情。 • 2.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 3.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研究中国近代 史的出发点。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两个过程
•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 成半殖民地和半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 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吕浦等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79年出版,第146、144、151页
• 研究历史“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 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 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认为单纯是 一种耻辱,要看作同时是一种财产”
《毛泽东会见日本共产党政治局委员志贺义雄一行的谈话》, 1961年6月21日。
• (7)使地主阶级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 (8)造成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
• (9)实行文化侵略政策
• (10)在一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地区沦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 政治方面: • 第一条: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 控制; • 第二条:把封建势力作为自己的统治支 柱
• 经济方面: • 第三条:旧经济即封建经济的状况 • 第四条:新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
第一,两大历史任务的主要内容
•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殖民地和半封建 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求 得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 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 的前提。 • 党的十五大报告
• 他们提出要“告别革命”,在研 究方法上,要用“现代化范式” 取代“革命范式”;在历史观上, 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利,以 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武器装 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 的。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 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 对于中国的民族战争来说,以弱胜强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战争。
• 吾国四千余年大国之唤醒,实自甲午战 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 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 钜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 国之策者,所在多有。 -梁启超
第四,没有革命就没有工业化
• “没有独立、民主、自由和统一,不可能 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 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 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 “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 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 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还是分裂的而是统 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 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 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毛泽 东 •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三 卷,第1080页。
•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帝国主义列强把封建中国变成半 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10种手段
• (1)向中国举行多次侵略战争 • (2)强迫中国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侵略特权 • (3)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租界 • (4)在中国经营轻重工业,直接进行经济压迫 • (5)垄断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 (6)造成一个买办的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培植买办阶级和高 利贷阶级;
第二,“范式”变化意味着什么?
• 德里克(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 《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 的当代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春季 卷,总第10期。
第三,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 “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煽动者的恶意的那 种迷信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 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 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而腐朽的 制度阻碍这种要求的满足。”-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61年出版,第8卷,第5页
漆树芬:《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1989年,专集一,第1页, 论文集三第67页。
•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 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 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 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 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之事,实为下 策。” -八国联军统率瓦德西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 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出版, 第454页
• 19世纪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条约、协定 和治外法权条款,使人们清清楚楚地看 到:不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地位低下。这 一衰败的同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发生猛烈 的冲突,中国人认为在过去,甚至就在 不久之前,他们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还 比那伙蛮横的侵略者们富有的强大得多。 事实上,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大滑坡 只是近代的事情。
漆树芬:《经济侵略下之中国》光华书局 1926年出版 序言
参考书目
• 龚书铎、金冲及、宋小庆:《历史的回 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 版 • 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年出版
第二个问题: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中国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性质
• 第一,如何看待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 的民族战争。
• 比年以来,帝国主义与军阀之狼狈为奸,加重 我内乱,掠夺我金钱,屠戮我民命,已成不可 掩之事实。而为彼等最便于勾结,最利于进攻 之工具,犹当属一部不平等条约。
• 由是观之,弱我中国者,资本帝国主义也;致 我于危亡者,由此产生之不平等条约也。资本 帝国主义实为蚕食我之封豕长蛇;不平等条约 实为束缚我之桎梏陷阱。
破坏与建设的关系
• “欲大建设,必先破坏;欲大破坏,必先 建设。此千古不易之定论,吾侪今日所 行之革命,为建设而破坏之革命也。” • 邹容:《革命军》,中华书局,1958年, 第21页。
• “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 则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 • -孙中山 • 金冲及:《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广东 出版社,1996年,第4页。
• 第五条: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中 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六条:人民群众的状况,一是极端贫 困,二是毫无政治权利。
第三个问题:近代中国的主要矛 盾和历史任务-历史任务
• 两大主要矛盾: •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三册第81、44页 1957年,
• “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这个 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 全中国”,“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 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 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 国!”“外国的发号施令有一天必须停止,外国人有 一天必须离开中国,而目前引起注意的这段插曲就是 今天对将来的暗示。”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二卷 第231页
• 第二,要从中外历史的对比中,深入了 解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大约半个世纪左右 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大大地落后于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
•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对一度被视为‘样板’ 的中华帝国产生了轻蔑和敌视的态度,以侮辱 和谩骂取代了以前的尊敬和颂扬。贫穷而野蛮, 落后而停滞,闭塞而傲慢,道德败坏,极度虚 弱,再加上腐败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构成了 新的、但显然是否定性的西方人的中国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和世界-历史转折
• 今天的中国是过去历史的一个发展 • 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 第一:要弄清楚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 征,充分肯定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 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