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朝代更替原因深度剖析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九年级历史精品课件)

朝代 秦(汉) 隋(唐) 元 明清
特点
内容
建立、初步发展 郡县制(推恩令、监察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行省制
进一步加强,到 废丞相、权分六部;特务机
达顶峰
构;八股取士(军机处)
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梳理以下知识脉络
• 1、历代政治制度发展脉络。(周秦汉隋唐 元明清)
• 2、科举制发展脉络。(隋唐明清) • 3、历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脉络?(秦汉
唐) • 4、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东周秦汉) • 5、列举历史上的对外友好交往。(汉性
中国历史的特点
• 统一性。 1、统一时间长。 2、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因素。 3、人心思统。
• 延续性。 1、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2、少数民族统治依然遵从中国的文化、制度。 3、疆域、民族、制度等存在延续关系。
疆域 以下将为大家展示各个朝代的
图,请你判断一下,哪幅图是真,哪幅图 是假?
东到大海,南到大海, 西起陇西,北至长城
东到辽东,南到南海, 西起临洮,北至长城
西域都护府 新疆都护府
宣政院辖地
秦朝的面积为: 354.69万 西汉的面积为: 666.37万 唐(高)面积: 1251.19万 唐(玄)面积: 889.59万 元朝疆域最大时, 约3900多万平方公 里(2122.74万), 成吉思汉曾经火烧 莫斯科,一度发兵 打到了欧洲!元朝 后期剩下管辖的土 地1200万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积为: 1284.65万 民国的面积为: 1141.81万 共和国国土面积为: 964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中国古代三大分裂时期
时期名称 共同点 被谁统一
各朝代灭亡的原因

各朝代灭亡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灭亡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主要的因素可以总结为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族入侵、经济崩溃等。
下面将对各朝代灭亡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政权内部腐败、王位继承纠纷及外族入侵等。
夏朝王室内部的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而商朝人的入侵最终推翻了夏朝的统治。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气候变化以及外族入侵等。
商朝王室的腐败导致了政权的动荡,同时黄河流域的干旱和洪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周朝的入侵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的灭亡可以归咎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以及外族入侵等因素。
随着时间推移,西周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变得日益剧烈,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外族的入侵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4.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东周的灭亡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政治衰败、统治危机以及外族侵袭都是造成东周灭亡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割据导致了政权分裂以及社会动荡。
同时,秦国的崛起最终导致了东周的灭亡。
5.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政府腐败和对人民的苛刻统治。
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严苛的统治政策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而起义和内部叛乱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6.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西汉灭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等。
西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宦官的权力扩张导致了政府的混乱,而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7.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的灭亡可以追溯到政治腐败、内乱和外族侵略等多种因素。
内部的官僚腐败、地方割据的加剧以及黄巾起义等农民起义的爆发造成了政府的混乱。
同时,外族入侵以及军阀割据的出现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浅谈中国朝代更替原因

浅谈中国朝代更替原因一、阅读书目说明读《中国文化教程》(马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流后,不禁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于是到图书馆借阅了《中国古代史》(赵毅、赵轶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大半学期的时间浏览了夏到元的朝代更替。
二、读书后自己历史观的变化及感想I.历史朝代简说上这个课之前自己太过于注重理科知识的学习,对于历史没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听老师讲各个朝代时总感觉每个朝代都很漫长,尧舜似乎出现于盘古开天辟地之际。
但现在我了解到了,尧舜离我们其实也不那么遥远,4000多年前大禹奉舜之命治黄河之水有功而得到禅让,成为夏朝的创造者。
后其子启废除禅让制,建立传子制,至此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随后历商、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进入中国近代史。
各代时间长者如周800年,而较短的则只有短短的15年,如秦;看到历史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辉煌的同时,我也看到朝代更替之间战争的血腥和生灵涂炭的凄凉,以及各朝代内的波涛汹涌。
II.“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原因1.皇帝的昏庸无能历代王朝的创立者栉风沐雨、艰苦倍尝乃有天下,他们懂得民间疾苦,能体恤民情,劝课农桑、大力发展经济,建立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制度,王朝一般都会在几十年内出现“盛世“局面。
像唐太宗、朱元璋都是一生勤政、宵衣旰食,至少在他们统治前期是这样的。
但后面的皇帝则慢慢的腐败堕落,变得荒淫无度,追求金钱、残暴人民,大兴土木搞形象工程、穷兵黩武以求流芳百世,搞得尸横遍野,怨声四起。
最终王朝走向灭亡,进入乱世,一位新皇帝又统一全国,又进入下一轮的循环。
4000多年的历史无一王朝例外。
2.外戚和宦官专权由于亲缘关系,不少并无真才实能的贵族子弟掌握国家政权,或者宦官弄权专朝。
他们并不能真正的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
反而相互勾结,排斥、打击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士人;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大量搜刮民资,兼并百姓的土地;闭塞视听,导致饥荒遍野而皇帝并不自知。
初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政权频繁更迭原因

初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政权频繁更迭原因魏晋南北朝政权频繁更迭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统治者更迭。
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分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政治体制的衰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的衰败。
在西晋末年,王权越来越虚化,权臣、宦官干政,朝廷腐败严重,中央集权逐渐瓦解。
此后,政权逐渐从中央转移到地方诸侯手中,导致国家分裂成多个割据的政权,这也为后来南北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大迁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民族大迁徙。
由于游牧民族的入侵,北方的汉族人口大量减少,同时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迁移到南方。
这使得北方政权相对较弱,不断遭受来自外部的压力和侵略。
不断的战乱和动荡使得南方政权得以崛起,而北方政权频繁更迭。
三、社会经济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迁,这也是政权更迭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南方,商业繁荣,手工业和手工劳动力得到迅速发展,这使得南方政权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而北方由于游牧民族的频繁入侵,经济落后,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南北经济差异导致南方政权相对稳定,而北方政权更替频繁。
四、外部侵略和内部纷争魏晋南北朝时期,外部和内部的纷争也导致了政权的频繁更迭。
西晋末年,游牧民族入侵不断,北方战乱频繁。
而南方的统一王朝也一直试图恢复中央集权,征服北方,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
这种外部侵略和内部纷争导致了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
五、文化变革和思想流派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文化变革,儒家思想逐渐发展衰落,同时佛教和道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不同的思想流派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这也导致了政权更迭频繁。
不同的统治者持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倾向,导致政权更迭。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的衰败、民族大迁徙、社会经济变迁、外部侵略和内部纷争,以及文化变革和思想流派的兴起。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各朝代灭亡简单总结

各朝代灭亡简单总结
1.夏朝:由商朝一支少数民族夺取政权后建立,土地兼并、奴隶制度加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被商朝取代。
2. 商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但贵族内部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最终被周朝灭亡。
3. 周朝:建立封建制度,实行分封制,但随着封建社会日益衰落,中央政权的权威逐渐弱化,外患不断,最终被秦朝灭亡。
4.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标准,但统治者暴政,加上军事扩张造成财政困难,最终被汉朝取代。
5. 汉朝:实行律令制度,开创科举制,经济文化发展,但贵族内部争权夺利,中央集权逐渐削弱,最终被三国取代。
6. 三国:曹操夺取汉朝政权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各方内部矛盾不断,最终被西晋统一。
7. 西晋: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弱化,外患不断,内部腐败,最终被五胡乱华所灭,进入南北朝时期。
8. 南北朝:北方鲜卑族入侵,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最终被隋朝统一。
9. 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修建大运河,加强对外扩张,但统治者暴政,加上内部矛盾和经济负担,最终被唐朝取代。
10. 唐朝:实行律令制度,开创科举制,文化繁荣,但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加上贵族内部争权夺利,最终被五代十国所替代。
11. 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政治
动荡,互相争夺领土,最终被宋朝统一。
12. 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科技发展,文化繁荣,但政治腐败、外患侵袭,最终被元朝所灭。
中国通史——明清朝代的更替

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明清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统治时期。
明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这一时期,世界历史进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新旧大陆密切联系起来。
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从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清政府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未能与时俱进,取得与世界同步的发展。
中国从明朝中期以后逐渐落伍了。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他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
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约有八十万能工巧匠,参加了营建工程。
其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他主持了北京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等的设计营造,被誉为“蒯鲁班”。
北京城的布局突出了皇权。
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宫城又称紫禁城。
北京城高大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鼓楼、钟楼位于城北。
城内建筑严格保持对称,烘托出宫城庄严的气氛。
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墙相配,显得金碧辉煌,充分体现些封建皇帝的威严。
三、陕北起义明朝末年,天灾不断。
明朝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
三饷总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中国古代史第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王朝的治乱兴衰课件

母系氏族公社:按母亲血统确立亲属关系,妇女在生产生活 中占重要作用,共同劳动、消费
父系氏族公社:按父亲血统计算世系,男子在生产部门中居 于主导地位,后期出现财产私有和贫福分化
中国古代史第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 王朝的治乱兴衰
21 — 771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沿革
世奴
二、主要朝代的疆域变化
• 秦朝: •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 唐朝: • 东临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南及南海,北到今蒙古共和国以北地区 • 清朝: •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 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第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 王朝的治乱兴衰
(三)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时代背景:王室衰微;战争频繁;夷狄交争
春秋(前770-前475年) 春秋五霸
春 秋
政
朝代变迁
战国(前475-前221年) 战国七雄
战 治 变法改革:商鞅变法
国 (
阶级关系变动:田氏代齐
前
经济 铁器、牛耕、都江堰、郑国渠
学术思想:百家争鸣 前
天文(自然科学):哈雷慧星、《天
年 )
文 化
科学技术
文》、《天文星占》 医学:《黄帝内经》、扁鹊
770— 221
文学艺术:中《国古诗代王史经朝第的》二治轮、乱复兴习屈衰1中原国古代
(四)封建社会历史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
主要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中国古代史第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 王朝的治乱兴衰
中国古代史的帝王和政权更替

中国古代史的帝王和政权更替中国古代史的帝王和政权更替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朝开始,历经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各个朝代的更迭,构成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
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终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通过治水有功,被封为夏后氏,后来建立了夏朝。
夏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2.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始于公元前1600年,终于公元前1046年。
商朝的建立者是汤,他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
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纣王,他因其暴政而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3.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始于公元前1046年,终于公元前771年。
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他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西周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
西周时期,实行了封建制度,将土地封给诸侯,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4.东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朝代,始于公元前770年,终于公元前256年。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朝代,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他通过征服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秦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一带。
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
6.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六个朝代,始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220年。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的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他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
汉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
汉朝时期,实行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推行了科举制度,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原因分析
最近,微博上转发关于中国历史“改朝换代”原因分析的文章。题目以还原真实历史来
吸引人,但遗憾的是并非如此。作者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希望借古讽今。但是这种
借“历史”或借“名人”、“名校”等等的手法,徒能专人眼球而已。缺乏了真实和理性的基
础的任何东西,只能是误人误国。
自清末西风东渐以来,国内学者研究历史的方法从僵死的“考据”开始了理性的思考,
遗憾的是,这种思考的模式带有了明显的意识形态痕迹。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用历史事实去迎
合其预设观点;在其过程中,符合其观点的事实被接受,不符合的则被质疑,并通过所谓考
古手段“澄清”事实。一个例子是将先秦社会硬生生划入“奴隶社会”,无端质疑炎黄至夏
时期的传说历史,将一个存在严重逻辑问题的“竹书纪年”奉为比“史记”更可信...等等。
中国若要从历史看望未来,就必须抛弃这种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和分析方法。
笔者认可一种物理历史观,即:历史虽然是人为,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但人类社会毕竟
是一个物理系统,其发展趋势必须符合基本的物理学过程原理---即热力学原理;历史的发展
有其内在的自然趋势,其具体形式和结果具有偶然性,但其发展方向却具有必然性。马克思
提出这一必然方向是“生产力增加”,这符合熵增加原理的方向。但仅仅符合熵增加原理的
发展,其结果必然是“热寂”---即人类社会在自毁生存环境后的彻底崩溃。这不应是人类的
未来。
幸运的是,“生产力发展方向”只是决定历史的因素之一。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生命系
统都是个非热力学平衡的“耗散结构”系统,具有强大的负反馈和再生机制。因此,人类社
会过程,如同化学震荡反应一样,其自然过程必然是不断的建设-毁坏-再建设-再毁坏的朝代
更替过程,除非人们觉悟了其中的原理,自觉抑制自己无限发展的欲望---即具备了完善的道
德(注:笔者在以前的博文中曾论述过的观点---“能而不为是为有德”)。事实上,个朝代延
续的长短,正是和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限自己的权力是成正比的。
现在回过来分析朝代更替的原因:
首先,我们看到,秦汉以前,中国是个封建制---诸侯共和--社会,其朝代更替的形式是
“革命”。革命后的新政权在信仰理念上和旧政权一脉相承而有所进步。所以夏有“连山”,
商有“归藏”,周有“周易”。而汉以后,中国变成为中央集权制社会,其朝代更替的形式“倾
覆”---或是来自底层的“造反”或是外来政权的“入侵”,或是两者兼有。当然,汉以后也
有零星的“革命”发生,如王莽的“新”朝、东汉-魏-晋之间的所谓“禅让”和朱棣的“靖
难之役”。总体上,汉以后的改朝换代基本上都是社会系统的完全崩溃,新政权从一片白地
上产生---虽然这个政权从结构上和旧政权基本类似,但本质上既没有继承、也没有创新。所
以,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日趋保守、封闭,也就因此逐渐落后于西方。
其次,无论是先秦的“革命”还是后世的“倾覆”,改朝换代的发生都拥有一个共同的
关键词“民不聊生”---这是决定旧政权灭亡的关键原因。夏桀时,百姓发出“时日谒丧,吾
与汝皆亡”的呼声,催发了“商汤革命”;清末时,满族贵族对立宪的颛顼行为,导致了朝
野对清廷的彻底失望,于是一队小小的学生兵临时发动的“武昌起义”迅速导致了全国的连
锁反应,而几个月前,准备更为充足的“广州起义”却惨遭镇压。可以看到,旧政权的崩溃
并非完全由于无能和衰败,而是“民心”的相背变化。
那么,导致“民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者会将之归结为社会系统“阻碍
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只是一种主观的逻辑推断。有几个事实是:①社会生产力其实在不断
的发展,在许多朝代的中晚期,经济水平其实处于快速发展阶段;②改朝换代后,社会的组
织形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换代后的初期主要是生产力的恢复而非进步;③许多朝代的
末期,都有自然灾害造成了农民造反---民变或者外敌入侵。但是类似的灾害和外患在王朝的
过程中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在末期才激发不可收拾的民变或入侵。因此,唯生产力论是一种
想象。不是老百姓一饿肚子就想造反,也不是落后就会挨打。而是朝廷的制度和作为导致了
民心或外心的变化,在适当因素下激发了民变或入侵。
民心的变化应当从社会的构造变化寻找答案。总所周知,一个稳定的建筑首先应有一个
稳固的基础,在其之上逐渐加盖高层结构;从底层向上,高级结构的数量逐渐减少,形成类
似金字塔的结构。对于社会来说,平民或者中产阶级就是一个社会建筑的基础,一切高级的
社会组织都是在平民的基础上建设。低于平民的阶层如贫民和奴隶等,他们是社会的沙地,
而不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任何严格意义上的奴隶社会并不存在,因为底层为奴隶的社会更
本不会稳固;这种社会即便内部没有奴隶暴动,一旦遭遇外部的入侵便无力招架。
中产阶层的稳定存在需要一定的维持条件。按照热力学理论,任何平衡或稳态都是动态
的存在,取决于生成和转化速率的均衡。对于社会结构来说,中产阶层不是天生的,而主要
是从作为“沙地”的贫民产生,少数从高层社会坠落而来。因此,庞大而稳定中产阶层需要
两个机制来维护:有序的底层社会上升机制和高层社会的退出机制。良好社会的上升机制应
当具有多样性。此外,良好社会也对上层社会有必要的限制机制,以控制上层结构的数量并
防止两极分化发生。这样的良性社会从经济人口的组成上是橄榄形:少量的平民和富人、官
僚,多数自得其乐的中产阶层;而在热力学结构上,则构成一个完美的金字塔形状。这种良
好社会是一种耗散结构,需要有清醒意识的统治者去维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种良好社会系统可因两种原因所破坏:①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性的
丧失,导致中产阶层逐渐减少,形成两极化的社会结构;②“丛林法则”失控成为社会的主
流方式。“丛林法则”可为社会提供一种有效的快速上升机制,但是在丛林法则之下,一部
分人的上升是以另一部分(通常是更多)人的下降为代价,形成两极分化。此外,“丛林法
则”不择手段会催化贪腐发生,加强社会阶层的固化作用。“丛林法则”作为多样性上升机
制的一小部分,对社会无妨。但一旦成为主流的方式,则会迅速破坏社会的中产阶层。不论
哪种原因都会最终导致中产阶层的大规模破产,形成社会的“民不聊生”状态---并不一定是
指没饭吃、没衣穿的状态。只要“民不聊生”存在,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外患或民变,
就会造成旧政权的迅速瓦解。
笔者无需一一分析历朝历代的具体情况。任何导致中产阶层破坏的时期,必然跟随了一
次改朝换代的过程。即使这种导致中产阶层破坏的动机是良好的,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铁腕
反腐,几次大规模“诛连”和“瓜蔓抄”,导致“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这为其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的覆灭埋下伏笔。
维护社会的上升机制,需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维护社会公义的工具中,教育是其
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手段。真正的教育,在于提升人的素质和发展潜力;正所谓“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科举”是专制政权为了一己之利而设计的教育制度。这
个制度在公平选拔政府有用人才的意义上,非常得力。但是,在维持社会结构的角度上,则
是严重的弊大于利。因为,科举制度将社会上升机制变得单一化,是的上升机制变得异常脆
弱,这在政权百废待兴的初期还不会影响,而在社会机制逐渐成熟的后期其恶果会逐渐显现。
特别是,科举制度改变了教育的属性,使教育成为造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摇篮。这一
贻害至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