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地幔柱研究进展
环太平洋极性超级地幔柱及其成矿响应

据地 幔 源 区 的地 球 化 学 特 征 ,绘 制 了 核 幔 边
界地 幔 源 区 的演 化 示 意 图 ,将 核 幔 边 界 地 幔 柱源 区划 分为 4个 演 化 阶段 ,时 间上 分 别 为 : 4 . 0 G a 、3 . 5 Ga 、2 . 7 Ga 、0 . 2 G a ;杨 学 祥
环 太 平 洋 极 性 超 级 地 幔柱 及 其 成 矿 响应
童航 寿 , 田建 吉
( 核 工 业 北 京 地 质 研 究 院 ,北 京 1 0 0 0 2 9 )
[ 摘 要] 地 幔 柱 及 其 成 矿 系 统 研 究 是 当前 地 学 领 域 的热 点 之 一 ,在 我 国 已取 得 了较 大 进 展 ,发 表
铀 矿 地 质
第 3 3卷
应 ;侯 渭 等 ( 2 0 0 5 ) 也 认 为 ,在 核 幔 界 面 的
径>5 0 0 0 k m 者 为 超 级 地 幔 柱 ,直 径 5 0 0 ~
5 0 43 0 0 k m 厚 度 范 围 内存 在 一 物质 层 ( 地 幔 底层) ,其 即是 具 有 高 地 震 波 速 和 高 密度 的 D
场 ;3 ) 常 规 地 幔 柱 判 别 标 志 ;4 ) 环 太 平 洋 极 性 超 级 地 幔 柱 的 厘 定 ;5 ) 环 太 平 洋 极 性 超 级 地 幔 柱 成 矿 效 应 ;6 ) 华 南 亚 地 幔柱 与 成 矿 ;7 ) 环 太 平 洋 极 性 超 级 地 幔 柱 的 动 力 学 讨 论 。笔 者 认 为 , 中一 新 生 代 濒 太 平 洋 洲 际 性 成 矿 域 及 其 成 矿 大 爆 发 ,导 源 于 太平 洋 超 级 地 幔 柱 对 成 矿 的 响 应 。
Nature:地幔柱导致大陆裂解

没有破裂 ,仅 形 成 了 圆 形 凸 起 。但 当 地 球 物 理学家用受弱张应力作用 的板 块来 重复 同样 的实验时 ,板 块 却 破 裂 了 ,形 成 了 一 条 裂 缝 以及类似地球上 可 见 的 裂 谷 系 统 。板 块 类 似 绷紧的塑料薄膜 ,微 弱 的 点 应 力 就 足 以 撕 裂 薄膜 ,但如果薄膜不被拉紧 ,便很难撕裂 。 从地质学角度 来 看 ,模 型 中 构 造 变 形 十 分迅速 。几千 米 深 、数 千 千 米 长 的 裂 谷 系 统 “ 仅仅 ” 2 0 0 万 年 就 能 形 成 。因 此 ,模 拟 过 程 比实际构造过程 ( 如俯冲作用 ) 快了 近 1 0 倍, 比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快了 5 0倍。 长 期 以 来 ,地 幔 柱 的 概 念 一 直 备 受 争 议 ,甚至一些 研 究 者 否 认 地 幔 柱 的 存 在 。因 此 ,研究中需借助 较 好 的 逼 真 模 型 来 模 拟 各 种地质过程 ,其逼 真 程 度 取 决 于 所 使 用 的 参 数 。在该研究 中 ,地 幔 柱 与 板 块 的 交 互 作 用 模型考虑了物理 定 律 、地 壳 和 地 幔 的 物 质 特 征 、温度和 压 力 条 件 ,同 时 ,还 结 合 了 演 化 规律 ,来共同确定 地 质 时 间 内 二 者 的 相 互 关 系 。因此 ,相比之前有很大进步 。
103969jissn023549752014100012014年9月4日nature发表文章称法国和瑞士的研究人员首次使用高分辨率3d数值实验模拟了承受张应力的板块与地幔柱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快速强大的计算机以及自编程的稳定算法获得的实验结果表明若地球表面受张应力作用其内部的岩浆柱会导致大陆裂解
第1 总第 4 0期( 3 0期) 2 0 1 4年1 0月
地幔柱研究及进展

Olson等(1988)用计算机进行二维对流模 拟实验也产生了类似形态。
Campbell和Griffiths(1990)建立了地幔热 柱动力模型,岩浆熔体形成于地幔热柱的高 温轴部的尾柱区,其压力条件比冠状柱头稍 高。地幔热柱尾柱高温物质部分熔融,可形 成不受地幔影响的苦橄质岩浆或苦橄玄岩浆 或科马提岩。冠状柱头物质上涌释压减薄或 下部尾柱岩浆的加热,发生熔融产生岩浆。 由于冠状柱头具有化学分带和物质混合特征, 产生的岩浆也表现出两源混合地球化学特征。 尾柱的大量熔融和熔浆的凝聚上升,为地幔 热柱的头部区提供地幔岩熔融所需要热源和 降低岩浆熔融温度的挥发组分。因此,尾柱 的熔融使冠状柱头具备形成熔浆的热异常和 含水条件。 日本学者丸山茂德等(1991)通过地震层析 成像技术推测地幔柱的形态。
地幔柱基本特征的研究与发展
1,形态特征
Whitehead -Luther(1975)用染色水从高粘度和高密度的葡萄糖浆 底部注入。结果产生大头细尾形态。他们认为从地球深部高温低粘度 D”层产生的热幔柱的形态应与此相似。他们实验还证明,热幔柱顶冠 大小与尾柱直径粗细的比例关系主要取决于热幔柱和周围物质的粘度 差,粘度差愈大,尾柱愈细。
地幔动力学模式 Mantle dynamics
2.地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 构成热点的大洋岛玄武岩的化学成分能较好地反映地幔柱的化学成 分特征(地幔探针)与大洋中脊玄武岩相比,大洋岛玄武岩富含大离 子不相容元素,并且有较高的 8 7 Sr/ 8 6 Sr 和较高 1 4 3 Nd/ 1 4 4 Nd 。据此 Compbell —Griffths(1992)认为热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反映元素源 于富集型地幔(相当于下地幔)。
Yuen和Schubert(1976)建立了可变粘度流体二维地幔柱的理想化 模式。 Li和Guan(1983)对恒定粘度的流体进行了轴对称热地幔柱研究, 建立了可变粘度流体的二维地幔柱。 Loper和Stacey(1983)提出了可变粘度流体中一个稳态轴对称地幔 柱的热结构和动力学结构,强调地幔热柱热流仅具有从地核向地表输 送热量的作用。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第25卷2009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Uranium GeologyVol.25J ul 1No.42009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要]地幔柱构造理论是近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热点,是当今地球科学———地质学、构造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
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引起了中外地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地幔柱构造研究现状作了概略介绍,以期在铀矿地质领域内引起关注,起到传递信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地幔柱;幔枝构造;热点活动理论[文章编号]100020658(2009)0420193209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209217 [回稿日期]2008211214[作者简介]童航寿(1931-),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及黄金学院,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工作。
1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况幔柱(地柱)思想起源于Wilson (1963、1965)的热点假说,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W 1J 摩根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而提出。
到了20世纪90年代Maruyama 和K omazwa (1994)、Fuka et al (1999)提出地幔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Carson (1991)提出超级地幔柱概念,我国学者牛树银等(1996,2002)提出幔枝构造理论体系,李红阳、侯增谦(1998)提出幔柱构造理论,并紧密结合成矿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实践性,有新的发现与创新[1,2]。
2002年,翟裕生院士指出“幔枝构造”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地幔柱与成矿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早在1991年,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因院士指出“地幔柱构造和热点活动理论已成为当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学及至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是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以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3]。
地幔柱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100922722(2004)0820016204地幔柱研究述评周连成1,白伟明1,2,赵俐红3,陆 凯1(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摘 要:地幔柱与热点既可见于板块内部,也可见于洋中脊和造山带等板块边界,既可见于现代更可见于古代,因而它可能影响到地表各处的成矿作用。
简单介绍了地幔柱特征、类型及其在富钴结壳成矿作用中的地位。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成矿作用中图分类号:P736.14 文献标识码:A1 地幔柱构造理论的提出J W Wilson于1963年第1个大胆地提出,海洋岩石圈在一个能产生大量岩浆的较热的固定不动的地幔区域上的水平运动可能形成诸如夏威夷—皇帝岛链的猜想,而且根据岛链形状和相应的化石年龄资料,得到了一套用以说明由岛链表现出来的值得注意的迁移形式的机制[1]。
现在看来,他提出的这套机制与板块构造模式是一致的。
他认为,形成火山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岩浆源———热点。
由于岩浆源处于地壳板块之下,而板块在不停地作横向运动,致使已形成的活火山最终离开热点,并且活动停止。
这一过程最终便形成了一个沿着海底扩张方向离开热点的死火山链,因而火山链的年龄也逐渐变老。
这一热点概念的提出基本与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同期。
20世纪70年代初,Wilson(1973)又提出热点是从地幔上升的地幔热柱在地表的反映,它主要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上隆为标志[2]。
1972年Morgan把Wilson的这套模式扩大到了包括太平洋其他走向的岛链,认为海山物质的部分熔融需要大量岩石,并提出熔融点收稿日期:2004204213作者简介:周连成(1975—),男,研究实习员,从事海洋地球物探研究工作。
既提供了母岩物质,也提供了热。
他提出热点火山活动所需的岩浆物质来自地球深部,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分裂、释放热能,从重力高处的火山底下上升出来的,明确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3]。
地幔柱构造理论及其地质意义

地幔柱构造理论 地幔柱研究发展及地质意义唐赟菁 17820092200827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幔柱研究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整理,对于地幔柱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在给予其在地质研究上的意义。
并延伸到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全球构造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地幔柱构造体系,为地球发展提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解释。
【引言】——课程感想作为班里仅有几个文科专业的学生,对于地球系统的知识并不是很熟悉,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对于地球的发展史没有任何兴趣。
选这门课的初衷,除了天时地利等多方面因素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个我极不熟悉的领域,但却会在我即将面临的各种出国考试中频繁相遇。
我曾经踏遍过全球各地,领略过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风景,我一直欣赏建筑与艺术,因为那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记录,是宗教信仰萌生之地。
但是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从老师您自身的出海经历、您所讲授的知识到纪录片,让我不经感慨,即使当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甚至生物还没有脱离海洋走上陆地,我们脚下的每一片泥土都已经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我一直相信地球、生物是循环发展的,现在历史中所见证的辉煌,在曾经的地质时代中也许也同样出现过,只是我们还没有发掘。
这门课的学习确实给了我不少的帮助,我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有多次做到和老师您上课讲到的知识有关的内容,Wagner的板块漂移学说、地震形成的理论、全球变暖等等,当然也包括了本文的选题。
起初我仅了解到夏威夷火山岛链现象的存在,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让我有了想一探究竟的想法。
在搜索了众多资料和文献后发现,这不仅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这背后蕴藏着的是一个完整的板块构造体系,是一个能为地球众多神奇之处做出解释的完整理论。
从一个小点却激发出了整个体系的建设,正如佛教所言,一花一叶一世界,以点到面的过程,这不仅仅只是地质学者探索地球发展的轨迹,更是为人处事之道, 这也是我这一学期没有缺席一次课所真正领悟的东西。
目录1.地幔柱构造理论的研究历史发展 12.地幔柱基本特征 1 2.1地幔柱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 22.2地幔柱全球分布 33.地幔柱研究的地质意义 4 3.1大陆溢流玄武岩成因 4 3.2太古宙科马提岩成因 5 3.3地磁极性变化 5 3.4生物群体绝灭原因 63.5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64.地幔柱构造理论——全球构造 6 4.1热地幔柱和冷地幔柱 6 4.2地幔柱构造体系 81.地幔柱构造理论的研究历史发展1963年, 加拿大地质学家Wilson首次注意到太平洋夏威夷一海皇火山岛链玄武岩喷出年龄变化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之间对应关系。
地幔柱形态,源区及构造理论研究综述

地幔柱形态,源区及构造理论研究综述
李东卓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年(卷),期】2011(032)003
【摘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对地幔柱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包括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的一些结果。
针对目前对地幔柱源区的争论,提炼出五种代表性的观点。
同时,对地幔柱的大地构造作用以及地幔柱构造理论及其与其他理论的联系作了阐述。
【总页数】11页(P8-18)
【作者】李东卓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1
【相关文献】
1.浅谈地幔柱构造理论 [J], 南国卫;刘奎
2.地幔柱构造理论研究若干问题及研究进展 [J], 赵国春;吴福元
3.地幔柱构造的沉积及环境响应——以峨眉地幔柱为例 [J], 杨巍;张廷山;刘治成;黄浩;闵华军;杨扬
4.峨眉地幔柱轴部的榴辉岩-地幔岩源区:主元素、痕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证据 [J], 侯增谦;卢记仁;林盛中
5.桂西地区龙川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地幔源区低程度熔融的产物 [J], 丁姗姗; 刘磊; 刘希军; 王葆华; 李政林; 胡荣国; 潘罗忠; 戴昱; 廖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地震、火山和地幔柱的比较研究

全球地震、火山和地幔柱的比较研究Seisman0 引言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产生和改变地球运动的力及其各种过程的专门学科。
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地球动力学已经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等相当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
正如赵文津院士(2007)所说,中国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从李四光开始的。
李四光创造性地提出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引起地壳内作用力变化的见解,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地质构造的动力成因,对大陆地壳的构造形迹进行了很好的力学解释。
李四光晚年曾试图将自己的理论引申到大洋领域,他的后来者也做了很多继承和发展,但似乎终未能如愿。
地震和火山的观测与研究,以及地幔柱的探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作者也曾经做过一些探讨(Seisman等.2000)。
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图沿着李四光的理论路线做一些系统的研究,从地震、火山与地幔柱的比较研究开始,接着是地震与火山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地震构造特征的研究,中国地震时、空特征的研究,地震预测,等等,但愿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1 资料的选取本文共采用了5套不同来源的目录,包括:中国地震局的中国强震目录、全球强震目录,Advanced National Seismic System网站的全球地震目录,网站和Wikipedia百科全书的全球火山目录,和网站的全球地幔柱目录。
本文在讨论地震活动时混合采用了3套地震目录,其中ANSS全球地震目录提供的是混合震级,但对大尺度地震时、空分布的研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2 全球地震活动震源深度特征的研究全球地震活动的深度分布如图1所示。
对比图1a、b可见,全球地震活动在300km上下的深度上存在明显的间断,因而很容易将深度在300km以下的地震划为深源地震。
全球的深源地震活动只分布在南美洲西部的濒太平洋地区、日本海至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以及汤加至爪哇岛一线。
震中的分布条带有两种格局,前两个地区均呈直线型分布,后两个地区则呈弧线状沿岛弧展布,但总体是沿岛弧、岛链和太平洋的洋岸分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岛玄武岩( 0IB) 通常被认为源于地幔柱,是 识别地幔柱活动的主要标志,具有富集 TiO2 、P2 O5 、 K2 O、FeO、Na2 O 和低 w( CaO) / w( TiO2 ) 、w( Al2 O3 ) / w( TiO2 ) 值的特征[4]。典型洋岛玄武岩( OIB) 属高 钛玄武岩,熔融程度较低,产于远离地幔柱的大火成 岩省外带,因其( Th / Ta) pm 和( La / Nb) pm 值均小于 1 ,可据此 验 证 玄 武 岩 地 壳 物 质 的 混 染 程 度[5],典 型 的洋岛玄武岩( OIB) 与地幔柱关系密切,稀土元素 球粒陨石 标 准 化 图 解 表 现 为 右 倾 曲 线[6]。 而 低 钛 大陆溢流玄武岩形成于地幔柱轴部持续减压熔融,
关键词 超级地幔柱 动力学机制 超级大陆 地质响应
当板块学说步入瓶颈期( 如板块内部火山成 因,绿岩带中长英质、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的交替重复 出现等) ,地幔柱学说便应运而生,Wilson 等[1]最早 提出地幔柱概念,认为其起源于上下地幔边界或核幔边界,温度高、黏性低,浮力迫使其上升。近年来 Wolfe 等[2]通过地震层析模型验证了上述界面存在 上涌的地 幔 柱。 赵 子 福 等[3] 认 为 由 于 地 壳 差 异 性 的存在,即便在同一超级地幔柱的作用下也会有不 同的地质响应,如超级火山喷发、大火成岩省、大规 模基性岩墙群等。超级地幔柱的研究成为突破地球 科学瓶颈期的重要手段,可为研究地球动力学机制、 超大陆的合并与裂解、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以及超 大型矿床的形成机制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张俊峰 李葆华: 超级地幔柱研究进展
2016 年 11 月第 11 期
2 地球物理学响应
随着地球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地震层析成像方 法成为研究地幔动力学的重要方法。地幔柱在地震 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凌乱、能量弱的白轴、相对均匀的 弱反射、呈团块状和柱状等,边界呈不规则火焰状且 常发育上凸的弧形反射,与周围地质体呈侵入接触 关系[12]。Maruyama 等[13]利用层析成像方法揭示了 当今地球存在 2 个巨型柱状低波速异常体和一个宽 阔的高波 速 异 常 体,即 2 个 巨 型 柱 状 地 幔 上 涌 流 ( 太平洋超级地幔柱和非洲超级地幔柱) 和一个西 太平洋—东亚超级地幔沉降流,因俯冲带为物质循 环回地球内部的唯一路径,两者构成目前全球地幔 对流的主要样式[13]。Zhao 等[14]据地震 P 波层析图 像,发现地幔转换带与核-幔边界之上均存在高波速 异常体,前者为停滞于地幔转换带中的俯冲板片,后 者为俯冲板片的垃圾堆积体,在全球核-幔边界上堆 积的俯冲板片垃圾堆积体分布图上发现俯冲板片堆 积体环形分布于现今两大超级地幔柱四周,即 2 个 超级地幔柱分别位于高波速异常区中心。
Serial No. 571 November. 2016
现代矿业
MODERN MINING
总 第 571 期 2016年 11 月第 11 期
超级地幔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摘 要 超级地幔柱的形成及动力学机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详细分析与地幔柱 相关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方法讨论了超级地幔柱 的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超级大陆的合并与裂解形式。研究表明: 超级地幔柱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 及软流圈岩浆、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俯冲板片垃圾堆积体,能量主要来源于 D 层中核裂变热、后 - 钙钛矿→钙钛矿相变所释放的热以及地核热,最终因熔融程度不同以及地壳差异性而形成了不同 的与地幔柱有关的岩浆岩和地表差异性的地质响应。
张俊峰( 1991—) ,男,硕士研究生,610059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 二仙桥街道。
172
且熔融程度较高,分布于地幔柱核部、大火成岩省内 带( 表 1) [7]。
表 1 与地幔柱相关的岩石基本特征
岩石名称 低钛玄武岩 高钛玄武岩
碳酸盐
金伯利岩
成因
熔融程度
产出位置
地幔 柱 轴 部 熔 融 形成
高
大火成岩省内带, 地幔柱核部
地幔 柱 边 缘 熔 融
大火成岩省内带,
形成
低
远离地幔柱
碳酸 盐 岩 岩 浆 结
晶,CO2 热液交代
低
大火成岩省外带, 远离地幔柱
碱性岩等
地幔柱呈岩筒、岩
地幔 柱 的 第 三 级
脉状产出
低
以及多级构造
碳酸岩属碳酸盐矿物体积含量约占 1 /2 以上的 超基性岩,富含碱质,常见钠质、钾质霓长岩化作用, 具 有 高 Sr、Ba、Th、U、Nb、Ta、LREE、w ( LREE ) / w( HREE) ,低 Zr、Hf、Ti、HREE 的特征[8]。碳酸岩 同位素组成可反映源区特征,总体具有较地壳高的 Sr、Nd 含量,较地壳低的 Pb 含量,Sr-Nd-Pb 同位素 组成的截然不同以及富 SiO2 、Fe、Mg、Al、Ti、P 等氧 化物,贫 CaO、CO2 等为与碳酸盐岩的主要区别[9]。 前人据 Sr-Nd-Pb 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碳酸岩与地 幔柱关系密切。近年来,有关碳酸岩来源的争议主 要有碳酸盐岩浆直接结晶、CO2 热液交代碱性岩或 超基性岩以及富 CO2 热液充填围岩裂隙,但因岩石 圈同位素的不均一性,其交代作用必定发生于岩石 圈[10]。碳酸岩作为岩石圈薄弱带的标志,先于大陆 溢流 玄 武 岩 喷 发,熔 融 程 度 低,产 于 地 幔 柱 边 缘 处[11]。
3 超级地幔柱动力学机制
有关超级地幔柱起源,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 上下地幔边界,部分学者认为岩石圈破裂时软流圈 物质被动就位。目前,广为接受的是超级地幔柱起 源于核-幔边界的观点[15]。超级地幔柱的能量主要 来源于具移动特性且厚达 200 ~ 300 km 的核-幔边 界 D 层,随俯冲板片带入的放射性元素裂变产生的 热、后-钙钛矿→钙钛矿相变释放热以及地核热共同 为超级地幔柱的形成提供了能量。部分学者因俯冲 板片与地幔存在密度差异,认为超级地幔柱的能量 来源于核 裂 变,否 认 了 放 射 性 物 质 裂 变 热 及 相 变 热[16]。上述热量熔融 巨 量 的 俯 冲 板 片 堆 积 体 从 而 形成熔体及小地幔柱。该类高密度、超低波速熔体 作为上层与地( 外) 核的金属层发育成为“反-地壳” 构造,在地表由上至 下 依 次 为 板 块 水 平 运 动 → 地 幔 柱垂向贯通→“反-地壳”水平运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