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3+2_试点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

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

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更高层次、更广泛知识背景和更强综合素质的人才。

下面从多角度来介绍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1. 培养模式,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通常采用本科阶段为3年,研究生阶段为2年的模式。

在本科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研究生阶段,学生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开展科研活动,并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

2. 培养目标,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有机衔接,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3. 课程设置,在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中,学校会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本科阶段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则更加专业化,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4. 培养方式,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会通过实验实训、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评价体系,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通常会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论文、实验报告、项目评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3+2贯通培养实施方案是一种旨在培养具有更高层次、更广泛知识背景和更强综合素质的人才的教育方案。

通过统一的培养模式、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第14卷第2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4年4月Vol.14No.2 Journal of Lyuliang University Apr.2024·应用型高校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24⁃01⁃02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1744);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1718);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702311275226);吕梁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XJJGYB202206)第一作者简介:邱炎儿(1976-),女,山西兴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可靠性分析、教学管理.“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邱炎儿1,吴双娥1,雒 珊1,王 瑞2,薛彦辉2(1.吕梁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山西离石033001;2.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山西太原030000)摘 要:2020年,山西开展首批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招生工作,即“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以吕梁学院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3+2高本贯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主要内容、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以期对山西的高本贯通试点工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关键词: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4)02-0085-04 “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是“三年高职加两年本科”的培养模式,招生对象是普通高考学生,学生首次入学职业院校,接受三年职业教育,通过转段考核合格,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二年,提升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达成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合格后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为此,搭建高本贯通这个“立交桥”,制定高职和本科贯通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吕梁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是山西省首批“3+2高本贯通”试点专业,2020年首批招生,目前三批共有学生142名.试点工作启动时,由本科院校牵头,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制定了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区别于传统高职教育、专升本教育以及普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贯通设计、分段实施、分工协作、联合培养的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了教学结构,顺应行业企业需求,构建了“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在高职与本科的教学平台上共同实施课程模块,按照教育递进实施高本贯通一体化教学,科学推进高本贯通的教育教学实施[1].本文主要以吕梁学院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3+2高本贯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主要内容、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等,探索赋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2].1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对接吕梁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两校两专业进行“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开始之初,两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和教师通过调研走访相关企业人才需求情况[3],并参考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的贯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山西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结合专业本身特点,设计制定了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推进,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持续的优化调整.本培养方案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58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晋教职成〔2019〕14号)、《吕梁学院关于修订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院教函〔2021〕16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进行制订.2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3+2高本贯通”采用“2.5+0.5+0.5+1.5”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2.5”指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5年,主要进行通识课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一个“0.5”指学生在职业院校经过2.5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行业企业,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职责,进行顶岗实习0.5年.学生在高职院校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任务,经过转段考试,成绩合格后,升学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第二个“0.5”指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后,按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进入本科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0.5年的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1.5”指学生在本科院校1.5年,学习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环节,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科学素养.经过四阶段的培养、五年的学业期,达到毕业要求和学分要求,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位证书.该培养方案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从毕业要求成果导向设置课程体系,从评价分析设置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2.1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第一核心要素.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本科阶段以强化专业理论体系学习为主[4].专业培养目标既符合职业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也与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认证指标要求一致,同时结合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的自身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2020年吕梁学院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山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吕梁打造的九大基地为引领,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以及用人单位需求,制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持续修订.2022年,两校对“3+2高本贯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立足吕梁,服务山西,面向全国,适应社会尤其是吕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能够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2.2 专业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的3+2贯通培养,按照“贯通设计、分段实施、分工协作、联合培养”的原则,前三学年的教育教学活动由高职院校安排,后二学年的教育教学活动由本科院校安排.为了避免只是进行形式上的“贯通”,构建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2].2.2.1 课程体系整体框架2020年根据职业教育的移动通信技术与本科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两大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吕梁学院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充分的调研与沟通,共同构建了“平台+模块”的“3+2”贯通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在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期的培养和吕梁学院专业认证的要求,与2022年9月进行了修订,优化形成“3个平台+12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三个平台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表1).每个平台又包含若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平台课程(30.43%)由两所学校按照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设置,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4.89%)、公共基础课程(12.5%)、国防与安全课程(2.72%)、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7.6%)及第二课堂(2.72%)5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课程(63.32%)是贯通培养教育的核心,包含专业基础课程(10.87%)、专业核心课程(24.73%)、专业实践课程(19.57%)、专业应用课程(8.15%)4个模块;职业教育平台(6.25%)是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专业课程的拓展,包含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课程(0.27%)、工程基础课程(0.54%)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5.43%)3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根据课程性质,各类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3].2.2.2 课程体系的融合贯通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基于本科和高职原来各自的课程体系,考虑到既不能重叠,也不能出现割裂,对课程进行了重构,保证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构建一体化的贯通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衔接水平.理论课程分为三大类:A为高职院校单独开设课程,B为本科院校单独开设课程,C为高职本科共同开68设的贯通课程.表1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占比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或周数学分其中理论学分实验学分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通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国防与安全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第二课堂必修17814803097024.89必修424272015223150812.50必修1022周540482周53022.72必修623802443012.17选修160160001010005.43必修000030031.63选修1601600020021.09小计9262周67202542周563801830.43专业教育基础课核心课实践课应用课必修368248120020146010.87必修852*********.52619.5024.73必修40周0040周36003619.57必修1286464074303.80选修1289632086204.35小计147640周83064640周116.55030.53663.32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工程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必修000000000选修88000.50.5000.27选修16160011000.54必修10周0010周1000105.43小计2410周24010周11.51.50106.25培养方案学分、学时242652周152664625452周18489.530.564实践教学学分(含实验)占总学分的比例/%51.3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11.67毕业生最低学分要求184 (1)A类课程:知识点侧重于实验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由高职院校单独开设,包括:电路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通信原理、5G网络相关课程等.(2)B类课程:知识点侧重于理论分析、原理设计类的课程,由本科院校单独开设,包括:数字信号、EDA 技术、嵌入式系统、测量技术等课程.(3)C类课程:高职和本科共同开设的贯通课程,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思想政治课、安全教育课、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综合布线实训、低频课程设计、基站建设与维护实训、5G网络规划与优化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网络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习实训采用实验、课程设计、集中实习、专业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内容与理论知识体系匹配,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程(含实验)占总学分的比例为51.36%,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的30%,能够满足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2.3 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贯通培养人才方案对照工程认证指标体系,以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培养目标可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类,毕业要求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个一级78指标点,设置了31个二级指标点.在设置课程关联矩阵、编写教学大纲、制订考核方式时,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使每一门课程目标都可以支撑3-5个毕业指标点.例如,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为3个:一是在硬件方面,重点学会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STM32最小系统设计方法;在软件方面,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开发设计步骤,重点掌握常用模块的基本编程和配置方法,并能实现其功能.二是能简单应用嵌入式系统硬件与软件开发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简单STM32最小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开发.三是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嵌入式开发设计的兴趣和信心,具备从事嵌入式工作的工程素养.第一个目标是知识目标,对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第一个指标点工程知识.第二个目标是能力目标,对应第四个指标点.第三个是素质目标对应第12个指标点.3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之处该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符合吕梁市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方案贯彻OBE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并进行持续改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方案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应用能力提高,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4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4.1 实施成效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深度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为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依据.经过两年的实践,人才培养初见成效[3].2020级首届贯通培养的30名学生中,17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比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集成电路开发及应用赛项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等,都取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30名学生在安靠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中邮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华星创业技术通信有限公司等单位实习实训,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受到了单位的一致好评.从培养成效来看,高本贯通的实施打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联合培养人才的通道,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优势和普通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的优势,适应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4].4.2 存在问题由于山西“3+2”高本贯通项目还处于试点初期,受限于研究时间短、机制不够健全、本科院校重视度不高等因素,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还存在很大局限.截至目前,“3+2高本贯通”项目尚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5].目前第一批学生刚入学到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数据仍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作为小范围的案例,研究结果仍有待深化,研究范围仍有待扩大.5 结语“3+2高本贯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了顺应山西,特别是吕梁地区及周边城市在电力电子、大数据、集成电路、智慧农业、智慧煤矿等产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和人才技术规格的要求,为吕梁地区打造的九大产业基地,提供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该培养方案目前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为“高本贯通”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也期望能对山西的高本贯通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参考文献院[1]赵娟,彭亚萍,等.土木工程专业“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8).[2]杨明,周金芝.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3]孟宪宁,王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29).[4]董强,张洪丽,刘爱华,等.机械专业“3+4”中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3).[5]钟铃.“3+2”高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研究———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8).88。

浅谈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浅谈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浅谈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首先介绍了背景,指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

然后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性,即解决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接着从“3+2”人才培养模式概述、中高职衔接挑战、设计原则、具体方案以及关键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

结论部分总结了“3+2”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提出建议,指出应加强中高职衔接方案的实施,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中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挑战、问题、原则、具体方案、实施、关键因素、重要性、发展趋势、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中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匹配、教学方法不协调、学生转学困难等种种问题,使得中职生升学普高时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缓解这一难题,许多地方开始尝试引入“3+2”人才培养模式,即中职3年+普高2年,以期实现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平稳衔接和贯通。

“3+2”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界限,弥补中职生升学的短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挑战和问题,并从教学、管理等各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于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当下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问题意义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高职教育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均衡问题,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很多中职生甚至高职生难以顺利升入本科阶段。

设计合理的“3+2”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帮助中职生和高职生更顺利地接轨本科阶段教育,提高其升学和就业机会。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 “3+2”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 “3+2”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2”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一、整体介绍1.改革背景山东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使得高职学生提升知识结构的期望与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谋而合。

针对传统“专升本”体制下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两张皮”,专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基本仍是“断头路”等问题。

2.构建模式开展教育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调研分析,确定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率先提出了满足“两个需求一体化”、做好“五项工作一体化”、实现“三维培养一体化”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了“对口贯通”为核心、“分段培养”为特色的“3+2”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能力提升式”课程体系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学研协同”的五层面学生发展平台;开创了“试点先行—政策支持—逐步推广—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实践模式。

二、改革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和方法1.教学问题(1)传统“专升本”体制下专科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两张皮”;(2)专本对口专业分段教学存在课程体系不衔接、课程内容重复和脱节;(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缺少有效的实践范式。

2.解决方法(1)创新“一体化”理念,实施“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通过15345份问卷、29次走访座谈,调研69所高职、37所本科、93家行业企业和10个省级行政部门,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服务应用技术型人才成长的“一体化”培养理念。

(2)搭建“能力提升式”课程体系,开展“递进式”实践教学基于岗位需求将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组建知识和技能“结构化”模块,以能力积累为特征设置课程,按能力递进顺序展开课程。

构建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块,从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再到综合应用层次逐级递进,多层次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3)共建“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学研协同”的学生发展平台积极争取教育厅支持,高职院校、本科高校及其合作企业整合教学、科研、师资、实训、创业等五层面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覆盖79所院校51个专业的校际合作育人平台。

机电技术应用3+2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3+2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 3+2 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本文旨在介绍机电技术应用 3+2 人才培养方案,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机电技术应用 3+2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结合大学本科和职业教
育的创新模式,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机电技术人才。

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前 3 年为本科阶段,学生将接受机电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
业知识教育,学习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参加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后 2 年为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将进入企业实习,接受职业技能
培训,学习先进的机电技术应用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提高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具
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然而,该方案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教育质量和实习效果;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确保企业
能够提供优质的实习环境和培训机会;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
指导,避免其在实习期间出现安全问题或职业道德问题。

- 1 -。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加强中高职贯通培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公民个人成长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实需要。

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现就我校2021级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育,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系统培养、联合培养,实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衔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制订原则(一)坚持培养方案系统设计原则着眼于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系统安排课程内容、系统设计教学过程。

(二)坚持教学运行协调统一原则制定统一的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及规程,对教学运行的各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

(三)坚持质量监控贯穿全程原则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五年教学全过程实行质量监控与评价。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说明(一)招生对象及学制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五年(二)编制说明1.教学周数:中职教学总周数为106周(视各中职学校实际情况而定);高职教学总周数为69周。

具体分配如下:(1)总学分与总学时中职总学分控制在170学分左右,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学时(视各中职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高职总学分控制在80学分左右,总学时数约为1600-1800学时。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2模式)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2模式)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580202)一、专业简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

近几年来,建立了10余家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一起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编写多部工学结合教材。

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历年来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学校以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 PLC 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和运行保障机制,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

以岗位调研为起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设计理念,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解构与教学情境设计。

课程标准中均明确项目构成、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明确每项工作任务(项目)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以及完成该项工作任务(项目)的工作资料和教学方法等。

每个教学情境均按六步法展开实施。

在职业能力课程考核方面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将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工作业绩纳入整个学习过程中考核,将职业素质的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同时还制订了人文素养课程与职业拓展课程的考核标准。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核心目标,按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相互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激活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培养对象及学制(一)培养对象:中职初中应届毕业生(二)学制5年三、培养目标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XX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为主战场,主要面向化工、医药、建材、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常用电气控制系统及设备运行维护、电气维修、调试和安装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具备中级以上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适应从事自动化专业的主要是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维护与维修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在分析了该模式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

在概述了该模式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实施情况、影响因素,评价了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论,提出了建议与展望,并探讨了该模式的未来发展。

研究表明,“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对提升教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该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培养效果。

【关键词】“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证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述、实施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我国高校开始探索“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学生在主修一个学科的还要辅修另一个学科,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

目前,“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一些高校得到了初步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这种新型的教师资培养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和启示,也可以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影响因素、效果评价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这种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探讨该模式在教师资格培养方面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该模式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探讨该模式在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及效果;二是探讨影响该模式实施效果的因素,包括学生个人因素、教育制度因素、社会背景因素等;三是评价“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效果,包括培养出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表现;四是分析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实习环节不充分等方面的挑战和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最高学位(授予单位、门类、时间)
最后学历(毕业学校、专业、时间)
主 要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3.师资队伍情况
专职教师人数
高级职称教师人数
双师型教师人数
老、中、青的比例为
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
专业教师队伍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学历、学位
所学专业
近3年任教课程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专业名称:
所属学院:
责 任人:
实施期限:
填表日期:年月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二〇一〇年五月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授予学位
专业设置时间
“3+2”职教师资班首次招生时间
“3+2”职教师资班在校生人数
2.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