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文化历史风貌区

合集下载

阆中市总体规划

阆中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修编背景基于国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发展的产业政策及重点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思想,特别是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及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设想,以及212国道、302省道的即将贯通,对改变阆中市原来落后的交通区位条件起到了一定作用,为其实现大交通、大旅游、大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近一步引导、促进阆中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对阆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二条? 修编重点1、合理的确定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准确对城市进行定位。

2、重点分析论证阆中市的经济发展方向。

3、重点论证阆中市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可行性,并按照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这次总规修编。

4、重点对旅游进行规划及论述。

5、重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规划及论述。

6、重点对城市绿地及景观进行规划及论述。

7、注重确定土地开发时序和大型基础设施布点。

8、加强对城市综合交通的分析及布局,其中包括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和区域交通相互衔接以及旅游线路、步行系统和静态交通等问题,并且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

第三条? 规划期限近期:2001-2005年远期:2006-2020年远景:2021-2050年第四条? 规划层次及规划区范围第一层次为市域,包括23镇48乡,面积1877.8平方公里,确定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进行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基础设施等规划。

第二层次为城市规划控制区,包括7镇84村,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时对居民点、蔬菜副食品基地、城市大型基础设施进行布局规划。

第三层次为阆中市,包括老城区、江南、七里,面积26.1平方公里,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建设区规模、结构形态和用地布局规划,进行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及各专项规划等。

第五条? 规划成果组成及法律效力范围本次规划修编成果包括《阆中市总体规划文本》、附件及图纸三部分。

历史风貌区概念

历史风貌区概念

历史风貌区概念
历史风貌区是指那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

这些区域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在这些区域内,传统建筑风貌格局基本完整,具备历史街巷和历史环境要素真实性,与重要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体现了传统文化思想、民系特色、地域特征或者时代风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城市规划专家。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老城新生的景象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城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的瑰宝,更是人们回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窗口。

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历史街区的独特特色和风貌,通过改造提升,使其与现代城市环境和谐共处。

此外,还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幸福感。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传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

通过“活态保护”,让古建筑焕发新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成为城市中的活动场所。

例如,什刹海地区的传统四合院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聚集。

其次,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工作也注重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功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例如,方家胡同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同时也引进了咖啡馆、餐厅等现代化设施,使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

此外,西城区还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居民深入了解西城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西城区每年都会举办的老城徒步活动,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受到老城的历史风情,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老城新生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需要融入当代的城市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各种利益诱惑的干扰。

例如,有些私人投资者可能只关注经济利益,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导致原有的历史风貌被破坏。

其次,保护和复兴工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协调机制,导致各方合作不够紧密。

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问题 。其 中,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研究重 点 ,而对于旅游开发的研究 ,则基本停留在策划与
收稿 E l 期 :2 0 1 3 。 0 8 . 2 1
在近几年的 《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 【 】与 《 上 海文化 发展 报 [ 3 ]中 ,就数 度提 及本 土文 化 资 源对于上海文化建设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 化资源的开掘途径十分多元,其中旅游资源开发保
关 键 词 :上 海 ;历 史 文化 风 貌 区 ;旅 游 开发 保 护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4 0 9 ( 2 0 1 3 ) 1 0 - 0 0 3 0 - 0 2
上海市 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 ,是上海发展都 市旅 游 的优 质 资 源 。但 在 其 旅 游 开 发 与 保 护 过 程 中, 存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缓、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 善、服务体制落后、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 。如何探 索本 市风 貌 区旅游 开发 的新模 式 ,如 何协 调本 土旅 游资 源保 护与 开发 共 同发 展 ,无 疑是 上海 在构 建世 界著名 旅游 城市进 程 中 ,亟待解决 的现实 问题 。
士 ,从事上海史、中学历史教育研究。
圆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吴超 。李 镭 :上海市 中心城 历史 文化风 貌 区旅 游开 发与保 护 研究
因此 ,针对上 海历史文 化风貌 区旅游 开发 保护 的现存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应当从协调风貌区保护 与开发的关系人手,加速旅游资源开发 ,并提 出具 的实践 策略也 不 多见 。因此 ,以都市旅 游发 展为 视 有可操 作性 的对 策建 议 和保 障措 施 ,这 主要 包 括 : 角 ,参考 借鉴 国内外 历史 文化 风貌 区旅 游开 发保 护 第一 ,提 升文化创 意品质 。加 速文化 创意 元素植 根 的成 功 经验 ,提 出相应 的都市 旅游开 发保护 对策 建 风貌区, 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 继续以主题文化 议 ,具 有极 其重要 的实 际意义 。 取代空 间分布 ,整合 风貌 区旅游 资源 。第 二 ,创 新 旅游服务 机制 。在旅 游吸 引物种类相 对 固定 的条 件 二 、上海 市 中心 城历 史文化 风貌 区旅游 开发 保 下 ,提 升服 务 内涵 ,丰 富服 务 门类 ,转 变 服 务 方 护存 在 问题 及对 策分 析 式。在本市居民中,尝试建立旅游服务专家及终身 自2 0 0 3年上海 市 政府 在 中心城 区划定 1 2个历 服务机 制 ,推广 “ 先 旅游 后 付款 ”等 旅 游新 模式 , 史 文化 风 貌 区 ,近 j O 年 来 ,中心 城 风貌 区 的数 量 带动线上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等 “ 新金融”产业的发 没有 增加 。在 对其保 护开 发 的过程 中 ,旅游 资源整 展。 第三 , 提高旅游国际化标准。风貌区逐步主打 体 开发 的进 度 ,明显 滞后 于制度 保 护 与规 划管 理 , “ 人 境游 ” ,在 国际 文化 交 流 中 ,提 升 旅 游 品 牌 价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风貌区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空 值。第 四, 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在融资、开发、运 间分 布极 不均 衡 。二 是风貌 区旅 游资源 品质 良莠不 作等环节 ,引入各类文化产业甚至是国际资本。第 齐 ,导致旅 游产 品知 名度存 在较 大差异 。三是 风貌 五 ,加速政府 职能转 变。将企业 与社会 有 能力承 担 区旅 游承 载力 不 同 ,部分旅 游空 间密集 ,配套 设施 的职能转移 出去 ,促进 旅游部 门 由行政 管理 向公 共 较 差 ,影 响旅游 者感 知度 。四是风 貌 区旅 游资 源单 服务 型管理转变 。 体 的评级认 定所 占比重不 高 ,提 升空 间巨大 。这些 此外 ,结合 国际经验 与本土 实践 ,还应构 建 一 现 状 的形成 ,既 受到 客观地 理条件 的 限制 ,也 受到 种政府 主导与监 管 、企业 分工运 作 、社会 力量 参 与 旅 游整 体开发 观念滞 后 ,协 调不力等 因素影 响。 的三方协商合作的开发保护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 尽管 2 0 1 2年 3月 上海市 旅 游局 已公 布 《 上海 市 以下 几 个 层 面 的关 系 :一 是 “ 政府 主导” ,创 新 旅游业发展 “ 十二五”规划》 , 但一年多来 ,本市 “ 条块管 理 ”协调 机制 。二是 “ 项 目招标 ” ,在 确立 历 史文化 风 貌 区保 护 与都市旅 游业 开发相 结合 的推 旅游项 目开发 与评 估 的顶 层设计后 ,鼓励 市场 主体 动进度仍显迟缓。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 投资竞标 ,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三是 “ 部 门监 游 文化 资源 整合度 不 高 ,旅游 品牌仍 未确 立 , “ 条 管 ” ,这是 必须 贯彻 开 发服 从保 护原 则 的关 键 。政 块分割”导致资源整体开发进展缓慢。二是风貌区 府相 关 部 门在 市 场 主体 资 质认 定 、文 物 与 资 源 保 内文化创 意推 广度 不高 。三是个 别 富含文化创 意 的 护 、服务��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值 ;并 通过资 本化过 程中权 责主体 的明确 ,有效协 调保护 与发展
的 矛盾 。进而 基于 观 与旅 游规 划设 计的 三元 理论[ 3 4 / 和 历史文 化 景观与 旅游 关系 的理论 研究成 果【 5 ] ,以 “ 文 化特征 ”应 对 “ 聚
湾 、龙 华 、虹 桥 路等 1 2 个 中心 城 区的 历史 文化 风貌 区 ,总面 积
1 研究 背景
2 0 0 3 年 ,上海 确定 了外 滩 、老城 厢 、人 民广场 、衡 山路一 复 兴 路 、南 京 西 路 、愚 园 路 、新 华 路 、山 阴 路 、提 篮 桥 、江
文化风 貌旅游 资源作 为一种 “ 资本 ”进行开 发 、运 作和管 理 ,深 入挖 掘 资源 价 值 、创新 开 发模 式 ,从 而 实现 旅游 资 源的 价值 增
a d d i t i o n .f r o m t h r e e i n t e r a c t i v e v i e ws o f” s u b s t a n t i a l s p a c e ” ,” c u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 , a n d” t o u r i s m a c t i v i t i e s ” ,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e a l s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专题
1 g93 —2 01 3: 同 济 大 学 风 景 园 林 学 科 建 系 二 十 周 年 纪 念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 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Th e T ou r i s m De v e l op me n t Mod e o f Hi s t o r i c Cu l t u r a l Ar e a i n Sh a n g h a i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铭牌
对于被正式确认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由天津市人民政府统一设立的保护标志。天津市已有的877幢历史风 貌建筑被授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铭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铭牌由黑色大理石材料制成,铭牌上标注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建筑名称、保护等级等信息的中英文,并绘有该历史风貌建筑所在的地图。另外,一 些重点建筑还附有相同质地的简介铭牌,在内容上对该建筑进行中英文介绍。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 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或者涂抹、改动,损坏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标志。”2013年9 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首批全新保护铭牌陆续亮相,新铭牌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二维码信息,天津市民或者游 客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每幢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相关的历史资料,获取更多关于该建筑的信息。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息
03 铭牌
目录
02 风格 04 保护等级
天津市历经6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代租界的城市规划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 术和人文价值并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和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市中心城区形成了包括法国、意大利、 英国风格等在内的浓郁的异国风情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与中国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风情。尽管一 直遭到自然和人为的损毁,这些建筑中完好保留下来的仍有很多。传统上,城市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单位”的方 法对其进行保护,但随着21世纪初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热潮,这些建筑的存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平衡对这些 建筑的保护同市中心土地开发之间的关系,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5年7 月20日通过名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地方性法规,受其保护的建筑则称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保护等级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分为三个保护等级,分别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其中“特殊 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共有61座,“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分别有210座和606座。在等级划 分方面,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历史风貌建筑划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 保护三个保护等级。该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特殊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 彩,不得改变内部的主体结构、平面布局和重要装饰。重点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 面材料和色彩,不得改变内部的重要结构和重要装饰。一般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色 彩和重要饰面材料。

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之路的思考

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之路的思考

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之路的思考吕玉聪【摘要】阐述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发展历史,探讨保护和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措施及意义,以延续其城市发展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8(025)009【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复兴;多元文化【作者】吕玉聪【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房管局【正文语种】中文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等帝国主义以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划定“英法侨民居留地”,系上海租界起源。

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旧上海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因受治外法权保护,租界受战争波及较少,成为中外富裕阶层创业、居住的首选之地,中外房地产经营者趁机建设大批高档别墅和公寓,这些建筑如城市中一顶闪闪发光的皇冠,令人仰慕。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就是这顶皇冠上的耀眼明珠,蕴含上海海派文化的精髓。

占地面积7.66km2,包含优秀历史建筑950幢,保留历史建筑1774幢,一般历史建筑2259幢,其他历史建筑1424幢,风貌区道路42条。

建筑风格涵盖古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风格。

由于受多国、多民族文化影响,几乎是欧州建筑风格的缩影,反映了当时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上海近代居住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艺术中的最高水平,彰显了文化建筑、宗教建筑和住宅建筑“可阅读、宜漫步、有温度”的特色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人们欢欣鼓舞于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面貌更新时,也对历史建筑风貌区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面临的危机忧心忡忡。

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崛起,大规模旧城改造使风貌区的历史景观逐渐衰退,天际线不断被新的开发项目所破坏。

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共识及社会发展主题,保护和保留优秀历史建筑成为优化都市整体环境、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衡复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
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真正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久。

长期以来,她都只是地理与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真正的“江南都会”,是90公里外的苏州城。

直到近代,才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剧烈碰撞中急剧生长,演化为几重魔幻空间:
立足于江南文化土壤的“上海县城”——老城厢;盘踞黄浦江岸,在苏州河以南不断西扩的英租界、法租界;接踵而来、占据苏州河以北的美国、日本及后期的公共租界;杨树浦江岸,蒸汽轮船往返,机械轰鸣;闸北棚户区与滚地龙,难民拥挤一处;而在江湾五角场,大上海计划曾在构想。

画面中央为延安东路,百年前为“洋泾浜”,
左侧法租界,右侧英租界
晚清至民国的百年风云际会,让上海一跃成为远东大都会。

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引进与实践,也让她成为“东方巴黎”。

这些产生激烈的文化碰撞的区域,在今天,演化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十二处历史文化风貌区。

其中最大的一片街区,地跨黄浦、静安、徐汇、长宁四区,称作“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

上海中心城区的1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原是上海县城西郊的农田,水网密布,河浜纵横。

随着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西扩,外国侨民沿河筑路、购地建屋。

稀疏的江南农村民居,演化为花园洋房、公寓住宅,各式欧陆风情、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新筑道路两侧拔地而起。

道路两旁,遍植法国梧桐,树冠交缠,枝繁叶茂。

给排水、煤气、电话、路面交通等现代化市政设施齐备。

这片区域,华洋集聚、繁衍生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门二路—石门一路—威海路—茂名北路—延安中路—铜仁路—北京西路—胶州路—新闸路—江宁路—北京西路(115公顷)
乌鲁木齐北路—永源路—镇宁路—东诸安浜路—江苏路—延安西路—昭化路—定西路—长宁路—汇川路—凯旋路—万航渡路—江苏路—华阳路—长宁路—江苏路—武定西路—万航渡路—镇宁路—(规划路)(223公顷)
书P70-73历史文化风貌区
1、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2、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
3、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4、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5、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6、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性质
“外滩建筑群、建筑轮廓线、街道空间”
“商业文娱建筑、城市空间、里弄住宅”
“传统寺庙、居住和商业建筑、街巷格局
“花园住宅、新式里弄、公寓、公共建筑、革命史迹”
重要景观路段
大名路—中山东一路虎丘路、圆明园路、四川北路—四川中路、江西中路、南苏州路、北京东路、滇池路、南京西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
南京东路、南京西路、西藏中路、黄陂北路、武胜路
人民路—中华路,丽水路—日校场路、方浜中路、乔家路、大境路、文庙路、学前路、蓬莱路、迎勋北路
风貌区所有道路
虹桥路
山阴路、祥德路、四川北路、溧阳路、甜爱路、甜爱支路、长春路
代表性建筑(群)外滩沿线建源自群时装公司、华联商厦(现为永安公司)、华侨商店、第一食品商店、市百一店、国际饭店、华侨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同福里、人安里
豫园、城隍庙、大境阁关帝庙、文庙、书隐楼、龙门村
宋庆龄故居、兴国宾馆、丁香花园、上方花园、新康花园、衡山宾馆、中山故居、复兴公园、锦江饭店、艺术剧场、国泰电影院、瑞金宾馆、上海新村、陕西村
番愚路—淮海西路—安顺路—定西路—法华镇路(34公顷)
重要景观路段
舟山路、长阳路
北京西路、南京西路、陕西北路
愚园路、武夷路
新华路
代表性建筑(群)
旧市府大楼、旧市博物馆、旧市图书馆、旧上海体育场
龙华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就义地、龙华寺、龙华塔
提篮桥监狱、舟山路沿线建筑
上海展览中心、医药工业研究院、美琪大戏院、静安别墅、联华公寓、华业公寓、太阳公寓
西郊宾馆(原沙逊别墅)、虹桥路2310号住宅、淮阳路姚姓住宅
鲁迅故居、中共江苏省委旧址、瞿秋白寓所旧址、栗阳路花园住宅、文华别墅、千爱里
7、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
8、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
9、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
10、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11、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12、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性质
“市政中心、建筑群、路网格局”
“烈士陵园、寺庙”
“特殊建筑、里弄住宅、宗教场所”
“公共建筑、各类住宅”
“花园住宅、新式里弄、教育建筑”
“花园住宅”
范围
中原路—虬江—黑山路—政通路—国和路—殷翔路—黄兴路—国权路—邯郸路—淞沪路—闸殷路—世界路—嫩江路(458公顷)
龙华路—后马路—龙华港—龙华西路—(规划路)—华容路(45公顷)
保定路—长阳路—临潼路—杨树浦路—海门路—昆明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29公顷)
“乡村别墅”
“革命史迹、花园住宅、新式里弄”
范围
黄浦江—建安东路—河南中路—河南北路—天潼路—大名路—闵行路(101公顷)
长沙路—凤阳路—牛庄路—六合路—宁波路—贵州路—天津路—浙江中路—九江路—云南中路—延安东路—黄陂北路—大沽路—重庆北路—威海路—成都北路—北京西路(107公顷)
中华路—人民路内(199公顷)
重庆南路—太仓路—黄陂南路—合肥路—重庆南路—建国中路—建国西路—嘉善路—肇嘉浜路—天平路—广元路—华山路—江苏路、昭化东路—镇宁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775公顷)
古北路—荣华东路—水城南路—延安西路—环西大道—金浜路—哈密路—(规划路)—虹古路(481公顷)
欧阳路—四达路—宝安路—(规划路)—四平路—邢家桥北路—长春支路—长春路—海伦西路—宝山路—东江湾路—大连西路(129公顷)
愚谷村、中实新村、华东政法学院、市三女中、涌泉坊、兆丰别墅、长宁区少年宫
“外国弄堂”内花园住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