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笔记

合集下载

徐汇70个瞬间|梧桐深处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

徐汇70个瞬间|梧桐深处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

徐汇70个瞬间|梧桐深处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2003年,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成为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认定和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现在分属徐汇、黄浦、长宁、静安四区,其中徐汇部分占地4.3平方公里,西起华山路,东至陕西南路,北到长乐路,南达肇嘉浜路,构成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和最大的组成部分。

风貌区内优秀历史建筑是231处。

三是我们全区的优秀历史建筑占四分之一,风貌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是不到全市总数的四分之一的。

衡复风貌区徐汇部分共有优秀历史建筑231处,上海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中,有31条坐落在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几乎占据总量的一半左右。

大量中外著名建筑师在徐汇衡复地区设计了为数众多,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其中既有花园洋房,也有高层公寓,既有西式别墅,也有中式里弄,例如武康大楼、黑石公寓及复兴西路62号等。

这使得徐汇衡复地区成为近代上海建筑文化的精华所在。

得益于良好的城市规划和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徐汇衡复风貌区曾吸引了大量中外名人前来入住,因此也为这里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

徐汇衡复风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建筑类型与风格、市政设施与管理、社区生活堪称典范,塑造成国际性的文化都市空间,在近代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现代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链接一:克莱门公寓修缮坐落在徐汇区复兴中路1363弄的克莱门公寓,又名“玉门公寓”,是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西式公寓的重要代表。

该公寓于1929年由比利时人克莱门与教会合作建造,总建筑面积13460平方米,是典型的法式建筑。

克莱门公寓共由五幢完全相同的楼宇呈品字形排列,高三层,连屋顶四层,屋顶有老虎窗采光。

外墙面局部以清水红砖饰面,砌法考究,极富装饰性。

砖饰图案则呈法国式简洁的古典几何图案,既有西方传统特点,又有现代装饰意味。

沿着红色线路巡游(二)--徐汇红色线路

沿着红色线路巡游(二)--徐汇红色线路

沿着红色线踣進游匸)—汇红色线路文/谈雅雅周俊慈上海徐汇区内有衡复风貌区、龙华风貌区这两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目前徐汇区仅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就达253处、1074幢。

衡复风貌区作为海派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是上海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这里集中了大量中外著名建筑师设计的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既有花园洋房也有高层公寓,既有西式别墅也有中式里弄,例如武康大楼、湖南别墅、巴金故居、黑石公寓等,被誉为上海"居住建筑万国博览会二近年来,徐汇区政府以"打造全球城市风貌保护的衡复样本"为目标,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挖掘衡复文化、发挥衡复优势、提升衡复品质,逐步从精细化管理的第一个维度"干净、整洁、有序"向第二个维度"品质、温度、活力"转变,努力将衡复风貌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标准管理的风貌街区。

2017年,徐汇区专门成立了衡复风貌区管理委员会,在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规划建设推进组以及管理执法推进组,积极发挥统筹协调平台作用,会同各相关单位,努力实现"形态、业态、生态、文态"融合推进。

通过制定衡复风貌区"十三五"和"十四五"专项规划,按照"带建设项目、带民生改善、带环境整治"相结合的三带原则,确定重点建设内容、民生改善修缮项目以及重点环境整治内容,重点打造武康大楼、淮海大楼、高安路14号、建国西路641-645号等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示范项目. 2019年,启动了武康大楼外立面整治工程,将保护修缮与立面附着物整治、店招店牌整治、沿街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相结合,并配合武康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使武康大楼这幢乌B达克的标志性建筑再现原有风貌。

以点线面结合的保护方案,形成故居改造计划,如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夏衍故居等具有红色人文价值的历史建筑,通过市场方式进行置换,并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加以修缮,改造后的历史建筑作为红色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笔记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笔记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大致相当于昔日上海法租界1914年的扩展部分(所谓法新租界)。

占地面积共775公顷,占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27平方千米)的29%,拥有近2000幢历史建筑,约占全市历史建筑的40%。

涉及徐汇、卢湾、静安、长宁四个区,东界: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太仓路-黄陂南路—合肥路-重庆南路;南界:建国中路-建国西路-嘉善路-肇嘉浜路;西界:天平路-广元路-华山路-江苏路;北界:昭化东路-镇宁路-延安西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

特点:以花园住宅著称复兴路、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道路为放射状与方格网相叠加的形式,有利于建筑布置、交通疏散和确定方位,又使城市空间和景观富有趣味,街道尺度宜人,道路沿线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比例适当,一般不超过1:1。

复兴路、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绿化覆盖率高,环境优美,90%以上的道路两侧种植有浓荫避空的法国梧桐树,大量的花园住宅与里弄住宅保留着良好的庭院绿化,其中包括丁香花园、蕊园等精致生动的上海名园。

一、衡复现状——优点由于衡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基本就等同于原本法新租界的范围,主要为高级住宅区,故其中主要的建筑类型为风格各异、质量较好、环境优美的花园住宅,兼有相当数量和艺术价值的公寓建筑、新式里弄以及许多有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公共建筑,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

其中花园住宅汇集了西班牙、英国、法国、挪威、德国等传统以及西方现代手法的多种风格, 造型优美、布置灵活、庭院幽深, 是中心城花园住宅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由于保留的历史建筑较多,整个区域内风格较为统一突出。

公共建筑涉及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科研、宗教等领域, 气势宏大、精致美观、环境舒展幽雅。

这个地区对于公共空间的处理也较有特色,既有欧洲注重街道、建筑立面的特点,但也有符合上海人生活习惯的里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衡复地区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空间肌理。

肌理,放在城市规划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已成为一种序列”的空间秩序。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展定位与策略思考上海城市规划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展定位与策略思考上海城市规划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展定位与策略思考上海城市规划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在上海近现代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是当前上海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过程中,衡复风貌区的更新、发展、保护、管治频频引起广泛热烈的讨论,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其发展定位和策略的理解差异。

本文在试图对衡复风貌区的历史脉络和核心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衡复百年风貌形成的内在机制,并结合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对其新时期的发展定位和策略体系进行思考。

1衡复风貌区的历史脉络1849年4月,上海道台麟桂与法国政府驻上海首任领事敏体尼议定法租界界址,面积为986亩。

1860—1914年,又3次扩界至15 150亩。

第二次扩界以后形成的法租界中区和西区,即现今衡复风貌区的主体。

1849—1914年法租界范围扩张示意图法租界成立之初便开始全面推进道路、市政设施建设,并为法侨和各国官员、富商建设高级花园洋房。

1914年第三次扩界形成西区时,正逢上海向国际大都市衍变。

公董局长期致力于推进高级住宅、配套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使法租界逐渐成为整个旧上海对中外富人最有吸引力的生活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量普通市民在政府安排下迁入此地生活。

这段时期的衡复风貌区,空间环境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局部甚至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

1999年出台《上海市中心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与街区)》,首次提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概念。

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在上海市中心城划定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是其中规模最大、历史建筑和空间类型最丰富、风貌特色最为鲜明的风貌区。

2004年,《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获正式批准。

此后公布的第四、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以及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将衡复风貌区的具体保护对象按照不同的保护要求进行了全方位认定。

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之路的思考

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之路的思考

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之路的思考吕玉聪【摘要】阐述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发展历史,探讨保护和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措施及意义,以延续其城市发展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8(025)009【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复兴;多元文化【作者】吕玉聪【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房管局【正文语种】中文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等帝国主义以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划定“英法侨民居留地”,系上海租界起源。

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旧上海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因受治外法权保护,租界受战争波及较少,成为中外富裕阶层创业、居住的首选之地,中外房地产经营者趁机建设大批高档别墅和公寓,这些建筑如城市中一顶闪闪发光的皇冠,令人仰慕。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就是这顶皇冠上的耀眼明珠,蕴含上海海派文化的精髓。

占地面积7.66km2,包含优秀历史建筑950幢,保留历史建筑1774幢,一般历史建筑2259幢,其他历史建筑1424幢,风貌区道路42条。

建筑风格涵盖古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风格。

由于受多国、多民族文化影响,几乎是欧州建筑风格的缩影,反映了当时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上海近代居住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艺术中的最高水平,彰显了文化建筑、宗教建筑和住宅建筑“可阅读、宜漫步、有温度”的特色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人们欢欣鼓舞于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面貌更新时,也对历史建筑风貌区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面临的危机忧心忡忡。

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崛起,大规模旧城改造使风貌区的历史景观逐渐衰退,天际线不断被新的开发项目所破坏。

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共识及社会发展主题,保护和保留优秀历史建筑成为优化都市整体环境、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上海衡复风貌区的万种风情

上海衡复风貌区的万种风情

上海衡复风貌区的万种风情海派文化和生活氛围与现代审美格调完美融汇,这里看得见历史,也看得到未来。

文 / 何尧有人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城老则故事多。

若论历史悠久,上海自不比西安、北京;可要说历史积淀,上海也不遑多让。

上海自开埠以来170年,这里汇聚的士绅豪杰、达官鸿儒、艺师巧匠,留下的老洋房、老弄堂、老古董,经历的大事、要事、奇事,远比一般城市风平浪静地走过1700年来得更风情万种。

悠悠梧桐树最记得旧时的繁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上海的缤纷时代。

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路上的洋人如过江之鲫,欧陆风情与东方神秘结合在一起,亦洋亦中的上海是个有着多姿回忆和故事的地方。

往事并不如烟,如今我们透过斑驳的洋房、沧桑的梧桐、爬满寂寞青藤的生锈露台,依然可以揣想她当年的浮华靡丽。

远去了声色犬马,淡去了曲折艰辛,如今我们已经不能再回到旧日时光,那么就让建筑来说话。

老洋房,一份属于时代的城市记忆上海人喜欢用“海派”一词来标示上海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

诚然,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与灵魂,而建筑作为物质载体,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和艺术风格,有上海最经典的海派住宅。

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花园别墅大多有着显赫一时的背景或是诗情画意的浪漫故事,童话般的别墅不仅是当年人人钦慕的地方,现在的年轻人也对这些豪华的建筑有着无限的憧憬。

武康大楼是老上海最有味道的转角英式公寓,同时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出自大名鼎鼎的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之手。

大楼似一艘巨大的舰船停泊在霞飞路福开森路的转角处(现淮海中路武康路),是一艘载满故事的“诺曼底”。

孔祥熙的二小姐、吴茵、王人美、郑君里、赵丹和黄宗英以及孙道临、王文娟夫妇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公寓在解放后仍旧承担着民居的功能,虽然“星光”黯淡了,可是住客与住宅仍然“惺惺相惜”“相处和谐”。

宋庆龄故居则颠覆了一般故居给人的“刻板”“教条”的印象,德式红顶白墙的船型小楼,樟树环绕,葱茏苍翠,每个游客都会为其不凡的气度和沉静的气质而驻足。

衡复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
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真正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久。

长期以来,她都只是地理与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真正的“江南都会”,是90公里外的苏州城。

直到近代,才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剧烈碰撞中急剧生长,演化为几重魔幻空间:
立足于江南文化土壤的“上海县城”——老城厢;盘踞黄浦江岸,在苏州河以南不断西扩的英租界、法租界;接踵而来、占据苏州河以北的美国、日本及后期的公共租界;杨树浦江岸,蒸汽轮船往返,机械轰鸣;闸北棚户区与滚地龙,难民拥挤一处;而在江湾五角场,大上海计划曾在构想。

画面中央为延安东路,百年前为“洋泾浜”,
左侧法租界,右侧英租界
晚清至民国的百年风云际会,让上海一跃成为远东大都会。

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引进与实践,也让她成为“东方巴黎”。

这些产生激烈的文化碰撞的区域,在今天,演化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十二处历史文化风貌区。

其中最大的一片街区,地跨黄浦、静安、徐汇、长宁四区,称作“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

上海中心城区的1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原是上海县城西郊的农田,水网密布,河浜纵横。

随着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西扩,外国侨民沿河筑路、购地建屋。

稀疏的江南农村民居,演化为花园洋房、公寓住宅,各式欧陆风情、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新筑道路两侧拔地而起。

道路两旁,遍植法国梧桐,树冠交缠,枝繁叶茂。

给排水、煤气、电话、路面交通等现代化市政设施齐备。

这片区域,华洋集聚、繁衍生息。

感受城市的“温度”

感受城市的“温度”

色街区特一幢幢老洋房红瓦粉墙,屋顶独特造型,门窗似弧圆拱圈。

透过花园的栅栏,大片浓绿的植物映入眼帘,不时还有几棵参天大树从栅栏顶探出头来,阳光下远远望去,若隐若现,宁静而安详……初夏的午后,漫步在衡山路-复兴路(简称“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感受曾经的上海,阅读当年的传奇,感知这个城市的温度。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是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认定和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

如果要给上海的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列个榜单,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将位列三甲。

因为这里既是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风貌区,总面积达7.66平方公里,又拥有各种风格、各种时期的历史建筑,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将以淮海路-复兴路为东西轴线,乌鲁木齐路为南北轴线,划出四个功能引导象限:西南板块突出行政文化办公功能;西北板块突出历史建筑的万国博览;东北板块突出居住与文化、时尚、音乐艺术的结合,引导艺术人文品位提升;东南板块突出居住和休闲体验的融合。

走进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梧桐树下聚集了风格多样的花园洋房、新式公寓,名人名居资源丰富。

不由感悟到:城市灵魂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搭建堆砌”,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复兴中路1363号的“克莱门公寓”,便是这种积淀的典型。

这是一处由五幢完全相同的公寓楼组成的法国式公寓里弄,高三层,连屋顶四层,屋顶有老虎窗采光。

屋面为红色机制瓦,南立面山墙为跌檐式山墙。

1929年竣工,为文艺复兴式英伦亚当风格建筑。

“克莱门”三个字取自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的大班、比利时人克莱门。

因为在公司受到排挤,愤而成为独立商人的克莱门,嗅到了外国人来沪住房难的商机,做起了建出租房的生意。

1936年,这里曾开设上海第一家室内铺设地板的溜冰场——“辣斐溜冰场”,进门有寄衣帽间和付款租用溜冰鞋的柜台,场地呈椭圆形。

1941年,这里则开设“辣斐剧场”,中共地下党员于伶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在此演出过不少左联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笔记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范围:大致相当于昔日上海法租界1914年的扩展部分(所谓法新租界)。

占地面积共775公顷,占12个历史文
化风貌区(27平方千米)的29%,
拥有近2000幢历史建筑,约占全市历
史建筑的40%。

涉及徐汇、卢湾、静安、长宁四个区,
东界: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太仓路-黄
陂南路—合肥路-重庆南路;
南界:建国中路-建国西路-嘉善路-肇
嘉浜路;
西界:天平路-广元路-华山路-江苏路;
北界:昭化东路-镇宁路-延安西路-延
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

特点:以花园住宅著称
复兴路、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道路
为放射状与方格网相叠加的形式,
有利于建筑布置、交通疏散和确定方
位,又使城市空间和景观富有趣味,街
道尺度宜人,道路沿线建筑高度与道路
宽度比例适当,一般不超过1:1。

复兴路、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绿化覆
盖率高,环境优美,90%以上的道路两
侧种植有浓荫避空的法国梧桐树,大量
的花园住宅与里弄住宅保留着良好的
庭院绿化,其中包括丁香花园、蕊园等
精致生动的上海名园。

一、衡复现状——优点
由于衡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基本就等同于原本法新租界的范围,主要为高级住宅区,故其中主要的建筑类型为风格各异、质量较好、环境优美的花园住宅,兼有相当数量和艺术价值的公寓建筑、新式里弄以及许多有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公共建筑,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

其中花园住宅汇集了西班牙、英国、法国、挪威、德国等传统以及西方现代手法的多种风格, 造型优美、布置灵活、庭院幽深, 是中心城花园住宅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由于保留的历史建筑较多,整个区域内风格较为统一突出。

公共建筑涉及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科研、宗教等领域, 气势宏大、精致美观、环境舒展幽雅。

这个地区对于公共空间的处理也较有特色,既有欧洲注重街道、建筑立面的特点,但也有符合上海人生活习惯的里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衡复地区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空间肌理。

肌理,放在城市规划语境下可以理解
为“已成为一种序列”的空间秩序。

20世纪30至40年代是本风貌保护区空间肌理逐步完善的时期,从道路网格上来看,60年问该地区的骨架结构未有大变动,而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大发展使建筑的密度、类型有了一定的变化。

在这个区域主要形成了四种秩序:街区A——花园住宅空间肌理;街区B——里弄空间肌理;街区C——混合空间肌理;街区D——“大体量”空间肌理。

其中前两者主要为历史建筑所形成的,而后两张主要是由于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介入所形成的。

本风貌区的巷弄空间基本为“总弄一支弄一房屋前后弄堂”垂直布局的鱼骨状结构,低多层建筑和低密度的空间分布较为广泛,安全静谧,特点突出。

二、衡复现状——缺点
虽然在该区域内的历史建筑原本多为高档住宅,相对保护较好,但毕竟建造年代久远,虽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大修、中修,但大部分建筑出现结构性损坏。

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当下的居民来说,这个区域的基
础设施匮乏,甚至超负荷使用和结构性破坏;再加上年久失修、多户合住或多次改变建筑用途、新老建筑混杂、违章搭建等种种因素,对这些建筑进行整体性的修复改建十分具有必要性。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从建筑格局上来看.建筑密度也成倍增加,同时原有的建筑也一直再被超负荷使用。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于历史建筑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老房子买卖吸引了一批房产中介进驻风貌区,一些易主的老房子改造后与相邻地块的破败形成反差的情况也很常见。

三、衡复保护与改造
风貌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物质性要素有形要素和非物质要素无形要素两大类, 其中物质性要素包括建筑、空间、肌理、环境要素, 是保护规划重点研究的对象, 非物质要素包括重要的历史场所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有形要素按照面积和形状可分为“面”—区域、“点”—建筑、“线”—道路等三个层次。

风貌区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图,其中核心保护范围是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空间格局保存完好, 风貌特征明显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在本风貌区内约占总面积的47%;建设控制范围,规划控制要求为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应在高度、体、色彩、空间布局等方面与风貌相和谐。

风貌保护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2.原真性原则3.可持续原则4.分类保护原则。

其中分类控制是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

在上海确立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制度之后,衡复地区的保护也做了不少工作。

近年来,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中出现的亮点多是由政府牵头的纪念或展示类的文化旅游性项目, 或者是配合市场力量实现的中高端时尚场所。

使得这些地方如同它的前身一样成为该地区的高档场所。

但同时,为普通居民所服务的保护性改造由于投入大获利较少,因此商家不愿意投入,造成应该由政府牵头的,面对主体居民和工作人群的具有引导或触媒作用的行动和计划十分缺乏。

从现实角度, 政府管理部门也高度关心行动计划,
亟待长远考虑和近期可操作性、并有成果显现度的合理行动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及时引导风貌区向合理方向演变。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的保护对于城市肌理的关注度不够,不是只留下单幢历史建筑,就是盲目改造,使城市的肌理呈现雷同无特色的情况。

四、案例:徐汇区的探索,以武康路为例
自2007 年初至2009 年底, 作为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保护规划编制的试点, 也作为徐汇区政府迎世博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汇区对武康路沿线进行了修详层面的保护规划,并依据保护规划实施了保护整治工程。

武康路是位于上海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西端的一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

该路最初辟筑于19世纪末,是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内历史最久远的城市道路之一。

街道形式及沿线建筑于20世纪30年代基本定型。

道路全长117 m,两侧有10个街坊,共有83个地块与街道直接相连,包含建筑物138栋,总建筑面积13.8万m ², 在这一范围内有130余户居民和30多家单位。

武康路试点工作第一个阶段是编制保护规划,重点在于沟通各方意见,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了政府牵头的近期整治实施内容( 项目清单)。

第二个阶段的保护整治工程是根据规划提出的近期实施项目和规划设计要求, 采用总规划师责任制。

通过各个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模式确保整治实施与规划合理衔接确保整治实施各个进展环节遵守规划提出的设计要求。

在武康路的保护改建中,不同于以商业引导开发的模式,而是政府牵头,大力推动对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这类关系到普通居民的项目,与人们生活环境改善直接相关。

对于细节也比较重视,注意到了对于街道的改造,优化弄堂口部空间和历史建筑的外围墙,从美学角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武康路的保护还包含了文化方面的探索,在保护整治工程完成之际,同步推出一本学术性专著《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意图在文化层面进一步阐明规划理念——过去和未来通过今天在城市快速转型时期进行的合理干预, 实现有机的转
变( 演变)。

武康路规划和整治实施试点集聚了来自市区政府多个相关管理部门的长时间参与,整合多方力量力图做到衔接初步工程实施和日后管理,这才使得其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

在武康路成功的基础上,在2011至2013年这三年中,徐汇区对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其他属于徐汇区的部分也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编制保护规划,为这些地区的保护工程的实施做准备。

希望通过这次系统性的工作, 基本确立上海风貌保护道路规划编制方法和规划成果模式。

保护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关注点:
( 1) 延续和深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2 ) 物质形态和功能内涵两方面积极保护和发展;( 3 ) 整合相关部门的意见, 使规划成果真正成为协同管理平台;( 4 )注重整体结构)整个区域在空间结构功能结构两方面的完整性以及结构层次的完整性;( 5 ) 针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重点问题,以街道人行空间为重心的公共空间体系; 明确历史建筑如何具体保护(建筑层面的控制规定); 对影响风貌的各类环境要素提出明确规划要求;( 6 ) 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结合, 尝
试城市设计导则对改建新建项目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简要而言, 这个规划成果在三方面有显著创新:一是探索出新的规划编制类型; 二是形成明确的精细化层面的规划编制方法; 三是带动相关管理办法的改进。

五、总结
武康路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探索风貌区保护制度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风貌区保护在重视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关注普通居民的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也要注意保存其原有的特色,顺应其发展。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著名建筑:
马勒住宅:
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马勒住宅(团市委)(1936)
现在使用单位:衡山路马勒别墅
砖木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
北欧式花园别墅,挪威建筑
●周公馆:
思南路73号周公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1920)
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
●宋庆龄故居:
淮海中路1843号
原为德国人的私人别墅
盛宣怀故居:
淮海中路1517号
盛宣怀住宅(日本领事馆)(1900)
又名: 哇吸住宅、段祺瑞公馆
新古典主义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