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已经在人类健康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涵盖了人体内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疾病治疗方法。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受到外界寒冷和风寒的侵袭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等。

中医治疗感冒的主要原则是调整气血平衡,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石膏和桂枝等,这些中药能够祛风寒、解表散邪,帮助身体恢复正常。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针刺、中药调理和饮食控制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和龙胆草等,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降血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3.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中医认为心神不宁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川芎和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调和气血、平抑情绪,帮助心神恢复平衡。

4.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乌和乳香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内科强调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许多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然而,中医治疗仍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

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

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

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ZYYXH/T18一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Introduction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内科的常见病诊疗指南,帮助您了解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

在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

例如,可以采用绿豆、草果、薏苡仁等中药制剂来清热解毒;也可以通过艾灸或针灸来疏风散寒。

此外,在感冒期间需注意保暖、多饮水等。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胃气、清理湿热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服用黄连、厚朴等中药来调理胃气;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方式来促进胃气运行。

此外,胃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升高的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气血、平肝降压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气血;还可以服用当归、川芎等中药来平肝降压。

此外,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中医内科通常采用调理脾胃、清热利尿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服用黄芪、山药等中药来调理脾胃;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清热利尿。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限制糖分的摄入。

五、失眠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心气、安神宁心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心气;还可以服用酸枣仁、远志等中药来安神宁心。

此外,失眠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注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疲劳。

六、贫血贫血是一种以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采用滋补气血、益脾补肾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服用当归、熟地黄等中药来滋补气血;还可以采用艾灸、针灸等手段来益脾补肾。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ZYYXH/T18⼀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可⽌,重者如坐⾈车、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不⾜为病之本.痰、瘀、风、⽕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压、低⾎压、低⾎糖、贫⾎、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不⾜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眩,视物旋转,轻则闭⽬可⽌,重者如坐⾈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语⾔窘涩、半⾝不遂为主症的⼀种病;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歪斜、半⾝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般⽆昏迷及不省⼈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门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活⾎化瘀合益⽓养阴等,都是常⽤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鸣如潮,⼼烦易怒,失眠多梦,⾆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 鉴别诊断1.2.1 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 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ZYYXH/T22-2008)1.1 概述: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

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或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疼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愦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多难救治;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2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下面将介绍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
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

而风热感冒多表现
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
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
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
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
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常用的中药
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
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
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
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内
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

中医内科治
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
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九、失眠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佳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失眠强调
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安神补
脑汤、天麻丸等,具有安神、养血的作用。

总结: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得出的,旨在通过辩证施治和调理整体,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在治疗
过程中,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使中医治疗效果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