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产养殖之鱼类养殖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与发育规律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与发育规律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与发育规律鱼类是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对象之一,了解鱼类的生长与发育规律对于养殖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鱼类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探讨影响其生长与发育的因素。

一、鱼类的生长发育过程鱼类的生长与发育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卵孵化期,此期间鱼类卵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理变化,孵化出仔鱼。

仔鱼期是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仔鱼主要依靠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来生长,直到能够摄食为止。

进入摄食期后,鱼类开始摄取外界食物,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

幼鱼期是鱼类生长发育的一个快速增长阶段,鱼类的体长迅速增加,并逐渐形成各种器官和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类进入青少年期,此时它们的体长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仍在继续生长。

最后是成鱼期,这是鱼类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鱼类的体长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器官和组织已经基本形成。

成鱼期的鱼类主要是为了繁殖和生存,而不是为了生长。

二、影响鱼类生长与发育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大多数鱼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最为良好。

2. 饲料与营养:饲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对鱼类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饲料选择和营养配比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3. 水质: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

合适的水质条件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等,如果水质不符合鱼类的生存要求,会导致它们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4. 光照:光照是鱼类生长发育中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食欲和新陈代谢,对于鱼类的正常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5. 安全环境:鱼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生长发育更加顺利。

减少病害、减少捕食者的威胁以及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都是保障鱼类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三、结论对于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生长与发育规律的了解,可以帮助养殖业者制定合理的养殖管理策略,提高养殖效益。

鱼类的生长与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鱼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鱼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鱼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鱼的养殖在农业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丰富的食物资源,还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然而,鱼的养殖也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确保鱼群的健康生长。

本文将介绍鱼的养殖方法及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正文:鱼类的养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中利润最高的项目之一,无论是淡水鱼养殖还是海水鱼养殖,都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下面将详细介绍鱼的养殖方法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鱼的养殖方法1. 建立养殖池塘或鱼塘:选择合适的地理环境设立鱼塘。

建成后,需加固池堤,确保鱼塘的安全。

2. 选择合适鱼种:根据养殖目的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鱼种。

如淡水鱼可选择草鱼、鲤鱼等,海水鱼可选择比目鱼、鲈鱼等。

3. 控制水质:鱼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养殖鱼类前需测试水质,保证水质良好。

控制温度、溶解氧和PH值等水质要素。

4. 确保饲料营养全面:选择适合鱼类的饲料,控制饲料添加量,使鱼类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5. 做好疾病防治:及时观察鱼类的行为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确保鱼群的健康生长。

二、鱼的养殖注意事项1. 看护池塘安全:定期检查鱼塘的堤坝和网箱等设施是否完好,防止鱼类逃逸或受到外部威胁。

2. 控制投喂量:饲养者应懂得控制鱼类的饱食度,适量投喂,防止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

3. 防治鱼类疾病:疫病是鱼类养殖中的头号敌人,饲养者应及时对鱼类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治疗,加强池塘的卫生管理。

4. 防止过度养殖:鱼塘中鱼群的数量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造成养殖密度过大而影响鱼类生长。

5. 牢固池塘设施:鱼塘的池堤和排水系统等设施要加固,以免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

6. 健康环境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整洁,定期清理鱼塘底面的杂质和积淤物,保证水质健康。

7. 控制养殖密度:根据鱼的品种和体型,控制鱼的数量,不宜养得过多,以保证每尾鱼都能有充足的生存空间。

总结:鱼的养殖是一个利润丰厚的项目,但也需要饲养者花费心力和耐心。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绪论绪论重点鱼类增养殖学-掌握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应用科学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水域的鱼类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鱼体蛋白质。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1.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即开始在池塘中养鱼。

2.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鱼史上有名的始祖范蠡就著有《养鱼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鲤鱼养殖场、繁殖、养殖密度)。

淡水鱼养殖工作总结

淡水鱼养殖工作总结

淡水鱼养殖工作总结
淡水鱼养殖是一项具有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水产品需
求的增加,淡水鱼养殖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淡水鱼养殖工作,并对这一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首先,淡水鱼养殖需要有一定的养殖技术和经验。

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
掌握鱼类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需求,合理安排饲料和水质管理,以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

同时,我们还需要定期对鱼类进行观察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和问题,确保鱼类的生长和品质。

其次,淡水鱼养殖需要有一定的场地和设施。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和建设合理
的养殖设施是成功养殖的关键。

养殖场地需要有良好的水源和环境,同时要考虑到排水和通风等因素。

养殖设施包括鱼塘、饲料投放器、水质监测设备等,这些设施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最后,淡水鱼养殖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和销售渠道。

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
需要关注鱼类的生长和品质,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养殖的产品销售出去。

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维护好与客户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销售产品,获取更好的收益。

总的来说,淡水鱼养殖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和经验积累的工作。

只有在养殖技术、场地设施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管理,才能够取得成功。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淡水鱼养殖的行业中,共同为水产品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养殖鱼的方法和技巧

养殖鱼的方法和技巧

养殖鱼的方法和技巧鱼类是一种常见的养殖动物,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而要成功养殖鱼类,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养殖鱼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广大养殖爱好者有所帮助。

1. 选择合适的品种:不同的鱼类适应的环境和养殖条件有所不同。

在养殖鱼类之前,首先要了解所要养殖的鱼类的特性和习性,确保其适应所提供的水质、温度和食物。

2. 提供良好的水质:水质是鱼类生长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鱼类需要清洁、富含氧气的水体。

养殖鱼类时,应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并确保水体中含有足够的氧气。

3. 控制水温:不同的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

在养殖鱼类时,要根据所养鱼类的喜温性,在不同季节调整水温,确保水温适宜。

4. 提供适宜的饵料:不同的鱼类对饵料的需求也不同。

在养殖鱼类时,要根据所养鱼类的食性,选择适宜的饵料,并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或不足投喂。

5. 控制鱼类密度:鱼类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鱼类的数量。

过高的鱼类密度会导致鱼类之间的竞争激烈,影响生长和健康。

在养殖鱼类时,要控制鱼类密度,避免过度养殖。

6. 防止疾病传播:鱼类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为了保证养殖鱼类的健康,应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7. 建立适宜的养殖环境:鱼类在养殖环境中的舒适度直接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在养殖鱼类时,要提供适宜的水生植物、物理结构和避风设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8. 注意鱼类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期: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期。

在养殖鱼类时,要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安排养殖计划,提供适宜的养殖条件,促进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9. 定期清洗和维护养殖设施:养殖设施的清洁和维护对于鱼类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

定期清洗养殖设施,修复和更换损坏的设施,保持设施的良好状态。

10.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养殖鱼类是一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理论和实践经验。

养殖者应不断学习养殖知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以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2. 在国际上首先大规模将催产剂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保护淡水渔业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浅谈

保护淡水渔业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浅谈

保护淡水渔业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浅谈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保护淡水渔业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淡水渔业资源是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维护水生态平衡、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淡水渔业资源是淡水渔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淡水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淡水渔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品资源之一,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生物资源。

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我国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和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水环境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建立健全淡水渔业资源管理体系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规范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淡水渔业资源管理体系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并且建立科学、规范的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体系,确保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持续性。

2.加强淡水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与监测淡水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与监测对于保护和利用淡水渔业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需要加强对淡水生态系统、淡水渔业资源的研究,掌握淡水生态系统和淡水渔业资源的变化趋势,为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需要加强管控,规范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需要加强对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监管,打击非法捕捞和非法交易,防止滥捕滥卖淡水渔业资源,确保淡水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推广淡水渔业资源的生态养殖推广淡水渔业资源的生态养殖是淡水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方式。

生态养殖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优化饲料、改善养殖条件等手段,促进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治理,并实现淡水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需要加大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力度,大力推广淡水渔业资源的生态养殖模式。

2.维护生态平衡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淡水生态系统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有助于维护淡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水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水产养殖信息

水产养殖信息

水产养殖信息1. 简介水产养殖是指以人工方式增殖和养育各类水生动植物的一种经济活动。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

2. 水产养殖的意义2.1 经济意义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增加农村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蛋白质和营养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一定数量的水产品。

2.2 生态意义水产养殖可以帮助保护和修复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通过养殖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野生水生物资源的损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3. 水产养殖的常见方式3.1 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最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之一,适用于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养殖。

池塘养殖的优点是投资低、易于管理和控制,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农田和湖泊等水资源。

3.2 水面养殖水面养殖主要是指在湖泊、水库、河流等水域进行的养殖活动,适用于贝类、藻类等水生植物的养殖。

水面养殖的优点是生态环境较好,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3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是指在海洋中进行的养殖活动,适用于海参、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养殖。

海水养殖的优点是水质稳定、营养丰富,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品质的提升。

3.4 虚拟养殖虚拟养殖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的养殖活动,适用于研究和培训等领域。

虚拟养殖可以帮助养殖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的过程,提高养殖效益。

4. 水产养殖的管理与技术4.1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水质管理包括监测水质指标、调整水质参数、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措施。

4.2 饲料管理饲料管理是水产养殖的重要一环,合理的饲料供给可以提高水生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饲料管理包括饲料配方、喂养频率和饲料量的控制等。

4.3 疾病防控疾病防控是水产养殖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减少经济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产养殖之鱼类养殖
发表时间:2018-06-19T16:35:36.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吴玲霞[导读] 摘要: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

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

邢台市任县农业局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

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

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

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

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

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

高密
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

而我国在其中的鱼类增养殖发展相对比较快速。

关键词:水产养殖鱼业海水
一、引言
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

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从单一养殖种类转到多种鱼类混养,是我国养鱼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使我国的养鱼业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朝时,我国的池塘养鱼已从粗养逐步向精养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产量以捕捞为主,占78%。

第二阶段:徘徊阶段,1958—1979年。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养殖业所占比例逐年快速增加。

在世界上,水产品的增长绝大部分依靠海洋,而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养殖业。

形成我国水产的特色。

21世纪是由绿色革命向蓝图革命的世纪,是生物技术大发展的世纪。

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抓住机遇,在改革中寻求发展,迎接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实现鱼类增养殖业的现代化。

二、我国海水养鱼业的热潮及发展趋势
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对象变化势态。

海水鱼类养殖长期落后于藻类、贝类及虾类,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展迅速,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海基型养殖,和以水循环及水质控制为特色的养殖工厂为主的陆基型养殖,有了长足的发展;养殖种类越来越多,大黄鱼、牙鲆、大菱鲆及花鲈等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先后突破,但鲷鱼类、石斑鱼类等种类的人工繁殖和苗种批量培育尚有许多难关,多数优良种类的苗种供不应求。

在海洋鱼类资源枯竭,渔场面积收缩小,海产鱼类日显短缺,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海水鱼类养殖将成为我国 21 世纪海水养殖业的主要热点,乃至海洋产业的主要台柱之一。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如何发展清洁、安全、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使其既能满足需要又不至于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目前,工厂化养鱼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问题的出路之一。

因此,在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将是前提条件,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方式已成为发展方向。

工厂化养鱼中的技术关键是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及重复利用,即建立循环水养殖系统。

如何保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态平衡,有效清除养殖鱼类排泄的有机物和氮等有害物质是一个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现行应用较多是物理沉淀结合生物膜处理方式,生物膜处理中,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溶解氧浓度是影响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

与流水养鱼相比,循环水养殖系统的pH值较稳定,水质更好,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资源,同时降低了成本。

特别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用水量少,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外源水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封闭式内循环养殖系统有几个条件是必备的:①循环水尽量提高速度,以每小时1~3次为宜;②使用筛选分离培养的土著菌种净化水质;③补充纯氧;④臭氧杀菌;⑤建立免疫防疫体系;⑥使用高效饵料,饵料系数在1左右;⑦在循环过程中滤除悬浮物;⑧苗种的种质与生长速度。

三、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

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产量达2.1×105t[1]。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

1988年筹建了世界最大的养鲍工厂,1993年扩展到88000m2,1997年创造了RHD鲍育苗新工艺,确保了苗种质量,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年产量340t,产值1.5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

与此同时,牙鲆的工厂化养殖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牙鲆工厂化养殖初步规模,一般产鱼10~15kg/m2,市场销售价格在200~300元/kg。

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2001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海水工厂化内循环养殖的技术研究,系统中采用了高效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臭氧消毒、温度调控等先进技术。

结语
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种质检测技术研究和种质标准制定严重滞后。

必须尽快研制主要养殖对象的种质鉴定技术,制定种质标准,加强管理。

要建立现代化的海水养鱼业,就必须大力提高种苗科技水平;要产量,更要质量;要增大投入,更要提高效益。

为此,大力选育良种乃是必由之路。

而良种的育成绝非短期行为所能周效,必须下决心及早攻关。

使传统的育种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结合,有可能在不太长久的时期内选育出新的优异种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