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 .._高三语文教案
第三专题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必修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一、阅读初始化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风中的院门》,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二, 重难点点击课文内容分析第1小节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与下文作对比的,叙述一个人在没有懂得怜惜旧物时,对故土的轻慢之举。
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
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
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第2—8节可以看作一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从各个角度,反复说明故乡对人生命的意义。
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我改变的事物刘亮程读后感

我改变的事物刘亮程读后感
他还写自己在地里干活,改变了田垄的形状。
这让我想到我妈种地的时候,她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摆弄那些土地,今天在这儿种点豆角,明天把那块地的土松一松。
我妈可能没想太多像刘亮程这样的大道理,但是现在看来,她也是在改变着土地的模样,影响着土地上将要生长的东西。
刘亮程在这些改变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他虽然改变了这些事物,但他也知道,这些改变都是微小的,在大自然的宏大面前,就像一粒沙子丢进大海。
可这并不表示这些改变就没有意义,就像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一样,虽然渺小,但是也在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周围带来影响。
我特别喜欢刘亮程叙述这些事情的口吻,不紧不慢的,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他没有刻意去夸大自己的“改变”,反而是带着一种谦逊和自嘲。
就像他在讲自己把一头牛的脚印踩乱了,这事儿说起来多小啊,可他却写得津津有味。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小确幸或者小烦恼,可能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那就是真实的、充满故事的经历。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我们其实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事物,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改变。
而且我们也被周围的事物所改变着。
这就像一场无声的互动,你以为你只是动了动一块石头,其实这块石头也可能在你心里激起了不一样的涟漪。
我们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既是改变者,也是被改变者,就像刘亮程在他的村庄里那样,平凡又独特地存在着。
这篇文章让我学会了去关注那些生活里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变,因为那里头啊,藏着生活真正的滋味儿。
高三语文《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合集苏教版

一读一、二节文字,划出文眼句:
“无论是在睡梦中或是醒着,我总要想到船——通常总是想到那些被帆微微牵曳着的相当小的船。
〞船是梦的载体,是作者精神探险、追求自由的凭借。
亦真亦幻。
1思考:
文章中除了“船〞这一意象之外,还有什么?
明确:大海、风
2齐读3、4两节,这里写对“船〞的着迷,思考这个意象的含义〔注意划出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来帮助理解〕
明确:它是梦〔理想〕——远航的志向和漂泊的愿望的——载体;是精神探险、自由追求的工具或凭借;同时它还是身心的寄托之家,是悬浮中的灵魂的归宿。
3齐读5、6两节,这里写对“大海〞的复杂感情,思考这个意象的含义〔注意划出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来帮助理解〕
明确:大海是放牧灵魂的草原,是容纳自由精神的天地;是充满挑战的召唤;是引诱冒险的诱惑;是激发勇气开启智慧的未知世界。
4齐读7、8两节,这里重点写“风〞,思考这个意象的含义〔注意划出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来帮助理解〕
明确:风是鼓帆的动力,是赋予小船生命的源泉,是逗引人类张帆远航、自由漂泊的媒介。
5 9、10两节文字,写作者那种欲辞难离的矛盾。
仔细朗读这两段文字,划出那些表达他对大海、船和风的不舍之情的句子,并仔细朗读。
其实他“正如一个醉鬼,一生中离不开酒瓶〞一样,离不开大海、离不开他的船、离不开“吹拂着的风〞。
《我改变的事物》教案

《我改变的事物》教案一,浏览课文猜猜作者:我们平时看报纸读杂志的时候,往往是先了解作者,再读文章,今天我们来先读文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猜猜文章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扫描一遍,然后从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身份、长相、爱好等方面进行判断。
好,请你告诉我,作者的性别。
年龄。
学历。
身份。
长相。
爱好。
好,请看大屏幕,作者的名字叫做刘亮程,这是作者的长相,这是作者的介绍。
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
你们猜得怎么样,如果你觉得你们猜得还不错的话,请为自己鼓鼓掌。
二,再读课文讨论“改变”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改变世界,改变事物。
“我”改变了那些事物?按顺序把它们找出来。
(在荒野上挖两锨,把土包铲平,几年后……在平地上挖大坑,几年后,……为别人增收了几斤玉米、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在牛屁股上拍了一锨,赶走一头正在交配的黑公羊。
)我读一下最后第二小节,大家觉得这一节写作者改变了什么?哪一句话最值得玩味?村里的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劳动的?他们能理解作者的劳动吗?同学们怎么看待作者的劳动呢?作者怎么看待自己的劳动呢?在他改变了一个个事物时他是怎么想的呢?请跳读全文,找出一些能透露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
请猜测一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成就感)对吗?或许大家说的是对的,或许大家说的是错的,因为作者说“这时我内心……”作者改变了事物,什么改变作者?时间。
时间不仅改变了我,还改变了村里的一切,乃至世上的一切。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节,思考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1)在时间面前,人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渺小、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作者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深深地思考)(2)请大家把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体会作者有没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作者在写最后一句话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平和、坦然、幡然醒悟、大彻大悟)刘亮程究竟悟出了什么大道理?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干了那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一辈子所做的事往往都是小事,都是微不足道的。
《我改变的事物》教案

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和建议
01
给学生的建议
02
03
04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探 索新的领域和挑战自己。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 ,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学习和进步。
鼓励学生持续自我改变,追求更好的自己
激励学生的话语
“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因为每一次的经历都会让你变 得更加强大和成熟。”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收获和不足
课程不足
部分学生反映课程时间较短,希望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某些话题。
有一些学生表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
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和建议
对未来的展望 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实现自我改变和成长。
期待看到学生们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改变过程
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
01
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明确阐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
的参与热情。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02
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
利完成实践任务。
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和探索
03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和面对挑战,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
习和成长。
“你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你敢于挑战自己,就能够实 现更大的成就。”
“相信自己,坚持追求梦想,你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 想。”
THANKS
感谢观看
相关知识。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收获和不足
课程收获
学生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了自我改变的重要性和方法。
学生们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工具,如制定目标、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帮助 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改变。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刘亮程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
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
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
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
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
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
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
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
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
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
比如王家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
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
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
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导入在新疆那块遥远的土地上,有一群隐士。
他们的身份可能是一名裁缝,可能是一名猎人,也可能是一名农夫,他们昂扬地出行,悄悄地写书,于是成为了“住居新疆”丛书的某一个作者。
刘亮程就是这众多中隐士的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看看刘亮程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他又写出了怎样的作品?二、走进作者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这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自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
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刘亮程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来和他见个面。
(投影图片:荒凉的大漠中刘亮程独自站在蓝天下)看,这大漠中蓝天下站立着的男子汉就是刘亮程,他脚下坚实的土地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大漠上特有的广漠天空给了他深邃的思想。
(投影图片:刘亮程以一个破旧的小屋为背景的照片)看他身后的背景,这是他的家园,那样的质朴而真实。
他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并走向我们的。
三、读书要读出什么?(一)读懂作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来阅读全文:1、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故乡的具体事物:草,土墙,房子(破墙圈、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一小块泥皮······故乡的生活经历: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2、作者为什么要寻找证据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名家刘亮程散文名篇欣赏阅读

名家刘亮程散文名篇欣赏阅读刘亮程曾说,作品中一些很有哲理性的话都来自可爱的家人们。
他的散文作品并不多产,却是精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名家刘亮程散文名篇,供大家欣赏。
名家刘亮程散文名篇欣赏:最大的事情我在野地只呆一个月(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一个月后,村里来一些人,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
我们一走,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
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
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
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
鸟会把巢筑在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
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
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
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
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
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
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树落。
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
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
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
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
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来。
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
它们打算用八十七年,把这棵木梁蛀空。
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
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 .._高三语文教案孔若秋“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称为“乡村哲学家”,其中《我改变的事物》就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对普通人生命大彻大悟的哲理的典型,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豁达乐观的对待生活——笑口常开、笑容常带的理由。
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
所以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去正确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先筛选出文章传达的有关信息,再体味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态度,品味文本中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对这样通俗易懂而内涵深刻的文章,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浏览文章先猜外貌(学习快速筛选相关信息)鉴赏文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知人论世。
因为要真正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
所以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猜一猜作者的身份、年龄、身材、学历。
A,年龄:四十上下根据是:“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
”“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经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B,身份:农民根据是: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
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C,身材:瘦弱根据是:“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
”D,学历:不高。
(初中,没有进过大学)[ 亮出谜底](多媒体投影作者照片并介绍)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
二,细读文章,再猜性格(学习体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1,找出文中表达“我”的心理活动的词句。
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层含义。
“这也许就是命运。
”(“这”指代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指代上一句,“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
表达对自己不能干重活累活的无奈,自嘲自慰。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
”(讨厌只追求物质的人,认为他们是虚度岁月的不道德人。
一个人不仅应该尽自己热情参加劳动,追求物质享受,而且应该善于思考,有思想,有精神的追求。
)“这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
”(为自己无意间改变了世界高兴,说明“我”是一个热爱劳动并且积极思考其意义的人。
)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
(为自己无意间做的事改变了事物、给人带来了好处而得意。
)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
(为自己做了有意改变了事物而无害于社会的事而得意。
无意而为的事要善于思考它的意义。
)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
(坚信自己干的小事有意义。
说明一个人作每一件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
)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小事而自豪。
)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坚信自己扔木头这样的小事也有意义,因为它也改变了与此有关的一些人的行为,因此也影响着周围的事物。
)2,作者在文中说自己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把跟自己无关系的一个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去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这些小事不被周围的人们理解,可是作者还很得意地说这是改变的事物。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种情况的。
人家又是怎么评论的。
刘亮程(回答记者):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
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
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
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
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到最后它就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事了。
刘亮程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我全部的.写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村庄。
这个“村庄”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村庄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
这个村庄既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曾庇护了众多无处依附的心灵。
刘亮程因此赢得了众多的好评:著名文艺评论家蒋子丹这样评价,“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
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李陀说:“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
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林贤治说:“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3,(讨论,综合归纳)“我”是怎样一个人?(讨论,训练综合归纳能力)“我”是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一个不能干重活累活的农民,卑微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
只会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只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小事。
但又不是像普通农民一样仅以一幢好房子、壮牲口、农具、衣服等物质的享受为目标,而是不愿意虚度岁月,以追求精神的满足为乐,有自己追求,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我”常常为自己有意无意做的小事给人带来好处而得意、自豪。
所以,“我”是一个不仅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生活中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意义的人。
正因为能够不仅思考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也思考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因而,“我”是一个始终能够笑对人生,豁达、乐观地在乡村中恬淡地生活的睿智者——乡村哲学家。
,三,品读文章,体悟哲理(学习领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仔细阅读文章,讨论: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看起来很平常,但仔细体会却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哲理。
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很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A,“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
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我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这样闲逛一辈子。
” “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
”[ 蕴含哲理]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有意无意中干的小事,只要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你就可以得意自豪。
不必去计较别人是否理解你。
B,“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
”作者认为“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的生活是“虚晃荡一世”“不道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一生。
[蕴含哲理] 人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
人的一生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C,无意而做的小事:赶麻雀,钻进玉米地。
有意而为的小事:铲土包,挖土坑,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用铁锨拍牛。
赶走一头正在交配的黑公羊,扔木头。
(两类事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蕴含哲理] ①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只能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也值得自豪,因为它使世界上的事物发生了变化,②如果一个人无意间做的小事对人带来好处,也可以因此而得意;如果你有意做出努力,并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每个人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自己喜欢做的,只要对人无害,就都可以做。
D,“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
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
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
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
”[ 蕴含哲理]①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时间不可抗拒的改变着你,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人总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每一件事无意有意做的小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只要自己喜欢而对人无害的事就可以高兴,只要对人有益的事就可以自豪,人家理解不理解都不必在乎,你都可以笑对人生。
②虽然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是命运注定的,但只要善于思考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的意义,就是一个聪明的睿智的人。
③随着世界间的流逝,时间改变了人,但人在有意无意中也在改变着事物,改变着世界。
关键是一个人是否在改变世界上的事物中做有益于人的事。
四,拓展回味布置作业印度诗人泰戈尔《萤火虫》里写道:“天空没留下我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 可是刘亮程《我改变的事物》却说自己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留下江苏省金湖中学盖之勤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