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散文阅读2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文言语段翻译 (2) Word版含答案

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文言语段翻译 (2) Word版含答案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语段翻译训练(江苏)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亦运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译文:(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译文:(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译文: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1)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译文: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

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以卫鞅为左庶子,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有删改)(1)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译文:(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文:(3)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4.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九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九

专题九精准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幽灵的对话[阿根廷]博尔赫斯他是在1877年一个冬天清晨,从英格兰南部到这里来的。

脸色红润,体格健壮,身材肥胖,戴的是一顶圆筒高帽,穿的是一件奇怪的羊毛披肩,中间有一道开口。

一群男人、女人和孩子急切地等待着他。

他们中间许多人的脖子上,都有一道红线那样的伤痕;另外有一些人,则没有了脑袋,走起路来晃晃悠悠的,像在黑暗里行走。

逐渐地,他们围住了这个刚刚来的人。

人群里,有一个什么人高声骂了一句脏话,但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恐惧,使他们骂了一声就到此为止了。

这时候,有一个皮肤黝黑、眼睛像两只火炬的军人,走上前来。

他乱蓬蓬的头发和漆黑的胡子好像要把脸都吞没了。

十二三道致命的伤痕,刻在他的身体上,仿佛虎皮上的条纹。

那个刚来的人看见了他,突然变了脸色,后来,还是迎上前去,伸出了手。

“看见这样尊贵的一个战士,为背信弃义的刀刃所击倒,怎么不教我伤心!”他神色自若地说,“然而,我将命令逮捕那些参与这场屠杀的帮凶,清洗他们的罪行,也好使我内心感到满意!”“如果你说的是桑托斯·佩雷斯和雷纳兄弟俩,那么我希望你要知道,我已经感谢过他们了。

”这个浑身是血的人庄严地说道。

那个刚来的人瞧着他,似乎怀疑他是在开玩笑或者是吓唬人。

但是基罗加继续往下说道:“罗萨斯,你确实从来不了解我。

既然我们的命运如此不同,你又怎么能了解呢?你曾有幸主宰过一座面向欧洲的大城市。

而我的命运却是在美洲的穷乡僻壤打仗。

我的世界有长矛、杀声、沙原,以及在荒僻的地方所取得的几乎是不为人知的胜利。

这些东西能博得什么名声?然而我在人们的记忆里活着,而且还要继续活许多年,因为我是在一处名叫雅科悬崖的地方,被几个手执长刀的骑马的人,在一辆驿站马车里被杀害的。

我不得不感谢你赐给我这样古怪的死法。

”罗萨斯已经恢复了自信,傲岸地望着他。

“你真是一个浪漫的人,”他说,“身后的荣誉并不比同代人的夸赞有更多的意义;尽管同代人的夸赞也不值什么,只要花几个小钱就能得到。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专题二散文阅读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含解析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专题二散文阅读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含解析

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时间:45分钟分值:33分)题组一语言连贯1.(2017·江苏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________。

“帘外雨潺潺”。

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

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________。

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

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

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________。

似乎天地荒芜,________。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②但隐隐然自有一种淡而高远的孤清③则是觉察人生苦闷后的洒脱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A.④①③②B.④③①②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解析从材料首句两个分句的意义和结构可知,第一处横线必须选第③句;从第三处横线前的句子“虽不得意”,可知后面第三处必须选第②句;据此可排除其他三项。

答案 C2.(2017·江苏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三第二次质检)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那么一天你来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没有高楼林立的触动,________,和大多数滇西北群山之间的村落一样,这里的人和自然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生生息息。

①没有生活在城市里的鸟儿的绝望和目光的黯淡②这里只有皮肤黑黝黝,笑容却自然得像没有瑕疵的天空,云是滴答的,心情是愉悦的③这里只有连绵不断的山峰,湛蓝的天,成片成片,绿得当你看上去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④没有人潮涌动,这涌动像极了钱塘江涨潮的场面⑤她只是依偎在大山深处的一个村落A. ④①②③⑤B. ①④⑤③②C. ①②④⑤③D. ④②⑤①③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和。

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散文阅读 (1) Word版含答案

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散文阅读 (1) Word版含答案

2018届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江苏)一、写景状物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西敏大寺(节选)[美]华盛顿·欧文①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

岁云将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

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

②我是从西敏学校的内庭走进去的,先走过一条弧顶的矮矮的长廊,墙壁很厚,墙上有圆孔,略有光线透入,廊中幽暗,似在地底行走。

黑廊尽头,我远远地可以看见里面的拱廊。

我从当年僧院遗址那条路进入古寺,景象分外凄凉,我心也更适宜于往凄凉方面冥想了。

拱廊仍旧保留几分当年的幽静出世之慨。

灰色的墙壁受霉气所蒸,已经显得斑斑驳驳,年代已久,颓坏之象,也很明显。

墙上长了一层白苍苍的苔藓,非但上面的碑文不可读,连骷髅像以及别种丧用标志都模糊不清了。

弧顶上布满雕刻花纹,可是斧钻的痕迹,也已模糊;拱心石上面雕有玫瑰花,可是当年枝叶茂美之状,已经不可复见。

每样东西都可以看出年久衰败之象,可是即使处在颓朽之中,依然不乏动心悦目之处。

③一道带有秋意的黄色阳光,正从拱廊的方场上空倾泻下来,照耀着场中央一块稀疏的草圃,同时把拱廊的一角抹上一层阴郁的光辉。

从拱廊之间,向上望去,可以瞥见一抹蓝天,或一朵游云,还有那镀着阳光、伸向碧空的寺顶尖塔,也巍然在目。

④我踯躅于拱廊之间,时而默想着这幅辉煌和颓败的景象,时而竭力去辨认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

我脚下的铺道都是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个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很粗陋,经过好几代人的践踏,差不多已磨损殆尽。

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遗像,他们的墓志铭都已磨光,只剩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也无疑是后来重刻的。

我停留了一会儿,对着古人这些残缺不全的遗迹,不禁幽然沉思。

它们就像几艘烂船,被时间的洪流冲到了遥远的此岸:它们并不告诉你什么故事,只表示这几个人曾经活过,现在已经不在。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训练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训练

二轮复习专项训练系列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精炼一散文(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片阳光林徽因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

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

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

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约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

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

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

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村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

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

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

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

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

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

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

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色的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央着一个开敞的厅堂。

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

西头是婶婶的住房。

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

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

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

猜想着,等候着,布望着人来。

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散文阅读 (3) Word版含答案

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散文阅读 (3) Word版含答案

2018届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江苏)一、议论说理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迟行蒋勋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

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

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

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

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停留。

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

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

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

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

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

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

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

步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转移,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

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七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七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七精准赏析散文表达特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隆兴寺铁凝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

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

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父亲讲过的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

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

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山。

几年前他做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

我只是答应着。

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

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

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像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

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

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

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

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

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似乎也皆为那大佛而来。

大佛高20余米,浑身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

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慑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

它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到它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

人在它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它的脚下。

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

人对它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

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

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六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六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六精准把握散文中重要词句的内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横八字巷的人们黄蓓佳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米,窄到至多两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

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

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中。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端午包粽子,熏艾草。

中秋吃月饼。

重阳买一块枣泥糕。

立冬要吃汤圆。

腊八肯定煮腊八粥。

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

“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

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

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江苏) 一、叙事写人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先 父 刘亮程 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他打呼噜,很费劲地喘气。看他弓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对我说一句话。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巍巍伸出一只青筋暴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又抖抖地勉力去抓住。听他咳嗽,大口喘气——这就是数年之后的我自己。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父亲在前面趟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40岁时该做什么,50岁、60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 可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我活得比你还老的时候,身心的一部分仍旧是一个孩子。我叫你爹,叫你父亲,你再不答应。我叫你爹的那部分永远地长不大了。 多少年后,我活到你死亡的年龄:37岁。我想,我能过去这一年,就比你都老了。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会活得更老。那时想起年纪轻轻就离去的你,就像怀想一个早夭的儿子。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我的女儿只看见过你的坟墓。我清明带着她上坟,让她跪在你的墓前磕头,叫你爷爷。你这个没福气的人,没有活到她张口叫你爷爷的年龄。如果你能够,在那个几乎活不下去的年月,想到多少年后,会有一个孙女伏在耳边轻声叫你爷爷,亲你胡子拉碴的脸,或许你会为此活下去。但你没有。 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就像你需要一个儿子,当你死后,我还在世间传播你的种子。你把我的童年全带走了,连一点影子都没留下。 我只知道有过一个父亲。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 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 你去世后我所有的童年之梦全破灭了。剩下的只是生存。 到了40岁,我对年岁突然没有了感觉。路被尘土蒙蔽。我不知道40岁以后的下一年我是 多大。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在那里,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晚饭的香味飘在院子。我们记住的饭菜全是那时的味道。我一生都在找寻那个傍晚那顿饭的味道。我已忘了是什么饭,那股香气飘散在空气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等父亲的影子伸进院子,等他带回一身尘土,在院门外拍打。多少年后,他早不在人世,我们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他。我们叫他父亲,声音传不过去;盛好饭,碗递不过去。 你死去后我的一部分也在死去。你离开的那个早晨我也永远地离开了,留在世上的那个我究竟是谁。 我将在黑暗中孤独地走下去,没有你引路。40岁以后的寂寞人生,衰老已经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在年老腰疼时,怎样在深夜独自忍受,又在白天若无其事,一样干活说话。在老得没牙时,喝不喜欢的稀粥,把一块肉含在口中,慢慢地嗍。我身体迟早会老到这一天。到那时,我会怎样面对自己的衰老。父亲,你是我的骨肉亲人,你的每一丝疼痛我都能感知。衰老是一个缓慢到来的过程,也许我会像接受自己长个子、生胡须一样,接受脱发、骨质增生,以及衰老带来的各种病痛。 但是,你忍受过的病痛我一定能坦然忍受。我小时候,有大哥,有母亲和奶奶,引领我长大。也有我单独寂寞的成长。我更需要你教会我怎样衰老和死亡。 父亲,我如今多想听你说一些道理,哪怕是老掉牙的,我会毕恭毕敬倾听,频频点头。你不会给我更新的东西。我需要那些新东西吗?父亲,我渴求的仅仅是你说过千遍的老话。我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坐在你身旁,听你呼吸,看你抽烟的样子,吸一口,深咽下去,再缓缓吐出。我现在都想不起你是否抽烟,我想你时完全记不起你的样子。不知道你长着怎样一双眼睛,蓄着多长的头发和胡须,你的个子多高,坐着和走路是怎样的架势。还有你的声音,我听了八年,都没记住。我在生活中失去你,又在记忆中把你丢掉。 现在,我在你没活过的年龄,给你说出这些。我说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你在听。我也在听,父亲。 5.作者为什么说“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 答: 6.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 答: (2)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 答:

8.本文最后两段写到“我”失去了父亲,又说“我”和父亲依然在相互倾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精析 5.①“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听;②中年的“我”更需要父亲教会“我”如何从容面对衰老和死亡;③中年生活的迷茫需要父亲给“我”精神、情感上的慰藉。 6.通过细节描写,想象(虚写)一个平常父亲老年的境况,苍凉中更显拥有父亲的温馨;引出下文有关“先父”的叙议;反衬“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的悲哀,突出了“先父”短暂的生命和“我”的怀念和痛惜。 7.(1)“我”的生活有父亲的痕迹,但父亲已经去世了。 (2)父亲去世后,“我”无法从父亲的老年生活情形里看到自己的未来,而对父亲的追忆却让“我”时刻回想起童年时光。 8.父亲已经逝去,“我”已经记不得父亲的模样和声音,但“我”永远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慰藉,血浓于水的亲情永留人心。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失去也是必然的,但它们可能会转化为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永留我们心中,永久影响我们。

二、叙事写人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陋 巷 丰子恺 以前读到颜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时,常疑所谓“陋巷”大约是一条坍圮、龌龊而狭小的弄。及到了杭州,看见了巷的名称,才在想象中确定颜子所居的地方,大约是这种巷。其中有一条陋巷,我只到过三次,不过印象很清晰。 第一次到这陋巷,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在杭州读书。我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在出家前的某日,带我到这陋巷里访问马一浮先生。走进老屋,一番介绍后,我就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我其实全然听不懂他们的话,只是假装静听的样子。好在我可以偷看这位初见的马先生的状貌:头圆而大,眼睛炯炯发光,上眼帘弯成一条坚致有力的弧线,须髯从左耳根缘着脸孔一直挂到右耳根。我当时正热衷于木炭画,觉得他的肖像宜用木炭描写。我正在这样观察的时候,他突然发出哈哈的笑声。我惊奇他的笑声响亮而愉快,同他的话声全然不接,好像是两个人的声音。他一面笑,一面顾视我。我不知可笑的理由,只得再假装领会的样子,强颜作笑。他们当然不会拷问我领会到如何程度,但我深感羞愧。从进来到辞去,一直感觉自己是个傀儡,冤枉地被带到这老屋里来摆了几个钟头。 第二次到这陋巷,是在做傀儡之后十七年。这十七年里,我东奔西走,糊口四方,多了妻 室,少了母亲。那一次,我代李先生送两块印石去。陋巷照旧是我所想象的颜子的居处,老屋也照旧古色苍然。马先生的音容和十余年前一样:坚致有力的眼帘,炯炯发光的黑瞳,和响亮而愉快的谈笑声。但是听这谈笑声的我,已与前大异了。方言不再成问题,我对于他的话也完全懂得了。上次做傀儡的苦痛,这回已经没有,可是我另感到一种更深的苦痛:初失母亲,心中充满了对于无常的悲愤和疑惑。可自己无法解除这悲和疑,生活便堕入了颓唐的状态。每天为了糊口读几页书,写几小时稿,吸半听美丽牌香烟。 马先生和我谈起我所作而他所序的《护生画集》,勉励我。知道我抱着风木之悲,又为我解说无常,劝慰我。其实我不须听他的话,只要望见他的颜色,已觉羞愧得无地自容了。我局促不安,坐了约一小时就告辞,叫了一辆黄包车,不问价钱,跨了上去。回到旅馆的时候,想起所访问的主人,热烈地感到畏敬的亲爱。 第三次到这陋巷,是在上星期。这回是我自动去访问的。马先生照旧孑然一身地隐居在那陋巷的老屋里,两眼照旧炯炯发光,谈笑声照旧愉快。但使我惊奇的是,他的深黑的须髯已渐近白色。我心中浮出“白发不能容宰相,也同闲客满头生”之句,又悔不早些常来亲近他。如今母亲去世三年多了,我的心似已屈服于“无常”,生活也就从颓唐中爬起来,想对“无常”作抵抗了。我在古人诗词中读到“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咏叹无常的文句,不肯放过,把它们翻译为画。以前曾寄两幅给马先生,近来想多集些文句来描画,预备作一册《无常画集》。我把这意思告诉他,请他指教。他欣然地指示我多找些佛经和诗文集,又背诵了许多佳句。最后说:“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他这话把我从无常的火宅中救出,使我感到无限的清凉。当时我想,我画了《无常画集》之后,要再画一册《常画集》。《常画集》不须请他作序,因为自始至终每页都是空白的。 这一天我走出陋巷,已是傍晚时候,岁暮的雨雪充塞了道路。我独自在路上彷徨,回想不问价钱跨上黄包车那一回,又回想做几小时傀儡那一回,似觉身在梦中。(有删改) 5.作者前两次到陋巷访问马先生时,为什么深感羞愧?请简要说明。 答:

6.文中多次写到马先生的外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7.请理解文中画线句蕴含的深意。 答: 8.作者在与马先生的交往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意加以探究。 答:

答案精析 5.①第一次羞愧是因为内疚自己听不懂他们的谈话而又装腔作笑。②第二次羞愧是因为感到自己陷于风木之悲而不能自拔,与马先生对世事的淡然态度相距甚远。 6.①表现马先生乐观开朗、坚毅豁达的性格,突出马先生对作者人生的积极影响。②须髯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珍惜时光的感慨,加深了他对人生“常”与“无常”的理解。 7.①“无常”是具体的、有限的人生现象,所以容易画;而“常”是普遍的、无限的人生状态,所以不容易画。②“无常”是人生的一部分,本是人生常态,人不必为之困扰。③这句话表现了马先生内心的释然和对人生的彻悟。 8.①虽身处“陋巷”,但要有安贫乐道之心。②思想的成熟、人生的成长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③人需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④要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