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准确全面的概括要点”提升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针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的恩典甘典江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
象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
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
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
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
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
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
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
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
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
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
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
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
散文阅读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题型二:概括文本主旨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 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 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 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能力
典型例题:李万华《雨水》
整体内容概括“三方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即抓住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 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 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 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 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 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 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
考情分析
“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 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 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 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 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 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练习题:小说、散文的构思比较融会训练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练习题:小说、散文的构思比较融会训练一、(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奔生李永康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
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
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
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
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
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疼爱和无助,让我不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
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
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我关进黑屋子。
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带着你过日子。
时间长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
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妈的名义拍的电报“家中有急事速回”而被抓来的。
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
妈妈说,我以为,把衣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
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就出不去了。
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
我这样安慰妈妈。
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
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
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
那饭有一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
哭过后,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
有时候她也莫名其妙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时演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精准答题:专题二散文阅读学案二第3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6分)文本一:新校舍(节选)汪曾祺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
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
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
菜多盐而少油。
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作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
土墙,铁皮顶。
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
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
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
椅子是特制的。
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
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
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
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
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
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
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
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
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
他教我们宋诗。
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
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
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
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
我上过他的“楚辞”。
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概括内容主旨

题型点拨
(5)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 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2.规范表述 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 (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叙事 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抒情散文 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是本文描述 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对点题型
1.简要概括荒岛的“身世”。
答案 (1)建成及赐名:康熙年间修建熙春园,道光把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 园,赐予皇四子咸丰。 (2)当时形制: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 (3)成为废墟过程: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慈禧重 修圆明园,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可用之材;后重修计划成泡影,近春园被遗弃,沦 为废墟。 (4)新生: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寂寞无主,黄昏 独愁。沉寂百年之后,清华师生赋予了其新生。
题型点拨
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 的情感。具体途径如下:
(1)找准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 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
(2)聚焦情感语言。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定和摘录出这些情 感语言,具体体会。
⑭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 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寂寞无 主,黄昏独愁。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2025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 专题二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

专题二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这个“缘由”是什么?答案: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利用御用文人制造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2.从《秦腔》一文来看,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各是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答案:(1)特点:①秦地,八百里秦川,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②秦人,民性敦厚、直率;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敢爱敢恨,能享大乐。
③秦腔,大喊大叫,高亢激越,雄浑奔放,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联系: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予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予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②一方水土、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秦地的厚重辽阔,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
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
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归纳概括的原则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这样可以防止归纳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
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内容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概括时要注意整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3.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把文中没有体现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准确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一、信息检索提炼“三方法”二、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
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对全文思路进行梳理,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2022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2 散文阅读 第5讲 概括内容要点__删繁就简提炼要点

第5讲概括内容要点——删繁就简,提炼要点(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采菊东篱说到今古禾自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金句横空出世,菊花就和东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仿佛此前居无定所、被屈原先生当作夕餐的“秋菊之落英”,终于在陶渊明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以后的诗人,再见菊花时,也总会想到它已名花有主,心有所属。
比如唐代的元稹在表达对菊花的偏爱时,先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再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而诸如“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等以“东篱菊”称呼菊花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喜欢以花草自喻,托物言志,菊花在他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
所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这种不畏严寒、傲霜而生的品质,也让菊花跻身“花中四君子”之列。
菊花是高颜值的观赏植物,曾被誉为“芳薰百草,色艳群英”。
观其外貌,其花型可分为翻卷型、莲座型、飞舞型、龙爪型等。
是的,菊花都是一簇一簇的,重重叠叠,丝丝絮絮,环抱成团,正是这股向心力和“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品格,才成就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阔之美。
当然,菊花的颜色也有多种,或“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或“孤丛色似霜”,都带着一种高冷范儿。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譬如“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宁可枝头抱香死”等。
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
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
即便秋天开花时“蕊寒香冷蝶难来”又能如何呢?和菊花气质颇相近的林黛玉曾问菊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然万物有时。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巩固训练】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准确全面的概括要点”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依稀荷塘李建臣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②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③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
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
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二校门,三拱牌坊中西合璧,作为清华标识和象征嵌入国人记忆;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④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⑤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
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
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⑥真是造化弄人。
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
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⑦秋风瑟瑟,暮雨潇潇。
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
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
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了。
⑧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
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
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
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
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
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
⑨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
碑铭揭开了荒岛身世。
⑩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
道光在位时,把其中的熙春园辟为两处。
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
⑪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
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
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⑫咸丰从这里走向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
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继位不久即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
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俄割走大片土地。
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
⑬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提出了重修圆明园的构想。
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创意。
于是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
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⑭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
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
寂寞无主,黄昏独愁。
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⑮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
⑯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
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
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
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
⑰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
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
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
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
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大了一丝希望。
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⑱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
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
⑲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选自2018年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1.简要概括荒岛的“身世”。
答案(1)建成及赐名:康熙年间修建熙春园,道光把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咸丰。
(2)当时形制: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
(3)成为废墟过程: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慈禧重修圆明园,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可用之材;后重修计划成泡影,近春园被遗弃,沦为废墟。
(4)新生: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
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寂寞无主,黄昏独愁。
沉寂百年之后,清华师生赋予了其新生。
2.细读第⑰⑱段,请简要概括作者的感悟。
答案(1)荷花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独善其身清净无染,为世界增添亮色,增加风景,增大希望。
(2)荷花月下的绽放,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因慕名荷塘而崇敬神往。
因荷塘荒芜而怅然若失。
因荷塘身世而挂念亲近。
因荷塘新生而觉悟欢欣。
4.请概括本文主旨。
答案本文通过对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前世今生变化的生动描述,表达了对荷塘新生和现在的美丽的欣喜,并从中感悟到:荷花只有在举世混浊中实现月下的绽放,保持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能为世界增添亮色,从而走近恬淡无为的生命本质。
二、【2020·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香香的端午谢冕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
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
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
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
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
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
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
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
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动机,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
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
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
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
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
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
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
“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
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
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
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
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
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
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
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
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
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
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
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
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
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5.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
“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答案】4.B5.①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
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
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
②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
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端午节庆也都贴。
③端午的诗情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例如龙舟竞渡和包粽子。
6.①引用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梅花落”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日仪式充满诗意;②引用董平章的诗,可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③文章多处引用古诗,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