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
扬剧的历史传承及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

I . 扬剧是扎根在当地的土壤 中发芽和成长的 。扬剧起 源于民间广 为流传的香火戏与花鼓戏。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 中影响遍及扬州地 区和苏北一带。 香 火戏与花鼓戏 凰熳融 合在一起形成 了中国戏 曲大家庭中的一员。 目前扬剧艺术 在扬州 、 泰州 、 镇江 , 乃至苏南地 区及 上海仍广 为流传 。 有
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 2 . 扬剧的传统剧 目被广大群众认可及喜爱 。扬剧剧 目
充分 发挥扬剧骨干 中坚力量的艺术创造力和坚持 “ 二为” 方向的积 极陧 , 以及“ 周周看扬剧 ” 宣传面的扩大使得扬剧 的两个效 益得 以显著提高 。 2 . 社会 的关爱使得扬剧艺术更能有效 地扎根和 推广 。
的扬剧 工作者 , 在十余年 的艺术实践 中通过对戏 曲理论的 学习 , 结合工作实际对扬剧 的传承与发展产 生了一些不成
们逐渐开始追求 陕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 而扬剧 目前还 是一种 『 曼 节奏 的表现方式 , 在青 少年 当中受欢迎程度还较
低。
三. 扬剧 的历 史发 展机 遇
上升到了一个 全新 的高度 。 通过传统与现实相结 合抢 占文
国 。1 9 6 1 年创作的现代戏 《 夺印》 乡土气息浓厚 , 适应 当时
形势 , 受到普遍好评 。 以上经典剧 目举不胜举 , 客观反映了
扬剧适应社会的能力。
化高地新编了剧 目《 史可法》 、 《 真假二 十四小时》 、 《 县长与 老板》 、 《 青春树》 、 《 十把 穿金扇》 等剧 目。无论是社会 好评
1 .政策上的扶持使得扬剧 艺术的社会影 响力 日益增 强。2 0 0 6年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 布 . 扬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是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1. 扬州传统文房四宝制作技艺:扬州传统文房四宝分别是“宣纸、徽墨、歙砚、笔”,这些文房四宝制作技艺代表了扬州的传统工艺水平。
宣纸是扬州的特色纸种,以其纸质清洁、质地韧性强而闻名;徽墨是扬州著名的墨制品,制作工艺精湛;歙砚是扬州的传统砚台,以其材质坚硬、纹理美观而受到青睐;扬州笔是扬州著名的毛笔,其制作工艺精细,笔尖水流畅,被誉为“一支笔就能书法天下”。
2. 扬州字画技艺:扬州字画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扬州字画技艺包括扬州水墨画、篆刻、丝绸刺绣等。
扬州水墨画以梅花、竹子和牡丹为常见题材,画风质朴自然,形象生动;篆刻技艺传承了秦汉时期的刻石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扬州丝绸刺绣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细致。
这些传统技艺对扬州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扬剧(扬州评剧):扬剧是扬州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扬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扬剧以其婉转悠扬、别具一格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而闻名,充满了江南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琴打、弦韵、双快、高快等技艺独特的唱腔表演技巧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4. 扬州刺绣技艺:扬州刺绣是扬州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扬州刺绣以其精美的图案、色彩鲜艳以及绣品工艺卓越而闻名于世。
扬州刺绣的图案主题多样,包括花卉、人物、景物、动物等,表现了扬州地域文化以及江南地方特色。
其制作过程复杂精细,注重细节,采用丝线进行针法刺绣,使得绣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5. 扬州民间音乐舞蹈:扬州民间音乐舞蹈是扬州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扬州民间音乐舞蹈包括扬州花鼓、兴化蓬莱阁、狮舞等,这些舞蹈形式以其欢快的节奏、精彩的舞姿和丰富的表演内容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扬州地方戏—扬剧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坐唱艺术,曲牌 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有短曲有套曲。其 音乐唱腔和演唱技法,现为花鼓戏所吸取, 后为扬剧音乐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 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杭 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局 面。上海为大都市,与扬州并不接壤,但 却拥有大量扬州移民,以“三把刀”(理发 、厨师、修脚)为代表的服务行列,更是 扬帮人的天下。扬州的市井文化和乡土文 化相应进入上海,便使上海也成为扬州地 方戏曲的又一重要流行地域。“大、小开口 ”在上海时又分别称“维扬大班”和“维扬文戏 ”。民国二十年(1931)“大、小开口”艺人 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 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 流。
《烟花三月》
江泽民说:
扬州是我名城 。”
扬州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 区,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扬州地方戏— —扬剧自然有她那传奇般的故事,下面进入 今天演讲的正题:扬剧。
扬剧
扬剧由来及发展 走向成熟 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曲牌 角色行当
角色行当
扬剧虽属地方小戏,但角色行当齐全,有生、 旦、净、丑。
在花鼓戏、香火戏并行时期,花鼓戏以旦和丑 为主,香火戏则重生角。在花鼓戏中,丑一直居于 主导地位。当时花鼓戏大多在广场演出,开锣均由 丑带领小旦跑台子,招徕观众,并在戏中不断地用 丑插科打诨。维扬戏时期仍具"三小"特色,并向京 剧学习了角色分行、武打技巧、服装、脸谱等。至 此,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 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
《玉蜻蜓》
扬剧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四百多个,经整理、 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其 中,50年代的《百岁挂帅》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纪录 片,60年代的《夺印》(《恩仇记》)被几十个兄 弟剧种剧团移植上演。《鸿雁传书》是扬剧著名演 员高秀英以唱工擅长主演的单折戏,曾被灌制成唱 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另外,新编传统戏《包公 自责》演出后也颇得好评,为外省的剧种所移植。 还有80年代的《皮九辣子》、90年代的《巡按还乡 》等也都是轰动全国戏曲界的优秀剧目。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清曲】唱响春天小调文化追溯扬州清曲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至今六百多年历史。
扬州清曲南北交融,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民间曲种之一。
上榜理由扬州清曲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曲艺品种之一,底蕴丰厚,有500多种曲目,140多个曲牌。
脍炙人口的《好一朵茉莉花》的音乐源头即来自扬州清曲中的曲牌鲜花调。
但是,当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曲种由于种种原因已处于艺人流散、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
业界感言广陵区文化局局长徐超:“扬州清曲作为扬州区域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作为江苏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申报的。
这次能够成功上榜也表明国家对扬州清曲的高度认可,是对长期从事清曲研究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将为清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扬剧】要把全国当舞台文化追溯扬剧是在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
至20世纪初以来,扬剧得到迅速发展和流行。
上榜理由扬剧产生于民间,以扬州方言念唱,具质朴、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擅长表现中下层普通百姓喜怒哀乐。
近10多年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移,扬剧已处于濒危状态。
业界感言扬剧团团长陈年生:“明天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带给全团的工作人员!扬剧根植于民间,历史悠久。
此次上榜给扬剧团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也带来了压力,扬剧团的全体工作人员也将继续努力,不仅让扬剧在扬州地区繁荣,也要在全国唱响。
”【扬州评话】“活化石”再萌生机文化追溯扬州评话是用扬州说表的曲艺曲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扬州评话有传统书目65部,代表性书目有《水浒》、《三国》等。
自清代以来,其风格流派众多,近现代最著名的流派,是以王少堂为代表的“王水浒”,以康重华为代表的“康三国”。
上榜理由扬州评话是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活化石。
正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所以俄罗斯、丹麦、日本等国都不乏扬州评话的研究者。
业界感言市曲艺团团长周寿泉:“真的吗?什么时候?太好了!这是扬州评话艺术的一件大喜事,每一个扬州曲艺工作者都会为之而激动!此次能够上榜也是对扬州评话的一种肯定,将会为扬州评话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扬州地方戏—扬剧

200非 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谢谢!
11— 勘查—3班 赵欣
扬州香火不用丝弦乐器,以大锣大鼓伴奏,主要 曲调有[七字唱]、[十字唱]、[风宫摇橹]、[赶山塞海]、 [刘决子]等三十多种,均粗犷有力、高亢激昂。 除此之外,扬剧还从民歌和其它戏曲剧种吸收 并改造一些曲调,如[打牙牌]、[十杯酒]、[扬柳青]、 [武城调]]等,它们都已成为扬剧音乐的组成部分。 以上多种来源的音乐曲调,经过长期舞台实践, 已逐步形成统一、和谐、完整的音乐体系。现代扬 剧常用曲调有[梳妆台]、[滚板]、[数板]、[补缸调]、 [哭小郎]、[剪靛花]、[叠断桥]、[探亲调]。
扬剧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 花鼓、扬州香火等三个方面的一百多种曲牌,扬州 清曲占主导位置,其中如[满江红]、[梳妆台]、[剪靛 花]、[银钮丝]等,均为扬剧的主要曲牌 。 扬州花鼓的曲调在戏剧性的舞蹈表演中产生, 音乐节奏明朗,适宜刻画喜剧人物,具有欢乐、明 快、幽默的风格。发展为花鼓戏后,其代表性曲牌 如《夫妻种麦》中的[种麦调]、《王小楼磨豆腐》中 的[磨豆腐调]、《瞎子算命》中的[算命调]等,后来 均为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特点
扬剧的表演艺术,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
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 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方面又 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 声腔吸取养料。 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说到它唱腔刚柔并 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 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 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曲牌
角色行当
扬剧由来及发展
扬州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大批的豪商巨 贾、文人雅士云聚扬州,为扬剧这戏曲的发展奠定 了经济和人文基础。那是的豪商喜欢办堂会搞娱乐, 请个戏班在家唱堂会来娱己娱人,这就是扬剧产生 的社会基础。
扬州扬剧名家名段

扬州扬剧名家名段扬州扬剧,又称扬剧,是中国江苏省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五代时期的扬州,宋朝时期开始形成,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胡兰粉”,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扬州扬剧历史上有不少名家辈出,他们也努力推动了这门戏曲剧种的发展及改革,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他们:一、陆郊:陆郊,字贺邦,原籍江苏泰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随祖父贺兴伯迁居泰州,享受官职,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的著名剧作家、改革家、导演和演员,也是扬剧文学及戏曲舞台艺术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以清宫剧《割据》、《苏州府》及宋唐历史剧《太平永乐大全》受到了众多剧迷和老牌派扬剧爱好者的喜爱,并在1708年被康熙皇帝提升为“太师十五等”崇文贡士,改制为“兼御史”。
二、张士俊:张士俊,字元诒,江苏宜兴人,清朝时期扬剧大师,原籍江苏宜兴,有“连环家”之称,是扬州扬剧的重要改革家,也是一位有社会影响力的名家。
他将把立体戏融合进来,使桥段有一定的段子感,成立了脚令明暗,后人称他为“脚令之祖”。
此外,他还著有《碧紫堂改良法》、《卧铁窗集》等作品,他的《扬州扬剧初步》被誉为“扬剧流芳起点”和“艺术的经典”,其成就被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最为彰显。
三、丁日清:丁日清,字存明,号芝龄,江苏句容南阳人,清朝时期的扬剧名家,原为官宦之家,后因病进退,转习艺术,家道渐衰。
丁日清在扬剧上有很大的贡献,其长短句快准,体裁非常丰富,把两种扬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扬剧之祖”和“改革之祖”。
他的代表作有《江青受佛法》、《今昔百花县》、《邵氏孤女》等,他的艺术生涯也受到了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的推崇。
四、胡国杰:胡国杰,字子献,苏州泗阳人,清朝时期的扬剧名家,原籍江苏苏州,曾就读江苏扬州干学堂,后在江苏师范学校学习,擅长音乐理论。
胡国杰在扬剧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把两种扬剧的技巧融合在一起,又结合他的文学天赋,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赶府私话》、《苏州蘸印》等,备受赞誉,其无穷创新受到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的高度认可。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他们传承的宝贵财富。
以下是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一、扬剧扬剧是江苏地区的地方戏曲之一,也是扬州市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传统的扬剧唱腔婉转柔和,表演中自由发挥,极富创造性和艺术性,已成为扬州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二、扬州扇画扬州扇画也是扬州市的传统文化,它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深受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喜爱。
扇画讲究笔墨纯熟、线条流畅、色彩淡雅,富有文化内涵和扬州地方特色。
扬州扇画以人物、山水、花鸟、历史人物等为题材,注重结构和构思的合理和协调,开放式的表现手法和具有扬州地域特色的构图,绘制出了数百幅精美绝伦的扇画,展示了扬州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扬州民间音乐扬州民间音乐是扬州市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风格独特、曲调婉转的特色,在扬州地区备受欢迎。
民间音乐的演出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和唱、合唱、器乐等,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现力强的特点。
常常伴随着传统的民间活动,例如农历新年、婚礼、寿宴、庙会等场合演出,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扬州的文化形式。
四、烹饪技艺扬州烹饪技艺被誉为江苏烹饪技艺的代表之一,是中华传统烹饪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烹饪以技艺精湛、制作细致、调味适中、口感清香而闻名,更是远近驰名的特色餐饮之一。
扬州有着丰富多样的烹饪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扬州三绝——东坡肉、狮子头和鸳鸯翅,至今在扬州及全国享有盛名。
总之,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野生活性,是扬州市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让这些瑰宝在世代传承中获得长久发展,让人们更好地领略扬州市的独特魅力。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扬州市民的宝贵文化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将介绍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领略扬州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大明寺五雷音手工艺。
大明寺五雷音是扬州市大明寺的宝塔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五雷音手工艺是源于大明寺的佛教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
它是以造型小巧玲珑、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五雷音像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种工艺品制作技艺。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佛教文化,促进扬州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第二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扬剧。
扬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剧以其婉转优美的旋律、细腻动人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扬剧在演出形式、音乐、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乐”。
扬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促进扬州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扬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示了扬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决心和努力。
这些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将不断激发出新的文化创意和活力,为扬州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动力。
这些非遗项目也成为扬州市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
我是来自扬州的一名学生,因此我想介绍介绍我们扬州的非遗,扬州作为古代重要的都城,依傍大运河,发展迅速,乾隆七下江南成为历史佳话。
另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些千古名句也无不体现了扬州的环境优美与发展的盛况。
因此扬州具有许多的非遗,如扬剧.扬州评话. 扬州“三把刀”. 邵伯秧号子等等,而我最想介绍的是扬剧。
通过它来表明自己一些对非遗的看法。
扬剧作为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已经深入我们当地人的生活,无处不在。
它起源于江都一带的香火戏和花鼓戏,古代江都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陈放香案,烧香敬神。
后来,由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成份的做香火会,人们把主持香火会活动的人叫作“香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火”们的表演越来越精彩,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的故事,就成了戏剧,因为它起源于香火,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香火戏”。
又因为这种戏用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粗犷,人们又称它为“大开口”。
其剧目大多数由神书改编,曲调有三四十种之多。
古代江都人很喜欢吹唱香火戏,也爱看香火戏。
到清朝嘉庆年间,江都就建起了近30个专供演香火戏的万年台。
江都自古即为花鼓之乡,各乡镇逢年过节都有打花鼓、荡湖船、渔翁捉蚌、老汉推车、舞龙灯、踩高跷、送麒麟等习俗。
有不少精此技艺的民间艺人。
花鼓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开始由“打对子”、“踩双”,衍变为“二小”、“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花鼓小戏。
因为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人们也叫它“小开口”。
花鼓戏在江都城乡很流行,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像我们这一代的喜欢戏曲的人已经不多了,它主要的受听对象是我们奶奶和妈妈这一代人,因此它的发展是很成问题的,怎样才能让它继续的繁荣下去,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1.身处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当代社会,宣传是十分重要的。
如若白先勇先生携《青春版牡丹亭》登场时,没有那样的造势与宣传,恐怕难以达到那样轰动的效果。
现在,戏曲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走进校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另外,大街小巷常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戏曲脸谱、玩偶,在流行歌曲中穿插戏曲腔调,大型晚会中安排戏曲节目,戏曲相关的电影等等,对其发扬光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另外我们可以找些经典曲目如《香罗带》、《玉晴放到教材上蜓》、《喜娟》等,让它走进课堂,许多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扬剧,而是对它不了解,如果让它走进课堂,不失为让学生了解它的一个好方法。
若年轻人喜欢上了它,它就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
3.在我身边还存在一个问题,像我奶奶,她是想看扬剧的,但没地方看,看电视?电视一般被年轻人控制着,况且电视上也没有;电脑?这更不可能,上网她特不会啊,况且我们的农村也没发展到那个地步,说家家有台电脑。
只有在哪家老人过生日的时候看看,去看看,可以说是个奢饰品,因此到哪儿看也是个问题,这方面需要政府的力量,如在公园建设固定的戏台供老人免费的观看,并长期雇佣些艺人,这样也没钱赚准备改行的艺人提供一个平台,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但是要解决我们扬剧的发展问题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保护非遗也是的们应尽的责任。
只有靠大家的力量像扬剧一类的非遗才不会消失,得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