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易混淆中药材鉴别表

合集下载

60种同类易混中药的比较(中) - 药材百科

60种同类易混中药的比较(中) - 药材百科

60种同类易混中药的比较(中)- 药材百科茯苓与薏苡仁相同点:均能利水消肿,健脾渗湿,用治水湿内停诸证及脾虚证。

不同点:薏苡仁性偏寒凉,善清湿热,并能除痹、消肿排脓,还可治疗风湿痹证,以及肺痈、肠痈等。

茯苓性平,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车前子与滑石相同点:均可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膀胱之小便淋漓不畅。

不同点:车前子还可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用于暑湿泻泄,目赤肿痛,目视昏花等。

滑石清热解暑、收湿敛疮,可用于暑热烦渴、湿温初起,湿疮、湿疹、痱子等。

干姜和生姜相同点:均能温中散寒,温肺止咳,同治胃寒呕吐、冷痛及肺寒咳喘。

相同之异点:干姜温里散寒力强,偏于温肺散寒而化饮。

生姜长于温胃止呕,尤善治胃寒呕吐。

不同点:干姜能回阳通脉,治疗亡阳证。

生姜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证。

附子与肉桂相同点:均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常用治里寒实证、虚寒证以及寒湿痹痛。

不同点:附子能回阳救逆,并长于温补脾肾。

肉桂长于温补命门,还能引火归原,温通经脉,并能鼓舞气血生长,治阴疽与虚寒性溃疡。

附子和干姜相同点:均能温肺散寒、回阳救逆,常用于亡阳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脾胃有寒泻泄。

不同点:附子并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可用于各种阳虚证及风寒湿痹证。

干姜回阳救逆不及附子,长于温中散寒,常用于中焦寒证,又有温肺化饮之功,用于寒饮伏肺证。

陈皮与青皮相同点:均能行气消滞,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不同点:陈皮性较平和,主理脾肺气滞,并能燥湿化痰,主要治疗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及湿痰、寒痰壅肺之咳嗽、胸闷等证;青皮善于疏肝破气,常用于肝气郁结、食积气滞及癥瘕积聚等证。

木香、香附、乌药相同点:均能行气止痛,可治气滞腹痛。

不同点:木香善行脾胃、大肠气滞,兼消食健胃,可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痢疾里急后重等证;香附长于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为调经之要药,多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乌药长于散寒止痛、温肾,多用于治寒凝气滞而致的胸胁脘腹诸痛、寒疝腹痛以及肾阳不足而致的小便频数与遗尿。

五种易混淆中药材的鉴别与应用

五种易混淆中药材的鉴别与应用

4 1
述 公 式 确 定 L值 时 , 避 免 上 述 不 正 确 的 理 解 , 确 应 以 立 一 个 正 确 的 , 合 我 国 药 品 生 产 实 际 水 平 的 细 菌 内 适 毒 素 限 值 , 细 菌 内 毒 素 检 查 法 这 一 先 进 的 、 学 的 使 科
方 法 在 我 国 得 到 较 快 推 广 、 用 , 保 证 药 品 使 用 安 应 既 全 , 有 利 于 药 品 生 产 , 小 与 先 进 国 家 的 差 距 , 于 又 缩 便
5 葡 萄 糖 注 射 液 稀 释 成 8 t / 溶 液 , 5 葡 萄 % 0L ml g 以 % 糖 液 为 空 白 , 不 同 时 间 测 定 稀 释 液 的 吸 收 度 ( 表 在 见
2) 。
表 2 利 多 卡 因 注 射 液 紫 外 吸 收 度 值
硝 酸 甘 油 注 射 液 是 缓 Nhomakorabea 急 性 心 肌 梗 塞 或 严 重 心
参 考文献 ( ) 略
至 刻 度 , 匀 , 成 2 / 溶 液 。 对 照 液 乙 : 密 吸 摇 使 mg ml 精
取 硝 酸 甘 油 注 射 液 l 置 10 容 量 瓶 中 , 5 葡 ml 0 ml 加 %
萄 糖 注 射 液 至 刻 度 , 匀 , 成 5 t / 溶 液 。 B、 摇 使 0L ml g C 液 : 酸 甘 油 注 射 液 l 分 别 与 蒸 馏 水 、 水 乙 醇 硝 m1 无 4 . 匀 。 供 试 液 丙 : 密 量 取 利 多 卡 因 注 射 液 m1混 精
稳 定 的 ;3 硝 酸 甘 油 由 薄 层 层 析 法 观 察 , 置 不 同 时 () 放 问 后 , 试 液 未 产 生 任 何 杂 斑 。 供 试 液 与 两 对 照 液 的 供 Rf 一 致 ( 值 均 为 0 7 ) 说 明 硝 酸 甘 油 与 利 多 值 Rf .3 。

十种易混中药的鉴别

十种易混中药的鉴别

十种易混中药的鉴别摘要】主要从性状方面介绍了龙胆与远志、猫人参与藤梨根、紫苏梗与青蒿梗、通草与小通草、水半夏与半夏、等几种易混中药材的区别,为实际工作中鉴别该类药材提供参资料。

【关键词】中药材混淆品伪劣品鉴别中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康复。

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加之某些中药饮片外形极其相似, 不易区别,因而在购销与调剂时极易混淆,造成差错事故,给病人用药安全带来威胁。

这类中药伪品与正品名字相似,功能主治相近,外观性状相仿,而市场价格相差很远,在销售使用中易混淆不清。

一些不法商贩利用这些特点,以次充好,以廉充贵,鱼目混珠,牟取暴利。

近年来,中药材品种混淆使用问题时有发生。

有的是名称相似易混,有的是外形相似易混,有的则因价格相差甚远故意掺混。

笔者将临床中遇到的一些常见易混品种药材的经验鉴别方法报道如下,仅供参考。

1 龙胆与远志二者来源不同。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远志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

龙胆饮片性状:“龙胆”为圆柱形的段,直径0 2—0.3era。

根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

具纵皱纹或横皱纹;质脆;切而皮部黄白色,木部色较浅,维管束点状环列。

根茎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3一lem,有的可见残茎、茎痕或根痕。

气微。

味极苦。

“坚龙胆”根表面棕褐色,覆有膜质易脱落的外皮,无横皱纹;切面皮部黄棕色,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维管束集生于中心部分。

根茎具片状易剥落的外皮。

远志饮片性状:为圆柱形的段,略弯曲,直径0.3~0.8cm。

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术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

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制后无刺喉感。

鉴别要点:龙胆药用部位包含根茎,外面常可见残茎、茎痕或根痕,口尝味极苦。

远志药用部位无根茎,苦味低于龙胆,但有辛味,且生品口尝有刺喉感。

常见中药正品伪品对照11

常见中药正品伪品对照11
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
表面为黄棕色或红棕色
木瓜
正品
非正品
外表面有不规则的深皱纹
光木瓜
西藏木瓜
小木瓜
外表面光滑或略粗糙
表面饱满或稍带皱缩;味极酸
表面纵皱纹,略呈蜡样光泽。横断面果肉较厚
红大戟
正品
非正品
表面红褐色或红棕色;断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
京大戟
绵大戟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
断面呈绵毛样纤维状,有黄白相间的“云锦”状纹理
橘红
正品:外表面黄棕色或橙红色,存放后呈棕褐色,密布黄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内表面黄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圆点
山药
正品
非正品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参薯
木薯
表面浅棕黄色至棕黄色,常有未除尽的栓皮痕迹,气微、味淡
中央部位可见一木心及放射状的黄色小点,有的有裂隙。味淡,嚼之有纤维性。
细辛
正品是根茎,伪品或劣品通常有叶
小通草
正品
非正品(水马桑)
有宽约0.1cm、微突起的纵行条纹及凹沟;牙咬有“沙沙”声感。
黄柏
正品(川黄柏)
非正品
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
关黄柏
小檗皮
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略卷曲,皮较薄。外表面及内表面均呈黄棕色
天竺黄
正品
非正品
置水中产生气泡
皂角刺
正品
非正品
主刺长圆锥形,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
日本皂角刺
野皂角刺
蔷薇属一种
刺呈圆锥形或扁圆柱形,断面木部浅黄棕色,味涩

六种常用中药饮片及其混乱品种的鉴别

六种常用中药饮片及其混乱品种的鉴别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医 疗 论 撼
Me d i c i a l T r e a t me n t F o r u m
1 2 6・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略尖 。表 面不平滑 ,上端类 圆形 ,叶痕或 芽痕是 凸出来 的 , 且常 呈偏 斜状 态 。现代 研 究证 明水 半夏有 止 咳 、祛 痰 、镇
4 粉萆蘸与绵萆 薜的鉴别 4 . 1 粉革薜 为薯蓣科植 物 ( D i o s c o r e a h y p o g l a u c u P l a i b i n ) 粉 背薯 蓣的 干燥根 茎。为不 规则 的 薄片 ,边缘 不 整齐 ,大
黄疸 ,淋病 ,痛 风效果 显著 。广金 草 的叶互 生 ,圆形 或
长 圆形 ,叶片下表 面密 被绒 毛 ,主脉 侧脉 都很 明显 。此草 有利尿排 石的作 用 ,特 别对 肾 ,膀胱及 输 尿管结 石有 较好
的效 果 ” - 2 J 。
较光滑 ;水半 夏块 茎 略呈椭 圆形 、圆锥 形或 半球 形 ,下 端
六 种 常 用 中药 饮 片 及 其 混 乱 品种 的鉴 别
何惠 芳
广东省佛山市顺 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广东 佛山 5 2 8 3 0
【 摘
要】 对法半夏 、青果 、冬葵子等几种常用中药饮片及其混乱 品种 的来源 、性状 、功效等鉴定 ,确保l f 缶 床用药安全 。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7— 8 5 1 7( 2 0 1 3 )0 5— 0 1 2 6 — 0 2

常用易混淆中药材的性状区别

常用易混淆中药材的性状区别

1 北沙参 、川 明参 与南沙参 北沙参 :细长 圆柱形 , . 8 表淡黄 白色 ,略粗糙 。上 细,中粗 ,下渐细 。皮部浅黄 白色 ,木部黄色 ,气特 异。川 明参:长 圆柱形 ,上 中粗 , I 下细 。表黄 白色 ,光滑 ,质硬脆 ,易折断 ,断面 半透 明, 具蜡样光泽 ,皮部约 占直径的 1 ,具 2 / 2 ~3个 白色 断续 同心环纹 。南沙参 :圆柱形 ,淡棕色 ,上部 多有深 陷横 纹 ,体轻 ,质松泡 ,断面有裂隙 。 2 皮类 中易混淆 中药材 21 合 欢皮 与苦楝 皮 合欢 皮 :表 有棕 红色椭 圆形 皮 . 孔 ,断面 纤维性片状 ,味稍刺舌 ,尔后 喉头有不 适感。 苦楝 皮;表 粗糙 ,有点状棕色皮孔 ,呈层 片状 ,黄 白相
作者单位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 ( 峨眉 山 6 4 0 ) 12 1
橼 :圆形或长 圆形片 ,有不规则 的网状 突起 的维管束 , 瓤 1~ 1 0 7室。 43 莱菔子 与胡芦 巴 莱菔子 : 圆形 , - 椭 稍扁 , 红棕色 , 侧有数条纵沟 。胡芦 巴:四棱形,红棕色 ,纵沟 呈对

角线状 。 5 全草类 中易混淆 中药材
略弯 曲。表灰棕色 ,体轻 ,易折 断,断面木部有 4 l ~ 0 个类 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味极苦 。
1 银柴胡与党参 银柴胡:左扭根 ( . 2 纵皱纹) ,头有 珍珠盘 ,断面菊花 心,表土灰色 。党参 :头有狮子盘头 , 须根有珍珠点,上部有横环纹,有淡黄色木心,特殊香
气 ,味甜 。
心形 ,一端尖 ,另端钝 圆,肥厚 ,左右不对称 ,味苦 。
42 佛手与香橼 .
佛手 :类椭 圆形的薄片,顶宽 ,常有
3 ~5个手指状的裂瓣 ,果 与胡 黄连 黄 连 :市面 上主 要是 四川产 的味 . 7 连 ,多为数个 根茎聚集成簇 ,常弯 曲, ,形如鸡 爪 ( 鸡爪 连) 。折断面不整齐 ,皮部橙红色或 暗红色 ,木质 部鲜黄 色或橙黄色 ,髓部橙 红色 。味极苦 。胡黄连 :圆柱形 ,

几组易混淆根茎类中药的鉴别

几组易混淆根茎类中药的鉴别

光明中医2021年4月第36卷第8期CJGMCM April 2021. Vol 36. 8• 1209•宫痉挛的重要因子。

白介素可激活及诱导急性期蛋白表达,痛经患者血液中IL~6水平明显升高。

TNF-a水平 升高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增生,诱导凋亡,导致子宫缺氧、缺血症状加重,从而引起痛经。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 组炎症因子血清TNF-a、IL-6、hs-C R 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温经汤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推测中药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可能与机体炎症反应降低有关。

本研究 中中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且不良反应较少。

提示温 经汤有助于降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与临床研究具有一致性[1°]。

综上所述,温经汤治疗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确切,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1]满运军,李利荣.温经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部分机制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9, 14(6):1476-丨480.[2 ]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94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42-143.[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2-213.[5 ]孙玉阳,纪宏宇,陈博,等.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7,20(1 ) :144-147.[6 ]刘颖华,王昕.64〇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8, 45(丨丨):2355-2357. [7 ]万安霞,明琳琳.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7) :798~800.[8]张思浓,张也,徐丁洁.金匮温经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9, 11(6) :142-144.[9 ]王瑾,赵丽娜,吴珍,等•温经疏肝化瘀通络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生存质釐及相关炎性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27(32) :3543-3545,3553.[10]周腊莲.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5) :727-729.(本文校对:李琳收稿日期:2020 - 12 -30)几组易混淆根茎类中药的鉴别陈玉梅1叶晓滨2江昌铭m摘要:目的对临床较为常用的几组易混淆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进行归纳和总结,减少调剂差错,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几种常见性状相似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

几种常见性状相似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

几种常见性状相似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牛膝与川牛膝牛膝:①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②性状鉴别:呈长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15〜50cm,直径04〜1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细纵皱纹和稀疏的侧根痕。

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色。

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③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川牛膝:①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

②性状鉴别:呈近圆柱形,微弯曲,长30〜60cm直径05〜3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向突起的皮孔。

质韧,不易折断。

气微,味微甜。

③功效:祛风利湿,通经活血。

葛根,天花粉和山药葛根:①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②性状鉴别: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

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

质硬,富粉性。

天花粉:①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日本栝楼的干燥根。

②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15〜55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

质坚实, 断面白色或淡黄色, 富粉性。

无臭,味微苦山药:①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②性状鉴别: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静的浅棕色外皮斑痕。

质坚实,易脆断,断面白色,颗粒状,粉性。

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③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木香与川木香木香:①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②性状鉴别:呈圆柱形,半圆柱形或枯骨形,长5〜10cm直径05〜5cm。

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

质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棕色油点,习称“朱砂点”。

气香特异,味微苦。

③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易混淆中药材鉴别表(中药材基地网整理) 2013-7-23 12:18:11

生姜、干姜、高良姜的区别 川贝与浙贝 川 贝 浙 贝 性味 甘,苦,微寒。归肺、心经。 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相同点 药性均为寒凉,均具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之功,治痰多咳嗽、瘰(luo)疬疮痈等症。

区别 川贝母偏于甘润,兼能润肺止咳,善治肺虚久咳、燥咳不已;浙贝母偏于苦泻,清热化痰,散结力强,多用于痰热及外感风热咳嗽,瘰疬疮痈等症。

来源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沙贝母的干燥鳞茎, 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生 姜 干 姜 高 良 姜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相同点 同出一物,均味辛而能温中散寒,治中寒诸症。 均辛热归脾、胃经。功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

区别 生姜为当年之鲜根茎。性微温而药力较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轻症;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消化不良、及风寒咳嗽。此外,习惯认为生姜又能解鱼蟹及生半夏、生胆南星之毒 干姜则为往年之干根茎,性热而药力较强,功专走里,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阳虚中寒之腹痛吐泻、亡阳欲脫及痰饮咳喘。 干姜长于温脾阳,高良姜长于散胃寒;

干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亡阳欲脫与寒饮咳喘,而高良姜则不能。

*其他* 1.姜皮、生姜衣:味辛;性凉, 行水消肿 ; 2.生姜汁: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3.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功能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4.煨姜:辛,温。和中止呕。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 牛蒡子与牛大力 牛 蒡 子 牛 大 力 来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 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以根入药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补虚润肺,强筋活络。

性味 味辛;苦;寒。归肺;胃经。 甘,平。归肺、肾经 用法 3—9g。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常用量30~60克

注意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商品中的苦味牛大力,又叫大力牛,是同属植物绿花崖豆藤的圆锥状根。它的根味苦,不呈连珠状,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其功相似。

草决明与石决明 决 明 子 石 决 明 来源 豆科植物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草决明。 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或皱纹盘鲍(毛底石决明)等的贝壳。 功效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性味 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咸、寒。归肝经 用法 9~15g 常用量15~30g

黄芩、黄连与黄柏 黄 芩 黄 连 黄 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用法 3~9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可用酒炒,止血多炒炭用。 2~9g 3~9g,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柴胡与银柴胡 柴 胡 银 柴 胡 来 源 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 味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 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退虚热,清疳热。

特 点 功善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及升举阳气,即为治肝胆疾患之要药,又为治气虚下陷所常用。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疟(nue)疾寒热。 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本品具有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之长。功善退虚热,清疳热,略兼益阴,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小儿疳积发热。

3—9g。

菊花与野菊花 菊 花 野 菊 花

来 源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为白菊花。 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豪菊、滁菊、贡菊、杭菊。均以花朵完整、颜色新鲜、气清香、少梗者为佳。 菊科植物野菊等的干燥头状花序。

功 效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9—15g。外用适量。 性 味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相同点 均苦寒,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 区别 黄芩归肺、胆、胃、大肠经。 黄芩善清上焦热,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 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 黄柏归肾、膀胱、大肠经。 黄柏善清下焦热 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生地与熟地

生 地 黄 熟 地 来 源 及 分 类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茎。 鲜者名鲜地黄,其多汁,苦重于甘,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者多用;干者名干地黄,其质润,甘重于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玄参科植物地黄干燥根的炮制加工品。

性 味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 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用 法 9—30g。本品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9—30g。其能膩膈碍胃,故脾胃不健者服之宜慎。宜与健脾胃药如砂仁、陈皮等同用

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 大 青 叶 板 蓝 根 青 黛 来 源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片。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性 味 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苦,寒。归心、胃经。 咸,寒。归肝、肺经。

功 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惊。 用 量 9—15g。 9—15g。 1.5—3g。 相同点 来源相近,均性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温病高热、温毒发斑、丹毒、痄腮、喉痹等。 区 别 1.大青叶大寒,苦,善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最宜;又治口舌生疮等。

2.板蓝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结利咽,大头瘟及痄腮最宜。 3.青黛咸寒,亦善凉血而消斑,除温毒发斑宜用外,又善治血热吐血、衄血;还能凉肝定惊,治肝火犯肺之咳痰带血,小儿惊风、热疳;外用能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等。

牛黄、硫磺与雄黄 牛 黄 硫 磺 雄 黄 来源 牛科动物牛的胆结石。 天然硫磺矿的提炼加工品。 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 功效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性味 苦;凉。归肝、心经。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辛、苦、温。有毒。归心、肝、胃经。

用法

0.2~0.5g,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 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 外用适量,涂擦或烧烟熏。 内服0.05~0.1g,入丸散。

外用适量。

茯苓与土茯苓 茯 苓 土 茯 苓 来 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 功 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既能渗湿利水,又能健脾宁心,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 解毒、利湿、利关节。即为治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之要药,又可治淋浊、带下、脚气、湿疮及湿疹等。 用 法 10~15g,安神常以朱砂拌用。 15~60g 性 味 甘、淡,平。归脾、心、肾经。 甘、淡,平。归肝、胃经。

五加皮与香加皮 五 加 皮 香 加 皮 来 源 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又称北五加皮。

功 效 1、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①风湿痹痛,兼肾虚有寒者最宜②肾虚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2、利水:水肿,脚气浮肿。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2、水肿(尤宜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异 同 同性温归肝肾,既均能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相异的是:香加皮源于萝摩科而有毒,长于利水消肿;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用 法 5~9g。 3~6g 性 味 辛、苦、微甘,温。归肝、肾经。 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川乌、草乌和乌头、附子、白附子的区别* *草 乌* 川 乌 附 子 白 附 子

来源

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草乌的茎是蔓生攀援状藤本,一般长约三米左右,开紫色花。草乌的根是长块状,没有附子。 川乌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主根)。川乌的茎是直立的,一般高约一米左右,开紫色花。根是团块状,侧根就是附子,炮制后就是常用的附片。因为是附生于川乌的主根上,故名附子。 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又称“禹白附”,历代本草中所用的白附子均为今之“关白附”,关白附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其性热而毒性较大,应加于区分。

乌头是川乌和草乌的统称。而川乌和草乌是同一种系下的两种不同的植物。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炮制后用。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用于:1、风寒湿痹,寒湿头痛。2、心腹冷痛,寒疝腹痛。3、局部麻醉(外用)。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性味

性热,味辛、苦。有大毒。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辛、甘、温。有毒。

归肝、胃经。

用法

外用:调敷。【注意事项】1、 该品有大毒,尤其对神经官能有一定影响,其镇痛效果主要是通过对局部神经的麻痹作用而实现。慎用!2、为医疗用毒性药品,不可内服。 1~3g,多用制品,先下久煎。有大毒,不宜久服。孕妇忌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3~15g, 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3~5g。 外用适量。 本品温燥有毒,孕妇忌服。生品毒性大,一般不作内服。

白豆蔻、草豆蔻与肉豆蔻,

白 豆 蔻 肉 豆 蔻 草 豆 蔻 来 源 姜科植物豆蔻或瓜哇豆蔻的干燥成熟果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成熟种仁。 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