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横纹肌肉瘤的MRI和CT影像学特征_附9例报告_张朝晖
眼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CT、MRI诊断(附6例报告)

125眼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所有横纹肌肉瘤的49%[1-2]。
由于该肿瘤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病人的预后十分重要。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病史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眼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患者,收集时间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年龄1~16岁,平均7.5岁,均为男性。
其中CT、MRI 平扫各1例,CT、MRI 平扫及增强同时检查3例,余1例行MRI 平扫,CT 平扫及增强检查。
临床均以眼部症状就诊,3例为眼眶肿块,3例为眼球突出,其中1例眼睑反复肿胀、充血、睁眼困难,1例肿块迅速长大伴视力下降。
病程2周~2月。
1.2 检查方法CT:采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CT,0.5*64排,120kV,智能mA 调制(参考影像预设为:2mm,SD 值2.75),球管旋转时间0.5s,螺距0.828,AIDR 3D STD 级别。
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碘帕醇注射液,剂量60~80ml,流率2.5~3ml/s。
图像重建层厚0.5mm,层间隔0.25mm 分别重叠重建软组织函数及骨函数容积图像。
MRI:采用GE1.5T 磁共振仪行三平面定位,横断面T1WI、T2WI,横断面脂肪抑制T1WI、T2WI,冠状面STIR,横断、矢状、冠状面T1增强扫描,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注射液,剂量0.2mmol/kg,注射流率3ml/s。
1.3 影像资料观察肿瘤生长分布,明确肿瘤在眶内的部位及肿瘤的形态、边界以及相邻组织的变化,CT 及MRI 平扫及增强表现。
2 结果2.1 影像学表现6例EMRS 中,右眼眶2例,位于眼眶内上象限肌椎内的1例眼球突出,眼眶扩大。
位于鼻侧眶隔前后、肌锥内外间隙的1例包绕部分眼球、邻近眼肌受压。
左侧眼眶4例,1例位于眶隔后肌锥外间隙左上睑下及左眶顶的左眼球稍外突,眶内容物受压改变。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诊断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诊断【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患者的ct及mr影像学表现。
方法收集3例腹盆腔rms患儿的临床ct及mr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其影像学特点。
结果 3例患儿的ct平扫均可见其腹盆腔内存在大软组织肿物,且肿块的密度不够均匀,相邻组织存在受压推移或者侵犯以及淋巴结远处转移等。
经增强扫描后,不均匀病灶存在轻中度强化,其中周边强化最为明显,患儿的动脉期病灶内存在较多的扭曲及增粗供血动脉影,而在延迟期时其斑块持续性地强化。
经mr检查其t1w1序列显示患儿的腹盆腔内存在低混杂信号的大体积肿块,且其t2w1序列主要表现为稍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未出现不均匀性的强化现象。
结论儿童腹盆腔rms属于间充质源性的恶性肿瘤,其ct以及mr影像学具有特异性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影像学;横纹肌肉瘤;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8-01横纹肌肉瘤(rms)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2-6岁以及青春期,婴幼儿期的发病部位主要见于头部、颈部以及女性的生殖泌尿系统,而青春期患者多发于男性的泌尿生殖系统、四肢及躯干等,腹部横纹肌部位较为少见,临床相关影像学报道也较为少见。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盆腔rms患儿3例,1例为3岁男性患儿,病程为1周,体温为37.2℃,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黄疸、呕吐、腹痛;1例为5岁女性患儿,病程为2周,体温为38.1℃,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黄疸、呕吐、腹胀腹痛、胸闷;1例为7岁女性患儿,病程为4周,体温为38.3℃,血常规检查显示血沉加快且白细胞上升,主要表现为腹部隆起、呕吐、腹胀腹痛、胸闷等。
[头颈影像]“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头颈影像]“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eab3e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8.png)
[头颈影像]“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横纹肌肉瘤临床资料男,7岁,鼻阻涕多、偶出血20d。
图1A图1B图1C图1D图1E图1F影像学报告描述CT平扫(图1A、B):鼻中隔消失,双侧鼻腔筛窦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白星),密度较均匀,边界不清晰,病变侵入双侧蝶窦内,蝶窦窦壁明显骨质破坏(黑箭),双侧翼腭窝扩大(黑箭头)。
MRI平扫(图1C、D):双侧鼻腔筛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信号不均匀,T1WI以等信号为主(白星),其内散在斑片状较低信号(黑箭),T2WI以较高信号为主(黑星),其内斑片状较低信号(黑箭头),病变侵入到左侧翼腭窝(白箭头)及眶下裂(白箭)。
MRI增强扫描(图1E、F):双侧鼻腔病变呈较明显强化(黑星),强化不均匀,T1WI所见斑片状较低信号区强化较明显(黑箭);病变向后侵入到蝶窦内,垂体形态、结构及信号正常;病变与下方呈轻度较均匀强化的鼻甲(白星)分界不清;同时颅前窝底脑膜增厚并强化(黑箭头)。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影像诊断:双侧鼻腔筛窦恶性肿瘤,破坏鼻中隔,侵及双侧翼腭窝、左侧眶下裂、双侧蝶窦及邻近颅前窝底脑膜。
病理诊断: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起源于未来分化成横纹肌的未成熟的间叶细胞,约40%发生于头颈部,20%发生于鼻腔、鼻窦和鼻咽,是儿童最常见的肉瘤,男性稍多于女性。
最常见起源于鼻腔和筛窦,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典型表现为位于上中鼻腔和筛窦区广泛软组织肿块,其他鼻窦的肿块多数为鼻腔筛窦侵犯而来;起病急,进展快,常见症状是鼻阻、鼻出血,还有嗅觉减退、上颌麻木、牙齿松动、脱落等;病变常蔓延至眼眶、颅底,甚至进入颅内。
病理上分为三型:胚胎型,腺泡型和多形型;胚胎型最常见,约占2/3,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瘤细胞形态、分化不一;腺泡型多见于成年人,由分化差的瘤细胞组成,预后最差;多形型仅占1%,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儿童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儿童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黄燕; 陈欣; 何玲【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9(017)006【总页数】4页(P658-661)【关键词】儿童; 横纹肌肉瘤; 影像诊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研究进展【作者】黄燕; 陈欣; 何玲【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正文语种】中文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起源于具有向横纹肌细胞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细胞的恶性肿瘤,居儿童颅外实体肿瘤的第3 位,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1],约占我国儿童肿瘤的6.5%[2],早期易侵入邻近组织,发生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病理检查是目前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治疗主要采取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2]。
影响儿童RMS预后的因素较复杂,包括年龄、肿瘤直径、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分组、手术切除及规范化化疗等。
影像学在RMS 的准确分期、风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及评估预后中至关重要。
本文综述了儿童RMS的病理分型及其特点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1 RMS 病理分型及其特点儿童RMS 的发病高峰在6 岁之前和青春期中期,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头颈部、泌尿生殖道最常见,其次为四肢躯干、腹膜后和胆道等部位[1]。
在2013 年版《WHO 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3]中,依据组织学将RMS 分为4 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MS,eRMS)、腺泡性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MS,aRMS)、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sclerosing RMS,ssRMS)及多形性横纹肌肉瘤(pleomorphic RMS,pRMS)。
[骨肌病变]“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0be9eb9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7b.png)
[骨肌病变]“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
议收藏)
横纹肌肉瘤
起源于横纹肌细胞或向横纹肌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为儿童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少发生于成人。
【临床表现】
儿童常见的恶性肉瘤,四肢多见,表现为无痛性深部肿块,是较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软组织肿瘤。
【MRI表现】
(1)T1WI上肿瘤和周围肌肉信号相仿,均质,边界不清。
(2)T2WI上为较高信号,由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不一及出血坏死,信号混杂(图1)。
(3)有包膜处边界清楚,若侵犯周围组织或破坏包膜则边界模糊。
图1横纹肌肉瘤
A.轴位T1WI ;
B.轴位T2WI ;
C.冠状位T2WI,左侧臀部见T1WI 等信号,T2WI上为不均匀较高信号肿块,边界不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定性诊断需依靠活检。
2.鉴别诊断纤维肉瘤:好发于30~55岁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孤立性肿块,难与横纹肌肉瘤鉴别。
肌肉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与检查方法

论文题目:肌肉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与检查方法肌肉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恶性肿瘤,起源于横纹肌组织。
其影像学诊断技术和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发现、确定肿瘤类型及评估病情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肌肉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和检查方法,包括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其优缺点、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影像学诊断技术1.1 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早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对于肌肉肉瘤的初步筛查具有一定的帮助,但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低,通常用于骨骼部位肿瘤的检测。
1.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且低成本的检查方法,对于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较好的表现。
然而,其在深部组织和复杂部位的应用受限。
1.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结合X射线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能够提供较为精细的断层影像,对于评估肌肉肉瘤的深度、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其缺点是辐射剂量较高,不适合长期随访。
1.4 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磁场和无损耗的无线电波产生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评估肌肉肉瘤的软组织分布、深度侵犯及周围结构的关系尤为适用。
MRI较CT少有辐射暴露,适合儿童和孕妇。
1.5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能够提供代谢信息和解剖信息的结合,对于评估肿瘤的活动性、远处转移及治疗效果监测有重要意义。
2. 检查方法的选择和评估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如儿童患者和孕妇应优先考虑避免辐射的检查方法,如MRI。
●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如肿瘤位于深部组织或具有复杂解剖结构时,MRI或PET-CT可能更为适合。
●临床症状和初步检查结果:如超声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再结合CT或MRI进行详细评估。
3. 临床应用与发展趋势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肌肉肉瘤的影像学诊断越来越趋向于多模态的结合应用。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更高分辨率的影像获取、功能性影像学的应用(如动态增强MRI)、人工智能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等,这些将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小儿胸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

138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8月 第4卷第16期肥厚患儿心功能发生减退。
总之,于小儿右室肥厚患儿中,彩超心动图的检测结果是患儿大都伴心功能减退、肺动脉高压,右室肥厚主要原因同肺动脉压力增高存在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1]薛宗乾,赵美兰.对1例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病情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诊断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22-24.[2]吴小朋,李一丹,吕秀章.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2):1001-1004.[3]闫丽荣,段福建,安硕研, 等.重度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2018,33(9):879-883.[4]董建清.小儿右室肥厚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9,25(1):10.患儿男,4岁,7小时前无意间发现背部肿物。
查体:胸背部可见局部皮肤隆起,表面无破溃,大小约3cm×2cm,质韧,边界较清,活动度较差,无压痛。
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
影像学表现:胸椎MR 平扫示T8-10水平右侧椎管内硬膜外见不规则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T2压脂呈稍高信号,大小约4.2cm×4.6cm×3.0cm,病灶跨椎间孔及肋间隙生长,突向右侧胸腔及右侧背部软组织下,右侧椎间孔扩大,邻近脊髓受压左移(图1)。
术前临床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较大。
图1手术所见:术中探查见肿瘤大小约4cm×3cm×2cm,呈灰白色,质软,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椎管内病变包绕T8神经根,位于脊髓后外侧,椎管外部分位于椎前肌前方,穿肋间隙达胸膜后方,将肿瘤彻底切除送病理。
病理诊断:低倍镜下(HE×40)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割,成片状分布,疏密不均,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局部伴黏液变性及坏死。
免疫组化:CK-,Vimentin-,SMA-,S-100-,CD34-,Desmin+,MyoD1+,myogenin+,LCA-,CD99-,NSE-,WT-1+,Ki-67阳性率约50%。
[深度学习]“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ba3a4dc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8.png)
[深度学习]“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横纹肌肉瘤1【概述】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儿童和青少年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起源于将分化为横纹肌的未成熟间叶细胞,分为胚胎型、腺泡型、多形性型。
不同的组织类型与发病年龄及部位相关,胚胎型最常见,占总数的50%〜60%以上,占头颈部病例的74%,多见于4岁以下婴幼儿和儿童,好发于泌尿生殖道以及头颈部,如眼眶和脑膜;腺泡型以10〜20岁青少年多见,好发于四肢和躯干;多形性型见于中老年,好发于四肢。
发生于鼻腔鼻窦的横纹肌肉瘤较为罕见,仅占此部位肉瘤的1.5%,以青少年多见,也可见于成年人,12岁以上的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2【病理】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典型结构是在疏松黏液间质中分布小圆形或梭形未分化细胞,掺杂有少量圆形、带状或蝌蚪状横纹肌母细胞,部分胞浆内见横纹结构,它有两个亚型,分别是葡萄簇型和梭形细胞型。
葡萄簇型位于黏膜表面下,外生性生长呈葡萄状;梭形细胞型可见大小一致的嗜酸性梭形细胞紧密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结构。
腺泡型主要由圆形、大的未分化梭形细胞组成,掺杂部分嗜酸性横纹肌母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沿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排列成腺泡状结构。
多形性型由体积较大、奇异的横纹肌母细胞构成,排列不规则。
免疫组化已成为较可靠的诊断方法,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结蛋白、肌动蛋白和转录因子 MyoDl呈阳性。
3【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涕中带血,侵犯鼻窦或颅底时出现头痛,侵犯眼眶时出现眼球突出、流泪、视力障碍等,体检发现鼻腔内暗红色或息肉样新生物,质脆,易出血。
梭形细胞型预后相对较好,其次是胚胎型,腺泡型预后最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国际上按临床标准将其分为四期:I期:肿瘤局限,可完整切除,无区域淋巴结转移;Ⅱ期:肿瘤局限性浸润周围结构,或区域淋巴结转移;Ⅲ期:肿瘤已广泛侵犯周围结构,无法完整切除,有肿瘤组织残留;IV期:发生远处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1
四肢横纹肌肉瘤的 MRI 和 CT 影像学特征
·临床研究·
— ——附 9 例报告
张朝晖, 孟悛非, 陈应明
MRI a nd CT Dia gnos is of Rha bdomyos a rcoma in the Extre mitie s :
【摘 要 】 背 景 与 目 的 : 四 肢 横 纹 肌 肉 瘤 的 影 像 学 研 究 少 见 报 道 , 本 研 究 探 讨 四 肢 横 纹 肌 肉 瘤 的 MRI 和 CT 影 像 学 特 征 。方 法 : 对 9 例 四 肢 横 纹 肌 肉 瘤 的 MRI 和 CT 资 料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结 果 : 8 例 进 行 了 MRI 检 查 的 病 变 与 肌 肉 相 比 , 在 T1WI 都 表 现 为 等 、低 信 号 相 混 杂 , 以 前 者 为 主 ; 在 T2WI 则 均 呈 高 信 号 与 等 和 / 或 低 信 号 相 混 杂 的 表 现 ; 注 射 造 影 剂 后 , 病 变 都 表 现 为 显 著 强 化 , 且 明 显 不 均 。其 中 5 例 边 界 不 清 , 周 围 可 见 水 肿 , 3 例 边 界 清 楚 , 周 围 未 见 水 肿 。3 例 进 行 了 CT 检 查 的 病 变 与 肌 肉 相 比 在 平 扫 可 见 等 、低 密 度 成 分 , 以 前 者 为 主 , 均 未 见 钙 化 。其 中 1 例 边 界 清 楚 , 2 例 边 界 不 清 ; 1 例 进 行 了 增 强 扫 描 , 表 现 为 显 著 强 化 , 且 明 显 不 均 。全 部 9 例患者的病变中 8 例可见坏死或囊变, 均未见出血以及邻近骨骼破坏, 但 3 例 包 绕 邻 近 血 管 , 1 例 形 成 静 脉 瘤 栓 。 结 论 : MRI 和 CT 检 查 若 显 示 发 生 在 四 肢 的 软 组织肿瘤, 有坏死, 强化明显且不均匀时, 要在鉴别诊断中考虑横纹肌肉瘤, 在没
对 9 例患者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 分型及转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其中 MRI 或 CT 图 像由两位放射科医生独立进行分析, 对病变的信 号强 度 或 密 度 及 其 均 匀 性 ( 信 号 或 密 度 在 25%以 下 区 域 不 一 致 为 轻 度 不 均 , 在 25%~50%的 区 域 不 一致 为 中 度 不 均 , 在 50%以 上 的 区 域 不 一 致 为 明
1002
张 朝 晖 , 等. 四 肢 横 纹 肌 肉 瘤 的 MRI 和 CT 影 像 学 特 征— —— 附 9 例 报 告
有 出 血 、钙 化 及 邻 近 骨 破 坏 时 更 要 考 虑 其 可 能 性 。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四肢;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中 图 分 类 号 : R730.44
2结果
2.1 MRI 和 CT 表现 8 例 进 行 了 MRI 检 查 患 者 的 病 变 与 肌 肉 相
比 , 在 T1WI 上 都 表 现 为 等 、低 信 号 相 混 杂 , 以 前 者 为 主 , 5 例 轻 度 不 均 , 3 例 中 度 不 均 ; 在 T2WI 上 则均呈高信号与等或 /和低信号相混杂的表现, 7 例明显不均, 1 例中度不均; 注射造影剂后, 病变 都 表 现 为 显 著 强 化 , 且 明 显 不 均 匀 ( 图 1、2) 。 8 例患者病变均呈分叶状, 其中 5 例边界不清, 周 围可见水肿( 图 1) , 3 例边界清楚, 周围水肿不明 显( 图 2) 。
A Re port of Nine Ca s e s
ZHANG Zha o-Hui, MENG Qua n-Fe i, CHEN Ying -Mi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科, 广 东 广 州 510080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0, P. R. China
9 例 患 者 中 8 例 进 行 了 MRI 检 查 , 所 用 MRI 设 备 为 Siemens Magnetom Vision 1.5T, 行 横 断 、冠 状或 / 和矢状扫描, 获取自旋回波平扫和增强 T1WI ( TR 400~615 ms, TE 12~14 ms) 以 及 快 速 自 旋 回 波 T2WI( TR 4000~4300 ms, TE 96~99 ms) 。增强扫 描所用造影剂为北陆公司生产的钆喷替酸葡甲胺 ( Gd-DTPA) , 剂 量 为 0.1 mmol /kg; 进 行 CT 扫 描 的 有 3 了 CT 平扫( 这 2 例 病 变 还 进 行 了 MRI 扫 描) , 所用 CT 设备为 Toshiba Xpress /SX, 增 强 扫 描 所 用 造 影 剂 为 先 灵 公 司 生 产 的 优 维 显 ( Ultravist) , 剂量为 1.5 ml /kg。 1.2 方法
通讯作者: 孟悛非 Correspondence to: MENG Quan-Fei
Tel: 86- 20- 87615805 Fax: 86- 20- 87750632 E-mail: cjr.mengquanfei@vip
.163.com
收 稿 日 期 : 2006-07-27 修 回 日 期 : 2007-03-06
显 不 均 ) 、强 化 表 现 及 均 匀 性 、病 灶 内 部 是 否 有 新 鲜 出 血 ( 在 T1WI 呈 高 信 号 的 区 域 , 在 T2WI 信 号 不 定, 在不同加权图像上信号的变化与脂肪成分不 同 ; 或 在 CT 平 扫 上 呈 团 片 状 的 较 高 密 度 区 , CT 值 高 于 肌 肉 , 低 于 邻 近 骨 骼 , 在 60~90 Hu 左 右 ) 、坏 死 或 囊 变 ( 在 T1WI 呈 等 或 低 信 号 、在 T2WI 上 呈 高 信号且不强化的区域, 或 在 CT 上 呈 平 扫 低 密 度 且 不强化的区域) 、行 CT 扫描的病例 是 否 可 见 钙 化 、 病灶的边缘形态、有无水肿以及邻近结构的侵犯 等情况进行评价, 最后的意见由两位医师一致做 出。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0- 467X( 2007) 09- 1001- 04
横纹肌肉瘤现被认为是一种原发间叶组织肿 瘤, 可能起源于能够分化为肌源性成分的多能性 细 胞[1- 4] 。 组 织 学 上 横 纹 肌 肉 瘤 主 要 分 为 胚 胎 型 、 腺 泡 状 和 多 形 性 三 种 类 型 [ 1- 7] 。四 肢 是 横 纹 肌 肉 瘤 的好发部位之一, 但有关该部位横纹肌肉瘤的影 像学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结合四肢横纹肌肉瘤 的 临 床 和 病 理 表 现 , 对 其 MRI 和 CT 特 点 进 行 探 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 研 究 对 自 1997 年 1 月 至 2006 年 9 月 间 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并经病理证实的 9 例 发生于四肢的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 病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9 例患 者中男性 4 例, 女 性 5 例 , 年 龄 4~65 岁 , 中 位 年 龄 31 岁 。 病 变 均 为 单 发 , 其 中 7 例 发 生 在 大 腿 , 1 例 发 生 在 足 部 , 1 例 发 生 在 前 臂 ; 病 灶 最 大 径 2.3~ 12.8 cm, 平均 7.7 cm。
[ ABS TRACT] BACKGROUND & OBJ ECTIVE : Imag ing s tud ies on rhab d omyos arcoma in the extremities have s eld om b een rep orted . This s tud y was to exp lore the MRI and CT features of rhab d omyos arcoma in the extremities . METHODS : MRI and CT d ata of 9 p atients with rhab d omyos arcoma in the extremities were analyzed . RES ULTS : Among the 8 cas es that received MRI examination , as comp ared with mus cle , all tumors s howed mixed low and intermed iate s ig nal intens ity on T1WI, with the later b eing p red ominant; all tumors s howed interming ling areas of hyp er-, is o-, a nd /or hyp o- s ig na l inte ns ity on T2WI; a fte r Gd -DTPA inje c tion , a ll tumors s howed s trong and heterog eneous enhancement. Five of them s howed ill-d efined marg in and s urround ing ed ema , the other 3 were well- circums crib ed without cons p icuous ed ema . Of the 3 cas es that received CT examination , all tumors s howed b oth low and intermed iate d ens ity as comp ared with mus cle on un-enhanced imag es , with the later b eing p red ominant; none of them s howed calcification ; 2 of them were ill-d efined and the other 1 was well-circums crib ed . The cas e that received contras t- enhanced CT examination s howed s trong and heterog eneous enhancement. Among all 9 cas es , 8 s howed necros is or cys tic chang es , none s howed hemorrhag e and invas ion of ad jacent b one , b ut 3 s howed ad jacent b lood ves s el encas ement and 1 s howed tumor thromb os is in the ad jacent vein. CONCLUS ION: When MRI or CT reveals a s oft tis s ue mas s in the extremity with necros is and s trong and heterog eneous enhancement, es p ecially when hemorrhag e , calcification and ad jacent b one invas ion is not p res ent, rhab d omyos arcoma s hould b e cons id ered . KEYWORDS : Rhab d omyos arcoma ; Extremity; Mag netic res onance imag ing ; Tomog rap hy, X-ray comp u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