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司法改革

文献综述 -司法改革
文献综述 -司法改革

法学文献综述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法学1班

学生:胡桂容

学号:2011502013

2013.6

中国司法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学院:政法学院班级:11法1班学生:11法胡桂容学号:2011502013

摘要:司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可见,司法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司法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就是我们做应该关注的问题了。特别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说,我们的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有很多相关的司法制度都来源于西方国家,引进的制度或多或少都会与国内的实际情况产生排斥反应。所以,要想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科学合理的司法改革也就被提上了日程。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协调和解决好改革中日益凸显的矛盾与问题。

关键词:司法改革;目标原则;存在问题;路径选择

文献类别: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综述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司法改革也在不断地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在取得一系列的改革成果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也日益凸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与矛盾,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之道。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并并经过仔细归纳的基础上,从中国司法改

革的相关概念、目标原则、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通过概括总结各家之言,希望能为现今的司法改革困境寻找到新的活力。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众人的智慧,为我国的司法改革建言献策,是我们作为一个法律人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公平正义的实现、司法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们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司法改革的相关概念

关于司法制度的经典定义:司法制度是指司法机关及其他的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1]。但曾传瑞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司法制度是指司法机关及其他的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它具有公正、终极、独立、程序、被动、中立等特征[2]。

辽宁省法律研究所所长刘海亮认为:司法体制改革,至少包括了司法、司法体制及司法体制改革这三个词语。其中,司法,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与程序,适用法律,居中处理争讼的活动。司法体制界定为,以司法为职能目的而形成的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或者也可以望文生义地说,是司法机构组织体系和司法制度的统称。司法体制改革,是指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和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

系和司法制度[3]。

二、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中共中央党校的姜小川认为: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三:第一,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法的最基本价值在于实现公平、正义,而司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第二,保障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的一项司法活动准则,它主要由三个规则构成,一是审判权的专属性规则;二是行使审判权的独立自主性规则;三是行使审判权的合法性规则。第三,追求司法效率。我国现今司法中,一方面,司法机关和当事人投入的成本都很大,而产出和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悖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因种种原因造成程序的繁琐和延误,而迟到的正义本身就是不正义,即使裁判结果是公正的。同时,姜小川也提出,结合我国实际,司法体制改革应遵循这样几项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二,司法统一的原则。其存在的理念在于,主权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司法统一。第三,制约司法权的原则。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权力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腐蚀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司法权因事关生杀予夺而尤其如此。第四,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原则。在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继承优良的司法传统,摒弃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弊端,同时借鉴历史上国内外成功的且能为我今天所用的司法成果,切忌不顾实际的盲目崇洋媚外。第五,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的原则。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司法队伍,而不应重蹈以往

增机构、加人员的覆辙[4]。

河北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徐瑞祥对此问题的看法是:改革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除了加强和完善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坚持司法主权的原则外,还应当围绕以下几个主要原则进行:一是司法统一原则;二是司法独立原则;三是司法民主原则;四是依法裁判原则[5]。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刘树桥认为: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正义。每个人都呼唤正义, 每个社会都需要正义[6]。但正如博登海默所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当我们仔细查看这张脸并试图解开隐藏其表面背后的秘密时,我们往往会深感迷惑。”[7] 尽管正义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从正义本身界定其标准,但中外法学家和思想家通过对正义的分析而展现出来的正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仍可形成我们对正义标准的一般理解:(1)保障社会公平;(2)保障平等、自由;(3)保障司法公正。[8]

三、我国司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1、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郭跃认为当前我国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机关领导体制不完善。从司法机关与党政机关的关系上看,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党政机关,导致其部门化、地方化。二是司法机构内部设置的不合理。现在很多地方越是级别高的司法机关,行政部门对业务部门的比重就越大,有的已经各占一半,这实际削弱了司法机关的业务职能。

而从对司法机关进行制约与监督的机制上看,则表现为监督不力与对抗监督两种情形同时存在。三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司法人才非专业化的结果必然是专业的平庸,而平庸的素质是形成司法效率低、素质差,乃至造成错案的重要原因[9]。

2、徐瑞祥认为我国现行司法制度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权地方化。二是权力机关对司法权的监督不力与司法机关对抗监督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三是司法机关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工作程序、人员组成等方面都还有待改进[10]。

3、李茂杰、张晓忠认为当前我国司法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审判不公。在现实生活中,“人情案”、“关系案”,甚至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情况还大量存在,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还没有根除。二是司法人员腐败。这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法律信仰。三是司法效率低下。立案难、执行难,耗费时间、浪费成本[11]。

4、陈卫东认为,现今我国司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公信和司法权威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蔓延。二是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真正主体的公民缺少有效参与。三是司法职权配置仍未摆脱行政化、地方化、部门化窠臼[12]。

5、舒扬认为,现今中国推进司法制度改革的症结主要在于:一、公正在我国司法体制中还未占据最高的价值地位。二、程序法制的权威没有坚实的基础。三、司法程序中的诸多原则没有确立,在许多观念上还尚需启蒙。四、司法审判权力在一定范围内恶性膨胀。五、我

国司法制度长期以来不重视解决本身的技术性问题。六、缺乏成本和效益意识[13]。

6、潘剑锋认为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改革观念的落后。由于人们(包括司法人员)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司法制度改革的意义,在观念上并没有真正树立起进行司法改革的意识,执

行有关的司法改革的制度也就不坚决、不彻底,这实际上也是为什么中国司法制度改革进展比较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二是改革步骤缺少统一的全盘计划。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应当变革和落实哪些制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全盘规划,社会和司法人员也往往不甚明了,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司法改革的连续性差以及随意性强的现象,而使得司法改革处于一种茫然无序的状态,影响了司法改革的效果。三是改革与严肃执法的关系[14]。

四、我国司法改革的路径选择

1、郭跃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司法制度建设,促进司法机关的非地方化。二、追求司法权的独立,防止司法系统的行政化倾向。三、加强司法专业人才的培养,推进司法工作人员的职业化[15]。

2、姜小川认为司法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实现观念上的更新和理论上的转变。二是改革应依法进行。三是坚强司法制度建设[16]。

3、陈卫东认为中国未来五年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应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一、进一步拓宽公民参与司法的途径,扩大参与效果。

二、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三、改革司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和司法保障[17]。

4、刘作翔认为下一步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三、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四、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五、始终坚持统筹协调。

六、始终坚持依法推进改革[18]。

5、邓思清认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途径有: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二、统一规划、自上而下。三、根据司法规律,合理配置权力。

四、在充分论证基础上,适时修改有关法律。改革的具体方法有:一是改革管理体制,保证司法权独立行使。二是完善机制,保证司法权公正行使。三是协调检、法职能,保证司法权全面行使[19]。

6、仇小松对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一、建立统一的司法统一体系。二、坚持司法独立。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法官选拔、任免制度。四、建立一套合理、公开、平等、民主的诉讼程序。

五、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机制[20]。

7、卓泽渊认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司法机构的建设问题。二是司法机制的设置问题。三是司法独立的保障问题。四是司法权威的确立问题。五是司法公正的实现问题[21]。

8、张斌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几点建议:一、建立和完善专业资格制度和任职录用制度。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三、建立完善司法人员的保障制度。四、对司法人员进行多元化培训,实行终身教育[22]。

9、汤维建认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应有六个着眼点:一、完善司法体制,确保审判独立。二、实行二元化的陪审制度,推广人民陪审团制度。三、实行三审终审制,建立多元化的审级制度。四、制定“民事调解法”,完善大调解格局。五、强化检察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六、设置执行总局,实行彻底的审执分离[23]。

10、王仁富关于当前中国司法改革的建议:一、明确司法改革的原则、目标、任务。二、保障司法程序的独立性。三、健全司法监督机制。四、严格法定程序。五、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素质[24]。

11、贺卫方关于中国司法改革具体路向的建议:一、弄清司法权是从属于地方还是中央。二、改革法官选任制度。三、司法权的司法化问题。四、确立一整套良好的司法伦理准则和执行这套伦理准则的机制。五、调整、理顺不同的法律机关之间的关系。六、理顺法院与其他外部监督之间的关系[25]。

以上就是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对于现今的中国而言,司法改革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在庆贺所取得的成就之时,更应看到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完善、去解决。尤其是现今日益凸显的司法腐败、司法不公、效率低下、公信力不足等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综合各方意见,个人认为应从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民主、司法权威、司法便民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科学化、合理化的理念与制度革新,以求建立一个能让人民信服的科学、公正、合理的司法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司法制度.https://www.360docs.net/doc/a74497281.html,.

百科名片

司法制度是指国家体系中司法机关及其他的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我国的司法制度包括侦查制度、检察制度、审判制度、监狱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

[2]曾传瑞.我国司法制度改革新思考[J].中国商界,2010(11):316.

文摘:

【作者】曾传瑞;

【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司法制度改革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世界各国对自己国家司法制度的改革极其重视,在学术领域也引发诸多的探讨与议论。在我国目前学术

界主流的观点是:司法制度改革要从权力制衡的角度出发。本文尝试

从新的角度--分工的角度谈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行文分三部分,第

一部分对司法制度下一个定义,第二部分对世界各国的司法制度及其

改革现状等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从分工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司法制度

改革进行探讨分析。更多还原

【关键词】司法制度;改革;权力制衡;分工;

[3]刘海亮,李萍.论司法体制改革的概念与特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3,31(6):133.

文摘:

【作者】刘海亮;李萍;

【Author】 LIU Hai-liang, LI Ping(Law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110032, China)

【机构】辽宁省法律研究所;辽宁省法律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2;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司法体制改革的概念,是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

本文综观相关研究的认识与主张,科学界定司法、司法体制特别是

司法体制改革三个概念,具体深入分析各自的内涵(要素),对其内

涵扼要地分解,揭示出司法体制改革的规律与特点(特征),明确科

学配置司法职权的指导思想,为系统探讨和透彻了解中国司法体制

改革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开创了基本前提与基础。更多

还原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国家司法制度;改革的特征;

[4]姜小川.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3(19):33-34.

文摘:

【作者】姜小川;

【机构】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该文就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与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更多还原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观念转变;制度建设;

[5]徐瑞祥.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J]. 中国会议,2005(10):

339-344.

[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571.

[7](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1998:252.

[8]刘树桥.论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J].法学,2007(6):88.

[9]郭跃.从我国司法体制的问题分析司法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辽宁经济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43-44.

[10]徐瑞祥.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J].中国会议,2005(10):

338-339.

[11]李茂杰,张晓忠.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症结与任务[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

义(双月刊),2003(3):107.

[12]陈卫东.未来五年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J].河南社会科

学,2012,20(2):21-23.

[13]舒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8(2):20-22.

[14]潘剑锋.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14(2):149-151.

[15] 郭跃.从我国司法体制的问题分析司法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辽宁经济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44.

[16] 姜小川.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3(19):34.

[17]陈卫东.未来五年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J].河南社会科

学,2012,20(2):23-27.

[18]刘作翔.中国的司法改革:问题与趋势[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123):

13-14.

[19]邓思清.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2003(3):157-163.

[20]仇小松.司法公正与司法制度改革[J].贵州法学论坛(第三界文集),80-81.

[21]卓泽渊.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J].理论前沿,2006(2):10-13.

[22]张斌.浅谈司法改革[J].法制博览,2012(7):115.

[23]汤维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六个着力点[J].团结,2012(3):33-35.

[24]王仁富.关于当前中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5]贺卫方.中国司法传统与今日司法改革[J],中西法律传统,1999(12):

95-124.

[26](英国)卡尔·波晋尔.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M] . 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出

版社,1998.

[27]刘作翔. 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M] .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28]贺卫方. 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 J] . 中国社会科学,1997, ( 6) .

[29]苏力. 司法解释、公共政策和最高法院[ J] . 法学, 2003,( 8) .

[30]马骏驹,聂德宗. 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J] . 法学评

论, 1998,( 6).

[31] 张柏峰. 中国的司法制度( 修订版) [ 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2.

[32]龙宗智, 李常青. 论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 J] . 法学,1998, ( 12) .

[33]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检索范围:近十五年研究状况,中文期刊

检索工具:中国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74497281.html,)

检索表达式:(TI=“司法体制改革”or SU=“中国司法体制改革” or KW=“司法体制改革”)and YE>=1998 and YE<=2013

检索结果:总共有相关文献﹍21,303﹍篇

挪威的森林绿子语录

挪威的森林绿子语录 2、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3、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4、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5、我们总要这样或那样死去的,你也好我也好。 6、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7、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8、我几次朝夜幕中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一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9、只要有时间,我会忆起她的面容。 10、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儿,在我不知道的时间里。 11、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12、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会忘记的留着也没有用! 13、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14、孤零零一个人,觉得身体就像一点点腐烂下去似的。渐渐腐烂、融化,最后变成一洼黏糊糊的绿色液体,再被吸进地底下去,剩下来的只是衣服。 15、在此以前,我是将死作为完全游离于生之外的独立存在来把握的。就是说:“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

言之,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16、我扬起脸,望着北海上空阴沉沉的云层,浮想联翩。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失去或离去德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 17、当周围一团漆黑的时候,只能静等眼睛习惯黑暗. 。 18、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 19、只有在开始忘记的时候回忆才会渐渐出现。 20、我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 21、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的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响,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22、始终百无聊赖,以后也一个样,并非对此不满,只是无奈罢了。 23、记忆到底还是一步步远离开去了。我忘却的东西委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文献综述范文 (2)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

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之经典语句摘抄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之经典语句摘抄 导读: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下面是相关的读书笔记,快来看看吧。 1) 我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爱情,一种完美的真情。比方说,现 在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丢下一切,跑去为我买!然后喘着 气回来对我说:”阿绿!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会说:“哼!现在我不想吃啦!然后就把蛋糕从窗子丢出去。我要的爱情是这样的。” 2) 我们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 3) 我们活着,只需考虑怎样活下去就够了。 4) 太麻烦了。譬如说半夜断烟时那个难受滋味吧,等等。所以 戒了。我不情愿被某种东西束缚住。 5) 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他的一部分。 6) 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7) 如果我给你留下伤口,那么我自己也会有伤口。 8) 人生苦短,看这些没有经过时间洗礼的书,完全是浪费生命。 9)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动规范(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10) 能够这么确信的爱着某个人,应该很幸福吧! 11) 没有人愿意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勉强交朋友。

12) 楼上的,我也赞同你的说法,说到这我也有话说,去年我也在杨嘟嘟那个麻将馆打过一次麻将,不过不知道那个时候李承西是否跟他在一起,不过我知道这个杨嘟嘟在圈里有点水性杨花,喜欢跟人家搞扯不清的关系,反正是很复杂的关系,不是我在说人家坏话,是因为我亲眼所见的。找朋友还是要找个有眼缘的在一起才…… 13) 记忆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思议,当我身临其境时,我是一点也不去留意那风景。 14) 方式都不能像太深,方式和自己都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 15)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 16)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儿,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17) 人与人可以爱的那么深,实在很美妙。 18) 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越是拼命争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 19)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总会一次次不知觉望向远方,对远方的道路充满憧憬,尽管忽隐忽现,充满迷茫。有时候身边就像被浓雾紧紧包围,那种迷茫和无助只有自己能懂。尽管有点孤独,尽管带着迷茫和无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对,因为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别人的,只属于我的。 20)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

人民币国际化外文文献及文献综述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标题:T hei n ternat i onal i za t ion oft heRMB,capit a lm a r ke tope nn es s,an dfi na ncia l reforms inC hi na 作者: Aizenman,Joshua 期刊: BOFIT DiscussionPapers 卷: 4;期: 1;页: 4-26;年份:2015 T hei n ternat i onaliz a ti ono f t heRMB,capi t almarke t openne s s,andfi n an c ialre f orm s in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financial and trade integrationinrecentdecades,andthechallengesfacingChinainthecomingyears.Chinahadbee napr i meexampleof e xport- ledg row t h,benefi t in g fromle a r ni n g b y doing,andby adoptingforeignknow- how,supportedbyacomplexindustrialpolicy.Whiletheresultant growth has been spectacular, it comes with hidden but growing costs and distortions. The Chinese exported growth path has been challenged by its ownsuccess,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orced China toward rebalancing, which is a workinprogress.Refle c ti ng onth e int e r na ti on alizati onoft heCNY,one e xpect s t he rapid accelera ting of thecommer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NY. In contrast, there areno clear-cut reasons to rush with the full CNY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gains from CNY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overrated. Keywords: export led growth, CNY internationalization, mercantilism,financialintegration,FDI.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Chinese financialand tradeintegration in recent decades. We start by evalua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owth-cum-financialpolicies,arguingthattheexport-ledgrowthofChina was a highly successful policy, as hasbeenvividlyillustratedbytheunprecedentedcatchingupofChinesesizewiththeU.S.[either in current dollar or adjusted for PPP]. Yet, the remarkable success ofthisprocess sowed its end, and the need for China to rebalance its economy.Looking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大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经济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效应均是利弊兼而有之,但前者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而后者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对我国来说,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报告中指出:化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同时还有人指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 虞学群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间的广泛的普遍的联系和交往。即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使全球经济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就称为“世界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唐海燕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确实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原先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趋势。 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尤其是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大国同老牌资本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的全球化。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70年代。殖民地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

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句子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句子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到:‘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

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从此以后,我同世界之间便不知何故总是发生龃龉,犹如有一股冷空气硬生生地横插进来。 我会看人,知道肯掏心的人和不掏心的人区别,你属于肯掏心的人,准确来说,是想掏就能掏心的人。 事情不过发生在半年前,我却觉得似乎过去了很久很久,或许是因为我对此不知反复考虑了多少次的缘故。由于考虑的次数太多了,对时间的感觉便被拉长,变得异乎寻常了。 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伤得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

普通人啊。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情。将自己说成普通人的人,是不可信任的。 无论如何也爱不起来。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我真希望拥有真爱,哪怕一回都好”“你想要什么样的真爱呢?”“比方说吧,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立刻丢下一切,跑去给我买,接着气喘吁吁地把蛋糕递给我,然后我说‘我现在不想要了’,于是你二话不说就把蛋糕丢出窗外,这,就是我说的真爱。”“我觉得这跟真爱一点关系都没有嘛”“有啊,我希望对方答道‘知道了,都是我的错,我真是头没脑子的蠢驴,我再去给你买别的,你想要什么?巧克力慕斯还是芝士蛋糕?’”“然后呢?”“然后我就好好爱他。”--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会忘记的留着也没有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国际国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国内研究基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 一、国外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通过对国际货币形成的历史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国际货币使用情况和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的分析,西方学者对国际货币的一些特性和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特性以及条件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 (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化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 蒙代尔(2003)则从货币流通范围的角度给出了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他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 (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最早涉及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来自于Grassman(1973)。他通过考察丹麦和瑞典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发现无论是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习惯以生产者使用的货币作计价货币的行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Grassman定律。 Bergstern (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规模已经没有优势,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英镑,英镑仍作为当时国际的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第二,该国的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通常,一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越大;第三,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是因为有增值保值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提供给该国货币;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一国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和国际支付,从内在来看,要求其保持稳定的价值。美元在1973年至1990年间累计跃值了 47%,导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 Krugman (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 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范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农村小学生解答应用题难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生姓名: 杨红学号: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学习层次: 本科年级: 12秋指导老师: 高井坪职称: 副教授教学点: 湖口九江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目录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1三、论题的研究方法……………………………………………………………2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2五、参考文献……………………………………………………………………2六、论文提纲……………………………………………………………………5七、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81.宣传自己的事自己管的思想………………………………………82.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班规的自觉性……………………………83.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94.制定学生自主管理机制…………………………………………………11八、建立合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121.要建立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全员制…………………………………122.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123.树立典型…………………………………………………………………13 论文提纲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 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则必须依靠良好的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是实现自主管理的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挑战 ——文献综述与趋势 技经学习小组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简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该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预测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挑战;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参与国家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实质就是国际化的进程。而随着一些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国际化拓展已成为可能(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汪秀英,2001),因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国际化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Asuman Atik,2012)。 1.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国际化的意图,使得企业更有能力且有意愿去追求国际化的机遇( Autio et al., 2000; Zucchella et al., 2007),这说明一个更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氛围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面对国际化进程重重挑战的最牢固的根基。 2.从中小企业企业家度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其中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前两者直接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还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钱海燕,张骁,2009)。 3.从中小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知识、技能、天赋、经验这些组成人力资源的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Fletcher, 2004),并且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Shan 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本科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姓名:万莱 学号:201404040205 班级:2014级金融工程2班 专业:金融工程 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指导教师:张丽华 完成时间: 2016年5月

摘要 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终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使中国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但也会有对中国有不利的影响,如: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等。此论文旨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利与弊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利与弊解决对策

目录 1引言 (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3) 3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7) 3.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的方面 (7) 3.1.1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 (7) 3.2人民币国际化不利的方面 (9) 4解决对策 (10) 4.1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 (10) 4.2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入境限制。 (10) 4.3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 (11) 4.4国家对人民币境外流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 (11) 4.5要进一步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的问题。 (11) 5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1、引言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发大量美元使美国获得更多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这项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的经济有所回升,但加剧了通货膨胀,导致美元贬值,其实质是让全世界为其造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买单,降低了金融危机对美国国内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但是,美国作为国际大国以本国利益为准则制定货币政策,并未考虑其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和非居民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导致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信誉受到严重影响,非居民相应的减少了美元的需求量,增加其他货币的需求量,甚至开始寻求储备货币多元化战略与实施区域化货币,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到了四分之三以上,而美元大幅度贬值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严重缩水。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如果美国发生债务危机,那么中国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亚洲各国普遍把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大幅度贬值使亚洲各国遭受严重损失。为了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减少美元贬值对亚洲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亚洲各国开始寻求区域货币,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经济的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逐渐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加了非居民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人民币逐渐的在贸易结算、金融投资中充当交易货币,人民币逐步的实现了周边化,进而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甚至国际化。同时,中国政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更多的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逐步的扩大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货币的使用范围。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中国政府应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借鉴国际主导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准确的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合理的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