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合集下载

中国幼儿教育史第五章

中国幼儿教育史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五章 清末的教育 文教政策、教育宗旨和选材制度
一、“中体西用” 1、历史背景:千年未有之变局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在英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左为十一国公使, 右为清政府代表奕劻(前)、李鸿章(后)。


• • • •


最后,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1905 年 9 月 2 日,袁世凯、张之洞、赵 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重臣联名会奏 “请废科举”。 当天,光绪帝发布“上谕”:“著即自 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自此,实施1300年的科举制停废。 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为新式学堂的办理提 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也为中国学前教育近 代化清除了思想和制度上的障碍。
(1)求强—求富:军事“长技”、“西 文”、科技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后,首先 讲求的是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 需的 “西文”。以及近代军事技术是离不开数学 和其他科技知识。 70年代后,洋务运动由开办军用工业的 “求强”渐渐转入同时举办民用工商业的 “求富”阶段,教育内容又扩展到商学、兵 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 用、管理学领域。 “中体西用”的内涵也因此不断调整, “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 分。
第五章
清末的教育
历史背景: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标志洋务运动 开端。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办,中国新型学校教 育自此开端。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宣告清政府历经 30余年的“自强新政”失败。1898年,资产阶级掀起了短 命的“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次年《辛丑条约》签 定,中华民族陷入更为深重的灾难。 1901年,清廷下诏“重行新政”,大刀阔斧进行诸多 改革,奠定了中国新教育的基础。但终不能阻止“辛亥革 命”的浪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延续296年 的清朝在此花上了句号,中国千年帝制终结。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②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两种模式:
I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官长史负责;
II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一些专科学校由对口部门去管理,比如医科由太医署管理,音乐由太卜署管理等。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文以明道
柳宗元认为文章是为阐明道理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漂亮、文采华丽、音节动听。这就是他的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的“文以明道”的思想,也是他的教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学习、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明“道”。
唐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六、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第二,科举考试主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这对于学校教育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这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弊: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第五章章--古代教育

第五章章--古代教育

(1) (2) (3) (4) (5) (6)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 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
岳麓书院
西安书院136所。南宋书 院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在教学上形 成了鲜明的特色,对后来的书院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二是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 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 三是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 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 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一定 的(争鸣)精神。
第六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传说时代 ——简单的、口耳相传的生产或生活教育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很 早就有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孟子· 滕文公》有“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 育活动,重视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三代之前的传说时代,就已经有了教育的起 源。
毛泽东就读过的私塾
入学塾就读的学生叫做“学童”,年龄多在5至 13岁之间。先识字,识至千字,开始学《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直 接教读四书的,一般先读《大学》,次《中 庸》,再次《论语》,最后《孟子》。教读 方法,是学童立于教师案旁,教师先读,学 童随之而读,读到十数遍,让学童回到座位 上自读,然后到教师面前背诵,直到倒背如 流,才教新课。直到能熟读相当多的篇目, 教师才逐句给学生讲解。另一项,就是学书 法。学塾极严,多体罚。

古代教育思想
(一)、伦理本位 1.古代教育家重视人文思想的传授和 道德伦理的教化功能,主张以教育为手 段,把完善的德性通过人的自觉和自我 完善推广到民众,以造就理想的社会。 教育的目的: 一是培养英才 二是社会教化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拓展资源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拓展资源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拓展资源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

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

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更直接地影响和左右着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

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这样政府无需花多大力气,就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

科举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

同时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

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科举制度是一种直接调控学校管理的约束力量,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便怎样教。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

2、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对学校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四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五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八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二、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西晋(265——316年):和平时间长,国学较东晋发 达。
东晋(317——420年)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 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 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 “阀”,右边的叫“阅”, 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 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 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 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 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 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 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 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 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
太学办理不善:学官选择不精;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考试不 得法。
地方学校:
“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 造而教学之”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目录
CONTENTS
一、魏晋的学校教育 二、 南朝的学校教育 三、 北朝的学校教育 四、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五、 傅玄的教育思想 六、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门阀 制度
九品 中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 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 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 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 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一)魏的学校教育
太学:
魏文帝制订“五经课试法”:,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224年)立太学 于 洛阳,实行五经课试法。其具体内容是:初入太学称门人,满二年 试通一经转为正式弟子, 不及格则罢遣;其后每隔五年考试一经,通 二经者补文学掌故,通三经者补为太子舍人,通 四经者为郎中,通五 经者则擢高第叙才录用;对每试不及格者可随下一级再试,亦可直接 分 派工作。
(一)西晋的中央官学 (二)东晋的中央官学
1、太学 2、国子学(咸宁二年,276年)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01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两晋时期的官学 教育▏魏晋时期的思学教育
魏晋的学校教育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魏晋的学校教育| 南朝的学校教育| 北朝的学校教育| 魏晋玄学 教育思潮| 傅玄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导读
本章主要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主要王朝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史实,侧重叙述在学 校教育制度方面的独创之举;介绍和论述玄学的教育思潮、傅玄的教育思想和颜之推 的教育思想。应注意掌握的内容和概念有: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和“五经课试 法”。西晋创立国子学的原因及其目的。魏晋时期经学教育内容的变化。南朝宋时 设立的四馆、总明观和梁时设立的五馆。北魏设置的中书学,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的教 育改革措施,北魏确立的地方教育制度及其意义。北齐设立的国子寺、孔庙。南北 朝经学教育的异同。魏晋南北朝私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千字文》。刘劭的《人物 志》。玄学家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及其意义,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傅 玄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道德教育。《颜氏家训》中的教育思想。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律学: 律学(开创,律博士的设置,打破经学一统的局面)
(二)蜀与吴的学校教育
蜀国刘备在221年登帝位后,“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 立太学,置博土学官.许慈、胡潜、尹宗任博士,教授生徒。 州设州学,以劝学从事为学官,名儒尹默与谯周曾先后为益 州劝学从事。吴主孙权在即位之后,于黄龙二年(230年)诏 立国学,设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吴景帝孙休永安元年(259 年)下诏按古制置学官,设五经博士,加以宠禄。文武官吏 子弟有志好学者,各令人学。一岁课试,按其成绩加以位赏。 在地方也有热心者兴学例如孙瑜领丹阳郡时,厚礼款待笃 学之士马普,使二府将吏子弟数百人就其门下受业,“遂 立学官,临维讲肆”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