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摘要:《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该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写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作者张择端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描绘自然、人物和抒发情感方面表现出非凡的魅力。
本论文旨在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鉴赏与分析,探索其艺术魅力和传承意义。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发展。
从远古的遗址壁画,到商周青铜器上的图像,再到秦汉时期的壁画绘画,中国古代绘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达到高峰,明清时期的花鸟画、人物画、宫廷画等形式也相继兴起。
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1. 重视意境: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细腻的笔墨、构图和色彩运用,以及与文学、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创造出深远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
2. 追求笔墨技巧:绘画中的笔墨运用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画家注重笔墨的丰富变化和运用技巧,通过不同笔法、墨色等方式,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对象和氛围。
3.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画家们通过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技巧和风格,使其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
中国古代绘画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绘画在传承和发展上经历了多个时期的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画坛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画家,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同时,中国古代绘画也逐渐为国际艺术界所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
结论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智慧,更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与分析,我们可以深刻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鉴赏是一项深入研究的领域,本论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读者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绘画知识与鉴赏

中国绘画知识与鉴赏中国绘画就像是一座巨大而神秘的艺术迷宫,充满了各种惊喜和宝藏。
先说说这国画里的山水吧。
山水画那可是中国绘画里的“老大哥”,就像一个沉稳又大气的长者。
你看那画面中的山川,像一群巨人在天地间站岗,有的高耸入云,仿佛一伸手就能把云朵扯下来当棉花糖吃。
画家笔下的山水,墨色的浓淡就像厨师做菜时放盐的多少,多一点少一点那味道可就大不一样了。
浓墨就像是醇厚的老陈醋,给画面增添深沉和厚重;淡墨呢,恰似清晨的薄雾,给山水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花鸟画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闯进了画卷。
那些鸟儿就像是天生的歌唱家,停在花枝上,花枝都被它们的歌声震得微微颤抖呢。
花朵们也是争奇斗艳,像一群在选美比赛里互不相让的姑娘。
牡丹总是画里的“大明星”,那花瓣大得像盘子,红得像燃烧的火焰,似乎要把整个画面都点燃。
人物画则像是一部部无声的电影。
画中的古人,神态各异,有的像在沉思宇宙的奥秘,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有的则是满脸喜气,像中了彩票一样。
画家描绘人物的线条就像神奇的魔法绳索,把人物的形态、气质都紧紧地捆绑在画卷上。
再谈谈这绘画的技法。
工笔画就像一个超级细致的工匠在雕琢艺术品,每一笔都像是在给模特做超级精细的整容手术,一点点地把形象塑造得完美无缺。
写意画可就洒脱多了,像一个喝醉了酒的大侠在挥剑,几笔下去,形神就都出来了,看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
说到鉴赏中国绘画,那可就像一场寻宝游戏。
你得像侦探一样去寻找画面里的各种小秘密。
比如说画面里的留白,那可不是画家偷懒没画,而是像音乐里的休止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一幅好画,就像一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初看可能只是觉得好看,再看就能发现画家隐藏在笔墨之间的情感,就像发现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山洞。
中国绘画还有很多流派,就像武林中的各个门派一样。
有的门派注重写实,像少林派一样扎实稳健;有的门派则追求意境,像武当派一样飘逸空灵。
在这中国绘画的大花园里,每一幅画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不管是娇艳欲滴还是淡雅清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
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
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中国美术鉴赏美术论文

浅谈美术之“美”对于一个绘画者,别人评价“画技”如何,也许只指绘画技巧。
如果别人评价“水平”如何,这“水平”二字就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括绘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引起的效应。
当然,作品的面世效应还是起源于技巧,没有绘画技巧就谈不上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绘画者的意识和情感。
这里先从技巧说起。
在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潜心于绘画技巧的艰苦磨炼应该视作是成功之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绘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绘画技巧的纯熟掌握者。
素描,是为正确地理解形体,也可以说是为了造型的方便,在特殊情况下,暂时避开色彩,用单色来塑造形体。
素描是引导和锻炼初学者正确地观察形体和理解形体,并准确地将其描绘下来。
理解物体的结构,打准轮廓,校正比例,掌握动态,刻划细部,这些都是造型的一般规律。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是绘画者传递感情的手段,正确地观察色彩,熟练地调配色彩,才能艺术地表现色彩。
简单地说,要根据客观的色彩作为表现的依据,通过绘画者的感受和想象,用简练概括的笔调,强调鲜明生动的感受,加入你自己的想象,剔除那些重复繁杂的成分,从而使色彩更为鲜明生动。
这里说到色彩,并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物体色彩,即把色彩归入绘画者的纯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给物体“照像”,这里所说的“感受”、“想象”以及“剔除”已经加入了绘画者的主观因素。
既然是造就艺术品,首当其冲是绘画者的主观功能。
可以说客观世界是冷漠的,只有通过绘画者的主观创造才可以注入温热。
真实的一盘苹果和画上的一盘苹果,同时放进展厅,真实的苹果也许可以刺激看者的肚腹,而画上的苹果却能够引动观看者的轰然,引发观看者审美意识的飞翔,还可以引发观看者的探究心理。
观看者流下的不仅仅是口水,画幅上色彩的跳跃、结构的虚实,甚至可以引发人们的呐喊,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了。
办一个展览,绘画者与参观者虽然未曾见面,然而通过作品,绘画者与参观者却能够达到心灵的息息相通。
《美术鉴赏》学期末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中国绘画中的意境系部:机电工程系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学号:120218223姓名:董四杰指导教师:刘燕目录引言 (1)关键词 (1)第一节.山水画的意境. (1)第二节.人物画的意境. (2)第三节.花卉画的意境. (2)第四节.禽鸟走兽虫鱼画的意境. (3)第五节.界画的意境. (4)结语 (4)参考文献 (5)浅谈中国绘画中的意境引言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如果给中国话分一下类,简单的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但每一种画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境界;在中国画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王昌龄的《诗格》。
《诗格》提出“诗有三境”,即:一曰:“物境”,指入于诗的那种令人心醉神往的山水美景:二曰:“情境”,指入于诗的那种亲身经历的娱乐愁怨的情感体验;三曰;“意境”,指入于诗的那种张于意而思于心的微妙复杂的心灵活动。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
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
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各种内容的中国画那独特的意境一.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宋代达到鼎盛,山水画理论也趋于完善。
其中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开始具体的阐发了“意”的概念。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美术鉴赏论文篇一从《瑞鹤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
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
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
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
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
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
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
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
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
一片生机跃然纸上。
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
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富春山居图》的思考
课程名称:中国绘画鉴赏
上课时间:2013-2014 学年 2 学期
学生姓名:张哲学号:201105040064
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11级自动化2班
任课教师:庞先超职称:讲师
关于《富春山居图》的思考
内容摘要:《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晚年所画,历经多年,描绘了富春江的优美风景,该画内容优美,构思精巧,笔法老练,用墨讲究,有画中之兰亭的美称。
此画一出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果不其然,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
该画经历不凡,多少年来,仰慕追捧者众多,是我国国中珍宝。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正文: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讲了一个故事让记者告诉台湾同胞。
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
曾做过小吏,因蒙冤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承董源、巨然、关仝、李成等,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江南虞山、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四家”中,黄公望在画史中影响最大。
黄公望从小志向很高,苦心读书希望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以苏杭一带的虞山、富春江为题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最有名的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原本是一件长六百多厘米、高33厘米的长卷,画的是黄公望隐居富春江边时在山中所见的景物。
随着画卷的逐步展开,山峦起伏,林木连绵,平湖如镜,顿时让人感到了江南风土的温柔蕴藉。
文人画家主张以书法的运笔方式来画画,反对刻意地描摹对象;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非常完美地实现了这种主张,被后世画家奉为至珍。
然而,当这件作品传到明代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时,由于他太喜爱这件作品,临死也不舍得离开它,竟然命家人将这卷画焚烧殉葬。
当被他侄子从火中抢出时,这张画已经被烧成两段。
如今,这幅画的前半段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后半段被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
黄公望非常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
他的画,风格简洁明朗,平淡自然;画法上多用干笔擦,重视用笔的变化;着色仅用淡赭,被称为“浅绛山水”。
后人评他的画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逸致横生,天机透露”。
他一生画了许多画,流传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江山胜览图》、《秋山幽居图》、《两岩仙观图》等名作,或是苍茫浑厚,或是荒率简淡,都代表着元代山水画成熟时期的新面貌。
黄公望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堪称山水
画的最高境界。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
该画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
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
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
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於变化。
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
《富春山居图》所绘内容为我国风景优美之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见富春山景色之美丽。
作者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代表了元代山水画的写意技巧,也代表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虽有富春山水的一般特征,却不是真山真水的真实复述,他给后人的感受不是明秀,不是雄伟,而是清灵脱俗的飘逸神采,这正体现了黄公望晚年出尘脱世的恬静心迹。
作者所画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经过桐庐到富阳,在杭州注入钱塘江,沿途时而群山夹峙、滩多水险,时而丘低山远、江宽流缓。
古人称赞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则其要、删其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了画好这幅画,他常常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完成,前后倾注了他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
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
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
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了黄公望的绘画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
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通过仔细观看局部的《富春山居图》,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当时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起伏,形态各异,峰岩错落有致;树木丛生,姿态万千,生长于山间江畔,参差不齐而又疏密有致;江河小溪迂环于山脚,弯弯曲曲,恰似蛟龙畅游于山海之中;村落、亭台、渔舟、小桥、农夫等稀稀疏疏,隐隐约约,散落于河湖、山间优雅备至,极富生活气息;画面整体布局严谨而又疏密有致;整副《富春山居图》用笔流畅而洗练,气韵高远而悠扬,整副图雄秀苍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优雅兼蓄,具有淡雅的绘画风格,这种绘画风格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戴燕燕.解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J].国画家2007年01期
【2】陈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分析[J].美术2005年09期。